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中落实渗透德育
学科中落实渗透德育
一、课堂德育因素
(一)课堂教学内容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首先,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所以能促使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类的活动并不像动物那样仅仅处于本能,而是受自己意志支配的。学生的道德行为,总是伴随着理智的思考,对任何一种思想的接受,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例如:什么是爱国主义,就要进行正确的思考,就需要相应的文化知识。学生愈是较多地占有相应的文化知识,爱国主义意识往往就愈发展,就愈深刻。许多人正是由于愚昧无知,而陷于道德堕落的深渊。应当指出,这里说思想品德的基础而言。没有这个基础不行,有了这个基础思想品德也不一定形成和发展。知与行、知识与修养、知识与世界观虽有密切联系,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等同的,只是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使知识向行动修养、世界观的转化。其次,通过教学内容,可以培养道德情感。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课程,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的内容,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直接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内容,虽然课程本身是自然科学知识,但是也可以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内容并且进行正确的思索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确立和发展道德认识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环节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上课、辅导、作业、成绩考核等形式和环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这些环节中,学生会常常遇到掌握知识、技能和完成作业的难易以及成绩考核的好坏等问题。为了完成各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在各个环节的教学实践中既需要又能够培养为祖国现代化而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勤奋努力、不怕困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因此,在这些教学环节中通过评价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可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当然,不可能所有的评价以及影响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以便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课堂教学在时空和可控性方面的优势是进行德育的有利条件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还因为课堂教学具有其它教育途径所不具备的特点。这就是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大;可控性强。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度过。自然,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完全代替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所起的作用,但是这种时间上的比例关系证明,如果在对学生进行德育中,忽视了占学生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课堂教学的可控性强,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而且要完成一定的作业、练习,还要进行严格的成绩考核。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部的约束力,这种外部约束力与其主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各种组成形式、教学环节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
(四)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和榜样在德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通过教学内容以及在教学的各种组织形式和环节中,进行德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决定于教师对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节的选择和运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师本身的思想品德修养。一般来说由于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艺术,他们能够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学生。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通过学生的外表活动,判断学生的内心世界,洞悉学生的情绪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工作。他们具有运用语言的技巧,有说服力与感染力,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并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动。尤其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更有利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实施德育。教书的过程必然是教人的过程。教师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通过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当今这个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
二、学科德育特点
(一)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初中有10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长。授课的时数,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语文、英语、历史、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
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数学、自然科学,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学科德育渗透的具体内容
思想政治:进行以“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包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礼貌待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诚实正直、同情宽容、认真负责坚毅勇敢、惜时守信、知耻自爱、热爱科学等17个德目,养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和健康心理。高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教育,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志向,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本,能初步运用所学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
语文:根据语言思维密切联系、文道统一的原则,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每册语文都有文质兼美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成为一本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印象深刻的影响,既具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 性。
英语:通过反复地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高中增加了法制、纪律、安全、心理品质和理想、情操教育的内容。其特点,主要是隐性教育。
历史:通过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了解,近代落实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是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进行热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近现代中国国情的了解,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给中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通过世界史学习,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国际主义义务的认识。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内容。历史学科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具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特点。
地理:通过讲解我国的自然国情(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和我国的人文国情(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提供我国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和数据,使学生既了解乡情、国情、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又了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激励起自力更生、艰巨奋斗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高中阶段进一步使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人类与环境、国情与国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数学:中学阶段通过数与形、常量与变量、静止与运动、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等等进行辩证关系教育;从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教育。用有力的数据、百比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我国数学发展史料介绍祖国数学科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格,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物理:通过种种物理现象,揭示其规律,进行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教育,通过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波粒二象性、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等内容和教学,进行辩证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我国古代和当今物理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例的介绍,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优良品质的教育。结合实验操作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等教育。化学:介绍我国古代工艺成就和我国当今化学工业、化学科技成就以及著名化学科学家业绩,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在物质结构学习中进行物质无限可分观点教育,在化合与分解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观点,在元素周期率学习中掌握量变质变观点,在溶解平衡中掌握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等等。结合化学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品德教育,结合我国自然资源和国情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教育。教材中大量关于我国古代和当代化学工艺及建设成就照片图表,增强了德育感染力。
生物:在“人体与卫生”中,通过我国解放前后流行病的不同遭遇,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养成卫生习惯,吸烟有害,禁止吸毒等教育。在介绍我国生物资源、我国古今在生物栽培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在生命起源、生物体内部矛盾,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和环境的统一,生物的进化等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此外还在生物遗传与人口教育中进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等有关的政策教育;在生物实验 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理科本科学是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综合课程,包含有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德育内容,强调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法则,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视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等与人类相关的问题,重视观察实验能力和综合考察自然的能力,并结合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如克服偏食、抽烟、喝酒、不良习惯,培养文明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等)。
体育与保健:通过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纪律的有力数据和运动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结合体育运动和训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训练。如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尊重爱护他人、集体主义精神,爱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公共财物的教育。体育在培养良好心量素质方面,如诚实正直、积极向上、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竞争进取,严格要求,不骄不馁,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音乐: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音乐教学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紧密联系,从认知、操作、情意三方面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音乐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通过编选教材《国歌》、《我爱你中国》、《红星照我去战斗》、《祖国颂》、《丰收之歌》、《我们的中队》等寓意深刻的歌曲,欣赏高雅的音乐作品,进行高尚情操,活泼开朗、爱美弃恶的品德情操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歌曲的演唱、评述、音乐家的介绍等教学活动之中。
