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仁寿县四公镇九年制学校文化润泽心灵 艺术点亮人生 眉山日报郭侨
文化润泽心灵 艺术点亮人生
本报记者 郭侨 文/图
他来自农村,他的梦想是一支画笔,一张美丽的剪纸。他来自乡野,他的梦想是一首儿歌,一支快乐的舞曲。他们都是农村的孩子,渴望着翱翔文化艺术的广阔天地。他们都是农村的孩子,渴望着拥有城市孩子一般美丽的梦境。„„ „„
12月24日,在仁寿县四公镇九年制学校里,欢声笑语不断,“关爱成长,快乐生活”扶贫成果汇报演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家长是可爱的人,他们抚养我们成长;校长是最可爱的人,他为良知和责任日夜操劳;老师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以校为家,团结奋进;帮助关心教育的人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让我们步入了今天的课堂„„”随着主持人嘹亮清脆的声音响起,七年级学生带来的舞蹈《竹林听雨》映入了观众的眼帘。一个个活波的身影,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在寒冬里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感动。家长们纷纷拿出手机和照相机,试图记录下孩子最美的瞬间。
一支曼妙的舞蹈道出了乡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艺术的渴望。当掌声还并消散,文化志愿者彭建军步履生风,带着一首《敢问路在何方》走向了孩子们的身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一边跟着老师哼唱,一边好奇地东看西看,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彭建军在演唱完后寄语:“想用一首励志的歌曲,让孩子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加斗志昂扬,不惧风雨。”
表演进行到一半时,书法、绘画、剪纸组优秀的15名学生端着课桌走上了舞台,现场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经过文化志愿者老师们的教导,他们以端正的姿势,把每个汉字写得四四方方,周周正正;他们用心去发现美,用画笔勾勒美,用剪纸塑造美。
“虽然很冷,但是有那么多关心爱护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我们都觉得非常开心。”7年级的李佳洁和她的同学为了这次汇报演出,从十月便开始排练。24日一大早就来到学校化妆准备他们的节目《穿新鞋》,等待上场。
这场师生精心准备的演出是仁寿县“艺术扶贫”的一个缩影。实现全面小康,文化要齐头并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要供给到位。“艺术扶贫”是协调发展理念在基层的体现,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体化、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仁寿县历来重视“艺术扶贫”工作,2015年,县文化馆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志愿者服务基层行”为主题,开展了“关爱成长,快乐生活”走进乡村学校文化志愿者服务系列活动,分门别类组织“艺术扶贫”辅导,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培养乡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拉近了城乡学校的艺术距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四公镇九年制学校,是仁寿县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之一。学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相对缺乏,没有音乐、体育、美术专职教师。为了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优质的艺术教育,仁寿县文化馆根据山区孩子们的特点,除了开设文化艺术课程,还开展了文艺演出、校园游园等活动。
24日下午两点半,艳阳正好,欣赏完丰富多彩的汇报表演,四公镇九年制学校继续开展游园活动,不少学生都拿着通过比赛赢来的兑换券去奖台上兑换礼品。一时间,学校一片人声鼎沸,热闹纷呈。
“每当看到他们满足的笑脸,我们就从心底感到欣慰。”每一名文化志愿者都把“艺术扶贫”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投身其中。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18岁,分别来自民间文艺团体、文化战线、专业文艺团体等。他们积极深入到最偏远的学校,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们的需求,不计报酬地对农村孩子进行艺术辅导。正如82岁高龄的文化志愿者彭万兴老师所言:“加入文化志愿者的行业,就是想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山区的孩子们。”
据悉,自活动开展以来,仁寿县“艺术扶贫”工程共走进乡镇16次,走进学校24次,发动文化志愿者560人次。仁寿县“艺术扶贫”工程,不仅创新走出了一条“文化下乡”从孩子抓起的新路子,而且在树立农村孩子追求艺术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拓展了农村群众文化服务的新途径,收到了孩子、家长、学校、政府、社会“五满意”的效果。由于“艺术扶贫”所凝聚的震撼力,文化志愿者所到之处,邻校的老师们也都纷纷带着学生前来参加艺术学习,共享一份艺术的熏陶。
一句句音乐发声,一曲曲形体舞韵,一页页字帖书法入门。一张张剪纸,一支支画笔,一份趣味,圆了一个个梦想。“关爱成长,快乐生活”正在行动。仁寿县每月组织文化志愿服务者,走进文化基础薄弱的乡村学校和留守儿童聚居的地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让“艺术扶贫”的光芒,照耀每个偏远的乡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