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2 22:2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篇: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修订稿)

为加强对全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规范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和考试、考查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昭通市教育局关于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昭市教„2009‟72号)文件精神,及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实际,特编制《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基本精神,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以主体参与型课堂为主渠道,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2.技能、能力目标

培养热爱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

做出选择。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逐步掌握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思想意识和政治生活材料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初步具备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3.知识目标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了解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学习法律常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策。

三、教学意见

(一)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在“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一教育主题下,以关爱、自尊为核心概念,根据学生步入新学校,融入新集体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新特点,从引导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设计了上下册,分别为八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上册包括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下册包含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笑迎新生活

教学目标:

本单元引导学生在新的环境、新的集体中愉快地生活、学习、成长,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单元由二课构成。

教学要点:

1.进入新学校,珍惜新友谊,与新朋友结伴同行。2.如何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新集体)。3.了解初中学习的新特点,做学习的管理者。

4.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认识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最佳方式。5.正确理解学习中的苦与乐。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崭新陌生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及人际环境,对学生进行热爱新集体、创建新集体的教育。由此激发学生的高昂的情绪,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初中生活。

引导学生了解初中学习的新特点,掌握初中学习的新方法,珍惜学习机会和初中学习生活,由此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尊重知识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单元 认识新自我

教学目标:

本单元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点、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本单元由三课构成。

教学要点:

1.认识生命是需要相互关爱的。2.认识生命独特性的各种表现。3.如何珍爱、悦纳、善待生命。4.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

5.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特点。6.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及解决方法。7.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真正个性与独立。

8.正确认识青春的真正含义,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期。9.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10.认识自己的途径。

11.如何认识“追星”这一现象。

12.认识自己的潜能及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从珍爱生命认识生命多样性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自然生命与人的生命之关系的广阔平台上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进而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珍爱生命的一般意义推衍到更加珍爱生命、悦纳自己、提升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育,什么样的生命更有价值的教育,激励学生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引导学生认识青春,了解青春,将自我融于“青春”的大背景中,教育学生在了解青春意义的基础上,认识处于青春期中的“我”如何过欢快的、充满朝气的和蓬勃向上的生活,学会应对青春期的烦恼和困扰。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认识到自我是常新的,可以变化发展的,在这个前提下,以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切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新期待,主动把握自己、发现自己。

第三单元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教学目标:

处于青春期学生的特点,根据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本单元,由两课构成。

教学要点:

1.认识情绪的基本类型。2.情绪对人的影响(作用)。

3.调节情绪的方法。

4.认识表达情绪要用合理的方法。5.情趣与兴趣的关系。6.高雅情趣的含义及作用。

7.能辨别高雅与庸俗之分,庸俗情趣对人的影响。8.正确看待“好奇心”。9.如何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理解情绪多样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从而为过有兴趣的生活和陶治高尚的情操打下基础。生活是色彩斑斓的,但是有高雅生活情趣的人才会体味到生活富有的乐趣,引导学生识别高雅与低俗生活情趣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有意识地追寻高雅的生活,使自己每天的生活都能充满情趣地品位生活的乐趣。

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教学目标:

本单元让学生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本单元由两课内容构成。

教学要点:

1.了解身边的存在的诱惑,并认识其利与弊。2.如何正确对待电子游戏的诱惑。3.网上交友应注意的问题。

4.如何战胜不良诱惑(包括具体方法)。5.青少年容易受到侵害的原因。

6.青少年应怎样防范侵害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建议:

从学生生活中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引导他们过健康、向上的生活。从学生经常遇到的侵害如学习权利、健康权利的侵害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自我保护常识、措施,引导学生提高警惕性,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学会用自己的智慧,通过法律手段有效保护自己、过安全的生活。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教学目标:

本单元根据课程标准中“中学生自我意识评价水平提高,自尊心增强,强烈的成人意识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给予自信” “但中学生自我意识不稳定,有时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出现评价过高”“

“当遇到失败时,又丧失斗志,产生自卑,失去自信”,通过学习使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得

到充分的发展。本单元由两课构成。

教学要点:

1.自尊的含义、表现及重要表现。2.虚荣心的含义及表现。

3.怎样做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人。4.如何看待他人的议论及自己的态度。5.怎样真正做到尊重他人。6.自信的含义及表现。7.自卑、自负和自信的区别。

8.自负与自信的不同点、自负与自卑的相同点。9.自负者、自卑者为什么会远离成功。

10.自信者有哪些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者为什么会成功)。11.怎样做一个自信的人。教学建议:

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什么是自尊,进而逐层分析自尊的表现,让学生明白自尊与尊重他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彼此尊重,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引导学生肯定自我,让学生体验自信的感受,区别自负、自卑和自信,了解自信有助于成功,而自负和自卑则使人远离成功,让学生树立和增强自己的自信,做自信的中国人。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教学目标:

本单元根据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自主,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还是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帮助,同时,由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而对成人在某些方面产生依赖都是正常的,但从依赖走向自立自强是人生的必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心理断乳”把自立自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掌握自立自强的正确方法等。本单元由两课构成。

教学要点:

1.自立含义及表现。2.人生需要自立。

3.认识依赖心理的危害及了解自立是不是拒绝帮助。4.对自主的认识。

5.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6.自强的含义、表现及意义。7.自强精神的表现。8.自强与自弃的区别。9.自强的航标、关键、捷径。10.自强的人应怎样做到扬长避短。

