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品课堂时事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思品课的时事教学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
1、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原因: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没有一套有效的时事教学机制,也没有政治敏锐性,不能及时用当今时事热点联系所学知识,造成平时政治学习观念淡化。学生原因:学习被动,在校很难接触到时事新闻,回家又不愿意了解。学科因素;时事政治内容零散,时效性有极强,并且搜集难难、整理难,系统化、完善化更难,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很难引起本学科教师的重视。
2、阅读、分析时事新闻能力是培养中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在现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虽然我们也融入了时事要素以辅助学生理解教材、拓宽知识面,但理论性较强,收效甚微。其实在初中思品课堂中融入时政要素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激发中学生关注社会、了解国情的兴趣;培育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在信息时代,掌握时事的脉搏是我们走在世界前端的前提,是我们赶上时代潮流的力量。但事实上,由于当前中考的压力,很多学校都忽视对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自身也缺乏关注时事的意识,很多同学连最基本的一些时事信息都不知道,只知道上网聊天、玩游戏,这和我们所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是不相符的。今天,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了,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时政要素的实践研究,以期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概念的界定
时事在字典中有两重意思:①、最近国内外的大事;②、适应潮流的事。但是无论是这两个意思中的哪一个,都表明了了解时事对于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重要作用。
关于“初中思品课堂的时事教学研究”,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对应的时事要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看,可以提升学生理性分析问题、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正确理解社会。当然,本课题中提到的时事,不是泛泛而谈的,而是和中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针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学生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普遍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迁移有助于指导教学并提高效果,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时事要素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索在思品课堂中融入时事要素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丰富时事和书本内容整合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探索出一套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的教学模式。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时事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具有时代特色的时事要素的开发研究。通过对新鲜的时事素材进行整合与提炼,将其融入到教材相关内容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关心国事、天下事的兴趣与习惯。
2、时事要素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即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探索时事要素和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丰富时事要素和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策略,推出一批富有价值的实践课例,做到时事要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主要围绕时事素材与书本内容,通过查阅网络、中学生时事期刊等媒介,学习借鉴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新成果,拓展课题研究的视野,逐步完成时事要素与课本内容有效整合教学研究的各类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及开发。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谈心、测试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开展时事要素与政治课教学有效整合教学展示,积极探索时事要素与政治课教学整合实践的策略,注重专家引领、团队协作,加强对整合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课题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论证、申报与开题,时间:2014年2月—2014年3月,完成课题参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善课题目标计划、实施步骤,做好开题各项准备。
第二阶段:课题中期汇报和深入研究,时间:2014年6月—2014年12月,积极开展时事要素与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实践,定期组织展示、观摩与研讨,总结时事要素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策略,收集整理公开课、研究论文和整合课件等成果,递交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及课题结题,时间:2015年1月—2015年6月,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优化、提炼、充实和完善,推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展示高质量的整合教学公开课、研究论文与整合课件等成果,做好结题汇报,迎接专家审核评估。
八、预期成果
通过课题组一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期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同时,本学科教师形成一套有效的时事教学机制。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接受校教研室领导,并聘请教研室:XXX老师为本课题组专家顾问。在课题组内部,实施课题负责人总负责,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坚持正常的活动研究,确保工作按计划进展。
XX:总揽课题,同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XX:组织活动,开展实践研究。
XXX:问卷调查,开展实践研究,文献收集,课题活动记录,开展实践研究。
XX初中政治课题组
2014年2月28日
第二篇:初中思品课堂融入时事要素的实践研究
初中思品课堂融入时事要素的实践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分析时事新闻能力是培养中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了解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在现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虽然我们也融入了时事要素以辅助学生理解教材、拓宽知识面,但收效甚微,效果欠佳。其实在初中思品课堂中融入时政要素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激发中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情的兴趣,培育公民意识,提高中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让中学生亲身参与时事评论和评选,培养他们独立、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提升中学生政治论文写作水平。
身为21世纪的新新人类,掌握时事的脉搏是我们走在世界前端的前提,是我们赶上时代潮流的力量。但事实上,由于当前中考、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都忽视对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自身也缺乏关注时事的意识,很多同学连最基本的一些时事信息都不知道,这和我们所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是不相符的。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了,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时政要素的实践研究,以期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概念的界定
时事在字典中有两重意思①最近期内的大事②适应潮流的事。但是无论是这两个意思中的哪一个,都表明了了解时事对于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重要作用。
关于“初中思品课堂融入时事要素的实践研究”,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对应的时事要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拓宽知识面。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看,可以提升学生理性分析问题、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当然,本课题中提到的时事,不是泛泛而谈的,而是和中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针对这些内容学生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能形成政治论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
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普遍迁移是将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迁移有助于指导教学并提高效果,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时事要素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探索在思品课堂中融入时事要素的效方法和手
段,丰富时事和书本内容整合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探索出一套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的教学模式,推出一批富有价值的实践课例。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时事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教学质量。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具有时代特色的时事要素的开发研究。通过对新鲜的时事素材进行整合与提炼,将其融入到书本相关内容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关心国事、天下事的习惯。
