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22:5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题报告》。

第一篇:结题报告

关于《师生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华亭县民族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我校课题研究小组 关于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规划课题 “师生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研究”(甘教规办【2007】04号,课题批准号:GSG【2007】0536号)试验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年了。现在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呢?是嫌现在课的形式不好吗?课的模式太老太旧没新鲜感了吗?都不是。那么是为什么呢? 我们的认识是:要改变教师教的方式,改变学生学的方式。何以此说?这个问题事关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的认识,有必要在这里阐述一下。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深刻地感受到现在的学生太懒了。我们的学生在我们过多地包揽、输灌教育下,不会自已主动地学习了。没有老师教,他不学,没有老师教,他不会学。学习成了一件十分沉重无趣、机械重复的活动了。不爱读书,不爱写作业,老师逼着学,逼着写,反招来学生的不满与抵触,老师出力不讨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老师的工作效率与情绪感受,我们感受不到教学的快乐,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上 到初中高中,学习钻劲不足,恒心缺失,后劲严重乏力,严重地制约着高考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基于上述现状,我们认识到: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切入点定在哪里? 一定在:学生一天最集中的学习时间,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课堂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研究的根本在于:改变学生学习被动,缺乏主动性,习惯于老师强迫,“硬教”的问题,改变学生缺乏自主获取,习惯于老师讲,老师灌的问题,改变学生学习缺乏恒劲钻劲,习惯于外力,环境随波逐流的问题„„意在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主动,学习上有钻劲,有恒劲;使学习活动的本质在根本上得到回归: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的主动努力。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进行的研究实则是一项内容宠大,任务艰巨的工程。它改变的绝不仅仅是课的样子,而是着力于学生思想、习惯、性情、意识的改造。对此,我们必须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能认识到其工作内容的宠大,我们就不会在工作中只专注于课的样子的改变,研究的视野会扩大到学生的一切活动,一切习惯的养成。会更系统、更本质、更全面地对待课题研究活动。研究就不会浮于表面;能认识到课题研究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就不会企冀课题研究会是一蹴而就就能成功,就不会在研究中急于求成,心态浮躁,遇到困难就产生畏难退缩情绪。我们就会以坚定的信心,知难而上的决心,百折不挠的韧劲,满怀成功的乐观精神,自觉、积极地面对课题研究中 的一切困难。一旦课题研究能够达到如期的目的,学生爱学会学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老师教得会更轻松,更快乐!我们会感到课题研究不但成就学生,同时也成就我们自己。不但激发促进学生,同时解放我们自己。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我们将体验到工作的幸福!(且看六年二班展示课上,张鹏同学在学过《牛郎织女》一课后写的一首小诗《七夕》: 秋月银光照人间,点点莹火铺江边,泪烛遥望夜空色,谁知牛郎织女心。你能觉得这是一名小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写的一首小诗吗?(严格地说,这不真正的诗。但是从用词表达形式上看,严然就是一首诗,小家伙在展示朗读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李白!)当学生的自主性被调动起来,创造欲被激发起来的时候,奇迹就会出现!邱学华先说: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当你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教学中产生这样的作品,你不感到快乐幸福吗? 因此,我们说,课题研究的实质是研究如何“改人”的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理论培训

1、初期理论培训

为了让全体教师了解尝试教学法,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启动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实施课改活动打好理论基础,2008年初,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一本邱学华先生的著作《尝试教学论》,要求教师利 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记好学习笔记,了解掌握尝试教学的基本理论实质和教学模式。

与此同时,由校长牵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于2008.3.23举行第一次“尝试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推介会”,何小勇以《成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为主题对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实质、理论特征、理论要点、尝试教学的教学模式,尝试教学的课堂结构进行了专题讲座;李清霞以《目标教学法的课堂实施模式》为主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2008.3.26举行第二次“尝试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推介会”,杨志雄以,《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王虎做《语文目标教学法》专题讲座。

2、理论实践培训

经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们对尝试教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尝试教学法的理解应用还停留在课堂结构、教学模式的表层,并未理解其实质,面对这种局面,学校决定由青年骨干教师牵头开展“尝试教学论坛”,再次掀起尝试教学理论研讨学习活动:

2009.3.18举行第一届“尝试教学论坛”,何小勇做《尝试教学的基本理论》专题讲座,张敏做《尝试教学法的教学原则》专题讲座,闫淑娟做《尝试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专题讲座;2009.4.15举行第二届“尝试教学论坛”,李清霞做《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专题讲座,普义平做《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专题讲座,杨志雄做《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专题 讲座。

3、理论整合培训

在校本培训学习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利用各种省市级教研活动机会,积极出资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聆听知名教育专家的学术报告,观摩他们的精彩课堂教学实况,再由他们将这些宝贵经验带回学校,分享给全体教师,学校先后派出10几位教师分别赴天水、杭州、兰州、平凉外出学习观摩。

2009.5.10闫淑娟、柳彩霞赴天水学习归来,分别做沈大安《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专题报告;

2009.11.8李清霞做《赴杭州师范、江南实验小学观摩有感》专题报告,王爱琴做《江南实验小学新思维小学数学研讨活动培训》专题报告;

2010.4.25闫淑娟做以《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为主题的赴兰学习专题报告;

2010.5.3李水仙做赴兰学习专题报告。

(二)案例分析

课改中,在进行理论培训学习的基础上,生动的案例分析总能给人鲜活深刻的启发,这也是我校培训学习的一大特色,在课改之路上举足轻重。

2008.9.1在教师中以开放思维为目的做《一个教学案例的思考》分析反思;

2008.9.22全体教师阅读学习《新课改下洋思新经验》,并撰写 读后感;

2008.10.13在全体教师中进行《目标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尝试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

2008.10.29在全体数学教师中进行邱学华尝试教学法应用之《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赏析;

2009.3.22全体教师阅读分析《人民教育》(2009.1)《聊聊懒课》; 2009.3.22学习分析《人民教育》(2009.2)《猴王出世》教学实录,2009.3.22印发学习邱学华《我的课堂教学观》一文,并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

2009.7.16全体教师阅读学习《必要时抽自己一鞭子》一文,并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

2009.10.20组织学习《人民教育》(2009.9)《生活在规律中的主人——谈名师成长的方式》一文,并摘录其中要点;

2009.10.25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学习巨亚红《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堂教学实录,并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2009.10.26集中学习《人民教育》(200915-16)《生本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一文,并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制度建设

为了规范学校课改工作,有力推进各项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2007.5成立以李清霞组长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评估小组,以何小勇为组长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评估小组; 2008.4.30制定下发《华亭县民族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优劣取向评价标准》(讨论稿);

2008.5以课堂结构为主,制定语文目标教学法、数学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大赛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课改意图;

2008.8修订制定《华亭县民族小学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展示量化评分标准》,并以此《标准》进行课堂教学量化打分,开展课堂教学大赛活动。

(四)大赛推动

“课改的抓手是课堂,课改的关键在教师”,这是我们课改的共识。人总是有惰性的,总不愿轻易放弃旧有的理念,改变已成常规的行为,对新事物总有排斥和惧怕心理。为了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使用尝试教学法,积极推行课改,把课改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学校采取强力推行课改之法,即举办课堂教学大赛,要求凡参赛课必须使用目标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这是我校实施课改活动的助推器。

2008.9.10——2008.11.7首次举行全校高数组12名教师数学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展示大赛;

2008.9.9——2008.11.6首次举行全校髙语组12名教师语文目标教学法课堂教学展示大赛;

2008.10.27以尝试教学法、目标教学法为核心举行华亭县民族小学课件设计大赛(40岁以下教师全部参与);

2009.3.4——2009.5.27举行低数组10名教师数学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大赛; 2009.3.3——2009.5.27举行低语组10名教师语文目标教学法课堂教学大赛;

2009.3.31——2009.4.2举行高数组12名教师数学尝试教学法第二次课堂教学大赛,选拔首届华亭县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参赛选手;

2010.3.16——2010.3.18组织我校英语组5位青年教师举行英语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大赛。

时至今日,全校的语数外教师均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大赛,其中高数组的教师参加了两届,而校级,组内的各种公开课,展示课,研讨课,示范课则更多。

(五)调查反馈

太宗需要魏征,我们的课改是推行新政,不可能尽善尽美,毫无瑕疵,岂能少了课改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反馈?

