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2010学年沙洲中学校本课程总结
2009-2010学年沙洲中学校本课程总结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精神,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及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进展情况如下:
一、分析校情,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我校是全区唯一一所政府指定招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公办初中,尽管办学规模很小,但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领导班子先进的办学理念、干练果断的工作风格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课程改革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更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学年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外来务工子女多,学困生多,家庭条件差等问题。由校长室、教务处、教师代表组成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确立我校育人目标:以融合教育为主线,以外来务工子女为根本,采用激励、赏识、融合、期待为策略,把外来务工子女培养成昂首挺胸的南京人为目标,并制定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二、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
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诚实守信,融入南京。
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生的课程开发的起点。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
第一步,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能力撰写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第二步,召开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会议,详细分析学生需求、学校环境、师资等客观因素,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确定涉及法律、安全、音乐、学会学习等几大类的校本课程。
第一类是法律素养方面课程,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认识法律,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市民。同时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拒绝毒品”,培养禁毒意识,必须牢固树立禁毒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抵制毒品,增强与毒品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因此我校在初三年级开设了《法律常识》校本课程。
第二类是安全教育课程。通过火灾知识的一系列讲解和研究,让学生意识到火灾严重性和不确定性,随时查找火灾隐患,并学习必要的逃生方法,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此在初一年级设置《安全自护》初三设置《家电常识》校本课程。
第三类围绕融合教育课题在初一开设《走进南京》、《抖嗡》和《普通话训练》课程。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子女学会普通话,了解南京的历史和现在,南京的文化和习俗,从而喜欢南京,再慢慢融入南京。
第四类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习基础薄弱、尤其是英语学习,学习习惯方法存在问题等特点,分别在初
一、初二开设了《说唱英语》和《学法指导》课程。通过本单元学习让学生了解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会使自己的学习事半工倍,从而放下思想的包袱,轻松应对学习。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尽可能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的精神,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层面推进新课改的探索和发展。保证校本课程的优质实施和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成效和经验
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亲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与研究,获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1.充分理解了“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了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2.有效地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了良好健全的心理和人格,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校本课程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从最初的研讨、制定目标到确定课程内容、开发编写教材,许多教师都参与其中,拓宽了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目前已有《走进南京》、《学法指导》、《空竹》三本校本教材已编辑成册并受到上级有关部门首肯。
四、校本课程的考核办法
1、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认可,其情感态度有无得到改变。(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家长的问卷调查进行反馈)
2、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其研究与创造精神是否得到挖掘和显示。(通过教师的课程设计、阶段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学论文论著、科研课题等反馈)
3、对课程实施的成果进行评价。(成果展示的主要方式为摄影图片、心得体会、学生论文、学生小制作等。)
五、问题及对策: 1.主要问题:
(1)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2)教师的知识急待更新拓宽,缺乏掌控课堂引领学生的能力。
(3)个别学生主动学习不够,教师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自主建构课程的能力不足的矛盾 2.解决方法:
(1)抓落实,提高教师的课程建构意识。改变教师对课程的单一的陈旧认识。多组织各类培训,使教师首先接受校本课程的理念,在心底里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2)促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把课程建构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来抓。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的发展。
(3)一线教师,学校领导和专家学者齐心协力。专家的理念要深入浅出的传达给学校和老师,校领导要全力支持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的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教师要克服惰性,积极参与到新课改中去,发掘自身的特点,努力成长为一名具有课程建构能力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
(4)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事务中。在常规管理中规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事项,并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师的期末工作考评中。通过考评,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落到实处。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片段,是一个阶段性总结。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校本课程的网络化。逐步形成关注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第二篇:2009-2010学沙洲中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2009-2010学沙洲中学
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精神,探索模式模式,注重实效,立足校本,搭建平台,推进课程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教研能力,体现“教中有研,研中有教”的课堂教学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向着科学化方向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为首,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校本培训,优秀、骨干教师成长,学科配套,教师专业提升,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履行岗位职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觉悟高、观念新、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教育工作者。
