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 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学观和内在矛盾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两个女主人公的道德沦丧的探析 爱丽斯沃克小说《紫色》的妇女主义话语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化妆品商标词的翻译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
An Analysis of Jennie’s Tragedy in Jennie Gerhardt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试析流行文化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
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 英语长句的理解和翻译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
从女性主义探讨托尼•莫里森笔下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人力资源管理浅谈 通过《蝇王》看人性
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YeYuJiBei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简爱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44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45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47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49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51 沙博理《水浒传》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 52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54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5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58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59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 61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
“A Rose for Emily” 中 “Rose” 寓意的新解 63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65 英汉语言颜色与文化的差异 66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论尤金奥尼尔后期独幕剧《休伊》中的荒诞主题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 69 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分析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71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72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74 浅谈中国古词的色彩美在英语中的重现 75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77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 78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
Golding’s Pe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 80
用眼睛透视心灵—评析《老人与海》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tertainment News Reports Viewed from the Stylistic Perspective 84 The Study of Symbolism in Moby Dick 85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中美穿越剧中文化构架差异研究——以《步步惊心》和《回到未来》为例 87 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 88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 90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91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92 罪与同情—论齐林沃斯的悲剧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94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96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爱情至上——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 98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00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01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103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案例研究 104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ism in Creating the Inner World of Laura in The Garden Party 106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 107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 109 《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浅析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111 英语网络语言特点研究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从心理角度浅谈丁克家庭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 115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116 