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

时间:2019-05-12 22:1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

第一篇: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

内容精要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杆,安徽全椒人。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主要人物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主旨介绍

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等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趋炎附势。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主要特点:

1)该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2)成功的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3)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4)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广告

儒林外史

作者:[清]吴敬梓

京东

人物形象

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的。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周进

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可以说,已到了科场梦醒之时。然而,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却又被触动了。但他是童生,他是不能进入贡院的,看门人的鞭子将他打了出来。想象周进无助地站在贡院冷冷的门外,世界对他而言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当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周进的人生也一举进入高潮: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不知道是悲从中来的发泄,还是灵光乍现的奋力一搏,周进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他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几个商人得知原委,答应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纳监进场。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几个商人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周进角色评价:

这一节是《儒林外史》中名篇,足以和范进中举媲美。作者以其神来之笔,描绘了士人被科举制拨弄地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之处。由于前面用周进所受的种种屈辱做铺垫,揭示了其久不得志的心境,醉心功名而功名无望,撞板一段就显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实际上,周进和紧接着出场的范进两人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高兴地发了疯的细节,都寄寓了无限深意。

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观念毒害。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科场若不如意,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周进宁可撞板,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无法自食其力。

作者在讥讽其丑态的同时,也对人物寄寓了无限的同情。因为其用意不止于暴露科场和官场人物的污秽,而是着意批判形成他们种种性格的社会根源,极其尖锐地指明科举对于人性的异化作用。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吴敬梓当然不是要写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实际上,周进的喜剧性结局大大加强了讽刺力量。这种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了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瞬间的可笑蕴含着永恒的悲哀。作者通过周进发迹前后士人群体对他的态度变化,批判了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在写主角的同时,也描绘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态。士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惺惺相惜,或者同命相怜。相反,他们之间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食物链关系。一旦科场失意,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整个阶层的鄙视和唾弃。一旦跃过龙门,跻身上流社会,便发现整个阶层全都笑脸相迎。吴敬梓本人对此即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发迹后,从前瞧不起周进的人态度判若两人。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辞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周进熟识人物态度的转变,除了写尽世态人情之外,更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间接影响,是造成污浊世风的根源。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范进 范进,出自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书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原文:“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正好体现了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和各名流趋炎附势的嘴脸。

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儒林外史》的范进为何叫范进?据推测,“范”字字面意思为“模子”,而“进”则译为“进士”作者本意则大概是:想得到“进士”身份的“模子”了。

范进人物形象

范进形象特点: 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扭曲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范进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分析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所处时代。范进生活在明朝时期,八股取士制度盛行,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中,所以在胡屠户的眼中,张乡绅是天上的文曲星,在众人的眼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患的是富贵病,没有一个人敢说它是疯子。比较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那里面还有一个小男孩站出来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呢。可以说中举的毒瘤漫及各个阶层,成为不治顽症,所以他的疯本不足为怪。

社会地位。他出身低微,既贫且寒,穷得揭不开锅,借钱赶考不成,反遭胡屠户的一顿臭骂。

人物本性。激疑: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为什么却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范进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为什么他并未发怒?范进为何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买鸡?明确:这说明范进“人心本善”,不纵恶,不隐丑。范进对岳丈的“教诲”,唯唯连声,穷秀才卖鸡也能招摇过市,不过“草民”一个。可见,中举前的范进懦弱猥琐,甘蒙屈辱,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人生追求。范进一心想做个读书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里,读书是他惟一通达“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独木桥。所以,范进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老大不悔,用他岳丈的话意则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而痴心不改,还想混个天鹅屁吃。当然,和社会的大风气一样,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茅棚生辉。只有中举才能改变他的命运。所以,中举成了他唯一的心思。劳动本领。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范进不会营生。他家几十年“猪油不曾吃过两三回”,最后落到卖鸡换米的地步。

神情举止。范进的命运戏剧性地改变,邻居飞跑到集市报信,他将信将疑。回到家,耳闻目睹之后,乐极生悲,“一跤跌倒”,“不省人事”,等几口水灌将过来,又拍又笑,又跑又跳,喜极而疯。一向沉默寡言的他,一路高歌:“噫!好!我中了!”几十年的怨气,似乎要在这一刻中爆发。然而范进毕竟是一根老油条,张乡绅攀附道贺,他拿腔作调,说什么“久仰”,道什么“晚生”,还胡诌出个“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由此可见,几十年来,他学识未长,却熏染出了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范进的言行极富个性化色彩,但透射出丝丝悲凉阴沉的气氛,有如地狱鬼声。纵观他的悲喜剧,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灵魂扭曲的读书人正举着科举大旗,在众人的蛊感下跳着变形的原始人舞。

命运归宿。范进从二十岁开始便“矢志不渝“,虽屡试屡败,却能屡败屡试,死不甘心,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让胡屠户刮目相看,让众邻居忙前忙后,备受敬重。以前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一介书生,摇身一变而成为了精神领袖。内心状态。范进的一生,没有过多的精神负债,可以说他“单纯”得固执。他可以不顾家,不顾众人的颜面,当一辈子的老童生,他只在乎一件事——中举。他早已熟悉了那一套不知在心中重复过多少遍的官腔,一旦中举,他老谋深算,伶牙俐齿,一切应酬自如,再也不是以前点头哈腰,半晌放不出个屁来的范进。范进中举分析

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4)虚伪奸诈: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的举动,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5)强烈对比:范进自己,在中举前后也有一个“贫”和“富”的强烈对比。范进中举以后,奉承巴结者接踵而至。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还有败落户两口子双双来投奔为奴的。转瞬之间,田产、房屋、金钱粮米、银镶杯盘、细磁碗盏、绫罗绸缎,乃至奴仆丫环,凡是富贵人家所有的东西,几乎是应有尽有了。作者通过具体的生活画面,不仅深刻地写出了在科举制度下所谓“一进龙门,身价十倍”是怎么一回事,而且还随着范进社会地位和思想的变化,对人物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在范进未中举前,作者的同情多于讽刺;在范进中举之后,作者就对他投以辛辣的讽刺了。

范进文学创作典型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这样的典型。

俄国19世纪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何谓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典型既是一个人,又是很多人,就是说:是这样一种人物描写:在他身上包括了很多人,包括了那体现同一概念的一整个范畴的人们。”