2008.5.8——5.16,在全校教师中进行《华亭县民族小学数学课“尝试教学法”推广疑难调研,从“出现的问题,细节描述,自己的思考,解决办法及建议”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调研;

2008.12.22在四至六年级学生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学生问卷调查”(每级40名,共计120名);

(六)学习反思

任何工作都需要进行深刻反思,课改这项改人的工作更需要自省。

2008.10.29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目标教学法课堂教学教后反 思》培训;

2008.12.5语文教师进行《目标教学法课堂教学教后反思》,数学教师进行《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教后反思》;

(七)研讨深化

以课堂为载体进行课改,我们除了安排组织课堂教学大赛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开展各级各类全校性的课堂观摩研讨活动,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撰写说课稿,就所授课的教学设计意图必须在业务会上向听课评课教师作出说明,并设立专门的评课记录,要求听课者评得扎实,有见解,对授课听课者有启发。这是我校实施课改活动的加速器。

2008.922全县课堂教学改革动员大会——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交流(小学组)在我校举行,我校有五位教师分别上了研讨课(何小勇的六年级二班数学,马小红的六年级四班数学,李清霞的五年级一班语文,柳彩霞的四年级四班语文,李玉琴的五年级三班英语)。

在交流研讨会上,我校分组分科对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情况向与会人员做了详尽推介。参会各校校长、主任研讨交流了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办法,他们结合自己学校课堂教学对课改的认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和我校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探讨;

2008.12.17髙语组李清霞五年级一班《鸟儿的侦察报告》语文目标教学展示研讨课,王旭云六年级二班《牛郎织女》语文目标教学展示研讨课;

2008.12.18髙数组王爱琴四年级一班《乘法与除法》数学尝试教学展示研讨课,苏存福六年级三班《纳税》数学尝试教学展示研讨 课;

2008.12.19英语组李玉琴六年级三班英语尝试教学展示研讨课,梁斌六年级四班英语尝试教学展示研讨课;

2010.3.23——2010.3.26学校推选李清霞(髙语)、苏存福(高数)、梁安红(低语)、赵子华(低数)四位教师分别上本学期第一次尝试教学研讨课;

2010.5.16——2010.5.22各教研组推举王萍(髙语)、何小勇(高数)、雷萍(低语)、赵子华(低数)、邵小平(英语)五位教师分别上本学期第二次尝试教学法研讨课。

(八)成果交流

经过历时三年的艰苦探索,我校在推广语文目标教学法、数学尝试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点令人欣慰的成绩,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也引起了其余兄弟学校的关注。

2009.4.24尝试教学专家邱学华先生在教育局陶局长的陪同下亲临我校,观摩指导学校实施推广尝试教学法的课改情况,听评了杨志雄老师的展示课《有趣的测量》,并对我校的课改工作做了充分肯定,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决定将我校列为尝试教学实验基地;

2009.5.12我校进行全国学习科学尝试学习研究会实验学校申报;

2009.5.20我校教师何小勇代表学校在东华小学参加华亭县首届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长方体的认识》),荣获第二名; 2009.6.25我校被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正式确定为课改实验基地,并挂牌命名为实验学校;

2009.6.25我校有7位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吸纳为会员;

2009.9.22全县教学工作会上我校教师何小勇在东华小学给五年级二班上《利息》观摩交流课,展示我校课改情况;

2010.4.10申报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课题《尝试教学法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推广与应用研究》

2009.3.17西华学区西塬小学一行13人在校长带领下来我校观摩学习,我校骨干教师上示范课4节;

2009.9.18河西教委组织校长及骨干教师一行10人来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听课学习;

2010.4.23年策底学区70多名教师在学区领导带领下来我校听课学习,翻阅我校课改资料,我校教师上示范课15节,并召开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2010.5.25——5.27我校和东华小学进行本学期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两校互派语数外三科青年教师上研讨课; 2010.5.28年策底学区三名青年骨干教师在学区领导带领下来我校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策底学区的任海娟等三名教师分别为我校四年级上语文、数学、五年级英语研讨课,课后我校组织相应年级、相应科目的教师对这三节课分别作了指导交流。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认识已明确,那么如何开展我们的研究工作,寻求改变目前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途径呢? 经过学习思考,我们发现课改中的趋同现象 尝试教学法:先练后讲;练在当堂。

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杜郎口经验:预习展示;反馈达标。

青浦经验:尝试指导;反馈纠正。

在斟酌筛选中我们认识到尝试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法有着各自明显的教学特征。其教学环节,主要流程,组织方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尝试教学理论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可归纳成两句话,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传统教学的特征一般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先由教师讲解,学生都听懂了再做练习,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巩固消化。尝试教学理论同传统教学截然相反,它变“先教后学”为“先试后导”,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表面上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一下,实际上是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前者强调教师为主宰,后者强调学生为主体。“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可以进一步概括成“先试”两个字。“先试”就是先让学生试一试,这是尝试教学的核心。掌握了这个核心,就能灵活运用尝试教学理论,就等于掌握了灵魂。

尝试教学的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具体表现为四前四后:(1)学生在前,教师在后;(2)尝试在前,指导在后;(3)练习在前,讲解在后;(4)活动在前,结论在后。2尝试教学理论的要点: ①、明确一个观点: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尝试教学理论的核心);

②、理解两个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③、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④、促进四个有利: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向全民族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步智力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

⑤、掌握五种操作模式:一种基本式(七步教学程序)加四种变式(调换式、增添式、结合式、课外预习补充式。)

⑥、运用六条教学原则:尝试指导原则、即时矫正原则、问题新颖原则、准备铺垫原则、合作互助原则、民主和谐原则。

⑦、重视七个达到尝试成功的因素: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作用、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尝试教学具有以下效应:(1)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素质。(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智力发展。(3)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4)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

4、应运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实现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十大转变:(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特质可以应用到我们的课题研究之中,于是我们把如何推广“尝试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定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全校范围内推行课改。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尝试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在我校已经推广实施三年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变化呢?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否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呢?(一)来自学生方的调查 我们在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中作了一个调查,意在调查课堂的形式是否有了变化。被调查班级数12个(4---6年级),选取中考成绩同样名次学生每班5--7 人,为了使调查表述清楚有效,选取的基本是中上学生。调查问卷设置了4道题目,意在从教学方法,师生情感反应等方面对课改进行侧面把握。题目是:

1、一学年快完了,你觉得你班语文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与以前相比有变化吗?如果有,感受最深的变化是什么,请你写下来。

