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浅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浅谈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浅谈
一、众说纷纭,自相抵牾
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在现行人教社大纲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以下简称人教大纲版)和依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新编的四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1册(必修)》(以下简称《地理1》)中,对这一问题的表述却各不相同,简直是众说纷纭,甚至自相抵牾。因此,有必要作一番研讨。为了研讨的方便,先把各家的表述作简要的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人教课标版)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1]这里列出了五大要素。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鲁教版)认为,“地理环境(geographicenvironment)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2]如果把这五大要素中的“地貌”与上述人教课标版五大要素中的“岩石”替换,则两种版本所列举的五大要素即完全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鲁教版中还给出了一幅“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其中所列的五大要素与其课文大有出入,五大要素中竟然有三大要素不同,即在插图中将课文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生物”易为“植被”,“大气”易为“气候”,“水”易为“水文”。这种课文与其插图相互抵牾的表述,可能是一时疏忽的结果,也恐怕是不自觉地反映了目前对这一问题探讨过程中的分歧。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中图版)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在相应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中,所标示的亦是气候、水文等这五大要素[3]。图文表述相互一致,没有鲁教版那种图文不一,自相矛盾,使人无所适从的毛病。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该书即讲“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彼此渗透,在不停的运动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或系统)。”这里的“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其他版本中称为组成要素。就是中图版自己,既说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物质,又说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这种概念使用的错综,在上述各版教材中并没有给予说明,更谈不上梳理清楚。
以上三种版本在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上还是有共同点,即都列举为五大要素,只是所指有些不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湘教版)在这一问题上与以上三种版本大异其趣。在课文和相应的插图中并列了14种“自然地理要素”。我们先来看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文的叙述: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4]
这段课文只有三句话,其中第一句话说,“自然地理环境是......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是由“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而自然地理圈层包括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六大圈层。联系接下来的第二、三两句话可知,教材编撰者认为这六大圈层都是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要素。这种认识和表述,与上述三种版本很不相同。此外,该书还配有“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和“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4]在大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示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地下水”、“风化壳”等7种“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示有“大气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质要素”等6种“自然地理要素”。总之,在湘教版论述这一问题的图、文之中出现了“岩石圈”~“地形”、“大气圈”~“大气”、“水圈”~“水文”、“土壤圈”~“土壤”、“生物圈”~“生物”等五对10个,外加“人类圈”、“地下水”、“风化壳”、“地质”4个,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总共14个专业术语,平等并列地表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正在使用的人教大纲版,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表述不但与以上四种课标版存在差异,而且该版自己的课文与其插图亦不相匹配,课文列举出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其相应的“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插图中,“岩石”不见了,只有“大气、水、土壤、地貌、生物(植被)”等五大要素[5]。此外,课文六大要素中的“生物”变成了插图五大要素中的“生物(植被)”,难道生物等于植被?
从以上的介绍可知,对于这一论题,不但五种版本互异,而且同一版本中,除中图版之外,其他各种版本的插图与相应课文列举的自然地理要素都不完全相同。为了对此有个一目了然的总体把握,特将这纷纭抵牾的表述归纳为表1。
表1五种版本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表述的比较
要素 版本 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 4 5 6 7 人教课标版[1] 课文 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鲁教版[2] 课文 大气 水 地貌 生物 土壤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插图3-2-2 气候 水文 地貌 植被 土壤
中图版[3] 课文 气候 水文 地貌 生物 土壤
插图3-2-3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气候 水文 地貌 生物 土壤
湘教版[4] 课文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土壤圈 人类圈
插图3-3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土壤 地下水 风化壳
插图3-4 大气 水文 地形 生物 土壤 地质
人教大纲版[5] 课文 大气 水 地貌 生物 土壤 岩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插图3.53 大气 水 地貌 生物(植被)土壤
用心 爱心 专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度的把握
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度的把握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块内容,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在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我们能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但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则往往就事论事,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地理教学的“文化”内涵。那么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适当的渗透,因为所谓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所以教学时随时要以人为本。如可用“诗词”、“谚语”来“关怀”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等;可以林肯的破案典故来讲述月相知识的奇妙用途;再譬如,在讲述洋流的内容时,你也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追随麦哲伦的船队,去体念环球航行的辛酸甘苦„„
下面以《陆地水与水循环》一节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陆地水与水循环》一节主要介绍了陆地水的类型、分布、相互转化(水循环)等内容,知识点分散、繁杂。为了把这些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我设计了一条主线——“水危机”,以“线”串“点”,融会贯通。
一、水危机的严峻性
从世界到我国,再到本地区的介绍,包括数据、图片、灾情及其损失等。在此省略。
二、水危机的原因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把课本的知识进行详略处理,并引导学生思考。
第一步:让学生明确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这一步是通过对水资源概念的剖析,让学生了解“缩水”的过程,从而明白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水资源——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按递进的顺序,把打着重号的词语,分三个层次展开。)
1.陆地水有多少?阅读图1回答。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冰川、永冻土底冰、深层地下水难以利用。
(2)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很少利用。
(3)目前人类大规模利用的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仅占全球总储水量的7/10万!