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角色鲜明,性格极其丰富的文学形象。

匡超人是温州府乐清县人,他原本是一个农村少年,自小上过几年学,因家贫无力读不成了,跟一个买柴的客人到省城帮忙记帐。不料客人折本倒闭,匡超人不得不靠给人拆字混日子,这时他才二十二岁。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吴敬梓在小说中细致的描写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的过程。匡超人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少年时期,转折时期,变质时期三个阶段。

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他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回到家中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父亲卧病在床,他回到家就买了一只猪蹄来家煨着,等烂熟,和饭拿到父亲面前。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哥哥买了个鸡子来给他接风,叫他不要告诉父亲。他那里肯依,把鸡肉先盛了一碗送给父母,然后才肯吃。对父母真是体贴入微。晚上村里失火,累及自家,他首先背出父亲,然后扶出母亲。在他看来,这是头等重要的,其他行李家什都不在话下。可见孝顺父母是他最高的道德标准。

这时的匡超人是极为淳朴可爱的。因为匡超人事亲孝顺,而且勤学上进,一日被路过的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岂料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于是他来到杭州躲避风头。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

这些斗方名士或因科举败北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这些人就想找一条“终南捷径”: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这些人表面上潇洒风流,但骨子里忘不了功名富贵。他们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清高,意图侥幸能够名利双收。正如景兰江所言,“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而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进了这帮“名士”之中,“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受到他们的影响与熏陶,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开始蜕变。于是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参加了“西湖诗会”,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可见此时的匡超人已是被名士群所同化。虽然马二先生教他懂得了读书人应以文章举业为主,但这条路终究是难走的,况且此时的恩师李本瑛已被人诬告摘了印,无人提携,于是匡超人转身投入到西湖斗方名士们所吹捧的“终南捷径”之中了。

匡超人思想的第三个时期即质变时期是在认识了潘三以后。潘三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他劝匡超人不要与那帮名士来往,只有像他那样才能做一些有想头的事情,才能发迹。他看中匡超人知书识字,能写会算,而且聪明伶俐,他要利用匡超人为自己服务。如勾结差人黄球,拐卖乐清县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一个使女给姓胡的财主,伪造的朱签就是匡超人所拟,而潘三也很豪爽的给了他二十两银子。匡超人从中尝到甜头,为非作歹的胆子也就越发大了起来。接下来在潘三的安排下,他又顶替金跃上考场,并中了秀才,又赚了二百两银子。潘三确实没有亏待匡超人,不但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取了亲。从私人的关系来看,潘三是有恩于匡超人的。但是,在潘三被捕后,匡超人展示出他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习成果”——暴露出他那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导致其妻郁闷忧虑而死;潘三入狱后的翻脸无情;考取教习后的自命不凡,吹自己为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而贻笑大方。这个昔日的纯朴少年已经变成一个毫无廉耻的吹牛家,虚伪透顶,狡诈至极。

在小说所展示的匡超人的历程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他从纯朴善良到人格沦丧,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恶浊势利的社会、牢笼士子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

吴敬梓详细描写了匡超人蜕变的过程,目的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这种认识,使作者对匡超人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本质。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儒林外史》以此为直接的抨击目标,充分揭露了它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摧残。《儒林外史》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回就借王冕之口指出:“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尽管科举制度弊端百出,但是读书人舍此并无第二条进身之路。在匡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读圣贤书却品格卑劣者举不胜举:严贡生、张静斋、王惠等等。匡超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学问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他只能在追求功名富贵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并为此而不择手段,从而迷失了自我。因此,吴敬梓把罪恶和堕落的责任主要归结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其次,势利的社会风气。“《儒林外史》从讥讽势利起始,到谴责势利为结,对势利的描写可以说是贯穿于全书,具有长久的历时性”。匡超人只认提拔他的李本瑛为老师,而不承认学里的老师;可一旦传说他所拜的老师李本瑛被参而可能连累他时,又认为真是“晦气”;但在李本瑛升任为给事中派人来寻他时,他又表示将不日即来赴教。可见“老师”和“门生”这层关系是以对自己是否有益来确定的。从小说的实际描写来看虽然势利之风遍及各个阶层,历久而不衰,但仔细读来,作者所描写和谴责的势利现象又多出现于士林和官场。在吴敬梓笔下,无论是秀才如匡超人、进士如王惠。整个社会都被势利之风所浸染。如此描写与作者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吴敬梓出生并生活于他的家族由盛而衰之际,他由此而饱尝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产生了对势利社会的无穷愤慨。

匡超人变质的过程让我们看到其蜕变的根源。吴敬梓对他予以讽刺,目的是对造成这样畸形发展的知识分子的社会给以揭露。吴敬梓虽然没有提出解决办法,但他能够在清朝的盛世的现实环境中正视封建社会的危机,这正是他的思想跳出流俗的表现,也正是《儒林外史》能够成为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的原因。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吴敬梓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细致地勾画出一个比较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格沦丧的悲剧。

第二篇:名著儒林外史导读之

名著导读之《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精品。它与通俗小说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因而其叙事方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乃至世界近代长篇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是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而构成一个首尾连贯的故事格局。《儒林外史》是对百年知识分子厄运进行反思和探索的小说,很难设想它还有可能以一个家庭、或几个主要人物构成首尾连贯的故事,完成作者的审美命题。如果那样,就有可能把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种种行为集中在几个人身上,造成某种箭垛式的笑料集锦。《儒林外史》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的独特形式。它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

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了《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第一回通过“楔子”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然后又以最后一回“幽榜”回映“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除“楔子”和结尾外,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以莺ㄕ湖、西子湖、莫愁湖聚会为中心,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了社会的腐败和堕落。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作者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陈木南与汤由、汤实二公子在妓院谈论科场和名士风流了。但是,作者没有绝望,仍在探索,写了“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他对未来的呼唤。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相,娼妓狎客、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上舞台,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致使有人感到“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第三回末总评)。

