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岁看大--迈出人生第一步(著名早教专家杨健教授讲座笔记详细整理版)
主讲人:杨健,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0岁方案”专家组常务副组长、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少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国内著名早期教育专家。
主题:三岁看大----迈出人生第一步
引言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的最高司令部(大脑皮层)卓越无比。它是世界上最精细最复杂的物质。人类的感觉、意识、思维、情感、行为等极其复杂精细的生理心理活动,就在这深不到半厘米、广不及1/4平方米的神经网络中进行着。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还在于人的学习本能,如果没有这种本能,人类还将生活在蛮荒年代,甚至不可能脱离动物而成其为人,是谈不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前进的。
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4岁儿童的脑重已达到成人的90%左右。孩子是在不断探索中成长的,智慧增长之快令人张口结舌。在早期的岁月里,婴儿的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他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
格伦 . 多曼博士说:“每个儿童出生时就有的潜在智能,比达 . 芬奇使用过的还要大得多。”
然而在中国,大约只有不到15%的未来母亲和比这个比例低得多的未来父亲参加过某些形式的优生优育课程,况且已有的课程也通常不过是关于生育和保健方面的知识,早期教育几乎完全是空白,更没有涉及诸如大脑科学以及婴幼儿所需的最佳刺激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年轻父母作为施教者,理所当然地以最大限度地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开发儿童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造力,把孩子一步一步地引向成才之路。
目录
一、早教的基本理念
1、训练五感,就是训练大脑,要及早进行
2、早产儿现象----人类头三年的潜意识教育
3、形成印刻和获得敏感----婴儿认知特点
4、隧道现象----早期教育是素质教育
二、早教的基本内容
1、健康活动——身心并重,身心和谐,保护和锻炼并重
2、认知活动——训练五感,耳聪目明,见多识广
3、语言活动----第二信号系统
4、社会活动----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
5、艺术活动----美育教育是灵性启蒙
三、基本操作
1、健康活动
2、认知活动
3、语言活动
4、社会活动
5、艺术活动
一、早教的基本理念
1、训练五感,就是训练大脑,要及早进行。
婴幼儿的认知活动是从对感觉器官的刺激开始的。人的大脑是司令部,所以用脑袋壳把它好好地保护起来,大脑是封闭的,它不可能直接与外界发生联系,它得依赖它的五个“情报部门”源源不断地向它传递“情报”。这五个部门就是我们熟知的视觉、听学、味觉、嗅觉和触觉感觉器官。所以我们训练五感,就是训练大脑。一个人是否聪明,在于他的脑细胞之间的连接是否足够,要让脑细胞之间完成足够的连接,就要刺激人类的五感本能,建立信息连接,搭建孩子将来智力成长的通道。
五感是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感训练当中,视觉是最重要的。婴幼儿的视觉要求:颜色鲜艳,轮廓分明。
可以给宝宝看彩色的气球,婴儿最喜欢红色,因为胎儿在子宫中唯一看到的颜色就是红色,胎儿是有记忆的,看到大片红色的物体,会让婴儿想起子宫里安全的环境。而且气球被风吹了是会移动的,让婴儿的视线跟着移动,也能很好地刺激宝宝的视觉发育,进一步刺激智力发育。
有些人把婴儿房装修得非常温馨,用大量粉色的、淡色的颜色,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颜色对比不够强烈,不能刺激婴儿的视觉。
2、早产儿现象----人类头三年的潜意识教育
赵忠祥在动物世界里解说道,一只小角马出生后十分钟可以站起来,再过十分钟可以走,大约在两个小时内,它便可以随迁徙的庞大队伍奔走了。和动物不一样,动物都带着一个成熟的大脑来到世上,我们有哪一家的新生儿,出生后两个小时到公园里跑来看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其实都是“早产儿”,我们甚至可以把一岁以内的婴儿叫“体外胎儿”。
但是,人类幸亏早产,人类的早产使得人是带着一个极不成熟的大脑来到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上。这使得婴儿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从而借助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促使婴儿大脑里的神经元伸长出轴突、树突,伸得长、伸得远,从而产生连结,形成庞大的“互联网”,在这个意义上,人生头三年实质上是通过有效的 3 手段,使人脑重新“编程”,获得挖掘人类潜能的开发的机遇。所以,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其组装工程在三年内完成了人生70%-80%。
但有人说,三岁以前的事情记不住,记不住有用吗?记不住那不是白费劲了吗?
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记不住≠没有。
有一本书叫做《哈佛女孩刘亦婷》,刘亦婷在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她的英语水平就让老师感到惊讶,但是她三岁以前却从来没有学过英语。这是因为她还是几个月的婴儿的时候,她的妈妈正在考职称考试,每天要学英语,所以就每天抱着她在读英语背英语,后来她妈妈的职称考试考过了,背的英语也忘记了,可是刘亦婷却因为在婴儿时期受到的了潜意识影响,建立了英语的印刻印象。大人的学习能力远远比不上婴儿,因为婴儿时期受到的是下面讲的印刻印象。
3、形成印刻和获得敏感----婴儿认知特点(1)形成印刻
人生头三年的教育是潜意识教育,它是构成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具有远期效应的教育,科学家把这个时期叫做“形成印刻期”。大家想一想,象印章一样印上去,象刀子一样刻上去,在大脑产生痕迹,它当然会在今后时刻发挥作用的。我国古人流传一个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在看来很有道理。0-3岁孩子所学等于3岁至死的总和——蒙台梭利。
小孩子≠缩小的大人,婴儿的识记认知,不是像大人那样的,婴儿是把眼睛当做照相机一样获得印象,也就是图谱识记。0-3岁的孩子是无与伦比的脑力劳动者,认人、认字、认物,获得大量信息。其中认字是最简单的,越难的字对婴幼儿越好认,因为字所提供的图谱信息量最大。台湾有一个家长,直接拿康熙字典当图片来教一岁多的孩子认字,很多人一定以为孩子记不住,错了,记住了,而且记得非常准确。
(2)获得敏感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德尔指出:“我们的教育体制错过了大好良机,因为人们忽视孩子发育中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时期,我们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三岁以前,是无选择探求的时期,能获得各种敏感,在这一时期接触什么则获得什么敏感。多接触书籍则获得书籍敏感,天天看人打牌则获得打牌敏感,不同类型的敏感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是影响深远的,你想让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在0-3岁让她接触什么样的事。所以有“书香门第”这个说法,在学习型的家庭,孩子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她耳濡目染受到学习的氛围影响,获得了学习敏感。因为三岁以前孩子处于无自主选择探求的时期,因此家长选择美好的事物让孩子接触就是家长的责任,琴棋书画都要接触一些。
有人说这时候孩子接触了也学不会记不住,所以无所谓,完全错误!3岁以前早教的第一原则是:对牛弹琴,不求甚解。不需要孩子记住什么知识,学习什么具体技艺,接触了就是好,最重要的是熏陶,让她获得对美好事物的印刻形成和敏感!
