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鹤提高高一学生语法填空解题技巧高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教育类型:基础教育 论文类型:学科类别
《提高高一学生语法填空解题技巧的高效
课堂》教学案例
姓名:马鹤 闫芬琴 学段:高中 地区:昌吉
学校名称:新疆奇台县第二中学
联系地址:新疆奇台县第二中学高中英语组 参赛作品类别:教学案例 邮编:831800 联系电话:*** 个人邮箱: xjqtma2008@163.com
《提高高一学生语法填空解题技巧的高效课堂》教学案例
奇台二中
马鹤
闫芬琴
【案例分析】
从2014年,新疆地区高考英语的单项填空题改为语法填空题。这对我们奇台二中的学生来说,更加困难了。语法填空题是考查学生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冠词、连词、介词、情态动词;时态、语态;词义辨析、语序、各种不同的从句及交际用语,填空题突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着重在语篇中考查考生的语法运用能力,强调语法知识在实际语言中的正确运用,其命题特点如下:
1、题目形式:
(1)提供单词原形:主要提供的是动词、形容词、名词三大类,考生需要根据语境写出正确的词形,一般有3个小题。
(2)纯空格形式:考生需要根据语境在每个空格处填入一个合适的词,这类题大约有7小题,主要考查连词、介词、代词、冠词等。
2、语法考点:从考试说明的样题和近两年的高考题来看,实词以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为主,其中动词又是重中之重;虚词以介词、冠词为主。而句法方面主要考查复合句的引导词,如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从考题的语法考查内容及题目的设计可以看出,考查的都是最基本的语法知识,没有往年单选题中的难题,设计也比较直接,没有过多的陷阱。【学法指导分析】
我们针对高考语法填空题命题的特点,从高一起精心研究学情,研究语法填空考试规律。因此,我们重点研究提高高一学生语法填空答题技巧,首先告诉学生高考语法填空的考点规律:动词是必考点,一定会同时考察谓语和非谓语;冠词、代词、介词 及词性转换是必考点;连接词中,定从连接词考频最高;形容词比较级是高考频点。这样让学生明白在平时的学习中明白哪些是重点要记得内容,带着目的去学习。经过这三年的研究,我们得出做语法填空的三个步骤:
1、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写作意图和总体时态;
2、分析句子结构---主谓结构;确定词性,3、根据上下文把握空格意思。归根到底其实就是寻找依据.每一个语法填空的空格里所需的单词或短语其实都可以在所在的句子中或者上下文中找到它的依据。我在带领学生做语法填空时,采用从词组到句子再到语篇的顺序,由短到长,由易到难,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生展示讲评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及解题技巧,并要说出原因。
一、解题思路分析
一节45分钟的课堂,第一步我会先带领学生复习一些重点词的词形变化及动词加介词一些固定搭配,第二步,我们会出10道根据句子的意思或根据括号内的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让学生总结解题技巧。第三步,给出一遍200字左右的短文的语法填空题,让学生在十分钟内完成。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答案并分析解题技巧。最后总结出做语法填空题要关注以下九大方面: 1.根据语法知识进行填充
一些常考语法项目(如: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常见固定句型,主从复合句等)有严格的使用规律和运用规律。解题时可借助语法分析法进行准确解答,有时候甚至要细化到标点符号。2.根据逻辑关系、语境进行填充
紧紧抓住上下文语境解题是语法填空题的重要方法。很多题要填的答案都在上下文中有所暗示。有时直接明了,一眼就能看出;有时暗含其中,需要仔细推理判断。总之,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求考生能瞻前顾后,总体把握全文。3.根据语篇标志: 语篇是指比单个句子长的语言单位(句群、段落、篇章等)。语篇间往往有标明内在联系的词,我们称这些词为“语篇标志词”。如表示结构层次的有first, second, third, finally等;表示逻辑关系的有thus,therefore,so等;表示转折关系或变换话题的有however, but, by the way等。“语篇标志词”对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上下文关系很有帮助。4.分析句子结构进行填充
做语法填空题时,经常会碰到一些长难句,一个复合句中包含好几个从句。这时,我们首先要抓住句子的主干,然后再分析其他部分,这样解题的过程就被简化了。
5.根据固定词组进行填充 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词组,如as a matter of fact , be proud of, by the way, come from, congratulate„on„, devote„to„, earn one’s living, keep one’s word, make up one’s mind等,对解题很有帮助。根据句意和固定短语解题是完成语法填空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应该先根据句意推断出填空处的具体意思,然后再根据熟记的固定短语来确定要填的答案。这样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对动词短语的归纳、比较和记忆,以及对其他非动词短语类的固定结构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这一类的题目。6.根据句型搭配进行填充, 就是根据一些常用的句型搭配,如so/such„that„, it is„(for sb.)to do sth.,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re is no sense in doing sth.等来
解题。
7.根据词汇知识进行填充