美术: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培养学生爱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爱自然美到爱家乡美、祖国美,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而自豪。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美术家生平作品的介绍,用他们的创作态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严谨认真、辛勤劳动的精神,启发、教育学生,并在实际 的绘画练习中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
劳动技术:进一步明确劳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观念和质量意识以及劳动中好品德、好作风。让学生在劳动技术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直接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爱护工具、勤劳节约等良好习惯,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最大特点。职业导向通过社会分工和职业形成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懂得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行行光荣的思想,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为参加劳动和工作,献身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 础。
计算机:通过世界和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在wps中选用具有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的文章段落;通过计算机的操作训练,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遵纪守法(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团结协作等品德行为。在高中还渗透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教育。
三、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施
(一)重视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育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他们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学校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我们开展了 “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 ” 的教学实验,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 或 “ 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
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 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 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 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 ;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 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 ;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 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 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 的若干问题,回答了“ 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学校许多学科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研究,同时重视“ 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的思想,开展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等探索,开展“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为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第二篇:物理学科中德育渗透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许磊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教学大纲要求,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1.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500年前的春秋末期 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再如,在讲力的平衡时,可介绍我国古代《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论述都先于西方国家,墨家比阿基米得早200多年就知道了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 2 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如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把自己发明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钋”。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如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的哲学观点。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渗透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在讲到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单摆、点电荷、理想气体等物理模型时应及时渗透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讲到物体的相互作用时,电场磁场,光的波粒二像性,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时可及时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讲到静摩擦力的变化,物态变化,光的全反射,透镜成像,光电效应等可及时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很自然的接受一些辩证唯
物主义思想。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讲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原理时,可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1840年到1878年(将近40年)一直从事热功当量的研究。大约进行了400多次各种实验。这充分说明一个实验结果的确认需要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在讲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介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历时十年,刻苦自学,经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前人不畏艰辛,顽强奋进的结晶。不付任何代价,就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以此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四、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
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教师的身教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证。其次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质。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物理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去开发,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第三篇:学科德育渗透
【学科德育渗透】
德育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德育核心地位的关键。
注重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全方位地培育人
1、德育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是和谐的,更多的时候是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教师人格的影响,为人师表。加强师德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是德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关键一步。两年来,我校通过政治学习等途径对全校教师加强师德教育,修订了《向明中学教师师德规范》,在教师职务晋升、聘任、分配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2000年本校18名教工荣获校德育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为学科渗透德育提供保障机制。
郑洁老师在教授《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时,尝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通过对课文的体会以及扩展性的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思考中丰富,从而不断接近诗歌的意境,体味到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能感受到师生心灵的交流,能发现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迸发的思维火花。
2、运用辩证法、唯物论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数学王大任、王建华老师的课上得有新意,学生特别爱听。讲到一个公式,一个理论时,常常发散开去,把其他学科“串联”在一块儿,让学生开拓思路。比如他讲双曲线:“Y轴代表人生的目标,而向上的曲线则代表人生的追求,人们在奋斗的过程,虽然达不到终级目标,但可以与目标无限接近……”,在数学课中融入了哲学的思考,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发挥创造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创新教育,举一反三的教育,这样的老师充满智慧,把课上得赋有艺术性,深受学生欢迎。
3、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和谐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理想信念的教育。在语文、历史教学中渗透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了唯物辨证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了国际化意识和爱国情感,在理、化、生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保意识、国防意识等科学人文主义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全民健身意识,在音、美教学中渗透真、善、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强调音乐对于陶冶情操的作用,用三地歌手(大陆,台湾和香港)合唱的“大中国”的MTV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壮丽的祖国风景和不断飘扬的五星红旗,三地歌手投入的演唱,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patriotic”这个词的深刻含义。一首《真心英雄》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歌词朗朗上口,而其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即“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克服困难的勇气的重要性和人生必须面对的坎坷。同样的英语歌曲,如:Celion
Dion的“Power of the love”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事物和梦想的追求,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与“真心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We are
the world”,更有“天下一家”的大气,让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
又如:统编教材的“Road Accidents”让学生知道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必须遵守每一项社会规范,否则将自食其果,这对于当今《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广泛宣传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牛津教材的“Body Language”,学生在学习各种的肢体语言中知道如何适当地在不同场合与人打交道,“Places of Interest”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风光,由此产生一种爱国热情。学生说,英语课不仅能学到一门语言,而且能指导我们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科德育”润物无声 ———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德育工作调查
暑假前夕,记者来到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采访,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摩课《去年的树》,无意中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同学们,谁能说说鸟儿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寻找树呢?”