2、时事要素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即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探索
时事要素和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丰富时事要素和课堂教学整合的实
践策略,推出一批富有价值的实践课例,做到时事要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主要围绕时事素材与书本内容,通过查阅网络、期刊等
媒介,学习借鉴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新成果,拓展课题研究的视野,逐步完成时事要素与课本内容有效整合教学研究的各类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及开发。
2、调查法:通过问卷、家访、谈心、测试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
心理和学习状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开展时事要素与政治课教学有效整合教学展示,积极探索
时事要素与政治课教学整合实践的策略,注重专家引领、团队协作,加强对整合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课题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论证、申报与开题,时间:2011年2月—2011年5月,完成课题参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善课题目标计划、实施步骤,做好开题各项准备。
第二阶段:课题中期汇报和深入研究,时间:2011年6月—2011年12月,积极开展时事要素与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实践,定期组织展示、观摩与研讨,总结时事要素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策略,收集整理公开课、研究论文和整合课件等成果,递交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及课题结题,时间:2012年1月—2012年6月,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优化、提炼、充实和完善,推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展示高质量的整合教学公开课、研究论文与整合课件等成果,做好结题汇报,迎接专家审核评估。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接受校教科室领导,并聘请教科室 张久旗 老师为本课题组专家顾问。在课题组内部,实施课题负责人总负责,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坚持正常的活动研究,确保工作按计划进展。
曲 虹:总揽课题,同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张 娟:组织活动,开展实践研究。
李妹红:问卷调查,开展实践研究。
高洪彦:文献收集,课题活动记录,开展实践研究。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初中政治课题组2011年4月2日
第三篇:思品期末时事
2014年初
一、初二思品期末考试时事复习
★1.2013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13年11月23日发布: 中国政府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维护空中飞行秩序。
★2.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2013年12月3日至7日中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落幕,与会代表达成了世贸组织成立以来首份多边贸易协定。
3.2014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得2013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
★45.2014年2月8日,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俄罗斯索契举办。中国获三金、四银、二铜,共9枚奖牌。
5.2014年2月8日,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立开战。这是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4个科学考察站。
6.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2014年3月5日—3月13日在北京召开。2014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60周年。闭幕会上,全国人大通过七个决定草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3年我国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
★8.2014年3月15日,是一年一度“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广大消费者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节日。2014第是第32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今年的主题是“新消法 新权益 新责任”。2014年3月15日,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明确了网络购物“无理由退货制度”赋予网络消费者“后悔权”。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主题是:让消费更有尊严。
9.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4月24日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该法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
★10.2014年5月5日,习近平主席来到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提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为依法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行为,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决定,自2014年4月中旬至11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果
内容摘要: 加强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实效必须研究基本策略。增强目标意识,严格目标导控;研究教材和学生,用教材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中的实际问题;遵循“思品”教学基本规律,合理建构课堂教学格局;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合作、探究、实践等学习活动,促进自主学习和道德内化——不失为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基本策略
正文: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整个常规工作(备课、上课、改作、考查和课外活动等)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全面带动整个常规工作的正常运行,才能切实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本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在此谈谈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几个基本策略。
一、目标统领,要求适度。
“思品”课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要素。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对于教师而言,增强目标意识,严格目标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既然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呢?《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简言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我”,正确处理“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
《新课程标准》将这个总体教学目标分解为“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等十个方面,并且又分解为若干个教学要点。教师应当认真领会 《新课程标准》,真正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如《新课程标准》对于“ 学法用法”的教学目标界定为:(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
益;(3)、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不仅要把握整体的目标层次,而且要把握课节的目标层次。就是一堂课,也要切实把握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分寸。所谓目标明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知道什么是知识,讲清什么 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做到什么要求,师生都要心中有数;所谓要求适当,就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根据学生实际,切实可行,力求做到学习一点,理解一点,践行一点。
确定了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方式展示目标”,以及“怎样实施目标”等问题,真正让教学目标引导和控制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钻研“两头”,有的放矢。
所谓“两头”,一头是指教材,另一头是指学生。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所谓“的”,是指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实际;所谓“矢”,是指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这是“思品”课教学的根本。
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文本。教材其实是一套课程资源,它主要包括了主教材——课本,副教材——教师用书,活教材——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对于主教材,教师要钻研精、深、透,明确应知应会,处理好原理与案例的关系;恰当利用课本中的“图片”、“链接”、“练习”等;适当利用教师用书中的材料,加强对基本观点的教学;要针对性地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新的、近的、典型的、感人的事例感化学生。
钻研教材是一方面,研究学生又是一方面,两者必须兼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思想实际、心理动态、接受能力、思维特点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等。当下,特别要重视研究农民工子弟、“留守学生”、优生和后进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课堂教学才能“全员参与”;只有钻研“两头”,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遵循规律,建构“格局”。
思品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晓理、激情、导行”,这是思品课的本质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建构课堂教学的格局,是上好“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的。从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
