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观察报告
教 育 实习专 刊
课堂观察报告 年XX学校实习队组编
课堂观察报告
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金玮豪
一、【背景】
(一)任课教师:王秋萍
(二)教学内容:机械工业出版的《汽车概论》一书中项目二任务一“汽车的标志”第一课时。
(三)观察维度:教师提问有效性、课堂文化、教学行为时间分配。
二、【前期准备】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
正式课堂观察之前,我对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对究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意义是什么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观察。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如: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课时、课型的选择
按照正常的课程进度,我选择了汽车概论项目二任务一汽车的标志的认识这节课。
(三)研讨教材
本课时是“汽车标志”的第1课时,该课程是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了解汽车标志的认识也是学对汽车的品牌的认识,对汽车的兴趣和认知有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必须予以重视。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教师讲授时应将汽车的代表的国家标志按照发源地一一讲解。
(四)分析学情
本章内容趣味性比较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微观又不直观,这些因素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中职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失败之后,精神状态都比较萎靡,所以普遍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不高。故,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应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具体的模型,对局部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等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课上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思考、分析以及推理。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五)学习目标的制定 1.熟悉日系车型 2.熟悉德系车型 3.熟悉美系车型
三、【课中观察】
(一)观察工具
观察表及课后会议分析报告
(二)观察目标 1.观察“教师提问有效性” 2.观察“课堂文化” 3.观察“教学行为时间分配”
(三)观察过程
课前,我于上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未与学生做交流。课中,根据观察目标仔细听课观察记录,课后,与杨老师进行沟通。
三、【课后会议】
(一)关于提问有效性的观察分析和建议: 有待提高的地方:
1.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2.教师所提个别问题不到位,造成学生想回答但找不到思维的入口。3.无法控制生成,教师点拨功力欠火候。建议: 1.对于年轻教师,教师在备课时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做到有备无患。2.教师应融入学生,成为课堂一份子,提问语言应 准确、明晰,指向性强。
(二)关于课堂文化的观察分析和建议: 优点:
1.课堂情景设置了两个,情景设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的语言亲切、表情和蔼,师生互动较为和谐。评价有针对性。3.小组合作有分工、有目标,组织有效,课堂生成真实有效。建议:
1.语速适中,但应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2.教师的活动范围要不局限于讲台,关注每一个学生。3.(三)关于教学行为时间分配的观察分析和建议:
教学行为时间分配非常合理,其中教师讲解占整节课的20%,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占整节课的72.5%,非教学时间只占7.5%。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后续观察学习计划】
(一)跟进式调查
通过本次的课堂观察活动,我们诊断出王老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进一步的对王老师进行跟进式调查,看她的这些问题是否有所改善。
(二)发展式调查
基于此,我认为自己在教学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希望也能够通过课堂观察这种形式查找并解决各种问题。可以说,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活动,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方面每个教师争取做到: 1.通读各个版本教材,了解每个知识点在不同教材中的位置和教材提供的学习载体。
2.把教材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每位老师心中都有一棵知识树(或知识链),以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做到既关注学生知识的起点,又关注知识的延伸,准确的把握知识。
第二篇:课堂观察报告格式
课堂观察报告
康平小学数学教研组
【背景】
● 任课教师:王伟,小教一级,担任二年级数学课的教学,教学素养较好。
●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第二课时《买书》。● 观察教师:数学课堂观察 组全体成员。
● 观察维度:教师提问有效性、教学目标达成度、课堂文化、教学行为时间分配。
● 活动背景:2009年9月起,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始进行了课堂观察活动。
本次观察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第二课时《买书》。整个课堂观察活动经历了前期准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过程。
【前期准备】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
正式课堂观察之前,全体教研组成员集体对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再次进行了学习,使每位老师对究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意义是什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日
常观察。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如: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次,有利于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当代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而研究型教师就体现在他的教学研究和反思上。有了这些理论基础,我们便开始着手为课堂观察活动做准备。
二、课时、课型的选择
考虑到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已接近尾声,按照正常的课程进度,我们选择最后一个单元《统计与猜测》的第二课时《买书》这节课。
三、集体备课
(一)研讨教材
本课时是“统计与猜测”的第2课时,教材创设了“班里同学最喜欢哪些图书”的统计活动,统计的目的是为“班
级设立图书角,要买什么书”作出决策。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价值。重点放在学生探讨如何合作做好调查的方法上。通过调查班里同学最喜欢哪些图书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学生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进行数据调查。
