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成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课标依据
突出语文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设计大量的听、说、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收到感染,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求得发展。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情景朗读视频、导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顺势指导“虎”的书写)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播放《爬山虎的脚》课文情景朗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完成基础达标。
(1)自主完成“学案”字词检测部分。
(2)同桌互相判阅,将重点进行归类、整理。有必要提醒全班的字词及时提出。
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情况之后对字词进行有针对性地强调,促进掌握。
3.同桌读文。
(1)我们二人小组读书,互帮互查。(2)二人读书后,发现疑惑并及时解决。
(3)学生交流存在的问题,开火车读带有多音字的短句。(课件显示:占了一大片地方、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儿空隙、触着墙、蛟龙的爪子)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4.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订正读音。5.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叶子)(师板书)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描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多”“满是”“一大片”位置,生长环境、墙上、或屋顶)
2.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在哪儿?画出相关语句并做批注。
(3)学生汇报3、4、5句,教师相机指导分析:写了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a指名读。(学生评议)b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c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过渡: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这和爬山虎的脚有没有关系呢?爬山虎的脚有哪些独特之处呢?下节课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听写词语)
2.课文内容回顾。(课文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哪几自然段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思考:作者写了爬山虎脚的哪些方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写了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按照顺序描写使得爬山虎的特点清晰而吸引人。还加入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蜗牛的触角,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还可以比喻成别的东西吗?更加形象的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其他同学在准备好的图画纸上画“脚”。
(1)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预设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预设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2)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在座的学生画完后可小组交流检查)
(3)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a预设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b预设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课件出示)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脚的位置)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脚的形状)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脚的颜色)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读了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三、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动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表示动作的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4.学生交流、评议。预设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触 变 巴 弯 拉 贴
预设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 “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预设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预设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走。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小结:叶圣陶爷爷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斟词酌句,写出了这么优美的文章,你们想不想把它记下来?试着背诵第3、4自然段。(师播放情景视频帮助学生记忆)
四、小组合作,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小组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们学到了什么?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五、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2.回过头来再轻声的读一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照抄下来。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启示?
4.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第二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成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016年9月13日 课标依据
突出语文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设计大量的听、说、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收到感染,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求得发展。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情景朗读视频、导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顺势指导“虎”的书写)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播放《爬山虎的脚》课文情景朗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完成基础达标。
(1)自主完成“学案”字词检测部分。
(2)同桌互相判阅,将重点进行归类、整理。有必要提醒全班的字词及时提出。
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情况之后对字词进行有针对性地强调,促进掌握。
3.同桌读文。
(1)我们二人小组读书,互帮互查。(2)二人读书后,发现疑惑并及时解决。
(3)学生交流存在的问题,开火车读带有多音字的短句。(课件显示:占了一大片地方、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儿空隙、触着墙、蛟龙的爪子)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4.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订正读音。5.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叶子)(师板书)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描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多”“满是”“一大片”位置,生长环境、墙上、或屋顶)
2.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在哪儿?画出相关语句并做批注。
(3)学生汇报3、4、5句,教师相机指导分析:写了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a指名读。(学生评议)b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c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过渡: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这和爬山虎的脚有没有关系呢?爬山虎的脚有哪些独特之处呢?下节课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听写词语)
2.课文内容回顾。(课文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哪几自然段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句,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思考: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相机追问补充:写了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按照顺序描写使得爬山虎的特点清晰而吸引人。还加入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蜗牛的触角,更加形象的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2.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课件出示)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脚的位置)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脚的形状)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脚的颜色)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3.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为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让我们清楚的感受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这种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同学们把这样的段落记在你的脑海中,试着背一背吧!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读了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三、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小组合作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找出相关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3.学生交流、评议。预设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触 变 巴 弯 拉 贴
预设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 “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二)看画面配解说
好了,现在咱们放松一下,看看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学生先写后说,爬山虎的自述。(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预设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预设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走。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小结:叶圣陶爷爷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斟词酌句,所以才为我们清楚的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四、自学,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指名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们学到了什么?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五、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2.回过头来再轻声的读一读课文,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启示?
