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 政治特级教师方培君:让学生终身受益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
公开课 政治特级教师方培君:让学生终身受益浅谈思想政
治课的核心素养
?o 如何订阅我们?-------------?-----------“第一教育”微信平台和“上海特级教师”微信平台联合推出“特级教师公开课”栏目,邀请沪上各学科的特级教师提供最权威、最实用、最详细的学习方法。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向特级教师请教,也可回复“公开课+您的问题”发送给我们,我们将邀请相关学科的特级教师予以回答。
每周与一位特级教师相约,千万不要错过哦!
回复“公开课1”“公开课2”“公开课3”,查看往期精彩内容。方培君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二、第三期名师基地主持人、上海市特级教师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她曾当选为中共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先后获虹口区首批十大领军人才、杨浦区第八批拔尖人才、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
今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是复旦附中的刘逸冲同学,他高考选择的科目是“3+政治”。作为复旦附中科技创新班的班长、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他的高考选择着实让许多老师和同学诧异。我曾就他为什么选择加试政治问过他,得到的回答是:“出于政治学科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兴趣。”
他认为:“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思维模式,不再仅仅看到 ‘是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且慢慢从纯粹的观察者逐渐进入到参与者甚至小决策者。比如,身边常见的居委会有怎样的法律地位?正在进行的基层选举究竟选什么?通过学习可以对一些国家运行中必要了解的政治经济现象进行认识和理解,有权利义务的意识并且履行自己在各领域的义务和权利。”
相信拥有和刘逸冲同感的同学不在少数,在我30多年的教学中,许多学生会在高考后,甚至是毕业多年后与我谈及这门课带给他们的收获。
2014年,我们名师基地组织了全市4202位初三至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并将相关数据与我14年前组织的大样本调查进行对比。
其中,同学们对于政治课的喜欢程度的数据如下:喜欢与比较喜欢政治课的为49.3%,比14年前提高了超过9%的百分点,喜爱程度有较为显著提高;很不喜欢的群体由9.7%下降为4.5%。
上述实例,作为引子,会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如:思想政治课究竟是一门怎样的课?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当前影响政治课实效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学好思想政治课?
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共同走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极思考并回答所面临的自然、社会及人生的重大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就目前来说,上海市思想政治基础型课程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大模块,基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的主要内容。
作为将来中国社会公民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思想政治课应该如何做到让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学科教育过程中,要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有哪些?这是近来学科教育教学一直在思考和研讨的问题。经过学科专家的多次研讨认为,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因为上海是一门课程)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具体可以表述为:本课程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常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处理品德成长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培育健全人格,弘扬民族精神,初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基础。
这样的思考比起以往,应该说是一个极大的跨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就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来说,我国以往的教育标准主要是以内容取向的,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教育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表现水平,很少体现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核心素养。
多年前我们在学科总目标设定中尽管已经涉及到了学科相关能力,但与当前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统领并将之作为制定课程标准、落实宏观教育目标的关键核心环节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以往对于学科应该承载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思考不多,或许这也是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过于强调学科内容知识点的传授,使得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缺乏明确的参考依据。核心素养的提出弥补了以往的基础教育各科课程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性的缺憾,同时明确了学科教育应该留在学生身上最有价值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各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既有共通性又有特殊性,各门学科都是按照未来公民的发展必须的素养,在学科领域内建构各自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体系。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
具体地说:思想政治课程就是学生通过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常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培养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正确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养成社会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育健全人格,弘扬民族精神,确立理想信念,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基础。可见,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的建构也是知识、方法、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然而,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
