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教学发展改革心得
解放思想,教育教学发展改革
——学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周晓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波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在教学中要做到方法先导。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关于环境污染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进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想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评价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们应该解放教学思想,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让实践之树常青。
2013-1-18
第二篇:教育发展,改革为先
教育发展,改革为先
三十又四,教师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四十春秋,改革已然不惑,奋而向前。今年既有了中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又是改革开放的第四十周年,国之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发展离不开改革,通过对全国教育大会的学习,我对高等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如习总书记所说:“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改革之风已如此盛行的今天,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机遇,也是一个相当的挑战。
其实回首望去,我们已取得的成就太多。四十年前,很多高校连教材都不齐,四十年后,我们已在书本费免费的道路上踏出了一步又一步;四十年前,老师稀缺,水平不足,四十年后,我们的教师在专业化以及职业操守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四十年前,上学难,上学贵,四十年后,学杂费减免,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山村里一条条供学生上学的道路不断修建。种种措施,都在彰显着我们国家对教育方面的无比重视以及极高投入,那么此种情形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我们还要重视教育,去大量投入我们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领域?
习总书记有句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那么我们教育事业的初心是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为什么还在不断重视教育,投入教育的原因。尽管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没得到解决,我们的高校在培养人才还与国外的高校有着不可忽视的差距,我们的学校体制还不健全,学习条件还不完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当下的中国有且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深化改革,在加大物质投入的同时,让改革先行一步。
要改革教育理念。高校教育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只有革新教育理念,中国教育才能有着不灭的指路灯,才能有不断的新发展。
要改革教育制度。咱们中国的教育,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深化了教育制度改革,才能更好的将制度作为提升教育水平的工具。
要改革教育环境与教学理念。巍巍中华,千年文化,我们应有着尊师重道的心性,应让整个社会都能意识到教师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理念乃教育根本,教育环境为重中之重,两者皆握,则教育成功指日可待。
在全国教育大会之后,我开始反思我自己所受的教育,虽然我得到了良好的环境,但我能做的还有更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努力学习,健康生活,去团结同学以及老师,去热爱并去帮助身边的人,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
改革的洪流已过了四十年,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展开新篇,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有一群人在这片中华大地上为了教育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或许他们有人失败,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会做的更好。
第三篇:教育发展改革总结报告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总结报告
一、学校概况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是以培养我国急需的文化艺术与传媒类人才为主要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盘山脚下,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京津国际文化产业教育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优化为重点、以应用型、复合型、原创型人才培养为特色,逐步形成具有地域优势和文化产业特征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艺术与传媒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高水平、较大影响力、特色突出的高等艺术院校。
目前,专业学科的建设趋于成型,构建了艺术与传媒教育的基本框架。现开设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动画、公共艺术、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汉语言文学、视觉传达设计、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导演、数字媒体技术、艺术教育20个本科专业。
二、办学条件与规模
(一)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完成4万平米校舍建设,其中教学行政办公用房增加了2万余平方米,住宿面积增加了1.4万平方米,大型综合场馆4000平米。创建了广播影视制作综合实验区,天艺巨星众创空间等实践、实训场地;翻建了体育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运动场地,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上线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收费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室监控系统,自主开发了校车网上订票系统、报修管理系统,为学校的全面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办学规模实现新增长
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增加,由2010年在校生453人扩增到2018年中的5050人,八年间学生人数增长了10余倍,办学规模取得重大突破。今后五年,学校办学规模将达到6000余人,本科专业达到25个,争取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授权。把我校建设成为在国内有较高水平、较好声誉、较大影响力、特色突出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艺术院校。
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强化特色,调整结构,提升内涵,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较高水平应用型艺术大学的建设。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以艺术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主体、以影视传媒类为重点,强化开放式办学、多样化培养,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院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积极申报新专业,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初步形成了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影视、传媒为重点,艺管结合、艺文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以“双创”为契机,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学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学校总结提出了“注重课内课外实践互动融合,注重学生协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自主集成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课堂、(3+1)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前台后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学校以该实践教学体系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综合实验区已建成的配置有广播级设备的广播直播室、影视配音室,全场景真三维虚拟演播厅,装备电视台导播系统的电视导播室,影院级电影电视审看室等多个数字化广播影视传媒实验室,改革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表演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为众创空间提供创意研发服务,作为学校众创空间的“后场”,综合实验区将以“前台”提出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承接项目、产品为驱动,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创新产品研制,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强大功能。