这样,通过对水资源概念的深入解读,经过三个层次的数字“过滤”,“缩水”的严重
用心 爱心 专心
程度一目了然:100%(全球总水量)→3.469%(陆地水)→2.53%(陆地淡水)→7/10万(陆地上较易利用的淡水)。由此,学生对水资源危机的第一个原因——数量的有限性印象非常深刻,节水的观念自然深入人心。
第二步:让学生懂得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是不均匀的,真正有效利用的水资源更少。
1.水资源可以不断更新
这是学生心中的普遍观点,也是人们节水意识不强的最重要原因——因为水是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在此进入到课文中的水循环、动态水与静态水、河水与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内容。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水的更新是有条件的。
2.水循环是有条件的
并通过对这两年来,长江中下游一带持续晴热高温、干旱缺水的切身体会,使学生懂得天上并不会随随便便“掉”下水来的科学道理。有时候老天吝啬得要命,有时候又洪水滔天。很多雨水掉落在人烟稀少的雨林地区,白白地流走。因此,人类能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其实又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然而,任何灾害都是针对人类来说的,因此,水危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也越来越严重,而且“人祸”很多时候是胜过“天灾”的。
第三步:让学生讲述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浪费与破坏日趋严重的情况。
让学生讨论造成水资源紧张的人为原因有哪些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如关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水资源的紧缺,学生一般不太会考虑到,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相关的案例准备,如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缺水情况等等。然后教师把学生讨论的情况做好总结:
1.人口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
2.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
3.环境污染使资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并存。
4.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的结构型缺水。
5.水价太低与无偿使用使水浪费惊人。
6.植被破坏使陆地水流失更快。
三、共度“水危机”难关
第一步:讨论解决水危机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以上水危机原因的分析,解决水危机的办法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步:世界和中国在行动
介绍中国节水标志和世界水日。
第三步:学校用水情况与“你应该怎么做”
从理论到实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作为寄宿制学校,学生在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最严重的是,经常开着水龙头冲衣服。因此,在课结束的时候,我把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给同学们列出来,然后让他们去观察,在你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行为?有哪些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
通过这样一条主线,不但教育了学生,同时也使分散的知识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条严密的知识层次结构,便于记忆。同时通过这样一条线索,使枯燥的自然地理知识变得更有“人情味”,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情趣、更有情调。我想,如果你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多一些这样的“人文关怀”,多一些超脱,以地理文化传播为己任,你肯定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自我适应社会能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场所。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与少、能力的高与低。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此课堂效果可大有改观。为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从地理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1.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2.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第二.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首先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
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4.课后及时总结
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
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如何发动学生积极性营造高效课堂
师艳丽课堂教学是贯彻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核心阵地,是达成教育教学高效率的有效载体。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教育教学的同有形态,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课常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在优化教学结构的进程中来推进有效课堂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课堂效率呢?
地理知识给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奥秘,启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励学生爱科学的情操。也是我们生活的向导。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1.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2.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第二.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首先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片、视频,音频,图片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
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3.课后及时总结
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高三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角度,尝试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 地理思维 欠缺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1]
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
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从“大气运动”一课看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 刘慧霞 地理教育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