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做好读书笔记教学
怎样做好读书笔记教学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
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如《黑格尔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 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如,历奥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那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并把它及时记下来,很可能成为你作出成就的关键。
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索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上述四种与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至于书与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你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里给你介绍五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圈点笔记:阅读你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
批语笔记:阅读中,在文章的“ 天头”、“ 地脚” 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也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
摘录笔记:可摘录在本子上,也可摘录在卡片上。我更喜欢做文摘卡片。文摘卡片,文具商店里都有出售的。你也可以自制,纸质得选用硬一些的。卡片一般得有题目、类别、作者、书刊名称、第几期以及内容摘要这样一些内容,一张卡片只摘抄一类内容。等到卡片积累到相当数量时,再按不同的类别分门别类,以便随时使用。摘录时应注意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原文的字句和标点。
提纲笔记:把文章的提要写出来,力求抓住重点,概括出基本内容,文字须简明扼要,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写进去。提纲笔记对以后自己在写作中的资料运用会很有帮助的。
心得笔记: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将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合在一起写出。作心得笔记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心得笔记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发。比如,可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和你的心得体会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但愿你以后读书能做到“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眼脑直映,阅读提速
传统阅读者的阅读路线往往是由视觉中心传至说话中心,经发音器官发出声音传至听觉中心,再由听觉中心传到阅读中心,最后才达到理解文字意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曲折迂回路线太长,不仅费精力、易疲劳,而且直接影响到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速读记忆则是培养阅读者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从而实现阅读速度的飞跃。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从感知文字到理解内容,除眼睛和神经系统外,一般不需要其他感觉器官参与,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眼脑直映”。眼脑直映的关键是排除头脑里潜在的发音现象,即阅读时做到不朗读、不唇读、不喉诵、不心诵。
眼脑直映的原理依据是,语言表达与阅读理解的不一致性。语言表达必须运用明确的、线形的、连贯的语言,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片状的、块状的,具有极大的压缩性、高度的跳跃性。读者在理解文字时,是按自己的思维习惯,用自己内潜性的“语言”来理解。因此,阅读中经常出现理解速度大于视觉速度的现象。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即掌握文中表达的观点、要旨、意图、情趣等。而很多文字注入了过多的“水分”是不需要关注或阅读的。训练有素的读者对同类文体的阅读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阅读时可以忽略次要的内容,抓住某些与阅读目的相关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段,按预定的程序去思考,使大脑即刻作出相应的反应,瞬间形成自己的概念,从而高速有效地完成阅读理解任务。由此可见,快速阅读的实质是快速的思维和快速的信息摄入有效配合的过程。
学会“辨体”有利于速读
祛除快速阅读的五弊
要掌握快速阅读,必须克服传统阅读中的毛病。快速阅读有五忌:
忌边看边读--发声阅读增加了口读和耳听的步骤。读一本书刊,将要花多少唇舌和多长的耳朵呵!
忌视野狭窄--传统阅读时,眼睛顺着书本逐句读,使眼睛不断处于转动,停顿的交替中。快速阅读应成功地记住整段,整篇的意义,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字的字义。阅读时视线应和书页垂直,并采用从上向下看的方法。
忌反复浏览--传统阅读时,往往有些人在读了一字半句之后,又反复回头看一遍,这很费时间。科技书刊的快速阅读,只需完整地读一遍,抓住所需资料,过滤进入大脑。只容许在全书看完之后,有必要时再重复细读某些章节,中间不要反复停顿。
忌死板而漫无目的--快速阅读不但求快,最重要的还是正确领会书刊的内容实质。提高速度和改善阅读方法,无非为了多学些知识。因此,高效阅读应在读前先拟出目标而去读。经过实践证明,采用“筛选”式阅读法,会使阅读的速度和效果双丰收。
忌注意力不集中--从众多的视察中获悉,心不在焉,粗心大意,漫不经心地阅读是最慢的,因为思想不集中,什么东西也装不进去。快速阅读要求在碰到一些难懂而又较枯燥的内容时,更要加倍集中注意力。
