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3、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4、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
转眼间,高中教学已经三年半的时间了。在这三年半中,经过朱老师、苗老师的指导,专家的殷切评课,以及自身的努力,自己的教学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借此机会好好反思一下。
我所教的科目是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在广阔的科技空间。因此,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认为化学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很多知识在高中阶段甚至无法探究其根本,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做法,才能不断进步。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尊重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所以我会及时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当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会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将来会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考试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学生,使我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在教学中利用适当的解决途径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深化教材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觉得课前反思是教学的重点,化学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非常丰富,仅凭熟悉远远不够,自己虽然带过一轮对教材也已经比较熟悉,但我觉得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还很多,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内容的权威,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学习乐趣;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既不是新教条,也不是定论,而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在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教材,这样既可以从教材中借鉴自己想要的教学方法,又完善了教材的实质,尽量实现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和谐统一。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随时启发学生进步
现实教学中,教学模式有千千万万种,不管使用哪一种模式,只要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无论选用哪种模式,都会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不可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就可以解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说不要被传统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尝试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过程,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我觉得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也在进行多种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起来。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用激情点亮课堂
1、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提问,分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也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使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我会首先用激情引导学生进入创设好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更多启发与自信。现在网络上流行着化学版《青花瓷》,用化学语言组成一首歌,配上《青花瓷》的调,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唱出来,那真是实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到该学的知识,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会在现实教学中逐步借鉴这些优秀的方法,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让我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慎重审视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做法,继续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利用好教研会的集体力量,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2
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我认为这节课的特点是:
(1 )乙酸的酸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 )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本质的理解,提出两种可能的脱水方式,给学生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并运用多媒体配合讲解。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3 )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的教学效果。
但这节课也有诸多不足,探究点的设计还值得推敲琢磨。首先,这堂课的重点应放在酯化反应上,对于酯化反应两种脱水方式的探究应大步走,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给出“ 同位素原子示踪法” ,由教师总结。对于酯化反应的实验,可以采用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比如:第一组用乙酸、乙醇加热,第二组用乙酸、乙醇、饱和的碳酸钠溶液加热,第三组用乙酸、乙醇、蒸馏水加热。通过这样三组实验的对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催化剂的重要性,并认识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优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地进行探究,必须大胆地进行问题的设计,而且将一堂课的重点突出来,不要小步走。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3
对于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有这么几方面需要注意:
(一)重难点突破:
乙酸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大家熟悉的调味剂食醋创设情境,引导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经验中醋酸物理性质了解和冰醋酸实物观察,纠正学生对乙酸认知的偏差,形成乙酸物理性质的纵横向联系。
关于乙酸酸性的教学,可从复习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乙酸的知识入手,重点说明乙酸的弱酸性并且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同时将前面学过的乙醇的性质通过比较联系起来。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结合学案“请你设计简单可行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物质性质能力;以“生活小窍门”食醋为什么能洗涤电热水壶中水垢为问题,进行乙酸酸性知识的应用,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而对于乙酸的酯化反应,在说明生成物酯的结构的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与中和反应不同,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并要求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得历程不是根据化学反应式推断的,而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进行实验就是研究反应历程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以“你对实验还有哪些疑问?”养成学生细致观察和质疑的习惯,同时解决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假设、猜想、分析能力;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
(二)探究活动的开展
在整个案例中,总共可以进行三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探究是在乙酸的酸性中,由已知的生活小知识推测乙酸的酸性,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论证乙酸的酸性,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得出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对比,二来让学生参与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次探究是在探究乙酸的酯化反应,由现实生活中糖醋鱼的制法入手,让学生猜测原因,同时设计实验以论证,用乙酸直接和乙醇反应,或在加入一些催化剂条件;第三次探究针对酯化反应实质的探究,教授学生用同位素示踪法来探索反应的本质,从信息中得到提示,将提示应用与实际问题中。
在本节的教学中充分以自然现象、科学实验为基础,用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展开探索的过程。教会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让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材难度的把握和教材深度的挖掘
教材将乙醇放在乙酸之前,让学生学习有机物有一定的基础,不会十分陌生,但掌握的仅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知识缺乏系统性。高一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知识。按旧的教学大纲和使用旧教材学习有机物,讲究官能团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知识的系统性。而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有机物,在化学②《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在选修模块《有机化学》中对有机物知识的系统性则要求很高。因此,在化学②《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的教学中并不需要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这些工作留待学生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后再去做。
(四)新教材的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
1、创设问题载体,树立情景意识:良好的问题情景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是探究活动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问题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创设一种情景或介绍某些背景引出。
2、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绝不能以所谓“优等生”为尺度,也不试图建立作为评价标准的模式,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它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惟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注重探究活动的评价方式,营造和谐气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课堂唤发出生命活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真情和信任感染学生,以赞许和肯定激励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给每一位同学平等参与的机会,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留下充分思维、提问、质疑的空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我校高效课堂的优势,不断努力,积极探索,从学生认知的规律出发,让学生来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主动,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4
一、对化学教学方式进行反思
教师要将化学教学中出现的事件利用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一定分析与讨论。教师还要将化学教学中的思考与感受进行准确而及时的记录,方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教师还要开展化学课程中的听评课教学活动,利用教师间相互的观察与交流来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对化学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1.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一定要对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进行掌握,在课后教师也一定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一些失误。
2.对师生间的互动进行反思
化学教学一定要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进行,这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活动的重要过程。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否真正投入其角色当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和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身心愉悦,这些都是教师要反思的内容。教师通过对这些进行反思,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化学教师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是最重要的内容。其中包括课堂的教学氛围能否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所提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否对学生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如何才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的学习环境等。通过对以上这些情况进行反思,才能够使化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有所提升。
4.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化学进行反思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化学过程的感受来体现的,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注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对化学知识的思考,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实践的过程。在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之下,要求学生一定要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好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反思工作,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化学教学进行改进,从而能够创造出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而使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所进行的反思是所有化学教师一定要做的一项工作,这不但能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同时还能够使化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从而使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进而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化学人才。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5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益终生!”把解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应如何应对,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
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6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
①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
②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
③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
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
②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6、成绩状况的问题: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
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
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
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2、4、5、6题。
第二课时:
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4、ph3、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
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⑵、观察、填写第14页的两表格→体会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归纳概括元素周期律。
⑶、由学生阅读第16页的《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交流阅读中的收获→深刻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第四课时:课堂用最多30分钟完成《元素周期律的达标演练》,评分,有选择性地讲评。
个人的教学认识:在教学中对如何选取知识,选择哪些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进行了二次创作,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灵活处理了教材。在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时也重视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课程目标的体现。
2、第3节《化学键》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利用健身的哑铃,解释了“键”及其作用。
⑵铺垫性讨论一:商户甲需要卖“电子”,客户乙需要买“电子”。甲乙接触后,结果如何?铺垫性讨论二:两位同学都需要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两位同学单独都买不起。他们怎样愉快合作才能共同达到目的?达到目的后他们会分开吗?