4.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六、拓展阅读
学习要举一反三,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小阅读,你来读一读,看看这篇短文和我们学习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第三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实物,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它是怎样沿着墙壁向上爬的吗?那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一探究竟。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自学指导一
1、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听的同学认真听,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识记。
2、出示生字词,检查识记情况。
(教授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指导学生出错或容易出错的字词)
四、自学指导二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检查自学情况。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本课重点介绍了爬山虎什么的特点,为下一课时奠定基础。)
五、当堂训练
六、作业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杨玉荣
第四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爬山虎图片;小黑板和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设计理念: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理念: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理念: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理念: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A、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1)着重理解:新鲜、舒服 感受静态美
2)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B、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1)着重理解:漾起 感受动态的美 2)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C、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1)嫩红嫩绿绿得很新鲜
2)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3)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设计理念: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1)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2)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画图帮助理解
明确: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理念: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设计理念: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1)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2)“……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明确: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牢固,像蛟龙的爪子。风不能掀下它;雨不能阻挡它向上攀登。这种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让我们由衷赞叹!
请读出这种赞叹!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理念: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理念: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资料
(设计理念: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第五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弓庄小学
黑晓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___ 和 ___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板:样子?怎样爬?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二、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 枝状 细丝 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投影爬山虎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采取说、画评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师: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读课文,画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谁能说说你画出了哪些句子,标出了哪些词)板:触 巴 拉
2、理解:触 巴 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全班交流,(谁能说说)
4、出示CAI: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太有趣了,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4自然段
【抓住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恰当的肢体语言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寓教于乐;感情朗读,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产生共鸣;演、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五、小结:
1、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事物写清楚,你们明白了吗?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爬山虎的脚》课后反思
弓庄小学
黑晓霞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在一堂课中,我对课堂的自我把握能力不是很到位,课堂组织性语言,评价性语言过于欠缺,课堂口头语过多,语速过快等一些问题,导致有些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就被我一带而过。
2、课文难点突破不够。本篇课文的难点是爬山虎怎么爬的,应让学生在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文章为什么向让我们描写的这么生动和具体,因为作者的观察,更因为作者将这种观察的结果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示出来,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才是语文课要做的事。
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很多环节,让学生去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抓动词、复述、演示等等,但是每一项都没有落到实处,都是蜻蜓点水。通过这个失误,我吸取了很多教训,课前教师一定要抓好文本,将教材理解透彻在进行教学,特别是一课中的难点,选择最佳形式,这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所在。
3、本节课,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比如在讲授叶子样子的时候,我想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读书;然后看图片,体会文中提到的新鲜,再读书,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虽然是四遍并且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但是实效性并不大,学生并没有通过这一个个环节而在读书上取得进步。每一个环节并不是有力的,而是很苍白的过教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也未给予指导性的评价,因此几次读书效果一样,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备课不要凑环节。j环节设计的精巧的确会使课堂节奏紧凑,过渡自然,有助于学习,但是过于花哨、零碎的环节,或者为了某个新意的环节而生搬硬套,就是顾此失彼了。这样一来课堂就显得太急,频繁更换方式方法,学生不扎实,老师还是过环节,走教案。所以才会造成一节课蜻蜓点水的感觉。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一点小的感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去体会,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弓庄小学
黑晓霞
一、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情况
(1)积累部分: 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不太好,仍需要进行拼音的复习巩固。在复习中,加强听写,强化巩固,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另外,必须实施拓展,把生字词语放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认读、书写。学生的书写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书写卷面整洁,字迹端正,字体较美观,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孩子卷面潦草,写字态度不认真的,需要严格要求。