“因为小鸟答应了树,还会回来为它唱歌,小鸟是守信用的。”一位同学回答。
在这堂课上,马岩老师侧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努力引导学生体会鸟儿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不同情况下的感受,逐步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课后,马岩告诉记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运用,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德精神”的重任。《去年的树》一课中,对“重情义、守信用”的教育,一没硬性灌输,二没空洞说教,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做人也要重情义守信用的种子。
在随后观摩的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等几堂课里,记者发现,除了正常传授相关知识外,这几堂课里都渗透着不同的德育观点,更像是思想品德课。
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课堂教学,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德育渗透?
校长姚国华的话解开了记者心头的疑惑。2001年,一实验小学把德育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把“具有健美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扎实的基础学力,具有勇于创新意识及明显特长的一代新人”作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德为纲,全面发展”的德育工程。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少德育活动时间和载体,成了推进德育工程的瓶颈。为了切实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学校围绕“学科教学是德育主渠道”
这一理念,大力实施“学科德育”,把学科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了充满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王连文,把学科德育同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个比较。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认为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而其他的目标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法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整体发展的关怀。而学科德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渗透给学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在与一实验小学几位老师的交谈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学科德育已经深入教师心中。很多老师表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更为重要。同时,记者了解到,小学各学科虽然看似简单,但要把德育与学科教学自然地融为一体,却又不容易做到。因为部分学科、部分课程的德育点不好找,也不能生搬硬套。但他们努力做到了。拿数学学科来说,重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思想、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学习统计学知识时,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经济增长值、了解我国最新的经济动态,从中感受到祖国在一天天强大起来,让学生从心里产生一种自豪感。体育学科中,在进行体育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王连文介绍说,社会课中的《我的家乡》这一单元,若单靠老师讲,不仅数字枯燥单调,一些大道理学生也不容易接受。老师让学生做社会调查,然后以交流调查报告的形式,了解吉林省在全国的地域优势,展现长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等等,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语文课上,老师讲《粽子》一文,一名同学说“老师,听我妈妈讲,端午节被外国人拿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如果成功的话,端午节就是属于外国人的节日了”。老师停了一下,深情地说:“端午节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节日,如今却要被外国人拿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孩子们,你们不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并没有说出“热爱祖国”的字眼,但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却培养了孩子们的民族自尊心。
数学老师张健红告诉记者,她在给学生讲解《加法估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估算各自一年中大约用掉父母多少钱,再通过多媒体展现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在强烈反差的数字对比中,同学们内心已经波澜起伏,受到了震撼。在课堂中,她没有要求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但勤俭的思想已悄然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课后,一些家长反映,孩子的零花钱自发地减少了,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将积攒下的零花钱,捐献给了希望工程。
四川省安岳中学各学科德育渗透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各学科进行德育,首先通过挖掘各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性,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学习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养成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在教学方法上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把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的德育渗透,除了通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发挥德育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艺术,发挥德育作用。如组织教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复习考试、参观、实验等教学环节都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对学生提出品德上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品德。
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目标性和方向性统一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积极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性原则,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致性原则,主动性和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示范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把各学科德育渗透工作做好。
各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
1、思想政治课
⑴通过《政治常识》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国家制度、民主制、政党制度、民族与宗教、国际政治关系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政治观点和学会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观察、分析政治问题的科学方法;初步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区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增强政治责任感,为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⑵教学中要从我国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当代国际和国内政治生活的一些重要问题,有的放矢地阐明政治观点,并注意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
⑶对各种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要坚持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避免绝对化与片面性,引导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语文课:
⑴通过《杂文两篇》、《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语言的演变》、《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等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⑵通过《涉江》、《屈原列传》、《诗二首》、《唐诗三首》、《宋词二首》、《过小孤山大孤山》、《项脊轩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娘子关前》、《汉堡港的变奏》、《我国古代的车马》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⑶通过《农村调查》序言、《学习写调查报告》、《昔日荒山变绿洲》、《写总结的几个问题》、《物种起源》导言、《杂文四则》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⑷通过《范爱农》、《春蚕》、《孔雀东南飞》、《唐诗二首》、《?之战》、《报刘一丈书》、《诗经二首》、《原毁》、《警察和赞美诗》、《柳毅传》等课文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动本质,从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⑸通过《呆气》、《毛遂不避谦疑》、《痛惜之余的愿望》、《人和狼和搏头号》、《青春是美丽的》、《离不开你》、《荆轲刺秦王》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忘我劳动和献身的精神。
⑹通过《威尼斯》、《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谈朱自清的散文》、《一幅恬淡明丽的春之图》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⑺通过《刘桓晋文之事》、《伶官传序》、《治平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战守策》、《祭妹文》、《谏太宗十思疏》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英语课:
⑴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引导学生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和开展适当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使他们走出校门后,能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要。⑵结合复习和考试方法指导,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鼓励他们立志成才,为“四化”建设服务。
4、体育课
⑴通过“学校体育与人的现代化”等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努力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现代人才。
⑵通过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献身精神、拼搏精神与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⑶通过体育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立志为国争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数学课
⑴通过排列、组合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复杂事物往往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简单情况的交叉或重复,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⑵通过概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⑶通过微积分教学,使学生理解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关系,时而认识量变质变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置身于社会来看待一些问题。
⑷用辩证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指导数学复习。有目的地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6、物理课
⑴进一步学习经典电磁场理论、光的本性、原子核物理的初步知识,讲述人们认识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各个阶段上重大的实验,或自然现象的发展史以及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理论观;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获得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科学家坚持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修正错误认识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⑵结合基础知识教学,介绍我国在微电子技术、核能利用和核能物理研究中的新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化学课
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例如,在有机化学的同分异构现象教学中,深化量变质变的认识——由运动的量(能量)变引起质变,即特质的结构、形状在量上的改变(主要是分子中原子结合或排列方式、空间取向不同)导致分子构型变化而引起的质变。⑵运用具体的化学实验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了解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等辩证关系,懂得在客观世界中掌握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⑶初步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了解只有经过艰苦的实践与探索才能更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发展真理等基本认识规律。