⑶、从氯气的化学性质→钠在氯气中燃烧的事实→投影钠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两原子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组成离子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⑷、介绍电子及其书写→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用氯化镁巩固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
⑴、分析非金属原子得失电子的特点→联系两位同学aa制共同购买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都达到稳定结构。
⑵、从氯气的化学性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事实投影氢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形成共用电子对构成分子→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由分子子构成→组成共价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⑶、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用水巩固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极性共价键。
⑷、用氮气展示用电子式表示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非极性共价键。
⑸、思考与交流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归纳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方式。
⑹、利用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用动画模拟其化学反应过程→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
个人的教学认识:借助学生熟悉的现象和事例,应用拟人化的讲解,采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化抽象为直观,努力做到教学形象化。根据学生的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这一特点以及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把本来是很抽象的教材变为生动形象的教材,以揭示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想象表象,从而加强学生自觉地理解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考虑化学键理论的逻辑性思想性很强,因而重视严密的逻辑推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使基础理论的讲解富有论证性,全面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的努力:
1、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二次开发,使教学主线清晰,知识逻辑合理,教学内容在落实知识与技能上充实。
2、重视对知识产生、形成以及延伸的过程铺垫、设计及有效教学,在过程与方法中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3、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与求知欲望,在探究与求知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重视建设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课堂,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辩论,重视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努力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5、用每节的“达标演练”确保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用每月的月考强化巩固知识与技能,进行月度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评定。
6、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强化教学的责任心,改善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心态提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加强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内化。
7、不断加强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管理的水平。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7
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学校下发的文件和学习资料,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主动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教学工作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注重师德修养,团结同事。
这一学年,是丰收的一年。
由于是参加工作的第一年,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量较大,但是平时工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教学中,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每次上课前都要把教案再看一看。同时保留电子版的,每次上完课后,还能及时将上课心得和新发现记录下来,及时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
化学的题目是比较多变的,要学生做的,我们都能经过筛选,经过自己做了以后才给学生讲题。本作业安排的较灵活,有:作业本、《基础训练》、化学总结本、实验手册等。这些作业我都能全批全改,但学生们的作业负担并不重,因为采用了分散加集中在课堂处理的灵活方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也是勤恳工作的表现之一。我在班里经常找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课下多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之间留一会儿,让他们问问题,有时也请他们到办公室里来进行个别指导和解惑。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和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平时多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经常听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听课,老师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现在的高考都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已经是一种趋势。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根据准备性原则,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可以说初中的化学教学是高中的化学教学必需的学习准备,高中化学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延续和提升。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发展,培养真正既具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改变不同学段各自为战的弊端,加强学段联动,实现初高中教学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改革,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目标不同,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化学教学内容,既有所分工,又要互相衔接。正因为如此,对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对于完善化学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将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是缩小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距,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步骤和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几年教材变化很大。经过多年的教材改革,初高中教材的严重脱节,已有所改进,但目前初高中教材中还有知识的断裂层和重复面。而教师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这些变化。总之,由于初高中都全面使用新教材,执行新课程方案,对初高中教师在短时间内认真“备教材”带来难度。
2.初中阶段的化学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将初中阶段化学的知识加以综合、概括和提高。化学学科既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又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只有将初高中的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系列。
初中化学内容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化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因此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化学较难学,内容抽象微观,不易理解,经常有学生反映即使把教材的内容全看会了,一到练习时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应用;许多高中教师也反映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中化学教学难度大。
3.随着近几年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部分地区将初中、高中分校而设,教学中“备学生”环节初高中严重脱节。加上初中与高中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这样的一种情况,使得中学阶段的化学教学各自为阵,高中不知道初中教了些什么,反过来说,初中不知道高中需要什么,要求初中作好什么准备。有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感觉。因为许多高中老师不太清楚初中的教材、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等,很容易造成教学上脱节的现象。这种不衔接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也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障碍。
4.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有个共同的学习起点,并能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整理,温故知新,着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指导,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十分必要。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
1.教材的衔接
随着多年中学化学教学者的共同努力,随着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情况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善。
初高中化学教材中都有的知识面,不能说只是简单的重复,虽然初高中涉及的知识面有很多相同部分,但有些知识的深度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初高中都要求了解金属的腐蚀和防腐,但初中只要求学生了解金属腐蚀需要的条件,如水和空气等,并以此推出防腐的条件即为隔绝空气或水,而高中对金属腐蚀的认识要求是从原电池角度深入的,要求学生清楚纯净的金属并不容易腐蚀,不纯净的金属内由于形成原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因而使腐蚀的速率加快,并要求会书写电极反应式。显然在要求上高了许多。
当然,有些知识点初高中教材的编写中并没有明显的深度区别。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史等,高中老师就没有必要累赘复述了,往往是高中教师并不清楚这些内容是初中已经学习过的,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教学,造成教学效率降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一定要把握好初高中对于知识点具体要求的层次,把握好教学的深度,不能一堂高中化学课与初中的没什么区别,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生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拔得太高。高中老师尤其不能把学生的起点想得太高,认为有些知识初中已经学过,高中与初中是重复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高中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讲,其实不然。一方面由于初中化学知识以
识记为主,学生为了应付中考,往往只是临时记住而已,不是真正理解,所以,在高中教学中不能忽视初中已学过的知识。
2、教学策略的衔接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高中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
(1)初中课程改革以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初中相比,高中化学教学由于受到内容多、课时紧等的限制,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满堂灌、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接受。
(2)相反的是,有部分教师由于受困于现在中考的压力,往往采用的是应试的教育,特别是一部分教师并不是化学专业毕业的,而是物理或生物专业的,对化学知识知之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解较多知识点时常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化学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进入高中后,随着教材内容的加深,量的增加,一部分学生就表现为很难及时跟上。
(3)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而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知识难度增加的压力下又加上了教法的不适应,从而从高中一开始就出现了掉队现象。
(4)迫于中考的压力,往往会出现与课改要求不和谐的现象,也即应试现象。初中由于化学内容少、知识浅,并且各种考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课内内容的考查,所以,许多教师通过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通过大量练习的突击,都可以使学生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甚至根本不理解教材的内容,到考试前突击一下也能够过关。所以这些学生以为学习化学就这么简单,但是到了高中才发现,学化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当碰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大变时,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
(1)整体把握教学方法
通常的化学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法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化学教学各阶段教学方法的选择、衔接,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而具体某一堂课,教学方法则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开拓、发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学不可拘泥于某种单一方法,把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作为实现化学教学总目标的一个个梯子,将随着各阶段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化学教学方法类别多种多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优化组合各种教法和学法。化学教学方法受一般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方法、手段归根结底是为目的任务服务的,完成不同的目的任务,必定要求不同的方法。比具体的“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方法和教会学生掌握适合自己学习化学的方法。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呈半成熟、半幼稚性。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逐渐加强,因此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认识,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而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均趋于相对成熟与稳定,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得到极大提高,各种思维方式也迅速发展,自我意识高涨,价值观开始确立。因此高中教学应重在学生“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和需要创设独特的学习方法。
(2)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循序渐进、直观化的教学原则促进思维的过渡、实现教法的过渡。初中教学的共性特点是直观形象,所以在高一的起始教学中更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录像、电脑等教学手段,同时加强思维训练,减少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障碍,并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学科素养。如讲授卤代烃时,介绍DDT从获诺贝尔奖,振兴农业,到逐渐被限制取消,介绍氟利昂破坏大气臭氧层;讲授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起到防暴沸作用时,介绍同学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感性理解;讲授石油化工知识时,介绍加油站97号93号汽油及0号柴油的区别;讲授苯、甲醛时,介绍这些物质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调查中可知,学生对于一些微观的、抽象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例如有关原电池的许多知识,如何让学生在没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掌握好,一直是高中教师的难点。如果教师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例如通过比喻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原电池装置比喻成一辆公交车而把移动的电子比喻成上下公交车的乘客。电子在电极上得到或者失去,就相当于是乘客在公交车的上客门或者下客门进出。如果这辆公交车在使用时,乘客们在同一个门的地方既可以上车又可以下车,那么乘客们在门口拥堵,速率较慢,也就是化学反应速率慢。如果这辆公交车的两个门一个只管进,一个只管出,那么没有
了拥堵现象,速率就大大加快了。还可以进一步的加强比喻,把公交车内乘客的移动比喻为导线内电子的定向移动,把公交车外比喻为广阔的电解质溶液,乘客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登上公交车等等。
(3)安排衔接授课计划。
熟悉初高中的化学教材,研究课标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找准初高中化学的衔接点,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授课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的复习,作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化学知识,并使所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此外,高中化学中涉及了不少数学、物理和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有机化学中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方面的知识等等。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认真研究化学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关系。这一切,最好自己有一个授课计划,以便备课时能及早关注,不轻易放过关键的一些衔接点。
(4)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实际,采取“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有区别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控制课题的大小、难度、快慢和深度等,组织分层练习,即因材施问、施法(方法)、施练,使每个同学在刚接触高中化学时,就能人人喜欢化学。目标分层可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优等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领头羊”;也可保护相对较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使中等生或“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获得成功感。“教育的作用不是‘补短’,而应重在‘扬长’。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个人都找到努力的方向,体验到成功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真谛。”如上课的问题训练要注意每位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一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离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太远、太难,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思维梯度不能太陡,要注意避免脱节、跳跃,提问的速度不能太快,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5)控制授课节奏。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初始应控制进度,不能求快而增大学习难度,要注意化学知识的相互关联,高中化学知识要涉及初中的内容,甚至很多地方是初中知识的延拓和提高,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旧知识基础上,恰当地进行铺垫,减缓坡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把握最近发展区,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区别和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知识含量较大,学生掌握效果不佳的部分内容,教师必要时应进行梳理,作表格化、类化、链式递进的处理等,使内容易懂易掌握。而认识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老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维时,可以将思维的目标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形象思维沿着小坡度的台阶向抽象思维慢慢提升。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按照原有认知结构一认知冲突一新的认知结构的基本环节进行教学。[21]根据教学理论,一切新知识的真正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所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例如分散系概念的教学,首先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以上混合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果有一种难溶固体放入水中,然而沉淀微粒直径非常小,用肉眼无法观察,那么这种混合液还能叫悬浊液吗?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通过微粒直径大小这个本质来区分不同的分散系,并加入胶体的概念。最后用丁达尔现象来检验不同分散系内的微粒直径差别。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9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浅谈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不断地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不断地运用课程标准检验自己,从而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的一种过程。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化学课和其他科目一样要进行教学反思,长期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教学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化学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一、如何进行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呢?
