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宜昌市2017届中考地理专题复习四世界地理气候(一)教学设计课件
专题四 世界地理——气候
(一)【考试目标导学】
1、能区别“天气”和“气候”,并能在生活中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4、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世界年降水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思维方法导引】
[例题1](2006年宜昌市地理会考题)关于某地气候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昨天最高气温达到 30℃ B、终年高温多雨 C、干旱持续了半个月 D、午后阴有小雨 [例题2]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洲的平均气温最高,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气温在 ºC以上,最主要原因是。
⑵ 洲的平均气温最低,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在 ºC以下。
⑶从等温线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⑷在北纬30º附近,年平均气温在0ºC以下、比同纬度其他地方低10ºC多的地区是,其低温的主要原因是。
⑸由于南半球海洋面积比北半球的海洋面积广大,所以南半球的等温线与北半球相比较为
1。
[例题3](2013年宜昌市地理会考题)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正确的说法是: A、世界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B、赤道附近降水少,两极附近降水多 C、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是一样的
D、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少,大陆西岸降水多
【自主评价导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描述中表示天气的用语是: A.明天午后有雨
B.冬冷夏热,春旱秋涝 C.昆明四季如春
D.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在卫星云图上,北京及周边地区为绿色时,可判断北京的天气情况为: A.晴天 B.阴雨天 C.多云转晴 D.晴转多云()3.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搭配妥当的是: A.外出旅游 B.出海打鱼 C. 下田插秧 D.
晾晒衣物
()4. “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 A.日温差较大 B. 月温差较大 C. 年温较差大 D.气温年际变化大()5.气候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
A.气温与气压 B.气温与降水 C.降水 D.气温()6.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气温最低为l月,海洋出现最低值的月份是:
A.1月 B.2月 C.3月 D.4月
()7.当我们休暑假的时候,澳大利亚正处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8.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附近降水少,两极附近降水多 B.世界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C.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是一样的 D.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少,大陆西岸多()9.关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正确的是:
A.山地的背风坡降水较多 B.中纬度的大陆沿海降水少,内陆降水多 C.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部降水少 D.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10.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人类活动()11.下列现象与其主要成因连线正确的是:
A.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纬度因素 B.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海陆因素 C.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两极地区终年冰雪覆盖——地形因素 D.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降水量远远多于北坡的降水量——地形因素()12.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人类活动()13.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大面积的植树造林
B.家庭电器的大量使用
C.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
D.工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14.温带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终年炎热 B.四季分明 C.终年寒冷 D.全年多雨()15.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相比()
A.冬季大陆气温高 B.夏季大陆气温高 C.全年大陆气温高 D.海洋冬夏气温都低
()1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描述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A.迎风坡降水多的缘故 B.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C.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D.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17.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约为(A.600米 B.3666米 C.200米 D.2000米()18.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乡村聚落中最常见的民居是()A.冰屋 B.窑洞
C.高脚屋
D.平顶房)二.综合题: 19.读下图回答:
(1)该地在____半球(南、北),判断依据是。(2)A地对应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_____图(甲、乙)。
(3)B地降水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这说明,降水不仅仅与距海远近有关,还与 等因素有关。
A地的降水类型为_______________.20. 读“宜昌市某年1月份大气和日均温变化图”,回答问题:(1)1月6日宜昌市的天气状况是()A.多云转晴 B.晴转小雪 C.阴转雨夹雪 D.小雪转大雪(2)6日这天3℃大约出现于()A.日出前后 B.12点前后 C.午后2时前后 D.夜晚12点前后(3)宜昌市1月6日至10日期间()A.气温均为零上 B.6日日均温最低 C.7日日均温最高 D.8日日均温最低(4)关于宜昌市这几日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A.冬季寒冷 B.全年降水较少 C.没有降水 D.较冷,气温有波动
21.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
“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于2011年11月在南非德班召开,德班会议首次强调所有主要污染国接 受法律约束的减碳幅度,因为人类活动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洪水、干旱,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北半球的气温将上升5℃,而根据新的计算,上升的气温可能达8℃,科学家认为这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①全球气温明显变暖,主要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②全球变暖会产生哪些危害?(至少两点)
③全球变暖越来越影响我们的生活。作为地球的主人,你能为防止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做些什么?(至少两点)