⑷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可以通俗地向学生介绍一点化学的研究方法。
8、生物课
⑴通过细胞、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教学,阐明世界是物质的,生物体始终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之中;运动是生命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其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懂得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明确生物体内进行的各项生命活动是普遍联系的,不是孤立的。
⑵通过遗传和变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遗传遵循的三大客观规律,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⑶在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教学中,通过阐述非生命的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使学生树立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生命是由物质形态长期发展产生的,一切生物的形态和种类都是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生物发展的运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内因的唯物主义观点,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及唯心主义思想。
⑷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中,着重阐明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有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关系,使学生正确认识、并立志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养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德。
⑸在绪论和生命起源的教学中,通过对我国现代生物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发展动向的介绍,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生物科学的思想感情。
⑹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使学生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培养学生重视实践、严谨求实的作风。
9、地理课
⑴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学,指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地理问题,初步树立物质运动、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实事求是等科学观点,形成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观念,教育学生同社会上存在的封建、迷信、僵化、唯心的愚昧落后现象作斗争。⑵通过我国和世界资源、能源、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等概况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确理解世界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⑶按系统地理的形式,从环境结构机制等方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资源、人口、环境现状,形成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和用水,人口发展要同社会和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适应,防止污染,保持和改善环境等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使学生懂得国土开发需要与国土整治同步,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道理,懂得共同创造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国土观念和全球观念。
⑷结合我国当前当地的实际,采用地理考查、社会调查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关政策和法制教育;使学生明确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了解我国在森林、土地、矿产、水资源和控制人口、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法规;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增强宣传、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令的自觉性。
⑸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国土整治的现状和远景规划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家前途和革命思想教育,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志向。
10、历史课
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教育
①帮助学生树立阶级、阶级斗争观点。通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教学,充分揭露奴隶主、封建主的罪恶,特别是充分揭露西欧殖民者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以加深学生对剥削者、压迫者和殖民主义的憎恶,增强反侵略、反压迫、反殖民主义的情感。要阐明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引导学生认识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变化;要揭露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虚伪性,用具体史实解除其对青少年存在的一定迷惑力。
②帮助学生树立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曲折又有不断进步的观点。要通过世界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③帮助学生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要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说明,世界各国的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不断改革,善于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进步,促进国家的繁荣,引导学生面向世界,虚心学习,善于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①讲述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的总体中加以认识。使学生了解,一些古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国家,在近代或现代不一定仍起重要作用;而在近代或现代在起重要作用的国家,有的在古代还未形成或虽然形成而并不起重要作用。要澄清抹煞我国和亚非拉美国家对人类文明贡献的种种错误观点,破除“欧洲中心论”,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歌颂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同我国人民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拉美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斗争,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共鸣。
③讲述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各国人民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的相互支援,以激发学生的国际主义情感。
⑶进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教育
①讲述从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三次技术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只有科技的发展,才有经济的繁荣。今天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大力发挥教育科学,从而使学生明确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
②通过讲述近代以来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史实,和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亚洲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的某些改革及其带来的某些深刻变化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同时,通过讲述各国改革面临的困难,使学生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从而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前进道路中的问题。
⑷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通过讲述在三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献身。
11、音乐课
⑴通过教唱《思乡曲》、《祝你快乐》、《给妈妈的歌》、《老黑奴》、《共青团员之歌》、《苏武牧羊》、《勘探队员之歌》等歌,对学生进行热爱我们伟大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的教育;教唱《故乡》、《青春歌》、《青年友谊园舞曲》等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⑵通过教唱《我们走在大路上》一歌,教育学生对革命要充满信心、勇往直前;教《青年参军》一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子弟兵;教唱《茉莉花》一歌,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⑶通过《兄妹开荒》、《白毛女》、《打渔杀家》、《江姐》、《布谷鸟儿咕咕叫》等歌剧、戏曲与曲艺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兴趣和爱好,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12、美术课 ⑴加强对中外优秀造型作品的艺术欣赏,认识世界不同文化中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珍爱人类艺术遗产的感情。
⑵通过版画和插图等的简单的设计制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⑶通过人物画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体姿态的艺术美,从而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
加强家校合作 提高育人质量
四川省安岳中学 周勤贵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全教会精神,更好地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我校确立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的奋斗目标。然而,我校与其它兄弟学校一样面临着诸多挑战:教育质量问题、教师教学积极性低下、社会环境问题、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沟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校特别强调学校教育的开放,强调社区的发展,把学校、家长、和其他社区力量看成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共同因素,并特别强调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一):加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明确提出:“不仅家长而且整个社会都应当担负起同所有教育系统的工作者以及非政府组织一起工作的重大责任,一起全面实现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之各项目标并以此方式对可持续发展及和平文化做出贡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说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学校教育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这是一种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关系。他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雕琢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赖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孩子所在的集体、孩子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必须配合得当。其中,学校和家庭责任最重。早在1897年,美国就成立了历史久远规模宏大的家长教师联合组织——全国家长教师联合会,前苏联曾专门公布了《普通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条例》,用文件条例的形式保证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由此可见,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难以完成,必须依靠各种力量,尤其是家长的力量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上下的大力推进,“教育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生理、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生的价值、文化、人格等方面都更加受到重视。因此教育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等方面的自由”。若仍是按“应试教育”模式组织学校教育,学校怎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呢?