(二)分析学情
学生在一年级已初步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知识,认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已经对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有所体验,也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的制定
首先,我们查阅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其次,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的规定:
(1)结合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
(2)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开展调查班里同学喜欢哪些图书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同伴交流讨论,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对统计结果进行表述、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3)在新情境中,通过推选“图书管理员”的活动,能熟练运用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设计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3)应用实践,提高认识
(4)课堂评价,全课小结
四、初试
首先,王老师根据大家集体备课的设计进行了试课,教研组成员及时对本节课进行了评课。
思考一:如何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才能更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在小组合作之前如何要求才能让学生更加清楚明
了。
经过研讨,大家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小组合作的方式放在“调查本组成员最喜欢哪种课外书”环节,而且在活动之前明确要求:(1)、每位同学只能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课外书。(2)、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统计本组成员喜欢每种书的人数。(3)、做好统计结果的记录、检查、汇报工作。问题解决以后,大家开始商讨观察活动的具体细节。
思考二: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师生多向、开放、对话交流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产生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生成,相反那些无预设却不期而至的意外生成,却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常常面对的场景。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交流指导。
【课前会议】篇二:观察报告的格式
观察报告的构成要素
标题:《关于??的观察》
摘要: 关键词:3-5个
正文:
一、导论:介绍观察的背景及观察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正文内容:包括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步骤,如何观察,以及观察的结果,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重点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注意层次清楚。
三、结语:写出实践者对此次实践的意见或建议。
四、参考文献
五、附录:附录上自己的观察表格设计
参考格式
(1)文章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调查》;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需要怎样的医学生》,亦可根据活动具体情况自定。
(2)中文摘要:不少于300字,关键词3-5个。
(3)导论:介绍调查研究的背景及调查所要达到的目标。
(4)文章主体:包括实践内容,调查资料,调查结果,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重点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注意层次清楚。
(5)结语:写出实践者对此次实践的意见或建议。
(6)参考文献:列出报告中所直接提到或引用的资料来源,包括资料的时间、内容、作者、发表的刊物名称及页码或网站的网址等。
课堂教学观察报告的撰写
一、课堂教学观察报告及其特点
课堂教学观察简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借助于自身感官或有关辅助工具,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一整套课堂观察技术,帮助教师科学地、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并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它是促进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相应的事实依据。
课堂教学观察报告是运用观察研究的方法,对在课堂中的某个教育对象或某种教育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后撰写的研究报告,它是教学观察研究的成果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观察报告有其自身的特点:
①选择性。课堂中的观察不是面面俱到地进行观察,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方面进行观察。观察报告的注意点在观察得到的那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②理论性。主要反映在课堂观察方法本身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论作依据,课堂观察需要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指导。
③目的性。无论是任课教师自己或是其他研究者,课堂观察的指向是一定的教育现象或某些特定的教育问题,在课堂观察中通常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从事观察活动。因此,课堂观察报告是指向课堂观察中研究者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课堂观察的过程,以及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
二、课堂教学观察报告的结构及撰写
一篇完整的课堂教学观察报告,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观察研究的背景(或称观察背景、研究背景)、观察步骤、观察结果和讨论、参考文献等。1.标题
与其他类型论文标题的写法类似,可以是单标题或是正副标题。但标题应简明扼要、能反映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内容,如“学困生课堂行为观察研究”,“创新带来的喜悦——数学课堂观察与思考”。2.署名(略)3.摘要(略)4.观察的背景
观察研究背景也可以以“观察背景”、“研究背景”或“问题的提出”预以表示,主要说明为什么要对该问题进行观察研究,在怎样的情况或条件下进行研究的。主要包括:本观察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本观察研究的缘由、重要性;文献综述;本观察研究的问题、关键术语的界定及观察研究的假设。