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求化学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要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查不足,改正缺点,弥补疏漏。只有在摸索中前行,时时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实践日趋完善,才能有力提高自己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高中化学教师还要善于反思他人。化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深入课堂听同行的新授课,在网络中观看同行的教学实录等,分析他人的得失、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听名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这样也能起到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再次,化学教师要善于集体反思。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切不可闭关自守,更不能妄自尊大,应该积极与同事、同行交流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过程的创新、教育理念的界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纳等,听取同行同事的看法,从中取长补短,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提高自己化学课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教学反思《浅谈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
二、高中化学课应对哪些内容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www.jxzmb.cn/bjl/、不想问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问的麻木习惯。所以我们要反思教学观念。过去的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那是一个怪圈。化学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的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进行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可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可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保护了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要反思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有的教师曾作了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三、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应注意什么问题?
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转型。教学是反思的基石,真知源于实践,反思“真经”的获取,都必须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结果,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转变。实现了这一宗旨,也就达到了通过教学反思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0
——以《物质的量》为例
本学期在校领导及科研处的安排部署下,我校在教研活动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在高一、高二年级各学科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即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同年级的化学教师除了同备一节课、同讲一节课外,还增加了同说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环节。这个活动给老师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展示和深入思考的平台,通过参加“同课异构”的活动,我可以向其他老师学习、交流彼此的经验,也让我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学到了其他同事的优点,它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更是一条捷径,也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可以说“同课异构”使我受益匪浅。
一、我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成功之处
我们高一年级化学组选取的课题为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的是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微粒个数与物质的量间的转化关系。本节课的几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也很容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这块知识常常成为高中化学的第一个拦路虎,甚至会打击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对概念的理解。如:1.在新课引入时,我先展示一杯纯净水,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①如何用所学知识知道这杯水的质量?②如何知道这杯水的体积?③如何知道这杯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通过前两个简单问题的回答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的时候,提出第三个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起学生求知新知的欲望,顺利引入新概念。2.在讲解新概念时,我把它与长度,质量等熟悉的物理量作对比,让学生不至于有陌生感;在对概念分析时,我以一包香烟,一打啤酒,一双手套,一个班级等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解释集合体的意义,并强调所举例子是宏观能看见物质的集合体,而物质的量是微观看不见粒子的集合体,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比较具体清晰的理解,从而消除概念的神秘感。
二、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两点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感觉比较成功,也符合高一学生思维认知过程的环节。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也是评课后的收获。
1.在引入“物质的量”概念时,只是一味强调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可增减文字,它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其实完全可以举例像长度,质量一样是不能分开读的,也不能随意增减文字。
2.在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后,应该及时举例明确他们间的关系,如:以1l、2l、0.5l表示物质的量的大小,跟1g、2g表示质量的大小做类比,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并运用。
3.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前半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及时巩固。如果要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用常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很难做到,根据以往经验这节课的练习时间往往很紧张,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位老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中,对ppt的制作做了改进,设置的问题循循善诱,内容更加的直观,易于学生接受,这样明显会增加课堂容量,节省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练习,从而加强了对难点的训练,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以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4.还有一位老师的做法也是可以借鉴的,在讲物质的量及概念时,为了加深印象,避免出现错误,可以让同桌间、前后左右的同学间相互提问这两个概念及它们间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5.这是我认为收获最大的一点,因为在以往听课当中没有人专门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也是我以前没有重视的地方,那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我一直模糊的认为它是一个不确定的值,直到这节课我才搞清楚阿伏伽德罗常数与6.02×1023之间的关系,事实上NA它是一个确定的值,而在它用于具体数字的计算中时,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大约的数字6.02×1023。这也是学生在练习时容易混淆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以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一直有很强烈的畏难情绪,大多数时候是将这部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通过本次活动,从精心备课,听课,评课等环节使我对这节内容有了清晰的、系统的认识,瞬间也感觉轻松很多。本次活动的收获将是我教师生涯中非常宝贵的财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自己的业务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1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整体上感觉教材在不断的修改,一些名词、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逐年下降。不少老师都在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这也许是事实,我们在教学中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学生学不好化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弥补和预防?下面中我的几点反思。
一、高一新生在初中学的化学知识有多少?教师该怎样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了解到一些情况,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初高中学习要求和内容衔接的不好,高一化学突然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第三个原因,即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看待课改后的初中生,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有些知识点在初中的新课本中已经删去或淡化了,高中课本也不再详细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习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笔记,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必须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复习酸碱盐、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对初中化学课标和教材的学习、加强对当年中考化学试题的研究,多与初中化学老师联系,多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
2.控制教学进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赢得较多的复习时间而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3.经常使用“直观性”教学。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应用各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动画课件以增强直观性。要使化学知识尽可能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4.坚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面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要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质性质、试验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必须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的。要善于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想在初学化学时并不都是正确的。从化学发展史看来,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试验现象的纪录和分析,学好化学必须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与争论的资本。
5.提倡“出声思考法”。在慢速的信息加工中,尤其是解决问题时用“出声法”,可以展示思维过程,给学生启迪与思考。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建构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一步步跃迁。