4、隧道现象----早期教育是素质教育(1)隧道现象
你见过火车进隧道吗?火车头先进去,先出来的还是火车头,因为隧道里火车不能掉头,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隧道现象”。
人的教育是一种典型的“隧道现象”。今天在各行各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他们的优秀,不是在大学里才显现出来的,早在中学阶段,已然优秀,他也不是中学时期才显现出来优秀,你去走访他所在的小学,小学老师会告诉你:“这孩子虽然调皮,但成绩优秀。”他也不是小学时才优秀的,你去问他所在的幼儿园,园长会告诉你:“他今天的成就不奇怪,我们在幼儿园就发现他各方面心理品质都很好。”
他也不是幼儿园才反映出来,你去调查他的家庭,你会发现,他的父母冲破了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实施科学的早期教育,让孩子一开始便处于主动而不是不利的地位,这样的孩子当然先进隧道,他也当然先出隧道。
(2)婴幼儿与母亲不可分离 人生的初始阶段,除了早教意外,还必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那就是母爱。“爱妈妈”是情感教育的起点,是早期教育中最基本的成份,温暖的情感是促进脑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若有了爱,再让孩子经历各种各样的体验,让孩子选择他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一切就从这里开始了。
我们发现,孩子的社会性有一个根基,这个根基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纽带,那就是亲子关系的纽带。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身体素质较差,平均智商低于常态儿童,更重要的是:人格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究其原因,还应归咎于幼儿时期缺少亲子关系这一特殊纽带的原因,而在亲子关系中,母亲又是独特的值得关注的决定性人物。为什么?我刚才说过了,人从本质上讲,都是早产儿,我们甚至可以把一岁以内的婴儿叫“体外胎儿”!
人生的头三年极为重要,这不仅是指智能开发,也同样指社会化进程,尽管婴儿作为生物体脱离了母体,但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婴关系仍然是孕母与胎儿的关系。在这母子连体,母子连心的头三年,母亲对孩子的作用十分巨大。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母亲在旁呵护成长,那么孩子的发展将遇到极大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不少留守儿童的现象,将幼儿留给老人照顾,父母出外挣钱,这样的家庭,必然导致孩子的心理缺乏稳定的根基,虽然一时半会看不出来,将来却一定会产生负面的后果。
母子感通极为宝贵,它是维系孩子与这个大千世界的一条精神脐带!从根本上说,对母亲的依恋是人的精神赖以存在而不致崩溃的基础,也是人得以不断扩大自己生存疆域的根基。人所有的信仰都发源于对母亲的信仰,都是母亲信仰的一种替代形式,否则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孤独的人类便失去了存在的根由。
这种通过印刻、依恋到心理支持、信任的过程,正是一个婴儿健康成长的过程,妈妈通过产褥的痛苦和抚养的辛劳,自觉于自己所扶养的婴儿是自己的孩子;孩子通过妈妈施加于自己的爱而自觉于自己是妈妈的孩子,正是这种精神的联系,让孩子成为一个精神健全,性格协调的人。
(3)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健美、聪慧、性格好。”
A、健美,不仅是身体健康,还要有良好健全的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只有三者都处于良好状态,才能是一个健康的人。心理疾病:儿童多动症、孤独症、焦虑症 心理障碍:
厌食(注意吃饭时不可训斥孩子);
睡眠障碍(黄金睡眠时间晚9点-11点,可以放音乐助眠,注意睡前不可恐吓孩子,比如说再不睡爸爸就要打你了、再不睡大灰狼就要来了,或者讲带有恐怖内容的睡前故事);
排泄障碍(5岁以后再关注); 言语障碍(讲座内容没听清„„*_*); 行为障碍:攻击性行为
注意保护孩子的探索行为,不要横加干涉。比如周岁以前,吮手指是孩子的探索本能,不要制止,三岁以后还是经常吮手指则要帮助孩子改正了。
B、聪慧,是指充分利用婴幼儿大脑急剧增长,大脑半球急剧分化的有利时期,抓住这个有利时期,挖掘孩子的潜在能力,促使孩子早慧。内容见后述。
C、性格品质好是孩子良好道德的基础,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是人生幸福的首要条件,是智能开发的前提。
儿童性格的六大特征:
快乐活泼(要求家长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不可当面争吵甚至家庭暴力); 安静专注(每天至少半个小时给孩子完全安静,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即使是吮手指、看某个玩具的时候,不要打扰);
好奇求知(要小心呵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恰恰是他智商高的表现,家长不要说这关你什么事之类的话;还要注意不可用伪科学蒙骗小孩子,比如不要说是孩子是天上掉下来的、垃圾堆里捡来的之类);
勇敢自信(除了对犯错误可以有恐惧之外,其它恐惧都不能有,比如不能说不能做某事,否则大灰狼来了之类。即使提醒孩子不要犯错误,也不可以暴力或者暴力威胁,可以以取消某一项福利的方式来提醒孩子犯错误的后果,比如说如果玩火,原来说好的去公园玩就不去了。另外,三岁以下的孩子,不需要谦虚,过早教谦虚会阻滞孩子的表现,要让他有充分的自信,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只要做了应该做的,不管做好做坏都是最好,就要表扬,可以到上了小学之后再教他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独立创新(要鼓励孩子的独立人格,该说NO的时候要说NO,不愿意就说不愿意;鼓励异想天开,不拘泥于标准答案);
善良有同情心(溺爱使孩子没有同情心,要从爱妈妈开始学会爱,多接触大自然,在有保护的前提下接触小动物)
二、早教的基本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现在在学术界,在亲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机构里,大致可以把教育内容分成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可以比较全面地涵盖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无论是家庭实施也好,亲子教育机构实施也好,名称可以有异,但实质不变。
1、健康活动——身心并重,身心和谐,保护和锻炼并重。
要关注儿童身体运动的里程碑式的标志,比如常说的七坐八爬等等,原则上不可滞后。另外要注意两岁前的儿童不能从高处往低处跳,会损伤骨盆,而且当时不会察觉,要到青春期才表现出来。
健康活动的四大法宝:
(1)略微超前:训练一定要在孩子相应的年龄、月龄之前,比如让孩子提前半个月一个月学习翻身、爬行等稍微提前,提前太多也会影响健康。小孩子一定要经历爬行的阶段,家长不要怕脏或者怕麻烦就不让孩子爬,爬行是训练婴儿肢体协调的最佳方式。爬行的时候爸爸也要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爬行着玩耍。(2)手眼协调。心灵手巧、视觉第一。手可眼对大脑的刺激占到整个大脑的80%,像搭积木、串珠子、玩泥巴、捏橡皮泥等都是很好的手眼协调运动。
(3)运动定向。引导孩子学会固定方向运动。比如玩扔球游戏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将球投进球门,也可以父母各站到一边,让孩子把球递给自己,训练大脑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4)左右开弓。是最重要的一点。左右手同时运动,全脑开发。介绍一套左右脑体操如下:
A、拳头在上掌在下。一手握拳,一手摊掌,左右互换。B、一打四。
C、两手相向握拳,伸出食指,分别按节奏勾起食指、食指相对、勾起食指、食指指上,可同时念一些有节奏的儿歌口诀。
D、捶捶摩摩。左右手分别捶、摩大腿,左右手互换。
2、认知活动——训练五感,耳聪目明,见多识广。
我们说一个孩子智商高,就是他“聪明”,聪明聪明,耳聪目明也,很有道理。孩子们从感觉到知觉,有了感知觉,才有记忆,才有思维,所以,大量地认知活动应尽早及时地进行,让孩子耳聪目明。
比如在进公园前问宝宝:左边一棵树,右边一棵树,看看哪棵树更高?答对了才进公园;问我牵着你的左手还是右手?这里有两朵花,哪个是红色?另外这个是什么颜色?