①观察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表现为研究者阐明自己感兴趣并且认为很重要的某个领域的某个方面的目标。②观察研究的缘由和重要性。阐明为什么开展该项研究,开展观察研究的背景是什么。说明研究的重要性时,一般是写清楚研究结果带来的认识上突破或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③文献综述。该部分的写作会涉及到对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其关键是从相关的文献中找出他人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如观察报告“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作者以国内外学者对课堂教学交往为背景,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课堂交往的类型、课堂交往模式研究的情况,选择了“双向显性交往方式的对象与手段”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探寻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交往方式的特点及作用,分析教师在管理课堂教学交往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指导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缘由与重要性体现在“充实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④观察研究问题与假设。观察研究问题是对观察目的的具体化,通常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观察研究假设是关于本研究可能结果的一种预期。如“学生参与的倾向性是否会影响学生交往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交往方式有关吗?”“交往的对象是否与学生的性别有关?”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的问题。“学生参与的倾向性会影响学生交往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交往方式相关”“、交往的对象与学生的性别有关”,这些则是研究的假设。5.观察研究的步骤 观察研究的步骤也可表示为“观察程序”或“观察的方法”或“观察的对象与方法”,主要用于阐明观察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观察研究所使用的工具;观察对象选取的方法;观察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的分析方法。
①观察研究所使用的工具。课堂教学观察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如用观察记录表记录观察对象的学习参与情况及其他表现;借助于仪器设备,如录音、录像设备记录教学现场的实况等,以弥补感官上的不足。观察的工具,有的已经比较完善可以借用。如果没有完全适合自己研究的工具可借用,可以对现有的工具进行修订,也可以自己开发。如“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该研究所使用的《师生交往角色与时空关系记录表》和《学生课堂交往行为记录表》,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四位学者所设计工具的基础上,参照观察者的能力和课堂交往的具体情况修订而成。但对自己开发的工具,在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要保证研究的效度。
②观察对象的选取。一般而言,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观察的对象。要求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使样本的研究结论能够在可估计的概率下推广到总体。当然,也可以筛选出某些特定的对象进行观察。如,“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抽取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至四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每年级一个班作为观察对象。又如,“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究竟在干什么,选取的是“学困生”作为观察对象。③观察的程序。介绍观察研究的程序细节是为了使别的研究者能够重复研究,以证实或反驳本观察研究的结果。因此,应该包括本研究具体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点做以及怎样做。④介绍观察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在课堂观察中,可收集到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一些数据资料。这些数据是如何处理的,要作出说明。6.观察的结果和讨论
观察的结果部分主要是对课堂中的观察记录进行分统计分析后得出的事实。结果和讨论可分为“结果与分析”、“讨论(或思考与建议)”来写。在撰写观察结果部分时,研究者要客观地呈现在观察中所收集到的实证资料;在讨论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结果放在更为宽广的范围中,阐述研究结果的意义。讨论包括作者自己的倾向和观点。篇三:问题式课堂观察报告基本格式档
问题式课堂观察研究报告基本格式
一、课堂观察的背景和意义
起因或目的,点明进行该项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选课——研究观察载体的确定
2、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
3、教学设计
(1)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及执教者对本课的理解展开有效的教学设计?(2)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如何体现“以读代讲” 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手段?
三、课堂观察量表样例及设计依据,要解决问题说明
四、教学基本情况
1、执教教师基本情况
2、承担学校、班级基本情况,学生年段特点及学习情况分析
3、教学变量控制与观察
授课计划时间
实际使用时间
提前备课、试教
五、课堂观察活动中观课教师记录及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1、观察与记录
根据量表,把课例作为研究的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实证,在记录与叙
述中要注意有价值的问题背景及细节描述(如执教者的教学细节处理,学生的思维火花等)。
2、根据课堂观察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一系列供参考、讨论的问题。
3、其他听课教师及评课专家评价与讨论
六、执教者反思
通过课例研究的集体讨论与分析,执教教师认真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基本环节,形成一份有价值的反思文本。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
七、课例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围绕研究主题,针对课例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明确后续研究跟进措施与要求。(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八:执教者教学设计
(共两篇,其中一篇为活动当天执教教学设计,另一篇为课堂观察后综合多方面建议再次修改的。)篇四:课堂观察报告
对“大气压强”一课师生问答的分析及思考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行为,是课堂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它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研究课堂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提出问题的类型、回答方式、停顿、教师理答方式、学生回答的类型分析“大气压强”一课,发现了吴老师课堂提问所具有的特点。关键词:课堂问答;科学;大气压强;提问艺术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主要特征是,他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知识,是通过对话及讨论问答。使学生自己得到答案,这样学生得到的不只是知识,而且得到思维创造能力。人拥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才会有智慧。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能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课后的学习[1]。苏格拉底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要追求的教学方式。