应用-阅读方法综述
阅读目的和学习目标是阅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明确我们为什么而阅读,才能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出版物再多,我们也应有所选择,因为我们要做文字的主人而非奴隶。
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的就是它的版权页,位置一般在封面或封底的内页。版权页中一般有四个方面的信息十分重要,分别是书名、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及再版次数。
出版单位就像一件产品的厂家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书在学术价值及质量上的可信度。初版时间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本书所提供的信息的新旧程度,再版信息说明本书的销量及受欢迎的程度。
内容提要可以帮助你判断该书内容。从提要上可以确定该书是需要仔细阅读,还是只需粗略浏览,还是只需有针对性地重点阅读部分内容。
阅读目录可提纲挈领地了解全书的主旨和各部分内容;可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布局,清楚地了解全书与各章节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体察作者的思路和行文脉络;可以了解主次,寻求自己需要的内容。
阅读序言、后记可了解该书作者、阅读对象、写作背景和目的、主旨、主要内容、对该书的评价,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阅读。
这是真正开始介入书的实质内容,目的是把握全章主题、重点、逻辑结构等。重点要抓住首尾段、关键词、摘要、标题、讨论、图表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也可以利用信号词拮取重点。像交通信号一样,信号词可以判断出下面段落的重要程度,决定是要仔细阅读还是跨过不读。议论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从而、总之、并且、此外、但是等,叙述描写中连续的动词等。
以上五个环节其实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快速选择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材料来满足你的阅读目的,而去除掉那些不符合目的或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材料。
在书店可以确定是否买下此书,如果在图书馆,就可以确定你是否需要借阅此书。
预测是在正式阅读前预见、猜测作品的主要内容。在预测时,我们就建立了一个衡量内容的参考点,这样根据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不断地评估作者的思想观点。如果没有这个参考点,就好像拿一把尺子来量东西而没有开始点一样,预测就起这个思想参考点的作用。
当你提出个人的猜测时,期待阅读给你带来答案。这样做等于你与作者对话,对作者是一种考验,对你来说则是一种挑战。阅读后可能有几种情况发生:一是你的预测正确,这时你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感觉,并提高阅读的兴趣与信心;二是作者的见解或内容远远超越你的预测,欣赏赞佩之余,你的思维也会受到启发;三是作品平淡无奇,或内容有误,这时你的创造信心大增,还可给作者一定的批评。
不论发生哪种情况,有预测的阅读,都会使你对所读材料产生深刻印象,加深你对它的分析与记忆。但是,如果事先没有预测,你就不会有上述强烈的感觉,收获自然会大打折扣
什么是理解阅读法
所谓理解阅读法,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寻找关键词、分析语义群和确定意图这三个步骤而达到掌握各段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形成整体概念的阅读方法。
理解阅读法的好处是压缩了文字数量,并能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质量。
理解阅读法的理论依据是:在一般的文章中总会有一定比例的水分,而大脑又恰恰具有选择和压缩信息的功能,因此,在阅读时一般只需通过找重点、作判断和采用回忆思考等方法,就能达到去粗取精,掌握文章内容精华之目的。
理解阅读法还有实践依据,即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的三种方法:
所谓重点内容是指某些“点”而言,这些“点”的文字在全部文章中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却具有很大的思想容量。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全文的基本思想,而关键用语和某些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则最能反映出文章的基本思想。因此,这些词语和句子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重点内容。理解时,我们往往把文章的内容归结成为简短的、逻辑性强的几条提纲,然后再把这些反映各层次中心内容的提纲联系起来,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有一定逻辑联系的思想。而寻找重点内容法,在寻找重点内容及重点内容相互联系的过程中,也就对文章进行了加工和提炼,这就是理解过程。理解阅读法就是根据这种办法制订出来的。
内行的读者有时只看段落中的几个句子,就能猜出整段或整页的意思,这是因为他采取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判断法。这种方法与“寻找重点内容法”有些相似,不同处只在于它无需逐段逐层地寻找重点词句,只需根据经验,迅速抓住一条明晰的线索,然后“顺流而下”,即能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不过,运用这种方法,要具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才行。
为了便于理解下文或全文内容,对读过的文章作一番回忆,这就是追忆法。这种方法往往用于比较重要的文章或比较重要的段落。当阅读者读过某一段或几段文字后,觉得有必要加深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下文时,便可用此法。但需注意,不可频频使用。否则,阅读速度会受到影响。上述三种方法是很多人经常采用的阅读方法。如果对这三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就能取得很好的阅读效果。在快速阅读的情况下,理解具有它的迅速性、紧迫性,因此,利用上述方法进行阅读对锻炼思维的敏捷性也极有益处。
