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3.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人教版
3.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和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3用列表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二、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生甲]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乙]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丁]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生戊]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生己]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生甲]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师]他说的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生甲]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生乙]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师]好,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课本图3.3—2所示.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师]同学们的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们在认真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
[生甲]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生乙]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生丙]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生丁]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戊]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生己]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庚]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 不到.[师]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书)
[生甲]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我们实验中得出呢?
[生甲]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生乙]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生丙]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投影
二、虚像和实像(板书)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想想议议]
[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生甲]物体在1倍 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生乙]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生丙]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生丁]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师]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生甲]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乙]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丙]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师]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下面看挂图和实物,还有你们的资料说出它们的作用.[生甲]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生乙]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生戊]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生丁]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据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进行自动调焦.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师]同学们讲得很好.看来在下面做了不少工作,我很高兴,那么投影仪的构造呢?看挂图,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说出它的构造及作用.[生甲]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生乙]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生丙]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生丁]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射向投影片的光反射到屏幕上.[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分组亲自动手来使用照相机拍照和使用投影仪放大胶片.[学生们很活跃,积极主动的做,教师巡回指导]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布置作业
P62 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当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玻璃瓶会看到铅笔头逐渐变大,而形状不变.到某一位置时,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像,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相同:都能反映出凸透镜成的像与物距有关.不同:玻璃瓶是一个柱面凸透镜,它的焦距比较短.2.“傻瓜相机”也有快门和光圈,只不过它们都安装在机身里面.傻瓜相机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不需要人工调节,傻瓜相机也能自动聚焦,不需要手动调焦.五、板书设计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有设计空间,有操作空间。在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整个想法是:nn 1评论旧知识介绍新的lessonnn 2热身训练清除障碍3学生实践收集evidencenn分析教师-学生Dialoguenn 5原位实验开发。在实践中,1,2是非常流畅,为3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完成真实图像的缩小,放大图像的六组实验只花了22分钟。