一、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也是有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就是提问的艺术,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美国教育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2]。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普遍实施,教育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行为上发生相应的改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等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四维目标真正统一起来,构建起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这一转变给教师的课堂提问发出了新的挑战[3]。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方面明确指出,应该培养学生能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提出可能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4]。而“问题是知识的来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所以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标志。而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不断的培养,这就对老师提问的能力进行了新一轮的挑战,教师在无形之中提出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形式提,对学生的回答以及今后的探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3章第3节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课程内容生动有趣,利用大气压强工作的实例胜不胜数,而且在生活中学生也见到过,但是可能没有和大气压强的知识联系起来,经过课堂上的讲解,学生会豁然开朗,知道了皮碗为什么能吸附在墙上、为什么用吸管能吸饮料、带鱼打捞上来后为什么是死的等等。通过对大气压的讲解,举例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利用马德堡半球实验,知道了大气压存在并且很大;通过覆杯实验的延伸,得知大气压的具体值。本节课是很容易进行师生互动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培养探索精神,又是一个新的思考。
二、分析结果
本节课中吴老师总共提了49个问题,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师生问答),我们从提出问题的类型、回答方式、停顿、学生回答的类型、教师理答方式这5个维度分析本节课的师生问答情况。详细结果如下表所列:
行为类别
提出问题的类型
1、常规管理性问题
2、机械性问题
3、记忆性问题
4、推理性问题
5、创造性问题
6、批判性问题 回答方式
1、问前先点名
2、问后让学生齐答(或自发回答)
3、问后叫举手者答
4、问后未举手者答
5、问后不答(或教师自答)停顿
1、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秒
2、提问后,适当停顿3秒以上,学生未出现不投入状态
3、提问后,停顿过长,学生出现不投入状态 学生回答的类型
1、无回答
2、机械判断是否
3、认知记忆性回答
4、推理性回答
5、创造评价性回答 教师理答方式
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
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
3、不停顿提出其他问题或继续演讲
4、重复问题或学生答案
5、追问、沿着学生的答案演讲或解释
6、等待数秒后提出辅助性问题
7、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
8、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理由 对该课的问答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频数 0 16 10 21 0 1 0 32 2 0 0 16 33 0 11 8 12 10 0 11 0 5 6 7 2 0 1 百分比 0.00% 33.30% 20.83% 43.75% 0.00% 2.10% 0.00% 94.10% 5.90% 0.00% 0.00% 32.65% 67.35% 0.00% 26.83% 19.51% 29.27% 24.39% 0.00% 28.21% 0.00% 11.90% 14.29% 16.67% 4.76% 0.00% 2.38% 1.本节课老师所提的问题比较多,共有49个。其中问题的分类以机械、推理为主。但是统计结果表明,本节课的机械类问题所占比例有点大了,机械类问题较多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教师的存在某些“是不是、对不对”的口头蝉,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某些内容上提问形式简单,不够新颖。在一节课上学生的任务是接受新的科学概念和知识,为了让学生利用已知概念去解释新的概念又或者是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发现式学习,可以说课堂提问中推理性的问题所占比例应该是很大的。记忆性问题往往是教师为了体现前后知识的紧密联系或者是通过回顾已知达到知识的迁移所表现的一种提问类别。我们看到在吴老师的课堂记忆性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恰恰体现了老师熟悉教材的程度,他能够吃透教材,有很好的教学组织能力。通过提
问类别的统计反映出一个问题:由于本节内容较难,学生对解释大气压存在原理类问题理解困难,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要么都不知道,这导致教师在本节提问中批判性问题几乎是没有的。这也表明教师在这类问题引导方面可以进一步的改善。3.对于停顿方面老师处理的很好,简单的问题可以一笔带过,学生不需要进过思考就可以来回答了。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停顿,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在分析大气压强应用于生活的例子上,学生没有前概念,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较困难。所以吴老师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有时间利用已学内容进行分析,让他们有思考的机会和空间,至于问题是否能够回答正确是不考虑的。此时,教师的例题示范分析和问题的引导分析的设置就非常重要了。4.学生的回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类别,从数据统计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机械类回答和认知记忆类回答所占比例较多,而推理性回答的比例反而下降,这是由于本节课的难度系数决定的,学习内容难,学生理解起来难,教师的很多推理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无法作答。因此,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自问自答的比例有所增加,学生推理性回答的比例明显降低。5.从教师理答方式可以发现,“重复问题或学生答案”,“追问、沿着学生的答案继续演讲或解释”、“打断学生回答自己回答”是主要的方式。“打断学生回答自己回答”这种方式所占比例很大的原因在于本节课内容难度系数较大,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很多问题学生是很难回答正确的,所以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先提出推理性问题让学生试着去思考,给予足够的停顿时间,之后基本是自己回答或者是引导学生回答。事实上,这节课中,重复答案、追问还是比较多见的。鼓励和称赞的作用不必多说,重复答案是为了全班同学听清楚答案,明确答案;追问则是把问题引向深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总之,在本节课中,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所采取的理答方式都是很合理的,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较好,体现了吴老师的教学功底。
