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几点感悟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几点感悟
转眼间,此次培训已经结束。社会在发展,在进步,教育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页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为评价逐步转变为对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综合评价,因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势在必行。通过观看专家们的视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我有以下的几点感悟:
一、教师层面:
第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当今社会,学生的高分数是考上大学所必须的,但是如果学生只会学习,不会其他,那就真的成了“高分低能”。如果这样,将来大学毕业,走向社会,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要怎么处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仅是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我们要在让他们学会文化知识同时的,也要让他们具备各方各面的综合素质。
第二,教师教授知识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首先还是要吃透教材,挖掘知识点,因为只有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去发现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将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课堂讲解时要灵活设计问题,做到少而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教师课上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分析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讲解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那么,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也会习惯性的去思考多种解决方法。
第四,教师要多学习专业知识,提供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学习也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教师只有有了渊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去教授知识,解决疑惑。另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比我们领着学习要重要的多。
第五,对学生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中,应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时时刻刻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正直善良的人。在评价中,要对学习成绩优异、进步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德育的表扬。拾金不昧,爱护班集体的一草一木,团结友爱同学等等,都是值得表扬的。
二、学生层面:
第一,学生要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书就是这些文明的承载者。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明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读书,才能更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学生要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一个好的体魄,那也是什么都做不成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者,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也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只要功夫下的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有一个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第三,学生要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手把手的教这种填鸭式教学,早已被摒弃。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也有着我们所意想不到的潜力可以开发。让他们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远比我们教要更好。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当学生走出校门,一切都要靠自己,学会自主学习,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第四,学生要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之处。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两面性,我们要学会去发现他们的美丽,感受他们的美丽,这样,才能树立起一个美好的情操,才能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爱上这个社会。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的很多,要求也很高。从学校层面来讲,我们也只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围绕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对给学生留出一些学习文化知识以外的时间,让他们去接触更广大的天空,才能更有利于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但是,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逐步的提高和转变,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实现,且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作用。
第二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
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课题组负责人就研究成果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指标,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Q: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在价值定位方面,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Q: 开展核心素养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Q: 核心素养研究的专业性很强,请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结构,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15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框架和落实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确课标修订任务。
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待。课题组访谈了十二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60余次,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后,又召开征求意见会20余次,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2014年7月,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进行了审议。
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修订的衔接工作,2014年8月,呈请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
2015年1月,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了衔接转化研究成果,赞同研究组提出的核心素养落实方式。
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年初,两次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将核心素养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单位征求意见。
同时,正式征求了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各省市教育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意见。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意见。
Q: 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指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
六大素养既 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
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Q: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Q: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么?
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
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Q: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炉
对比今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当时的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9大素养,包含25个基本要点。而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与征求意见稿相比,从数量上来说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研究基本情况。他表示,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林崇德教授表示,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对于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这一问题,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这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浅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一、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刻不容缓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体现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化学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要让知识融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就必须掌握其核心素养。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用科学知识“造假”以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素养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们应该也必须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二、初中化学学科素养体系
1.化学变化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变化守恒”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2.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所以“宏微结合”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3.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的特有语言,所以会认识化学符号,会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也是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实验与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又一核心素养之一。
5.“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理念之一,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化学价值观。在应用化学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思想,这可以称为绿色应用。“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这点也应该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综上分析,我认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符号表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另外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放在重要的位置。
三、基于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专业知识的拓展
1.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首先,21世纪的教师必须摄取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师需要获取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把握当代人们的生存环境及其对人的生活方式的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设置问题情境,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是综合的,会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涉猎广泛知识。其次,深化学科知识。培养核心素养强调从关注知识的传递到更多地关注育人,需要从知识、技能、态度整合性地给予学生影响,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学科知识时,不仅深刻理解陈述性知识,还要熟练把握程序性知识,更要细密梳理策略性知识,善于描述自己的内在思维,使学生可以想象。同时,要考虑知识所承载的技能、态度。最后,补充相关学科知识,以满足课程整合设置和综合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2.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完美融合
坚持探究性的教与学,让学生学会认知。知识是必需的,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做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研究、操作、合作等方式,逐渐地形成核心素养。围绕这一思想,项目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像艺术家那样工作都是不错的选项。但无论哪一种方法,情境、问题、探究、合作都是其中的关键词。”再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自主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自我教育、反思与管理。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势在必行
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要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开放地进行设计的技能,既考虑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考虑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既考虑课内内容,又考虑课外内容,要熟练地运用生活经验和社会资源,包括21世纪社会、生活的实况,给学生以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课堂组织和教学中,要精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的组织,展现课程的生成、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和解决,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技能来指导学生,成为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与能力的指导者。在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具备技能,以求能够及时判断出学生的发展状态及需求,做出恰当的反馈和引导。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教学交往能力包括与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与教师的交往能力。与学生的交往,需要教师具备理解学生素养现状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在班级授课制中还要具备协调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各学科核心素养有其独特性,但也会构成学科群,承担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为此,需要具备与其他教师密切而深入交往的能力。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应该竭尽全力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切的重要性。未来学生才有可能利用化学为我们的社会造福。
第四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后深有感触,下面浅谈几点心得体会:作为一线教师,我对如何评价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思考,有一些看法提出来与同行讨论。例如:每一学年末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评价表”,“评价表”中除记录该学生各科的知识成绩外,还要记录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业情况,行为习惯,优缺点等各项内容。我的这点感想也许其他老师们早有同感,让我们共同期待着更加科学的合理的“学生综合评价办法”的诞生吧。
第五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心智品格的发展。我们英语教师应针对教学目的合理调整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认知能力,更要侧重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让学生在敏锐的语言感知中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为之后的系统性学习提供支持。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启蒙英语学习和夯实英语基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文化品格,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表现出态度;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想特征、思维方式,反映出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学习能力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同时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核心素养培养:
一、用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养成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多会以教师的行为方式为模板进行模仿,养成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典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学习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再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立差异性的教学环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到为教学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英语学科的魅力和其中的奥妙,最大化地引领学生利用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小学课堂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用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进度,但远远难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有些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而言,是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英语教学,有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阅读量。教师可每周抽几节课组织学生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上阅读课,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电影或情景剧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表达的内容更多,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有很多的好处。英语对孩子们来说,毕竟是第二语言,从行文方式到行文措辞都有一定的陌生感,在教学中加入课外阅读环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完整的作品传达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是影响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
四、在政策方面确立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于口号与文件,要具体的开展实行,落实到位。英语教师要认真解读政策文件,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尝试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同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一样,设定一些阶段性的具体要求,使思维品质的发展具象化,具有可操作性。让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以便在教学中根据教材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
五、借助学科整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教师要整合学科知识,列举一些正确行为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错误行为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判断自己言行的对错,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另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网络,向学生传授核心素养的内容。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围绕英语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英语课程,必定会成为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因此,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紧紧围绕语言表达技能,紧扣英语交际性特征,让学生在会听、敢说、能读、可写的过程中丰富认知感知,在实践运用中提升学科综合素养;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并懂得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为之后的成长成才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