两岁以后要加强数学逻辑认知,过三关:
理解数与物的对应关系:数一数有几个碗?穿了几件衣服?
理解数的简单逻辑关系:3和5哪个大?从10数到0,不要忽视0的存在;序列关系第1个是什么第2个是什么。理解数的分合关系:10个可分解为1个和9个,反之也能组合。
3、语言活动----第二信号系统。
生育问题专家伯顿 . L .怀特曾经说过:“语言绝对是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前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把人类的独有的语言叫做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关于婴幼儿的语言开发,有一个普遍的认同:世界各国通过对神童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神童的语言能力都非常强。这一现象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科学系统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0~3岁是语言训练重中之重的关键期。
(1)周岁前:语言积累期,家长千百次的重复。本阶段家长的任务:
A、应答,婴儿3个月就会呀呀发声,即使听不出声音的含义,也必须要与她应答、对话;
B、在5个月到1岁的时候要训练结合语音特征和语义特征,即说耳朵,宝宝就知道是指耳朵,会示意给家长看。
(2)1岁三个月开始:命名期,单词认知。家长的任务:
A、扩大词汇量,通过联想无限扩大;
B、规范化训练,郑重声明----不可用儿语,比如不要把吃肉说成吃嘎嘎、逛街说逛街街等等,儿语都是大人臆想编出来的,长大后难道还把肉叫成嘎嘎吗?不可能,也就是说如果讲儿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定还要经历一个纠正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走了弯路。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跟我一起做),把你的两只手伸出,然后十指交叉握在一起,看看哪只手的大拇指在前面?再来一次,是不是还是同一个大拇指在前面?这就是习惯,如果改变一下,握拳时刻意将另一个大拇指放在前面,10 是不是很别扭?孩子可以接受规范的词汇,对孩子来说没有大人概念中的难的词汇或者不难的词汇,孩子学习语言只是将某个事物和某个字词联系在一起,比如将听音乐说成欣赏音乐,完全可以。要让孩子尽快说话利索,就要坚决不讲儿语。
(3)1岁半左右:电报句期。像拍电报的用语,简单、断续。家长的任务:引导、纠正。比如孩子说:爸爸、球!然后用手指着地上的球让你去捡,那么家长可以说:什么?听不懂啊?再说一遍?即使孩子急哭了也没关系,继续引导他,用这种方式适当逼一逼,直到孩子说出完整的:爸爸,球掉了,帮我捡起来,才给正面回应。
(4)1岁9个月到2岁:规范主谓句期。
家长的任务:教孩子提前读、背规范的儿歌、一流的诗歌、猜谜语等等,将规范和优美内化,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飞跃。每天花20分钟给孩子朗诵第一流的文章。婴儿也可以读书,此阶段关键在输入,不在理解。
4、社会活动----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
0-3岁的早期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因此,孩子的社会交往至关重要。最近学术界提出来一个名词:“高楼综合症”或曰“儿童生活都市化”,什么意思呢?我记得我小时候没有什么高楼综合症,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高楼,我只记得小时候我满世界跑,走街串巷,尤其是到邻居家里去玩,很方便,那时候甚至夏天晚上睡觉时,家家户户都不关门,我家搬了几次,每次搬到新的地方,我可以在一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和周围的同年龄孩子交上朋友。现在不行了,家家户户关门,这个门有个难听的名字:防盗门。现在也不时兴敲门了,而是“叮咚”按门铃,也不时兴听到铃声就开门了,而是在猫眼里窥视一番再决定是否开门。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现在的孩子,其实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伙伴,而小时候的伙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社交能力训练 11 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亲子教育中特地把社会活动单列出来,我也多次提出一个忠告:“家长千万不要牺牲儿童的社会性关起门搞智力开发。”
三岁时可用自我介绍来考核人际关系,需具备如下三个条件,缺一则不合格:对象是陌生人或者公众;内容不少于三条,越多越好;口齿伶俐声音洪亮不怯场。
5、艺术活动----美育教育是灵性启蒙
我曾经提出,对婴幼儿进行“三浴”(日光浴、空气浴、水浴)非常重要,但三浴不够,应加上第四浴——音乐浴,让孩子从小沐浴在音乐之中,甚至从胎儿开始,而且必须是第一流的音乐,比如欧洲古典音乐,悠扬舒缓的小夜曲,梦幻曲、摇篮曲,莫扎特小夜曲,匈牙利舞曲,因为人的大脑接受外部信息,遵循“先入为主”的原则,即首先进入大脑的信息占主导,以后同类型信息的进入,大脑会先入为主的筛选。
同样,让孩子很早接触美术,造型等艺术的熏陶,将对他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我在研究少年犯罪现象时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问题,这些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除了大家熟知的各种原因如家庭,道德等原因外,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在幼年时,家庭里几乎从未进行过任何美育教育。他们以丑为美,他们缺乏起码的审美情趣,久而久之,灵魂扭曲,所以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尽早地让孩子在艺术上接受濡染和熏陶,以培养高尚情操。(以下部分由于时间关系讲座未谈到,以下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三、基本操作(摘要)
以下操作部分,都是精心摘取其中一些重要的关键环节,从五个领域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大家从中可以看到:
1、这些操作并不神秘,并不高深,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做到;
2、关键是必须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任何时候你都不会放弃,任何困难你都可以克服,任何失败都不会让你灰心丧气,你将孜孜以求,一步步把孩子送上成才之路。一)健康活动
1、抬头练习(2个月内)
竖抱时让他抬头,俯卧时抬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婴儿抬头时,双肩也抬起来了,而且下巴也能短时间离床,这就意味着他的视野改变了,丰富了视觉信息,同时也增强颈部的张力。