11.做一个自强的好少年(怎样培养自强精神)。

教学建议:

通过分析自立的对立面——依赖的危害,帮助学生摆脱依赖,从而主动学习,学会自立。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自强,自强的表现,指出自强不息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鼓励学生从小培养自强品格,进一步分析自强与成功的关系,指出青少年要自强,不要自弃。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目标:

本单元根据课程标准中:认识挫折和运用对待挫折的方法,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态度,做生活的强者,从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对意志品质的特点,意志品质培养方法的学习和活动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地磨练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坚强起来。本单元由两课构成。

教学要点:

1.认识人生难免有挫折、造成挫折的因素。

2.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表现,他们有什么不同的结果。3.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战胜挫折的方法。5.坚强意志的表现。6.培养坚强意志的作用。

7.联系实际,谈谈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明白坚强的意志力能使人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学会将各种观点与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目标:

本单元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道德更需要法律。通过对法律特征的学习,明确“法不可违”,从小树立维权意识,知道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学会采取正当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本单元由两课构成。

教学要点:

1.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2.法律的含义(法律的特征)。3.法律的规范及保护作用

4.认识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的区别。5.违法行为的定义、类型。6.犯罪的含义、特征。

7.刑法、刑罚的定义及我国刑罚的种类。8.认识犯罪的危害。

9.认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10.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11.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

12.认识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的保护。

13.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14.认识诉讼的三种类型。

15.青少年应如何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16.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特别讲清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必须进行特殊的保护,以及学会用合法权益保护自己。

(二)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及社会经验为基础,能帮助学生学会交往,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本领。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等作为基本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上册由四个单元十课组成。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教学目标:

本单元围绕青春期的初中生,既受到家长的呵护,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家长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为解决学生与家长的矛盾,更善于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使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本单元由两课构成。

教学要点:

1.家庭的含义、作用及家庭结构的类型。2.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3.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及怎样孝敬父母。4.子女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5.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6.怎样解决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7.与父母交往要讲艺术。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明确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重父母和长辈,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展开交流和讨论,进而做到与父母交往要讲艺术,能够做到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第二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立足学生的主要交往领域——学校的人际交往,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以“伴”字突出交往中的平等模式及人际关系,以便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道德发展和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本单元由两课构成。

教学要点:

1.认识闭锁心理的危害。

2.朋友的重要性、交友应掌握的原则。3.与异性交往的意义及怎样与异性交往。4.如何看待“对异性产生好感”之事。5.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6.认识新型的师生关系。

7.怎样共筑师生情感桥梁(如何与老师交往)。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闭锁心里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了解教师工作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师生感情。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教学目标:

本单元引领学生从家庭,学校交往扩展到社会交往,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日益先进,我们交往对象和交往空间不断扩大,如何领略不同国家,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健康文明积极有益的网络交往,对于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阔视野与友好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时代眼光,世界眼光而设计的。本单元由两课构成。

教学要点:

1.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及丰富性。

2.怎样看待文化的差异、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态度及正确态度。3.面对文化差异,做一名友好交往的使者。4.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

5.网络交往对象特点、如何做网络的主人。6.网络交往中如何学会自我保护。7.上网应遵守的规则。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培养学生放眼看世界,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但要认识到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能够理解

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

第四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 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如何懂礼貌、讲礼仪;如何善于与人合作,勇于竞争;如何平等待人,心系他人;如何诚信做人等道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单元即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学问。本单元由四课构成。

教学要点:

1.礼貌的重要性、表现及具体要求。2.礼仪的重要性及在不同方面的要求。3.正确对待传统及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4.竞争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5.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6.合作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合作与竞争的关系。7.如何做到在竞争中合作(如何对待竞争对手)。8.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宽容合作的基础。9.理解宽容是美德,是一种境界。10.怎样学会宽容(认识宽容是讲原则的)。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具体要求、实质所在。12.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含义,换位思考的实质。13.平等的集中表现及具体内容。

14.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怎样平等尊重你我他。15.诚信的含义及基本要求。16.认识诚实守信原则的具体要求。17.正确理解诚信与保护隐私的关系。18.正确理解“善意的谎言”及诚信的核心。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社会普遍存在着竞争与合作,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争合作求双赢。同时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引导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各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等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引导学生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信的复杂性知道日常生活中诚信问题无处不在,认识到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要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能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为教育主题。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等作为基本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权利义务观。

下册由四个单元十课组成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教学目标:

本单元向学生讲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通过学习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正确行使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本单元由两课构成。

教学要点: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含义各是什么。2.我国宪法赋予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3.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哪些基本义务。

4.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或: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如何?)。5.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学建议: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包括哪些内容;正确区分公民和人民两个概念;理解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把握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懂得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教学目标:

本单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懂得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具有隐私意识。当自己的人身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本单元由三课构成。

教学要点:

1.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2.法律对公民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的保护。3.怎样行使生命健康权。

4.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含义?我国公民享有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内容。5.名誉权的含义、主要表现及法律对保护公民名誉权的规定。6.肖像权的含义、包括的内容及法律对保护公民肖像权的规定。7.姓名权的含义及法律对保护公民姓名权的规定。8.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及各自包括的内容是什么。9.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要求)。教学建议:

本单元从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人身权利入手,分别讲述了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

关的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等内容,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区分现实生活中侵犯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和隐私权的具体表现,并树立维权的意识。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能对人身权利和人身自由权利作正确区分。人格尊严中重点把握隐私权,区分隐私和隐私权的不同,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树立隐私意识。

