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赏析朱自清的春
春 朱自清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春,草软绵绵的。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5、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6、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7、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8、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9、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朱自清生前却没有将它收入自己的散文集中。据考证,《春》最早发表在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7月印刷发行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并标注“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朱自清应《初中国文读本》一书编辑特约撰写给中学生作为示范文的文章。还据说,本文最早其实是朱自清在任中学教员时写给自己学生看的示范作文,即教师的“下水作文”。
《春》没有朱自清初期散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春》是一篇诗情画意相融合的散文名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与事情发展规律一致。
一、开头一节是盼春。
春天尚未来临,就热盼春天的来到。通过重复的“盼望着,盼望着”,既直抒了人们对春的渴望,也为全文定下热情活泼的基调。
二、此后是绘春。
作者先从概括总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春天特点,然后用笔细致入微地描绘有春天特征的五幅图--1.春草图
描绘出春天嫩草勃发如茵景色。先写出了春草的旺盛、多和新,接着写出人在春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点明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2.春花图
描绘了春天百花竞放争春的景象,特别着力于色彩与香味的描绘,又通过具体的三种花与无名的各种野花相照应,进一步展示了春意的浓郁。3.春风图 描绘了春风的和煦与清新。春风无形、无色、无味的,如何描写?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把空灵的春风居然描绘得有声有色,有味有感,有情有形。4.春雨图
描绘了春雨的细密轻柔和润物无声的特点。先突出春雨多、细、密、柔特点,然后描绘春雨中特有的景象,特别是雨中夜景图更是把细密绵绵的春雨描绘得如此静谧、安详、平和,另人不禁对南方的春雨格外向往。
上述四幅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风、雨完美和谐融合为一体,而每幅画又都写到人,但人又是景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显得如此和谐。5.迎春图
是五幅图中唯一主要写人的。它抓住中国民间“春早人勤”的特点,从“天上”引向“地上”,引出地上“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热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春意盎然闹人间的图画,在写人时又突出了景,再次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最后三节是赞春。
最后用三个独自成段的比喻句讴歌春天,分别赞美春天带给人新的希望;春天美丽令人喜爱;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和信心。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美轮美奂的景色;《春》是一幅明媚秀丽的画卷,它描绘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春天的活力;《春》是一曲充满青春活力的颂歌,它使人精神抖擞,对一年充满希望。
第二篇: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赏析
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赏析: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写作背景
《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上半年。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主题归纳
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描绘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写作特色
1.生动丰富的语言
2.善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善于多角度描写景物
4.观察细致,抓住特征写景
文章结构
盼春(1~2)特征 角度(顺序)写法 修辞
春草图(3):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侧结合 拟人
春花图(4):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比喻、拟人、通感、排比
春风图(5): 和悦 拟人、触觉听觉嗅觉的多感官描写
春雨图(6): 细、密、多、轻盈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比喻
迎春图(7):广、多、全、新、美、力
颂春(8~10)
触觉听觉嗅觉的多感官描写
文笔特点
秀丽朴素,清新隽永,真挚质朴
主旨大意
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着了一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的景象。表达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思想感情。
第三篇: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赏析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1、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2、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3、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第四篇:朱自清《春》课文赏析
《春》 朱自清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脚步近了:拟人,照应“盼”字,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以及作者因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心情。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刚:照应上文的“近”,“近”是未到,“刚”是已到。
全句: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全句:排比,拟人。三个“起来了”照应上文“刚睡醒”“张开了眼”,表达作者的喜悦心情。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草萌发,悄无声息,不知不觉。钻:写出了小草顶破土层的挤劲,表现它顽强的生命力。
嫩嫩的,绿绿的:前者指质地,后者指颜色,突出春草之“新”。
5.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了春草长势旺盛,突出它的生机勃勃。6.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坐、趟、打、踢、赛、捉:运用动词写出了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侧面写出了春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7.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全句:以风的轻衬托出草的软,突出春草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8.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
9.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像、像、像: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花的颜色艳丽。
全句:句子的顺序不能调换,照应上文“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
10.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仿佛:这是虚写,作者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表现出春花的甜香,令人遐想、陶醉。
1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拟人,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飞”字无此效果,且和下文“飞”重复,显得用词单调。1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遍地是,杂样儿:前者写野花数量多,后者写种类多,铺满田野。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野花在阳光下春风中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1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从触觉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14.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写出了春风芳香浓郁的特点。
15.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卖弄:拟人,贬义褒用,原意是炫耀自己的本领,这里写出了鸟儿在春风中尽情歌唱,突出春天的无限生机。
16.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最寻常、三两天:写出了江南春天雨水之多。
17.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看:引导读者视线,总领下文描写春雨的可爱。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斜织:与细丝的比喻相照应,并暗写春风。
薄烟: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迷蒙的特点。
18.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全句:这一句写了雨中自然景物的清新美丽,充满生机,是侧面描写,烘托春雨的润泽。
19.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全句:先写傍晚之景,是为了烘托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且这种气氛一直贯穿到末句。“黄晕”也是色,紧承上文“绿”和“青”。
20.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全句:表现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表现出一种静态美。
21.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静默:拟人,赋予房屋以人的情态,表现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一种静态之美,渲染了春雨沐浴后的温馨。
22.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分别写出范围广,人数多,年龄全。也赶趟儿似的:照应上文《春花图》中的“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表现人们的活力。