在阅读中激发创业的兴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科勒斯涅克说过:“兴趣可以看成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因此,对于求学之初的青少年朋友来说,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可以使自己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激发灵感,增强自信心,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他在《论语》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把学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学,即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个层次是好学,即爱好学习,对学习有兴趣;第三个层次是乐于学习,能从学习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在这三个层次中,知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只有激发和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乐在其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大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的学业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潜心攻读。古希腊杰出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兴趣集中在数学王国里,端起碗忘了吃饭,在火盆的灰烬里画各种几何图形,进浴池又忘了洗澡,竟拿起擦身用的油在身上画起图形来。俄国杰出的园艺学家米丘林,从小就喜欢在园子里挖地、选种、播种、栽培和摘果,这同时也培养了他去创造发明新品种的浓厚兴趣。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培育了300多种果树新品种。
英国人类学家古道尔,小时候对母鸡下蛋感兴趣,一个人偷偷爬到鸡窝里一蹲几小时观察母鸡下蛋。后来他抱着这样的兴趣去研究黑猩猩,不畏艰险,只身深入热带森林和猩猩在一起生活。经过10年的观察和研究,写成了不朽的著作《人类的近亲》等著作。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他在文学、医学、数学方面谈不上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对打猎、旅行、采集标本。观察动植物有着特殊的兴趣,正是由于在别人看来是不务正业的这一兴趣导引着他潜心观察,勤于思考,最后完成《物种起源》这样的辉煌之作。
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兴趣所至,如醉如痴者更是数不胜数。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是“年少鸡鸣方就枕”,可见他对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学习的乐趣终生不减,正如他作诗自叙的那样“生平喜摊书,垂老如昔狂”。这些事实都表明,凡是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都无一不对所献身的事业有着浓厚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他对自己获得巨大成功的经验总结。他曾对一位传记作家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追根究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有人问他是怎样创立相对论的。他回答说:“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小时候就搞清楚了,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比别人钻得深一些。”他从16岁开始,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倘使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而改变的波场之中。但看来不会有这种事情!”正是他对探究这一问题所产生的浓厚而持久的兴趣,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终于提出了改变人类宇宙观的相对论。
在阅读中激发兴趣。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籍中记载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记录着丰富的知识思想,书中饱含着人们成功的欢乐,人生的真谛,给人以启迪、遐想和力量。许多有成就的人正是从读书中激发了兴趣,明确了生活的意义,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郝柏林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他致力于物理学的研究是得益于读书中产生的兴趣。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四川上小学。家里买了一套《中华少年自然科学丛书》,这是一本草纸印的32开小书,从天文气象讲到化学生物,一下子把少年的郝柏林的兴趣引进了自然科学的殿堂。1946年上初一时,他读了图书馆里的十来本天文科普图书,到初二时便开始立志学习物理学。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黄胜年也是从阅读物理科普书而对物理学产生兴趣的。黄胜年就读的上海中学有着许多高水平的教师和丰富的藏书。课余时他按自己的兴趣孜孜不倦地读书。高二时,徐子威老师的化学课讲得非常生动有趣,他开始迷上了化学,立志要学化学;但读到高三时,物理老师的课讲到非常精彩,他的兴趣又转向了物理学,那时,他阅读了大量的现代物理的科普书,如《热和分子》、《原子结构》、《量子论和相对论》、《膨胀的宇宙》等,越读越感兴趣,最后决定放弃化学而坚定不移地转向物理学,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并在核物理学上作出了突出成就。张仁和院士是著名的声学家,他少年时代体弱多病,户外活动很少,只有夏天常去家门口的小河里嬉水、游泳,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跟着姐姐念书,渐渐喜爱读书,从科学童话到天文、古生物、航模等都有兴趣。张仁和从小学起就酷爱数学,学习进度常常比同学快几个节拍,小学时自学初中的代数,上中学后又涉足高等数学,他经常从在市图书馆工作的姐姐那里借来数学书籍和习题集,大量做题,还和老师一道参加数学刊物举办的竞赛,以解难题为乐。上大学时,每年的假期都留在学校,每天上图书馆看书。