般过程来看,认知是基础,能力和行为是关键,情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调节由知转化为行(能)的内部动力。初中学生 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乃是建构课堂教学格局的理论依据。“思品”教学实质上是教学生学会到会学到会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学有法”——课堂教学一般采取“五段式”或“三段六步式”。比如“五段式”,即 1、导入新课; 2、主题教育; 3、深化教育; 4、导行反馈; 5、课堂小结。“三段六步式”,即 1、预备:激兴、揭题; 2、明理:激情、明理; 3、导行:辨析、导行。然而,“教无定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意晓理、激情、导行的结构化,逐步形成自己课堂教学的特色格局;至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结构环节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值得注意的是,那种“故事讲一遍、课文读一遍、作业做一遍”的“三遍式”的僵化格局是不足取的。还有,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文课也是不对的。
四、改进教法,注重实效。
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得法。我们要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我们还要 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教学方法要形象化、多样化、趣味化。切忌概念化、抽象化、成人化。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诸如谈话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分析比较法、社会调查法、参观访问法等等。但是,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钥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考虑到与之相关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教师自身素质和时空因素等。通过改进教法,努力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合作、探究、实践等学习活动,促进自主学习和道德内化。
新形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十分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只要我们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就必定能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8 月2、《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2 月、《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3 月
第五篇:《雾霾问题》初中思品时事专题复习
雾霾、生态保护红线专题复习
材料一:2013年,雾霾波及中国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雾霾天气令人触目惊心。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严峻的形势提醒我们,面对雾霾,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同心同向。
材料二: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实现以上目标,该计划确定了10项措施,即空气“国十条”。
材料三:2013年6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全国低碳日”,主题是“践行节约低碳,建设美丽家园”,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和低碳环保知识。
材料四:2013年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在我国,今年承诺开展“无车日”活动的城市达到了153个,城市“无车日”活动主题为“绿色交通 清新空气”。
材料五:2014年1月7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了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
材料六: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课本知识链接:九年级P54----P59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 备考角度透析:
1.雾霾作为一种大气污染问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危害?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雾霾的危害:①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影响生态环境;②对公路、铁路、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产生危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产生雾霾的原因: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筑扬尘、冬季燃煤取暖、焚烧秸秆、燃放烟花爆竹等。
2.那些国情决定我国必须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答:①资源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九P55)
②环境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补充到九P54)
3.雾霾天气的大范围出现,表明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是怎样的?这给我们哪些警示?
(1)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环境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2)雾霾给我们的警示:①我们应尊重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②经济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国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怎样的国策、战略和发展理念?
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可持续发展战略;③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④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
5.为什么要花大力气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因为:①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②大气污染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③这是保障公民生命健康权的需要;④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⑤这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等。
6.国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无车日”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防治日益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②有利于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③有利于促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⑤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
(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有何意义?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形势;(③④⑤同上)⑥有利于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等。)7.为减少雾霾,消除“心肺之患”,国家、有关部门(环保局)、企业、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国家: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④普及环保知识,是治理污染和保护空气质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活习惯;等。
(2)有关部门(环保局):①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行整顿和关停,减少工业废气排放;②加大对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鼓励发展新能源交通和绿色出行;③采取集中供暖或新能源供暖等方式,减少冬季燃煤取暖造成的污染;④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农民科学环保地处理秸秆,减少因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⑤鼓励人们通过环保方式进行节日庆祝,减少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⑥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3)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环保节能投入,转变生产方式,节能减排等。
(4)公民个人(或中学生):①积极向公众宣传节能环保知识,践行低碳生活方式;②选择环保方式出行,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③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④采用环保方式进行节日庆祝,少燃放烟花爆竹;⑤使用节能家电,少用空调;⑥勇于同破换环境的行为做斗争;等。
“单独两孩”政策专题复习
材料: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同意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意味着“单独两孩”政策正式获批。
课本知识链接:九年级P51----P53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备考角度透析:
1.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有利于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的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③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有人说,“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表明计划生育已不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了。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答:不赞同。因为:①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实现。②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③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缓解老龄化进程、促进男女性别比例相对平衡,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单独二孩”政策是对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以,我不赞同材料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