2、你最喜欢的课是什么课,为什么喜欢,请你写出喜欢的原因。

3、你有不喜欢的课程吗?如果有,请你写出不喜欢的理由。

4、请你对你喜欢的老师说一句悄悄话。统计结果显示:(1)、被测学生均感觉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以前有了明显变化,且学生对这种变化的表述正好直观地描述出了目标教学法与尝试教学法特征的班级有4个,占33.3%(六年二班,六年三班,五年四班;五年二班)摘录部分学生问答: 六二某生1:有变化,数学以前是老师给我们讲着学,后来就开始让我们自己先预习自学然后提问;语文课原来是老师一个一个地讲过去,现在我们已经是六年级了,老师给我们出示学习目标,靠自学; 六三某生:语文和数学(教学方法)有变化。以前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每次都是老师给我们讲,而我们在一节课只能说一两句话,上数学课时,老师把题给我们一讲就让我们写作业,而现在语文课上老师把发言权留给了我们,这样我们脑子里也记下了很多,数学课上老师先不讲,让我们自己做,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我们渐渐开始动脑子了。五四某生:有变化。以前只是老师问我们答,讲过去后,脑子里只有一 点印象,而现在老师出示学习目标,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集体纠正,这样对于所学内容印象就更深了。五二某生:有变化,语文课变成了老师先出示学习目标,然后让同学们独立思考,如果有太难的问题后,就与小组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得出一个答案,然后每个小组再说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然后老师再做评价,数学课上老师先讲一两道例题,引出这一节课要学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出两道习题,自己完成。这一部分的数字说明,我们的课改活动在这些班级得了比较彻底的贯彻。老师能自觉积极主动地实施课改,且特征显明的新教法给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比较深刻而鲜明的烙印。(2)、被测学生中有个别学生谈及到了变化,且这种变化也能反映出目标教学法与尝试教学法特征的班级有3个(五一,五三,四四)有一个班(六一)被测学生谈到一科(语文)有变化。这两数占到被测班级的33.3%。透过这部分数字,我们可以猜想,这部分的班级的课改会有两种情况。一是老师能实施课改,但是不能持之一恒。只是在部分的课上能运用新新法组织学生学习,部分学生有这样的印象;二是老师对课改决心不大,信心不足,教法新旧混杂,特征不明显,学生没有产特别的教法变化感受。(3)、被测学生中没有谈及变化,或谈及的变化都没有相关到课的教法内容,(如说,教师态度有变化,作业量有变化等等)将此类如果算作没变化,占到被测班级的33.3%。(**,四一,四三,四二)这一部分的数字也说明二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实施课改,还是老教法,老套路,老方法,不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教法变化的感受。二是教师有课改,但是没有充分体现目标教学 法与尝试教学法的特征,学生心理感受不明晰。另外,还应考虑到学生年龄知识经验的差别,不排除学生因年级低,经验少,对感受的感知与表达有迟钝不准确的因素,因为整个调查,整体上显示,年级越高,表述与题目要求的吻合度越高。(4)、在被测的72名学生中,只有3名学生喜欢任课老师的理由与教法相关。学生问卷摘录: 四二某生:我最喜欢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可以四人一组讨论,使我们的答案得到确认。五三某生:我最喜欢的课是数学课。因为数学老师先不讲,让我们先独立思考,写下来不会的再讲。我觉得这样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四

三、我最喜欢的课是数学课,因为我喜欢数学老师的讲课方法。这一数据只占被测学生总数的4.1%,说明我们的课改还没有很大程度地受到我们的教育对像的关注与喜爱,这一数据的过低同时还说明,课改要达到的总体目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即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古语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没有喜爱做底是乐不起来的。亲其师信其道,没有喜爱作底的亲,是假亲。信,是要打折扣的。(5)、有34名同学表示没有不喜欢的课程,占被测人数的47.2%。提及的课程多为英语,科学,社会,体育、音乐。理由多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关,也有少部分学生提及到了教学方法的题,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问卷摘录: 五一某生:我们全班有一个特别不喜欢的课程,因为一周只有两节课,从开学到现在一节没有上,学到十周让我们把练习册填完,到现在又开始让 我们背答案,真是一个特别不好的老师。(评:请问这是哪个老师,这是什么教学法?)五三某生:我不喜欢的课是科学课,因为科学老师不讲书本上的内容,让我们填练习册,填完后背,如果背不下来,每个人都要挨打,还骂出一连串的脏话。(评:学生居然说老师的话不干净!)**某生:我不喜欢英语课。因为老师是第一次教学,可能没有教学经验。所以全班同学一上课就直打瞌睡。而且有些问题讲的有些迷糊,好学生教很难理解,更不用说不爱学习的差生了,而且老师一直喜欢打人脸。(评:学生挺理解老师,老师应该好好改进自己的教法!)六三某生:我不喜欢上语文课。因为在语文课上,老师提出来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很慢回答上来,老师就冲我们发火。(6)、在“请你对你喜欢的老师说一句悄悄话”这一问题上,有45 名学生对自己的某科老师明确鲜明地表达出了强烈的喜爱之情,占被测学生总数—的62%。(相当多的学生表现出对老师的敬爱与体贴,由于表述概念化,且没有具体提及到具体老师个人,因此这一部分没有统计在内,如果统计在内,比例将达到90%以上)这一比例较好地说明我们大多数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深受学生的爱戴。可以想见,当学生有了视师如母的情感时,还怕学生不爱你,不听你的话,不爱上你的课,学不好你的课程吗?问卷摘录:(请注意加粗的语言)四一某生:英语老师,如果你是万能的,我希望每门功课教让你带。六三某生:我最喜欢苏老师,我想说,苏老师,谢谢你了,你为了我们的学习成绩而不辞辛苦的工作,每天早上来都在小黑板上写满满的题,如果 有学生没有,你无论如何都会给他补上落下的课程。五一某生:我喜欢我的语文老师。李老师,我想你说一句,老师谢谢你对我的栽培,老师,我愿叫您一声:妈妈。四三某生: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们数学王老师,我想说,在下一学期中,希望您还教我们,我会在从今后的学习中,在您的课上好好学习。五三某生:数学老师,我喜欢你的课程,我喜欢您讲的每一句话。五四某生:梁老师,自从你到我们这个班后,让我原先不喜欢英语,现在,你让我变得喜欢上了英语,并且,每见你到抱着英语课本走进来的时候,我特别的高兴和兴奋!如果教师对学生太度粗鲁,语言过激,那么学生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呢?请看一名学生的问卷: 五四某生:李老师,我们有时上课的确像你所说的像一些死人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但我发现我们这些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好象就不会说话了似的,希望你以后对待我们耐心多一些。结论:

1、由学生方数调查的数据显示,我们的课改还处在初始阶段。教学的主体学生能感受到教法有变化的比率还太低。我们教者对课改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实施课改的信心与决心还不是很大,具体操作中还大量存在着应付现象,没有把课改从内心当作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自觉,而是有着投机、应景的思想。

2、如果把以上数据的表现按优中差分层,正好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数据说明我们教师主动参与课改,课改取得表象性改观的阶段性成果还不是很大,不是很乐观。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推动力度。

3、课改发展极不平衡。问卷显示,语文数学老师课改自觉性较高,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也高。而英语、科学、社会,音体等课程老师重视不够,没有自觉参与到课改中来,不注意提高改进自己的教法。加之学生对非会考科目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些课程有排斥心理。如果带这些课的老师再不注意改进自己的教学,终将将被学生遗弃。请问,难道这些课程不能按目标教学法进行吗?不能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吗?

