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诱思探究教学原理的实践和思考

时间:2019-05-12 23:2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诱思探究教学原理的实践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诱思探究教学原理的实践和思考》。

第一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诱思探究教学原理的实践和思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诱思探究教学原理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波利亚说: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们体育教学中要实现“自主和创新”的目标,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探究。本文从“变教为诱” “变学为思” “以诱达思”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体育课堂中如何运用诱思教学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策略和在新课标下我们体育教师面临诱思教学挑战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诱思探究教学 体育教学 实践 思考

诱思探究教学论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要求在教学中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体验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四主教学思想,虽然,此教学理论已属“陈年老酒”,但,对于实现小学体育教学<<新课标>>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目标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把诱思探究教学的思想引入体育课堂,发挥体育教学 “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的功能,这有待于我们体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本文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活化于体育课堂教学之中的几种策略。

一、变教为诱,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在以往的体育课中,体育课堂教学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均由体育教师主宰,抑制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自主活动较少,以单纯的传授式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只采用单一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只管教;学生除了受教以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只管受教。”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思想指出“一是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即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应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渗透并执行于体育课堂中,最后受益于学生。体育教学中,健康是重中之重,体育课程需要围绕学生健康而展开,课程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目标的确定、评价体系的构建都要以健康第一为主线,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在课堂当中教师的指导下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二是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即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改变以往的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体育课的第一参与者,所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新理念普及推广的今天,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不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把“健康第一,发展能力”理解为“高超的技术和专项的能力”.从而,在课堂中还是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学技术的“机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潜力,与“在探究中学习”的教学观背道而驰,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结构硬灌给学生,而是“变教为诱”把学生领进自我探索自我求异的多元化活动之中。古人云: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运用生活中最典型性的形象,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在进行低年级的跳跃课时,我把全班分成“小兔子组”“小青蛙组”和“小猫咪组”,让他们在“我最棒”的表演中掌握各种跳的技术技能,并在课堂中设计了以下讨论议题。

(1)你们表演的小动物最大可爱之处是什么?(2)这些小动物谁能跳的最快最远?

(3)你在扮演小动物中,学到了他们如何的跳跃方法?你能说出方法要领吗?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设想,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攀登,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启发诱导,做“引路人”当“催化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变诱为诱,变教为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

二、扭转被动的学习方式,变学为思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过程的“灌输式“、”一刀切“做法,致使了许多学生在认识方面是“生搬硬套”,在终身体育方面是“学不致用”等等,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的目的”;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强调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把教、学、做一体化。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又为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从事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不再直接给结论,学生不再单纯地“听—看—记—练”,取而代之的应试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紧学生直接经验,敲碎儿童的监狱,解放同学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创造儿童的乐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教师应信奉陶行知先生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论调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应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教师的创造精神而言,它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而这些都要经过经常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理论;自己平时的积累和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并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又例如对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①运用创造性思维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橡皮筋用来替代栏板、跳高的横杆;栏架用来投射门、钻障碍等。②制作简易器材,利用废旧物品为各种创新游戏提供道具——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制作实心球;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废旧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凳子制作“山羊”等。③改造场地,提高场地利用价值——缩小排球场地,降低排球网高,使用羽毛球的场地打排球;小足球场,多功能球门;降低篮球架高度,多向篮球筐等。现代社会需要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认知的解释能力强,视野开阔,思考方式多角度,思维品质创新含量高。体育教育是开启学生灵活思维的“金钥匙”,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刻要意渗透方法,能力的培养。调动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规律,自己得出结论,做学习的主人,实现学生在学习中转被动为主动的目标,即“变学为思”。再例如:在中年级篮球课中,为了让学生对传球,接球的枯燥技术产生兴趣,我把传球设计成“教小鸟宝宝”学飞行本领的情境。把投篮设计成“送小鸟宝宝回家”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随着小鸟宝宝的不断变化而思考,整个过程自然而有趣味性。

这样,学生围绕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就大了,强了。“变学为思”而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展示过程中的不足偏差,不失时机的加入因材点拨,同时启发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使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独立探究于自我实践中,以诱达思

探,既让学生通过观摩去探索,寻求体育活动中掌握知识的途径;究,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去研究,提炼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得知识,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以诱达思”,学生积极思维并且尝试探索客观进步。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构建起“灵动”的课堂,不可以轻易改过某个看似荒诞离奇的想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在探究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畅想活动后,我没有直接给他们的活动形式进行评价,而是提出些相关的质疑,让他们根据教师的质疑进行讨论总结。然后,让他们在师生面前进行展示和精彩的解说,教师作为旁听。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的运用已有的经验,导用自己的方法去取知。”因此,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和角色。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体育教学推入“以诱达思”的轨道,才能让学生从自己的发挥中提高创新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学生创造性地学,是不可能在被迫、勉强或强制的情形中进行的,它是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的,我们的体育课堂,本身就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空间,新奇、万变的外界事物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都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让他们潜在的探究情绪变得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中适时抓住学生萌发此种情绪的时机,变空想于时机,变空想于体验。