2、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
当今社会中,由于社会所处的时代决定了社会观念的多元性,价值观、生活方式处于变革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其原有的角色和权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便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它体现为:
(1):信息时代的来临,改变了学生受教育的渠道,家长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知识传播的途径。电视节目、报刊、光盘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接受信息和知识的主体,学校课堂、书本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学生接受的总的信息中所占的百分比下降。有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我们在高一年级曾作过调查:请从未看过黄色光盘的同学把手举起来,结果只有不到20%的同学可以自豪地把手举起来;当问起这部分同学未看过黄色光盘的原因时,几乎得到了惊人的相似回答:家里管得严。特别是近年来在学生中兴起的网吧热,更是一个亟待引导和规范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相互配合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促进了价值观的更新。我国已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这种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贫富悬殊加大,多种价值观并存,社会现象复杂,个别家长自身知识水平高、价值观不妥等原因,极易导致尚未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学生的迷茫。由于学校灌输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冲击,因而教师与家长合作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增强教育功效就尤为必要了。
3:家庭的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与日俱增,很多家长以子女为生活中心,倾注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合格的家长,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不理解子女,不尊重子女,对子女实行高压政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不懂教育方法,实行棍棒教育;甚至有个别家长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由,用自己的消极世俗的价值观“催熟”子女等等。由于教育不当导致悲剧时有发生。教师则不同,教师受过专门训练,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各方面情况,同时由于非血缘关系,更能从职业的角度比较客观地对待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恰恰能够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同时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权威能够合作并态度一致,为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4、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加强家校合作,既是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负的教育重任的需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更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同时,在学生家长中亦不乏有仁人之士,认真充分地吸纳他们的建校良策,无疑会对学校的长足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家校合作的措施
1、统一认识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过去也有不少的学校开展过家校合作工作,但由于家长、学生认识不统一,收效甚微。一方面家长的认识不一,有些人认为学生上学责任在学校,家长向学校交纳孩子上学所需的费用就是对孩子学习的全力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往往会找他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家长谈话,学生和家长的感觉就像是在告状,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即使家长想到学校了解情况,学生也会想方设法加以阻挠。第三方面是家校合作被变向为一种单向交流,而非双向交流,一般是教师向家长提出要求和做报告,汇报学生成绩,提出对家长的要求,教师和家长不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相互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和学校处于一种优越的地位,对家长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广泛地宣传我们的工作原则,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赢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教师需要有对学生的爱心和诚意,更需要良好的工作方法。有一次,我曾有意让对教师有戒心的学生给他的父亲带回一封信,当这位学生偷偷地拆开这封“告状信”发现里面写的却是表扬自己在品德、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并向其父亲预言这位学生有很大潜力。
2、健全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组织协调家校合作工作
设立了学校和班级两级的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为了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保证各方面密切联系和经常性合作的一座桥梁。学校家长委员会每个学期由全校性的家长会议选举产生,同时兼顾到每个班的学生家长的代表人数。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召开班级和学校的家长会议,解决了多方面的问题,也提高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责任感。由于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和教师又通过家长委员会担当着“指挥者”的任务,对家庭教育进行不断的指导和帮助。
3、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成长情况 我们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就抓住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并收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方法,登记造册,为以后开展工作作好准备。通过家访、电话家访、书信等形式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成长情况,使学生的优点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及时的肯定,使学生的缺点得到了及时的纠正,赢得了宝贵的教育时间。学生也从老师和家长的关心中得到了鼓舞,增强了前进的动力。
4、因地制宜,开设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方式
由于班级人数多,家长工作忙,学生住处分散等原因,加之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贫县,城乡交通极不便利,给家校合作工作带来了困难,为了使这项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发挥其互动作用,我们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方式,电话联系、书信联系、约访、家访、家长接待日、家长听课日、家校合作信箱等,建立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系统,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共同学习了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整个工作有具体方案和步骤,教师和家长之间经过多次的讨论、反馈,不断地进行着双向交流,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家长从教师那儿得到的是可操作的具体的指导,家长与学生关系的变化为教师提供积极的反馈激励,使之有成就感和更高的动机。
5、广泛征求家长意见,不断改进教育工作
通过开设“听课日”活动,广泛邀请学生家长听课、评课,虚心听取家长对教学的意见;积极动员学生家长为建设良好班风献计献策,广泛吸收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治校良策。把家校合作建设成为平等的双向的伙伴关系。
(三)加强家校合作的效果
1、及时发现了学生的优缺点,赢得了宝贵的教育时间。
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校是“乖孩子”,回家是“小皇帝”的现象较为突出,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家校合作我们摸清了每个学生的习惯嗜好,为全面育人、因材施教,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然后结合实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质。我们及时地向家长汇报子女的进步情况,“趁热打铁”,使学生及时受到教师、家长两个“权威”的首肯,赢得了宝贵的教育时间。
2、公开了校务班务,增加了管理透明度,赢得了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理解和支持,消除了个别误会。
通过家校合作,公开了校务班务,使学生和学生家长更加明确校纪班规,增加了管理透明度。也使学生家长清楚地了解到教师的辛苦,赢得了家长对老师辛勤劳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学校收费这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上,避免了极个别学生以学校收费为借口,向家长索要钱财,导致家长误会老师乱收费的事件发生。
3、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前进动力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基层细胞,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加强家校合作,提高了家长的教育修养,普及了教育知识,帮助了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家校合作工作的大力开展,学生充分享受了父(母)爱和师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动力。原我班有一位学生家长外在成都打工,搛钱已是很不容易,但每次家长会召开时仍不惜花掉近百元的盘缠费赶回来参加,让他的女儿很受感动,我因势利导教育她,就是在这种爱心的感召下,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去年的高考中考上了省内一所著名的医科大学。