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118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 120 分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 122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Awakening 123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 124 论《红字》中的博爱精神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幽默性———以《同木乃伊的对话》为例 127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 128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探寻人生的真正价值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131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
英语指示词This和That的功能研究 133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 135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137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138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 139 母语负迁移对中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141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 142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 143 《红楼梦》中的数字翻译及其文化分析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46 美资跨国企业文化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跨文化管理 147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 151 《紫色》的妇女主义解读
152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 153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154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15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156 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 157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
158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 159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思想 160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61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162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63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164 汉英翻译中的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65 毛姆眼中的简奥斯丁
16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167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168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 169 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布鲁士》中男主人公桑尼的自我救赎 170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171 简爱的独立性格剖析 172 论翻译方法的选择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 174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175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 176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177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
178 中西方数字“九” 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
179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80 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181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182 从认知角度比较英日语言的空间隐喻 183
184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185 公示语汉英翻译探讨
186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 187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 188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89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90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191 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
192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
193 论爱丽丝·沃克《紫色》中西丽女性自我的缺失与重塑 194 浅析苔丝之死
195 解读罗伯特•彭斯的爱情观——以《一朵红红的玫瑰》和《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为例
196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 197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98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
199 The Functions of Landscape Description in Tess of D’Urbervilles 200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第二篇: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