快速阅读应和精读、细读相结合速读是什么?它是一个阅读技能,由阅读理解模式和用眼方式的转变,导致看书习惯的改变。说白了,就是重新建立起一个阅读模式。传统的逐字音读是一个阅读模式,“眼脑直映”的快速阅读方法又是另外一个阅读模式。
用任何一个阅读模式读书,都肯定会遇到一个简单书籍和困难书籍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阅读速度,只是他阅读能力和水平的一个方面,还有理解率和记忆率等方面也是考核评价阅读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项目。另外,阅读目的、读物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结构与水平等方面也会影响和制约他的阅读速度。阅读目的要求高的,速度就要相对慢些;读物内容和风格艰深晦涩的,速度也要相对慢些;超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结构的,当然会看不懂的。
这里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当你用传统的音读模式去看书时,遇到你看不懂的地方你都怎么办?肯定是掉过头来,细细的分析,思考,上下文融汇贯通,直到把握住要点。遇到需要特别记忆的地方怎么办呢?需要反复的看,然后默默的背诵。
但是,一谈到“速读”这个词,人们就不会这样认为了,他们以为“速读”就应该看一遍,能够把任何书籍看懂,记住。这本来就是对于速读的一个错误的认识。
前面说到了,速读,只不过是一个阅读模式的改变。也就是看书的习惯改变了,用了另外的一个理解途径和用眼方法。既然是一个阅读模式,固然也要遇到一个简单书籍和困难书籍的问题。此时,速读者该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速读者照样会把看不懂的地方反复看,思考,体会,把握要点。遇到要记忆的地方照样会反复看,记忆。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是在“速读”的另外的阅读模式下进行的,正因为这种阅读模式比传统音读要高明多少倍,所以以上的这些步骤也比传统音读的时候效率要高很多倍。而这个倍数,就是速读相对于传统音读的优势!举个例子,用传统音读的时候,看简单书籍,是每分钟800字,看困难书籍是每分钟100字,记忆一页文字需要半个小时。而训练速读以后,通过阅读模式的改变,这个数据变成了读简单书籍每分钟5000字,读困难书籍每分钟1000字,背诵一页书用10分钟。这才是衡量速读成功与否的标志。泛泛而论每分钟多少字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比如读小说是每分钟5000字,换成专业书籍还是每分钟100字,背诵一页书还是半个小时,这样的速读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速读是阅读模式的转变,速读中,也可以分为精读,细读,和快速的消遣阅读。只不过,每个都比传统音读效率高很多倍。
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弄清?原因是,目前的很多速读训练方法,只不过是“硬性提速”,通过眼睛训练硬生生的把音读速度往上提,并且指望着因此而实现阅读模式质的改变,把希望寄托在练习者的“潜质”和“悟性”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读提速还是有点可能,因为大多数人的音读理解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达到阅读模式质的改变确实强人所难。换句话说,目前的很多速读训练根本没有起到改变阅读模式的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速读先驱王学贤也提到了一个“绝对速度”和“应用速度”的说法。并且认为绝对速度是指人们看通俗易懂、专业性不强的普通文章时的最快速度,一般要求读一遍的理解记忆程度达到60%以上即可。国外快速阅读考级和竞赛的时候,就是考察这个能力和水平。而应用速度是指人们在读自己的学习资料、工作材料时的速度,一般要求理解记忆率在70%以上为合格。如果绝对速度达到了每分钟10000字,理解记忆率60%的水平后,其应用速度大致可以达到如下水平:每分钟6000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70%;每分钟3000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80%;每分钟XX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90%;每分钟几百字时,理解记忆率100%。这也是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另外一个角度的说明。
第二篇:怎样做好班主任读书笔记
2014年2月
《怎样做好班主任》读书笔记
因为一个梦想,走上了这三尺讲台,成了一名教师。因为一份责任,耕耘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成了播种者——班主任!细读着这本《怎样做好班主任》,心中不时地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正如书中所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支部队,没有一个出色的领导管理,很可能是一盘散沙,缺乏战斗力,遇有困难或敌情,定将一触即溃。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将领”,对这个班级的影响极大。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级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养直接决定着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才和成长。