参考文献: [1]杨飞云.苏格拉底法解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2.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43 [3] 付衣平.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2010. [4]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篇五:初中历史课堂观察报告
打造趣味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毛鹏飞《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之课堂观察报告 陈蓓(坪山实验学校初一英语组)
一、背景描述
在对毛鹏飞老师已有课堂的观察基础上,学校于2013年组织了我校老师观摩了毛鹏飞的一堂新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基于之前对毛老师的上课风格了解和对有关教学环节的观察思考,借这堂课再一次调整观察方法与过程并作细致分析,跟进对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的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最基本、也较为微观的科学方法,对改善教学研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其最终目标是引领教师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的技术方法,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的某个维度等进行较为深入地关注并加以研究,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改进自身的课堂,并为他人课堂的完善、改进提供强有力地支撑。
二、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再来看《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实施条件:既然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中外历史交往与冲突,那么必然要在课堂上先丰富学生对中外交流的认知,这种认知包括三方面:
(1)对中外交流的整体性把握。交流不仅有好的,还有坏的,不仅有和平的交往,还有文明的冲突,这也是一种交流和沟通。
(2)中外的和平交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初年的郑和七次下西洋,这
可以说是中西交流的典范。
(3)中外之间的冲突。在近代以前以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中国澳门最
具代表性。
三、课堂观察实录整理:
本次观察对象是毛鹏飞老师在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七(6)班的《中外的交
往与冲突》。在进入角色之前,认真学习了毛鹏飞老师所下发的有关课堂观察学习资料,落实了教学环节的观察点,所以结合以往的经验制定本次环节观察的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首先制订观察方案,做到四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我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观察点放在: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同时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参与度(人次),课堂趣味性以及目标达成度(课堂有效性)上;保留一份课堂学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课堂有效性。
2、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环节及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主导情况,为课后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提供最合适的一手材料。
3、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分析与思考。我对所有环节进行了逐一的分析,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环节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思考。
本次课堂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个人的全程观察方法;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地记录课堂环节;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比观察法,观察者的观察、记录与教案、课件进行比较,发现差异,调整差距,是课堂观察报告更为客观;五是视频回顾法,结合课堂教学视频,做到评价有理有据。
(一)、按照初中义务教育新课标(历史)要求,以下是在毛鹏飞老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授课过程中所做的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二)、课堂教学环节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毛鹏飞老师的课堂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展开:
环节1:郑和七下西洋
教师创设情境,板书课题:郑和下西洋,指导了学生从课文上摘录郑和下西
洋的时间、次数、规模、人数、到达范围;然后提出思考题: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新航路开辟的对比分析:郑和下西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到达范围最广。然后动脑筋分小组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远航?说明你的理由,按照小组分组进行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高涨。最后是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积极与消极)。
环节2:戚继光抗倭
首先看图《戚继光抗倭形势图》,介绍戚继光抗倭过程。提出问题: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对戚继光和岳飞的评价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然后结合戚继光所写诗歌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升华,探讨戚继光个人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回顾汉至现在中国与日本的交往与冲突,非常有效的把握了中日关系脉搏。环节3:葡萄牙攫取澳门
结合课文回答葡萄牙崛起澳门时间与朝代,中国何时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进行课堂小结,总结知识线索,把握对外交往特点。
环节四:课堂练习及作业讲解
结合上课内容讲解习题及作业。
四、分析与思考
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是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和运用教学形式的多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毛鹏飞老师的这堂课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目标明确,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毛老师确定的三点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都能得到展现。
2、环节多样,倡导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环节的紧凑缜密,均衡对称,错综曲折、比例恰当,节奏明快等多样特色,让教学形式呈现形式多样性。在教学环节中,毛老师大量使用图片、诗歌、提问指导了学生深入课程,由浅入深,角度新颖,学生兴趣浓厚,营造愉悦和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