就现实而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我在《析疑集——中学政治课信度研究》一书中分析学生对政治课信度怀疑的四个方面的原因也同样在此可说明这个问题。1人们对于政治课的认识并不准确什么是政治课?今天的政治课究竟在讲些什么?估计社会上能够说清楚政治课的学科定位、学科价值的人不会很多。在我国,中学开设政治课,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意志,但由此也会使一些人,将“政治”与“政治学科”等同起来,与空谈阔论、尽讲教条、枯燥乏味等密切联系,甚至由于“文革”十年“政治挂帅”的消极乃至毁灭性的影响,人们还会将政治学科与“阶级斗争”相关联。
加之学生学习政治课程与学习其它课程的认识状态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学习其它课程以前常常是“不知”、“不会”的,这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在思想道德方面已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常会出现正确的思想教育意图与学生心理上的错误倾向之间的矛盾,从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2教材与社会现实之差异使得实效减弱在调查中,反映出同学们对政治课教材“既爱又恨”,有28.5%的学生因为教材内容而喜欢政治课,但68%的学生因为教材原因而不喜欢政治课,数据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教材成为学生是否喜欢政治课的因素。
10多年来,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材改革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课改革实验,对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配置、语言文字、版式设计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使得不少学生能选择是因为教材的因素喜欢政治课。
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变化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书本和现实的反差形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有专家将这种反差归结为“书本正确,现实滞后;实践发展,书本滞后;书本一元,现实多元;书本抽象,疏离现实;书本简单,现实复杂”等五种状况,这会使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政治课的实效。
3教学与生活的脱节使得实效难以提高教师“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结果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我们的一些教师教学中还是习惯于轻车熟路,较普遍地沿用“讲解——接受”这一模式,重点放在对某些原理、观念、概念,进行细之又细的分析。“上课记条条,下课背条条,考试答条条,考完全忘掉”的现象仍较普遍的存在。于是,贴近生活不见了,这门学科的特色削弱了。政治课一旦失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的活力和生命力。
人们不喜欢这样的思想政治课,称之为“假、大、空”。面对一代敏感、务实、求新、求知、主体意识鲜明的中学生,政治课教学就会成为空谈,学生也不能信服。4学科评价方式单一也是影响实效的深层原因我们的政治课,虽然在讲素质教育,但评价手段仍然是应试,知识点的记忆,考纲的把握依然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更多的是追求逻辑的严谨、答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不少学生对于政治课的回应是,“因为这门课我不会选择高考”,“因为只是学校里开设了这门课而已”。不少学生在政治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
解决上述问题,使学生从思想政治课终身受益,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理念+行动
理念决定未来。当我们站在学生终身受益的视角,你会发现,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必会发生相应的变革。你不会专注于我这门课是“副科”,没有得到他人的重视;你的视角也将不仅仅从原来高考的“3加1”至现在的“3加3”的尽快适应上。
你会对如何将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投入更多的心力,对如何对于形成这些能力有更多的思考。
行动改变当下。我们需要去实践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好教材,弥补教材滞后的缺陷;如何鼓励学生设问,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如何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如何将理论常识学习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进而学会全面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变成政治文件的传声筒或复读机,也不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进行意识形态的简单灌输,而是让我们的教师能够对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爱国的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事实上,政治教师在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时,不应该是盲目的,或者是偶一为之的。许多政治教师之所以被认定为“优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课堂早已超越课程规定的内容本身,成为师生之间共同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深刻体验的分享。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的知识也许是有限的,但在这样的课堂中受到的道德感染与思维影响,或许会在他们的生命中长时间持续。学生: 走进+思考
走进是基础。这里的“走进”,是指不加任何偏见的进入课程。因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问卷和座谈会上表现出来的对于思想政治课存在误读,如果学生带着这样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进入课堂,是很难对政治这门课程产生正面的兴趣的。
我的一位学生在高三毕业后告诉我:“只要是认真学习过政治学科的同学,其实效是不可忽视的。就我和周围的同学来看,平时思考问题,谈论问题已经逐渐开始使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框架,而这和未学习高中政治前的非自觉、非科学、非系统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缺乏理性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是有本质区别的。”
善于思考是关键。我们学习的原理、培养的能力,若离开了学生自己贯串始终的独立思考,便都不能导致牢固信念的形成。
高中学生在思考能力方面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这个年龄阶段,有的已不满足于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以简单枚举归纳法为主要特征的思维方式。
学会提出问题、勇于质疑、善于表达很重要,或许同学们提出的的观点有幼稚的一面,但绝不能低估自己敢于探究这些问题的意义。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
他的话至少有两点相当重要: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少不了思想品德素养和语言文字素养;二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
因此,学科教师既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又要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当然,不仅要把握共同的、一般的核心素养,更应当研究和把握学科本身的核心素养。这样才会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