三、组织领导: 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负责校本教研的领导和管理。
副组长:教务主任,具体负责校本培训的组织、实施、检查、落实和管理。
四、培训内容:
1、师德培训。把教师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来抓,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依法施教,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形象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培养思想健康、行为规范的一代新人。开展“四比”活动:比师德、比作风、比敬业、比奉献,树立“五种精神”: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2、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根据教师实际需要和学科教学的特点、要求,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新课改理论、《教育科学论坛》、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及其应用、《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等,使教师能用理论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以学科研究为主要形式,巩固、拓宽专业基础知识,使所有的教师都较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根据教师职业和专业基本功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把课堂作为主要阵地,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积极开展听课、评课、说课、上公开课活动,搞好帮带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要加大教育科研培训的力度,以学校课题研究或个人课题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进行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为教师课题研究服务,把教育科研和课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素质。
5、教师继续教育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会制作课件,优化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运用,提高教学技能。积极引导教师,运用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和有效性。
五、培训形式:
1、指导提高式。聘请教育专家、教授、教研员、校内外名教师(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围绕教育、教学、教改、教研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或报告,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安排计算机教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等进行培训。
2、师徒互进式。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新教师、弱科教师结成师徒关系,签定师徒合同,落实带培计划和师徒双方职责。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得到提高和成长。师徒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3、问题研究式。围绕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带有共性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开展集中研究和讨论,在参与、体验、反思中总结经验,形成共识,提升为教学经验理论。每学期组织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每个教师上一节教学公开课,由评估小组根据《教师课堂教学评估细则》客观、公正地评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级,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学习、交流、总结、共同提高和发展。
4、“骨干”辐射式。学校为骨干教师搭建平台,对骨干教师下任务、压担子、搭台子,对骨干教师实行“优培、重用、厚待”的政策。要求他们起好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5、开展“三课”式。认真组织开展好研究课、示范课、汇报课等活动,要求新教师上好汇报课,担任课题研究的教师上好研究课,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并组织教师认真听课、说课、评课,总结、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6、经验交流式。每个教师每学期完后,写出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教学日记、课后反思、读书笔记及教学经验总结等书面材料,并安排一至二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专题经验汇报、交流和发言,使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理论水平都得到提高。通过撰写案例、论文、经验、心得、反思等,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反思自己的不足,鼓励教师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学校将按有关奖励条例兑现。
六、工作措施:
1、加强学习,提升理念。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新课改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学习教育教学、教科研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习上有关政策、法规、文件精神等,提高教师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
(1)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及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2)组织教师观看课改光盘—特级教师为初中教师开办有关教材介绍、教法的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实录;
(3)组织安排教师参加省、市、区组织安排的各级培训,到邻近学校听课、学习和交流;
(4)组织学习《课程标准》及新学期课程内容,使每位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编排及实施建议。开展学习体会交流,积极撰写学习心得,推广学习经验。
(5)组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新课改理论、《教育科学论坛》、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及其应用、《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等,使教师能用理论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以学科研究为主要形式,巩固、拓宽专业基础知识,使所有的教师都较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广泛阅览教育类报刊、杂志及专著,认真做好富有启发性、指导性的理论学习笔记,定期撰写学习心得,定期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讲座。读书笔记要求以自己的感悟为主,以摘抄为辅。学校评定出等级,给予适当的奖励。
3、建立师徒帮带制度。由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以老带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加强与区进修学校的联系,聘请有关教学专家、教研员,定期到学校进行教学调研和指导。走出去,组织教师到友邻学校听课、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教研能力。
5、加强集体备课活动。保证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一次,分教研组进行),人人参与,讲究实效。集体备课主要解决老师们在钻研教材中的困惑和疑问,交流处理教材的方法,探讨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点滴问题。要求各教研组坚持集体备课活动,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并做好记录。
6、组织开展教学公开课活动。安排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讲示范课,组织全体教师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和探讨,共同学习与提高;安排青年教师上汇报研讨课,组织全体教师听课、评课,指出不足之处,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每学期开展课堂教学评估,由课堂教学评估小组对每个教师评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等级。