然而,在这做班主任的生涯中,面对班主任的“头衔”,有过种种复杂错综的情感,其中的酸、甜、苦、辣,说不清,也道不明,唯有过来人才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初为班主任的一年多中,也尝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在流过汗水和泪水之后,常常也有疲惫退缩之时,总会自我泄气地说:“如果有选择再也不会当教师了。退而求其次,也不能当班主任!”然而在个寒假里,静静细读《怎样做好班主任》,内心深深之触动,发现自己已经深深溶入了班主任这一角色之中,犹如小溪之水汇入大海,山间野草回归森林。自己已经深深地恋上班主任的这一角色,对此总有一份依恋与不舍。而《怎样做好班主任》更是在唤醒我,滋润我,牵引着我前进。
说起班主任,总会赞为“园丁”、“蜡烛”,谈起班主任工作,总离不开:忙、烦、杂。然而《怎样做好班主任》这本书给了我们全新的视野,带领我们走进了新时期下,重塑班主任的形象,给予班主任新时期下全新的诠释,给了我新的启迪,至深的触动。
新时期富裕班主任更新的概念,更广的空间,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下,班主任不仅仅是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是沟通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桥梁,是协调学校各种教育因素的纽带。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分数与品质的范畴,启迪心灵,开发智慧,激励创造、平等待人等,都是我们班主任要及时更新的新时期教育理念。
书中有一句话特别让我震撼:“因材施教,是让小草成为勃勃生机的小草,乔木成为茁壮成长的乔木,金子成为金光闪闪的金子。”一直以来,我认为“因材施教”是如同在奔跑途中,面对进程不同的学生,努力采用不同的方法,致力让他们一起站在终点。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一直想让“小草”变成“乔木”,想让“乔木”变成“金子”。这不亚于揠苗助长的做法使得我工作劳累而烦心,更重要的是无效。读了《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不仅使自己在工作中劳累而又无效,更是伤害了一棵又一棵本质不同的“幼苗”。因为这样落后的观念,使得以往的自己和学生“两败俱伤”。
《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传递了了丰富的经验法宝,展示了敦厚的经验积。其中的《新时期提炼班主任素养的有效策略》、《班主任的十项修炼》、《优秀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等真实的案例,详细地介绍了开展“值日班长制”、“每月之星”的评比,如何开展有效的日常管理等等宝贵的经验,让我清晰地感受到班主任工作不仅是一份责任、一份职责,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技巧。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唯有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修养,盘活自己的教育技巧,才能确保在不同的土质、不同环境中播种成功,做一名成功的“播种者”。
教育的领域中,爱是永恒的主题曲,爱是不变的主旋律。只有爱的播种者,才是真正的教育者。“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该怎样来浇灌出充满精神滋养的“花朵”,我们用什么来唤醒“花朵”来享受生命的愉悦,怎样把理想播种在“花朵”的心中?《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用“心”来诠释。是的,爱的教育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心去熏染,以情悟情,将心契心,用爱去打开一扇扇心灵之门。
这些文章给了我极大的感触,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学校生活还处于一个过渡的时期。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听课,上课时怎样使用眼、耳、口、手等器官;要引导学生遵守学校中的学习规则和组织纪律,如听到铃声必须进教室,发言必须举手,上课时不随便说话,做小动作;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执笔方式,坐的姿势;还有下课了怎么玩等等,我们处处都要考虑周到,具体指导,长期坚持。俯视自己,我深感惭愧,我所带的班级中,个别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折射出我在日常教学中缺乏耐心,没耐性,怕麻烦,没有尽到启蒙教师的职责。
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决定着我们教育事业神圣与重大。我清醒地认识到身上肩负的重任,漫漫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品着《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让我深刻地感悟班主任的伟大使命,触发心底里的荣耀感;读着《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让我学会用方法和技巧梳理班主任工作中的繁杂和忙碌,脱下班主任陈旧落伍的“旧衣”;悟着《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让我明了如何用“心”来解读班主任的工作,激活沉睡的“心”思。如书所言,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爱装扮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用爱筑就孩子们的成功,用爱使他们的童年充满七彩阳光,用爱让他们的生活呈现五彩斑斓。
第三篇:怎样做好一对一教学
怎样做好“一对一”教学?
说起“一对一”教学,很多人会认为是专门的一个老师教授一个学生这么简单,然而铭师“一对一”是指一套教学体系服务一位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综合教育”是贯穿铭师“一对一”的中心理念。个性化辅导除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迅速提高学生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一个真正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优秀教师才能把学生有限的时间用到学习的薄弱环节上去。
作为其中的一名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一对一教学呢?