(三)完善教学督导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咨询建议职能、对教学全过程的督导和监控职能以及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的职能。教学督导组成员通过随堂听课、座谈调研等方式,检查学校教学运行状态,反馈教学信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学校不断贯彻执行“3+1”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建设,力争在5年内达到天津市同类院校的前列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完成1个市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五)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学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级人才,2014年学校启动特聘“盘山学者”学科专业带头人引进项目,旨在吸引国内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执教,以加快学科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共有9位专家学者签约受聘。通过提升科研水平,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成立职称评审委员会,建立和完善竞争、淘汰和流动机制,加强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审评聘制度,多种渠道优化教师结构,学科与专业教师梯层结构分布逐渐形成。
(六)人才培养质量创佳绩
学校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近年来获得天津市大学生文艺展演等学科竞赛多个奖项,在2016—2018三年的比赛中音乐类的奖项获得25项,舞蹈类奖项荣获10项,戏剧、影视类奖项获得7项,连续三年荣获天津市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获得第七届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中国赛区一等奖;艺术设计系学生多件作品入编中国当代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我校音乐学院学生在《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最美和声》《我的中国星》中成绩不俗。
四、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研究取得新成效
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教改研究项目、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工作。2017年,我校教改立项共计23个。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共计1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计24个,市级审批通过4个,国家级1个。
(二)科学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学校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教师主动参与科研的意识明显增强,共发表论文243篇;编写教材25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3项;承担科研项目纵向课题5项,其中一项获得第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实现课题申报零的突破。横向课题9项;学校现已公开发行《现代艺术教育》、《北京教育》等学术期刊。学校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在高层次立项和评奖中实现新突破的人员给予奖励。
五、区域协同发展与社会服务
(一)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1.扩大社会合作 学校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为契机,紧密围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端人才的目标,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加大合作办学的力度,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切实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实现合作共赢。
2.加强区域经济服务
坚持学科建设与项目研究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促进,突出学校特色,立足京津冀,为地方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产、学、研、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学校、众创空间、企业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学校事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促进,实现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的利用和转化。
(二)加强区域学术、文化交流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的进行区域文化交流。邀请了台湾知名和声教授陈秀珠、美国踢踏舞创始人雷恩〃亚历山大、挪威的克里斯汀〃胡克四重奏乐团、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刘秀伟教授、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著名配音演员陈红、央视著名主持人任鲁豫、国家一级编剧晨枫、著名合唱指挥家蓬勃、德国指挥家、声乐艺术指导克劳斯〃永恩、国家一级演员曹灿、国家一级作曲家王志信等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座,举办学术交流及讲座近100余次。
(三)实现师资共享
在落实京津冀教育协同过程中,基于地域优势,我校与北京部分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其师资作为盘山学者来指导相关专业的发展,如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刘晔原教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罗莉教授,绵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王玉宝教授等,以增强相关专业的长远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我校教师的学缘涵盖了中国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以及集团下的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学缘结构相对较为合理。其中,从北京市引进的师资约140人,占我校总师资比例的79%。
(四)促进区域协同就业
2014-2017年,我校与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联合举办毕业生暨艺术人才推介会,为五千余名近毕业生提供近500家优秀企事业单位,满足上千岗位需求,促进通州区文化艺术功能区发展、打造通州艺术人才交流绿色通道,实现优质企业与人才无缝双选,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资源互惠的效果。
六、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强化常规管理,保证了第一课堂有序而有效的开展;公寓服务中心、辅导员,确保了学生各项事务的解决能够做到“短时、平稳、快速”;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积极推进社团工作,使学院社团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变化,得到了团市委的表彰。
(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为打造整洁、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学校开展“三建三创”活动,举办盘山艺术节系列演出展览活动、“十年校庆”文化活动、盘山盘龙谷戏剧节等校内文化活动,承办了第二十一届中国•天津渔阳金秋旅游节开幕式、恒大星光音乐节、中俄健身马拉松活动等大型社会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
(三)积极培育优良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根本。学校积极培育优良的大学文化,使之成为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肥沃土壤和强大推动力,营造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氛围。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国际合作办学取得新突破