4、对教学的情感抽投入不够,对学生还不够耐心,缺乏爱心,学生对教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师生双边活动,要使教学取得实效,除过方法的因素处,师生的情感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急躁,严厉,爱发火,语言不文明,对学生不信任,不耐心,没爱心,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上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先爱你。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他的,信任他的,这样,他的心理感受才是安全的,放松的,愉悦的。才有可能对学习产生主动的行为。一个学生心理老是处于紧张,恐惧状态,怎么企求他能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呢?这一点,应该是实施好课改的大前提,大背景,是课改要取得成功的心理保障。这一点做不好,课改只是改表不改质,麻包上绣花,驴粪蛋上搽霜!(二)来自教研部门的督导反馈意见。2008年十一月末,县教研室蹲点对我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督导。督导后的基本结论是:课堂教学改革起步较好,目标教学法与尝试教学法框架性的特征在所听课中有所体现。整体感觉是语文课目标教学法运用较尝试教学法更为熟练,特征更为明显。同时,提出如下问题及建议:

1、语文课目标的制定还需深入研究,应在整体感知、理解课文上有目标要求,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太过支离。

2、数学课尝试教学法的细节还需深入研究。如尝试的时间(在什么时间尝试?用多少时间?)尝试的内容(哪些内容需要尝试,运用尝试对发展学生思维最有帮助?)等等。

3、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性,灵活性不足。表现在,提问设计启发性不足,学生启而不发;教者性急,讲的意识还浓,问题提出后急于告知答案;(低年级教学方法的单一死板,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高)

4、英语教学方法陈旧,方法单一。学生学习习惯差。思考:县教研室以上结论及意见建议,对我们今后的课改指导意义在于:(1)、坚定信心,增强课改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课改大幕已拉开,课改工作已是大势所趋。经过一年的工作,我们的课堂教学“样子”已有变化,说明我们有能力进行课改,坚持下去,必有所获!现在关键是信心、决心与恒心。(2)、课改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深入研究目标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细节问题,让课改工作更深入一步开展。这需要老师在实践中发现、揣摸、改进目标教学、尝试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一个自悟、自省,自改的过程,课改是否能取得实效,关键就在这一环节。任何大而化之,粗枝大叶的想法,做法,都会使课改流于形式,浮于表皮。(3)、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素质。在课改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着眼于改进课的框架,改进课的教法,另方面,教师自身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课改水平的高度。业务素质(如大至教者个人思考力的高低,学识积累 的多少,驾驭课堂能力的大小,调动感染学生能力的强弱等等)的过低,课改只能是麻包上绣花了。要使一个低水平、低素质的教师群体实施一项“改人”的巨大工程,可以想见这工程肯定是豆腐渣质量。因此,老师个人教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们课改能走多远,能爬多高。(4)、耐下性子,静下心来,从细微处着手,一点一滴地,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生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问题。这是整个课改的核心基础问题。马虎不得,急躁不得。如果整个课改不是着眼于学生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那么课改就是方向性的错误。如果课改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知道学习,那我么为什么要进行课改呢?(三)来自课改的主体实施人――教师的心声 那么作为课改的主体实施人――教师对课改有着怎样的认识,在实施课改中遇到的最大困惑与问题是什么?对课改的信心怎样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教师也作了一个问卷(被测教师50人)。问卷显示:

1、绝大多数教师对课改认识明确,态度积极,自觉参与到了课改活动之中。有28人明确表示对课改有信心,占被测教师总数的56%,信心十足的13人,占26%。仅有1人表示无信心。占2%。

2、问卷中有43%的老师感觉目前课改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学习习惯太差,自学能力低下,表现在课堂中,自学时段费时低效,学生不会说,不敢说,不能说,启而不发,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产生焦躁情绪。

3、有19%的教师提出,因为课改要求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内要突现学生自学的主体地位,但因我校差生面较大,差生知识链条断点较多,因此,出现“优生能自学,差生跟不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于是,相 当多的老师,采取了自学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办法。因此,教师的课改的自我感受是新旧混杂,信心漂移。在问卷中,有21名教师回避了课改信心的问题。4课改中,教师最大的担忧是:怕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完不成考核指标。因此,有老师提出,既然课改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那么相应的保障机制也应该随之而改变。比如,考核机制的问题,考核办法的问题,考核指标的问题等等。对“唯分数论,唯指标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考:

1、总体看,老师在实施课改中,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抓住了课改的关键与核心。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直接与课改的目的相关。说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2、课改工作还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要坚定老师积极参与课改的信心,增强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与能力。课改大幕已经拉开,课改工作已是射出之箭,必须朝既定目标坚定迈进,无回头可能。教育局对这一问题决心大,信心足。我们作为课改试点校,应引领教师高度认识到这一点。

3、面对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要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制定出解决的对策。要修订完善相关的制度办法。以稳定坚定教师的课改信心。同时这也是对课改工作从制度层面起到一种保障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可以看出,通过一年的工作,我们的课改工作的总体基本面是好的,课堂教学的样子已有所变化,学生对教师教法变化也有一定的感受。依据课改目前的进展,结合理性思考,我们认为课改要走的路及阶段划 分应该是:强推(加大宣传,强力推行)――深化(研究细节,解决困惑)――规范(反思研判,取伪存真)――提高(提高层次,提高成绩)――巩固(巩固成果,形成模式)。下一步,我们应该从进入深化的阶段,即深入研究课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中思考、研究、揣摸新课堂模式下的教学细节,边实验边改进。以此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层面发展。我们坚信课改的抓手是课堂,课改的关键在教师。学校自2007年3月便制定了抓质量、抓教改的三条实施措施: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引导教师深刻领会魏书生教育教学“三位观”,(即把培养学生自强、自学意识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放在第二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放在第三位。),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抓好学生习惯养成;

三是抓教研、抓课堂、促质量,引导教师进一步认识教学质量来自于高效的课堂,把“向课堂要质量”作为抓质量的抓手,引导教师把提高质量的着力点放在课堂上,努力推进“目标教学法”与“尝试教学法”,进一步形成人人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抓质量的浓厚氛围。

上学期学校安排校级公开课20余节,组内课16节,要求以同课异构的形式来上;本学期安排校级公开课16节,研讨展示课9节,组内交流课26节,共计听评课51节。学校以听课、说课、评课为载体,在研究课堂的过程中品味课改,反思课改,不断提升教师设计课 堂、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听课比较,目前我校大部分教师能自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尝试教学法和目标教学法,课堂气氛活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的有效性也明显提高了。

对于目前课改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惑,我们认为都是正常的,暂时的,我们对此应有充分而正确的认识,只要,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与信心,可以相信,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汗水不会白流。华亭县民族小学 2010年6月8日

第二篇: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程少堂老师的教育理论:“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一理论让我怦然心动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从此,我认真学习程老师的教育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其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推出了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堂走向共情,追求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地倾听能力的培养。

比如美国就有专门的《教学创意手册》,其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培养的目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许多新课题,例如:倾听如何和教学相结合?倾听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有鉴于此,本课题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综合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实现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为主要宗旨,寻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出路。所以说在此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2.学校现状分析

东海县李埝中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近几年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课堂的倾听能力急需培养。学校的办学宗旨,就以“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适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精髓,也是教育教学核心。在“适合”的指引下,我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了语文组课题——《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目标和规格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指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语文课堂”是指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倾听回归”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上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主 要是指学生要注意倾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谈话并能进行信息反馈的能力。

“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但是不少教师对“语文味”回归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这一观念在教学中的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回归语文味”就成为课题的关键所在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行学生倾听现状与需求调研,确立课题研究的依据与原则。研究启动之初,学校课题组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套学生问卷,确定了学生的倾听行为应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倾听教师、学生能否倾听伙伴、学生能否倾听家长,理解、沟通家长三个方面。其正向指标是注视对方,边听边想,听而评价,听而补充调整;负向指标:不注视倾听,听候无反应,走神作小动作,做自己的事;拟分析、研究学生倾听现状,形成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计划并以学校为主,整合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倾听意识与习惯。

其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接下来,就是探讨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方法与规律,优化教师的指导。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倾听环境的建设,比如“课桌环境”和“周边环境”,一个是倾听的标准与要求的制定。

三、解决的问题

1.教师怎样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倾听问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不倾听的现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呢?