指根据某些词语在用法上的特殊搭配来解题。如下列各类动词必须牢记:只能接动词的-ing形式作宾语的动词,只能接to do作宾语的动词,接to do作补语的动词,接do作补语的动词,接doing或done作补语的动词,对句式搭配要求较为特别的词语,等等 8.标点提示法:
即根据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分号、破折号等,从而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9.根据关键词进行填空
总之,语法填空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以语法为基础。以语境为依托。强化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一些固定搭配至关重要,对文章的意思要理解透彻,对上下文,前后句的关系要明确。
二、解题技巧分析
由于语法填空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基础,题目难度不是很高,所以解题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正确地运用自己知道的语法知识、提高答题的正确率?根据语法填空题命题的形式和特点,我们利用导学案告诉学生答题时可以从词义、词类、词性等方面入手。在导学案的合作探究环节,要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探究,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一)、关于纯空格形式
1、根据语境判断词义进行填充
通过句意或语篇的要求确定单词的含义,此种设计考查点包括实词和虚词。值得注意的是,有时通过句子本身或上下两个句子就可以确定词义,但有时要通过几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整个篇章结构才能确定。
2、根据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行填充
对于纯空格形式的填空,在确定词义后,还要判断所填词的词性。词性的判断主要是通过分析句子的成分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可以作如下分析:(1)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有时也有动名词、不定式短语。(2)谓语主要是由动词充当。在确定词义后,要判断其时态和语态。由于题目要求每空只填一词,所以时态一般只考查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
(3)表语、定语和补语一般由形容词充当,有时也有动名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等。
(4)状语主要由副词充当。
3、根据标点符号确定词类进行填充
若两个或几个简单句之间是逗号,可以判断,一定是填连词。连词有两类,一种是并列连词,一种是从属连词。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类型判断所要填的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句型:
(1)并列句:并列句一般由简单句+并列连词+简单句构成,有时并列连词前有逗号,可以根据上下句的内在联系判断连词,如同等关系(and)、转折关系(but)、选择关系(or)、因果关系(so)等。
(2)状语从句:当确定为状语从句后,就要通过语境理解,判断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是时间、地点、条件、原因、让步、目的或其他,最后确定从属连词。(3)名词性从句:当确定为名词性从句后,可以分析从句是否缺主语、宾语或表语,如果缺以上成分,一般情况下要使用what,有时可能使用who/whom或which;如果不缺以上成分,则考虑句子意思是否完整,完整的句子可以使用that,意思不完整的则考虑where, why, how, because等。
(4)定语从句:当确定为定语从句后,首先要看看先行词指人、物、时间、地点,还是其他,然后判断引导词在从句中的成分,再根据定语从句的有关规则确定使用哪个引导词。
4、根据固定搭配、典型句型确定动词、名词、介词等进行填充
固定搭配的短语及习惯用法是属于比较简单的考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基本上就能答对。
(二)、提供单词原形的空格
这类题的做题技巧是是要根据词汇知识进行填充
1、括号内提供的是动词
当括号内提供的是动词时,主要要判断是谓语还是非谓语。(1)当考查的是谓语时,首先要判断其时态和语态。
(2)如果考查非谓语,要判断非谓语在句中的成分,根据不同成分使用适当的形式,其中使用ing形式和ed形式居多,有时也考查to do, to be done, having done等形式或名词。
2、括号内提供的是形容词或副词
如果括号内提供的是形容词,一般是判断考查副词,即要变成副词形式;如果括号内提供的是副词,一般是判断考察形容词,即要变成形容词形式。但有时也要根据语境判断是否要变成名词或否定含义。
3、括号内提供的是名词当括号内提供的是名词时,一般判断考查形容词,但有时也可能考查副词、动词等。
第二篇:运用化学实验_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doc
论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宜城市讴乐中学 董少华 李太宜
摘要:运用化学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点做起: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有指向性才会有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有指向性才会有效;让学生明理解实验原理—理解才会有效;让学生真正实验—亲身体验才会更有效。
关键词: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亲身体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习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等科学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实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实验教学三维目标的最大实现。围绕这一目标,我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化学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一定的尝试。