7、以教研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开展听课、评课、说课活动。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和说课活动,探讨教材、研究教法、确定教材的重难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每位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重要环节。要求每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教导主任不少于20节,校长、书记不少于15节。
8、组织多种形式的课改教研活动,如各学科集体备课、课改阶段性小结研讨会、课改实验观摩课、课堂教学改革展示课、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
9、积极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教设备设施、实验器材等,广泛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10、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区教研活动,加强校际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
11、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各级部门组织的学科研讨工作和教学比赛活动,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12、继续抓好教师技能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其中包括新课改培训、学历提高、通识培训、专题培训、教科研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现代远程教育运用等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
13、抓好名师工程。制订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出发,积极组织教师业务练兵活动,做到每学期突出
一、两项训练,几年形成一个系列。继续加强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重点抓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选苗子”。各学科按一定的比例确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并制定培养计划和措施,建立培养骨干教师档案和确定专人负责。二是“压担子”。骨干教师的成长主要靠实践。给培养对象适时下达与其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教研、科研和课改实验任务,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督促他们在教育教学岗位上不断改革创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三是“引路子”。用“师徒结对”的方式确定专人对培养对象给予系统的、经常性的指导和帮助,指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四是“架梯子”。要对骨干教师的成长给予大力扶植,努力为他们的逐步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根据其自身发展的情况,尽可能提供学习观摩和提高培训进修的机会。五是“搭台子”。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交流、研讨和评比活动,为骨干教师提供展示水平和成果的“舞台”。全体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参与争当名教师活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及学历进修,积极参与平时的业务练兵、技能操作竞赛,苦练内功,自我加压,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沙洲中学 2009年9月
第三篇:沙洲中学2006—2007工作目标管理
沙洲中学2006—2007工作目标管理及
评估细则
总体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师生日常行为管理,营造教师优化组合的体系,养成教工敬业爱岗的良好品质,形成教工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紧张局势,逐步规范学校各层管理的运行机制。
学校预定通过一的时间,使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在各个层面上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完善“德、能、勤、绩”的综合评估教师的细则。狠抓“保学控流”,力争将年辍学率控制在5%以内,致力使学校“三风”(即教风、学风、校风)好转,真正达成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育人为宗旨,努力使我校达到农村中学中、上游水平。
一、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与学生的德育工作
无德的人就是有抱负也不会为社会所用,相反,无知的人最多只会自身无出息。要培养素质的学生,必须先具备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充分利用政治学习的时间,继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改进工作方
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师必须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不歧视后进生或“双差生”,不穿拖鞋、背心或
无领外衣进课堂,上课前不喝酒,挂手机教师上课应关机,上班时间不准打牌、下棋等娱乐活动。
3、对于学生,由
第四篇:安稳中学实施校本课程总结
安稳中学实施校本课程总结
我校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课程计划,开齐科目,开足课时,认真落实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并高度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我校地处农村,因师资、经费的限制,我校重点开展了以“2+X”为主的校本课程,现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师资和学校现有设备设施、学生需要等现实情况,我校确定了绘画、书法、写作等十多个项目课程。
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保证
为了把我校校本课程切实抓好,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门召开行政会讨论,由教导处亲自负责校本课程的落实。根据教师特长和工作量等因素,我校安排了绝大多数教师参与“2+X”的教学、辅导、管理,确保每个项目都有1——2人。学校从财力上也进行了保障,专门购买了古筝等校本课程必须的器材、书籍,保证了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课程开展情况
通过近2年的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逐步成熟。各组都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校本课程,并按照课程进行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项目选择,从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四、取得的效果
我校自开设校本课程以来,学生基本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从选择的项目上进行深化。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
高。部分学生参加了区县、学区组织的艺术节、版画节、运动会、演讲比赛、征文等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让学生找到了成就感,体会到了参加“2+X”项目的乐趣。基本达到了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问题
1我校教师编制为42人,实际在校人数只有36人,我校教师平均工作量为14节,普遍感觉任务较重。
2、我校学生人数为500余人,办公经费很有限,除了必要的经费支出,每年只能拿出少量经费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快速发展。
3我校教师专业素质缺乏,缺少专业化的教师,在课程开发、有效教学和辅导上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局限。
3硬件设施上,我校目前只有两栋教学楼房,体育设施等也较差。对校本课程开发也有较大影响。
(二)今后努力方向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仍将为了
孩子的未来着想,尽其所能,开设更多的项目,满足孩子成长所需,为孩子们今后更好发展奠定好基础。
其次,尽可能发现和利用好社区资源,助推我校校本课
程的健康发展。
綦江区安稳中学
2012年3月
第五篇: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模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 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
组 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 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 长:***(校长)组 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 副组长:政教主任 年级主任 组 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