由于收集了实验证据的一个失败点,导致分析和演示链接做得不够。原位实验开发是在扩展的教室中完成的。一个预期是意想不到的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差异,1,2,3步整体旅行,4,5步离开空间。课程按计划进行。完成热身训练,花了15分钟,这一次值得。在这个会话中,训练是进行看起来像,以澄清概念和寻找的方式,清除物距,像距离的概念,并从记录材料技能读取距离。一起完成一组数据,物距40cm的实验,记录演示,学生将列的字符识别为记录。在热身训练的学生没有人留下来下一步打下坚实 所有学生在7分钟内完成了六组实验的现实。有一个老师的问题来检查收集的数据和性分析的真实性,如物距是40cm,像14cm,14.5cm,15cm,距离收集的不同。再次提醒学生屏幕的位置是最清楚的当屏幕上的位置。教师统一引导观察方法虚拟图像的方式,所有学生将被观察。快速进行实验。到第34分钟,完成了9个实验。在16分钟的分析和论证应该是非常充分的,但实际上,演示的分析没有出现过错。原因是收集的证据,如距离是非常不同的,如物距13cm,由于距离25cm,36cm,46cm等不同情况,收缩图像之间的图像差异是更大,论论的分析不是一般的困难。为了保持原始证据不能分析得出结论,修正后的实验数据需要很多时间,虽然类再次从17,18 cm做对象的两种情况,但差异仍然存在。不得不放弃不科学的实验,进行分析。实际上,每组学生做10次实验,而没有让分析成功完成的原因是由于前期准备不够.nn其次,细节确定成功或失败对象距离是40cm是,像14cm,14.5cm,15cm,所以差异值得分析,归因于学生找到实验的位置,测量的程度由第二次测试引起。类从17cm实验中重做对象,整组九组,两组实验根据结果(同样)和原始实验一致,这验证了我的类的方向,当判断是正确的但是两组与原始实验数据测量相同的距离仍然不一样,凸透镜焦距不一样。希望避免这个问题,解决课堂上的困难有一个更大的困难。教学设计根据整个凸透镜焦距设计的实验方法,我们共同完成九组实验,填写黑板形式可以分组,这不会对结论产生影响。实际教室,实验数据收集差异影响分析和演示链接。原因是没有前期准备是不够的,不能通过实验选择一个好的均匀凸透镜焦距。第三,思考的主题,清理messnn选择从前后的距离夹具 由两个实验组收集的实验数据与测量结果一致,恢复了一小部分情况,但分析和演示问题4,5用于改变物体之间的距离没有反映。在课程总结中,只有自嘲:老师犯了一个错误,所有的小组实验数据集团在一起分析论证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不能保证你使用凸透镜焦距准确同样,用一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更多的结论,你回去使用自己的实验数据继续分析。第四,设计完成思考1,所有学生做9组实验,可以完成,早期预热训练解决。坚持这种做法,学生越来越熟练的活动,实验技巧得到了提高。2,预选择一个好的焦距的凸透镜,让学生填写在黑板上的形式,你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和速度3,蜡烛选择硬度相对较大的白蜡烛,火焰相对较小,做放大实验,在屏幕上仿佛没有超越屏幕。4,进入图像的三组实验数据,尽可能从节点一些。如18cm,看不到大小,或火焰,怪怪的灾难。13 Cm太大,清晰的边界很难确定。材料从17厘米,16厘米,15厘米或14厘米的距离,更适当。5,在分析和演示程序的结构的过程中,是解决分析的难度,教学生分析论证的方法。坚持实践。直接对学生进行焦距和双焦距,表明焦距是凸透镜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分析和演示的过程中,物体的距离和距离f 2f为边界(其中两点重要性,而且也是针对实际情况的重点,两倍大小的子栅栏埋伏)nn首先,就像实际情况两类,范围寻找距离的对象。然后像倒立分为两类,远离范围的物体范围。将反转的真实图像,和正统的虚拟图像分类。重现现实的形式。表格水平划分,垂直比较.nn分隔之间的实像的大小。获得物距和图像距离之间的距离,并且比较每种图像的物距与图像距离之间的关系。该表使用纵向划分来进行水平比较。最后,距离距离的连续变化与对象距离的连续变化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收集的数据获得更多信息.nn 6,扩展实验。效果非常好,坚持做到。可以穿在右边 链接,如点燃的蜡烛发现喜欢观察,熄灭蜡烛在观察屏幕,没有蜡烛,这个实验的对象必须是光或非常明亮的对象。最新的想法:成一个小的真实形象以后找到,注意距离和距离。老师指导凸透镜的直接移动找到放大的实像,再次记录物距和像距,记录在表中指定的位置,进行两次实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提高效率,实现扩展实验意图。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设计上有空间,操作时有余地。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的教学中,的整体思路是: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2热身训练扫清障碍
3学生实践收集证据
4师生对话分析论证
5就地取材实验拓展。
实践中,1、2进行很顺畅,为3打下坚实的基础,到学生们完成缩小实像、放大实像的六组实验的时仅仅用了22分钟。由于实验证据的采集出了点故障,导致分析与论证环节做的不够充分。就地取材实验拓展在延时课堂中完成。
一、预计之中,预料之外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的教学设计,1、2、3步整体行进,4、5步留有空间。课堂按计划行进。完成热身训练时,用了15分钟,这时间用的值得。在这个环节,进行了找像的训练,明确像的概念和找像的方法,明确了物距、像距的概念和读取记录物距像距的技巧。共同完成了一组数据,物距为40cm的实验,记录演示,学生明确了像的性质的一栏的记录。在热身训练环节学生无一掉队,为下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体学生完成成实像的六组实验用了7分钟。当中有教师的提问检查收集的数据的真实性和性的分析,比如物距是40cm时,像距有14cm、14.5 cm、15cm,像距的采集有差异。再次提醒学生像的位置是光屏上呈现最清晰的像时的位置。
教师统一指导观察方法虚像的办法,全体学生都会观察了。实验快速进行。到第34分钟的时候,9组实验全部完成。
16分钟的分析论证应该是很充分了,而实际上分析论证的确出现的故障。原因就是收集到的证据,像距的差异很大,如物距为13cm时,像距有25cm、36cm、46cm,等不同情况,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像距的差异比较更大,这对于分析论证不是一般的困难。维持原来的证据无法分析得出结论,修正实验数据需要有大量的时间,虽然全班同学又重新做了物距17、18cm两种情况,但是差异依旧存在。不得不舍掉不科学实验,进行了分析。
反复的实验,实际上每组同学做到了10实验,并没有让分析论证顺利完成,原因是课前准备不充分。
二、细节决定成败
物距是40cm是,像距有14cm、14.5 cm、15cm,如此的差异值得分析,当时归因为学生实验找像的位置、测量度数引起的,进行了二次试验进行检验。全班重新做了物距17cm的实验,全班九个小组,有两个小组的实验据结果(像距一样)与原来的实验一致,这就验证了我当堂课的判断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两个与原来实验数据一样的小组测出的像距仍然是不一样的,凸透镜焦距不一样。原来想回避问题,化解难度却在课堂上出现更大的难度。
教学设计按照全班统一的凸透镜的焦距设计的实验方法,大家共同完成九组实验,填写黑板的表格可以分组进行,这对于结论的得出不会有影响。而实际的课堂上,实验数据的收集的差异影响了分析论证环节。其原因是没有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通过实验选择好统一的凸透镜的焦距。
三、学科思想,收拾残局
选择了固定物距前后像距测量结果一致的两个实验小组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挽回了一点局面,但是分析与论证的问题4、5用到物距变化的连贯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在课堂小结中,只有自我解嘲:老师犯了一个错误,用同学们所有的小组的实验数据的集合在一起分析论证实际上不科学,因为没有保证你们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完全一样,用一个小组的实验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更多的结论,你们回去利用自己实验数据继续进行分析。
