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祖丹华 观摩安徽省东至县初中历史优质课大赛心得
观摩安徽省东至县初中历史优质课大赛心得
今年十月二十到二十二号,我有幸到池州市东至县冬至二中观摩了安徽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这次活动分为说课和上课两个部分,通过观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来自不同市县优秀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虽然这些课的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一、说课教学设计显精妙
安徽省优质课大赛,参赛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备课,所以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在朴实无华中体现着精妙,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几位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比如:安庆二中王玮老师所执教的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的《辛亥革命》一课,就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走近历史”、“抛出问题情境,探究历史”和“依托虚拟情境,神入历史”三个版块,先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通过以“民主共和”为主线将本课整合为追求共和举大旗、践行共和创民国、捍卫共和路漫漫三个子目。然后以“一面旗帜,改良还是革命”;“一份誓词,坚守还是妥协”;“一部约法,总统制还是议会制”;“一个政客,民主还是君主” “一场事业,成功还是失败”等,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池州栾辉老师在讲《经济重心南移》时,以一个北方商人王士楷的家族为主线,然后以
1、南迁生涯---农业篇,2、临安创业---手工业篇,3、海外拓展----商业篇与学生互动展开角色扮演和情景剧,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孩子很自然的了解历史,感受历史。
二、上课课堂教学见功夫
1、各位老师上课都能做到心中有课,心中有学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新课导入。如宣城的杜荣玉老师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以东至县当地的“红军树”(桂花)导入新课,铜陵的齐向东老师以每年九月十八在冬至二中拉响的警报声导入,这种以“同乡、爱国热情”为切入点导入本课,顿时将学生调动起来了,也吸引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眼球。
2、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执教老师每个人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创造性的合理编配,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马鞍山的童小四老师介绍张学良,以他的三个抉择为线索展开新课,抉择一:国仇家很,是打?还是不打?抉择二:民族危亡,是忠蒋剿共?还是抗日救国?抉择三:是“杀蒋”?还是“放蒋”?芜湖的操守祥老师带领同学们领略真相之书,以具体材料导出九一八爆发的原因,再以学生为记者从前方发来报道介绍西安事变,后以课堂辩论:除蒋vs放蒋?每一位教师都注重对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间是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教学的。这些贯穿新理念的教学,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借助材料展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例如齐向东老师执教的《难忘九一八》一课中,整合为(1)中日矛盾篇---九一八,(2)国共合作篇---西安事变,(3)、未来展望篇---中日关系和国共关系,其中他就精心选择了三则材料,以历史虚构人物王伟的三则日记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而且还使学生的历史学素养得以不断升华。
4、情感教学的渗透,注重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同样是《红军不怕远征难》,而杜玉荣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长征过时了吗?结合现实说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事例体现了长征精神?引导学生要立足现在,学好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长征精神永流传。童小四老师执教的《难忘九一八》一课,最后以你最难忘的是什么,引导学生难忘九一八,毋忘国耻!
5、教师语言有魅力。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比如:“举起你的手,让我看到你的智慧与勇气”,等课堂语言随处可见。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比如“实力对比,图表说话”“口说无凭,材料为证”。还有提问形式新颖多样,如看服饰、认乐器、识英雄,情景再现,PK抢答等。
通过听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课至少要做好这么几点:
一、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的孩子,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需要老师有一种冷静的头脑和处事不惊的态度,我需要通过日常教学和向老教师学习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二、必须要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
三、教学设计要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比如“合作探究”,一定要在“需要”合作、“值得”探究的前提下进行。
四、尊重真实,给出正确知识。比如:“论从史出”,给出的材料一定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背景下能够得出结论。在我的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类问题,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有这样的练习: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参考答案是: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还没学习,要想让学生写出这样的答案,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知识背景、重视学生体验,要简单化、具体化等。
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课堂,怎样让课堂充满灵性,让课堂充满智慧,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就需要我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历史教学。