首先,我想从我们自身说起。俗话说:“老师要想给予学生一杯水,就要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要自己脑子里有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得心应手。也只有我们自身的知识全面、系统了,才能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知识的不足和漏洞。目前不少家长、学生已经有评估、分辨“一对一”教学质量的能力,无疑是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们要洞悉期中、期末、中考、高考命题规律,把握最新考试考点,探究命题趋势。中国是一个应试化教育的国家,所以,我们的学生补习是为了在中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而期中,期末考试则是平时检验我们教学成果的重大机会。只有洞悉了这些考试的规律和考点,我们才能在和学生,和家长沟通时,胸有成竹,专业有素。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一对一”教学中,拥有明确的目的性。
再次,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到铭师来补课的孩子,性格各有不同,学习程度,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心理状况等等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他们自身的特点,并能够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制定出切实符合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辅导方案。
那么,具体怎样去做好一个学生的个性辅导呢?
1、通过第一节课与学生的简单沟通后,大体的知道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对以前的知识哪里掌握的不牢固以及学生的学习个性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和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分析学生的提分点在哪儿,哪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如果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这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动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学习的良好循环。
3、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给孩子讲解知识。注重孩子知识的积累,达到基本功扎实。
4、树立孩子自信心,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大家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所以在辅导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和潜力。
5、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模块结构,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并进行章节复习,总结解题规律,探究考试命题的趋势。
6、采用启发式,避免填鸭式。不少学生是不爱动脑的,如果老师不留神,学生就会不懂装懂。所以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尽可能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学生会从这个过程中享受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7、定时对学生学习质量及时进行测试,通过学生做的测评情况,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学习成绩就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一对一”个性化教学的根本,就是找出学生的学习问题,遵循因材施教、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法,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四篇:怎样做好分层教学
怎样做到分层教学
分层次教学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使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认为教师必须提供不同层次的交流,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交流。分层次教学正好提供不同层次的交流机会。
在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中,如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现有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为达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个体学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效果,只有实施“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在摸索着怎样才能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调整好教学内容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应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二、改变授课形式
要尽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这样教学过程能自然地融进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从而较好地解决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从而有效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设置作业
课内作业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以面向中等学生为主,同时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拔尖提高;二是根据中等生状况,以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设计相应的习题;三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适当放缓坡度,将难度较大的练习分解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能缓和差生学习困难的状况,切实减轻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分层目标教与学”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分层制订出不同的教与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辅导手段,采取不同的训练内容,达到所有学生各自发展,最终都能达到既定目标的方法。
其实,分层教学和分快慢班是有区别的。分层教学是教师不分层,教学是“分层不分班”。所谓“分层”是学科教学分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及普通教师都均衡地分配到各个班级。我们的“分层目标教与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分层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的教学策略。而快慢班是一种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只对一部分学生负责的应试教育的做法,结果是导致慢班学生丧失自信和学习积极性,最终成为失败者。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这样做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第五篇:怎样做好教学反思
怎样做好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更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其内涵不仅指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指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不仅指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也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不仅指反思总结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也指反思总结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总的来说,教学反思是指对所有教学行动的回忆、思考、分析、检讨和评价。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二、教学反思的特点
1.真实性。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遇到的大量教育教学事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源源不断的素材。由于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师亲力亲为的事件,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进行一种事实性,情景性和过程性的研究,因而不会出现以往教育研究中教师“失语”或“模仿”的现象,教师有自己能捕捉到的真实的教育科研课题,不会出现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某些硬性指标而不得不为之的现象,他们可以以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中捕捉灵感,以某一堂课,某一单元教学或某一偶发事件等等为研究对象,用敏锐的眼光去探索这些外显行为本身,以及行为背后的观念或价值,从而促进教师本人快速成长。