6.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询问,在知识的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发问,在总结归纳中要不断追问。日常教学中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的传授模式,重视课堂提问功能。尤其是学生自己的发问,更能凸现学生内心世界。要求学生抓好听课、消化、整理、提问、反馈、补救、巩固几个环节,独立思考,减少依赖性,自己建立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一节课老师究竟该讲多少?讲得学生心服口服无言以对不需要思考频频点头才是讲到位了吗?我们学生为什么不会思考、不愿思考?究竟该怎样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辅导时要有耐心,有问必答,不会就讲。但是,学生不停的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什么时候用来思考?老师都讲清楚了,学生怎么思考?我们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我们曾对学生讲过学习“五不问”:学过的内容未经复习的不问、教师提出的参考资料没看的不问、未经深入思考的不问、找不到矛盾所在的不问、提不出自己思路的不问;我们为什么不给老师定个“五不讲”呢?学生没有预习的不讲、照本宣科的不讲、刚讲完就来问的不讲,问的内容是课本资料中的原话的不讲、强调过多遍依然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不讲。在当今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又有几个老师能理直气壮地坚持不讲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要少讲、精讲,要经常运用“蓄势待发”、“引而不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学会,不要让学生“全都是听会的、没有一点是自己学会的”。教育的唯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学生登山的向导和路标,指给学生一条前行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跌倒了可以爬起来,脚磨破了包扎包扎继续前行。而不能背着、抱着、拖着学生。当学生登上山顶时,应该有资格自信地大声欢呼:“我付出了,我胜利了!”课本知识是死的,而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是活的。学生不是机器人,也不是只知道接受各种知识输入的电脑;老师更不是复印机和资料库,教学不能是“复制”和“粘贴”。教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事实上,过于勤快的家长培养的必然是一个极其懒惰无能的孩子。同样,过于勤快的老师培养的也必然是一群极其懒惰和无能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狠心地”看着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磕磕绊绊的自己前行!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
一、课前预习。
每天抽几分钟时间预习明天上课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对难以理解的地方做个标记,上课时认真听讲这部分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课堂。
强调积极与主动,脑筋要时刻保持高强度运转,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边理解吸收边进行记忆,这对知识的初步掌握十分重要。同时做些必要的笔记,老师的板书不必照抄,相反老师所说的有时却十分重要,例如一些解题技巧或总结性的内容,稍纵即逝,不记下反而是种损失。课后多向老师请教,我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向老师提问,老师也会耐心地帮我一一解答,或者和我像朋友一样一起探讨,有时老甚至师隔了一两天也会找上我告诉我解答,在这种主动学习和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化学才有了显著的提高。
听课时要注意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一定努力理解记忆,这很可能就是题目要考的内容。有时上课的内容随随便便一听,以为自己听懂了,可是实际上还是不会用,一定要在课下做题、复习的时候反刍消化,有时你不会的题目很可能就是老师早就讲过而你没有消化的。把基础掌握好十分重要。
记笔记也很重要,笔记一般涵盖了重要的知识点,日后忘记时翻翻笔记就能唤回记忆。
我的化学老师总是跟我们说:睡觉前把课上的知识再默念一遍,虽然不一定实行,但是老师是想要叫我们把课上的内容都记住,因为课上讲的一定是最最重要的知识点、做题的基础,所以一定要理解、记住、会用。
三、课后多做习题。
要想化学好必须多做题。化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尽管考试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来考去无非是课本上那些规律。因此要多做题,各种类型的题都要接触,摸透其中的命题意图和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考起试来自然得心应手。同时化学考试靠的是平时积累的过程,多做练习可以培养做题的手感,可以积累更多解题技巧。但是必须强调一点,要充分利用题目,不能为单纯做题而做题。很多同学讲求数量却不讲求质量。做出答案后与参考答案一对照,然后就扔一边了,这里很浪费资源的。
题目确实要多做,熟能生巧嘛。但是一定要思考总结:
1、固定类型的题要注意总结做这类题的技巧,有时一道题弄清楚了其他题就都变得简单了;
2、遇上简答题、实验题类的要注意琢磨老师的命题意图、解题的思维方法,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向标答靠拢;
3、遇上自己生疏的知识点,一定要独立做完后翻翻笔记,强化这一部分的记忆,下次不允许再忘记。
最后,如果碰到不会的题目千万不能灰心丧气地逃避,要以昂扬的斗志征服它,不会的题目恰恰就是你的知识漏洞,克服之后下次就不会再错了。
四、审题
曾经的我也会经常审题不清而十分懊恼,直到老师的点拨才使我恍然大悟。化学是一门非常讲究严谨的学科,在解题前认真审题尤为重要,在一些推断题、实验题题干中经常出现很多重要的提示,如果遗漏这些提示盲目做题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事倍功半,因此,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化学学习大有裨益。
审题时要注意一些有明显暗示意义的字眼,做实验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是不是用到了题目条件,一般来说,题目是不会给无用的条件的。
五、解题技巧
化学解题,尤其是推断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做有机推断题时应注意思路的连贯,再根据已知条件正向或逆向推导。还要大胆的猜想,不要拘泥。总之,无论遇到难题还是容易的题目都需要保持好的心态,沉着冷静的分析题目,一步一步解出题目,切忌图快。当你做出一条题目时,应该分析这条题为什么这样做?它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题干中哪些信息点可以作为突破口?它的解法有何巧妙的地方?如果做错了,自己解题思路错在哪一步?解这类型以后应该注意哪些地方等等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就把这条题吃透了,题目才算被充分利用。我在做题时就经常用本子记录自己的感悟,这样做起题目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做题的感觉就更好,经常翻翻看也会加强对题目的理解。
常考的知识点要做到用起来得心应手,很多时候题目考的知识点是重复的,有时候看起来很难的题目其实就是变着法子考常考知识点。
比如说,我的推断题很弱,根据题目条件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但是后来我总结了一下,除了特别偏、特别怪的题目之外,无非就是考基础的化学知识等等,只要把这些关系都弄清楚,做题的时候多往这里面套一套,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六、检查
做完后认真检查无论对哪一门都是十分重要的,我的经验是先快速浏览一遍题目,检查是否有漏做的现象,然后再仔细核查填在答题卡上的答案,尤其是复杂的题目再认真考虑一遍,如果因低级失误而后悔就太晚了
先前不会、不确定的题目最好再审视一遍,仔细审一审题,或许就会豁然开朗。
七、总结
题目不只是做完就行的,要学会总结自己的不足,对待考试更应该如此,试卷发回来后,除了听老师评讲以外,还应好好进行如下总结。第一,分析失分的原因。这次考试哪些是因为粗心丢分的,哪些是真正不会做的,应该区别对待。粗心失分的题目应该分析自己为什么会粗心,这类题目的迷惑性在哪里,以便争取以后不再栽在这类陷阱上。对于不会做的,就要像平时积累题目一样去对待。第二,分析自己的弱项。对于这次考试所失的分数,哪些是选择题的,实验题的应用题的,或是碱金属的,卤素的,卤代烃的等作个统计。以便发现自己弱项的章节内容和类型题,通过多次考试的统计,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好,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的复习,也有利于高三复习最后阶段的查漏补缺。要记住,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分,而是尽量避免失分,这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总结每次考试,争取下次少失些分,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八、整理错题集
整理一本属于自己的错题集,我认为不仅仅是做错的题目需要记录,还应该记录一些比较经典、常考的题目,考试前看一看,做一做,不仅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不要盲目追求难题,巩固基础是一切难题的根本,平时看一看甚至背一背都是可以的,我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做题,通过错题集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利用每一道题目以提高学习化学的效率这样精做一些题目反而会有更大的收益
小结
现在很多同学害怕学习化学,于是就到处补课,我觉得这样是不理智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化学不感兴趣,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因此,我认为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培养兴趣,克服对化学的恐惧心理,其实大多数学生都还是喜欢化学的,做化学实验时一些害怕化学的学生也是乐在其中,不是吗?化学也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经常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就不会对化学那么害怕了。化学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学生记忆的,这时尽量不要死记硬背,而要学会理解性的记忆。最后,最重要的还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化学,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刚上高三的时候,大家都考90多分但是我只有70多分,我非常伤心,但是似乎找不到化学不好的原因。于是我开始认真学化学:说起来也很简单,其实就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整仔细地完成作业,记忆知识点、思考方法原理、总结做题技巧思维模式特别重要(具体措施见上),成果并没有马上显现出来,漫漫黑暗中光明似乎遥遥无期,我当然有失望沮丧,但是不放弃努力。终于,我的成绩慢慢向前移,在下学期的时候成为化学最好的同学之一。我相信每个同学只要用心,都具有把化学学好的实力,《大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信奉:“其所薄者厚,而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意思是“轻视的事情取得成果了,重视的事情反而没有成果,这是没有的事。”这句话实在是人界的真理。只要潜下心来用心学化学,一点一滴地努力,绝对会取得进步!
我还有许多同学一开始化学很差,后来她们经常去找老师问问题,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成绩越差越不能躲着老师,越差越要主动去找老师,老师不仅能给你知识上的指导,更能给你信心上的激励。
化学有时候看起来很吓人,但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钻研学习它,一旦找到规律,提起分来比其他科都要快,所以千万不要放弃,一定要相信,在量变的下一秒就是质变!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3
在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个性是高三毕业班复习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透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透过同行们探讨来到达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透过学生反馈推荐来到达对教学的改善,有时透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平常教学中所反思的资料,举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通入Ca(OH)2与SO2通入Ca(OH)2中实验现象相同。
有学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无法看到现象中出现的浑浊。针对上述观点,我就着手做了有关CO2与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实验,结果发现SO2通入Ca(OH)2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使之变浑浊又变澄清,而是一向持续澄清,之后,经过多次改变外界条件,如SO2进气速率及浓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浑浊。
案例二:生物与化学中均提到的一个知识点:碘遇淀粉变蓝色。
有学生提出,淀粉与I2是如何结合在一齐的,那里面是否还存在I2?为此,我们经过探讨,得出应存在I2,并透过实验得以验证。
实验设计为: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观察到现象:
①溶液先呈蓝色;
②Cl2继续通入,蓝色消失→无色。
原因:
①+2I-=I2+2Cl-I2遇淀粉变蓝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案例三:在有关习题教学中,就能充分地意识到对题型归纳总结的重要性。其中在讲到酯的水解问题时,我就给学生归纳出主要三种考题,如:
①有一有机物分子式为,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可被氧化成B,求C4H8O2结构简式。
②有一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能氧化成C,且B和C互为同系物,若C能发生银镜反应,写出C4H8O2的结构简式。
③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甲水解为乙和丙两种有机物,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同质量的乙和丙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则甲的可能结构有几种?
