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你是谁,为了谁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文|飞鸿踏雪
今天,偶然读到了《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的一篇文章《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心里有好多话要说。首先赞成李老师的下列说法:
1、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
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
3、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
4、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我的观点是:
☆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就是最好最高效的课堂
我在李老师文章后的评论里我贴出了我的文章《语文就是一种爱》,列举了好多我听课的实例,目的只有一条,就是说明不论什么样的课堂,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就是最好的课堂。我曾听过很多王崧舟式的诗意课堂,也推广过杜郎口式的“学意”课堂,我认为不论什么样的课堂,能让学生有最大收益就是最好的课堂。
☆要在课堂成就学生,老师必须发展自己
教学需要创新,学生需要自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是每一个老师都适用于某一种教法。既然课堂里边有老师存在,老师肯定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正如李老师所言“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发展观——成就学生、发展自己。”,但老师要想真正在课堂上成就学生,就必须在课下发展自己。从一定程度上说,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更需要的是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那种以为只要课堂活跃,只要学生为主体,老师就可以在一边稍息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信口开河,无所顾忌。在这样的课堂上,如果老师的知识积淀和价值观念跟不上,就会导致课堂的方向被学生牵引,甚至跑偏。比如,学了《三打白骨精》,学生认为白骨精身上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她请母亲吃唐僧肉的一片孝心,比如,学了《落花生》,让学生选择做花生还是苹果之类,好多学生会选择苹果,而面对这些偏读误读,老师如果点评不到位,引导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所以,我认为,没有老师自身的发展,就不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成就机会。学生自主学习和成就需要老师提供舞台,老师的成长需要自己不断充电。这个充电,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对课堂的把握和调控能力。
☆真正的高效课堂并不一概排斥老师的讲解
学习的机会是应该还给学生,可学习的环境还是要靠老师去营造的。一个爱诗歌的老师,会用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好多学生;一个擅长书法的老师,会让班里的好多孩子爱上书法。寿镜吾老先生摇头晃脑的醉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梁启超一次手舞足蹈、间流涕狂笑的演讲,曾影响了多少学子!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到:“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受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老师本身是有魅力的,不要把老师的讲解一概理解为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有时讲解本身就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生对文学本身产生出的这种强烈的爱好,比一两节学生自己的争论探讨要重要的多,因为它影响的是学生的整个人生。梁实秋回忆他的老师梁启超演讲时对一首古诗《箜篌引》的诵读和讲解: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像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讲解你能说是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吗?老师这段痛快淋漓的讲解,对学生的影响该有多大啊。生命里有多少东西随风俱逝,可有一个课堂却让你一生回味,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候,会让你蓦然想起老师曾讲解过的一首诗,这就是某些老师“讲”的魅力。而有些知识,一味让还没有足够生活阅历的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分析去评价,最后讨论来讨论去未必有个满意的结果,你能单纯地把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解成就是高效课堂吗?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高效课堂强调的两个字就是“高效”,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老师对学生而言是登高远望的梯子,是传播声音的风力。放着这架梯子和这风力为什么不用呢?只要学生能顺着这架梯子往上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顺着这样的风力,把自己的声音传播,你能说这不是自主学习吗?