2、翻身打滚(3个月)
翻身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动作,是为今后的爬的动作作准备,他不愿意翻也行,你把他用卧单裹起来,然后轻轻一抽,你看他翻不翻,他不翻也得翻!此外,取仰卧位,把宝宝左腿放在右腿上,以你的左手推宝宝左手,使他产生翻身动作。
3、抓握物件(4个月)
抓握反射是婴儿的本能反射动作,无需训练,但我们应把这种本能反射动作演变成有意义的社会行为,那就得训练,很简单,把宝宝抱至桌前,桌上放几种不同的玩具,让其主动去抓握,也可以用鲜艳的颜色和清脆的带响声的玩具去逗引他,让其抓握,触摸,摆弄。
4、练习坐(4-6个月)四个月时,练习拉坐,即抓住宝宝的双手拉他坐起来,五个月时,将宝宝靠着坐,家长给予一定的支撑,然后是“青蛙坐”即不靠了,而是训练宝宝用双手撑着前面做青蛙状,到六个月,应训练他独坐,在独坐时,家长可先给予一定的支撑。
5、换手游戏(6个月)
将一个物件有意识地从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这是一件十分值得高兴的事,这就是抓握本能反射动作的延伸。先给他一件,他抓握了,而再出现的玩具更好看,他会随手扔掉第一件去抓第二件,家长不给,反复给宝宝做换手示范动作直到宝宝学会。
6、让他爬(7个月)
爬是一项婴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动作,爬得早、爬得长、爬得好的孩子智商高,语言能力发育快,长大后少有感觉统合失调的毛病。
开始宝宝往后爬,家长要抵住脚跟鼓励他向前爬,开始匍匐(即腹部靠床面),家长要教他离开床面用四肢交替爬行,有一个妙招可以让他这样:取一条毛巾,兜着他的腹部,提起来让他爬。直线爬行了,还教他曲线爬,平地爬行了,还教他上坡下坡爬,我把这戏称为“花样爬行”,总之,变着法子让他爬的时间延续到九个月,十个月。
7、拇食对捏(8个月)
人类手的精细动作,统计起来有一亿多种,手是大脑的前哨,中国有句老话:心灵手巧。也可以反过来认识:手巧者一定“心灵”。而精细动作的起点是拇指和食指对起来捏东西,比如捏黄豆、捏花生等,这个动作十分具有象征意义,须知,所有的动物包括灵长类动物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个拇食对捏的动作的。这是人类才具有的高难动作,标志着大脑的发展水平。
顺便说一句,凡是手,眼配合的动作是对大脑训练的最有成效的动作,请家长特别记住。
8、扶拦站立(10-11个月)
让宝宝扶物站立,最后能移动几步,这是学步的开始。先是双手然后单手,这里要说的是,不要鼓励这个动作在孩子8、9个月时就用,记住,他今后要走一辈子,站一辈子的,过早站立并不好,这是考虑到宝宝的骨骼肌肉处于稚嫩阶段的保护性措施。
我们反对超前,我们提倡“略超前”,但站立和行走,我认为略超前都不必。
9、搭积木(12个月)手眼配合的游戏中,搭积木是最受欢迎的游戏,周岁的孩子至少要搭上两块或以 上的积木而不倒,到1岁2个月,要求搭上三——四块积木而不倒。
10、行走自如(1岁2个月)
训练宝宝独立行走,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大人增加一点内容,比如让宝宝拉着拖车一类的玩具行走,或采用抛球出去,让他来回捡球,这些都不失为一些训练宝宝综合动作能力的方法。
11、穿珠子(1岁4个月)
准备塑料绳和算盘珠子,手把手地教宝宝穿珠子,可能会出现困难,那么,不妨先穿塑料环子,然后再穿珠子,这是一项精细动作,可以培养孩子专注能力。
12、扶栏上下楼(1岁半)家长让宝宝自己扶好楼梯扶手,两脚站稳后再一步一步登上,开始时家长可以扶持一下,然后试着放手,学会了上,再学一步一步下楼梯。
13、投球入瓶
家长先示范拇食对捏小球,然后拿到瓶口时放松,让球落入瓶中,让宝宝模仿,这个动作可逐渐增加难度,并且可以通过计算每分钟投入多少来促使宝宝增加投入的速度。
14、踢球(1岁10个月)
宝宝踢球时,开始可能有许多笨拙的举动,家长应鼓励孩子大胆踢,先只要求踢出去就行,然后可以提出更高要求,比如爸爸站在左前方,妈妈站在右前方,向宝宝发出指令:“把球踢向爸爸!”“把球踢向妈妈!”
15、倒水入杯(2周岁)
教宝宝在脸盆里用一个杯子盛满水,然后倒入另一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但可以提出要求,不能让水洒到杯外去,这是一种精细动作训练中要求准确性的训练,倒来倒去,孩子的手的掌控能力加强了。
16、使用筷子(2岁3个月)
家长示范用筷子夹红枣到盘子里,然后鼓励宝宝自己夹,最好能比赛,妈妈和宝宝看谁夹到盘子的红枣多。
西方学者发现中国人使用筷子是使中国人智商比西方人高的原因之一,上面读过,手的活动与脑细胞发育有关,而使用筷子则是一种十分有效地通过手指的控制活动而有效地刺激脑的运动中枢,所以,我们建议家长早点把如何使用筷子吃饭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施行。当然,太早了有个安全问题,我认为在2岁3个月左右可以教了。
17、走平衡木(2岁半)
走平衡木是锻炼宝宝身体平衡,四肢协调的一次有用的活动,请家长务必不能省去这个环节。开始可以在地上划出两条线,要求孩子在线内走,然后用砖放平,上面铺上一长木板的平衡木,开始时,家长扶手保护,但务必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行走自如的程度。
18、泥捏(2岁9个月)练习孩子用手将泥巴(或面团)捏成各种熟悉的东西,开始简单的如盘子、碗等,然后教他捏杯子、勺等。
19、玩球(三岁)
球在早期教育中是一种使用频率最高的玩具,三岁的孩子完全可以接抛球、举手过肩抛向指定地点,将球踢向“门”内,还有,看谁抛得高、投得远,总之,球类是孩子喜欢的东西应充分利用。二)认知活动
1、视觉启智(新生儿)
大脑通过五个感觉器官进入大脑的信息,其中80%是通过视觉进入的,中国人有“眼见为实”的话,可见在五感训练中,视觉训练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研究证明,黑白相间的图案对新生儿最具刺激性,这是因为当时婴儿视网膜上的椎体细胞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原因,尤其是靶心图(环状图),宝宝看到了很兴奋,因为靶心图与母亲的乳房相似。
在婴儿床栏挂上类似母亲脸形的图案,会引起宝宝的注视,当宝宝看了一段时间再换上另一幅图。
另外,在距宝宝20厘米外(新生儿都是近视眼)将彩色带响的玩具边摇边移动,宝宝会产生追随感应。
母亲和宝宝对视,待他看清楚了你的脸后,边呼喊宝宝的名字,边移动脸,宝宝也会随你而移动,这是母亲给孩子上的第一堂课——逗引教育。
2、触摸物体(3个月)
除了尽早开启嗅觉味觉训练外,触觉训练也要及时跟上,让宝宝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放玩具,纸盒、红毛球等让他触摸。
注意,不仅让他触摸柔软地、光滑地,应有意识让触摸一些粗糙的(树皮)坚硬的(金属物)乃至于热的,冷的等等。不同质地的东西接触,是给婴儿带来触觉灵敏度高的收获。
3、认识物名(5个月)
家长鼓励宝宝在听到“灯”、“花”、“鸡”等物名时,有明显用眼睛去看那个物体,而且通过家长的指教,用手去指向那个物体,这种指认物名是十分关键的认知训练,一方面促使孩子手——眼——耳——脑的综合利用,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将语言中的语音特征(说话的声音)和语义特征联系起来了,这种语言语意的联系是一种非同小可的进步。
4、认识身体的第一个部位(7个月)