2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 A,B。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极圈内有 现象。
(3)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是在 月 日,地球运行到 位置。(4)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
第二篇:中考复习:欧姆定律(一)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飞凤镇中心学校
师天旭
一、复习目标
欧姆定律及其简单计算。
二、中考考查方式及分值
南充中考物理“欧姆定律”部分主要考查串、并联电路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应用等。难度中等,题型是填空、选择、计算、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分值4--8分。
三、教学过程
(一)导——(明确目标任务,当堂掌握考点。8分钟)1.课题引入:(3分钟)
师: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欧姆定律 板书:“中考复习:欧姆定律
(一)” 师:南充中考物理“欧姆定律”部分主要考查串、并联电路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应用等。难度中等,题型是填空、选择、计算、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分值4--8分。其中重点是: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难点是:会欧姆定律的相关计算。师:这节课我们有三个任务。
①理解、识记欧姆定律的考点1和考点2。②练习欧姆定律计算题,人人都会。
③课堂测试,当堂测试、当堂阅卷、当堂宣布分数,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2.阅读本节应掌握考点(5分钟)师:用5分钟时间记住学案上的考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话读一次不明白,就多读几次。
3.巡视学情,抽查好中差生掌握情况
(二)练——(当堂训练,人人都会。7分钟)师:做好了的同学举手。(教师检查举手学生完成情况。4分钟)师:不会做的同学举手。(做好了的学生立即去帮助不会做的学生,达到人人都会。3分钟)
师:会做了的同学举手。(看是否人人都会,若仍有学生不会,安排课后辅导)
(三)测——(当堂测试,反馈分数,反馈学情。30分钟)师:下面检测一下大家的复习效果。1.发卷,独立完成测试题。(15分钟)
2.学生三人交换试卷,每个题由学生展示答案,不对请学生订正。(5分钟)(若需要补充,教师补充)
3.学生打分、总分,教师收卷,宣布成绩,发卷。(3分钟)4.难点突破。(可由学生上黑板讲解,教师补充)(第5题)(3分钟)5.改正试卷,当堂巩固本节内容。(4分钟)
第三篇:【全国百强校】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节的内容。3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本课是在了解), 选择透过性(及功能特性)流动镶嵌模型(本章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的方式提出猜想。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 膜运输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1()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2(、能力目标:2)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1()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 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学习)1(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提高思维品质)2()3(审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图表数据的解读
四、学生情况分析本节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相同吗?从而便于教 师引出本节内容。
五、教学策略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学设计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
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六、课前准备、学生学案;1、多媒体课件。2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施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活动 运用课件展示: 三聚氰胺事件 三聚氰胺存在于细胞 而不能广阔的分外的体液,物生忆回生学布在大多数器官中,这一切 膜的结构特点,并积 依赖于细胞的什么结构? 极回答。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 意图 链新旧知识通过
回答: 新课导入
接导入新课
学化的膜物生、1组 成 特构结的膜物生、2 点生、3特能功的膜物 点 生物膜到底可] 提问[ 以让什么物质通过?这些 物质又是通过什么方式通 过? 学生思考利用课件展示图片: 生物膜图片教师提示:可将探学生科学培养究的品质和掌握一般取先分成种某的膜既然生物膜] 提问[ 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出来,分别研究每种 成分的功能那么他们在物质分子构成,质运输过程中分别起什么 作用?怎样研究他们的功 能? 单一研究法 图示进一步展] 过渡[ 示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 问题探讨 双层对各类物质的通透性,并讨论:、什么分子可以通过1 这层膜,什么分子不能通 过?无蛋主自过通生学膜白质生物、葡萄糖、氨基酸等2回论讨组小、究探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问些一出提并,答起学生探索物质跨膜但人体又不能通过这层膜,题:“蛋白质在某些(教师适过程的兴趣。对此你该如需要这些物质,?何解释鼓励他们观察时评价,起能可中输运质物
第四篇:中考地理 第十三章 第二节 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2课时)复习教学设计1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已有的知识,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说出东北平原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原因及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闯关东》影片,并以带领学生闯关东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北三省关于农业和工业的图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中有种田情节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气候很冷,那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的山东人,顶风冒雪地非要“闯关东”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找到答案。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互议的方式,共同回顾一下,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同学:同桌相互交流,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教师:同学们刚才回顾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从我的观察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不错。下面同学们读一下课本“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一个框题的课文及相关地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的作物熟制?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的灾害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从自然条件上说出原因是什么?
3.东北平原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是什么?