《英国文学》课程论文
行政班级:A1021
学号:11006190129
姓名:范瑀
Theory:Causes of Trage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bstract: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 greatest novel of British famous writer Thomas Hardy, describes the unfortunate, short life of a poor peasant girl, Tess.It is also a realistic novel which reflects the miserable fate of the individual farmer of England in the late of 19th century.Tess’s tragedy is a true portrayal of the poor of her time.The cause of her tragedy is always a concern of people.This passage illustrates thre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cause of Tess’ tragic fate, which include destiny tragedy, accidental tragedy, and psychological determinism.Within the three theories, the social reas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Being a beautiful, innocents honest, sweet-natured, and hard-working country girl, she is easily taken in and abused by the bourgeoisie, constantly suppressed by the social conventions and moral values of the day, abandoned by her husband and eventually executed by the unfair legal system of the society though Clare(her husband)came back to her.Key words: Tess, destiny tragedy, accidental tragedy, psychological determinism.前言
十九世纪是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创作时期包括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阶段。他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给劳动人民,尤其是给农民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对他们表示同情。他的小说一直以故乡道塞特郡和该郡附近的地区作背景。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工业可言的农业区,但它同样受到资本主义的渗透。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侵入破坏了整个农村,使农村的宗法社会的基础彻底崩溃。他观察了农业危机在道塞特郡所造成的悲惨后果,描写这一地区农民所受的灾难。但是他用唯心主义解释社会变化的原因,认为支配人的命运的是一种“弥漫宇宙的意志”。这是宿命论的观点。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91)是他最优秀的小说,故事情节
《德伯家的苔丝》(1891)描写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一生的遭遇。她渴望凭自己的劳动过日子,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却接二连三地受到沉重珠打击。苔丝还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上德伯家去当女工,遭到资产阶级纨绔子弟亚雷·德伯的污辱,怀了身孕,成为一个“失了身的女子。她忍受周围人们歧视和道德偏见的压力,孩子病死后,她在一家牛奶场工作,认识了一个牧师的儿子,青年大学生安玑·克莱,不久便和他相爱。苔丝向克莱讲述了自己过去的不幸经历之后,充满资产阶级的虚伪的伦理偏见的克莱,突然一反往常的态度,遗弃了苔丝,使她走上更加悲惨的道路。苔丝转到另一个农场劳动,受到资本家更为残酷的剥削。后来父亲死去,一家人沦落街头,纨绔子弟亚雷又来纠缠她,她不得已而又迁就了他。克莱的突然归来使苔丝受刺激太深终于酿成了她杀死亚雷的悲剧。她成了一个杀人犯,被法庭判处死刑。
《苔丝》问世后,哈代开始与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有的情节在连载时已被删去,其他一些也被改动;而该书的副标题:“一个纯洁女子的真实写照”引起某些人的强烈不满。他们说,书中的女主人公不仅生了私生子,最后还由于谋杀同居的男人而被判绞刑,但作者在处理上却给这样一个女人以同情和谅解,这是对公认的道德标准的公然侮辱。
正文
苔丝的命运看似是巧合,其实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如果不是他父亲希望从德伯家捞点好处,如果她父亲没有遇到那个教士,也许他就不会遇上亚雷。有人说害死她的是克莱,因为克莱的抛弃使她失去了希望。但真正扼杀她的是无情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当克莱得知苔丝并非处女,甚至还有过一个小孩时,他马上对苔丝产生了厌恶,并毅然决然选择了抛弃她,这无疑是给已经伤痕累累的苔丝雪上加霜,当她再次回到农场时,家庭已经破败不堪,父亲酗酒而死,他们一家也被赶出农厂(其实折射了英国圈地运动给穷苦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她们一家落到了流落街头的结局。所以,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小说,不禁发现真正左右她命运并把她扼杀致死的是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一书中,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与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难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与弟妹一同吊死。
苔丝与裘德,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物,但是他们都成为了资本主义宗教伦理的牺牲品,生活在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广大穷苦大众的生活可见一斑。用鲁迅先生的话讲,他们都被那个无情的社会吞噬了,宛如他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无独有偶,说起人物的社会悲剧性,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与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有“异曲同工”只妙。