3、环节和谐,体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学目标是教学环节与整堂课的教学和谐统一的根本。一堂课就是一件完美和谐的艺术品。它是由若干个教学环节按照一定的逻辑、条理、秩序组合而成的。每一个环节与一堂课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教学环节是教师进行教学 的独特思路与学生学情的有机统一。只有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毛老师在课堂上的四个教学环节既自成体系,表达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又逻辑十分密切,环环相扣,紧密的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如果这四个教学环节缺少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出现断裂,思路也不连贯,从而造成教学上的不统一。总而言之,教师在整个教学中需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保了教学环节的紧凑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要将学生、课堂知识对应到环节上,用环节的有效来检测目标的达成度。通过本次《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堂观察报告的撰写,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适当进行串讲、提问、讨论、展示,利用生成资源,一堂课才会因与学生心灵的碰撞而精彩,教学目标达成才会更有力量。
第三篇:课堂观察报告
课堂观察报告
大板实验小学曹立杰
一、观察缘由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一年级的一位数学教师,执教内容是北师版第2册数学课,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数学组老师及行政领导。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记录课堂提问;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63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1.6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上课老
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 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36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二个困惑。
四、观察问题解疑
带着困惑,我又在网上学习了一位特级教师的课,进行了对比研究仔细分析,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5.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
6.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3.研究规律,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
4.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
第四篇:课堂观察报告
让小组合作探究更为有效
——一节小学科学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
何谓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传统的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听”的吸收而忽略了“看”的效用,听课时缺少主题,针对性不强,容易注重了教师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活动等。因此,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加强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观察的本质所在。
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本次市科学领雁工程实践阶段,我们开展了以“合作探究”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过程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大田小学汤晓敏老师,执教内容是《磁铁的两极》,参与课堂观察的小组成员为金挺、戴标灯。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步: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
1、制订观察方案,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小组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观察内容分为:小组规模;分组的方式;成员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控与引导。
2、根据确定的课堂观察内容,每位成员各自设计好便于课堂中统计和操作的各种表格。
3、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第二步: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课堂观察研究中,我们小组成员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对整节课进行筛选,特别是对实验探究阶段的进行重点关注,看看小组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在小组内有无自己的见解;能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用喜欢的方式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并思考;针对实验的情况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乐于合作与交流;在全班交流小组得出的结论并提出质疑;在探究活动中产生新的问题;善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工合作通过记录工具、记录项目、记录方法分别采集了各自需要观察和统计记录的课堂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第三步: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课后,我们对课堂上搜集的所有信息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归类与讨论。通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和诊断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和优点,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行为,促进其自身专业化发展。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思考