☆对教学方式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对教学的方式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最适合的就是最好,最适合的才是高效的。我们这里好些学校都学过杜郎口,课桌摆放形式变了,四周也是黑板了,但容易照搬的是形式,不易改变的是思想。即使让学生占有了讲堂,而老师缺少对知识对课堂的把握和调控,一节课热热闹闹地下来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收获也并非就是想象的那么多。一些生源好一些的学校,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后,还出现了几个好学生独霸发言权,垄断课堂的现象,最后改来改去,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模样。我知道,针对这些现象,您肯定会说,这些人学的是皮毛,没有学到人家课堂的实质。可是人家课堂的实质,也是人家学校的老师在教改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我们在课堂里,强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样,在改革中也要尊重老师们的课改体验。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在老师教学中逐渐摸索逐渐归纳出来的。曾在一线站了十几年课堂,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意识去进行课改,更不要说有什么高深的教学理论了,但因为自己喜欢诗歌,别人都不喜欢教的诗歌,我却教的有声有色,一首惠特曼的《啊,船长啊,我的船长》,在反复诵读中把我和学生们的情感一起推向了高潮,整个诗歌单元学下来,学生们兴味盎然。我的那个男生课代表找我说,老师,这几天,咱们班的学生可爱语文了,每天一些课间也有一些学生在大声诵读诗歌,早读课就更不用说了。要知道,这些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常常觉得语文是见效最慢的科目,所以都不愿意下功夫,就是学校规定必须学语文的早读课,学生都偷偷学了英语。他们之所以下功夫去学诗歌,纯粹就是因为一种爱,因为老师对诗歌的爱波及了他们,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后来,在学习戏剧单元的时候,学到《西厢记》里边的《长亭送别》,我因为喜欢里边的曲子,就在传授给学生元杂剧和元曲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把里边自己最喜欢的曲子,改写为诗歌,哪知学生改写出的诗歌,让我吃惊,如果没读过《西厢记》的人读了这些诗,一定会被诗句里的诗情画意所折服,那一首首诗作,是多好的现代诗啊!现在回头再看,那些课,自己真的是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那两单元的课,是我上过的最诗意最高效的课。
☆语文味和高效并不矛盾,真正高效的课堂,其效果会在学生生命里延伸
我认为,一节真正高效的课堂,它的授课效果一定不会简单地停留在一节课上,而是在课下有延伸的,甚至会在学生的生命里延伸。记得语文老师熊方方说过,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要既能给学生一粒人文的种子,又要能给学生一张大学的门票。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既是诗意的,又是高效的,这本来应该统一在一起的授课元素,为什么要把它们简单地割裂并加以孤立呢?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我说最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学生最有兴趣的课堂,诗意的语文,充满各种味道的语文,只要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我们就看到了高效的希望。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我说,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积累,只要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这一点是很容易实现的,而审美情趣则必须有老师去引导和协助培养,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型的那些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如此。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我说,语文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和表达,随便翻翻初高中的考试试卷,那一年的考试能脱离了这些内容呢?语文的最终目标就是把自己成熟的思想用最佳的语言形式(口语或书面语)表达出来,这是语文的目的,也是考试的目的,当然也是高效课堂的目的,二者是如此高度一致,为什么要搞得水火不容呢?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说,一个语文老师有没有语文味决定了他的课堂有没有语文味;不能想象一个不爱语文的老师可以让他的学生爱上语文,如果语文真正成了师生共同的爱,那还有什么样的话语权不肯交出呢?如果学生真正爱语文,那老师诗意的语言怎会是无端浪费学生的时间呢?语文老师如果真有自身的魅力,如果真能以自身的魅力迷倒一大批学生,让他们成为语文的忠实的粉丝,那老师展示一下自己又何妨呢?
真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的文学体裁如此丰富多彩,语文的教学内容如此博大精神,孔子说“因材施教”,我觉得这个“材”的范围可以再扩大一点,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材,不同的课程要施以不同的教法,怎么能用固定的模式拘囿了语文的活水呢?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个聪明母亲,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亦出手
李炳亭老师说,所谓语文味,是学的味儿,关键看他是否能“发现”语文,千万别学那迂腐的母亲,设计一切、替代包办一切,那样就会害了孩子的。我说,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肯定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她首先会把自己的最佳“基因”遗传给孩子,然后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影响自己孩子,然后教会他走路,教会他生活,该放手的时候决不会还把他抱在怀里,真正艰难的时候,也不会坐视不管,因为她明白,孩子成长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必须学会自己走路,但孩子在成长,关键时扶一把,拉一把都是必要的,也是正常的。即使放手,那孩子蹒跚的身后一定还有关心的双眸,一颗心时刻尾随在孩子的身后。在这样的关注中,我们的孩子渐渐长大。你是谁?你是语文老师!为了谁?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明白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最终的目的,为了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呢? 课改的路虽然很艰难,但我们也像试步的孩子,也许开始恐惧担心,走起路来踉踉跄跄,但我相信,走一段之后,我们就能自己掌握平衡了,我们会在语文味和高效课堂之间找到平衡点,稳健地迈出前进的脚步。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附:李炳亭《《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 一段时间以来,如果你要建议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学,一准他会拿“语文味儿”说事。我真的搞不懂,这语文课竟然还有味儿?若是仅仅语文课有味,那么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一干老师,则显然是不太合格的;如果每一学科都需要“味儿”,为什么单单只有语文课要高深莫测地讲究味儿?