老舍先生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祥子的悲剧是也一个社会悲剧,他的“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善良愿望的最终破灭,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军阀的乱兵、反动政府的侦探、车行老板的强取豪夺,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的产物,而生存权利的最终被剥夺,则是下层劳动者无法规避的历史命运。
我们不禁发现无论是苔丝,裘德,还是中国的祥子,祥林嫂,孔乙己诸如此类的,他们身上都不免带有深深地时代烙印。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社会给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当然也会淹没,甚至是吞噬。
关于批判资本主义伦理宗教道德观念的西方文学作品并不少,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对资本主义更是进行了强烈谴责。
海尔茂律师刚谋到银行经理一职,正欲大展鸿图。他的妻子娜拉请他帮助老同学林丹太太找份工作,于是海尔茂解雇了手下的小职员柯洛克斯泰,准备让林丹太太接替空出的位置。娜拉前些年为给丈夫治病而借债,无意中犯了伪造字据罪,柯洛克斯泰拿着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看了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后勃然大怒,骂娜拉是“坏东西”、“罪犯”、“下贱女人”,说自己的前程全被毁了。待柯洛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动,退回字据时,海尔茂快活地叫道:“娜拉,我没事了,我饶恕你了。”但娜拉却不饶恕他,因为她已看清,丈夫关心的只是他的地位和名誉,所谓“爱”、“关心”,只是拿她当玩偶。于是她断然出走了。
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的丑恶现实,把改造丑恶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具有反叛精神的少数人身上。娜拉出走就是反叛。他在作品中提出了问题,但是他与哈代一样没有指出正确的斗争道路。从他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看,他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答案,这是与他们的所处时代是分不开。
再说哈代这个人,他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非凡的诗人。哈代一生对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研读不已,并受叔本华悲剧意识影响,认同近代科学思想上的怀疑派论调,致使他对人生的见解悲观宿命。他认为人类文明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是无法摆脱宿命的捉弄。这一思想成为囿哈代创作的一大框窗。哈代作品,巧合频频可见,自然气息弥漫侵入;融性格与环境于一体。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
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像游丝一样敏感,像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那么,苔丝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抑或是三种之外的什么?我就我个人见解下面作以简要剖析与阐释。
毫无疑问,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哈代的故乡也遭到强大的冲击,其宗法社迅速解体,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哈代乡土小说的社会悲剧意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工业文明与宗法文明的冲突为切入点,采用由全景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客观描述笔法,深入地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苔丝悲剧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其悲剧的直接原因,即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
亚雷的父亲是个有钱的商人,而后冠以贵族德伯的姓氏。这个阔少凭借父亲的金钱、权势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他第一次见到苔丝,荒淫好色的嘴脸就暴露无遗。由于苔丝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而周围的环境又是那样黑暗,没有一个人帮助,没有一个人保护,因此,他趁人之危,设下圈套,蹂躏、玷污了苔丝,毁坏了苔丝少女的贞洁和一生的幸福。尽管后来他在老克莱牧师的帮助下一度改邪归正,自己也作了牧师并打算变卖家产到非洲去传教,然而几十年的恶习并未根除。当他再度碰见苔丝以后,邪念再生,几年的教诲前功尽弃,倒是苔丝看透了这个身着道袍的牧师的灵魂:“象你这种人本来都是拿我这样人开心作乐的,只顾自己乐个够,至于我怎么受罪你就管不着啦;你作完了乐,开够了心,就又说你悟了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上去享乐;天下的便宜都叫你占了去了。”苔丝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亚雷皈依宗教的虚伪,亚雷行为的本身也表明作者对宗教力量的怀疑。此后,亚雷又百般来纠缠、胁逼苔丝,他骂她是傻老婆,欺骗苔丝说她丈夫再也不会回来了,并威胁说:“你记住了,我的夫人,你从前没逃出我的手心去,你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但是,苔丝宁可继续留在农场里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承受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也不愿意屈服于亚雷,并接受他的帮助。然而父亲病死,母亲身体不好,弟妹失学,房子租赁到期,一家人被撵出村子无处安身,为了一家人的活命,苔丝不得不忍辱含垢,接受了亚雷的帮助,作了他的情妇。从此,彻底断送了她终生的幸福。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亚雷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苔丝一生都必得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的时候,“‘典型’明证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
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是苔丝悲剧的又一主要原因。如果说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及其强大的后盾——国家机器、法律对苔丝的迫害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残害。