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

本单元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经济生活中享有的相关权利,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懂得当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及时寻求法律帮助;懂得互敬互谅、协商解决继承问题,同时也要具有维权意识;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依法享有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懂得维权的途径,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本单元由三课构成。

教学要点:

1.教育的含义和作用。

2.什么是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含义)。3.义务教育的地位、含义和特征。

4.当我们的受教育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予以维护。5.青少年学生应如何履行受教育义务,珍惜受教育权利(要求)。

6.什么是公民的财产所有权,我国法律为什么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7.我国法律通过哪些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8.当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犯时,应当怎样做。

9.我国专门规范财产继承的法律的名称是什么,继承权的实现方式有哪些。10.什么是法定继承?法律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原则是怎样规定的。11.什么是遗嘱继承?我国法律对遗嘱的法律效力是怎样规定的,什么是遗赠。12.继承权发生争执时该怎么办。

13.什么是智力成果权,智力成果权包括哪些内容,当智力成果权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怎样做。

14.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的名称是什么,我国消费者主要享有哪些权利,同时应履行什么义务。

15.消费者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上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经济和文化权的内容。针对生活中学生受教育权的被侵犯和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履行自己受教育的义务,让学生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学会应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能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对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正确判断,并懂得

怎样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第四单元 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 教学目标:

通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内涵,也对自身应该享有的人身、文化和经济权利有了具体的认识。故本单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公民依法享有和维护权利、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有了公平意识和正义感,就可以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学习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平问题,理智面对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具有分辨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认知能力,自觉维护正义,做有正义感的人。本单元由两课构成。

教学要点: 1.公平的含义。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公平的重要性)。2.理智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3.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4.区分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5.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6.怎样维护正义,做有正义感的人。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品格修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具有公平感和正义感,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公平的重要性,理解实际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理智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能正确区分正义和非正义行为,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和程序为荣,努力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公民。

(三)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教学指导意见

九年级《思想品德》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九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学生面临着多种选择:是劳动就业,还是升学?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读职业学校?如何选择和规划未来,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本册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帮助他们认清国情,明确责任与使命,学会选择。为此,教材分别以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满怀希望迎接明天四个单元十课内容为基础,展开学习。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责任的内涵,来源,不同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就不同;懂得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感激生活中不言代价与回报的人,并自觉向他们学习;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关爱集体、关爱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践约守信、勇担过错,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本单元由两课构成。

教学要点:

1.责任的含义、来源是什么。

2.角色不同,责任就不同,自己对自己负责。3.不言代价与回报。

4.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互关系、关爱集体的表现。5.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关爱社会的表现、积极参加公益活动。6.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教学建议: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责任的内涵,知道责任首先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判断角色不同所担负的不同责任各是什么。正确区分关爱集体和关爱社会的不同点。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崇敬不言代价与回报的人并努力向他们学习。由于部分学生存在逃避责任、缺乏责任意识、不能自觉地承担责任,故本单元担负了如何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教育的重任,教学中更多地应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懂得个人与集体的相互关系,关爱集体、关爱社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懂得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这就要求了解我国当代的基本国情,既要看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学习我们伟大祖国灿烂的文化,感悟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建设者。本单元由三课构成。

教学要点:

1.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2.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原因、含义、起始时间)。

3.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作用。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7.怎样正确认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各自的含义、内容及重要性。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型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10.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相关内容。

11.我国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应怎样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12.我国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要求和意义是什么。13.我国为什么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怎样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4.我国的资源国情和资源现状怎样。15.怎样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

16.怎样正确把握科教兴国战略(从科技和教育两方面谈)。

17.中华文化的特点、内容,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18.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19.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战略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学习中,应对国家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根本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路线、民族问题、统一问题、中华文化能准确识记,对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知识能全面理解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进行综合运用。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肩负使命 教学目标:

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了解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学习中,应知道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来行使这一权利的;并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公民要积极参与国家的管理,正确行使监督权;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青少年要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树立合理消费观;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作为青少年应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本单元由三课构成。

教学要点: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有哪些。3.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含义、主体、意义、基本要求)。

4.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生活在法治国家里,国家机关、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公民应该怎样做(要求)。

5.正确认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6.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含义及内容。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主要渠道有哪些,公民应怎样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注意哪些问题?)。

7.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8.“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9.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形式。10.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含义、地位、作用各是什么。

11.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一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这样 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什么决定?)。

1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怎样的,它由什么决定。1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正确认识共同富裕)。14.社会主义的本质,四个尊重的方针。15.中学生学会合理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四个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四个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17.先进文化的含义,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及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8.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哪两个方面,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什么要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怎样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青少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中应该怎样做(要求)。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理解宪法的相关知识,了解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内容、行使渠道、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义务。了解“三步走”发展战略,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能区别、判断现实生活中不同性质、形式的所有制经济,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知道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后快慢的过程,不等于同时富裕和同步富裕。引导学生树立学会理财、学会合理消费的观念。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并能对实际生活中有损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进行正确判断、分析,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要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肩负民族振兴使命的当代青少年,就要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压力,克服考试的过度焦虑;进行慎重、合理的选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本单元由两课构成。作为本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在对初中三年的思想品德内容完整学习后,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意在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立志报效祖国。

教学要点:

1.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

2.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5.什么是理想,理想的作用是什么。

6.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理想脚踏实地、全力以赴。7.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中的压力,克服过度考试焦虑,树立正确的考试观。8.掌握选择的方法和策略,慎重进行人生选择,树立正确的选择观。9.完善自我,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学建议: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了解学习中的压力,克服过度考试焦虑,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并能为实现理想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懂得对人生道路中的选择应慎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保障措施

(一)研究课程标准,透彻理解并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法定文件,鉴于目前思想品德课程的“一标多本”的状况,我市的教学和学业水平测试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研究课标的性质、原则、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指导我们教学和应考的纲领性文件。只有掌握了课标的要求,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的含义,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

(二)打造优质高效自主互助课堂。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

1.明确师生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

课前:查找资料,认真备课,进行教学设计;设计预习提纲和导学提纲,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程度。

课堂: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教学过程的调控、矫正反馈,加强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检测,布臵有针对性和思维性的作业。

课后: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批改学生的作业,指导学生改正学习中的错误,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关心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包括:

课前:制定计划、搜集学习材料、自学预习,初步构建书本知识网络。

课堂:专心上课、合作交流、认真思考、反馈矫正、总结归纳、训练拓展,初步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系统总结、扬长补短、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形成熟练地应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心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新授课模式:“情境导入,自主感悟-学案导学,自主探讨—互助合作,质疑解难—组际展示,交流共享-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复习课模式:“自主学习,构建网络-展示交流,互助深化-典例精析,体悟规律—对应训练,形成能力—反馈矫正,拓展提升”。

讲评课模式:“评析试卷,锁住重点—还原思维,自查自纠-展示误区,互助解疑-精讲点拨,弥补缺漏—变式训练,巩固提升”

(三)重视时政教学,凸显时代特色。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鲜明的时代性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永恒主题。学校要创造条件,畅通电视、广播、报纸等时政渠道,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省、市的大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

教师平日要及时搜集最新时政,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要通过教师举办讲座、课堂穿插讲授、学生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办手抄报、传阅时政杂志、时政小论文比赛等方式及时传播时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更好地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选择时政要注意:第一,以我为主。以国内、省内、市内热点为主,国际关系问题以与我国有关的热点为主。第二,贴近学生。是学生应该而且可以了解的,不能超越其知识和经验范围。第三,具有长效性。是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党和政府、人民关注的问题。第四,要有定论。已有结论或已形成社会共识的问题,不应是存在较大争议、较敏感的问题。

(四)精研教法学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重知识向重能力,由重教法向重学法,由重研究教材向重研究学生的方向转变。教师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择传授式、讨论式、自学式、演讲式、辩论式、对话式、咨询式、活动式、体验式、访谈式、调查式等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运用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并注意把问题情景化,形式活动化,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参与、互助合作、体验探究、交流共享的学习习惯。

(五)注重道德践行,促进德性的养成。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思想品德课强调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倡通过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探讨问题的欲望,培养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一步步地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意义,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六)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思品课教学时,要实现由侧重选拔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要由只重视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要由单一评价主体评价向以包括被评价者在内的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性的多元、互动评价主体转变,评价内容不仅关注知识的评价,也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方法除了以往的纸、笔测验外,多运用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法全面、综合地进行评价。

五、学业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品德学科学习方面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学习水平的程度,既是考核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水平性考试,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选拔

性考试。考试结果既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本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依据及范围

1.以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为命题依据。以七、八、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为主要内容。

2.禁毒教育的有关内容。3.一年来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

(三)试卷结构 1.试题的知识内容比例 七、八、九年级思想品德内容各占25%、30%、30%;一年来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约占10%,禁毒教育有关内容约占5%。

2.试题难度分布

试卷易、中、难比例为6:3:1。其中客观性试题难度值(通过率)为0.7,主观性试题难度值(主观题平均分:主观题总分)为0.6,试题总体难度值为0.6-0.7。

3.主观题、客观题所占比例

主观题分数约占50%,客观题分数约占50%。4.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和分析说明题。

(四)考试形式

根据《昭通市教育局关于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昭市教„2009‟72号)文件精神,昭通市2010年初中思想品德学业考试实行全市统一书面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五)考试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因此,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业考试要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考试应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考试要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课程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原则,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符合昭通市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际,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在初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每个政治教师务必高度重视,全力以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这是上好这门课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好一个思想品德教师的必然。其次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把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第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认真钻研教材、教参以及有关的理论书籍,尤其是省教科所编写的教参,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第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尤其是近一年来的内容),关注学生生活,特别是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互动,让整个课堂教学既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力求把学生从呆板无味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教材优势,注重动态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心理、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相统一。第六,把科学性和计划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严格按教学计划教学,同时针对本地、本校的实际进行有创新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想品德》(教科版)教学进度安排

七年级:上学期:七年级教材上册上半学期 一至三单元 下半学期四至五单元

下学期:七年级教材下册上半学期 一至三单元 下半学期 四至五单元

八年级:上学期:八年级教材上册上半学期 一至三单元 下半学期四至五单元

下学期:八年级教材下册上半学期 一至三单元 下半学期 四至五单元

九年级:上学期:九年级教材一——五单元

上半学期 一、二、三单元下半学期四至五单元

下学期:九年级教材六至七单元上半学期六至七单元 下半学期 复习

(宜宾市教科所 张安权、彭华执笔)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学法指导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学法指导

【摘要】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终身学习要求的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有的放矢。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事情。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不止是教会学生读书考试这么简单,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字】学法指导;预习;听课;记忆;解题