4、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教育质量就是学校生存的基本。我校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全面提高了育人质量,校风校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双丰收。我校成功地申办了省级重点中学,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了历史最好成绩,升学人数突了七百大关,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戴富强/秦红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小学 戴富强)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秦红)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小学近年来进行了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实验,在语文、数学、外语、自然、艺术等 学科中进行德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整个实验的详细情况,已在有关报刊进行介绍。本文主要对实验中探 索、总结出来的各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体系与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研究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必要性
从实践上说,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古已有之。但是,真正从理论上提出来,并作为一条教育法则来确立,则始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提出教学的教育性概念,实质上就是现在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在迄今为止 的几百年里,关于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思考、探索虽然从未间断,但是一直不深入不系统,尤其是对学科教学中 德育方法缺乏专门的研究,致使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实践没有科学的操作依据与方法。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既不同于一般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一般德育方法。一般教学方法具有广泛的效用,并不专门用于学科中的德育。而学科教学德育方法则是专门用于学科教学德育的,它的功能具有集中与单一的 特点。一般的德育方法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括各种德育活动。正由于其广泛性,所以,真正运用于学科教 学德育之中,就变得难以得当,因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受学科性质与特点的制约。总之,学科教学中德育方 法是在学科教学中为了专门完成必要的德育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运用于正常的学科教学之中,是其中的一个 有机组成部分。
探讨和总结出一套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德育的理论 具体化、操作化,进入到实践环节中,受到检验,获得发展。同时,它又可以使学科教学德育的实践更为科学 化、规范化。因为有了这样一套由理论武装的专门方法,使实践更为有章可循,因而也更有实效。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体系
探讨、总结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体系,有三个问题必须明确和解决。一是各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这是探 讨和总结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着眼点之一,因为我们所研究的是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必然受学科性质与特 点的制约。例如,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不同于数学学科,其教学中的德育方法也必然不同于数学学科。二是 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目标与任务。这是探讨和总结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又一着眼点。不同学科,其德育的目标 与任务不同,所采用的德育方法也必然不同。所以,学科教学德育的目标与任务是研究其德育方法的重要依据。三是教学过程的特点。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学 科教学中德育方法必须尊重一般的教学过程的特点,不能把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变成专门的脱离一般教学过程的 活动,那样会“两败俱伤”,既损害了一般的教学,又损害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科学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 法就是把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寓于或融于一般教学之中,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
以上述三个方面为着眼点,经过实验,我们探讨、总结出如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1.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语文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富有思想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对于这样一门学科中的德育,宜 于采用如下方法。
(1)情境法
所谓情境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形景象,运用电视、幻灯、朗读等教学手段创设出一定的课 堂教学气氛,以达到使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小学语文中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飞夺泸定桥》、《狼牙山 五壮士》这样的描写英雄事迹的课文,以及象《林海》、《趵突泉》、《松场溪的冬天》这样的描写祖国壮丽 山河的课文,都可采用情境法,使学生有一种如临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情实感,受到感悟和教育。
(2)角色法
这一方法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与表现,来体会其中的教育内涵,从中受到 教益。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演课本剧。角色法的效力原理在于“移情”。学生在扮 演课文中的角色时,会把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与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作用,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人物,与其共 爱恨,再把课文人物崇高思想转化为自我的思想品质。这种“双向移情”活动,使学生完成了在学习中受教育 的任务。
(3)欣赏法
语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散文、杂文作品,它们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对于这些作 品,应采取组织学生欣赏的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欣赏包括如下内容:反复地自我阅读、反复地玩味领会、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欣赏是以审美为主干的学习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打动学生的是美,美的形 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形式与结构等,以美为桥梁,把学生引向善,使其受到教育。实验表明,欣赏法对于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具有全面的效力。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智育。
2.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对于该学科的德育,宜于采用如 下几种方法。
(1)转化法 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兴趣、情感、品格教育。例如,对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并注意用眼观察,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再如,对于 教学中具有正、反关系的数和具有正、逆运算的公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对立统一和联系、转化的观点,受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这些都是运用转化法能达到的。
(2)比较法
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中年级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倍数”,高 年级教材中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教学中,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再如,数学中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 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迁移法
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 的观点的教育。例如,启发学生把代数知识迁移到几何学习中去,把几何知识迁移到代数知识学习中来,用一 个方法,解几道试题;把数学知识迁移到语文、自然课学习中去,或者在数学教学中,联系语言、自然课本中 的知识。这样,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3.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包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于该学科中的德育,宜于采用如下方法。
(1)活动法