四、设计完思考
1、全体学生做九组实验,可以完成,前期的热身训练解决。坚持这种做法,学生的活动中越来越熟练,实验技能得到提高。
2、课前选择好统一焦距的凸透镜,这样,学生竞赛中填写黑板上的表格,可以激励学生,增加实验的效度和速度
3、蜡烛选择硬度比较大的白蜡烛,火苗比较小,在做放大实验的时候,在光屏上像不至于超出光屏。
4、成放大像的实验的三组数据,尽量离节点远一些。如18cm,看不出大小,还是火苗惹的祸。13cm时像太大,清晰的边界很难确定。物距取17cm、16cm、15cm或14cm,比较合适。
5、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程序化的结构是化解分析难度,教会学生分析的论证的方法。坚持做法。
焦距和二倍焦距直接给学生,说明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的参数,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划定物距和像距的范围以f和2f为界点(之处这两个点的重要性,也为焦点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打下埋伏)
首先是像的虚实分两类,对照找物距的范围区间。然后是像的倒正分两类,对照找物距的范围区间。将倒立的实像、和正立的虚像归类。形成虚实像的再认识。表格横向分割,纵向比较。
然后是实像的大小分区间。分析得出物距和像距的区间,并比较每一种性质的成像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表格利用纵向分割横向比较。
最后成实像的像距的连续变化和物距的连续变化的关系,充分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得到更多的信息。
6、拓展实验。效果很好,坚持做。可以穿插在恰当的环节,如,点燃蜡烛找到像观察,熄灭蜡烛在观察光屏,没有蜡烛的像,说明此实验的物体必须“发光”或“很亮”的物体。
最新想法:成缩小的实像找到以后,记下物距和像距。教师引导直接移动凸透镜找到放大的实像,再次记下物距和像距,在表格规定的位置记录,一次操作两次实验,实验的准确性得到保证,提高效率,实现拓展实验意图。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第五章 课题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具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成像的对比。
【过渡】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知道,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其实都是凸透镜成像,为什么同样是凸透镜,却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吧。
二、新课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渡】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两个基本的概念——像距和物距。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提出问题】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假设】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可能跟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设计实验】参照课本图5.3—1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②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记录数据。③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记录数据。.④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记录数据】
【分析论证】(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更直观)U>2f 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f 【过渡】现在,大家来看一下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的特点;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像的特点。 u=2f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异侧 v=2f; u=f时不成像。 (一倍焦距处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规律总结: 一焦分虚实(即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为实像)二焦分大小(即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实像异侧倒(成实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两侧,且像是倒立的)物远像近小(物体离透镜越远,所成实像离透镜越近,且像越小)虚像同正大(成虚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同侧,且像是正立、放大的)物近像变小(物体离透镜越近,所成虚像越小) 【知识巩固】 1、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D) A.5cm B.10cm C.15cm D.18cm 三、课堂练习: 1.小明小组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并进行了实验: (1)组装器材:小明小组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则他们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调整是 向下调整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高度。 (详细写出需要调整的器材和具体的调整方法)。 (2)调整完成后,老师安排各个小组都使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并把其中七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画在了同一幅图中,其中1′是蜡烛放在1位置所成的像,2′是蜡烛放在2位置所成的像„,分析4、5 两组数据可知,当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实验,根据此原理制成了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若要观察蜡烛在6和7两个位置时所成的像,小明等同学观察的方法是 去掉光屏透过凸透镜观察 . (3)在做实验1的过程中,调皮的小聪用不透明的纸板遮住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此时光屏上能呈现的像 D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通过这节课,谈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教学课题 第五章 凸透镜及其应用 (一)教学 目标 知识点:了解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比较法,模拟法,控制变量法 难点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程 一、透镜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典型光路 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1: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2: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3: 4、分类: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光学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三、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需戴凸透镜调节;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透镜及其应用典型例题 【例题1】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聚作用”指光线比原来的光线要相互“靠拢”故不一定是平行光束,也不一定是会聚光束,也不一定是发散光束,故C是正确的。