苔丝受到亚雷的玷污、凌辱后,内心的自尊使她不愿屈居亚雷身边,作他的情妇,成为他享乐的工具。毅然决然离开亚雷,回到父母身边。然而世俗的舆论、传统的道德,像一支支利箭一样向她射来。为了躲避舆论,也为了躲避人类,她不出家门,只有等天黑以后,她才跑到树林里面,只有在最孤独的时候,“她才好像最不孤独”,才能体验到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苔丝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她勇敢地接受了一个不贞洁女人的地位,为了她的忍气吞声地活着。孩子死后,为了躲避舆论和忘掉不幸的往事,同时,她体内“没有消耗的青春”,“寻找快乐的本能”,对未来的憧憬,都促使她第二次离开故乡,受雇于克里克老板的牛奶厂,当了挤奶工。就是在这里,她认识了克莱,度过了她一生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克莱是与亚雷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不象他的两个哥哥那么庸俗。他虽然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意当牧师“为上帝服务”,更愿意从事实业——务农,克莱鄙视阶级偏见和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生活,自愿到乡间务农。他不怕吃苦,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力图掌握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大农场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朝夕相处,使他更感到乡村生活的纯朴,也更向往着自然,纯朴、清新的生活,为此,他不愿意娶有钱人家的小姐,而要娶农家姑娘为妻。这些都表明克莱思想上进步、开明的一面。在对待女性和恋爱问题上,他和亚雷也大相径庭。他对女性温文尔雅,对恋爱问题严肃认真,认为如果要爱,就要认真,就要负责任。这也显示他精神上高尚的一面。正是由于克莱身上这些闪光之处和他对苔丝锲而不舍的追求,使苔丝在经历了一个时期情与理的内心冲突后,改变初衷,答应了他的求婚,狂热地爱上了他。然而,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孕育着悲剧因素。克莱爱苔丝,不象苔丝爱他那样无私和真诚,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栽了多少跟头”,“都要一样地爱”。“他爱的是真火少,虚火多”,更趋于理性和“轻灵”。因此,在他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纯洁的象征,完美无暇的杰作,“天地间没有什么象苔丝那样纯正,那样甜美,那样贞洁了。”然而,一旦苔丝诚实地向他坦白了自己过去所受凌辱,那么克莱心目中的偶像就崩塌了。首先他感到的是受到了愚弄,“非常残酷”的愚弄,这一下子“把他的生命、他的宇宙,全都给改变了。”他不能接受现实,不止一次地对苔丝说:“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这种从理性、从观念出发的爱,不仅扼杀了他心中真实的感情,也断送了苔丝一生的幸福。当然,这只是造成克莱和苔丝爱情悲剧的一方面因素,他们的爱情悲剧另一重要原因是克莱心理深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作祟的结果。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是却不肯原谅、饶恕原本无辜的苔丝;他也反抗过传统观念、阶级偏见,但是却不彻底,灵魂深处仍旧深深地烙有本阶级的印记;他卑视出身,瞧不起大户人家,但从传统出发,仍旧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他说:“我不愿娶有身份、有财产、通达世务的女人,我把那一切野心一概放弃了,那我就不但可以得到一个天然美丽的女人,也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纯洁的女人了„„”正道出了她的心曲,他正是从传统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克莱对苔丝不仅没有丝毫同情,甚至“不能优容苔丝”,他视而不见苔丝对他的一片深情厚意,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而且永远扑灭了爱情在她心中重新唤起的希望。如果说是亚雷·德伯毁坏了苔丝的肉体,那么安玑·克莱带给她的则是精神上的毁灭打击。贞洁的丧失带给苔丝深深的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的欲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而被情人的遗弃,爱情的挫折,则摧毁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令她万念俱灭,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如果说苔丝第一次受到亚雷的欺骗和凌辱是由于她年幼无知,贫穷无依,那么第二次又被迫回到亚雷身边,则是克莱的冷酷无情使然,从而也就更加深了苔丝的不幸。
克莱抛弃苔丝后,远涉异国来到巴西,饱受生活磨难之后,才真正了解人生,才认识到自己所固守的传统道德是何等的迂腐,既坑害了苔丝,也坑害了自己。内心的悔恨,对苔丝的思念,使他又重新去找苔丝,然而,苔丝的幸福早已被他断送了,他的到来,只能更加深苔丝的不幸,使她更感受到自身的屈辱,此时苔丝心中痛苦、悔恨、绝望之情达到顶点。丈夫的归来,两人的重逢,使苔丝看到自己再一次受骗,一怒之下,杀死亚雷,复了仇,对自己长期所受的痛苦,所遭受的折磨和屈辱,以及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正,进行了大胆的、强烈的抗议。她用自己的行为,不仅向自己所爱的人——克莱证明,而且也是对自己证明无罪。在这里,尽管恶人遭到报应,但主人公的悲剧并未能转化为喜剧。苔丝复仇,只是杀了一个亚雷,造成社会悲剧的因素依然猖獗。何况,等待着苔丝的是绞架。苔丝的死是社会悲剧的集中和浓缩。
综上所述,苔丝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和作者的悲观主义宿命论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她的毁灭是必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逃避的。正如苏联文学批评家阿尼克斯特所说:“苔丝招致毁灭的真正原因是属于现实的性质,女主人公的贫苦和无依无靠,社会上盛行的社会风习——这些情况都决定了这个女子的悲惨命运。”这句话也正指出了苔丝悲剧的根源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篇: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前 言
在日本,动画片导演宫崎骏和黑泽明并称为“国民电影作家”。其作品是当今日本动画电影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巅峰。他思想激进,思维感性,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家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儿童教育家。从《风之谷》到《千与千寻》,宫崎骏的作品里总有深刻的内涵,对现实的披露,对战争和环境的思考,对生命、大自然、森林的赞美以及对人类的怀疑等等,即使宫崎骏的每部作品题材不同,却能将这些令人深思的信息,融合其中,通过他的一系列反映人与自然的动画电影,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自然观。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第2章主要作品