家长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鼻子”,然后把住宝宝的小手指他的鼻子说“鼻子”,多次重复,然后抱着宝宝对着镜子,把住他的小手指着他的鼻子,又指着自己的鼻子,重复说“鼻子”。经过7——10天训练,当家长再说“鼻子”时,宝宝会用小手指着自己的鼻子了。
5、认识身体其他部位(8个月)当孩子会指认鼻子以后,家长可以趁热打铁,重复上面的方法开始教宝宝认识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眼睛、嘴巴等等。
6、认图、认字(9个月)我建议从9个月开始,进行一项重要的活动。我姑且把它叫做“母子共读”活动。和孩子一道用卡片、书等开始进行孩子对图书的教育。这是一项文化传承活动,让孩子从小看书、爱书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使他一生立于不败之地。尤其在当前电视机、游戏机冲击之下,您的孩子独树一帜,这乃是人生一大幸事。美国吉姆.特米里斯最近在全美掀起了一场“朗诵运动”,其目的也是希望美国的母亲们在一天的24小时内,抽出宝贵的20分钟,给婴儿朗诵英文读本。其中甚至包括诵读美国独立宣言、林肯总统的演讲辞、马丁.路德. 金的《我有一个梦》等。
“母子共读”是一项使婴儿尽早接触人类文明最显彰的成果——书籍的有效手段。
有人说看图认物我同意,但认字就不行了。我的回答是:婴儿识字,易于反掌。因为在他眼里,汉字和物是不分的,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将他认知的对象,像照相机一样,快门一拨,感光胶片上呈现出表象。婴儿完全可以识字。当然,识字并不是我们早期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我的观点是,认字的孩子是好孩子,不认字的孩子也是好孩子。关键是,3岁以后,进入阅读,进而博览群书,关于这方面,我们将另有阐述。
我这里只是热情地推荐,从孩子9个月开始,每个家庭都进行“母子共读”活动。
7、模仿动作(10个月)
模仿是人类最直接的学习行为,人类有许多行为无需培训,仅靠模仿便能掌握,比如打手机,没有一个成年人是从“学打手机培训班”毕业的,模仿别人怎么打就行了。
孩子善于模仿,孩子喜欢模仿,其实许多早教内容,孩子仅靠模仿就可以习得。那么大人拿着碗喝水,鼓励孩子也学一学,拿勺子在水中搅一搅,宝宝也试一试孩子们一定乐此不疲,此外,模仿表情,让孩子由表及里地丰富情感。
8、认识大小(11个月)
人类的空间智能是从物体的大小开始的。随着大小概念的获得,接下来就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概念。
那么,我们可以准备大小型号不一,但种类相同的物品,比如大号的洗发水瓶和小号的洗发水瓶,让孩子两相比较,得出哪个大些的结论。大饼干和小饼干放在一起,告诉他“这是大的,这是小的”。还有积木,大的积木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等等。
9、认颜色(1岁)
婴幼儿视觉启智的训练,应从颜色开始。婴儿从4个月以后,对颜色的辨认已明显发展。周岁以前,重点放在对“三原色”的辨认。此时,暂时不要出现中间色,比如橙色、灰色等。三原色的辨认,其中要准确无误地指认出红色,如果能训练出对黄色、蓝色的指认则更好。
10、认识形状(1岁4个月)
过了周岁,应开始辨认形状,宝宝最先认识圆形。然后能确认方形和三角形。完全可以把上述形状的名称和实图对上号,让孩子形成准确的形状概念。
11、看图书(1岁半)
此时,可以把书交给宝宝,由他自己去翻书看书。当然,家长应帮助他,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讲一些与图书相关的事情,还可以边讲边发问。宝宝会有凝神贯注的初步表现,并乐意回答简单的问题。我们把用这种方式的时期叫做“阅读准备期”。
12、涂鸦(1岁8个月)
交给宝宝一支笔,交给宝宝一张纸,让孩子在纸上涂抹。不是教他如何画画。而是让他体会信手涂抹的乐趣,从中获得对色彩和线条的敏感。
13、数的概念萌芽(2岁)
宝宝开始学用手指表示1和2,并有意识地教他1和一块饼干、2和两块饼干的对应关系。这是宝宝对数的理解和判断力最初的萌芽。即开始理解数与物的对应关系,教要落到实处。
然后可趁势教孩子口念手点,口数一致地点数,比如数1-
5、1-10等。
14、长短、上下、前后(2岁3个月)
用饮料管、铅笔等(长短不一)教宝宝认识哪支长、哪支短,然后扩大到绳子、筷子、勺等日用品。结合实际生活形成长短概念。让宝宝将两手放在身体前面和后面,或把玩具放在身前身后,让孩子形成前后概念,然后扩大到日常生活中,“你看那棵树,是在房子前面,还是后面?” 将物品分别放在桌子上面或下面,进行上下概念训练。比较难的是左右概念,建议放在三岁以后再训练。
15、自然观察能力训练(2岁半)
带孩子上公园,可是教宝宝认知能力训练极好的机会。一进门就可以问:“宝宝你看,这棵树和那棵树,哪棵高一些?哪棵离我近一些?”
“花是什么颜色?”“鸟在空中飞,那么鱼呢,鱼在什么地方?”
很多家长抱怨说,我没有时间教孩子,我的回答是:你没有时间教孩子,等于告诉我们,你没有时间做人。刚才的例子告诉我们,教孩子不等于不上班去全职教,而是家长必须具备早期意识,心中时刻不忘,随时随地利用一切机会教。带孩子上公园是每个家庭都做了的,但有的家长带孩子溜一圈,完成任务,而有的家长则利用玩的机会不断扩大、增长孩子的见识,这两相比较,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16、时间感知能力训练(2岁9个月)
相对于空间感知,时间知觉难度大一些,因为时间是无形的,看不见,模不着。但时间知觉一定得通过训练让孩子逐步掌握。可以从最直接的开始教,比如:“今天我们吃了早饭以后上街去玩。”“等一会儿,我来帮你。”这个一会儿是什么概念,家长可以真的过了一会儿就来到孩子身边,然后强调:“宝宝,爸爸这不是一会儿就来了吗?”孩子明白了“一会儿”就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可以告诉他,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还有上午、下午的概念。
17、“石头、剪刀、布”(3岁)
这是一项孩子们都喜欢的游戏,家长和孩子边玩边讨论谁输谁赢(注意,应有意让孩子稍微赢得多一些),这是让孩子形成判断力,鉴别力的十分有用的游戏。三)语言活动
0-3岁阶段,语言发展分别为“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两个方面。新生儿天生就具备了“语言获得装置”,这种“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将所听到的话输入潜意识当中,并经由大脑的分析、整合,在充分掌握后,才能说出口,这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绝非光凭记忆就能完成的。所以在1岁以前的语言积累期,为了让宝宝能将潜意识的能力发挥出来,父母就应尽可能地为宝宝输入更多的词语和句子,语言的输入也不仅限于让宝宝听,还可以利用各种感官,让宝宝感知语音、语义之间的联系,当宝宝开始滔滔不绝时,家长不必惊讶,这是厚积薄发,它并非自然涌现,而是从周围的环境学习而来的。我认为孩子们学语言,个个都是天才,我们大人等到学外语时,才发现发准一个音有多难,它必须调动我们的唇、齿、喉、舌、腮,加上几十块肌肉的协调行动,才发出这个音,这其中只要有一项不配合,这个音就走样了,但孩子们却满不在乎在混沌的语言状态中,理清方向熟练地将母语掌握在自己手上,幸亏他们自己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难!