答案:C 【例题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在相当于? 的胶片上得到? 的、? ???的像 答案:凸透、光屏、倒立、缩小 【例题3】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与A图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中的(??)。 解析:使用幻灯机时,应当在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就需要将幻灯片倒置,还需要调节屏幕位置,镜头位置,使屏上的像清晰。 答案:D 【例题4】关于放大镜,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B.用放大镜可得到物体倒立的像 C.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 D.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不过必须在焦点以内。手持放大镜伸直胳膊看窗外的景物,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所以不是用放大镜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C 【例题5】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 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解析: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照相机能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答案:A 【例题6】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开大光圈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为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远景物,指的是景物离镜头较远,也就是物距较大。根据照相机的原理,像很小,像距很小,应当减小镜头与胶片之间的距离。胶片远法移动。只能将镜头后移,反之,在拍摄近景时,应当加大胶片与镜头的间距。将镜头向前移,由此可判定选项A不正确,选项B正确。光圈是镜头前边开口的障碍物,它的作用是只让光从所开的口中通过,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在阴天,景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较弱。因此,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加大光圈,从而得知,选项C正确。 说明:使用照相机时,需要景象清晰,曝光适度。采用调节光圈、距离、时间的方法满足要求,一般情况下,物体固定不动,物距确定。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像距使物体成清晰的像在胶片上,应当说明,放大或缩小光圈,只能改变进入照相机光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决不会因为减小光圈使物体的像少了一部分。 答案:BC 【例题7】拍集体照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再(???)。 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 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 D.将快门数字调大 解析:没有人进入镜头,说明要成的像太大,若要使全体人员进入镜头,则需要使成的像小些,根据成像规律,像要变大,像距也须变大,而物距必须变小,反之,像要变小,像距也须变小,而物距必须变大,这样就需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或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所以选项A、B正确。 说明: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只是增大进入照相机的光量,将快门数字调大,曝光时间变长,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 答案:AB 基础性练习: 选择题: 1.一束平行光线照射到某透镜后,光线发散了,这个透镜一定是()A.凸透镜 B.凸镜 C.凹透镜 D.凹镜 2.下图表示一条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3.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4.实验室中需要用平行光做实验,现手头上有小灯泡、凸透镜、凹透镜等,以下获得平行光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B.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来源:Z*xx*k.Com] C.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主光轴上,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D.将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射向凹透镜的光经凹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5.如图所示,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O处应填的适当类型的透镜是()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凹透镜都有可能 D.凸、凹透镜都不行 6.如图所示的4块光学元件,要使下面的光路图成立,虚线框内应单独放入的镜是()A.1和3 B.2和4 C.1和2 D.3和4 7.光穿过透镜时,关于折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穿过一个透镜,光线就只经过了一次折射; B.穿过一个透镜,光就会在透镜与空气交界面的两个面上产生两次折射; C.光在穿过透镜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折射; D.透镜越厚,折射就越厉害 8.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9.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能力提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中哪些是凸透镜 ()A.1、2、3 B.4、5、6 C.1、3、5 D.2、4、6 2.小芳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可能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3.