初中政治学科中考开卷考试已有几个年头了,开卷考试是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从指导思想上看,是变知识立意为主为素质、能力立意为主,关键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新形势下,政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务必在教授课程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政治课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条件。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思想政治课,可塑性很强,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刚刚接触新课程的时候对其进行学法指导。那么指导学生什么呢?主要指导学生以下几方面: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做笔记,如何记忆,如何解题这四个方面。

一、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当前我校进行“分层导学”课堂模式改革,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会学生如何预习非常符合我校当前教改的实际。由于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有一节是《做学习的管理者》我在上课时与我校的教改实际进行了结合,对如何预习进行了专门的指导。

预习时要做到“三步走”,第一步,先粗读课文,所谓粗读课文即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对本节内容进行浏览。粗读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步,细读课文,对本节内容每一段话进行详细的阅读,要求学生要能将每段话的大意进行概括。同时,能知道本节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并能根据老师提供的预习提纲将提纲中的答案找出来。第三步,精读课文。精读的要求是对本节的内容每一句话进行精细阅读,并能理解本节中的概念、原理。经过精读之后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将本节中的概念、原理讲述出来。对老师提供的预习提纲中的答案能有初步的理解,并能独立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

在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之后,老师要进一步的进行跟踪,一般要学生能够独立的进行预习,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因此老师在刚开始跟踪落实的时候尽量将预习安排在课堂上进行,最好能够将“预习三部曲”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预习了,老师就可以将预习作业放到课外完成。

将预习放到课堂上有人认为这样浪费了很多课堂的时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学生预习完本节的内容之后,学生对本节的内容不再是停留在感性的认知阶段了,而是对本节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二次备课,要求老师要能深入课堂了解学生预习存在的难点和预习存在的问题。这样老师只需要对学生的认知上的一些难点和本节中重点进行讲解即可。这样不仅省时,更能提高课堂效率,符合我校当期提出的高效课堂的要求,而且学生学习也会很轻松。

二、教学学生如何听课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方式,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听课:

(1)仔细看。课堂上我要看哪里,这是很多学生听课时存在的疑问,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坐端正,手放桌面;第二,眼睛看着老师,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将眼光放在老师要求的地方。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上课的时候走神,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2)专心听。首先是认真听老师讲,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分析、解答什么,也就是说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学生要特别注意老师在课的开头点列出了怎样的教学主题,在课的结尾小结出了哪些知识要点。其次,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答问、讲演,听师生对答问者的评析,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

(3)认真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先思考后解答,坚决克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听课弊病,努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老师没有做出答案之前,自己先做判断、下结论,然后再看与老师分析是否一致,仔细思考对错的原因,听老师解疑的步骤与方法。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中,其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方能交织在一起,这时教师略加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意开辞达,迸发出心灵智慧的火花。

(4)积极记。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要能够做好课堂笔记,记听课笔记要做到三点:第一,处理好听记的关系。作听课笔记,学生处于一种较被动的地位,往往因“听”误了“记”,或因“记”误了“听”。有的同学为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提出“三记三不记”,即:重点的问题记,疑难之点记,教材上没有的记,次要的不记,教材上有的不记,易懂的不记。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二,听、想、记结合,以想为主帅。从上课到下课,埋头死记,一股脑儿充当录音机和记录器,课堂上没认真听,更无暇思考,无暇消化,笔记虽记得很多,但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势必影响听课效果。有的同学抓住理解这一关键,总结了自己做笔记的方法: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抓紧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第三,定期整理笔记。应当在复习中定期对笔记加以补充整理。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三、教会学生进行记忆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除中考之外其他的考试都是要求闭卷考试,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对知识点要能够记忆、理解和运用。因此,记忆也是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一个方面。“缩句法”是政治科记忆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方法,暨将一句话中的关键的词抽出来,缩成短短的一句话。比如,依法治国的四个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要求在依法治国的地位是什么,在课本上的解释和需要记忆的内容长达300字。通过缩句法我们简单的把它缩成: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必要保证。这短短的32个字。这样不仅帮助学生从繁杂的学业中解放出来,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当然,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我也不断鼓励学生多想想提高记忆效率的办法,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讲出来供大家参考。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一些具体的记忆方法,也要告诉学生哪些时间段是记忆的高峰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了解人的大脑的记忆力周期,最好的记忆时段和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而有合理的使用大脑,让我们工作、学些更加有效率。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每天有四个记忆高峰期。第一个是早晨起床后:大脑在睡眠过程中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在对头一天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整理。早晨醒后没有新的信息干扰,这时记东西会印象清晰。第二个高峰期是在上午8点到10点:这时精力上升到旺盛期,处理识记效率高,记忆量增大。第三个高峰期是在下午6到8点:这是一天中记忆最佳期。第四个是临睡前1小时左右:这时识记材料后就入睡,不再有新信息输入,所以没有相互抑制的影响。[1]