2、自觉性。教学反思贵在自觉。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要有虚心的态度,如果自认为了不起,自我感觉很好,就很容易满足现状。“教无止境”,只有教师不满自己的教学现状,充分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的局限性,才会自觉地进行反思。如果你理想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是个人的需要、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3、超越性。教学反思是一种手段。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可以说,教学反思的实质就在于教师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4.结合性。在教学工作中常常有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阻隔或脱节的现象。一线教育工作者只求一味“苦干”,也不去理会理论学习。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就是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教师在实践中把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自觉实践行为,从而实现自身行为的改进和提高,让理论和实践得到更好的结合。
三、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
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其情况不同可归纳为两种形式。按时间可分为:
1、“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课堂随笔或教学日记,“课后思”对新教师显得尤其重要;
2、“周后思”或“单元思”: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做到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3、“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
4、“期中思”: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进行完整的阶段性反思;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为单位进行“学期思”,甚至一个学年或三年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就是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中反思具有监控性,不但能使教学过程高质高效地进行,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是指“回头思考”或“课后备课”。教师上完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反思并作出理性分析,根据教学反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在每节课、每一章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通过教学后反思,教师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将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使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反思的内容
1、记录课堂中的优点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有过得意工作和闪光之点,比如:教学中引起师生效应的做法;课堂上的师生效应的学设计和教案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做法;课堂上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亮点;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感触;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处理;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的方法,设计合理,条理分明的板书;课堂教学中临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得当的具体措施,学法,教法革新和技巧等,只有详尽地记录这些优点,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借鉴使用,并不断总结,改善,推旧出新,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接近完美。
2、记录课堂中的败笔之处
人无完人,重要是要正确面对不足和失败,重新审视失误,考虑办法和对策。比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我们要通过回顾、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3、记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有时学生一些独到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在闪烁,不仅对其他学生有启发,对我们教师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教师应该适时肯定他们的独特见解,进一步推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用激励的方式,方法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形成,这些独到的见解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五、教学反思的策略
通过实践,教学反思的策略可以从教学环节,教学行为,教学问题,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按“四三三四”形式考虑。所谓“四三三四”法,即把教学环节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因为课堂目标的多元化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特征,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优化教学内容,艺术地处理教材的水平是教师成熟的标志,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模式,选择优化教学策略,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多媒体功能,把课堂变成学生跃跃欲试,美不胜收的学习天地,那么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会成正比出现。接着把教学行为按人的具体行为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師生互动行为三类,主要通过教师的显示行为,对话行为,指导行为的实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乃至上升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然后就从学生的角度,听课教师的角度,自我反省的角度去思考一堂课后的教学效果、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做到自觉地、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最后可以从学生眼中,同事的感觉中,理论文献中,自我批判中来审视和评价自我,发现不足,找到成功的经验。
六、教学反思的方法
任何一种理念只有落实到操作层次,才具有实践意义,那么如何做到利用适当的反思方法使自己在教学后有序地进行思维涵接,从而对自身行为产生指导意义。根据各自实际、因地置宜、灵活应用,一般可采取:
1、质疑法。教师要真正看清自己所经历过的教学过程则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对每一节课如果都有:“这样做对吗?” “这样设计合理吗?”“情境的创设有效吗”等,那么我们就会有发现、有努力、有发展。
2、归纳法。每个人对自己零星、分散、宝贵的经历将它们回忆、收集、分析、整理、归纳出来,找出其中的得与失,也找出问题的症结,这样会丰富我们日积月累的经验,便我们少出失误,也使教学效果变得更好。
3、换位法。人的认识受自我经历的局限,难免会使自己的认识产生偏差,有时甚至看不出问题所在。如果我们采取换位思考;“要是我会怎样?”“这个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反思对于形成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大有禅益的。
4、对比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常常是通过找到某一事物的对应面的特征来发展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作为教师,应善于向别人学习,要经常听其他教师的课;特别是骨干教师、名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无论用的是什么方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如果一位教师只寄希望于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而不重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反思,那么他的教学水平也没法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反思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七.教学反思的几点建议
1.反思要及时又要持之以恒,要将教学反思落到实处就必须养成每一节课之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写好教学反思,必须做到“精,短,快”,以便及时把感悟,亮点,遗憾等记录下来,指导今后的教学。
2.反思要善于搜集资料。在工作过程中,对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巧方法等,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对原始资料要尽量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根源及时做好详细的记录。
3.做好反思循环工作。问题的积累到问题的思考再到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是一次性的了断,当我们再次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案例,而且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应开始新一轮的反思循环,才能形成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形态。
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帮助教师从日常 复杂的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逐步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