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 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承接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当把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凸透镜5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放大、正立的实像 B.缩小、正立的实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实像 5.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 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D.若使屏幕上清晰的像变大,只需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的情况是图中的()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凸透镜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D.把凸透镜向右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大 8.如图所示的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光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线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9.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够呈现()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10.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针对如图所示的成像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B.属于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 D.属于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1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物体离物镜的距离 () A.小于焦距 B.等于2倍焦距 C.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12.如图所示的是课本上所画的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 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 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 13.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人逐渐靠近镜面时,会感觉自己的像在“变大”,这是因为 () A.像真的变大了 B.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小了 C.像实际变小了 D.像相对于人眼的视角变大了 二、填空题 14.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15.舞台上用的一种追光灯,是由凸透镜和点光源组成的。如果要产生平行的绿光,光源 应放在凸透镜的 处,凸透镜上应贴有 色的滤光片。 16.小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填“上”或“下”)调整;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的实像。 1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当烛焰向凸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它的焦距。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当中,凸透镜、烛焰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A、B、C三个位置时,光屏上呈现一个缩小的像,则在A点位置放的是,在B点位置放的是 ,在C点位置放的是。 19.眼睛是一个“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 的。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当睫状体 时,晶状体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近处物体。 20.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是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 纹,其夹角是5o。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些。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则他看到的角度是 度。 三、作图题 21.画出图中透镜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方向。 22.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23.在图中,完成入射光线从左边射向凹透镜折射,再由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如图所示,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该像应该是、的 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由标尺的15 cm处向30 cm处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不变”)。 25.小刚有一架“傻瓜”相机,拍摄时不需要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需要“调焦”)。相机的说明书上注明“拍摄时,景物要在3m以外”。相机拍摄时 底片上成的是 、的 像。下表是这架相机像距和物距的变化情况(f =35mm)。根据表中数据,解释为什么拍摄时不需要调焦?。 26.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实验结果表明: (1)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 (填“前”或“后”)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2)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 透镜。 (3)近视眼镜的作用是将光线 (填“会聚” 或“发散”)。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A B D D B C D A B C B D 二、填空题 14.会聚,发散。 15.焦点,绿。16.下;15;左,缩小,倒立。17.远离,小于。 18.光屏,凸透镜,烛焰。 19.形状;放松,薄;收缩,厚。20.放大,正立;远;5。 三、作图题 21.略。 22.提示: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23.提示:凹透镜折射后水平射出,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四、探究与创新题 24.缩小,倒立,实;向右移动。 25.缩小,倒立,实。u>3m时,像距变化不大(很小)。26.(1)后。(2)凹。(3)发散。(4)坚持做眼保健操等。 老师 课后 赏识 评价 老师最欣赏的地方: 老师想知道的事情: 老师的建议:第五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