四、教会学生解题

当前教育的指挥棒还是考试,成绩如何是学校、社会、家长衡量老师教学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尺。老师不仅要对试题进行研究,更要能够研究试题的解题方法,教会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学会解题,使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当前中考只有三种题型,第一种是单项选择题,第二种是简答题,第三种是政治小论文。而每种题型中又可以有很多种题型分类,老师对题型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里就不一一表述。比如:对复合型选择题的学习指导。近年来中考的复合型选择题,多半是对一段材料分析,归纳几个答案叫你去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对书本熟悉,学会分析、归纳、总结。目前学生接触这类问题时发生错误比较多,同时总觉得有些问题太抽象、空洞,就很难下决断。因此,为了解决中考内容中学生认为这么抽象又这么空洞的疑难杂症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上作为老师主张首先是不选有科学错误的、知识性错误的,知识点不全的,表达不准确的不选,其次,答非所问的不选,再次,和教材相同的答案多选,最后,根据题型的要求来选,在复合型选择题这个问题上还有补充说明的,先根据题意和答案以及你的理解先去掉最直接最有把握且你认为是错误的,再把划下的答案进行比较,就会得出满意的结果。

以上的学法指导是本人在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些见解,其实学法指导的内容和范围不仅仅如此,还有很多,比如对复习的指导、对考试及考试心理的指导等等。总之“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世上的知识浩如烟海,没有穷尽,特别在这个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如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是永远教不完的,学生也学不完。教师最好的办法和最重要的责任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教给学生”,而不是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教师应把学法指导当做是自己光荣的义务和责任。

第四篇:甘肃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甘肃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推进我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更好地规范教师教学,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结合我省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门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应以当代社会发展和初中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把立德树人作为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突出课程的导向性,准确把握课程功能

种精神上的享受。

第二部分 实施建议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在深入研读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遵循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规律和初中学生学习与认知规律,以新课程倡导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课程目标,从而全面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要达到的标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和准绳。

《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对这些目标的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

(一)把握课程总目标的内容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整体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对这个总目标应该有一个层次递进的理解:基础性的目标就是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

须找出这节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整个体系中的位置,搞清它跟“内容标准”中的哪些目标有关联,这样确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才具有实际意义;教学目标要有弹性,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创造性”中,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与时间。

为了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强调用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课标中的动词说明。标准中的动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动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高层次的动词自然包含低层次的动词,并且要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动词的层次从低到高可做这样的排列: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感受、体会、体验、关心、尊重、养成等等。“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等动词,提示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程度标准。显然,“理解”比“知道”的层次要高。“感受、体会、体验”是包含着学生个体情感和态度内在的道德体验,从普遍的道德规范的认知进入到个体道德体验,是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而“关心、尊重、养成”等动词则落实到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层次和最终品质养成,内在包含了对前两个层次的要求。能否正确表达教学目标,是对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真正把握的一个标志。

(四)科学、规范的表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是一门科学,有着特定的规范。课堂教

成长阶段和青春期面临问题的漫画、图片等,在课堂上一起交流,探究图片当中反映的信息,分析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体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调整青春期的心理,更快乐地生活。

2.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外在美和内在美反差强烈的教学情境,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全面认识自己。

3.设置“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的活动,让学生反思自身状况,从亲身经历中提高认识,在审视自身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对自身的新认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4.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登山、长跑,野营拉练等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磨砺意志需要坚持不懈。

5.让学生收集“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分组讨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6.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身体会,讨论情绪的作用;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的经验。

7.让学生收集自己感悟最深的青春格言,进行课堂交流,共同体味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并以书签的形式互相赠送。

(二)自尊自强

在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注意首先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与教材的互动进行“学中做”,更要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的探究互动、践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观看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法制节目,搜集一些典型案例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分析,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

2.了解我国有关法律关于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规定。共同探讨在学校生活中所受到的法律保护,并出一期板报。

3.让学生合作设计 “网上交友状况”的调查,要突出上网聊天时如何保护自己真实信息的方法。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介绍网上交友的过程和方法,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警惕性,另一方面互相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方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指导学生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易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5.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法规,了解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实施哪八种犯罪会受到刑事制裁;知道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的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6.搜集案例,讨论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四)交往与沟通

这部分内容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着力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生硬的说教,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7.让学生交流“在与人交往中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文明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在集体中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发现沟通心灵的新途径。通过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辩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将内心感受外化为实际行动,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1.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公益活动,在公共场所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公益服务,体验集体活动的温暖和力量。

2.指导学生搜集生活中违背诚信原则的事例,确立主题,开展演讲或辩论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在与同学发生争吵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或其它方式来化解矛盾。

4.就“公民的平等”问题作一次课堂讨论,理解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与法律地位上,而不是表现在经济地位上。

(六)权利与义务

教学中要善于将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和对权利与义务的整体理解结合起来,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进行本单元教学时,可先搞一个小调查,设计好调查表,1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1.布置实践作业,通过父母了解家庭生活的变化情况,从中体会社会进步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家庭生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组织学生调查学校的校风,为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和温馨教室出点子、提建议。

3.让学生回忆自己在面对压力、冲突和挫折时的想法和表现,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扮演冲突情景下的角色,由小组或班级进行评析。

4.让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如:联系“追星”现象和“小团体”现象,讨论在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讨论在自然灾害中的社会救助活动和英雄事迹所反映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结合自己的体会,请学生谈谈对“国富民强”的理解,感受与祖国血脉相连的关系。

3联谊,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和意识。

4.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加强民族团结为主题,举行交流或展示活动。

5.收集我省城乡社会生活环境变化的资料,组织展示活动,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为环境保护出一个好主意,在班级中做交流。

6.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学校、家庭、社会生活,通过板报、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环保宣传,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并在校内开展诸如节水、节能等活动。

7.组织学生收集甘肃近年来在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方面的资料,领会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九)法律与秩序