《儒林外史》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是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马二先生游西湖,没有惊奇的情节,没有矛盾冲突,只是按照马二先生游西湖的路线,所见所闻,淡淡地写去。写他对湖光山色全无领略;肚子饿了,没有选择地“每样买了几个钱,不论好歹,吃了一饱”;见到书店就问自己的八股文选本的销路如何;看到御书楼连忙把扇子当笏板,扬尘舞蹈,拜了五拜;遇到丁仙祠里扶乩,就想问功名富贵;洪憨仙引他抄近路,他以为神仙有缩地腾云之法。这平淡无奇的描写却把这个八股选家的愚昧、迂腐的性格写活了。写匡超人回家,“他娘捏一捏他身上,见他穿着极厚的棉袄,方才放心”。通过这样平常的细节,把母亲对他的爱以“摹神之笔”刻骨铭心地写了出来。

清代小说。

作者的生平和其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又因自故居安徽全椒移居南京,故又自称秦淮寓客。他的祖上定居安徽全椒县以前,原居江苏六合。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的探花,与诗人王士□同榜,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吴晟是康熙丙辰(1676)进士,吴□是康熙辛未(1691)榜眼。吴敬梓的亲祖父吴旦以监生考授州同知。60年间,他们一家有进士、举人等功名以及出仕的官员十四、五人,贡生、秀才之类还不计在内。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

吴敬梓的生父名雯延,吴敬梓是他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被过继给长房吴霖起为嗣。霖起是康熙丙寅(1686)的拔贡,曾任江苏赣榆县教谕,就在吴敬梓考取秀才的雍正元年(1723)死去,其时吴敬梓23岁。

吴霖起死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吴敬梓的堂兄吴檠在《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一诗中,曾追记其事。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作为缙绅阶级的叛逆,他首先挥霍遗产,30岁以前,就将田产房产都消耗光了。结果“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减字木兰花》的注脚)。在家乡舆论的压力下,他再也不愿在全椒生活下去,终于在33岁时移家南京,开始了他的卖文生涯。36岁那年,曾被荐应博学鸿词之试,但只参加了省里的预试,就托病辞去了征辟,甘愿过素约贫困的生活,一直到最后客死在扬州旅次。《儒林外史》的写作年代难以确定,但至少下半部是在吴敬梓定居南京、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此外,吴敬梓一生还写了不少诗、词、文、赋,部分结集在今存的《文木山房集》中。他晚年也曾治经,著有《诗说》7卷,今佚。但那些作品的价值和影响,都远远不能和《儒林外史》相比。

《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乃至城乡下层人民都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灵魂被歪曲得不成样子。吴敬梓揭发了这些丑恶的人物和他们的关系,并通过具有说服力的艺术形象揭露了造成这些人物的社会制度,因而他的讽刺就给了封建社会以有力一击。小说也宣泄了作者对善良人物的诚挚深厚的爱心,表明了艺术家善善恶恶、爱憎分明的态度。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是《儒林外史》社会批判的主要方面。小说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现了两个被科举制度塑捏得既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周进应考到60岁,胡子已经花白了,还是一个老童生,只得到薛家集去教村塾,受尽了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和举人王惠的卑视,最后连个教书的饭碗也保不住了。因此,当他由于偶然的机会,去参观省城的贡院时,半生蕴蓄的辛酸逼使他不由得“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可是当他一旦中了举,联捷成进士,做了国子监习业以后,曾经奚落过他的梅秀才便冒认自己是他的学生,他早年写在村塾中的对联也成了“周大老爷的亲笔”,必须揭下来裱好;这个当年受人鄙视的穷老头子就被用金字写成的长生牌位供起来了。吴敬梓墨迹

周进的故事侧重于写这个人物发科前后的命运,范进的故事除了描叙他本人的前后遭遇外,更着力于描写他命运的转变中围绕在他周围的人物的色相。作者在更大的范围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毒害。20岁起应考不举的范进,垂老才因周进的赏识,考取秀才并中了举,他的妻子、母亲、丈人胡屠户、乡绅张静斋,以及邻里乡党,立刻由憎厌一变而为谄谀。世态炎凉在这里被作家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揭露了那些把八股文视为学问的精华、把科举制度当作道德规范的代表人物的本相。而这些道德家的操守,也只是打秋风、通关节、鱼肉人民、武断乡曲,而且愈贪酷,也就飞黄腾达得愈快。吴敬梓把那些科举出身的上层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抨击,揭出了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的痼疾之所在。

在科举制度的魔影下,那些科场败北,捞不到功名,从而也无法进入仕途的人,其所以要作诗,刻诗集,结诗社,摆酒宴,写斗方,充当名士,目的也无非是想取得和科举出身相等的社会声价。书中,头巾店老板兼做名士的景兰江,议论医生兼名士的赵雪斋时,就曾经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作品揭示附庸风雅的名士之泛滥,也是这个腐朽的社会制度在士人精神状态上的一个重要反映。上至冢宰子弟胡三公子,也因“死知府不如活老鼠”,要挤进名士堆中去绷场面;狗屁不通的举人卫体善、贡生随岑庵,都要拖着八股腔,去做些“且夫”、“尝谓”之类的歪诗。下而至于头巾店老板景兰江,为做诗把本钱做得精光;盐务里的巡商支剑峰,也戴着头巾,吃醉了酒满街吟诗,被府里二爷一条链子锁了去;乃至于乳臭未干的牛浦郎,也要冒充老名士牛布衣去闯江湖;妓院老板王义安、测字先生卜言志、刻字匠郭铁笔,上述所有这些各色各样的人物,他们都要想方设法地混到名士的行列中去。

吴敬梓不是一味愤世嫉俗的冷酷的作家。他在鞭挞这些社会寄生虫、揭露这个社会之所以有如此卑下的精神状态的底蕴的同时,对社会下层的善良人物寄以深挚的同情和爱心。在《儒林外史》中,和尖刻的讽刺相辅,作者用酣畅饱满的抒情诗的笔调,歌颂了许多正直仁善的人物,倾注了对他们深挚的爱,如甘露寺老僧对旅居无依的牛布衣的照料和慰藉,以及为他料理丧事的情景;牛浦郎的祖父牛老儿和亲家卜老的相恤相助的情谊;鲍文卿对落魄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倪廷玺的收养,等等,作者都将深厚的同情,寄托在朴素无华的白描中,表彰了这些善良的灵魂的美德。这种对下层人民的优良品德的如此深情的描绘,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也不多见。其中更令人感动的是描写向鼎和鲍文卿这对地位迥异的正直人物的道义之交的数回,这些充满激情的场面,是《儒林外史》精采而有魅力的篇章。这种对善良人物的热烈的爱慕,透露了作者对生活的真挚的爱的本性。