2.学生能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后,从而使倾听能力得到发展呢?

3.能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倾听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搜集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倾听的案例; 2.分析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倾听的原因; 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日——2014年5月28日)1.深入分析学校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学校的优势、劣势,确定学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2.建立学校课题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健全管理网络。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理论知识; 4.围绕《李埝中学和谐教育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做到切实可行;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

(二)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30日)根据第一阶段的探讨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付诸实践。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

1.全面的分析,形成初步意向,收集整理课题资源,确定有代表性的学习基地(学校各个班集体)和语文学习形式(如进行课堂教学或和老师、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关于“倾听话题”的活动)。

2.根据收集的资源,研究其课题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提炼,结合学校不同年级特点引入课堂实践,从而使学生对“倾听行为”有更深刻和更明确的认识。

3.根据平时的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整理出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校本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28日)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创立学生有倾听能力的和谐课堂并进行推广。本阶段主要采取教育经验总结的方法。

1.鼓励教师在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多谈心得体会,收集整理案例、反思,编辑校本论文集。2.撰写研究报告。

3.以“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如校本语文教材、课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和理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 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研究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情境诱导、评价反思、视听相融、节奏调节、评价引导。

任务驱动——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教学行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和管理教学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看、主动听,如:教师提醒学生:“他的发言正确吗?”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倾听。

情境诱导——除了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倾听,还要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情趣的动觉情境,刺激学生来倾听。

评价反思——引导学生倾听伙伴。教师可多运用措施,找些方法,研究教师自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以此检验学生倾听的有效度。视听相融——采用口形提示法,用手势动作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的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节奏调节——当学生不太专心,教师可通过调节语速或停止讲述,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关注倾听。

评价引导——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鼓励、引导,促使其他学生也专注倾听,及时对头脑中已形成的信息再加工处理,提高表述的质量。2.绝大多数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掌握倾听要求,懂得听什么、怎么听、听得怎么样。通过两年的训练,测试记录反映班级学 生倾听习惯有大幅度提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倾听。

学生在主动参与倾听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被认可、被欣赏,孩子们积极思考、乐于倾听,要动手、动脑、要竞争,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说:“以前大人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插嘴,现在就能安静地倾听了,孩子说,老师告诉他倾听是一种礼貌。”

3.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一定发展

第一个方面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其实,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老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过去以教代学、先教后学的教学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寻求多形式、多途径方式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第二个方面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老师们学会了反思。在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都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课题实验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两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如说课比赛、优质课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录像课比赛)硕果累累,完成教育叙事、观察日记、教学札记百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教育刊物上都有发表,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是得到了很多的荣誉。

七、总结与思考

1.通过研究,我们基本上解决了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学生“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听”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产生兴趣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转变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我们及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指导倾听策略:比如教学准备阶段策略、任务驱动策略、情境诱导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我们虽然提炼出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及时总结,但是推广还不够,希望通过再实践运用,融入课堂,从而创新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

3.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对于科研理论及科 研方法的学习还不够,以后要加强学习;由于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一线老师,研究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好好完善。

4.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三篇: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每一单元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苏教版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它不但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范式,更可以从这个范式中挖掘出很多潜藏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研究,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写作文的门槛,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挖掘,以读促写,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阅读、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便于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以后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2.通过对《课标》的再一次深入学习,更加明确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3.深入钻研解读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探讨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2.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研究。

3.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切入点的开发研究。4.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的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高效学习语文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调查法。调查本班学生作文能力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作业分析、访谈来完成。

2.文献研究法。阅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中年级习作的教学目标、内容。阅读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这些书中的理念和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对我的作文教学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寻求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4.经验总结法。把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进行归纳、论证,分析、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4年5月——2013年6月),拟定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1、阅读有关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书籍和杂志,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并及时上传到博客,申请立项。

2、上网阅读有关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了解了本校三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调查、个别访谈、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了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月)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所调查的三(2)班的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首先,大部分孩子是不喜欢习作的,他们怕写作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要费尽脑汁,感觉很累啊!

其次,80%的学生在习作中有困难,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可见,他们亟待一些作文范例的引领,和作文方法的指导。

还有,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写童话,那是因为童话离他们最近,童话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每个学生都能讲几个童话故事。肚里有货,当然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我想这种现状与《课标》中“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相差还很远。想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原因。我们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生活的天地开阔但很单一,家长文化素质也不高。这样造成孩子们思想单纯,见识少,缺少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认识。在写作文时,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缺乏内容,造成无话可说的局面。其次是学校的原因。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还是围绕考试转,循规蹈矩。特别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的教学,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改动,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害怕。

调查结果使我不由地觉得我的课题研究太有价值了!我一定要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写作的门槛,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阅读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研究理论支撑。

首先深入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课标解读的文章,明确中年级学生写作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阅读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寻求读写结合的方式方法;贾志敏的《贾老师评改作文》,学习借鉴贾志敏老师作文评改的技巧,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阅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学习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方式、方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这些文献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给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阅读的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完成了5篇读书心得。

3、立足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1)、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寻求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读写小练笔。通过对一些典型课文的教学实践,寻找到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2)、与同年级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对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大胆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读写案例《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以写来促读。

4、立足学生发展,定期举办读写结合作品展览,并推荐参赛或投稿,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其中涌现了一批喜爱写作的学生,他们的文章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得到了端正,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5、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准时参加课题培训,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2—2015.6)1.参加课题培训,并认真阅读“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2.结合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以及自己撰写的案例、随笔,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并在博客上呈现相关的研究材料。3.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呢?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了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写好段落是“读中学写”的重点。如苏教版第六册12课《荷花》的第二小节: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教学时抓住描写白荷花生长状态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我把学生带到校园观察玉兰花,让学生仔细观察玉兰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然后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学生们写得生动逼真!