第二篇:2011安徽省地理优质课大赛观摩体会
不断的追求
不断的进步
----参加2011安徽省高中地理优质课展评观摩有感
2011年11月21---11月22日我幸运并幸福地参加了在合肥一中举行的安徽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见识了省优秀教师的课堂,领略了省优秀教师的智慧,聆听了省优秀教师的真知灼见。
本次活动中我一共听了八节课。所听的课中,老师们都精心准备,深入钻研教材,别具风格。老师们开发地理教育资源的意识强,课堂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图片。组织学生活动的意识很强,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优势,结合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适时、适当地补充了一些打动人心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当时情景,使学生一下就进入了课堂主题。纵观这些展评课,给我感触最大的有以下几点: 1.营造参与的环境,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一课中,宣城中学老师拿出先派到合肥不同地点学生测量的气温数据,以“我们自己测量气温的活动还要做哪些改进”,“测量出来的数据如何改进”等问题逐步增加课堂的探究性,随后全班学生分角色扮演政府、企业、普通市民发言人共同探讨如何避免“城市热岛环流”的不利影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老师生动的启发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精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如同养鸡,不论教的东西多好,强迫鸡吃,鸡一定会拒绝。只有让鸡自己主动去吃米,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求学,才是成功的教育。
2.教学延伸贴近学生生活。马鞍山十一中的杨老师在探讨城市热岛环流影响之后,介绍全国花园城市马鞍山市“九山环一湖”的城市建设,学生探讨马鞍山市的城市建设有什么好处,追问合肥一中所在的滨湖新区在建设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如合肥一中的陈老师介绍产业转移,首先就以学生熟悉的体育品牌阿迪达斯导入,学生介绍阿迪品牌是德国运动品牌,大部分中国制造,过渡引入产业转移的概念及趋势,接着以合肥所在地区09年以来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案例,分组分角色讨论探究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既落实了知识点,又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八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尤如醍醐灌顶,以上只是我的些许思考,不知正确与否。但不管怎样,有这样优秀教师的引领,对于我这样刚入门的地理教师来说,是一笔永远值得珍藏的财富!我认为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篇:观摩2010年安徽省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一点心得(本站推荐)
观摩2010年安徽省初中历史新课程 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一点心得
金江实验学校
张家仕
2010年11月15日至16日,安徽省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美丽的江城安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云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四百余位评委老师、参赛选手及观摩代表,我有幸作为观摩代表之一,全程观摩了本次竞赛活动,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天,却感觉收获颇丰,现将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这次竞赛分说课与上课两个单元分别举行。我觉得几节表现较好的说课还是有一些共同点:一是内容全面。完整的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情透视、教学目标诠释、教法学法的预设,还有板书构想,重点则应是教学过程的阐述。二是准备充分。比如,大部分选手的说课内容都是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课件制作水平有明显差异。就我所听的那组来讲,合肥市的选手明显技高一筹,尤其是来自合肥四十五中与合肥五十五中的两位老师制作的课件让人耳目一新,加分效应显著。其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理论素养。说课绝不是纸上谈兵,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所以说课首先应该着眼于教育教学实际。不过,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未免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高屋建瓴的说透教材。有些老师在说课的部分环节中还加上了理论依据说明,就显得特别有深度。而说课之后,评委老师一般都要问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教育教学理论有关,尤其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当然,真正检验竞赛选手水平的还是上课这一环节。这次竞赛,在上午上课的选手是在头天晚上抽签选题,在下午上课的选手抽签选题时间是在当天上午,因此,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又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选手的优点和缺点都会被放大。在本环节竞赛当中脱颖而出者,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创意新颖,创意富含竞赛选手的个性与风格。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历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文如看山不喜平”,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比如在上“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这一课时,安庆四十五中的选手以“布朗的烦恼”为线索,把课文内容有机组合起来,可谓别具一格,而来自淮南市龙湖中学的选手则假设自己是工业革命的一位工厂主,以日记的形式串联全课,也让人印象深刻。这说明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要求教师本人有创新精神,有创造思维。其二是师生互动和谐。师生互动的效果如何其实也与教师的创意有关,好的创意,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否则就等于无的放矢,失去了教育本来的意义,而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在这方面参赛选手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在课前就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充分的沟通。