(2)阅读部分:对待一篇短文,一些孩子由于理解力不够强的原因,不能完全理解,读通短文,要强化阅读习惯的培养。要反复提醒、训练学生,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再开始答题。
(3)习作部分:大部分学生能把文章内容表达写清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恰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句子通顺,文字优美。但是存在部分学生不会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现象,或者是写作能力弱,无话可写的现象。要孩子拓展思路,多让他们说说或写写,并提供一些丰富有趣的习作内容以及优美的范文。
2、学习习惯养成情况
本年级同学书写习惯良好,但初步理解短文的能力不强,要强化阅读习惯的培养,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开始答题。习作方面,要养成学生搜索素材、积累素材的习惯,培养认真检查所写作文的习惯,把每一句话写清楚,写通顺。
3、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分析
本年级全体同学能够比较认真的对待学习、复习。个别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不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满你追我赶比学习的风气。要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
二、复习内容
1、汉语拼音(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掌握拼写规则。(2)熟练掌握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3)掌握汉语拼音中声调及其变化。
2、字(1)掌握本册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2)正确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并能组成词语。(3)按要求写字;(4)选字填空;(5)改正错别字;(6)选择带点字的正确字义;(7)按要求查字典
3、词语(1)正确地读出写出学过的词,并注意积累词语。(2)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辨析近义词、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会词语搭配、选词填空等各种词语训练。
4、句子(1)懂得运用常用词和关联词造句。(2)背诵指定和自己喜欢的内容;(3)按要求摘录词句;(4)按课文内容或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填空;(5)默写;(6)补足词语;(7)词语搭配;(8)会修改病句;(9)能辨别比喻、排比等修辞的作用,能缩写句子,扩写句子。
5、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常用的九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6、阅读理解:(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2)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句、回答问题;(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4)领悟句子的表达特点;(5)理解、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6)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7)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7、口语交际: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进行一至二次的口语交际训练。
8、习作:复习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的文章,能表达真情实感;复习写想象作文和书信。
三、复习目标
1、主动复习巩固本册要求学会的 227 个生字,会认的 120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的 132 个词语,做到书写公整、规范,不写错别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主动复习本册课文和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对阅读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训练,进一步掌握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一些读书 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3、能主动积极地与别人进行交际,能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理解主要意思,并能转述,讨论交流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
4、主动参与习作训练,弥补平时习作的不足,能写出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5、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以达到课内外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复习重点、难点
1、能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会修改简单的病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或体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书信及常见的应用文。
3、综合运用,补缺补漏。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审题、选材是重点。
五、复习措施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来自学生心理方面一些不利于复习的因素,及时有效地利用一切利用的时间机会释放和减轻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装上阵,正如前面提到的用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形式开展复习,根据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心理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和设计相应 的复习内容与形式。
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质量分析
弓庄小学
黑晓霞
一、总体分析:
1、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测试题基本上把握住了教材的内容,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和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难易适度,题型多样。
2、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45人,参考45人,从整体上来看,成绩比之前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数学成绩要好于语文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语文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80分以上的有32人,60分到80分的有7人,不及格5人。及格率89%,优秀率73%,平均分80.11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30分。仔细查看学生试卷,查找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基础知识掌握薄弱,这是丢分的主要原因。例如看选择正确读音班级全对的没有几个,日积月累填空和古诗默写,学生多会背却不能全部写对,字词掌握薄弱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句、段、文的理解。
2、有部分学生不认真审题,没有完全理解题意就盲目去做。例如:变换句型题中,学生在改句时改变了句子原意。
3、阅读中,对语段的熟悉程度不够,不能正确筛选信息。
4、习作中,学生的语言还不够流畅,用拼音代字的情况较多,废话太多,文章结构也比较混乱,主题不够突出。
三、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2、继续加大听、说、读、写教学的力度,使字词句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强化训练。
3、多与家长联系,密切配合,抓好中下学生的学习。
4、狠抓后进生,采用多种方法帮辅,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5、充分把多媒体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6、训练学生倾听的好习惯。不仅是考试时要求学生听清题意,在平时的学习中,良好的倾听习惯能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7、认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识字、积累词语、发展思维。向学生推举适合他们阅读,和课文紧密联系的图书。注意引导学生写好摘抄笔记。
8、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答题、查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孩子能自主读题。
9、平时要多做题型,多积累答题经验。
10、教师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从挖掘教材,课堂策略、习题设计等方面积极想办法,以寻找到有效手段,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重在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