语文到底是什么味儿?有人说语文课有所不同,要体现和追求“人文性”,难道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一干课就是“狗文性”了?说语文味儿,其实无非是给“自己作主”的课堂寻找继续作主下去的理由而已,以此来遮掩真实的用心。机关算尽地发明这个词汇,并且穷尽心思地证明这个词汇的真实存在,无非是为了一个自己需要的结论,掩耳盗铃地告诉所有人——自己作主的课堂才有语文味!
其实,仔细研究新课标,你是找不出“语文味”这个词。有人说语文首先是姓语,但这个语,应该是学生的姓,让学生“语”!如果语文教师,只顾自己语,而习惯于让学生“失语”,那语文依然只是众多“工具”之中的一类。任何教学其实都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打一个不一定确切的比分,如果数学是方凳,语文无非就是张圆凳,都是垫屁股用的东西,它不可能是供在檀木厨子里让人焚香膜拜的,但偏偏有人喜欢这样说,什么语文要传承“文化血脉”,你还打算怎么再整词不?
如果独语文需要传承“血脉”,这语文则不仅是“味儿”的问题了,有可能是更加深刻的DNA或者什么了。其实,如果真的对中国文化有研究,并且能对中国的现实有所分析,应该知道,这个国家的文化说穿了就是两个字——“封建专制”,噢,是4个字呀。这种“专制的血脉”需要语文老师去传承和发扬吗?国家的未来在于创新,这个创新则不仅是指教学内容,更主要的则应该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是学校“教育文化”的创新!如果语文要传承文化血脉,那么,这个文化则必须是“新文化”,而不是腐朽、保守、迂腐、专制的文化。然而,遗憾的是100年前期待的新文化,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是奢望!
这个新文化,落实在教师的课堂上,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这个“人”首先是“学生”,其次是“教师”。现代教育的两大使命是“发现学生”、“发展学生”。而这个发现,则意味着的是“从学生出发”,认识、研究、接纳、包容、唤醒、激赏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发展观——成就学生、发展自己。而不是发展学生、牺牲自己,或者牺牲学生、发展自己!
新的课堂文化,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
2、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
3、创造一切展示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机会!
有人非要在某某某和杜郎口之间做个比较。这样关公战秦琼的本身就很滑稽。
无法战的,因为各自的“法器”不同,前者是“教中心”、“师主体”,后者是“学中心”、“生主体”。其实,即便是这样,也早就“战”过来,是李镇西大战李镇西,前一个李镇西用前一种方式讲过《狼》,后一个李镇西是用后一种方式上的《狼》,结果迥异!不讲的那个李镇西胜了!
你可能怀疑胜了的结果。那我告诉你,师中心的课堂往往评价的是“教得如何”,看的是教师的表演是否精彩;后一种课堂评价的是“学得怎样”,看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的生成。你告诉我教师表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素养吗?请问教师的素养又是服务于什么的?教师无论怎么的表演,如果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一切和学生的学没有直接关联,并且不能指向于学生的需要,那就是画蛇添足,是多余的“脂肪”。
我再说一遍,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关键,他必须是“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师不是不可以表演,但一定是基于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用表演去点燃、点拨、引导,表演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在网上,对我观点的质疑,几乎都没太明白我想说什么,很多人一眼看到我在批评表演,立马就冲动起来,受不了可以理解,但教育问题毕竟需要我们沉下来解决。还有人这样说,你拿出节课我们看看?哈哈,这样的课有很多,只要是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主的课就符合标准,当然,学生不具备教师的学养,有可能讲得不如老师生动传神,但你要知道,教师讲得好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把学习的权利交付学生,我相信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强于一般的教师!别再一叶障目了,我以为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争吵上,不如试着去变一变自己的课堂,教育需要行者,而不是辩论家!