比如黄山市的一位选手在课前先是与学生合秀了一段黄梅戏,又由黄山古称徽州,徽州与安庆合称安徽,安徽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安徽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导入新课,这实际上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有的提前准备课本剧让部分学生当堂表演,还有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设置虚拟的历史展厅,让学生参观。诸如此类,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安庆被誉为黄梅戏之乡,人们常说戏曲艺术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同样也适合于教学艺术。比如,在这次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一些表现特别优异的选手,其驾轻就熟、举重若轻的风度就很明显透露出其基本功的扎实与深厚。相反,如果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注重细节的完美和过程的反思,难免会在竞赛中留下遗憾,更可能对学生形成终生的误导,这就严重了。比如,有个别竞赛选手说“到广州参观中山陵”,“京师同文馆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这些常识性错误的出现就很难用紧张、口误来解释。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深切感到自已的不足,但我又暗自庆幸:幸好自己能成为我们金江实验学校的一员。因为我们学校的所有成员都有许许多多值得我学习之处。我想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能收“勤能补拙”之效,及早缩短自己与大家的差距。
第四篇:马鞍山之行—观摩安徽省2011年历史优质课大赛有感
马鞍山之行——观摩安徽省2011年历史优质课大赛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几”村
——观摩安徽省2011年历史优质课大赛有感
2011年10月27日-28日,参加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竞赛活动的各位领导、评委、选手和观摩老师齐集马鞍山,古老江东大地上崛起的这座新兴工业城市与“历史”的此次结缘,使得山水诗城的魅力更加凸显。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学校派我去观摩如此高规格的大赛,我感到十分荣幸,所以一开始就准备好好学习,力争不辱使命,争取有所得,真正地学些东西回来。为期两天的观摩学习,我获益匪浅。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得名师指点。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在知识的象牙塔里穿梭了这么多年,我想我最需要的是阅历,是行万里路。马鞍山便是我万里行程的第一步,而最为难得的是,在此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不少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历史学前辈。远的不说,与我同行几位,都是安庆市区历史学科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对我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一路上耳濡目染,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教学成就,无不让我钦佩。他们对于教材的解读,他们谈教研论文的写作,无不让我折服。
我们于26号抵达马鞍山。此次比赛在27日上午正式开始,28日中午以前全部结束。27日上午是简短的开幕式,之后立即进行说课比赛,27日下午和28日上午进行的是上课比赛。说课和说课都是分为三个场地,三个场地同时进行比赛,每个场地内选手的课题相同,课题与选手的比赛顺序都是提前一天抽签决定的。对于比赛流程的了解是我此行最基本的收获,也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一般的学科竞赛都采取这种形式,事先了解则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如果将来自己或者同事去参加各个级别的比赛,这次比赛的流程是可以拿来作参考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熟悉了真正了解了学科竞赛的一般流程与规则,才能够发挥出比较好的水平,否则即便再充分的说课稿,上课稿都有可能被竞赛场地的突发状况所打乱。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满打满算,截止到这次观摩之前,我从教也才一月有余,这一个月,是师生互相了解的阶段,有利也有弊,弊端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新鲜感开始下降,也基本了解了教师的脾性,所以一贯使用的教学方式学生感到乏味,从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始逐渐失灵,我开始被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弄得焦头烂额,我要求学生提意见,为了彰显民主,我特意要求以匿名的形式,意见书收上来以后,我发现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有几位同学表示历史课一点意思都没有,一点也不生动。我不断寻求改进,不断尝试又不断失望,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为什么我的课堂不够生动?这是我一直反思的问题。自我剖析,我认为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作为年轻教师,我是背诵着新课改的要求去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可事实上,我的教学模式,还是照搬我的初高中历史老师,尤其是我毕业于农村的初高中,这一点更为严重。从不看课标要求,只是照搬教材,照本宣科,偶尔补充一些材料,也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治标而不治本。虽然熟知《礼记·学记》中的那些个教学原则,可到了实际教学中,却统统作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我从不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可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个度怎么把握呢?甚至怎样的问题才是具有启发性的呢?如何根据课标设计这些启发性的问题呢?这对于我来说,都是极大的困惑。
我关注学生,希望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到我为他们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来,但这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个设计是我强加给他们的,这个设计深深地打上了我思维的烙印,事实上对学生是一种无视,基本上还是一种自我讲授。虽然认识到了这点,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究竟怎样才能统一起来呢?这对于我来说,不折不扣地,还是个问题。
二、柳暗花明又“几”村
此次马鞍山之行,似乎部分地解决了我的困惑,我惊讶地发现,历史教学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自己真的是落伍了!