学校积极推行开放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展,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活动,与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韩国忠南国立大学、韩国大真大学、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法国佩皮里昂国立音乐舞蹈与戏剧学院、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学校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实现学校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拓展学校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的空间。主办和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积极支持教师和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邀请国内外著名和知名学者来学校进行学术讲座,进一步培育学术氛围、拓宽学术视野,把握学术前沿。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定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层次地触动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整体变革。这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抓住它,就是抓住了创建特色和提升理念的关键。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理性支点。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实上,每当我们处理学生遇到的某个问题,表扬某位同学、设计一堂课、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评语的时候,无一不会折射出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无一不流露出教师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学生在期中评教评学过程中,曾有一道题──让学生回答喜欢的学科和老师,并简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们责任心强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胜”“喜欢”“有兴趣” 等词语。这正是老师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生身上结出的硕果。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尊重,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到了“兴趣” 与“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学生观③是:把学生看作虽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观还应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师生观是:教与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心与心、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不再是知认识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只是一个外在条件,与其他外在的自然条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划上。如:注重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讨论,适时适地地指导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如在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以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因此,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师从走近、接触、了解、理解学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纽带,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它将为密切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使每位老师面临诸多新问题。能够发现这些新问题,认识它们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反思并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科研意识,补充科研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把“教科研”确定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要抢占的制高点,要从“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事实上,凡是积极参加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实验校和试教教师,都已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这一转化之中。
国家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分五年逐步扩大实验区,其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做出(检验性、验证性)评价和论证;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创新、有成效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整体改革最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早发现其中的问题、共同研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论文或实验报告、总结经验并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广。
通过一年半的试教实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一线教师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参与、做中学” 和“重过程、重反思、重总结”。
“重参与、做中学” 是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设计中和探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选择和确定有意义的短、平、快的课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立即产生效果。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通俗地说就是“做中学”。
强调追求过程而不是结果,并不是不要结果,只是我们并不去计较结果。因为有了设计合理的过程并且精心的去实施,预期的结果是肯定会发生的。只要我们在课程的研究和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出我们的聪明才智,就无愧于我们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是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的。
强调过程和反思是我们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尤其要重视在过程中的反思。第一次经历的过程最具新鲜感,也最有价值。这就必须注重及时进行总结,吸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同时加强必要的学习和交流,才能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不断的提高。也使我们的课题日趋完善。
第五篇:发展改革
发展改革信息
(第4期)
定州市发展改革局2014年3月25日
党的事业无止境“赶考”无穷期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为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3月25日下午,在发改局会议室开展了‚书记一堂课‛活动。党委书记、局长王永军给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上了一堂主题为‚党的事业无止境,‘赶考’无穷期‛的党课,分三部分进行了授课,深受广大干部职工的欢迎。
一、认真学习,认清形势。首先对‚赶考‛一词的背景进行了阐述,然后深入分析了总书记当前提出‚‘赶考’远未结束‛的深层含义。一是执政为民的表现,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来做好‚赶考‛的准备;二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警示。警醒广大党员干部要随时不忘给自己照
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要有些‚辣味‛,让每个党员都能红红脸、出出汗。
二、摆正位置,明确方向。结合自身学习感受,要求广大干部职工要用新知识指导实际工作,在工作中要常接地气多充电,确保底气足;要始终聚焦作风建设,确保身子正;要让群众看到新希望,确保心为民;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确保‚考试‛优。
三、抓住机遇,履职尽责。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搞好沟通协调,确保项目早立项、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搞好审批服务,加强窗口建设,优化办理流程,强化项目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坚决落实‚一章制、一费制、一站式‛服务,采取多种手段、多项措施对企业和项目分类进行策划包装,加强同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的联系沟通,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管重点项目盘子。
最后,王局长强调,局机关领导干部职工,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做好‚赶考‛的准备,把党正在接受的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试‛考好,为实现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增砖添瓦。
报:市委书记、市长、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主管副市长、活动办、市委办、政府办
发:局长、副局长
(共印1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