如果一定不肯取消语文味这个词,那么,我就这样试着说说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
1、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
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
3、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
4、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至于,什么课堂设计、语言风格、师生对话,那都是些细枝末节。
最后,我要说的是所谓语文味,是学的味儿,关键看他是否能“发现”语文,千万别学那迂腐的母亲,设计一切、替代包办一切,那样就会害了孩子的。
第二篇:语文高效课堂
浅谈如何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长垣县蒲东二中陈绍庆摘要 :“高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较大的进步或发展。创建高效课堂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既体现“教”的高效性,更体现“学”的高效性。本文从制定教学目标、设计精彩导语、关注学生的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总结学法、课堂学习活动要多彩有益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制定教学目标精彩导语学生的兴趣师生关系教学任务设计自学时间总结学法活动要多彩有益
所谓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较大的进步或发展。高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高效的教学理念,掌握高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追求高效教学。然而,在现实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低效教学行为。所谓低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低效教学严重影响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对师生双方来讲无疑都在做无用功。空谈改革、忽视课堂,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决胜课堂:为高效教学而努力”已不只是口号,而是深入到老师的脑海中,已成为老师们备课、上课的内驱力。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也在探索和寻求一条提高课堂高效性的教学之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既体现“教”的高效性,更体现“学”的高效性,而学生的课堂活动对课堂的高效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以下是我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性的几点见解:
一、制定教学目标,促进高效。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
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利用教学资源、把握教学生成、评价教学效果等等。教学目标的确定,必然要决定教学的设计,包括: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对学习方法的确定;对学习情境的创设; 同样,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必然决定教学的实施,包括:教学的流程;时间的分配;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与选择;课堂教学的调控;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二、设计精彩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能扣动学生的心统,激发学生的思维,它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导入的类型有很多。有猜谜语,讲故事,听歌曲等等,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课文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急于想通过阅读去了解课文,寻求答案。
三、关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所关注的话题、所崇拜的明星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调查表明,初中阶段的男生多数喜欢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喜欢看各类球赛,男女生都喜欢听歌和唱歌,有各自喜欢的体育明星、歌星和影视明星,也喜欢通过QQ和同学朋友聊天。因此,在讲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呈现一些目前最受学生欢迎的热门明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有话可讲,也喜欢讲,甚至争着讲。比如姚明,他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对他都有相当的了解。同样,学生对刘翔、刘谦、Jay、SHE等明星也都较感兴趣,知道的也较多,都能讲出相关的一些内容。一句话: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要跟得上学生的潮流,不能落伍,否则学生就会觉得你已经out了。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高效的学习氛围。虽然我们常说,语文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但我们常常会发现:如果学生喜欢你,就会比较“给你面子”,在课堂上积极配合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喜欢你,就会优先学好你这一科,先完成你布置的任务;如果学生喜欢你,对你的批评就会多些理解,多些信任,不容易产生抵抗情绪和逆反心
理。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你,他对你的课就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抗情绪,放弃学习你所教的这一门课。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之间的交流及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中,时常可以发现。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情感态度,给以多些关爱,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对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教无定法,教学有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一方面,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常变常新。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
另一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精心为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设计好适合他们的教学任务,既有简单的,又有适中的,当然还得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让全体同学都能有表现的机会。比如,同样一篇文章的听力理解或阅读理解,可以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理解题:第一类为难度很小的问题,应有意识地让基础较弱的学生来回答;第二类如让学生回答关于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人物、地点、原因、事情经过、结果等问题,可让中等层次的同学来完成;第三类问题难度较大,如分析文章使用的写作手法等,可让语文素养高的同学来解决。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使他们对语文的课堂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
总之,一堂课,教师始终要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住各个层面的学生的注意力,并设法让所有学生都学得轻松愉快,这是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高效途径。
六、实施自主有效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要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敢于去放手,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自觉地去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学分为课前粗学、课堂精学、课后再学三个部分,其中最精彩的是课堂精学。在课堂上,一般给予学生十五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去感悟、去发现、去创新。自学后,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对存在的问题教师从旁点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七、引导学生总结学法,“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学科知识框架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概括出本堂课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把学习方法进行迁移或者延伸,加以实践运用,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