《儒林外史》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它既正面控诉了封建礼教和道学的虚伪,也隐隐透露了清代文字狱的残酷;既刻画了统治制度的腐朽,也写出了城乡风俗的颓败。吴敬梓比他的同时代人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社会不可容忍的弊害,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改革这些弊害的方案。他只能提出要求知识分子讲究文行出处,提倡以礼、乐、兵、农来济世,而在整个社会制度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变革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主张显然是办不到的。这个致命的弱点,反映在他的小说中,就出现了他所蓄意创造的那些理想人物的软弱无力。小说后半部的那些正面人物如虞博士、庄征君等,都是形象不丰腴、没有生命力的人物。小说中祭太伯祠的场面、郭孝子的故事、萧云仙的故事、汤镇台的故事等宣示礼、乐、兵、农的情节,便只能靠传闻,靠传统故事,靠缺乏生活的虚构敷衍成篇。这些是小说的败笔,以至人们怀疑是否是后人窜入的。但小说中主要的篇幅,那些吴敬梓有丰富生活基础和卓越的艺术认识的部分,特别是讽刺艺术的成就,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吴敬梓是刻画人物性格的巨匠,只消三言两语,人物形象便勾勒出来了,他们内心的隐秘全部揭开了。作家在描画他们片刻活动时,已经将人物的历史、他们生活的全部本质摄取在内了。卧闲草堂本所附的评语说:“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关于书中的人物,据吴敬梓的姻戚晚辈金和的跋文说,大都是当时实有的人物,“或象形谐声,或庾词隐语,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若以雍乾间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金和指出杜少卿即作者的自况,马纯上即冯萃中,迟衡山即樊南仲,牛布衣即朱草衣等20多个例子。这当然不是毫无根据的,艺术家肯定要从现实中撷取素材,以他所熟悉的真实人物为模特儿的;但吴敬梓绝不是单纯地记录真人真事,他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凝成的艺术认识熔铸在人物身上,使他们具有独创的个性,成了能概括广泛社会关系的形象;并通过人物的交际,呈现出整个社会生活的图景,并对所呈现的生活作出评价。在中国古典小说作家中,象吴敬梓这样带着高度自觉的目的性,用艺术创作来“指摘时弊”的也罕有其匹。《儒林外史》的艺术效果,是吴敬梓的理想、他的创作动机的直接的实现。

《儒林外史》并没有一个或几个贯穿全书的主角,也没有起讫完整的情节。“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很近于当代文学理论所说的“生活流”式的作品。小说开头用“楔子”标举了一个不慕荣利、不随俗俱流的理想人物王冕,接着使“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同前),最后以四个市井奇人的故事作结,其规制也如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列传的扩大化。由于吴敬梓塑造人物性格的卓越能力,他通过人物之间的辐射,前后人物和事件的呼应,呈现了纷沓的生活的本源状态,揭示了社会关系的本质,从而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儒林外史》的影响和版本《儒林外史》是中国叙事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它开创了一个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它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崩溃期的19世纪后半叶尤其显著。晚清的长篇小说,凡稍能吸引读者注意的,没有一种不受它的影响。清末的小说,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作品,纵使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的角度和艺术成就不同,都可以视为它的余脉。《儒林外史》和比它稍晚的《红楼梦》,标志了中国长篇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成熟。《儒林外史》摆脱了传统小说才子佳人的香艳俗套,全书没有一个爱情故事,只依靠对生活和人物性格的真实的艺术塑造,取得巨大的生命力。

《儒林外史》历来有50回、55回、56回等歧说。吴敬梓的友人程晋芳的《文木先生传》中说,原稿50回,金和的跋文中说它本来是55回,并说最早的刻本是金兆燕乾隆间任扬州教授时所刻。但金刻本至今未见,是否55回,没有实证可以断定。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刻书已在作者逝世后50年,为56回本。此后比较有名的,有同治十三年(1874)的齐省堂本和同年的《申报》馆活字本,都出于卧闲草堂本的56回本。迄今可据的材料,还不能证实原作为50回或55回,只能根据现存最早的版本认为全书应为56回

第三篇:《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资料

姓名:班级:

一、人物百态:

玖,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秀才。

周进,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

荀玫,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人,进士,官至工部主事。

(),南海人,进士,官至山东学道。

张乡绅,南海人,举人,做过一任知县,别号静斋。(),字致中,高要县人,贡生,无恶不作。

(),字致和,高要县人,监生。胆小、怕事,有钱的守财奴。

德,高要县人,府学廪膳生员,坐馆教学。

仁,高要县人,县学廪膳生员,坐馆教学。

礼,字和甫,江西南昌县人,善扶乩,行走在高级官吏家中。

娄三公子,娄奉,字玉亭,湖州人,孝廉。喜结交名士。组织鶯脰会。

娄四公子,娄瓒,字瑟亭,湖州人,在监读书。

杨执中,湖州新市镇东四里的人,廪生俟贡,喜读书。做了娄府宾客。

(),湖州人,在京城翰林院供职,后告假还乡。

蘧冼夫,蘧公孙,嘉兴人。秀才,后入赘鲁编修家女婿。

(),湖州人,蘧公孙的妻子,从小喜欢读八股文,脑子里记得三千篇文章。

权勿用,字潜斋,浙江萧山县人,老童生。做了娄府一段时间宾客。

(),马纯上,人称马二先生,浙江处州人。秀才,老廪生,选家。

洪憨仙,台州人,炼丹,在杭州伍相国庙住着以炼丹术骗人。

胡三公子,胡缜,字密之,杭州人。尚书后代,比较富有,吝啬,胆小。

(),字超人,浙江温州乐清县人。贡生,后到京城当了国子监教习。

景本蕙,景蘭江,温州人,小商人,在杭州城开头巾店,喜欢吟诗、写诗。

洁,赵雪斋,杭州人,秀才,喜欢写诗。支剑锋(麻子)杭城诗会中领袖。任分府盐务巡商。

(),绍兴府会稽人。吏部掌案,著有《四书讲章》,花五百两银子找抢手替儿子考秀才。

卫体善,浙江建德人,建德乡榜,选家。

随笒庵,浙江石门人,老贡生,选家。

(),绍兴人,诗人,在山东范学道身边做过幕客,后病死在芜湖甘露庵。

(),芜湖人。从甘露庵和尚处得到牛布衣的诗稿,便自称牛布衣和名士来往。

瑶,字玉圃,徽州人,在扬州大盐商万家吃嘴皮子饭,后被赶走。

万雪斋,扬州大盐商。出身微贱,后暴富。

瑶,字玉圃,徽州人,在扬州大盐商万家吃嘴皮子饭,后被赶走。

万雪斋,扬州大盐商。出身微贱,后暴富。

(),南京水西门,做过安庆崔按察的门人,家中几代戏行。后来自己成立了戏班子,经常在杜家兄弟家活动。

鲍庭玺,鲍文卿的过继儿子,先娶王管家女儿,生孩子死了,又娶胡家女儿。

辛东之,扬州名士。后到南京,经常参与名士们的活动。

金寓刘,扬州名士。后到南京,经常参与名士们的活动。

季恬逸,安庆人,跟着名人噌饭吃,自己没能力。

季佳,字苇萧,安庆府怀宁县人,考过童生案首,和慎卿、少卿相交甚好,和慎卿定梨园榜。后到京城作了高官的幕客。

萧鼎,字金铉,安庆人,选家。在南京被诸葛天申雇用给选文章。诸葛佑、字天申,江苏盱眙县人。在南京花银子让萧金铉给选文章刻印。

(),字慎卿,天长县人。在南京娶了妾,组织莫愁湖大会,后入了贡,到京城参加乡试。

郭铁笔,芜湖县人,喜欢刻图章,在南京名士间活动。

来霞士,扬州道士,喜欢写诗,在南京和名士经常活动。

韦四太爷,滁州乌衣镇人。坐馆先生,喜饮酒,在杜少卿家中大醉。

臧三爷,臧荼,字蓼斋,和杜少卿是同学,杜称他是学里翘楚。和杜少卿借三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廪生。

卢华士,南京仓巷里人,官宦之家。

均,迟衡山,句容人。有制作礼乐之才,组织了建造吴泰伯祠。和杜少卿相交甚好。

(),天长县人,秀才,喜结交名士,装病推辞做官。

薛乡绅,南京鼓楼街,请杜少卿去吃饭,杜没去。

萧柏泉,名树滋,扬州人。人称萧姑娘。参加了吴泰伯祠建城大典仪式。

余夔,字和声,采石人,人称余美人。参加了吴泰伯祠建城大典仪式。

高老先生,江苏六合县人,在薛乡绅家吃酒时,批评“少卿是他杜家第一个败类!”

庄尚志,字绍光,南京北门桥人,是南京累代的读书人家,被朝廷征辟进京,不久返回,朝廷把南京玄武湖赐给他住。

庄濯江,庄绍光的侄子,住在莲花桥。他用几千两银子在鸡鸣山修曹武惠王墓(宋曹彬)。为欢送虞博士离任,庄在住处举办登高会。

德,字信侯,湖广人。喜欢收集历朝名人的诗词,和庄绍光来往密切。

虞博士,虞育德,字果行,应天苏州府常熟县麟绂镇人。进士,国子监博士,管理南京教育。担任吴泰伯祠落成大典主祭。

书,字正字,农村人,家贫、独子,母死是少卿帮助办的丧事,跟少卿学诗。在国子监 读书,总考第一。

萧 采,字云仙,成都二十里外东山人,其父萧昊軒。后任应天府江淮卫守备。

虞华轩,五河人,他七、八岁就是一个神童。虞花几百两银子银子修葺元武阁。父亲是太守,家中比较富有,没出仕。

余 特,字有达,江苏五河余家巷人,有学问。在无为州替一件人命案说情,得到一百多两银子,差点惹出官司,后被选了徽州府学训导。

余持,字有重,余有达的弟弟,五河县饱学秀才。为哥哥挡了一桩官司,后跟着他哥哥去徽州府学任上。

(),徽州人,老秀才,一生立志著三部书。他同意女儿为死去的丈夫殉节。受到了余特的关照。

施御史,南京人,参与了为万中书贿买中书的事。

秦中书,南京人,在家请万中书等吃酒,万在席间被江宁县令带衙役抓走了。

万中书,万里,万青云,台州人,二十年前的秀才。在秦中书家吃酒,席间被江宁县令带衙役将他抓走。后被凤四老爷想办法救出。

唐二棒锤,五河人,举人,与虞华轩同案进的学,是唐三痰的哥哥。他侄子来见他写了‘门年愚侄’的帖子,他搞不清对错,找虞华轩和余特请教还进行了争吵。

成老爹,五河乡下人,也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专门给人买卖房地产做中介。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陈四老爷,陈木南,太平府人。住在南京,寓在东水关董家河房。和表弟徐九公子借银子去结交妓女,后欠了债务还不了就跑到福建去找表弟。

徐九公子,徐咏,南京人。国公府后代,比较富有。其哥徐三公子是高官。后跟着去了福建漳州府任上。

二、知识问答:

1、A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A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选文中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痛哭不止?

2、B不看便罢,看过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望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选文中是谁中举后的丑态?

3、市井奇人:最后一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卖火纸筒的(),开茶馆(),写字的(),裁缝()。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4、《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极具特色,既有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又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请从下面任选一位,说说这些特点在这个人物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严监生

王玉辉

马二先生

5、连线,将下列人物一一对应起来。

“隐括全文”的“名流”

严贡生 “暮年登上第”的老童生

范进

中举前后的周进 “忝列衣冠”的 王冕 “胆小有钱”的 王德王仁 “铮铮有名”的禀生

王惠

由“能员”而“钦犯”的 严监生

“穷翰林”

马静 “科名蹭蹬”的豪门公子

虞育德 名士杨执中和高人

杜仪 庸中佼佼的制义选家

鲁氏父女 从拆字少年到内廷教习的 匡迥 由“风流才子”而“铨选部郎”的 杜倩 由“豪杰”堕落为败家子弟的 权勿用 谦逊恬适的学者

庄尚志 “渐渐销磨”的“真儒”

娄奉娄瓒

祭祀泰伯祠的“引赞”