2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叠词,强调动作次数多,读起来有韵律,有节奏。
2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全句:引用谚语,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全句:比喻,排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五篇:朱自清《春》的赏析
春 朱自清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春,草软绵绵的。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5、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6、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7、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8、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9、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朱自清生前却没有将它收入自己的散文集中。据考证,《春》最早发表在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7月印刷发行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并标注“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朱自清应《初中国文读本》一书编辑特约撰写给中学生作为示范文的文章。还据说,本文最早其实是朱自清在任中学教员时写给自己学生看的示范作文,即教师的“下水作文”。
《春》没有朱自清初期散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春》是一篇诗情画意相融合的散文名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与事情发展规律一致。
一、开头一节是盼春。
春天尚未来临,就热盼春天的来到。通过重复的“盼望着,盼望着”,既直抒了人们对春的渴望,也为全文定下热情活泼的基调。
二、此后是绘春。
作者先从概括总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春天特点,然后用笔细致入微地描绘有春天特征的五幅图—— 1.春草图
描绘出春天嫩草勃发如茵景色。先写出了春草的旺盛、多和新,接着写出人在春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点明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2.春花图
描绘了春天百花竞放争春的景象,特别着力于色彩与香味的描绘,又通过具体的三种花与无名的各种野花相照应,进一步展示了春意的浓郁。3.春风图
描绘了春风的和煦与清新。春风无形、无色、无味的,如何描写?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把空灵的春风居然描绘得有声有色,有味有感,有情有形。4.春雨图
描绘了春雨的细密轻柔和润物无声的特点。先突出春雨多、细、密、柔特点,然后描绘春雨中特有的景象,特别是雨中夜景图更是把细密绵绵的春雨描绘得如此静谧、安详、平和,另人不禁对南方的春雨格外向往。
上述四幅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风、雨完美和谐融合为一体,而每幅画又都写到人,但人又是景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显得如此和谐。5.迎春图
是五幅图中唯一主要写人的。它抓住中国民间“春早人勤”的特点,从“天上”引向“地上”,引出地上“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热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春意盎然闹人间的图画,在写人时又突出了景,再次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最后三节是赞春。
最后用三个独自成段的比喻句讴歌春天,分别赞美春天带给人新的希望;春天美丽令人喜爱;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和信心。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美轮美奂的景色;《春》是一幅明媚秀丽的画卷,它描绘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春天的活力;《春》是一曲充满青春活力的颂歌,它使人精神抖擞,对一年充满希望。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一、课前预习: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酝酿()抖擞()嘹亮()应和()
烘托()眨眼()清脆()黄晕()
2、按要求用原文填写。
①总写“大地回春”景象的语句是:。②描写春花繁茂的语句:。③描写春雨雨丝细密的语句:。
(4)在描绘春草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5)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6)作者用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是: 新: 美: 力:(7).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中,作者也写了人的活动,请默写出这几幅图中有关人的活动的句子。(12分)(1)春草图:(2)春花图:(3)春风图:(4)春雨图: 4.“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与“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有什么相似点? 答:
5.写出四个含“春”字的成语及咏春的古诗句。成语: 古诗: 6.“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给你“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抚摸着”的感受,那么夏天、秋天、冬天的风能给你怎样的不同感受呢?试分别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要写出与春风的不同感受。夏天的风: 秋天的风: 冬天的风:
二、课内阅读 语段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还眨呀眨的。
1、第一段写草,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草的特征:,突出了春草怎样的特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一段虽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A、草地上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通过这些动作行为就可以反映出来。C、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D、写了春草,又写了人的动作行为,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3、作者写春花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4、短文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
来概括。
5、描写春花的文字,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
语段二
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雨是最寻常的,„„„„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请将上文第一段重新排列顺序。答:
2.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
。3.说说加点的“笼”字在描写景物中的作用。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都是形容雨细的。形容雨细而闪烁的是像
;形容雨细而连绵的是像
;形容雨细而密的是像
。5.第二段文字是按
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6.第二段文字描绘了春天的哪一幅图景?主要描写了它的什么特点? 答: 语段三: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着青草味儿,„„„„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
着一层薄烟。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1.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是
朝志南和尚写的 中的诗句,这句诗中引号的作用是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⑵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⑶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3.第1自然段中的四句话,从人的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风送暖的景象,请将相关的项目用线连起来。
第①句嗅觉
春风轻柔温暖 第②句听觉
鸟鸣之宛转动听 第③句触觉
嘹亮的短笛声
第④句视觉、听觉
泥土清新的气息
4.第1自然段如果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划分层次,正确一组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5.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A.混 脑 罩 静默
B.夹 恼 盖 沉默 C.混 恼 笼 静默
D.混 恼 飘 静默 6.“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道你的眼”,这句话刻画出雨中的树叶和小草的什么特点?
7.作者描写春雨时,既正面描写了雨的形态,又通过雨中景物进行侧面描写,请举出五种雨中的景物,并结合词句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课外阅读
(一)春天
⑴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⑵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温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⑶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⑷热爱春天,播种春天、灌溉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精力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家园„„
1.这篇文章与朱自清的《春》同样都表达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请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何异同。答:
2.第⑴段中说“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你对这句中的“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是如何理解的? 答:
3.第⑵段中说:“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在课文《春》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请把它找出来。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答:
4.第⑶段从细微处写春天:“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请用同样的句式,写一两句话,表达你对春天的理解。答:
5.说说你最喜欢这篇文章哪个部分或哪些语句,并简述理由(可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说)。答:
张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