2、在空白处补写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菩萨兵》:当藏族同胞回到自己的家园,看到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庭院,整治得平平展展的土地时,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象一下,写下来。

《少年王勃》:在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之后,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形式上变写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教学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等恐龙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恐龙,我还组织用“我是**恐龙”来自我介绍,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其中一种恐龙,介绍起来更生动逼真,写得也有声有色。

4、在感动处抒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很感人,有的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记叙了依依离别之情,有的抒发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感动点让孩子写出内心的感动。

如《雪儿》一文最后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告别场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雪儿飞向了无尽的蔚蓝天空,在离别之际,它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离别的场景,代替雪儿写下离别心语。

孩子们写得太好了,有的孩子读着自己写的话都激动得哭了。我想这是真情的流露,是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课文通篇都很感人,可以让孩子写写自己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和收获。

5、在结尾处续写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续写故事的环节: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小红马说:“喂,你这个难看的家伙怎么又来了?快去美容院美容美容再来照吧!”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很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书上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话把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写出来,把小骆驼和小红马作对比,表达了自己正确的审美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解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让孩子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作文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写作时间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时间就是每周四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会接触作文。而现在不同了,学生的写作没有规定的时间,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阅读课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小练笔练习。时间增加了,灵活了。

2、写作内容数量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每学期完成八篇,一篇也不会多写,一篇也不会乱写。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不仅仅灵活激动安排每学期的八篇作文,而且会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数量上也大大增加了。

3、写作方式方法的变化

丁有宽说: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的确如此,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使写作变得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了。学生习作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了,改变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三)学生的写作现状得到了改变

1、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已不再感到困难,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作文,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师本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2、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读写结合习作指导的方法,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自己撰写了10几篇教学案例、随笔。

4、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和认可。

六、结论与思考 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指导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喜爱作文。

2、读写结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只要教师能巧抓文本中读写结合点,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做写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考: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是很丰厚,尚存不足:

1、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本人的着眼点还不够全面,没能全面系统地钻研小学阶段的文本,致使研究有些狭隘,研究成果缺少阶梯型和系统性。仅仅抓住了三年级阶段的某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实践,致使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点,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

2、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读写指导中如何有效评价,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想,只要教学在继续,课题就在继续,课题研究没有终结。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和思考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没有尽头。

六、附录

1、读书心得5篇:

(1)、丁有宽的成长历程令人景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读书心得(2)、《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的点滴体会》(3)、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点滴体会(4)、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读《新课程标准》有感(5)、正确认识,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2、研究论文1份:如何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3、教学案例1份:《读写结合,珠联璧合》

4、调查报告1份:《中年级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咬文嚼字为写作搭桥引路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6、故事随笔1份:《小课题研究要脚踏实地》

7、结题报告1份:《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七、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4、莫尚志,《新课程理念下的仿写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7、8期。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6、《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第四篇: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崭新理念的提出,顺乎时代潮流,顺应国情民意,必将给中华民族带来繁荣昌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己任,努力实践义不容辞。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但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班级文化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改变原来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爱心作为建立和谐班级文化的核心科学管理。学校要建设成为稳定、团结、公平、有序的校园,建立文明、向上、创造、竞争、宽松、体恤、包容的班级文化必不可少。因为校园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处延,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涵。班级中专业、年龄、素质不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感受和认同,只有将校园文化融合到班级文化之中,并结合各个班级不同的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才能使校园呈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和谐局面。

班级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影响到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人际关系,班风学风等等。现在的学生多数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团体意识淡薄,缺少与社会、自然、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集体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的现状: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交流,发现班级工作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班级工作的唯一标准,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班级工作过分的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不去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

(3)曲解文化内涵忽视班级现实。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班级的小天地即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

3、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既是一个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模式。班级社会学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与范围界定。

(2)创新教育论: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集体正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3)文化涵育原理:新课题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班级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学生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熏陶,又在创造文化中创造自我。

4、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个性化严重,团队意识淡薄,责任心差的现状;找出影响和谐班级文化的因素,探索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5、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理论价值:整合各种资源,建构育人平台。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课题的研究,将促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巧,通过语言的艺术,情感的沟通,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2)、实践价值:加强学风、师风、班风的建设;创建、营造优美和谐的班级环境以及高品味的人文环境,形成“育人”合力,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针对目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实际和在这种变革中青少年在思想上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2、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探索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开发和实施新颖的活动方式

和谐的核心是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课题组依据校本资源、师资队伍,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集体活动需要大家的合作,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唤起学生潜在的集体荣誉感。这是形成班级和谐文化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因此本课题组结合活动,营造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每个学生都得以发挥的班级文化环境。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班级环境对学生心里的影响,寻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确定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与班级和谐的关系。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各班在对本班学生关注周围事物、高尚的审美情趣、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本课题组确立的思路,建立一个适宜于师生发展的和谐班级文化体系。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大致分研究起步(准备),研究实施,归纳总结三阶段。周期一年。(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1--2009.2)加强理论学习,形成研究共识。制定出研究方案。(二)课题实施阶段(2009.3....2009.10)l、根据课题的具体目标、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多样的研究活动。

2、搜集数据,积累和分析材料,形成完整、详实、科学的研究档案资料。开展活动情况:

(1)手抄报活动的开展。教师具体指导学生手抄报的具体格式、书写内容、布置方法等,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情况评比、总结,形成常态。

(2)“清明时节话思亲”活动。课题组通过组织学生演讲与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心理上懂得亲情的重要,通过扫墓活动让学生切身体参与到感恩活动中去。

(3)“远离网吧、从我做起”。课题组通过组织演讲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利弊,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同时,认识到网吧的危害,真正的离开网吧。

(4)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中的意见与建议,让班级工作更合理。

(5)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板报、演讲、书信、“尊老敬师”行动等形式,使学生知道感恩,懂得如何感恩。

(三)课题研究总结、评价验收阶段(2009.1l„2009.12)根据整理出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有一定价值、一定学术水平的课 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组成员一年多的努力研究,取得了积极地成果,现将情况进行分析:

(一)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研究问题

本课题组在2009年6月、7月分两次,对7年级84班、8年级82班、9年级80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无无效问卷。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研究,写出了相应的问卷分析,得出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不同层次对班级和谐文化的影响,确立了相应的研究方向。

(二)在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从“班主任与班级和谐文化”、“班级文化的构成”、“物质环境与和谐发展”、“师生关系与和谐发展”、“学困生的转化与班级和谐”等问题入手,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形成了相关的论文。

《班级文化建设的构想》 李清云

《班主任与和谐班级文化的建立》 李清云

《构建和谐班级中“学困生”的转化》 王贯锋

《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 张慧彦

《善于倾听----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张慧彦

《营造学习的物质环境 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杨金剑

通过具体的研究,以及撰写论文时的心得体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形成共识,总结出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几个过程:

1、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首先要做好班级环境卫生工作,在学生中形成“班级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共识;其次,做好班级教室的环境布置,通过班训、班风、名人名言、学生语录、手抄报等形式,合理、美观的布置教室,使学生身心愉悦。

2、建立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班级管理中,要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应当建立相应民主的班级制度,发扬学生的民主意识,必然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

3、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发现所提问题的全面性、针对性、认知度等把握不够好,使得调查的结果不够不够科学、具体。使问题的界定不够清楚,给解决方案的研究带来困难。

在调查问卷的统计时,由于教育统计知识的欠缺,使得得出的数据不够合理,让得出问题结论的说服力不够充分。

参考书目:《班主任》月刊杂志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 张万祥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陈桂生 《班级社会学概论》 吴立德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李健民 《班主任100个怎么办?》杨玉厚 《教育社会学》 鲁 杰 《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 丁 榕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 题 名称: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颜志伦

所 在 单位:宁晋县百尺口初级中学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 题 名称: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颜志伦

所 在 单位:宁晋县百尺口初级中学

第五篇: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 生物教研组

课题批准号:ZXJK-2012-40 课题类别:一般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主研究人员:

杨宗福 方林铭 黄国权 王术雄

申緒斌 张 琦

参研人员:

申华蓉 岳 浩 叶国军 刘俊国 刘立帮

【摘要】 本课题在新课程改革中基于“互动式课堂教学在提高高中学生生物素养中的重要地位;传统‘填鸭式教学’对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的负面影响;互动式教学及其研究长期被忽视”而提出。课题以现代合作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及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实验法、案例比较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对新课程理念统领下的高中生物教育阶段课堂的教学策略从特性、原则、途径、方法、要求等角度进行调查、体验、探讨、总结、归纳。课题初步构建了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教师引领、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论体系,即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应把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领学生思考、师生平等共同探讨、学生互助研讨”教学特性;明确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坚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认知规律”等原则;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引导、师生互动讨论、生生互动”多条途径;重视课堂教学“选择恰当的话题、创设交际情境、体现互动、教给方法、及时评价反馈”五项要求。同时,提供了大量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且有效落实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探讨的教学实施范例。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纵观目前的生物课堂教学,往往是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直接交

往,而无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对象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从外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产生的。由此可见,充分的有效的互动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这就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温伯特所谓学习中的“共生效应”,这种效应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互动是长期被忽视的资源,但一定是今后必将充分开发的宝贵资源,故研究本课题。

(二)概念界定

互动,也叫交互(Interaction),是指相互作用的意思。互动是学习环境的灵魂。缺乏互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的力量或“给养”就难以发挥。

互动教学按活动对象分,可分为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环境、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等三种互动学习活动。

1.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环境的互动:指学习者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来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满足个别化的学习需求,适用于学习者个体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2.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指多个学习者之间借助同步、异步通讯工具的方式进行的互动学习活动,有利于交流、协作学习,凝聚集体智慧,适用于主题、问题研讨或协作、合作学习。

3.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常适用于个别辅导,后者适用于讲授式教学,并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达成共识。

二、理论依据

(一)教育的协同原理

协同学理论认为,在任何复杂系统内的各子系统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当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则呈现有规律的运动状态,这就是系统的协同作用。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其各子系统之间同样是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通过各子系统,使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便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优化教学结构。遵从协同原理需要,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是情感沟通的过程,是心灵碰撞的过程。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欢乐友好的集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素质教育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地位。因此,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由教师代替解决。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首先,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其次,互动是人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人的精神需要,教学中的互动其根本意义不在于使学生获得认识论意义上的对主体间性的理解,而在于让学生发现、展示和发展自我,在互动中获得个人完整和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人。

(三)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互动交往的一般心理过程是:收入语音(即将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音通过听觉神经末梢集拢并传导到听觉中枢)—理解语意(即通过大脑的分析和综合,理解这些语音所包括的含义)—储存信息(即将经过加工后的信息存储在大脑的记忆中心)—做出反应(即根据接受到的指令、采取相应的行为进行应对)。这种应对过程是思维发生发展、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思维成果的形成及向外部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心理操作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互动是展示思维的过程。提出问题,发动讨论激起思维的活动。组织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让学生相互合作,展开讨论,学生能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没有心理障碍的互动,自然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讨论中,思维也就活跃起来。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从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借助于十九世纪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结果,从进化论和行为主义视角探讨了个体通过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而形成心灵和自我,并对社会化产生主动影响的双向过程进行研究,进而形成互动观和互动主义理论。在互动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互动主义教育者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互动教育的本质、目标、互动教学的原则及教学策略、互动方式等观点,形成互

动主义教学观。其中“互动方式”观认为,生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D·约翰逊与R·约翰逊把竞争与合作看成是社交中的相互依赖。合作是基于积极的相互依赖,竞争是基于消极的相互依赖。合作优于竞争,但竞争又是不可避免的。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陶文中同志自1996年9月以来,致力于“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此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者对“师生互动”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没有详细论及课堂互动的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对象、方法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生物教学互动策略的研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艺术互动教学实践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出体现我校特色的互动教学模式,在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互动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功能,实现对我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同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并提升我校的办校特色

(二)研究的对象

1.新课程实施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研究

通过对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师生互动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师生互动方式的要素和 特征。

2.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通过观测和 调查,对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 和途径。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

分析选择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 案例,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 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4.促进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

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新观念,变革管理行为,为师生互动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研究的方法

1.研究法

通过对各种渠道的有关文献的研究,了解相关的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清晰地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方法、路线等。

2.实验研究法

通过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在生物科教学中具体实验、探索的教学组织新模式,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组织形式。

3.案例比较研究法

在高中新课程的不同模块之间,不同的具体案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在同年段不同班级、同类群体之间进行横向对比,探究有科学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新理论。

4.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形成研究成果的验证证据。

5.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

6.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互动方法和原则。

五、研究过程

(一)课程研究准备阶段(2012.1.20 ~ 2012.3.28)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2.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3.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4.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5.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予以分析、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撰写调研报告。

6.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7.通过集体研究,确定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切入点和基本思想,初步构建出适合新课程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并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二)课程研究实施阶段(2012.3.29 ~ 2013.5.30)

1.邀请了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力。

2.学习了理论、进行了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水平的方法。

3.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了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举行了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5.撰写论文,本学年根据研究专题撰写了课题论文10篇。6.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课程研究总结阶段(2013.6.1----2013.6.20)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4.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六、研究成果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退出往日的课堂的权威性的角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在不同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此,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树立如下的教育观念:

1.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发展观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物学科某一方面或者综合能力上存在的优势和特长,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应用能力。

2.树立学生为主的教学观

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和环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

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要关心每一名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根据学生的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树立人人均可成才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智力结构和学习方法,是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成才,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形成要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激励学生积极活动、主动思考,使其能力得到锻炼,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4.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

在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课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参与教学过程。而很多学生都是希望能够参与教学过程,希望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努力促进师生情感和谐发展,把生物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发展彼此的合作精神。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课堂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的基本特征

(1)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的统治地位和权威性,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愉快的学习情感。

(2)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在探究互动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3)开放并充满和谐氛围的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在民主、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优化教学过程,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开放式的教学。

(4)学习效率高效的课堂。教师合理整合学习内容,有效组织学习活动,积极进行学习指导,及时组织交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好。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1)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通过学习中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让他汲取和分享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团队协作意识、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互助、互补性活动、在教师指导及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群体及个体在认知、情感、态度、策略和意识上的积极发展的课堂教学形式。(2)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3)注意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知识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要进行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调控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创造性是学习结果在实践中的真正体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学习,吸收他人的优点和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汇总,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形成

良好的思维品质,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创新的快乐,促使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的创造潜能,逐步形成独特的创造能力。(5)创设自我表现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为每个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机会,并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提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模式为“教师教授---学生接受”。随着师生民主、和谐关系的确立,课堂教学的中心已经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堂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并积极探讨以培养学生互动交际能力、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评价反馈”的互动教学模式。

1.教师导学

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有关的情景过程。教师通过合理的构想,选用适当的学习材料,把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结合自身体验和思维方式,自主地观察思考、语言实践、收集和记录与探究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材料,让学生在互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生活体验,为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获取知识同时,丰富情感,习得方法。

3.合作探究

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和体验。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不同,在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和体验也不相同,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班级范围内的合

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分享探究成果,反思自身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正确估价探究学习效果和教师点拨释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学习肯定和评价,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协作学习的氛围。

4.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生活经验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丰富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评价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课堂状况,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使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合作交流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因势利导,突出重点,实破难点,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精讲精析,务求学生理解掌握,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为知识应用和能力的提升铺平道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评价策略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也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而不关注学习的过程,造成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都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新型的师生关系条件下,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课题研究过程的经验,我们认为在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评价应采用如下的策略: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4.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能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生物学习状况和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进程,以便寻求适当的帮助,做出适时调控。教师也能较快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学情,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目标,科学高效地进行教学。