我们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小组规模:汤晓敏老师把全班59人分成10组,其中9组每组6人,1组5人。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汤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汤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并且在上课时宣布进行最佳学习小组、最佳组长、最佳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促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还能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4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28分钟,占整节课的70%。学生活动参与面广,除1人因学习障碍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58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的6次,给小组奖励5次,给组内成员奖励的9次,给小组批评的1次,对组内成员批评的12次,组与之间相互评价2次。教师引导时并没有站在权威者的角度,十分注重适当的引领,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发散性的引导,尽可能多地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5、科学素养外在表现:尊重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敢于向权威挑战。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活动参与积极主动。猜想有根据,探究方法灵活多样,方案严谨,观察细致,记录客观,较全面地收集信息并准确分析信息,个性化多样表达研究成果。关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特点问题。
2010台州市领雁工程科学班
金挺
(学号:33号)
第五篇:课堂观察报告
课堂观察报告
---“作业分析课”
一、观察目的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课堂的科学方法,通过记录课堂中师生的语言互动,从而分析、改善教学行为。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至今仍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技能”。在这次教育实习中,为了了解地了解如何在习题课中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我对指导老师陈老师的一节作业分析课进行了课堂观察。
本次观察的课堂内容为大礼拜的试卷分析。
二、观察过程
课堂记录:(课前已经知道本次作业情况不好)
1、师生沟通: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刚从小学升初中,关于初中与小学学习生活的不同;交作业时间的要求;周末作业总评;
2、正式开始大礼拜作业讲评: 整体评价:正确率普遍不高。
原因分析:本次布置的作业规定时间为一小时,大多数人只用了30-40分钟。错题讲解:
题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易错点:“错误的个数”看成“正确的个数”
教师行为:让此题做错的同学起立,并请同学回答做错的原因。学生行为:起立的同学全部都低着头,作对的同学大多也都低着头。教师行为:让同学们坐下,再次强调作业时间的问题,要留下检查作业的时间。
题5:判断a、b的符号___________。
ab0ab0ab0ab0
ab0ab0ab0ab0教师行为:请学生回答。
学生行为:直接回答。大多数都参与了。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提出变式,请同学讲解。题
8、题21(证明题)
教师行为:告诉同学们,两道题为同类型的题目,一起讲。
强调了证明题的解题过程---带领同学们一起书写了题21的解题过程。题9:a、b的位置如图所示,比较a、b的绝对值的大小。
教师行为:解题方法的讲授---选择题可以采用赋值法。题11:
教师行为:和学生一起审题,注意题目要求,如“结果精确到万位”。题20:
教师行为:展示了错误的同学的解题过程,让同学找出错误点。学生行为:学生一起说出了错误点(没有举手)。题22:
教师行为:请同学上台介绍分析过程,让学生自愿上台讲解。
一个同学介绍完之后,问有没有不同的分析方法,请同学上台分析不同的方法。
学生行为:鼓掌。
3、作业总结
Ⅰ、乘法法则---通过问答的形式
师:两数相乘生: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师:任何数与零相乘生:积为零;
师:多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生:先确定积的符号,再将绝对值相乘; 师:何时两个有理数的乘积为1?生:互为倒数。„„„„
4、练习巩固
三、课堂分析
对本次课堂的观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讲解方式;沟通方式;知识总结。
1、在分析试卷的过程中,老师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比如:让同学当“小老师”上台进行分析自己不同的思路;直接讲解,并掺入问答的形式;先强调易错点(统计了班级同学的错误情况),再进行讲解等。采用多种形式,使课堂更生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的氛围时刻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同时,在分级过程中,也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同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讲,既节约了时间,又有利于同学们分析问题。
2、相比于新授课,习题分析课当中与学生的沟通更为重要。作业分析不仅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及时补缺,把未弄清的知识点搞明白。在这位老师的授课过程中,虽然没有直白的询问同学们是否搞明白了,但是大多数时候教师以抛出问题的形式,检验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这不失为一中好方法。不过,这种方法可能会忽略少数真正不懂的同学。
3、整堂课中,老师使用最多的形式就是---问答。除此之外,教师在讲完一道题,会以变式的形式,让同学们进行及时巩固,学会举一反三,不拘泥于一道题。其次,在分析完试卷之后,进行系统的知识总结,理清思路,辅以练习再次巩固。
四、总结
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我对作业分析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分析作业课不仅仅是告知同学们正确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不是拘泥与一般的解题方法。同时,作业分析课中也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更有效。
比如变式。通过改变条件,对命题的题设进行恰当的改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显然题型变了之后,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解题思路基本相同.通过这方面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帮助了学生正确、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巩固知识点。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及知识点的串联,碰到各种题型处惊不乱,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请学生当小老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有共同语言,故而学生的语言模式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更能是同学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们来说,能够上台讲课是老师对自身肯定的体现,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不过,在这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次说不多。并且,在最开始的时候,让做错的同学们起立,这个方法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强调方式,不过也有缺点。虽然说审题不仔细是不应该的,但是有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有的学生会因此印象深刻,避免再犯。总之,还是要注意学生个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心理上的伤害。
陈老师的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一直都很高。这非常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陈老师个人魅力的体现。通过对这堂课的观察,我收获颇多,争取能将陈老师的优秀之处运用到我以后的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