就是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外语交际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中的思想 教育因素。外语教学最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学生要进入活动之中,完 成好交流的任务,就必须对其中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这个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受教育的过程。所以,活动法是外语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2)体验法
就是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带着表情,并伴以手势、动作,深刻体验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指导学生 学习“扫地”、“打扫教室”、“擦门窗”等词语时,让学生一边读、记,一边做,实际“打扫教室”、“擦 门窗”。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词语,而且受到了劳动教育,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引申法
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的知识,引申领悟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有(h as)、星(star)、民族的或国家的(national)、旗(flag)等单词时,把它组成句子,与我们的国旗联系起来,从 国旗引申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申法打破了外语教学局限于语言文字 训练的做法,把外语教学与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引申法应是合理的引申,并 不是乱联系,生般硬套,所以,其中有很强的操作艺术。
4.自然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自然课是关于自然科学的普及性、常识性的学科,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对于该学科的德 育,宜于采用如下方法。
(1)注重主体与过程的教学法
就是在讲述有关科学原理、知识、公式时不仅讲其本身,而且要讲其发明、发现、创造的主体与过程。“ 主体”就是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发明家等;“过程”就是知识创造的具体经过,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科学 知识、更对知识的创造者有全面的了解,对其思想、品德、人格、学识有了更深刻把握,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而了解创造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顽强的钻研精神。所以,这一方法在自然学科的 德育中很有效。
(2)模拟法
就是组织学生对课文中所讲的知识与科研活动进行模拟、演习,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小学生 在心理特点上喜欢模拟、乐于活动,让他们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模仿、拟演原来的科研活动,既有助于迅速有 效地学习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
模拟法不同于一般的实验操作。后者仅仅是重复展现,而前者则重在展现中全面深刻地反映科研主体的思 想感情和工作态度。
(3)访谈法
这一方法要求教师适当地组织学生对有关的科学家、发明家进行访谈,一方面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最新科技 知识,另一方面则是让科学家、发明家介绍自己的治学经验、体会,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实验表明,访谈法是自然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小学生在心理上对科学家、发明家有一种“崇拜 ”之感,让他们实际访谈,能受到更为直接、深刻的教育。
5.艺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艺术学科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是以音乐、人体造形和绘画艺术来感染、教育学生的学科,具有吸引力 强、影响深、迁移广的特点。对于该学科中的德育,宜于采用如下方法。
(1)陶冶法
艺术学科中,有许多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组织学生欣赏、表现、表演 这些作品,让其从中受到陶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陶冶了艺术感受力,更陶冶了艺术审美情操。艺术陶 冶是一个复杂的影响过程,它开始于学生对艺术品的感觉,也就是先有欣赏,为其所动,然后产生表现、表演 的创作冲动,自主地沉浸于其中,加深了理解,受到了更深刻的感染。久而久之,产生艺术美的心理积淀,逐 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所以,陶冶法是艺术学科教学中德育使用较多、也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2)作品分析法
在艺术学科教学中,教师选择典型的作品,进行典型分析,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理解和欣赏作品,从中受 到教育。例如,音乐教学中,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唱,还要向学生介绍其 创作的背景、过程以及被选定为国歌的经过。这种对作品的全面分析,对学生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学生在会 唱《国歌》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全面分析一个作品实质上是给 学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使学生明白了一个正确的哲理,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影响。
(3)创作法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题目或主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良好的 思想品质和美感赋予艺术形象,同时,自己也受到教育。这是一个典型的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这种教育 作用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因为它出自学生自己。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艺术创作和分析学生的艺术创作 作品,让学生真正能自己教育自己。
以上五个科目中的德育方法可以初步构成一个体系,即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方法体系。多学科的德育方法具 有学科独立性和有效性,但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利用。
三、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的特点
通过实验,我们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方法有了一定理性认识,初步把握了它们的本质特点。具体地说,我们 总结出如下几点。
1.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首先要做到科学。科学就是要使方法合乎教材内容的特点,合乎教学及学生思想 品德发展的规律。合乎教材内容特点,就要因科施教。合乎教学规律,就要坚持学校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正面 引导,积极启发,长期培养。合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就要因材施教,坚持“知、情、意、行” 的辩证统一。所以,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方法,必须合乎这些科学性的规范。
在学科中进行德育对教学方法还有着特有的艺术性要求。例如,它要求把教育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保证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实现德育的目标,这种巧妙的处理,就是很高的艺术。再如,把课文中的有关 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这里面有转化的艺术,因为没有艺术性,就会发生偏差,不是把知识变成政治说 教,就是以知识代替思想品德。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做到有实效,必须在科学性基础上创造艺术性,用艺术性来反映或体现科学性。
2.内在转化与外在灌输的统一
所谓内在转化,就是把学科内容及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因素转化给学生,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里只有 坚持结合教材,才能真正坚持学科教学德育的客观性。此外,所谓的外在灌输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按照时代的要求,赋予学科教学以新的德育因素和要求。即外在灌输是一个从 时代要求出发,经由教材及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它反映的是德育的时代性、创新性。
从二者的关系上说,是对立统一的。内在转化是基础,外在灌输是强化,是发展。没有基础,就无从发展、创新;而没有发展,创新基础就会陈旧,落后于时代。
3.教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教授性是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做到讲事实、摆道理,把基本的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解、明白和掌握,明辨是非,知晓善恶,懂得美丑。这就是“教”和“授”,没有“教”和“授”,学生就无知,而无知就难于立德、立美。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在教法上有教授的一面。但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 实践,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只知不行,只说不做,是谈不上有道德的。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思想品德要真正 确立,必须有日常的行为锻炼,通过实践,把行为习惯化,从“他律”为主变为“自律”为主。所以,在学科 教学的德育中,不能因为是“教学”,就忽视思想品德的实践;同时又不能因为是“德育”,就不进行-必要的 教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4.集体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目前,我们的教学形式还是以班级教学为主。在课堂上教师面向集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正确 的集体舆论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环境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形成 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往往互相影响,甚至模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共同能够接受的东西,要提出统一要求,统一规定,统一行动,使学生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受到应有的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和偏 废个别性。个别性就是在学科教学的德育中,针对个别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育,有时是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培 养,有时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只有坚持因材施教,顾及到个别性,才能坚持德育的集体性。