4.东北平原要停止开荒建立保护区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老师要重点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任何时候,无论有何种需要都尽可能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学生: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师友之间再进行交流,主要是学习较差的乙同学把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向学习较好的甲同学阐述一遍,甲同学对于乙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师友互助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让学困生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相关知识,让我们完成课本18页的“活动”。第1项,“走访你所在地区的超市或粮油商店,调查粮油日用品有哪些来自东北三省。”这一个活动内容已经在上周末布置给大家了,大家可以举手交流一下你调查的结果。
学生:东北大米、大豆、高粱、大豆油、玉米油……
老师:第2项,可以比较一下“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和“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思考并说明东北三省商品粮在全国的地位。
学生:说明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远多于当地人的需求,有利于粮食商品化。
老师:第3项,可以围绕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理解补充这些条件。
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先把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分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然后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共同查找其它原因,进行交流。从本题给出的条件来看,东北三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有:①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②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②农业的科技水平高。通过讨论,我们认为雨热同期的气候,也是自然条件之一。
教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今天我们在分析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时,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那就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到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去探索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同桌或师友两人互相提醒,对东北三省的农业进行简单的回顾。
教师: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9-21的有关课文及图思考下列问题。
5.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是什么?它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6.东北三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其工业体系特点如何?
7.目前,东北三省的工业基地出现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在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同学们分析的不错,东北三省的重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的,从图6.20中也可以看出,其工业分布大多在矿产的富集地带。那么东北的 3 工业分布除了与资源有关之外,还与哪些条件有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完成课本P21的“活动”。大家就活动的第1项,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哈尔滨、长春、沈阳都有多条铁路线经过,陆运便利,哈尔滨还有松花江便利的河运,而大连不仅有便利的铁路运输还有便利的海洋运输。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便利的交通成了布局工业的重要依据,便利的交通也是开发和调配资源的重要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活动的第2项提出的问题,同桌或师友间商量一下,说说你们的见解。
学生:从图6.20和图6.21的对比,可以看出,大多数矿产地都有铁路经过,这些铁路的修建为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铁路修到甲经过大兴安岭林区,应该是与开采那里的森林资源有关,修到乙应该是与开发那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有关。
教师:我也非常同意同学们的见解。由于甲乙两地临近俄罗斯,将铁路修到那里既有开发资源的作用,也有国防建设的需要。
前面我们提到了资源对于东北三省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看看活动第3项提出的问题,我们同学同桌或师友之间先商量一下,再在班上交流。
学生:从大庆的工业结构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大庆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对照图6.20,不难看出那是因为大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同样,伊春工业部门中的木材及林产品加工、钢铁等占有重要地位,一是因为伊春位于小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丰富,二是因为伊春附近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鞍山的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则是因为鞍山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都是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东北的工业布局大多分布于资源富集地区和交通要道上。当然影响工业分布的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希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捕捉,善于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读“东北地形图、东北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和东北铁路与城市分布图”(自左向右依次),回答问题:
1.图中,佳木斯市位于三江平原,这三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农作物中不能在佳木斯市生产的是()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甜菜
3.据图,列举佳木斯市及其附近两种以上的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从两个方面说明佳木斯市的交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佳木斯市是我国最东的地级市,它与_________(国家)相邻。据此,你对佳木斯市调整工业结构有何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探索问题: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能为东北三省的人们提出怎样的建议?按照你的设想,大庆的工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五篇: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十三章认识区域中国第二节认识省区和跨省区域高原湿地__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能够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 2.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保护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 视频导入,观看三江源野生动物的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三江源野生动物视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一.江河的源地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三江源地区有较为形象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兴趣。活动1:定位置
师:展示“青海省地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活动2:析命名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活动3:说地位 师: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活动4:探原因
师: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 ,最终流入大海。【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展示搜集的资料和探究成果,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探黄河源头
师:“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三江源地区如果不探三江之源,那就太遗憾了。下面我们就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四川飞人”今日要飞越黄河源头 困难重重留悬念应用类比的方法说明科考的艰巨性。模拟科考
师: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的地区状况。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生: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 师: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师追问:科学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我们的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甲:因为支流众多,寻找长度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生乙:在源头区,沼泽广布,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也很困难。生丙: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比较困难。生丁:该区高山峡谷众多、高寒缺氧、灾害频繁„„ 师:根据考察的结果,综合分析,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黄河源头为卡日曲。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的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并且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更多大河的源头在等着我们去探寻。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探寻其他大河的源地,如长江、澜沧江等„„ 【设计意图】开展模拟考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也能感受科学家科学考察的艰辛,培养积极探索、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课堂留白,给学生更多创新的空间。二,保护三江源之地 活动1:明特点
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活动2:看变化
师:看图片,说一说三江源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
生: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使得“中华水塔”──三江源告急。活动3:说影响
师追问: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小组合作探究一:三江源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活动4:明问题、析原因、找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二: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生甲: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生乙: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师归纳整理: 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现本节所学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并能突出学习重点。
课堂小结
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
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例如,课程内容做得还不够精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探究内容也还应进一步细化,力争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较为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