王蕴 “为人以忠孝为本”的萧浩父子 孝悌君子

凤鸣岐 自称“迂拙”其实“伪妄”的老秀才

迟均 “激而为怒”的世家子弟

四客 极富“义气”的“壮士”余特、余持 “述往思来”的虞梁

《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

1.儒生形象

A.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

首先集中力量叙述A与B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1)头撞号板(2)中举发疯

B.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1)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展示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2)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之冲突”(鲁迅语),他同意女儿为死去的丈夫殉节,可见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2.官绅形象

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憎。南昌太守A,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知县B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傅断命。

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选段:

那日,将到高要县,不过二三十里路了,严贡生坐在船舱里,忽然一时头晕上来,两眼昏花,口里作恶心,吐出许多清痰来。……

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 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立刻好了。剩下几片云片糕,搁在后鹅口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

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把着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进嘴里来,严贡生只装不看见。

少刻,船靠了码头。……严贡生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面看了一遭,问四斗子道:

“我的药往那里去了?”四斗子道:“何曾有甚药?”严贡生道:“方才我吃的不是药?分明放在船板上的。”那掌舵的道:“想是刚才船板上几片云片糕,那是老爷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胆就吃了。”

严贡生道:“吃了?好贱的云片糕?你晓得我这里头是些甚么东西?”

掌舵的道:“云片糕不过是些瓜仁、核桃、洋糖、面粉做成的了,有甚么东西?”

严贡生发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说的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这几片,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攮到贼肚里!只是我将来再发了晕病,却拿什么药来医?你这奴才,害我不浅!”叫四斗子开拜匣,写帖子。“送这奴才到汤老爷衙里去,先打他几十板子再讲!”

掌舵的吓了,陪著笑脸道:“小的刚才吃的甜甜的,不知道是药,还以为是云片糕!”严贡生道:“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说著,已把帖子写了,递给四斗,两只船的船家都慌了,一齐道:“严老爷,而今是他不是,不该错吃了严老爷的药;但他是个穷人,就是连船都卖了,也不能赔老爷这几十两银子。若是送到县里,他那里耽得住?如今只是求严老爷开开恩,高抬贵手,恕过他罢!”

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躁如雷。

搬行李的脚夫走过几个,到船上来,道:“这事原是你船上人不是。方才若不如是着紧的问严老爷要酒钱喜钱,严老爷已经上轿去了。都是你们拦住,那严老爷才查到这个药。如今自知理亏,还不过来向严老爷跟前磕头讨饶?难道你们不赔严老爷的药,严老爷还有些贴与你们不成?”

子慌忙走上岸去;那些搬行李的人帮船家拦著。众人一齐捺着掌舵的,磕了几个头。严贡生转弯道:“既然你众人说情,我又喜事重重;且放著这奴才,再和他慢慢算帐,不怕他飞上天去!”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斯跟著,一哄去了。船家眼睁睁看著他走了。

选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里体现严贡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娄

三、娄四公子、杜慎卿

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儒林外史》独特的讽刺艺术

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客观真实性。鲁迅:“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儒林外史》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2.不同人物的讽刺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爱而知不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

对王惠、汤奉、严氏兄弟、王德、王仁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马二先生讽刺其迂腐庸俗,迷信科举。肯定其不吝钱财,诚笃善良。对王玉辉、范进、匡超人都既有讽刺,又有同情。3.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出作品讽刺的深刻性。

例:严监生临死

4.含蓄婉转,冷静自然,不动声色,婉而多讽。①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行为形成对照,将其卑鄙心理揭示出来,形成强烈讽刺效果。

严贡生自夸(节选)

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

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严贡生道:“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那小厮又不肯去。张、范二位道:“既然府上有事,老先生竟请回罢!”严贡生道:“二位老先生有所不知,这口猪原是舍下的。”才说得一句,听见锣响,一齐立起身来说道:“回衙了。”

范进吃大虾元子(节选)

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著。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②人情世态强烈对比,产生喜剧效果。如梅玖对周进的态度,胡屠户对范进。③细节夸张描写,以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如严监生的死,再如胡屠户打范进的手隐隐作疼。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匡超人)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

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就在太公跟前坐着。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的景致,以及卖 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太公听了也笑。太公过了会,向他道:“我要出恭,快喊你娘进来!”母亲忙走进来,正要替太公垫布。匡超人道:“爹要出恭,不要这样出了。像这布垫在被窝里,出的也不自在。况每日要洗这布,娘也怕熏的慌,不要熏伤了胃气。”太公道:“我站的起来出恭倒好了,这也是没奈何!”匡超人道:“不要站起来,我有道理。”连忙走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进去放在床面前,就端了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边,自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的灰。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捧着肩上,让太公睡的安安稳稳,自在出过恭;把太公两腿扶上床,仍旧直过来。又出得畅快,被窝里又没有臭气。他把板凳端开,瓦盆拿出去倒了,依旧进来坐着。

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坐一会,服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旁边,拿出文章来念。太公睡不着,夜里要吐痰、吃茶,一直到四更鼓,他就读到四更鼓。大公叫一声,就在跟前。

……

只见一个白胡老者,背剪着手来看,看了半日,在傍边说道:“唩!老兄这一盘输了!”匡超人抬头一看,认得便是本村大柳庄保正潘老爹,因立起身来叫了他一声,作了个揖。潘保正道:“我道是谁,方才几乎不认得了,你是匡太公家匡二相公。你从前年出门,是几时回来了的?你老爹病在家里。”匡超人道:“不瞒老爹说,我来家已是有半年了。因为无事,不敢来上门上户惊动老爹。我家父病在床上,近来也略觉好些。多谢老爹记念,请老爹到舍下奉茶。”潘保正道:“不消取扰。”因走近前,替他把帽子升一升,又拿他的手来细细看了,说道:“二相公,不是我奉承你。我自小学得些麻衣神相法,你这骨格是个贵相,将来只到二十七八岁,就交上好的运气,妻、财、子、禄都是有的。现今印堂颜色有些发黄,不日就有个贵人星照命。”又把耳朵边掯着看看,道:“却也还有个虚惊,不大碍事。此后运气一年好似一年哩!”匡超人道:“老爹,我做这小生意,只望着不折了本,每日寻得几个钱养活父母,便谢天地菩萨了。那里想甚么富贵轮到我身上?”潘保正摇手道:“不相干,这样事那里是你做的?”说罢,各自散了。