主要参考资料:
1.毛礼锐等:《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3.[日]大桥正夫:《教育心理学》,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
4.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朱本:“情感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研究》1982年第5期。
第四篇:浅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关键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78-01
社会主义德育涵盖比较广,大家的提法也不尽一致,概括起来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几个大的方面,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觉地或间接地,有形地或无形地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某种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实有效。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强,否则,便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
一、德育渗透的途径
1、课堂讲授中渗透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如地理讲水资源每年流量占世界第六位,水能居世界首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讲我国经流量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且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仅开7%,而西方国家已开发40%以上,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落后和发展的潜力,激发改革奋进,建设现代化祖国的责任感,使教学闪现出教材固有的思想火花,发挥育人的整体效益。
2、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3、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如有计划的开展“政治小论文评奖活动”“热爱家乡”演讲比赛,自办小报选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并组织学生装调查家乡在改革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
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地理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山峡的雄壮,数理教材中蕴含的正数与负数、正电与负电、化合与分解等对立统一观点,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2、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通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严守纪律,勇于献身方面的教育。
3、解疑答难法
中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如政治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问题。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比,如何看,如果教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比较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发展与差别,就会帮助学生较好地解开这个“扣儿”,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4、兴趣教学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草原》一课,运用扫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大草原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自先介绍一下大草原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草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
总之,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学科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又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思想合格证。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同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的培养,必须将同步发展,这样才能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第五篇: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但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一些片面或错误理解德育的情况,有的认为德育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学校领导、政教处、班主任等在课余时间开展,与课堂教学无关。有的认为德育教育是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教师无关。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渗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识物理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思想教育。”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把握物理德育渗透的原则。
物理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应充分利用与物理知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应用等有关素材来进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渗透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德育内容的科学性,核心是传授的观点和思想的准确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古代、现代的科学成就和国情,正确无误地介绍物理学史,选用的素材要有据可查,有争议的,不科学的说法、材料不要引入教学中,使物理学中的德育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统一性原则。在传授知识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将知识与德育融为一体,切忌“穿靴带帽”。物理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德育要靠浸润式,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教材实际出发,在“寓”上下功夫,把教书、育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教育。
3.趣味性原则。不讲求方法,对学生大道理、小道理的讲述,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也听不进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选择内容要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上,考虑到学生年龄和思想实际。教学中以引代注,以需引趣,引起学生质疑、析疑、觖疑,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能把渗透于教学中的德育发挥作用,同时被学生充分接受。
4.以身作则原则。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的身教是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保证。初中生仍处于喜欢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
5.正面教育原则。初中生的头脑还比较单纯,他们好奇、好动,易于受感染,物理教材中科学家刻苦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及他们的爱国热情,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励他们发愤向上,为振兴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
三、明确物理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学科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等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学中要结合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成就,介绍本世纪我国在原子物理、晶体学、超导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告诫学生,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翻开物理书,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居里夫人、伽利略、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教学中也绝不能放过。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3.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4.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物理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去开发,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