《风之谷》(Nausicaa of the Valley of Wind)1984年出品 《天空之城》(Laputa:The Castle in the Sky)1986年出品 《龙猫》(My Neighbor Totoro)1988年出品
《萤火虫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1988年出品 导演:高畑勋 《魔女宅急便》(KiKi's Delivery Service)1989年出 《岁月的童话》1991年出品 导演:高畑勋
《听到涛声》(Only Yesterday)1991年出品 导演:高畑勋 《红猪》(Porco Rosso)1992年出品
《平城狸合战》(Pom Poko)1994年出品 导演:高畑勋
《侧耳倾听》(Whisper of the Heart)1995年出品 导演:近藤喜文 On Your Mark(音乐电视)1995年出品
《幽灵公主》(The Princess Mononoke)1997年出品 《千与千寻》2001年出品
《猫的报恩》2002年出品 导演:森田宏幸 《哈尔移动城堡》2004年出品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略和征服,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去换取梦想的财富,还借消灭毒气森林保护人类的美名,去掩饰自己丑陋的行为,以战争去换取生存的机会只是人类一个去征服别人的借口,要牺牲别人的生命来挽救自己的生命,这又有什么价值呢?人的生命该由自己去掌握,并不能为了自己而去剥削别人,生命是如此宝贵,怎能不好好爱惜。
风之谷处在这场风暴的中心,可恶的人类利用小甲虫控制大甲虫,攻击风之谷,多么卑鄙的行为,娜乌西卡为挽救家园,极力去阻止悲剧的发生,她为救小甲虫而受伤,用纯洁的心灵感动甲虫,成功制止这场可怕的战争,甚至令千万的甲虫去拯救她的生命,只有用和平的方式才能够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整部动画如史诗般歌颂着娜乌西卡,她有一颗孩子的心,且充满了感情和信念,她就是传说中为民而生带来幸福的蓝衣使者,这位拥有神奇力量的少女则将解放与和平的日子带给了整个大地。风之谷是一部魔幻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宫崎骏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一个与现实环境完全不同的世界,遍地黄沙、古怪植物、昆虫,还有水上飞机、飞艇等等,完全是一幅世界末日后的真实景象。
漫画版的《风之谷》共有七卷,与电影恰恰相反,漫画版的《风之谷》的风格不是明亮、活泼的,而是晦暗、充斥着污秽、罪恶尔虞我诈的世界,而且剧情之复杂、人物之众多,堪称漫画界的又一“巨著”。漫画连载了十二年,不但包含史诗般的篇章,跨越生死和生命的追寻之旅,对人类和自然的深层哲学思考,更是宫崎骏自己对环境保护和人文主义长期不断深入思考的结晶。因此,要窥探宫崎骏思想的发展过程,漫画《风之谷》是最简便轻捷的方法。
3.2 《幽灵公主》——自然与人类的对立建立
《幽灵公主》的背景是日本中世纪的室町时代,那时的人们为了躲避战火与苛政,纷纷逃入深山建立家园,而破坏森林中动物们的生存环境。少年飞鸟是战士一族的后裔,他为了保护村落,杀死了一头猪神,而这头猪神受到人类的迫害,已经幻化为邪神,邪神是自然界万物对人类仇恨的化身,要人类抵偿它所受的痛苦和冤屈,飞鸟身中邪神的诅咒,为了解咒,他携同羚角马一同前往麒麟森林,在旅程中,体现出彼此之间的感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羚角马都对飞鸟不离不弃,陪伴在他的身边一起面对。
飞鸟是正直善良,勇敢善战的英俊少年,唯一一个被人类和山林一起接受的人,是本片重要的组织剧情的线索,一方面帮助城堡的人对抗敌人,带消息给黑帽大人,一方面又与小桑并肩作战,保护森林,保护山神兽。
在这森林中有一座炼铁工厂,黑帽大人是当中的首领,她是这部动画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任务,她个性勇敢、果断、强悍、干练、有点残酷且崇尚科技,不断开采铁矿,冶金锻造,研制火器,为此不惜与具有神异力量的生物开展。尽管如此,但从片中个人的言论可以看出幻姬对下属是十分照顾的。她是城堡中的灵魂人物,带领男人们向山林作战,又训练出一班勇敢、有主见、敢言、有力量的女人,她们保护自己保护城堡,不依靠男人,在片中的男人都显得较为无能懦弱。人类发明武器去征服自然、征服神明,只会制造更多痛苦和仇恨。
女主角幽灵公主小桑,是白狼神的女儿,被人类抛弃,得到白狼的收养,从小在山林中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山开始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样子,最后看见一个小精灵在林中又开始晃动它的脑袋,不能不叫人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一个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的结尾。3.3 《百变狸猫》——自然与人类的战争
狸猫在日本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它们会使用一种类似障眼法的幻术,身体可以变成任意形状,或者把树叶变成钱物来欺骗人类。在《百变狸猫》中,东京进行大开发展开对社区新建工程,居住在山上的狸猫们面临生存的威胁,人类渐渐侵入它们的领地,于是,这些狸猫决心奋起反击。打算用古代传下来的变身术,去戏弄和恐吓人类借此使工程搁置,向人类发起了挑战。他们从四周招来了长老狸,决定实施“妖怪大作战”计划。狸猫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游行,用尽它们的力量,不惜牺牲性命,只求引起人类的关注,得到生存的机会,偏偏人类如此卑鄙,游乐场老板把这次事件归为宣传活动,把好处都放到自己身上,使狸猫们的心血付之流水,一切牺牲都白费,最后狸猫只能够看着家园被毁,流离失所,在人类世界中荀且偷生,反映出人类的自私,不顾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利益。
在剧情中,狸猫们以极快的速度出动,在出动之前,它们变成了两只脚直立行走的姿式,然后变成人类,隐藏在真正的人类之中,观看的人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十分有趣。这部动画有着明快嘻闹的风格,却伴随了深刻悲哀的自然控诉,探讨着现代自然与人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本作的气氛是以幽默为主的,虽然也出现了被车轧死的狸猫的形象,但马上又回复到主基调上来。
《百变狸猫》是倡导大家关注环境保护,保持传统文化,保持人与动物、生灵之间和睦平等的共存关系。因而,该片中大量运用了美好的自然风光和迅速崛起的现代城市景观;传统的狸猫族人的古老仪式,与现代城市人的生活等一系列场景与情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影片中处处反映出传统的日本文化,包括节日、习惯、建筑、服饰、饮食等,如狸猫的房间中具有日本典型特色的纸灯笼、装酒的壶、悬挂的千纸鹤等道具、器物,都使观众很容易感受到影片的地域特色。
这部动画是宫崎骏和老搭挡高畑勋的合作之作,而宫崎骏主要从事幕后的工作,是很具黑色幽默意味的佳作,影片透过狸猫的眼睛,展现了一幅人类滑稽,贪婪,胆怯而又自大的“浮世绘”。归根结底,一个物种不得不自私的生存,因为他们中的每个个体都要保护自身与家庭,这是无奈的现实。于是山林依旧要被侵占,狸猫被迫流浪。我们能做的只是有限的改良环境。
我们笑着看到影片最后,因为那是一场荒唐的战争,从头到脚都是。因为我们不是狸猫,所以不会掉眼泪。人类的强大与自私破坏了自然界,真正的情况是野生动物甚至想都没想过发动什么战争就被人类从地球上抹掉了。正如影片结束那一句让人难以忘怀的话:“就像电视中心所说的那样,随着开发的进行,狐狸与狸猫都会渐渐地消失,不能让这种情况停止吗?如果狐狸与狸猫都消失了,那么兔子与黄鼬又会怎么样呢?也会渐渐消失吧?”