以上三种题型,解题关键可分两种状况,一种是提到的水解生成醇和酸,其中醇能最终氧化成酸,须满足醇中所含C原子与酸中所含C原子相同,且形状一样,并要使生成醇,羰基在碳链端点。另一种是提到酸水解生成醇和酸式相等,就要要求醇中所含C原子数与酸中多一个。透过上述归纳总结分析,学生对这一类型题目就能较好地掌握。
这种教后反思资料还很多,如实验教学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相结合,我们就不难总结出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特点及平常教学应注意问题;还有有机合成题透过习题教学中出现题型,就能想到此类型题且多以酯化反应为背景等等,若平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匪浅。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4
一、分析化学实验对高中教育的重要性
化学是高中的一项重要的学科,然而,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手段,它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教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化学老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对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影响引起重视。
通过化学实验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化学的知识点的巩固,避免了学生在知识环节的断开,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进行自主的探究,鼓励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老师利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化学实验引起重视,并且能够有效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育的作用
(一)利用化学实验手段获取化学知识
在化学这门课程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例如,氢氧化铜的颜色,气味以及化学成分中的其他反应,这些都是要学生记忆的,如果学生在没有亲身的进行实验,只是按照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出来,那么,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多,就会给学生的知识点造成混淆的状态,使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含糊不清,没有真正的掌握。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中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化学的奥妙,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点有着进一步的加深,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还提高了学生在化学方面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点结合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所学所想。
(二)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育的主要手段
化学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一个探究的过程,它使学生在具有原理的基础进行验证,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在掌握和了解化学基本的原则下,了解了物质的本质以后,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下一步的探索,观察它们的反应情况,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已经知道的结果,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例如,学生在进行氢氧化铜的实验中,要对氢氧化铜的颜色,气味以及化学成分中的其他反应,学生在完成每环节后,要对产生的现象和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造成的影响,老师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了在化学方面的学习热情,也使学生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面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三)化学实验是培养和开发学生非智力的重要途径
非智力,广义上的解释是指除了智力以外的一切和心理因素有关的因素,像是学习上的热情、自尊心和责任感等各个方面,高中实行化学实验教育,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加深,同时,也有利于培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的验证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趣大增,更主动的去对化学的真理进行探索。
例如,学生在进行某一项的化学实验中,会在实验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老师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重新进行实验,并认真记录、分析和总结,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也是科学上实事求是的作风,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有着巨大帮助的,此外,化学实验教育还可以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化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不管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传统模式的教育,以老师为主导的地位,要实现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展示自己,并且进行科学创新的一个平台。
老师应当在教学方法上不断的创新,使化学实验的课堂不断增加趣味性和创造性,老师通过各种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利于培养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有着自觉的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上的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5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庄河五高中化学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 班的化学教学任务,从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1、2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在教学上应注重能力的培养。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由于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本学期着重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注重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有了,积极性高了,成绩才可能上去。“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上,我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做个有心人,多思考多动脑筋,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精心备课,不仅要备知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学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成绩也就提高了。
二、注重“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
“大处着想,小处着手”,勤动笔,勤思考,让学生从基础着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化学素质的提高,靠的是日积月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不断的渗透与熏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地灌输化学的学习方法、分析方法、渗透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和技巧。
三、精心备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上课前,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敬业精神,精心准备。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深入钻研,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制定教研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交流、研讨、反思。上课时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能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不仅能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点,更能运用知识解决学习、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技能、技巧,提高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能力。一句话,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搞好校本教研,搞好教学科研。
四、虚心请教,共同进步
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说班级的学困生还比较多,自身的教学理论比较缺乏,教学论文的撰写方面动笔较少,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难度控制等方面欠缺。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积极向同事请教,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同科组老师的课(尤其是同级的老师),也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五、认真批改作业,进行针对性评价
布置作业要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要懂得留题,舍得删题。作业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反馈方式,从作业中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认真分析并记录了学生的作业情况,将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不断的充电,不断的学习,尽快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优化处理教材的能力以及进行良好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而,成绩代表过去,未来还须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与事业中,自己将再接再励,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迎接全新的挑战。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
。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两年多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2
一、深度、广度弹性调节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必须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理解不了,平行班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A班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比如:在二氧化硅晶体教学时,我要求平行班同学透过日常生活常识,推出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再配用基本练习即可。要求A班的部分学生不仅仅掌握二氧化硅的晶体类型,而且要求他们掌握二氧化硅晶体中的12元环结构.比如:在铝教学时,要求平行班学生掌握铝的两性及简单方程式、简述实验现象、简单计算。但A班的一部分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上述资料而且要明白铝的两性原因和较复杂的识图计算。再如:在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教学时,要求平行班掌握含6个碳原子或6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掌握碳链异构,了解位置异构和不同类烃的异构。要求A班学生掌握含7个碳原子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掌握碳链、位置、不同类三种异构现象。在学习有机物命名时,要求平行班学生掌握烷烃的基本命名原则,了解烯烃、炔烃、芳烃的命名,要求A班的学生掌握上述各类烃的命名原则。就这样对平行班采取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对A班学生采
取以纲为纲,适当拔高,弹性调节的原则,让每层学生都觉得学有所获,学得有味。
二、学习方法指导有轻重
根据学生的状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第二类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第三类学生,他们原有知识基础差、学习方法差、学习没有信心。针对学生这种状况,我对各层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轻重有别。
在指导第一类学生时,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同时配以难度较大的练习如《课课练》,让学生学有余味。在指导第二类和第三类学生时,轻知识的拓展,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发现这一层次的学生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阅读习惯,不会阅读教材。针对这种状况,我分析会考大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制定明确、具体、带启发性的阅读提纲,以此为依据进行指导阅读。学生从中能够了解到阅读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学会旁注以备复习和重点学习之用,记下阅读中发现的疑点,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用心思维,认真听课。然后,精选习题,以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觉地阅读,逐渐养成先阅读,后解题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潜力。总之,坚持让学生自己阅读,可改变他们只做题而不看书的'不良习惯,有利于学生用心思维,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有异同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透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再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加强了直观教学,减了学生负担。但各层课堂教学又有所不同,表现如下:
1、节奏快慢不同:根据学生状况和目前的高考制度,A班的课堂教学是节奏稍快。而平行班的课堂上给学生必须阅读、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调活动。有时宁愿多用时间让学生思考、动手,也要防止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忙着注入式的教学,这样学生和教师都会很累,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其实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反而事得其反。
2、容量大小不同:A班因课堂节奏快,所以课堂的知识容量大,平行班容量相应小些。
四、课后教学有主次
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课后的作业批改,我采用加注提示,评语或面批等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潜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用心好处。作业其实就是最好的、即时的检测,能够尽早发现各层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单元测试时我们也有不同层次的题目,使每一层的学生都能有收获,有成就感。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的延续性,便于后几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便于教学。
以上是我在本学年中进行分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目前收效不大,但只要我在工作中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不断总结、修正,就能逐步缩小各层差距,最后到达优生更优、层而无层。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3
20xx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既有欢喜也带有点滴的遗憾。
成功之处:
1、首次担当高三的化学教学,我通过听市、区的高三研讨会、交流会把握好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趋势。更新了教育教学理论,开拓了思路,树立以课本,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高考复习依据,抓住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主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了自己认为最好的复习战略战策,以及一定的化学教育理论水~平。
2、回顾高三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章复习;第二阶段:分块复习;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冲刺高考。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零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3、认真学习和领会了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明确化学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特别是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认真分析了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以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和对能力的要求。从而制定总体的复习计划。
4、从对理科综合试卷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考的知识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双基知识进一步融合而已。所以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本着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将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系统网络。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更要体现出个性化,不同的学生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这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作一个再认识,而这一个再认识不能只满足于会作了,而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做,能使学生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涵,少犯甚至不犯类似的错误。
6、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在五月学生容易出现松懈,厌战,怎么也紧张不起来,恨不得明天就考试。对学生的这种情绪,我有意在五月中旬给学生安排了一节错题知识竞赛课。我将学生平时常犯的错例搜集起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抢着说出错题的原因,正确的答案,与之联系的知识点。学生争先恐后解答问题,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改正饿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暂时忘记了高考的焦虑。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一信心。
我班学生禹忠心我经常鼓励他不要气馁,要有野心,高考理综正确拿到学校第一名,经过努力高考他以三分之差,获得了理综的第二名。而且总分以530夺得了平行班的第一名。
不足之处:由于初次带高三所以还有很多的不自信,心里也知道一定要抓基础,不做怪题、难题,可有时试卷上有了就有不讲不放心的感觉,结果就有了一节课费劲将一道题,学生还是晕晕乎乎,浪费时间。还好本人醒悟较快,出现一次后马上改正。由于高三的经验不够丰富,对学生答题的巧法,妙法肯定传授不够,有待进一步充实自己。
感激:带着很多的疑惑,很多的新鲜初次进入高三的我感谢本组葛个宁,杨宝英,李振玲高三前辈的支持、帮助,没有你们有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完成高三教学。尤其感谢师傅葛纪宁手把手带我走完高三。忘不了你刚上完自己的课又赶来听我的课,并为我指出教学中不到位的地方,让我在高三的教学中越来越有自信。记得二班学生邱凯的话说:您讲的课越来越好了。让我心里甜甜,告诉自己我没有耽误了孩子们,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帮助了他们。
展望未来: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做到:多进修,多看书,多听课,多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4
根据教学调查,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基础稍为薄弱,故在学习化学原理的时候倍感吃力。在问卷的第一题中,“你觉得化学哪一方面掌握得最薄弱”,有约40%的同学认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这部分资料是安排在必修一和必修二里的,此刻高二学习学习反应原理是但凡涉及相关物质反应就会觉得无从下手,另外有约30%多的学生认为化学实验这部分知识也比较难把握。
第二,学生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你觉得学习化学的困难来自哪里”的调查中发现,85%以上的同学认为是方法不对,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还没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第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并未引起重视。在调查问卷在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每一天花在化学上的时间小于半个小时。也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的困难主要是缺乏学习动力。
为此,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双基教学。上课务必充分备好课,提前研究和筛选新课资料相关的辅导资料上的习题,挑选适合难度的题目给学生做,避免偏题或难题等加重学生负担。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讲解上尽量简洁有条理,思路清晰,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加强对学习学习方法和潜力的.培养。在新授课或习题课中多注意注意归纳总结,尤其是在学习一章节后对知识的梳理,使知识的构成网络化,方框化。同时,在习题课中,多注意对同种类型的题目的总结和点拨,对易错题型的分析等。
第三,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在化学科上花的时间少,根本的原因还是兴起问题。所以课堂气氛,教师人格魅力等都需要高要求到达,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感化作用,在备课时要充分想清楚哪个环节能够将期趣味化,新课引入,情境设置等,同时还要安排适当的学生活动时间,增加师生互动,及时留意学生动向及反馈的状况,并能随时作出调整。另外,也能够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另外,对于部分缺乏学习用心性的同学能及时提醒,多督促多提醒,多检查作业和练习完成的质量,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辅导。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5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
①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
②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
③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
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
②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6、成绩状况的问题: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
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
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
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2、4、5、6题。
第二课时:
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4、ph3、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
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⑵、观察、填写第14页的两表格→体会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归纳概括元素周期律。
⑶、由学生阅读第16页的《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交流阅读中的收获→深刻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第四课时:课堂用最多30分钟完成《元素周期律的达标演练》,评分,有选择性地讲评。
个人的教学认识:在教学中对如何选取知识,选择哪些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进行了二次创作,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灵活处理了教材。在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时也重视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课程目标的体现。
2、第3节《化学键》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利用健身的哑铃,解释了“键”及其作用。
⑵铺垫性讨论一:商户甲需要卖“电子”,客户乙需要买“电子”。甲乙接触后,结果如何?铺垫性讨论二:两位同学都需要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两位同学单独都买不起。他们怎样愉快合作才能共同达到目的?达到目的后他们会分开吗?