5.注意评价对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

形成性评价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克服了以往的单一评价标准,将教学评价以更丰富的形式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对学生生物学习成绩、学习表现、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细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出现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泼有效的课堂学习参与关系,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师生共同探讨的民主式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以及和教学资源的互动,形成师生和生生间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

学习能力交际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真正完成对生物自主学习的实践;提升生物教学品质,发展学生的生物素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从而使课程具有动态的、发展的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五)研究成果

1.课题参与教师素质显著提高。

(1)课题研究教师理论水平显著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组织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教学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多数教师已放弃原来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在逐渐成为课堂学习和教学的主旋律,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愉快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其中杨宗福、黄国权、岳浩、申绪斌、方林明、张琦、王术雄等七名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参加了网上课程远程教育培训,并获得了合格证书。

(2)提高了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教师积极研究,不断探索,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实施,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课题研究参与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多篇,其中在国家、省级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参加各级论文评奖,获县、省级及以上奖励七篇,具体是:杨宗福撰写的《小议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手段》2012年4月《中国教育探索学刊》(第8卷第2期)上发表;申华蓉撰写的《新课标下关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刍议》2013年5月《读写算》上发表;王术雄撰写的《高中生物课堂讨论的几点体会》2012年12月有《新课程》上发表;方林明撰写的《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2013年3月在《新课程》上发表;黄国权撰写的《浅谈新课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2012年4月荣获“第八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三等奖;杨宗福撰写的《浅谈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中的原则》在2012年12月获县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申绪斌撰写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互动课堂教学初探》在2012年12月获县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方林明撰写的《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2012年12月获县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王术雄撰写的《生物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在2012年12月获县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张琦撰写的

《在生物教学中对新课堂理念的思考》在2012年12月获县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岳浩撰写的《浅谈构建高效课堂》在2012年12月获县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3)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在县、校优质课赛课、说课中有多次获奖,被评为县、校级教育科研骨干,优秀课题试验教师。

2、学生的学习品德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敢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交流等优秀的学习品德逐步形成,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对比班的学习成绩差距较为明显。

七、研究影响及效果

(一)理论成果得到推广

课题组的《新课程理念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被学校作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推广。课题组骨干成员被邀请在学校就生物教学进行讲座辅导,听讲教师达200多人次。

(二)实践成果及其影响

1.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发展,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开展本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尽快掌握新课程理念,积极反思传统教学行为,认真实践新课程标准。带动了全校教师主动适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习,大胆实践创新,大力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同时,课题组成员设计的课堂教学“4122策略”被本校各年级参考运用,骨干成员被邀请在全校进行辅导讲座、上示范课,有效推动了全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促进了我校生物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课题研究之前,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生物水平较低,对生物教学不感兴趣。通过近一年课题研究,我校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生物成绩均大幅度提高。学生们大多认为现在的生物课生动有趣,他们乐于学习。2012年秋季高

二、高三生物成绩人均分、优生率、及格率都是位于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第一;2013年春季,高三生物在重庆市举行第二次考前模拟考试中人均分、优生率、及格率都是位于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第一。

3.实践成果也得到初步推广

实施课题研究近一年来,课题组成员举办业务讲座近十多场,上公开课、示范课过三十多节,其中,王术雄、方林明、申华蓉、黄国权、岳浩、张琦等教师参加校、片区、县讲课比赛均取得等级奖;高级教师申绪斌201年秋季上示范课六节,全校各门学科教师听课达200多人次;高级教师杨宗福2013年春季为全校举办业务讲座五次,参与交流的教师达190多人次。

八、研究结论及分析

历时近一年,我们通过对新课程理下互动式课堂教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从目标、特性、原则、途径、方法要求等角度进行调查、体验、探讨、总结、归纳,初步构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且能有效落实高中生物教学“4122策略”理论体系。同时通过研究北师大版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设计了大量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且有效落生物课程目标的教学实施范例。我们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式课堂教学“4122策略”即高中生物教学要“把握四个特性”、“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两项原则”、“采用二种途径”。

(一)“把握四个特性”即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应把握“课程理念的前瞻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实践性”四个特性

1、课程理念的前瞻性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生物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分析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互动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分析思考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思考”,“实践动手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的、自主的动手操作”,“互动探究能力就是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共同探讨、多角度地开发思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快条件。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着眼于开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交流和沟通之重要的现实需要,更是根植于现实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公民着力。

2、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个性爱好、性格特征、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为。要达到此目的,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采用课堂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此来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思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综旨是:生物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造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生物教学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生产实际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体验学生生活,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4、学习方式的实践性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的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的思考方法,教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引领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互助探讨,这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核心。

(二)“明确一个目标”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要明确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核心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互动式课堂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生生互动,发挥学生充分的想象力,集体互助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坚持两项原则”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要坚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认知规律”两项原则

1、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我们在听课时发现,一些老师在教学时,往往追求课堂形式的花样,气氛的热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收获。事实上,根据新课标要求,生物课堂教学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包括形象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和操作思维训练,通过选角度、举例子、打比方、设反问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互动讨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训练。

2、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认知规律

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对周围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如果能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谈,他们就会讲得头头是道,否则就会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新的知识学生从未结触过,不敢表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面对,不要怕出错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有时遇到一些学生认为较难的问题,教师可将难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逐步认知事物的规律。

(四)“采用两种途径”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要采用“生物课内强化训练、课外实践拓展训练”二种途径

1、生物课内强化训练

在生物课上进行训练。要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生物学习能力,就必须在生物课内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专题训练,从从口头表述到体态语言,从教师引导的集体训练到定时训练,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这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交际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2、课外实践拓展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能力,适当的课外训练还是必要的。一是可根据学生的平时生活实际,给学生设置一些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生物知识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联系、思考、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生物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一些生物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知识;三是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九、讨论与思考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本课题取得了一定积极的成果。但由于教学的系统性和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加之研究者本身认识的局限性,课题研究还存在诸多待深入探究问题。

1、用先进教育理念武装起来的教师,理论才能付诸实践。教师的素质是实验成效的关键。提高理论修养,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教学素质,创新教学实践,仍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更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保证。但是我们教师在此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

2、进一步加强课题的管理,尤其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以便不断对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提炼、反思、总结,更好地促进深化课题的研究成效。

3、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双向性、教师主导性、情感性和同质性等特点。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课堂师生互动观,要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参与学习活动;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达到教学相长。

4、教师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与师生互动关系的研究,我们仅有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初步成果,以后还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一定会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十、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用丛书(11)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于明主编)

2、《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实施(二)》(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3、曾俞《新课程视野下生物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 2008年第3期)

4、金绍荣《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教育艺术 2006年09期)

5、《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

下载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题报告

    《关于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

    结题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抽油机效率及失载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陈名 杨柳 葛玖浩 毛建平张晨星 指导教师:崔学政 (机电工程学院,项目编......

    结题报告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个别学生产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

    结题报告

     陈冬 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 2016.11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探究》结题报告  陈冬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您们好。 承蒙领导......

    结题报告——

    一、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结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结束,研究者客观地、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总结、解释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机构)申请结题验收的文章。它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

    结题报告

    灌云县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八期立项课题编号:08—077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付怀勇我校申报的研究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现......

    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

    结题报告

    《小学生主题性课外阅读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