八、课堂学习活动要多彩、有益。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长时间空洞的说教和单一的流程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操作试验、自学汇报、电教演示、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游戏、竞赛、歌谣、猜谜、练习等等多种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教室到操场,从学校到社会,从社会到课堂,不断地感受着新鲜,既能激发兴趣,更能锻炼能力。
九、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高效的教学参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新课程理念打破了“教师中心说”,要求改革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与教学、学习方式。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即为其中有效的一种做法。我们知道,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让学生“练”,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运用小组合作活动,无论学生成绩好、差,人人都能参与。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性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课堂教学建立在高效的基础上。
第三篇: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寨隆中心小学钟雪晶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把课堂真正从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还给学生。近期实践着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我感触颇深。
总的感受是课改无论怎么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根本。高效课堂的精髓在于体现一个“效”字上,如何“高效”回归本质还是重在于把握好教材,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流程,教师方可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从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二、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三、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提示、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四、教师应为导演,不为旁观者。
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教师跟着学生走。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一味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一时兴起争着发言,只顾表现自己,沉浸在游戏中,那还有心思探究知识的奥妙,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可是基本的课堂游戏规则没有了,教师成了旁观者,学习效果适得其反,这实际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这也是仅从字面上理解自主学习。我认为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加强,但加强的理念变了。以前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现在则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乐学,这就是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才是教师的引导作用。
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精髓,而课堂应该是我们实施“高效”的主阵地,我认为,如果为了知识的延伸或拓展,如果为了能使教师在课堂中教的所谓“轻松”,而把课堂中该学习的任务布置到课外,这种所谓的高效我不敢苟同。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厌倦,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实施教学的有效时间,应该是在课堂40分钟。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学生怎么学才是最快乐的。
孔子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效课堂不失为我们追求高质量教学的一途径,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对像不尽相同,教育对像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更是参差不齐,教育学生,传授知识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仍然不妥,也就是说,在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让我们的教学生搬硬套,形成一种所谓的定式,这实际也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因此,如何去把握自己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如何去把握教与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让学生学得好,身心也得到发展,成为我以及所有同行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高效课堂实践
高卫东
自从我校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高效课堂,要改变传统课堂的应试教育,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为了把一碗水端平,放慢教学节奏,生怕自己没有讲到,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结果是成绩不甚理想。这样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严重约束着学生思维的发挥,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近一年来,我努力改变着自己,摸索着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营造高效的教学情境,是创设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以下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两点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参与比重
1.课前三分钟交给学生: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先交给课代表,由课代表在课后组织同学们准备每一课的导入语的设计;重点句段的积累;语法知识或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学生自己为了课前三分钟的讲解成功,获得大家的肯定,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他们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由于每次发的内容不同,种类新颖,很多学生都积极地讲、努力去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极大地调动起来了。这样多数同学就能把目光聚焦到本节课要学的这篇课文上来,教师乘势上课。
2、教学字词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每次上新课前,利用晚自习10分钟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这样学生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比较难掌握的生字词,特别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这样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一小组为单位进行巩固。
3、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以往的课堂,是老师把问题找出来,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去文中找答案。高效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4、展示课,把课堂交给学生,以此激励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一堂语文课,在上课前,学生就要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课堂任何地方都是学习的天地,语文课就要不拘一格,学生的课堂展示可以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或唱或跳,课本剧或小品的表演。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让学生全力以赴,因此,每个学生走上自己的讲演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把课堂的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两个方面: 1.导入要激趣,产生求知欲
语文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那么激发学生快乐学习也很重要。”一堂语文课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我在教学《论语十则》时,我引用了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家非常认真,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体会孔子那宝贵的智慧,精典的语言给我们今天学习语文的启迪。