⑶、从氯气的化学性质→钠在氯气中燃烧的事实→投影钠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两原子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组成离子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⑷、介绍电子及其书写→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用氯化镁巩固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
⑴、分析非金属原子得失电子的特点→联系两位同学aa制共同购买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都达到稳定结构。
⑵、从氯气的化学性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事实投影氢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形成共用电子对构成分子→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由分子子构成→组成共价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⑶、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用水巩固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极性共价键。
⑷、用氮气展示用电子式表示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非极性共价键。
⑸、思考与交流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归纳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方式。
⑹、利用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用动画模拟其化学反应过程→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
个人的教学认识:借助学生熟悉的现象和事例,应用拟人化的讲解,采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化抽象为直观,努力做到教学形象化。根据学生的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这一特点以及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把本来是很抽象的教材变为生动形象的教材,以揭示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想象表象,从而加强学生自觉地理解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考虑化学键理论的逻辑性思想性很强,因而重视严密的逻辑推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使基础理论的讲解富有论证性,全面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的努力:
1、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二次开发,使教学主线清晰,知识逻辑合理,教学内容在落实知识与技能上充实。
2、重视对知识产生、形成以及延伸的过程铺垫、设计及有效教学,在过程与方法中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3、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与求知欲望,在探究与求知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重视建设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课堂,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辩论,重视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努力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5、用每节的“达标演练”确保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用每月的月考强化巩固知识与技能,进行月度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评定。
6、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强化教学的责任心,改善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心态提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加强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内化。
7、不断加强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管理的水平。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6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浅谈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不断地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不断地运用课程标准检验自己,从而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的一种过程。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化学课和其他科目一样要进行教学反思,长期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教学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化学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一、如何进行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呢?
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求化学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要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查不足,改正缺点,弥补疏漏。只有在摸索中前行,时时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实践日趋完善,才能有力提高自己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高中化学教师还要善于反思他人。化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深入课堂听同行的新授课,在网络中观看同行的教学实录等,分析他人的得失、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听名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这样也能起到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再次,化学教师要善于集体反思。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切不可闭关自守,更不能妄自尊大,应该积极与同事、同行交流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过程的创新、教育理念的界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纳等,听取同行同事的看法,从中取长补短,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提高自己化学课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教学反思《浅谈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
二、高中化学课应对哪些内容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www.jxzmb.cn/bjl/、不想问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问的麻木习惯。所以我们要反思教学观念。过去的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那是一个怪圈。化学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的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进行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可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可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保护了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要反思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有的教师曾作了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锌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三、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应注意什么问题?
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反思要“思”之有理,这里的“理”特指思出的道理、思出的门道、思出的规律。其实质就是反思的层面由“现象”向“本质”升华;其过程就是教师的角色由“经验”向“科研”转型。教学是反思的基石,真知源于实践,反思“真经”的获取,都必须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结果,在目标上,要由“单一”向“三维”转变;在内容上,要由“书本”向“生活”转变;在教法上,要由“灌输”向“引导”转变;在要求上,要由“统一”向“差异”转变;在训练上,要由“结果”向“过程”转变;在评价上,要由“评判”向“诊断”转变。实现了这一宗旨,也就达到了通过教学反思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7
转眼间,高中教学已经三年半的时间了。在这三年半中,经过朱老师、苗老师的指导,专家的殷切评课,以及自身的努力,自己的教学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借此机会好好反思一下。
我所教的科目是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在广阔的科技空间。因此,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认为化学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很多知识在高中阶段甚至无法探究其根本,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做法,才能不断进步。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尊重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所以我会及时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当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会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将来会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考试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学生,使我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在教学中利用适当的解决途径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深化教材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觉得课前反思是教学的重点,化学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非常丰富,仅凭熟悉远远不够,自己虽然带过一轮对教材也已经比较熟悉,但我觉得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还很多,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内容的权威,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学习乐趣;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既不是新教条,也不是定论,而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在使用教材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教材,这样既可以从教材中借鉴自己想要的教学方法,又完善了教材的实质,尽量实现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和谐统一。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随时启发学生进步
现实教学中,教学模式有千千万万种,不管使用哪一种模式,只要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无论选用哪种模式,都会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不可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就可以解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说不要被传统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尝试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过程,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我觉得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也在进行多种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起来。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用激情点亮课堂