教师在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本单元教学设计及安排,应该有选择的去选,去用,课堂教学应具有灵活性。在方法上可从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或身边的问题入手,这样学生无论接受还是理解都比较容易。聚焦热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独辟蹊径,强调创新能力。

1.让学生列举身边不遵守公共秩序、破坏公共财物的现象,组织合作学习,提出对策和建议。

2.组织学生检索报刊、网上信息,编写法律知识竞赛试题;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格言,5不断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提高对生成性教育资源的鉴别、调整、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将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反馈水平,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环境。

(四)合理、恰当地使用音像资源。在音像资源的使用上,要坚持适度原则,符合必要性、创新性、实效性三项要求。选择音像资源的内容应与教学内容相关,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进程中,课件内容的呈现应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要充分挖掘、利用音像资源提供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要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教学条件,选择恰当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实践化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一大特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出发,以课内活动为主,课外活动为辅,以校内活动为主,校外活动为辅,不少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的方式在课堂开展。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注重道德践行促进学生德性的养成。实践活动要讲求实效,反对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活动后,及时总结、反馈、交流活动的成果和经验。

(六)倡导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综合应用知识解疑释惑,在解决问题中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引导学生不仅通过知识学习

7进行引导、指导和评价。

(三)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学习

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现状,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倡多元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注重启发引导,倡导无痕德育,避免灌输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抒发真情实感,提升思想认识。

五、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要通过课程评价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监控,达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思想品德课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德育基础。课程评价必须把对学生德育素质的评价放在首位。课程评价既要坚持目标多元化的原则,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更要突出德育素质的评价,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

课程多元评价,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等都应作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更全面、真实,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学发展

(一)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课程资源,将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及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等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紧密联系和有效融合,更新和充实教学素材,创造性地运用好教材。

(二)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水平。

(三)注重开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等方面的人力课程资源,要充分认识乡土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加强开发利用意识。

(四)建立本校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资源库和教研网站。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加强合作学习和研究活动。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第三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

(一)开足课时,配齐教师。课程标准要求“各学校都应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并按照班级数额和课时要求配齐教师。”不能因为应对

1制度,以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鼓励专任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提高该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建立与家长长期的沟通机制,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三)多方配合,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思想品德课属于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完全达成德育目标,需要学校各个学科、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互相配合,发挥整体效应,需要建立完善的多种教育的途径和制度。

(四)要建立与课程实施相配套的督查机制。在实施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三、有效开展教学研究

(一)发挥学科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

各级成立由教研部门的领导和教研员、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定期组织开展相应的思想品德学科教研活动,注意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学校试验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

(二)加强校本教研,重视行动研究

建立有效的教研机制。把基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课例研讨活

第五篇: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近几年来我县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整体上有了一些转变和提升,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没有完全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局面,教师教得很卖力,但是学生学得很吃力的低效现象仍普遍存在。尤其是我县初中学校有近一半地理教师不是地理专业出身,而且还有不少地理教师任教学科经常变动,再加上近几年有不少年轻教师的加入,经验不足,导致地理课堂教学整体还在低水平徘徊,亟需提高。为此,针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外地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模式,现提出我县初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一、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及要求

(一)地理新授课

地理新授课要实现高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堂流程和基本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和明确任务

精心研究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地理教科书,提出细化、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导学案或板书呈现和告知学生。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目标的提出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生,不要使用“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等描述教师的行为。要尽可能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找出、画出、比较、说明、阐述、解释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不具操作和测量的词语。

2.自主学习和适时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依照导学案独立学习,如,学生独立阅读地理教材,掌握识记类的地理知识,独立记忆地理事实和地理数据、独立画图、列表、列关系式、独立计算、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等。这一过程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切忌走过场,切莫仅仅为了体现有这么一个环节,匆匆忙忙地让学生完成,那样仅是为了配合教师在表演。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可无所事事,而是要密切关注全体学生的学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观察学生自学进度、效果,必要时给予提醒和指导;要引导学生随时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这时教师不要给予讲解,要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在下一环节提交组内讨 1 论交流。(这一过程教师们往往不敢放手给学生,提醒教师们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学会自学才是教师教学的真正成功!)

3.合作释疑和互助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进行合作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围绕自学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要注意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要在交流中解决疑惑,形成收获,并集中归纳未解决的疑惑和新发现的问题,提交全班(和其他组之间进行)交流,乃至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要使本环节能有效进行而不流于形式,分组至关重要。要根据学生们对地理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不能各学科通用地分组。每一组内都要有优、中、差的学生,既要有带头的,也要能够相互争论探讨,防止要么一言堂,要么都默不作声,要么探讨不出什么效果。课堂进行这一环节,开始的时候,教师要有耐心,要给予精心指导,不能气馁,不要一看没效果就放弃,要慢慢养成,学生一旦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将事半功倍,学生也将受益匪浅。

4.启发引导和点拨精讲

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疑惑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小组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加以解决。对于学生易错和易混的地理知识,要耐心进行点拨、讲解,直到每一位学生都真正清楚、明白。

5.即时训练和整理提高

利用结对子办法展开测评与互评,如同桌之间对必须记忆的地理知识和必须熟练掌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进行相互提问,落实课堂学习效果。设计课堂即时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检测性题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整理地理学案和纠错本。

(二)地理复习课

由于初中地理内容较多,而课时有限,复习课时间很紧张,所以复习课的效率更为重要。现建议复习课流程及具体要求如下:

1.提出复习目标

教师要认真阅读、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制定出便于实施、操作的具体复习要求(一定要具体、明确、细化),并将复习要求印发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弄清楚自己的复习重点和方向。2.知识和方法整理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先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书面知识网络,并对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一定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可能的话这一过程最好能让学生在课下提前完成)。在每单元的复习学案处要留有空白,让学生先自己看书,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网络。

3.学案导学

教师将每单元(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逐节次进行复习)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图解式、图表式或问题式学案,课堂上学生先自己依据学案通过阅读教材进行温习、回顾、查缺补漏。对于重点的主干知识设计成问题,以小组研究方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和展示,促成主干知识的落实(让学生与自己先前整理的主干知识网络对照并进行完善,而且一定要求学生落实到书面上并能默记、默写);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精炼讲解,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以适应中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4.典题探析

设计一些符合中考要求的测试性题目让学生思考(尽量多地使用历年来的中考真题),并分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以获得解决测试性试题的体验。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解,让学生寻错析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引领学生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知识。

5.即时训练和评价

以本单元的知识为主,编制即时训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编写技能训练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试题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读图题的选择,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便于学生自主检测与自我评价。②选择清晰的地图、材料新颖直观的试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好的练习效果。③选择时代性强的试题,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是人文地理教学,一些资料是需要不断更新的。④丢弃“繁陈偏怪”的试题,经过多年教学的教师应该有很多积累,但对自己的资源要时常注入活水,剔除那些繁、难、旧、偏、怪的试题。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内容为主(占90%以上),鉴于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现专门对区域地理教学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建立起准确的空间概念,形成科学的地图映象,从而能够正确描述、记忆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地理事物的分布是中考的重中之重)。首先 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如从形状轮廓特点进行直觉推测;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利用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和验证。为了熟练地进行空间定位,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①是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平时要求学生进行背图训练,闭上眼睛默想各区域地图及该区域的各种地理事物分布),②是强化对重要国家区域特征和重要地理事物的记忆。

其次能简单比较区域主要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从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分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最主要的地理特征);

训练学生能简要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要帮助学生学会解释一些主要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要讲理)。,简单解释某些地理现象的成因)。

二、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对“学”的研究和设计

教师要把备课的重心从研究自己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即知识储备),如学生已经具备哪些地理知识与能力,一节课中哪些地理事实、地理概念、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学会的,哪些需要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了解学生对哪些地理内容感兴趣,乐于参与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活动。二是依据目标和学情,设计课堂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有一句格言说的好:“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设计支撑学生学习的活动,践行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理念,设计学生独立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和设计学生反思活动等,形成活动化的地理课堂,反对“问答式”、“告知式” 的地理课堂。

2.设计具体的课时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拟定的在一课时内预期达到的具体的学习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前要 思考:学生应从这节课中具体学到什么地理知识、技能、方法,怎样才能达到这些学习要求。一旦教师明确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列出课时教学目标。严格意义上的课时教学目标,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四个要素。①以学生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行为,不要使用“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等描述教师的行为。②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辨别、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③陈述学习行为条件与情境。如“运用地球仪或其它教具,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④说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即“做得怎么样”、“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准确”、“多完整”等,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常常用“熟练地”、“准确地”、“全面地”、“独立”、“与他人合作”等行为表现水平的词汇,来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只有准确规范设计课时目标,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学习而展开。

3.精心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案,导学案的编写不要照搬地理课本内容,要体现教师的再创造,要汇集教师集体的智慧。如由备课组长在两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一周前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对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使其不断完善,最后,形成适合本班实际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高效课堂的抓手。导学案的关键在于“导”,教师编写导学案要有四个步骤,即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过程设计、达标测评问题。导学案中要突出体现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法学习所学内容,以及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阅读地理教材时,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地理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阅读分析各种地理图表信息内容时,要明确读图的顺序和注意事项,以利于正确、有效的提取地理信息。

导学案一般要求按照教材知识结构设置问题,并标明和体现难易层次。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呈现知识点要少用填空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②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不宜太多、太碎;③语言叙述应有启发性、激励性,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这种地理现象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 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心、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学案必须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知识的堆砌,更不是习题集。教师需要用一半以上的精力编制导学案。

4.认真进行课后反思

如果说教师课前行为主要是设计和准备,课中行为主要是组织和引导,而课后的行为则应是反思和改进。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如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学生思维过程和学习活动组织是否有效,教师是否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激发、唤醒等。还要善于接受同事、专家和领导的评价和建议,并能根据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另外,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有两个建议需要教师们注意:

1.要高度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基本概念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明白,否则其他事倍功半;一定要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这是一切的前提!

2.要高度重视地图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从图中学,所学的知识一定要落实到图上去。否则一切为零!

总之,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效地理课堂的生成,需要地理教师认真思考、研究和踏踏实实地实践,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把学习的权利和学习机会还给学生,从而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2016年8月

下载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昭通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连城县初中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连城县初中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

    滕州市初中教学指导意见2015.8.265篇

    关于加强初中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我市初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特提出以......

    初中英语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英语教学指导意见 (二〇一四至二〇一五学年度) 一、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一是初中学生英语水平年级越高分......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设立的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以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麻田中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保山市实验中学 李莉 2013年7月3日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实验中学 李莉 本学期我负责八年级201、203、205、206、211班的思想品德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加强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李运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初中也开始了课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思品教师队伍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我多年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来。 反思过去, 有许多的感慨, 酸甜苦辣皆俱全。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依然 “新瓶装旧酒”,高呼“素质教育”、“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