下面我们看看如何训练孩子的语言的。
1、逗引(新生儿)
孩子一出生,妈妈就用温和亲切的语调逗引他:“宝宝,你好,妈妈在这儿呢”等等,不断呼唤宝宝的乳名(名字最好取雅一点,不要使用“贱货”“傻货”之类的)
还要逗笑,父母逗宝宝笑,婴儿会以笑回应。这是宝宝平生第一次条件反射,有 很重要的意义。
笑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特征,笑得早的孩子聪明。动物不会笑,你们家养的狗和猫,哪一天朝你笑一下,你会吓死的。(我家的狗会笑,哈!)
那么这种笑,是宝宝发出的社会性微笑,标志着他在接受你传递的语言信息。
2、应答(3个月)
婴儿对人的声音有特殊的敏感,那么,家长对宝宝的言语,应有相应的反映,父母对孩子呼名,让他回头寻声,这就是一种“应答”,一种明显表示他听到父母叫唤他的应答,此时,他能发出“啊呜”之类连续发音,说明他已有主观上想说话的意愿。
3、前言语期(4个月)
咿呀学语一般从3-4个月开始,宝宝开始发的是元音(“啊”“喔”“鹅”等音)他是在用“前言语期语言”在和你交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千万不要只听宝宝这么叫,一定要回应,回应的应是与宝宝的发音相同,这种回应十分重要,因为这等于在鼓励他继续发音,如果不应,极有可能将宝宝的满腔热情浇灭——他认为父母不支持他。
没有这种铺垫,哪有日后优异的口才!
4、发辅音(5个月)
孩子开始在元音前加上辅音了,尤其是几个比较好发的辅音,如“wu-wu ”,“ba-ba”,“da-da”等等,同样,每一次发出的辅音加元音,父母都得重复,并且是面对面地重复,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音如“ga-ga”“pa-pa”等,以爆破音为主。
5、语言和动作的联系(7个月)
可以教宝宝发音说爸爸、妈妈、娃娃、打、拍拍等,还可以用动作加语言来表达情感如:欢迎、再见、谢谢、虫子飞等等。
6、充分利用儿歌、谜语、故事(9个月)
儿歌、谜语、故事,都是成段的独白语言,而且经过加工提炼的规范语言,其中儿歌合辙压韵,朗朗上口,是教婴儿学说话的极好工具。
加上给宝宝念儿歌、故事时,用亲切而又丰富的表情和动作,稍微夸张一点的口型,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幅“教子图”啊!用规范语言教孩子,一开始就这样,久而久之,会化为宝宝自己的独白语言,是可以管用一辈子的。
有人问:听不懂管用吗?我的回答是:早期教育是可以“对牛弹琴”的,要孩子们理解了再教,那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因为这时候,他几乎对什么都不理解。关键是及时输入信息,在大脑里形成印刻,理解是以后的事情。
当孩子第一声喊“妈妈”的时候,所有的母亲都异常兴奋,但请问,此时此刻,您的孩子是否理解了“妈妈”这个词?宝宝是否在心里想:我之所以喊你妈妈,是因为我知道,你是生我的那个女人,你是爸爸的太太„„天下有没有一位妈妈会这样来制止:“宝宝,很遗憾,你现在还不能叫我妈妈,等你哪天理解妈妈这个词,再叫我妈妈„„”当然没有一位妈妈会这样,因为做母亲的明白“妈妈”这个词是不需要教的,以后自然明白。
7、有意发音(周岁)
家长开始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发出一个字音,来表示一种特定的动作或意思,如“走”“坐”“拿”“要”等。可以设置一点障碍,比如说“要”,我们再把他要的东西给他,而不是一举手,我们就给他。如果是后者,可能会造成他不开口 即可达到目的,他会形成语言发展滞后。
8、单词句期(1岁2个月)
进入周岁以后,宝宝的语言进入单词句期,即一个一个词地蹦出来,家长注意,应尽可能扩大孩子的词汇量,为即将到来的语言爆发期提前做准备。此外,家长运用“延迟滞后”的策略,促使宝宝用语言而不是用手势或动作来表达,坚持“说出来再给”的原则。说句不好听的话,那就是“逼他开口”。
9、电报句期(1岁4个月)所谓电报句,亦即用两个以上词却不是句子表达一个意思,比如说:“奶奶,球”。翻译成语言就是:“奶奶,我的球掉到床底下去了,请你帮我捡起来。” 我想借用这情景说一说隔代喂养的问题。由于工作节奏加快,许多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养育孩子的担子交给上一辈。目前隔代养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我们这样看待。
首先,我们认为祖辈养育孙辈有优势,他们有时间,有耐心,有已经养育一代的经验等等。
但隔代养育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恕我直言,祖辈对孙辈的照顾的确甚至可以超过父母,但是恰好正是这一点带来一个负面的东西,那就是心有灵犀,面面俱到。就拿刚才“奶奶,球”为例。奶奶立马懂了,连忙到床下拿出球,孙儿笑了:奶奶真好,真善解人意!殊不知错了。正确的做法是“装聋作哑”,故意摆出听不明白的意思,以促使宝宝说出更多的词,当从床底下拿球的时候,又发现除了球以外,还有昨天掉下去的小汽车,奶奶于是故意拿错,孩子不干了,奶奶趁机教他说:“这是汽车,不是球。”然后再把球拿出来给他,这看起来很费劲,却达到我们“逼他说话”的目的。
10、语言爆发期——双词句(1岁7——8个月)
所谓双词句,也叫主谓句,即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形成完整的句子,如“妈妈走了”“宝宝喝水”等。
家长面对这个时期,应抓住几个要点 1)、要与孩子多说话。
2)、要说规范语言,禁用“儿语”,比如有的家长教吃肉不叫吃肉,叫“吃嘎嘎”,汽车不叫“汽车”,叫“嘀嘀吧吧”,喝水不叫喝水,叫“咕咚咕咚”等等。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无论哪个民族,无论哪个语种,根本不存在“儿童语言”。这是我们成人编出来的,即不合理,又不划算。因为今后宝宝还要花精力纠正过来。
3)、充分利用便于背诵的儿歌,乃至唐诗宋词,给孩子以良好的语言氛围。4)、大胆使用现代科技语言,语言没有难易之分,“听音乐”和“欣赏音乐”是一个层次,教孩子骑童车,“快点骑”和“你现在在做加速直线运动”没有区别,“转个弯”和“做圆圈运动”是一回事。
11、引进形容词(1 岁10个月)
教孩子说:“妈妈漂亮”“爸爸高大”,到公园看到草地,教他说:“碧绿的青草”,看到泉水,可以说:“潺潺的流水”,看到小鸟,说:“蓝天上飞翔着小鸟”。
12、引进代词和数词(2岁)
帮助孩子区分你、我、他等,其中特别关注第二人称代词的转换,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对宝宝说:“我打死你!”宝宝跑到妈妈那里告状:“妈妈,他要打死你。” 妈妈此时应耐心加以引导。
教小孩数数“一”“二”等,直到会数到十以上。
13、记住家人的称谓(2岁2个月)
教孩子正确叫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称谓。
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通过来客的年龄、性别、服饰准确叫出称谓,是该叫“爷爷”,还是该叫“叔叔”,是该叫“阿姨”,还是该叫“姐姐”等。
14、念和背(2岁半)
这个时期,正是开始大量背诵儿歌的时期,边背边念还要边打拍子,边以配合动作,增强韵律和快乐感。
此时如果能背一些烩炙人口的唐诗,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15、表述物件(2岁9个月)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物件,最好是孩子最熟悉的那些物件,比如杯子、剪刀、牙刷、毛巾等,一一让宝宝表述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16、引进第二语言(3岁)此时不是“学”外语,而是通过一些手段如听录音带,或一些短片,英文歌曲等,让孩子产生第二语言的语感。这种语感的获得,与没有这种获得相比,在今后学习第二语言时,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当然,不必等到3岁,这种第二语言的输入可以追溯到胎儿期。但此时的输入,则增加一些刻意让他注意的成份。