1、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提问,分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也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使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我会首先用激情引导学生进入创设好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更多启发与自信。现在网络上流行着化学版《青花瓷》,用化学语言组成一首歌,配上《青花瓷》的调,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唱出来,那真是实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到该学的知识,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会在现实教学中逐步借鉴这些优秀的方法,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让我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慎重审视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做法,继续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利用好教研会的集体力量,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8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教师能否真正把握好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亦即教师的自我监控。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老师的我也真正体会到和学生们一起交流,一起学习的快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而不失活泼,和谐而平等。我也从学生们的精彩想象、回答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如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一些,应该如何治理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教师能否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学生中去,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大胆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感到整个课堂不会像教师唱独角戏那样沉重。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上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本节课,课堂的不足之处在最后让学生们一起探究大气污染的治理时,由于时间过于仓促,没能让学生充分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环保工作者的乐与趣,学生的环保观念落实可能会受影响。另外,在组织学生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时,没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只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大气污染的图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受到了些许影响。还有在最后结课的时候时间稍显紧张。
总之,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当然,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创新。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9
通过对乙酸这节新课的讲解与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和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思维水平优势,提高探究教学的质量。但是由于实习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可能理解不到位,不过总体表现不错。
本节课基本上是根据实验让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简单地完成乙酸酸性的探究实验。并根据实验总结实验现象,认识乙酸的酸性,会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而且实验材料易得;从气体的产生,固体的消失等实验现象容易收集信息;利用表格,比较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加深对弱酸的理解。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觉更亲近,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课的结尾,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当年赐给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玄龄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房玄龄的夫人是个悍妇,可能不肯答应。于是唐太宗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一个玩笑,于是“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以一个小故事来放松学生的心情,根据本课所讲的内容联系化学史,让学生感觉学习化学还是很有趣的,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这样更有利于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0
一、课前预习。
每天抽几分钟时间预习明天上课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对难以理解的地方做个标记,上课时认真听讲这部分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课堂。
强调积极与主动,脑筋要时刻保持高强度运转,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边理解吸收边进行记忆,这对知识的初步掌握十分重要。同时做些必要的笔记,老师的板书不必照抄,相反老师所说的有时却十分重要,例如一些解题技巧或总结性的内容,稍纵即逝,不记下反而是种损失。课后多向老师请教,我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向老师提问,老师也会耐心地帮我一一解答,或者和我像朋友一样一起探讨,有时老甚至师隔了一两天也会找上我告诉我解答,在这种主动学习和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化学才有了显著的提高。
听课时要注意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一定努力理解记忆,这很可能就是题目要考的内容。有时上课的内容随随便便一听,以为自己听懂了,可是实际上还是不会用,一定要在课下做题、复习的时候反刍消化,有时你不会的题目很可能就是老师早就讲过而你没有消化的。把基础掌握好十分重要。
记笔记也很重要,笔记一般涵盖了重要的知识点,日后忘记时翻翻笔记就能唤回记忆。
我的化学老师总是跟我们说:睡觉前把课上的知识再默念一遍,虽然不一定实行,但是老师是想要叫我们把课上的内容都记住,因为课上讲的一定是最最重要的知识点、做题的基础,所以一定要理解、记住、会用。
三、课后多做习题。
要想化学好必须多做题。化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尽管考试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来考去无非是课本上那些规律。因此要多做题,各种类型的题都要接触,摸透其中的命题意图和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考起试来自然得心应手。同时化学考试靠的是平时积累的过程,多做练习可以培养做题的手感,可以积累更多解题技巧。但是必须强调一点,要充分利用题目,不能为单纯做题而做题。很多同学讲求数量却不讲求质量。做出答案后与参考答案一对照,然后就扔一边了,这里很浪费资源的。
题目确实要多做,熟能生巧嘛。但是一定要思考总结:
1、固定类型的题要注意总结做这类题的技巧,有时一道题弄清楚了其他题就都变得简单了;
2、遇上简答题、实验题类的要注意琢磨老师的命题意图、解题的思维方法,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向标答靠拢;
3、遇上自己生疏的知识点,一定要独立做完后翻翻笔记,强化这一部分的记忆,下次不允许再忘记。
最后,如果碰到不会的题目千万不能灰心丧气地逃避,要以昂扬的斗志征服它,不会的题目恰恰就是你的知识漏洞,克服之后下次就不会再错了。
四、审题
曾经的我也会经常审题不清而十分懊恼,直到老师的点拨才使我恍然大悟。化学是一门非常讲究严谨的学科,在解题前认真审题尤为重要,在一些推断题、实验题题干中经常出现很多重要的提示,如果遗漏这些提示盲目做题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事倍功半,因此,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化学学习大有裨益。
审题时要注意一些有明显暗示意义的字眼,做实验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是不是用到了题目条件,一般来说,题目是不会给无用的条件的。
五、解题技巧
化学解题,尤其是推断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做有机推断题时应注意思路的连贯,再根据已知条件正向或逆向推导。还要大胆的猜想,不要拘泥。总之,无论遇到难题还是容易的题目都需要保持好的心态,沉着冷静的分析题目,一步一步解出题目,切忌图快。当你做出一条题目时,应该分析这条题为什么这样做?它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题干中哪些信息点可以作为突破口?它的解法有何巧妙的地方?如果做错了,自己解题思路错在哪一步?解这类型以后应该注意哪些地方等等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就把这条题吃透了,题目才算被充分利用。我在做题时就经常用本子记录自己的感悟,这样做起题目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做题的感觉就更好,经常翻翻看也会加强对题目的理解。
常考的知识点要做到用起来得心应手,很多时候题目考的知识点是重复的,有时候看起来很难的题目其实就是变着法子考常考知识点。
比如说,我的推断题很弱,根据题目条件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但是后来我总结了一下,除了特别偏、特别怪的'题目之外,无非就是考基础的化学知识等等,只要把这些关系都弄清楚,做题的时候多往这里面套一套,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六、检查
做完后认真检查无论对哪一门都是十分重要的,我的经验是先快速浏览一遍题目,检查是否有漏做的现象,然后再仔细核查填在答题卡上的答案,尤其是复杂的题目再认真考虑一遍,如果因低级失误而后悔就太晚了
先前不会、不确定的题目最好再审视一遍,仔细审一审题,或许就会豁然开朗。
七、总结
题目不只是做完就行的,要学会总结自己的不足,对待考试更应该如此,试卷发回来后,除了听老师评讲以外,还应好好进行如下总结。第一,分析失分的原因。这次考试哪些是因为粗心丢分的,哪些是真正不会做的,应该区别对待。粗心失分的题目应该分析自己为什么会粗心,这类题目的迷惑性在哪里,以便争取以后不再栽在这类陷阱上。对于不会做的,就要像平时积累题目一样去对待。第二,分析自己的弱项。对于这次考试所失的分数,哪些是选择题的,实验题的应用题的,或是碱金属的,卤素的,卤代烃的等作个统计。以便发现自己弱项的章节内容和类型题,通过多次考试的统计,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好,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的复习,也有利于高三复习最后阶段的查漏补缺。要记住,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分,而是尽量避免失分,这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总结每次考试,争取下次少失些分,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八、整理错题集
整理一本属于自己的错题集,我认为不仅仅是做错的题目需要记录,还应该记录一些比较经典、常考的题目,考试前看一看,做一做,不仅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不要盲目追求难题,巩固基础是一切难题的根本,平时看一看甚至背一背都是可以的,我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做题,通过错题集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利用每一道题目以提高学习化学的效率这样精做一些题目反而会有更大的收益
小结
现在很多同学害怕学习化学,于是就到处补课,我觉得这样是不理智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化学不感兴趣,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因此,我认为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培养兴趣,克服对化学的恐惧心理,其实大多数学生都还是喜欢化学的,做化学实验时一些害怕化学的学生也是乐在其中,不是吗?化学也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经常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就不会对化学那么害怕了。化学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学生记忆的,这时尽量不要死记硬背,而要学会理解性的记忆。最后,最重要的还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化学,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刚上高三的时候,大家都考90多分但是我只有70多分,我非常伤心,但是似乎找不到化学不好的原因。于是我开始认真学化学:说起来也很简单,其实就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整仔细地完成作业,记忆知识点、思考方法原理、总结做题技巧思维模式特别重要(具体措施见上),成果并没有马上显现出来,漫漫黑暗中光明似乎遥遥无期,我当然有失望沮丧,但是不放弃努力。终于,我的成绩慢慢向前移,在下学期的时候成为化学最好的同学之一。我相信每个同学只要用心,都具有把化学学好的实力,《大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信奉:“其所薄者厚,而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意思是“轻视的事情取得成果了,重视的事情反而没有成果,这是没有的事。”这句话实在是人界的真理。只要潜下心来用心学化学,一点一滴地努力,绝对会取得进步!
我还有许多同学一开始化学很差,后来她们经常去找老师问问题,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成绩越差越不能躲着老师,越差越要主动去找老师,老师不仅能给你知识上的指导,更能给你信心上的激励。
化学有时候看起来很吓人,但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钻研学习它,一旦找到规律,提起分来比其他科都要快,所以千万不要放弃,一定要相信,在量变的下一秒就是质变!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1
在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毕业班复习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平常教学中所反思的内容,举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CO2通入Ca(OH)2与SO2通入Ca(OH)2中实验现象相同。
有学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无法看到现象中出现的浑浊。针对上述观点,我就着手做了有关CO2与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实验,结果发现SO2通入Ca(OH)2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使之变浑浊又变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后来,经过多次改变外界条件,如SO2进气速率及浓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浑浊。
案例二:生物与化学中均提到的一个知识点:碘遇淀粉变蓝色。
有学生提出,淀粉与I2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里面是否还存在I2?为此,我们经过探讨,得出应存在I2,并通过实验得以验证。
实验设计为: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观察到现象:①溶液先呈蓝色;②Cl2继续通入,蓝色消失→无色。
原因:①Cl2+2I-=I2+2Cl-I2遇淀粉变蓝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案例三:在有关习题教学中,就能充分地意识到对题型归纳总结的重要性。其中在讲到酯的水解问题时,我就给学生归纳出主要三种考题,如①有一有机物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可被氧化成B,求C4H8O2结构简式。②有一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能氧化成C,且B和C互为同系物,若C能发生银镜反应,写出C4H8O2的结构简式。③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甲水解为乙和丙两种有机物,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同质量的乙和丙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则甲的可能结构有几种?