一、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有指向性才会有效
任何实验教学都有自己的目的,没有目的的实验,就没有方向,实验就没有任何意义,学生只是在游戏而已,根本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只是在玩实验仪器,玩化学药品。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真实一件事。十几年前的一次学生实验,利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一个学生竟然将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一起放入试管中加热,幸亏我发现及时,不然后果难以想象。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对实验的目的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实验的主要目的。否则不仅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好奇”“好玩”,有时也相当危险。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紧跟拉瓦锡的“实验故事”,我在教学中立即引导提问“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那么接下来实验的目的就相当明确,就是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让学生明理解实验原理—理解才会有效
实验原理的理解是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不理解实验原理,就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一实验中,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实际了解,一是由于学生才开始接触化学,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没有较多的经验可以利用;二是学生学习化学和学习物理的进度不统一,有时学习这一章节时,学生还未学习“压力、压强”,对于实验结束后,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难以理解,这也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较头疼的一件事。
所以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得: 1.借助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实验原理: 演示医生到吊瓶时配药时的操作:
操作一:从盐水瓶内抽出10毫升生理盐水,再配制10毫升药水,将注射器插在盐水瓶上不用手推,学生可以观察到药水自己慢慢注射到盐水瓶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操作二:从盐水瓶内抽出10毫升空气,再配制10毫升药水,将注射器插在盐水瓶上不用手推,学生也可以观察到药水自己慢慢注射到盐水瓶中。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2.借助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实验原理:
教师点燃一截蜡烛,将一只烧杯倒扣在蜡烛上,教师提问;“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对于为什么?学生能够很清楚的认识到,由于烧杯内缺乏氧气。
教师提问如果将一截蜡烛立于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点燃蜡烛,再将一只烧杯倒扣在蜡烛上,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看到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水面上升。分析原因,可以猜想蜡烛熄灭是由于烧杯内缺乏氧气,水面上升可能是烧杯内气体体积减少了,水上升的体积可能等于烧杯内气体减少的体积—即烧杯内氧气的体积。
教师再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再思考“水上升的体积等于烧杯内氧气的体积吗?”。从以上贴近生活的坡度设计慢慢引导学生,学生是能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三、让学生真正实验—亲身体验才会更有效 1.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演示实验中
一些学生不能做的实验,教师在课堂中演示完成,但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例如拉瓦锡的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不能完成,只有教师演示。但在教师心中,一个班的学生有各种层次,哪些学生可以作为老师的小助手?这需要良好的操作能力;哪些学生可以代替老师的“眼睛”?这需要仔细的观察能力;哪些学生可以代替老师的“嘴巴”? 这需要清楚的表达能力;;哪些学生可以代替老师的“大脑”? 这需要严密的分析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只是实验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实验课堂的主角。
2.让学生投入到动手实验中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本身不存在多大的难度,教师可以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学案如下:
A【互动交流】怎样初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
1、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B【教师引导实验要点】实验2-1
1、如图连接好装置,漏气会有什么后果?