还有在上《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开头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有这样的开头,课堂上出现的必然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2、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也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一种游戏,学生有玩腻的时候,这就需要多样化的游戏出现。一句笑话,一段故事,一个表演,多种方式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古诗歌时,在课堂上模仿古代诗人吟诗的样子,穿着长衫,捋着胡须,摇头摆尾。设置情境,感受心情,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每个人都做着不同的动作,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的诗也就背熟了。在学习《孙权劝学》时,我就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陈出新,各自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效果很好。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先看图片,调动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学“关于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这一环节时,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小组讨论思考①共有几种类型的云?②表格如何设计简洁明了?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学习和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把各种云的光彩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说明,突出云和天气的关系的特征。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竞背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杜郎口中学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让师生绽放的笑靥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愉悦的学习情景,激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共同对话,情感交融、优化教学,享受语文教学的乐趣,享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第五篇:读后感——高效课堂中的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中的语文教学
——读《李平老师讲语文》有感
作为课改名校兖州一中的一线名师,李平老师是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名师,她的课堂演绎着“知识的超越,生命的狂欢”,透过她的课堂,我们可以领略高效课堂下语文教学的魅力。而她的《李平老师讲语文》一书,为当今高效课堂下的语文老师们点燃了一盏明灯。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包括人格素养、专业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人格素养又包括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一位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有了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语文教学就有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师就有了人格魅力。在师生的交往中,应充分欣赏学生的言语个性,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不应该轻易伤害学生的言语自尊,即使学生的言语作品的确很差,也要重在激励,表现出教师对其充分的信心。
在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众多素养中,善读、能说、会写应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中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要是一位有追求的学者。点燃学生言语创造激情的最好方法是点燃教师自己的言语创造激情;让学生忘情于写作的最好办法是教师自己忘情于写作;让学生忠情于阅读的最好办法是教师也会读,能与学生交流心得。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素养。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该不断提高学养,以跟上本专业的学术发展,占据时代的学术前沿。语文教师尤其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努力使自己术业专精,闻道在先。
科研素养,对许多语文教师来说,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象征。因为如今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理论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与自觉,对新的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所知甚少,就更别谈什么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职业倦怠以及环境影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教师们更多的是围绕着学生成绩在“转”,认为只要进行题海战术,就能得高分。于是很多教师用体力和时间拼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很少考虑到如何真正培养学生听、说、读
能力。
二、高效课堂中的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内容,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分重视语文知识教学,把语文教学变成了“知识点”教学,测评也以考“知识”为主,在当今高效课堂模式之下,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需要教语文知识,但关键还在于给予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应以什么样的方式被给予。
以往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仅限于教材所承载的内容(字、词、句、思想,材料给予我们的启发,并由这些点的积累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其实很多时候,当你具体去问一个教师,什么是语文知识时,许多人的回答都不尽如人意。这大多是由于教师功利性太强,急于求成,忽略了自身素养的提高。因此,适当地学习与进修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很多地方的语文教学都是模式化教学,延续了几十年,这当中虽有过革新、创造,但成效并不大,我们教的许多知识,其实是几个人“独特”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这种封闭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形成了我国语文教育现有的严重问题。
三、语文课程评价
现如今,考试是教学评价中最经常使用、最多关注和重视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它既可以为学习提供短期的学习目标,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还可以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可,帮助学生制订最佳的学习计划。
但如果语文学习脱离必要的词、句、篇的积累,缺乏初步的判定、分析能力,不注重基础,如何达到综合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呢?因此,知识积累、技能训练与能力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考试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而不是摆设若干“迷魂阵”难倒学生,让学生望而生畏。
语文考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我们可以采用课堂观察,也可以自然地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同步进行,可以随时进行,随时终止。这种方法直接、方便而快捷。其次,开设辩论会,也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手段,它有利于考察综合的语言素养,通过辩论,教师可以了解和考察学生的知识视野,语言表达水平,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另外,档案袋评价也是语
文评价的一种极佳手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建构有丰富内容,有创意的学习档案,以便系统地展现学生个人语文学习的历程与成果。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教师,同学间的交流合作。
一个教师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就是反思与总结,因此,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之路,总结与发掘教育之路的新规律和潜力,才能走出一条适应时代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