(一)教材的整合——别是一番新意在里头 这一个月以来,我只是按部就班地教学,从不轻易打乱教材各个子目之间的顺序,文字表述也鲜有改动,基本上是照搬教材。诚然,教材这样的安排自然有它内在的逻辑理路,可是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还是免不了落一个“老学究”的称号,还是传统的教书匠,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强调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我想对于教材的整合就是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2011年10月21日石化一中的教研活动中,焦革新老师的新课改示范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将教材分为“新国新问题”、“新法新体制”、“新党新局面”三个主题进行解读,这几个“新”字,也让我的耳目为之一新。而教材原来的三个子目分别是“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相比之下,我认为焦老师对于教材的整合使本课的脉络更加清晰,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整合教材的妙处所在。
而这次观摩省优质课大赛,我发现不少选手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从而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蚌埠十二中的宋家新老师所授《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课即是如此。此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的第16课,教材原来的三个子目分别是“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宋老师却将其解读为三个主题:“孙中山的1894”、“孙中山的1905”、“孙中山的1924”,选取三个标志性的年份并由此突出了孙中山一生思想的演变,同样使本课的脉络显得非常清晰。
虽然两位老师基于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解读和重新整合,或许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上可能存在不足),但这仍不失为新课改的一种有益尝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学案导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坦白说,在这之前,我是不知道“学案”为何物的,但在这次观摩之后,我开始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准确地说,是在听了安庆一中的参赛选手乔勇老师执教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课之后我才明白的。作为安庆地区的“亲友团”成员,我全程观摩了乔勇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并与所有学生一样,获得了乔勇老师事先编好的学案一份。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事先设计好的学习方案,课前由教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内容。乔老师的学案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是说明课标,二是探究活动,包括四个小活动,对于课本上介绍得比较仔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和艺术特点,乔老师将其列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这样就避免了照本宣科,很快地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时期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乔老师又设计了第二个活动“亲近文学名著——薄伽丘《十日谈》”,师生共同研读了《十日谈》中的一个情景故事,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对于教会和教皇的腐朽和贪婪,乔老师设计了第三个活动“读故事谈感想”,学生轻松研读“卡诺莎觐见”和“兜售赎罪券”两个小故事,明白了教皇的腐朽,了解到宗教改革其实是要冲破教皇阻碍从而实现“与上帝直接对话”。第四个活动则是对比中世纪神学思想,要求学生完成表格,理解人文主义内涵。通过这四个活动,学生充分地享受着历史课堂的快乐,教师编写的学案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自然也乐在其中。
学案导学的模式,符合新课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要求,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体现课标要求的学案,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
(三)新课导入——最是夺人眼球
根据教育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自是毋庸置疑的,竞赛性质的新课导入更是如此。这里先以宿州市第二中学的王晓杰老师执教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为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吗? 学生齐声回答:10月27号
师:好的,那你们知道在141年前的今天的德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学生小声议论,教师微笑着展示课件“1870年10月27日,普法战争,14万法军向普鲁士投降”。师:你们知道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什么吗?
教师多媒体打出本课标题,即导致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王晓杰老师这种层层递进的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切入点导入本课,顿时将学生调动起来了,也吸引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眼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被调动起来了,整节课都非常地活跃,非常地配合,而在这次大赛的评分标准中,学生的参与度及课堂气氛的宽松度、融洽度是占35%的,这种评分标准同样体现的是新课改的要求,评课不仅是评价老师,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要考察他们对于这位老师的认可度。
安庆一中的乔勇老师以此次活动承办地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的校门的图片导入(校门设计酷似汉字的“人”字),由以“人”为本,“人”文主义导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课,也给评委和观摩教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更显功底的是乔勇老师在本课结束时,又以一个“人”字,分析这一撇乃是指人的本质属性,这一捺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包括精神、理性等等,无论少了哪一部分人都不可能成为人,将“人”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凸显了人文主义是指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撑,再一次升华了主题,首尾呼应,尽显大气磅礴!
各位参赛选手都充满自信,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显师者风范,这里尤其钦佩宿州二中的王晓杰老师,在视频播放《大国崛起》片段时出现电脑与投影仪分辨率不匹配,导致投影仪无法显示画面时仍然从容不迫,后来因故电脑自动重启,三番两次突发事件,但这位老师始终没有显示出一丝的慌乱,始终保持微笑,这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零零散散,笔触所至,皆是有感而发。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受益匪浅!