17、训练复合句(3岁)除了简单句以外,家长应有意让孩子说一些带关联词的复合句。如“如果今天不下雨,我们全家都到公园去玩。”“尽管我有缺点,但我一改正了,就是好孩子”等等,这可是一次不小的进步!四)社会活动
1、熟悉环境(新生儿)宝宝出生半个月左右,每天可将宝宝竖抱片刻,使孩子能看到房间内各种形态的物品,并向宝宝介绍周围景物。
这是这个小生命首先注意到他来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了。
2、“三浴”(2个月)人是自然之子,应尽早地让宝宝接触自然中的主要元素。水浴是婴儿天生就喜欢的运动,阳光、空气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天气好的时候,一定要抱孩子出外接受微风吹拂,阳光沐浴。
3、藏猫猫(4个月)中国传统游戏中,藏猫猫是最让宝宝开心却又收获很大的游戏。家长用毛巾把自己的脸蒙上,俯在宝宝面前,然后让他把你脸上的毛巾拉下来,并笑着对他说:“喵儿”。玩过几次之后,宝宝会把脸藏在衣被内同家长做“藏猫猫”游戏。让宝宝喜欢注视你的脸,玩时应有意给予不同的面部表情,如笑、哭、怒等,训练宝宝分辩面部表情,使他对不同表情有不同反应。
4、扩大社会交往(半岁)
宝宝此时已能分辨出家里人和陌生人。家长可以趁机扩大他的交往范围,可以到邻居家串门,也可以到小区公共场所去,让他多接触人,尤其注意到和宝宝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你会发现,他们非常乐意看到小伙伴。并有一种主动接近的意愿。这可以说是培养他社交能力的好机会。
5、照镜子(8个月)每天抱宝宝照镜子,让他认识自己,边看边教他认识镜中人,如:“这是宝宝”,“这是妈妈”,还可给他戴上有色彩的帽子、好看的围巾、头饰等。逗他高兴。逐步培养婴儿的自我意识是培养他社交能力的前提,婴儿刚开始连“本我”的意识都没有,他们往往抱着自己的脚去啃,为什么?他以为这脚不是他自己的,逐渐才发现上当了,这个过程是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来完成的,照镜子就是其中之一。
6、平行游戏(9-10个月)
让宝宝与同年龄小伙伴一起玩,家长参与和指导。但此时似乎孩子还不会合作,可以各玩各的玩具,他们能互相模仿,互不侵犯。
7、学会分享(1岁2个月)孩子长到这个阶段,该是告诉他乐于把食物和玩具和其他伙伴分享的时候了,比如说,可以给他讲一讲小动物分享物品的故事。在家里来了小客人时父母应给他两份食物,告诉他自己留一份,另一份应该给客人,并及时夸奖他这种行为,玩玩具时,应和小客人一起玩,共同分享快乐。如果是到别人家做客,家长最好带上一些可以分享的东西,让宝宝送给小伙伴。
8、过“家家”(1岁半)
过“家家”是中外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它其实是一种角色游戏,让孩子暂时脱离自我,去扮演他人,比如扮成爸爸、妈妈甚至于军人、医生等,这种游戏的好处是培养孩子站在客观角度去体验一下不同的角色感觉。在众多名人传记中,许多名人在幼年时都有过这种难忘的经历,这对培养他们的领袖气质和推已及人的思想,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家长不能省掉这一课。
9、学做家务(1岁8个月)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出儿童必需有“四个学会”其中就有“学会做事”。一定要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坚持让宝宝模仿家长做简单的事,如拿拖鞋、拿衣服、搬小板凳、分碗筷等。不论做得好与不好,一律由衷地赞美他。
10、合作游戏(1岁10个月)合作游戏是相对平等游戏而言。必须由两人或多一点的人共同协同来做,比如一同搭积木,一同走迷宫等。家长应设法为孩子创造这种一起玩的条件。
11、认识环境(2岁2个月)让孩子认识家门,再让他熟悉通往家门的几条路。逐渐会认门认路,能顺利到家,认识家的附近有哪些其他建筑和设施,比如医院、商店、立交桥等。
12、文明礼貌(2岁半)
家长开始有意识地教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晚安”,“再见”等。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如春风化雨一样,滋润着孩子,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无需刻意追求即可形成的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13、学会等待(2岁10个月)
对孩子合理的要求,不要马上满足,而是故意增加一点附加条件,为什么,人的一生有许多时候都得等待和忍耐。有了这种品质,将使他今后立于不败之地。
14、学会条理性(3岁)
日常起居,应有一定之规,衣服叠放、起床、入睡时的顺序,必须有序,生活不能散漫,作息时间必须遵守。有了这样一些制约,孩子会变得严谨和守纪律。切忌此时放松管教,无序无度,最后放荡不覊。五)艺术活动
1、“音乐浴” 众所周知,要使儿童健康成长,必须进行“三浴”,即空气浴、日光浴、水浴。但我认为,“三浴”不够,应加上“第四浴”——“音乐浴”。
音乐源于美育范畴,能促进人类普遍存在的感性,能跨越朝代、种族、阶级的生命语言,在人的精神领域里占有显赫的地位,它以变幻无穷的组合、不同的音阶、音调、音色、节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超诗胜画地拨动人的心弦,挖掘机体内蕴藏的潜能,调动右脑的积极性,同时它毫无疑问是儿童早期的一种灵性启蒙。音乐的独特性,是它无须你刻意去安排课程布置场景,督促孩子注意,你只须在孩子玩玩打打之中,在有意无意之间,放给他听就是了,他听进去了没有?请相信我,他听进去了。这是一种良好的信息刺激,它将产生良好的影响。下面我推荐部分适合音乐浴的曲目 舒伯特:《圣母颂》《小夜曲》 海顿:《小夜曲》 舒曼:《梦幻曲》
马斯内:《太依丝冥想曲》 亨德尔:《最缓板》 圣 . 桑《天鹅》
莫扎特:《G大调第十三号小夜曲第二乐章(行板)》《小步舞曲》 古诺:《圣母颂》 勃拉姆斯《摇篮曲》
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 肖邦《降E大调夜曲》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花之圆舞曲》
2、涂鸦期
婴幼儿很容易对绘画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原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
作为父母,就是要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兴趣,所以整个0-3岁的亲子教育中,家长始终在兴趣激发上作文章,同时还要让孩子获得一种满足感,愉悦感。
艺术启蒙教育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审美能力包括:感觉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1)、感觉美。艺术作品能启迪和深化宝宝对美的感觉能力,孩子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等特点。
我们曾对四个月的婴儿出示两个瓷盘,一个是彩绘的,一个是灰色的,这些婴儿毫不犹豫地盯在第一个瓷盘上。他们盯在第一个瓷盘上的时间平均是后者的两倍半,原因很简单,第一个瓷盘色彩鲜艳,充满情趣。
所以,有经验的家长在儿童间的布置是颇具匠心的。别以为孩子小可以忽悠他,他天生地爱美,并感受美。
2)、发现美。大千世界处处皆皆美,孩子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的吸引,所以孩子接触的玩具一定要造型美,有特色。
3)、创造性地表现美。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我这里特别介绍一种让孩子创造美的途径,那就是:涂鸦。我们用一些彩色笔,用一张纸就可以了,不需要刻意去叫他画一个什么鸟啊之类的东西,而是由他兴之所至,在纸上涂抹。须知,婴幼儿手指小肌肉群不发达,刻意教他学画无异于无功而返,但是涂鸦就不是艺术了吗?