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慢了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5、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为什么?否则会怎样? C认识仪器,小组合作完成。
D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回答:
1、漏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2、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
4、没有冷却就读数,会使瓶内的空气因为受热膨胀排出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5、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6、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7、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E【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那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试验结果的偏差?
【归纳】
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4、将引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3.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在化学伊始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榜样,例如本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几个成功的实验设计。如下:
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结果,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走入化学课堂;让学生专注于实验目的,明确 实验原理,多层次的设计引导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化学实验,就能运用化学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如何扩大高一学生英语课外阅读量的案例分析
如何扩大高一学生英语课外阅读量的案例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目标六级的阅读要求第六条,“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根据我们常规的课时安排,我们是没有课外阅读的机会,而且学生的自觉程度也不是很高,那么靠学生自觉在课外阅读而没有老师的适当的监督效果是非常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进行过课外阅读,除了每单元的测试题里有适当的阅读。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远远达不到课标的要求的。而阅读在高考题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而且其他题型也在一定程度上与阅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高考成绩的关键。对于这样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我们备课组从本学期起每单元增加一课时补充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为了配合补充阅读课,我们本学期的教辅资料改订了《学生双语报》。因为我们发现这份报纸上的课外阅读很多并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阅读程度。而且双预报上还有与教材中主要阅读文章内容相近的阅读文章,这也是我们教材外补充阅读的目标。我们在课外补充阅读课上需要学生阅读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要与各单元主要阅读文章的内容要一致,是单元主阅读的适当的扩充。因为我们发现教材中的主阅读文章的内容不是很完善,学生对此内容的了解不是很全面,我们找出相关内容的阅读文章让学生阅读也有此目的。另外,为了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还上网去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看,并且也能将文章的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更深层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一举多得。我们补充阅读课具体的操作如下:
1.在集体备课时提前找好单元的补充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从《学生双语报》的课本链接上找的文章,另外,如果双语报上还有相关的文章我们就不用再在其他地方找了,如果没有可利用的文章,我们会上网查找一篇并配上相关的图片信息。然后印发给学生。
2.学生在上课3、4天前得到资料,将学生按座位分成8个小组,每组有一名组长负责。每4个小组阅读一篇文章。组长利用课下时间带领本组成员阅读被分配的文章,查出生词,并根据文章内容出一道相关问题,问题形式多样。
3.在课前,各小组负责同学将生词写在黑板上,以备另外4组的同学课上阅读使用。
4.课前5分钟,学生交换文章阅读,如遇到生词可以看黑板参考。
5.学生交换阅读后,用展台将各小组出的问题展出来,供没出题的组的同学来回答,出题人确定答案。答题时最好采用竞赛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6.两篇阅读进行完后,还会剩下再阅读一篇文章的机会,我们利用双语报的阅读训练营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7.另外,教材后面workbook 的阅读题也可以利用早自习或者复习课的时间来让学生做,如果课上没有时间,还可以留作业,教师检查后,如发现问题再利用课上总结。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扩大阅读量,我们将双语报上的阅读文章都利用上,在作业少的时候留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程度好的学生写读后感或者文章改写。程度不好的学生阅读后找两个好句子摘抄,并将句子翻译成汉语,老师要检查,帮助学生纠正阅读的错误。教师的检查也是监督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我们每单元除了补充阅读课外,还能够多阅读出4篇文章,平均每天阅读1篇文章,每篇文章按400词计算,一年8个月学生在校学习,在校期间学生的累积阅读量一年将近10万词,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在假期阅读8万词。我们还需要在学生假期时留8万词的阅读才能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我们就要在假期时要求学生购买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并要求他们一个假期要完成4万字的阅读量,要求他们填写阅读清单,做阅读笔记和阅读练习,开学时老师要检查,这样才会督促学生自觉去阅读。另外,我们也想到了要利用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样学生就能够每天有时间就会拿来阅读,阅读量就会提高的更快。但是,对于课外资料征订的限制,我们还没有办法让学生能够阅读上他们喜爱的英文报纸,我们的问题还需要解决。
总之,课外补充阅读的任务量是很大的,我们还要想更好的办法让学生能够达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