倘若两位动画大师在《风之谷》里还在憧憬,保留了希望的种子。那么《百变狸猫》则是一个巨大而残忍的黑色幽默——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是不可能的。你或许可以说:“会易容术的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第 4 章现实中的人和自然的关系
古代的人类对自然了解不多,对未知的一切都心存畏惧,崇拜这些特别的现象,因此产生了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等等。在原始社会中,人类把自然现象的变化,尤其是那些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变化,看成了人性的、有主意的实体,激发起人们对它们的崇拜,大自然一方面给予人类生存提供资源和条件,另一方面又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因此,在人们既不认识,更不能改造自然力的时候,就把他们拟人化,当作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
两千多年前我国已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对抗的力量,强调“知天”和“畏天”的统一。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万物必须遵循道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惩罚。正如现代人把自己当成环境的主人,违背了自然规律、蔑视自然,早晚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实在太过无知,要拯救地球,人类必须自律,才可以自救。
环境问题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同步,不仅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首先是采集和狩猎时期,人类的全部能力只限于利用环境,对环境的破坏很小,自然尚可以自行回复,当踏入农业和畜牧业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导致土地侵蚀,严重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如曾经辉煌的三大文明(巴比伦文明、哈巴拉文明、玛雅文明),正因此而使千里沃野变成山穷水恶的荒野。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由于盲目开发,使上亿亩的森林惨遭破坏,43公里平方的土地上,千沟万壑,几乎是山皆荒,无岭不秃的境地。
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人类与环境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人们大规模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扩大人类的活动领域,丰富人类的物质条件,同时为自然带来无法估量和弥补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近百多年来,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解开了大自然的秘密,人类开始运用各种技术开发和征服自然,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带来的后果正蔓延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对于这个问题也能够在宫崎骏的思路历程中看出,从一开始的《风之谷》完全否认人类的行为到《幽灵公主》思考人类依靠自然生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良好的环境,有赖于和谐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本身就是以人为本,而且是以全人类为本,所以,即使我们如何奉行人类中心主义,我们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随时随地倾听大自然对我们的忠告。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份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我们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到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结 论
日本列岛地形狭长,气象变化较大,四季分明。所以日本人对大自然观察仔细,养成了“闻松涛之声,赏鸟虫之音”的爱好。他们喜欢自然,爱自然,然而对森林却始终未能摆脱畏惧感,认为森林的深邃幽远是神秘的。正如宫崎骏在他的文章中形象指出的那样,日本人的自然环境很特别,既像是慈母那样,为日本人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安乐,也如严父一般,为日本人设置了考验重重的严酷。所以,既要享受慈母的慈爱,也要服从严父的严命。这无论对于人定胜天的盲目乐观,或者是听天由命的杞人悲观,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宫崎骏动画全集(DVD)出 版 社:慕客館代理2005年
(2)動畫創作理論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年2月第一版 譯者:陳惠莉 主編:十一郎(3)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 海洋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版 譯者:周珂令 主编: 孙立军(4)动画片场景设计与镜头运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第一版 主编 : 赵前(5)人文地理学 科学出版社 2003年2月第三次版 主编 : 陈慧琳
(6)文艺鉴赏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二版 主编 : 魏饴 刘海涛(7)宫崎骏映画馆 http://(11)瀚海星云論壇 http://bbs.ustc.edu.cn/cgi/bbsdoc?board=Cartoon&digestmode=1
第四篇: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目录
从宫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摘 要
宫崎骏有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动画片,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自然观。日本人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神所附体的地方,于是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文化。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应和自然和谐相处而非征服,“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思想大大强化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关键词】 “宫崎骏”、“ 动画片”、“ 自然观”
I
目 录
前言······························································1
第1章宫崎骏与日本动画片·····················································2 第2章主要作品········································3 第 3 章作品分析···················································· 4
3.1《风之谷》——环保的经典之作··································4
3.2 《幽灵公主》——自然与人类的对立建立···························5 3.3 《百变狸猫》——自然与人类的战争······························7 3.4 《龙猫》——温馨恬静的故乡··················8 第 4 章现实中的人和自然的关系·······································9 4.1与“木”为首的古代自然观·······································10 4.2人是森林的邻居···············································10 4.3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10 结论·······························································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II