第五篇:观摩安徽省2012年历史优质课大赛有感
观摩安徽省2012年历史优质课大赛有感
芦南初中——王爱民
10月15日—10月17日,2012年安徽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在蚌埠举行,赛场分设在蚌埠五中和九中。我有幸观摩了此次历史课堂教学竞赛,在仅有的一天半的观摩课学习中,我感受颇深,更是受益匪浅。
来自全省的50名参赛选手和前来观摩的学科骨干教师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参加了启动仪式。此次优质课评选活动采取说课比赛和课堂教学比赛两种形式对参赛选手进行考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同课异构各有千秋;说课比赛同样精彩,各选手把自己的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三人行,必有我师”,观摩优质课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而且能学习很多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利于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在知识的象牙塔里穿梭了这么多年,我想我最需要的是阅历,是行万里路。蚌埠便是我万里行程的重要一步,而最为难得的是,在此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不少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历史学名师。远的不说,与我同行的芜湖市教科室历史组朱启胜老师、芜湖镜湖实验学校的张全球老师、县教研室李应平老师、芜湖二十七中的万明老师、峨山初中的方建强校长、新林初中童燕燕老师、代表芜湖市唯一参赛的钱玉宁老师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与良师同行,其中益处,怕是难以一一道来。他们对于教材的解读,他们谈一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匠心独运,吾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下面主要就此行我的观摩情况谈一些个人感受。
一、亮点精彩纷呈
1.教材的整合,别具一格。执教老师每个人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创造性的合理编配,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设计,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这些贯穿新理念的教学,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来自淮南七中王璐老师执教的《中华文化勃兴二》,她把课程分第一部分:历史名人馆,把学生分组并要求找出历史名人生平、主要观点、著作;第二部分:穿越时空,取法古人,建设良好校风,针对这目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来改善不良校风,使同学们自觉爱护好学校公共财物?为此,王老师又设计了三种方式加以突破,方式一:以德来教化同学们;方式二:用“刑罚”来限定同学们,做错一点也加以“处罚”;自觉遵守,“无为而治”。同样是《中华文化勃兴二》,而阜阳实验中学周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展示两位思想家名片(生活时期、学派、观点、地位),然后学生浏览课本再次认识孔子、老子两位思想家;其次是展示思想领域的变革时代—百家争鸣;再次是我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把学生分成五大小组讨论,即分别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这些学派观点如何应用到现在班级管理中)。再如:10月17日上午参赛选手同课异构执教八上第10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来自蚌埠裴彬老师以感动中国为线索对该课设计重新洗牌,设计为两部分,一是感动中国,近代青年专场,并请学生写出五四青年入选感动中国的颁奖辞(既五四精神);二是感动中国,一大代表。安庆选手采用典型常态课形式予以整合,一是阅读教材后,归纳并完成表格内容;接下来是学生齐读五四传单思考:我们能够感悟到“五四”青年学生的什么精神?,师生齐读五四运动的意义;三是展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外部条件),然后是中共一大的召开,接着请同学们思考“焕然一新”的新的含义;最后是本课学习完后,当代青年用怎么样的语言激励自己呢?。我县钱玉宁老师对这节课设计新颖、独特,她把本课分成爱国之运动篇、爱国之建党篇、爱国之理性篇,首尾都以现阶段热门话题钓鱼岛事件做铺垫。在课堂结尾部分,让学生为钓鱼岛事件谈谈你的看法,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陈述表达感受,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和热爱祖国的感情。整节课的基调定为爱国主义,由时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到历史事件的再现,再到议一议的形式,首尾呼应,主题再一次升华。让学生明白爱国是每一个国人义无反顾的责任,但更需理性爱国。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体现了历史新课程的理念,非常值得我学习。如何让学生理解好“焕然一新”的新的含义,她采用了视频:霍元甲主题歌做背景,该影片以中共成立为分水岭,前一段视频着重阐述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处在水生火热情况,后一段视频着重介绍中共成立带领全国人民如何翻身当家作主,如何过上幸福生活等概况。视频在此处应用恰到好处,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情感。钱老师在整堂课中分析问题丝丝入扣,评价问题一语中的,表达问题言简意赅,且一改传统“背景、过程、结果”的呈现方式,彰显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策略。她用心钻研了教材,用情设计了教学,用课堂展示了自己,用行动引领了他人:原来历史课可以这样上!没有深厚的功底,没有好学的精神,没有大胆的创新,就没有优质课。以至于,课后,许多观摩教师来到钱老师身边,纷纷询问该课如何进行设计的,都抢着拷课件,其当时场景类似于明星签名情景。