以上三种题型,解题关键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到的水解生成醇和酸,其中醇能最终氧化成酸,须满足醇中所含C原子与酸中所含C原子相同,且形状一样,并要使生成醇,羰基在碳链端点。另一种是提到酸水解生成醇和酸式相等,就要要求醇中所含C原子数与酸中多一个。通过上述归纳总结分析,学生对这一类型题目就能较好地掌握。
这种教后反思内容还很多,如实验教学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相结合,我们就不难总结出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特点及平常教学应注意问题;还有有机合成题通过习题教学中出现题型,就能想到此类型题且多以酯化反应为背景等等,若平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匪浅。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
本月的教学任务是期中复习考试和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期中考情况分析来看,学生对高一化学的学习还不能掌握的很好,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中考制度造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产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以及学习方法的缺乏。
二,初中学习中靠记忆的偏多而理解部分又少,而到了高中,理解能力要求较多。
三,初中化学课堂容量比高中的要少很多,难度也相对较低,所以学生的学习也感到比较吃力。
而在专题二的'教学中,由于本专题属化合物基本知识了解,所以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也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高,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导学、归纳对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收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教与学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学生在实验时,动手能力较差,只对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感兴趣。
二、化合物基本知识中需要记的内容较多而学生又偏偏赖得去记,造成很多题目不会做,从而产生高中化学难念的这一想法。
三、高中化学知识点稍微分散一点,而学生又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无法做到系统学习。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偏差。高中学习任务重,时间又紧,若不主动学习,那学习成绩就无法保证。
总的说来,高一化学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创出好成绩来。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3
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能判断酯化反应;其发展要求能看懂乙酸的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变化的角度认识酯化反应并认识该反应的本质,同时用结构简式来规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从课标的要求中,乙酸内容的知识目标层面看要求不高,只要求知道乙酸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看,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乙酸的主要性质。从新课程教材的体系编排来看,《化学2》只把乙酸作为一种常见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进行认识,并没有上升到对羧酸这一类物质的认识要求。因此,不必对羧基这一官能团全面的展开作过多的拓展,在教学中要有所适当地为选修模块留有支点,为以后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
对于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有这么几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新课引入。乙酸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大家熟悉的调味剂食醋创设情境,引导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经验中醋酸物理性质了解和冰醋酸实物观察,纠正学生对乙酸认知的偏差,形成乙酸物理性质的纵横向联系。
第二,关于乙酸酸性的教学。从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酸的知识入手,结合已知的生活小知识推测乙酸的酸性,重点说明乙酸的弱酸性并且让学生设计实验来加以证明,同时将前面学过的乙醇的性质通过比较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得出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对比,二来让学生参与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结合学案“请你设计简单可行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的`方式,探究乙酸的酸性,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物质性质能力;以“生活小窍门”食醋为什么能洗涤电热水壶中水垢为问题,进行乙酸酸性知识的应用,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第三,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来探索反应的本质并提醒学生注意,与中和反应不同,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并要求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得历程不是根据化学反应式推断的,而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和质疑的习惯,同时解决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假设、猜想、分析能力;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
在本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必须树立开放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育理念,不断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和认识论、方法论中汲取营养,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让学生来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主动学。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根据准备性原则,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可以说初中的化学教学是高中的化学教学必需的学习准备,高中化学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延续和提升。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发展,培养真正既具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改变不同学段各自为战的弊端,加强学段联动,实现初高中教学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改革,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目标不同,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化学教学内容,既有所分工,又要互相衔接。正因为如此,对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对于完善化学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将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是缩小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距,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步骤和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几年教材变化很大。经过多年的教材改革,初高中教材的严重脱节,已有所改进,但目前初高中教材中还有知识的断裂层和重复面。而教师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这些变化。总之,由于初高中都全面使用新教材,执行新课程方案,对初高中教师在短时间内认真“备教材”带来难度。
2.初中阶段的化学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将初中阶段化学的知识加以综合、概括和提高。化学学科既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又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只有将初高中的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系列。
初中化学内容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化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因此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化学较难学,内容抽象微观,不易理解,经常有学生反映即使把教材的内容全看会了,一到练习时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应用;许多高中教师也反映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中化学教学难度大。
3.随着近几年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部分地区将初中、高中分校而设,教学中“备学生”环节初高中严重脱节。加上初中与高中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这样的一种情况,使得中学阶段的化学教学各自为阵,高中不知道初中教了些什么,反过来说,初中不知道高中需要什么,要求初中作好什么准备。有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感觉。因为许多高中老师不太清楚初中的教材、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等,很容易造成教学上脱节的现象。这种不衔接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也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障碍。
4.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有个共同的学习起点,并能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整理,温故知新,着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指导,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十分必要。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
1.教材的衔接
随着多年中学化学教学者的共同努力,随着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情况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善。
初高中化学教材中都有的知识面,不能说只是简单的重复,虽然初高中涉及的知识面有很多相同部分,但有些知识的深度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初高中都要求了解金属的腐蚀和防腐,但初中只要求学生了解金属腐蚀需要的条件,如水和空气等,并以此推出防腐的条件即为隔绝空气或水,而高中对金属腐蚀的认识要求是从原电池角度深入的,要求学生清楚纯净的金属并不容易腐蚀,不纯净的金属内由于形成原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因而使腐蚀的速率加快,并要求会书写电极反应式。显然在要求上高了许多。
当然,有些知识点初高中教材的编写中并没有明显的深度区别。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史等,高中老师就没有必要累赘复述了,往往是高中教师并不清楚这些内容是初中已经学习过的,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教学,造成教学效率降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一定要把握好初高中对于知识点具体要求的层次,把握好教学的深度,不能一堂高中化学课与初中的没什么区别,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生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拔得太高。高中老师尤其不能把学生的起点想得太高,认为有些知识初中已经学过,高中与初中是重复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高中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讲,其实不然。一方面由于初中化学知识以
识记为主,学生为了应付中考,往往只是临时记住而已,不是真正理解,所以,在高中教学中不能忽视初中已学过的知识。
2、教学策略的衔接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高中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
(1)初中课程改革以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初中相比,高中化学教学由于受到内容多、课时紧等的限制,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满堂灌、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接受。
(2)相反的是,有部分教师由于受困于现在中考的压力,往往采用的是应试的教育,特别是一部分教师并不是化学专业毕业的,而是物理或生物专业的,对化学知识知之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解较多知识点时常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化学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进入高中后,随着教材内容的加深,量的增加,一部分学生就表现为很难及时跟上。
(3)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而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知识难度增加的压力下又加上了教法的不适应,从而从高中一开始就出现了掉队现象。
(4)迫于中考的压力,往往会出现与课改要求不和谐的现象,也即应试现象。初中由于化学内容少、知识浅,并且各种考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课内内容的考查,所以,许多教师通过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通过大量练习的突击,都可以使学生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甚至根本不理解教材的内容,到考试前突击一下也能够过关。所以这些学生以为学习化学就这么简单,但是到了高中才发现,学化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当碰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大变时,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
(1)整体把握教学方法
通常的化学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法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化学教学各阶段教学方法的选择、衔接,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而具体某一堂课,教学方法则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开拓、发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学不可拘泥于某种单一方法,把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作为实现化学教学总目标的一个个梯子,将随着各阶段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化学教学方法类别多种多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优化组合各种教法和学法。化学教学方法受一般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方法、手段归根结底是为目的任务服务的,完成不同的目的任务,必定要求不同的方法。比具体的“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方法和教会学生掌握适合自己学习化学的方法。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呈半成熟、半幼稚性。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逐渐加强,因此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认识,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而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均趋于相对成熟与稳定,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得到极大提高,各种思维方式也迅速发展,自我意识高涨,价值观开始确立。因此高中教学应重在学生“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和需要创设独特的学习方法。
(2)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循序渐进、直观化的教学原则促进思维的过渡、实现教法的过渡。初中教学的共性特点是直观形象,所以在高一的起始教学中更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录像、电脑等教学手段,同时加强思维训练,减少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障碍,并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学科素养。如讲授卤代烃时,介绍DDT从获诺贝尔奖,振兴农业,到逐渐被限制取消,介绍氟利昂破坏大气臭氧层;讲授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起到防暴沸作用时,介绍同学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感性理解;讲授石油化工知识时,介绍加油站97号93号汽油及0号柴油的区别;讲授苯、甲醛时,介绍这些物质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调查中可知,学生对于一些微观的、抽象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例如有关原电池的许多知识,如何让学生在没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掌握好,一直是高中教师的难点。如果教师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例如通过比喻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原电池装置比喻成一辆公交车而把移动的电子比喻成上下公交车的乘客。电子在电极上得到或者失去,就相当于是乘客在公交车的上客门或者下客门进出。如果这辆公交车在使用时,乘客们在同一个门的地方既可以上车又可以下车,那么乘客们在门口拥堵,速率较慢,也就是化学反应速率慢。如果这辆公交车的两个门一个只管进,一个只管出,那么没有
了拥堵现象,速率就大大加快了。还可以进一步的加强比喻,把公交车内乘客的移动比喻为导线内电子的定向移动,把公交车外比喻为广阔的电解质溶液,乘客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登上公交车等等。
(3)安排衔接授课计划。
熟悉初高中的化学教材,研究课标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找准初高中化学的衔接点,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授课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的复习,作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化学知识,并使所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此外,高中化学中涉及了不少数学、物理和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有机化学中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方面的知识等等。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认真研究化学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关系。这一切,最好自己有一个授课计划,以便备课时能及早关注,不轻易放过关键的一些衔接点。
(4)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实际,采取“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有区别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控制课题的大小、难度、快慢和深度等,组织分层练习,即因材施问、施法(方法)、施练,使每个同学在刚接触高中化学时,就能人人喜欢化学。目标分层可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优等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领头羊”;也可保护相对较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使中等生或“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获得成功感。“教育的作用不是‘补短’,而应重在‘扬长’。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个人都找到努力的方向,体验到成功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真谛。”如上课的问题训练要注意每位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一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离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太远、太难,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思维梯度不能太陡,要注意避免脱节、跳跃,提问的速度不能太快,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5)控制授课节奏。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初始应控制进度,不能求快而增大学习难度,要注意化学知识的相互关联,高中化学知识要涉及初中的内容,甚至很多地方是初中知识的延拓和提高,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旧知识基础上,恰当地进行铺垫,减缓坡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把握最近发展区,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区别和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知识含量较大,学生掌握效果不佳的部分内容,教师必要时应进行梳理,作表格化、类化、链式递进的处理等,使内容易懂易掌握。而认识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老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维时,可以将思维的目标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形象思维沿着小坡度的台阶向抽象思维慢慢提升。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按照原有认知结构一认知冲突一新的认知结构的基本环节进行教学。[21]根据教学理论,一切新知识的真正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所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例如分散系概念的教学,首先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以上混合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果有一种难溶固体放入水中,然而沉淀微粒直径非常小,用肉眼无法观察,那么这种混合液还能叫悬浊液吗?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通过微粒直径大小这个本质来区分不同的分散系,并加入胶体的概念。最后用丁达尔现象来检验不同分散系内的微粒直径差别。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