孩子们通过涂鸦,获得对色彩和线条的敏感,由于这是出自于他本人的脑和手,当然也是他的创造了,尤其是这种涂鸦最能体现自我价值,从而使他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到了两岁以后,家长运用“鼓励为主,帮助为辅”的策略,可以试着叫孩子“绘人”,因为人脸和人的身子是孩子最熟悉的。
这时,我们仍然坚守孩子们兴之所至,由他自主地画,因为绘画与其他艺术活动相比更具直观性,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当他们兴趣来到时,就会马上拿起画笔,无拘无束的涂抹。乐趣无穷。更有趣的是,每当孩子完成自己的作品来给你欣赏时,他们会有鼻有眼地讲出你看不懂的图案,每幅涂鸦作品都是一颗纯真童心的自然流露和展现。这时,家长还不能认可这是一件艺术品吗?保护好您的孩子的童心吧,你可一定要肯定他的创意呀!儿童的绘画语言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儿童描绘事物的一种方式。
3、造型
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拼图、橡皮泥(泥巴也可以)、沙、积木(尤其是结构积木)。
这些东西可以用来教孩子对造型进行创作。
拼图:将名种不同形状的板块随意摆在地上(或桌上)家长可以进行一些指导,引导孩子拼接出他们认为合理的图案。比如一只船,一座房子等。
泥涅是一件令孩子高兴的活动,用泥巴,用橡皮泥捏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是一种独特的造型创造活动。
积木可以搭建出各种建筑物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孩子在搭建过程中,实际上进入了一种创作状态,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急于想成功地拼接,搭建在他们脑里形成的某些表象,这种创作冲动是他们乐此不疲的动力。
4、自然观察
我曾说过,现在热衷于多媒体教学,这故然是时代的进步,但我认为,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多媒体”是大自然。
大自然中万紫千红,蓝天白云,难道不是视觉的媒体吗?潺潺的流水,啁啾的鸟鸣,枞枞铮铮的松涛声,难道不是听觉的媒体吗?此外还有清风徐来,水波不惊,湖光潋滟,山色空蒙,这一切的一切正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也。
我们作为父母,应尽可能让孩子们从小去领略山川之美,花木之美,气象万千之美。在天地之间,让孩子们接受自然美的濡染。并从中得到一种灵魂的放飞,孔子就教导说,孩子们应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这是需要我们长期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家长们特别注意的。别忘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随时随地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各种各样的新鲜事。比如花是红的,但红的中间还有粉红、大红、紫红等。引导孩子观察事物达到细致入微的地步,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形成专注的品质。
5、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我泱泱中华,美育传统,源源流长。美育,被古人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艺术素质成为衡量人修养高低的标准。
美育思想贯穿在教育事业里,培养上一代代艺术大师,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张旭、颜真卿、吴道子、八大山人等。
我国现代教育重视对儿童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普遍开放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但我认为美育教育应从0岁开始抓起,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家长重视。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我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两点。
第一是培育各种能力,造就人才;第二是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果没有第二种功能,教育将不成为教育。
因此,我们年轻的父母,不要忘记在美育教育中,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中国的琴棋书画,都是很好的教育载体,从幼儿开始艺术教育,将影响整个民族的文体素质和创造力。
当代社会,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的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即是艺术创造的根源,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我们新的一代在科学的早期教育沐浴下,一定会以高素质起点为鲜明标志,他们是我们的希望,为了这个辉煌的未来,我愿为此献出我余生中剩下的每一秒钟!
观众问答的主要思想整理:
1、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孩子的天使。玩具不要买太贵的,而要买孩子充分动手的。
2、孩子扔东西,不能一味的看成坏事,这是孩子探索事物的一种本能,是求知欲的表现。
3、多动症的界定,是注意力涣散,没有什么东西能集中他的注意力,而并不是字面上的多动。其实爱动的孩子,大多都是聪明的孩子,不要轻易就以为是多动症。
4、孩子的广泛兴趣中,一般都会有一个中心的兴趣,要掌握和抓住,充分给予条件去鼓励他发挥,在他最有兴趣的地方也是最适合培养专注力的地方。而这种专注的品质,一旦建立,也会迁移到其他方面,养育成一个具备专注力的孩子。
5、孩子在陌生环境面前显得拘谨,主要是缺乏应有的安全感。解决办法是,呵护他,以渐进的方式陪着孩子去适应陌生的环境。
6、两岁是孩子的一个逆反期,家长要采取网开三面的做法,主要力量放在制止可能有不良后果的事情上,其他就先尽量让他尝试。
7、婴幼儿不厌重复。孩子出现插嘴行为,是聪明的表现,是孩子开始表现其主动性了,要加强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家长:婴幼儿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
杨健:我不反对婴幼儿看电视,但是看电视可能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比如影响视力,有的孩子产生“依赖电视综合症”等。一定要控制宝宝看电视的时间,周岁的宝宝每周看电视不超过45分钟,可以此为标准根据实际年龄适当增减;看电视的距离也要远一点;内容则要选适合宝宝的,特别是广告一般都是精心设计的,有音乐、有画面,很适合宝宝观看。家长:祖辈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杨健:祖辈养育孙辈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他们有时间,有耐心,有育儿经验;劣势则是:祖辈带的孩子相较父母带的孩子活动量较低、溺爱程度较高,同时老人接受新事物往往比年轻人滞后,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不在身边,是孩子重大的心理缺失。我认为,首先要肯定祖辈带孩子的优势,其次父母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多参与“育儿工程”,父辈与祖辈两者结合,扬长避短,给宝宝一个良好的环境。
家长:给孩子听音乐助眠吗,睡着了以后还能继续听吗?
杨健:完全可以,而且非常好,但要注意睡着了以后音量调小一点,还有注意音乐的选择。
家长:有人说太早给儿童背诗会限制他的想象力,您怎么看?
杨健:即使你不给他背诗,他也会背其它东西,比如广告词等等,你说哪个好呢?可以给孩子念诗,朗诵,不强求他背出来,只是强调优美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