(节选自《儒林外史》)1.选文记叙了匡超人一天的生活内容,试简要概括,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篇:必读名著9本详细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

不挠的可贵精神。

阅读感受:

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孙悟空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

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猪八戒 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

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唐僧 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

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阅读感受:

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

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 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 松(行 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

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 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 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 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 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 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骆驼祥子》

作者老舍,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内容: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

落沉沦的故事。

阅读感受:

①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

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祥 子 从农村来到北京后,选择了拉洋车。为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而努力工作,但是三起三落后,他的希望一次又

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

自暴自弃

虎妞 管理车厂工人,大胆追求祥子 大胆泼辣而又有点变态

刘四 残忍霸道

《鲁滨逊漂流记》

作者笛福,英国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

阅读感受:

①故事精彩离奇;

②小说表现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

③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④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⑤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滨逊 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

一个野人“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忠实奴仆。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

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格列佛游记》

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主要内容:本书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阅读感受:

①小说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

②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小说的灵魂所在;

③小说的讽刺饮包含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④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

1、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

休的政党。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2、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的介绍却招来质问,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

3、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国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4、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

脏的畜生。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名人传》

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阅读感受:

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

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贝多芬 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地抗争。真实的苦难使他们直

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米开朗基罗 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

托尔斯泰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童年》

作者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通过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阅读感受:

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阿廖沙 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

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 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

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 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

争生活。

阅读感受:

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保尔-柯察金 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

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

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繁星春水》简介

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

《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

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

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

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

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

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详子》、《繁星,春水》、《鲁滨逊飘流记》、《格利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成炼成的》、《名人传》。

第五篇:《儒林外史》名著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及答案

《儒林外史》名著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及答案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荀玫等人之后,《儒林外史》中大着笔墨的便是蘧公孙娄公子一批官宦之后了,也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接着又引出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人物来,坑蒙拐骗,混迹“文坛”上。最后作者写下琴棋书画四大奇人,身有一技之长,谋生吃饭,闲暇便做“学问”,自言“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

【情节梗概】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帮凶。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凡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间则愈演愈烈。科场得意,被认为才能出众;科场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无能。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看来,要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抛开儒林,放眼于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他性格乖张,但凡人要请他写字他要斋戒一日,亲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靶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一日大雪天,他的烂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让他换鞋,他居然说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一次,他看见和尚房里摆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写字,拿来就写,当一位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去写字时,他竟破口大骂“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

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他无以为生,每日到虎踞夫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会。王太走将进来,碰到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两个人在那里下棋。大家开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们同王太刚下了半盘,就不得不投子认负,众人大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

像他们这样淡泊功名利禄的隐士在市井中还有,只不过在那些达官贵人看来,追求功名利禄才是正道。

【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写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丑人。

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如周进、范进、梅玖);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如严贡生、汤知县、王惠太守);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如杨执中、权勿用、杜慎卿、娄三、娄四公子);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如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三、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另一个八股迷鲁编修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作者写他却是从他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开始的。他出场后的开场白是:“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使。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城,赔钱度日。况且弟年将五十,又无子息,只有一个小女,还不曾许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再作道理。”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音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四、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他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

【小说主题】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艺术特色】

第一,卓越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以讽刺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此书的最主要特色。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以主观偏见去阉割对象的丰富内容。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杜慎卿取材于青然先生,杜少卿也是以吴敬梓自己为生活原型等。作者注意表现对象身上的喜剧性因素,又将之还原到生活之中。例如马二先生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但他同时又富有同情心,慷慨仗义,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他送钱送衣资助流落他乡的匡超人。但是作者在写他的义举时,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他出题目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嘱咐匡超人以文章举业为重,以争取功名富贵来荣宗耀祖,显亲扬名。又如,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青史留名”,他鼓励女儿殉节,在女儿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

死得好

!’”

但到了大家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却“转为心伤,辞了不肯来”。后来在苏州见到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又想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作者通过他矛盾心情的揭露,掌握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同时又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面目。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使这部书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他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如周进、范进都是出身社会最下层、为了生活而不得不挣扎着向上爬的悲喜剧人物。周进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秀才也没考上,一直考到他胡子发白也仍然只是一个老童生,还受尽年青秀才梅玖的欺侮凌辱。最后,周进连一个赖以维持生计的私塾教师的职位也弄丢了,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之极。以至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痛器,“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当人们可怜他,要凑银子为他捐个监生时,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劳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范进呢,几十年来一直考试不中,弄得全家缺吃少穿,还受尽岳父胡屠夫等人的欺凌漫骂,有一天他的梦想突然实现了,自然喜出望外,以致他的精神难以承受而发疯。范进发疯的状态和过程虽使人发笑,但更令人感到悲惨可怜。正因为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更能发人深省。

再次,用夸张法和对照法将喜剧因素放大。

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

再如范进与张静斋到高腰县打秋风,汤知县不在,只得暂住关帝庙。严贡生来拉关系,送来九个盘子,并且自夸说:“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说着,他家的小厮来请他回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强圈别人猪的行动,否定了他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谎言,使人哑然失笑。

又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杖,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悼念,显得一派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大此时却正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这些仪仗,“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便一个一个往嘴里送。”形成奇怪地比照,崇高庄严也就在这对照中消解了。

第二,《儒林外史》提供了全新的叙事框架,采用淡化情节与白描手法反映真实的生活。

《儒林外史》排除了激烈的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大力描写平平淡淡、细琐平常的生活,这一特色比同样是采用写实手法的《红楼梦》还要突出,如“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只写他如何在西湖边拜宋徽宗字画、请仙问功名、吃面喝茶、看鸡鸭鱼肉、看女人等小事,便写出了他的迂儒本色。由于《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用白描手法来速写和漫画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小说,全书共

回。它揭露了。

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4.,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

6.,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8.,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看破了相”。

9.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10.整书开首以“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11.《儒林外史》塑造了、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12.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13.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14.《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二、简答题

10.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11.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

12.思考:读完《儒林外史》,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今天,我们又为何读书?示例(仅供参考):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旦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3.这段文字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和《范进中举》一样,它主要采用了________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14.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角度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________,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________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15.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二)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6、《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一部长篇小说《