2.新课导入,“一石激起千层浪”。
根据教育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自是毋庸置疑的,竞赛性质的新课导入更是如此。这里先以我县的钱老师执教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为例。教师:首先自我介绍,我的老家是蚌埠怀远县,我和你们都是老乡;学生小声议论,对这个陌生人好像有着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接着钱教师微笑着展示图片(9月18日蚌埠人民广场反日游行场景),让学生猜猜,学生异口同声答:“人民广场”;接下来钱老师问:你们想不想参加这种类似活动,生答:“想”,然后钱老师笔锋一转,指出近代青年在国难当头,勇担先锋,多媒体展示本课课题,并展示出本课第一版块:爱国之运动篇。钱老师这种层层递进的以“同乡、爱国热情”为切入点导入本课,顿时将学生调动起来了,也吸引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眼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被调动起来了,整节课都非常地活跃,非常地配合,而在这次大赛的评分标准中,学生的参与度及课堂气氛的宽松度、融洽度是占35%的,这种评分标准同样体现的是新课改的要求,评课不仅是评价老师,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要考察他们对于这位老师的认可度。
安庆选手首先问:近代史上安庆最著名的一位名人是谁?学生:陈独秀。接着展示“陈独秀纪念馆”。这种导入看似简单,实则暗涛汹涌,简单明了承前启后,即回顾了上一课内容,又顺其自然过度到本课。
淮南七中王璐老师首先播放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关于论语经典诵读视频,其后问:此段视频展示的是什么?这种导入方式生动有趣,既让学生聆听了论语,重温一次短暂的道德讲堂,又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了课堂效果的优质高效。
3.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比如黄山叶老师课堂语言:“举起你的手,让我看到你的智慧与勇气”,还有钱玉宁老师在课的最后,结合钓鱼岛事件谈谈你的感想,带领学生说出自己的誓言: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等。还有阜阳实验中学周燕老师的语气亲切自然,面带微笑。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比如“实力对比,图表说话”“口说无凭,材料为证”。还有提问形式新颖多样,如制作名人片、写颁奖辞、情景再现、PK抢答等。
二、瑕疵美中不足
1.少数选手对课件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在课件里,以课件代替板书,黑板上一字不写,有的只写副板书,一节课下来,教师如放映员,学生如观众,自始至终都是在操纵课件。另外,字体颜色与模版底色的对比模糊不清,图文大小比例不当。不管教学手段如何的“现代化”,终究是一种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处于从属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变“人灌”为“机灌”,更不能因为设计的失误而直观地色彩鲜明地误导了学生!
2.师生互动还仅仅限于师问生答,包括学生的讨论,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也没有给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机会。少数教师授课中间缺乏过渡或者过渡不自然,机械地用“下面我们来学习„„”“接着我们来看看„„”“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框内容„„”这种单一的方式把学生拽过来。
3.忽视了学法指导,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根源,可能还在于教师对师生角色的定位不妥。对学生不放心,或者说不信任,或者背时间包袱,于是教师就越俎代庖,学生就坐享其成。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少数教师在“渔”字上下的功夫不够。比如,我们知道,图表法是掌握历史知识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尤其适合初中生。教师可以先做示范,把设计表格的基本要素告诉学生,授之以渔,然后请学生自己设计完成表格,比较一下,将现成表格请学生填,或者干脆自己填的效果,哪种更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但此次优质课大赛大多数选手在表格应用上都采用“授之以鱼”,如《中华文化勃兴二》三位选手在讲述“百家争鸣”时都设计了表格(学派、代表人物、时期、主要观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四位选手都设计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表(名称、时间、领导阶级、指导思想),所有表格都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也许考虑时间问题,多数老师几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机械地给予答案。
4.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够科学,以至于少数教师出现拖堂现象。钱老师过分的关注了现实的时政,在中日钓鱼岛的问题上所用的时间我的感觉是有点多了,没有时间去做本课小结。
总之,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大赛,特别是观摩优秀教师选手现场借班上课,我感觉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就是不同凡响。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中,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名师风范,回味他们课堂上的精彩之处,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
2012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