第五篇:从《敬畏自然》看初中语文课生态文明教育_1569
【从《敬畏自然》看初中语文课生态文明教育】
摘要: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文性教育元素,《敬畏自然》及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无疑是这方面很好的切入点,本文试图从《敬畏自然》一课的教学,讨论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策略
生态文明集中反映了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三单元以《敬畏自然》为代表的一组课文,以不同视角和形式反映出人与自然方面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属于较典型的反映人与自然方面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对于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素养,教育学生一切以生态原则为规范,按照生态智慧、生态道德、生态原则做事”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敬畏自然》一文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属于富于理性的议论散文,对这一类科学文艺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并加以渗透的。由于八年级学生心智水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一般只能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还处于形象化、表象化阶段,对自然、对宇宙没有进行过较系统、宏观的思考,而且他们对文章中立论、论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很有限,譬如他们对课文中所述大自然是有智慧的这个论断,可能就比较难以接受。因此,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方面,教师应利用这类议论性很强也兼有学理性的科学文艺作品,发掘课文生态文明教育元素,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他们对天地自然等与生态相关的内容产生一定深度的思索,并将生态意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科学思维、可接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爱护环境,这是我们对于这类课文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注重教材人文性思想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与以往的“征服自然”的观念不同,《敬畏自然》站在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视角,重新进行诠释、理解与思考,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课文中体现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观。因此,本课教学中,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把课文中隐含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显现出来,是使学生对于文章思想性的感知、领悟的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思考,要以课文为本,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是理解思想内涵的基础和关键。教学导入阶段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科技、自然风光、浩瀚宇宙图片、视频短片,创设引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对课文进行整体研读,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分析、比较、探究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只有较深刻地理解文本,才能领会出作者深邃的自然观和忧患意识,体会课文中所隐含的生态文明意识。
《敬畏自然》一课中,作者的自然观、生态观并未显现于文字中,而是蕴含在文章中的缜密科学思维和富于哲理的科学表达中,由于初中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大多是从课堂学习中间接获取的,每位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对现实的大自然带有个体色彩的理解和诠释,源自于学生自身阅读经历和生活经验积累的感知和体验,这是我们关注生态文明教育的心理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从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层面,要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一方面感知课文中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思维,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生活体验和初步思考,通过朗读、揣摩课文中具体的、文学化的语句,进行科学理性思维训练,在阅读与思考的活动中,感悟、把握作者的观点,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效防止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脱离课文主题的空洞讨论和无关争辩。
课文中对人类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及对“大自然的智慧”、“宇宙的生命”这些站在新视角提出的宏观性、人文性的科学和哲学观点,其实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积累中所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观察、理解和思考存在着一些共鸣点,能引起学生对于自然、宇宙的思索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兴趣点设计思维训练任务,鼓励学生质疑思辨,引发对生态文明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课文出发,引导学生对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从文章中体会出人类是渺小的,高科技的航天事业,在大宇宙中还是非常狭小的探索,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让学生通过课文认识到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表现出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进一步理解到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语文教学中所渗透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人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通过教学引发学生的探索,点燃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将课文中感悟人与自然的物我关系的深刻思考,转化为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和保护自然的实际行动;将课文中体会到的平等对待自然的态度、换位思考的思维角度,内化成学生敬畏自然的情感和生态文明价值观,这种有意识的生态文明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3]唐美逢.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渗透[J].中外教育研究,2010,(1).=====本文结束=====TXT&DOC=====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