》,作者是。

17、用一句话概括选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18、本段可分为四层,请将层意概述出来,每层层意不超过四个字。

19、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造成他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众邻居对范进的态度是:。本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

20、选文的另一种技法是侧面描写,在文段中用横线画出来,并选一处谈谈它的作用。

答案

一、填空

1.吴敬梓

“文木老人“

2.现实主义长篇讽刺56

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3.沈琼枝

4.王冕

5.周进

6.成老爹

7.严贡生云片糕事件

8.张铁臂

9.牛浦

10.王冕

11.王周进、范进

12.严监生(严致和)

13.王玉辉

14.杜少卿

二、简答题

10.李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11.示例: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12.“学而优则壮”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而现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来的财富。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三、阅读题

13.严监生,夸张

14.动作,神态,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吝啬

15.前边的人所猜测的内容,为赵氏的话作铺垫,可以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6、《儒林外史》

吴敬梓

17、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18、①昏厥;②疯跑;③跌倒;④疯走上集

19、因中举而喜极发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文化的毒害,封建社会的毒害等)(意思对即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意思对即可)

20、答案示例:如: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此处侧面烘托,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后邻居们对其恭敬的态度。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二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儒林外史》,作者是 清 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匡超人 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 蘧公孙“看破了相”。

8.牛浦郎 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9.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甲】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段中【甲】指的是范进,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虚伪做作的特点。

10.【乙】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乙】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选段中的【乙】指的是 周进,他痛哭不止的原因是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却连秀才也未考上,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景生情。

二、选择题。

11.马二先生告诉蘧公孙作文时为主的气是

(C)

A.注疏气

B.朴实气

C.理法气

D.词赋气

12.匡太公的遗嘱中,要求匡超人以之为重的是

(D)

A.出人头地

B.利禄

C.功名

D.德行

13.王太守到了南昌府之后,衙门里出现的三种声音分别是

(A)

A.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B.打人声、骂人声、撞人声

C.玩乐声、唱歌声、饮酒声

D.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14.《儒林外史》中建立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

(D)

A.萧云仙

B.鲍文卿

C.杜慎卿

D.汤镇台

15.太保公要延揽他拜在门下,朋比结党的是

(B)

A.虞博士

B.庄绍光

C.蘧公孙

D.杜慎卿

16.《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

(C)

A.匡超人

B.杜慎卿

C.杜少卿

D.牛布衣

17.《儒林外史》中,帮娄家看守祖坟的是

(C)

A.杨执中

B.申祥甫

C.邹吉甫

D.杜少卿

18.《儒林外史》中的蘧家和娄家的关系是

(B)

A.世交

B.姻亲

C.仇人

D.邻居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三及答案

一、填空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师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全书共(56)回。

3.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4.《儒林外史》塑造了(周进)(范进)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5.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严监生)。

6.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恪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婆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7.《儒林外史》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杜少卿),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8.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9.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度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周进)。

10、(成老爹)五河乡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10.在《儒林外史》中,(严监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一点,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11.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氏兄弟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看破了相”。13.(牛浦)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她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二、选择

1.《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C)。A、匡超人  B、杜慎卿  C、杜少卿D、牛布衣

2.书中曾提到有一个“书呆子”(因为推崇“举业”而麻木的人)游西湖,指的是谁:(C)

(A)

蘧公孙

(B)

范进

(C)

马二先生

(D)

娄三公子

3、请问帮娄家看守祖坟的是谁?(C)

(A)

杨执中

(B)

沈祥甫

(C)

邹吉甫

(D)

杜绍卿

4、请问蘧家和娄家是什么样的关系?(B)

(A)

世交

(B)

姻亲

(C)

仇人

(D)

邻居

5、马二先生告诉蘧公孙作文应以何种气为主?(C)

(A)

注疏气

(B)

朴实气

(C)

理法气

(D)

词赋气

6、请问科举时代,选各府县学行俱优的学员进入太学者,称为什么?(A)

(A)

贡生

(B)

学生

(C)

监生

(D)

考生

7、匡太公临死前对匡超人的遗嘱是以什么为重?(D)

(A)

出人头地

(B)

利禄

(C)

功名

(D)

德行

8、哪一位将军建立的军功,却被连降三级?(D)

(A)

萧云仙

(B)

鲍文卿

(C)

杜慎卿

(D)

汤镇台

9、请问太保公要延揽何人拜在他门下,朋比结党(B)

(A)

虞博士

(B)

庄绍光

(C)

蘧公孙

(D)

杜慎卿

请问王太守到了南昌府之后,衙门里出现了哪三种声音?(A)

(A)

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B)

打人声骂人声撞人声(C)

玩乐声唱歌声饮酒声

(D)

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三、问答题:

1.《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以高妙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请以范进这个典型人物为例略作分析。

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2.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名著浩如烟海。为了便于记忆,有人编了一首二十八字口诀: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古今,聊斋史书西厢镜。请你说出这二十字诀包括哪些古典文学名著,至少说出其中的十部。

《东周列国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桃花扇》《红楼梦》《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金瓶梅》《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今古奇观》《聊斋志异》《史记》《西厢记》《镜花缘》。

3.在《儒林外史》中,具体描写了四位“奇人”,他们是在寺院里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李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4.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他淡泊名利,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5、读完《儒林外史》,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灭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四、请将下列“一句话评语”和对应的名著连接起来。

A《儒林外史》

a.历史的长城

B《红楼梦》

b.龙争虎斗

C《三国演义》

c.书生现形记

D《诗经》

d.失去的大观园

E《聊斋志异》

e.先民的呼声

F《史记》

f.瓜棚下的怪谈

Ac

Bd

Cb

De

Ef

Fa

下载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 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敬梓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

    语文九年级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同步练习1.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婉而多讽”,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而作为讽刺艺术的典范,它的高......

    儒林外史读后感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大全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

    《儒林外史》读后感

    4篇《儒林外史》读后感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是吴敬梓写的。小说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

    儒林外史读后感[本站推荐]

    作者在小说中保持中立,只描人记事,不议论评说。但其中人物的很多高论,可能代表当时的思潮,也可能反映作者的态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模板”,仅供参考......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合集)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儒林......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大全]

    《儒林外史》是知名的讽刺小说,也是我国古典名著,读完有什么感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一)自明朝建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