1、实物情景的体验

大自然中的实物,形状各异,结构独特,它是一种自然的美。假如根据其不同的特性,以用于我们的体育教学,它将成为一种具有“立美育人”的教学情境,它不仅可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促其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还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生学习跑中的“高抬腿”技术时,为了协调学生的上下抬腿、压腿的动作,我带学生围于校内凉亭的周围,在凉亭的台阶上练习,由于凉亭结构优美,环境优雅,犹如在公园游玩,天性好动的学生不一会儿就学会了技术。再如,在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时,我分别让学生跳过小的水塘、地面上形状不同的地砖或跳过堆在工地上的沙子等,新奇有趣的实物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会了技术,掌握了要领。实物情境就是这样以它奇特的新颖性、奇妙性和趣味性,把每一位学生思维牢牢地抓住,让他们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性得到发展。

2、身体放松并转移注意力的体验

当学生过分紧张、恐惧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身体的放松来缓解心理的紧张,让他们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地呼出,这个过程能使肌肉很快地放松。同时,教育他们不断地暗示自己“放松,放松”,可重复这几个步骤,直至缓解一些不良情绪。

同时还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事物上并停留一段时间,或向远处看看蓝天、绿树、飞鸟,闻闻花香,听听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旋律中跳起放松舞步,通过这样的体验,让学生紧张的情绪随之而得到转移。

3、用恰当方法适当地进行宣泄的体验

小学生想事单纯,并好胜心强,经常会因一些小事而闹得不可开交,导致产生不愉快的心情,整日耿耿于怀,闷在心里长吁短叹,自我责难,每每此时我就让他们到另外一个环境去打球,散散步,或让其要好的同学一起在体育室聊上一会儿天,使自己的情绪松弛下来再来上课。

4、自创游戏的体验

当今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定高度流动,在几乎所有的流域都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置身于变化环境中的人必须练就灵活变动的决策,我们的学生就是将来主宰驾驭这个时代的人,他们必须拥有一个不断创新的头脑。所以,我在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提出;学生能自己思考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自己评价的,教师不先表示。”让他们在探索中创造,在创造中探索。

就拿游戏来说,我只提供所需的器材,让学生根据器材的不同性能特点,在讨论的前提下,创造出游戏的方法,组织或把旧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小组人数去改变玩的花样。如:原来一人跑一人追的“丢手绢”游戏被聪明的学生改成只一人蒙眼在圈内自转后,向前方丢的游戏。原来“青蛙过河”跳的游戏,被改成“青蛙过河”传球的游戏等。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自创游戏的体验中,我们体育教师就应满足学生这样的渴求,多给学生以不同创造的体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如春蚕之丝,连绵不断。

四、开放封闭的课型,迁移深化,让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体育教学理论的提高,我们更要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影响面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要求去联系社会、家庭让他们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与游戏带到课堂。同时也将一些课堂中学到的技能技术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做到内外相通。

(1)使学生成为老师校外技术、技能的老师:即,让学生在家中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在社会上跟哥哥、姐姐、阿姨学习一些学校中没有学过的民体、舞蹈、游戏等,然后,到学校中,在课堂上或课余时间,对老师进行辅导,由于这是对老师的辅导,学生往往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与教的过程之中,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都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

(2)推荐学生作为全班的集体“小老师”,即:让班中一些学习刻苦、认真,技能技术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当全班集体运动项目的“小老师”,如:有“带操小老师”,有“韵律舞蹈小老师”,有“单项或多项运动技术小老师”等,这些小老师都应来自学生中,他们在指导时,一般都以身作则,尽心尽力,其他同学在他们的感染下,也会做默契的配合,使课堂处处呈现互帮互助的感人场面。

(3)精选学生做小组的“小老师”,即让一些组中纪律最差的学生来胜任此“角色”,实践证明,这些纪律较差的学生组织各种活动会比上述“小老师”更出色、更顺利,因为,他们在胜任时,自己在不断进步,这种进步恰恰鼓励了其他同学。

从以上事例证明,我们的体育教学手段也不一定将眼光只停留在教师主导这一种形式之上,要实现民主的开放,才会变创造的火花为燎原大火。

五.探究式教学对体育教师挑战的一些思考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要改变教师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意味着教师的观念、地位、角色能力面临着大的挑战。

1、对教师观念的挑战。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要树立广泛开展探究式学习,形成“在研究中”学习的教学观。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同时也要尊重、信任、赏识每一位学生。形成“你我”平等的学生观。

2、对教师地位的挑战。

在探究研究过程中,学习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访问专家,实地考察掌握许多老师还不太清楚的问题,有时候出现“师生倒置”现象,一改教师知识的“权威”地位。教师要有勇气面对这种挑战和一时的“错位”。做学生真正的朋友。

3、对教师能力的挑战。

由于探究成为学习中教师的社会地位,角色和变化,迫使教师要具备拓应的能力。要有终身学习和吸取知识的能力,要有诱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要有教学设计创新开发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并且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它潜在的理论指导作用。只有深刻认识陶行知教育思想,才能更好的贯彻体育新课程改革精神,从而解决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2004年《体育教学》第一期

2.2004年《江苏教育研究》第二期 3.2003年《学校体育》第二期

无锡市陶研论文获二等奖

第二篇:诱思探究教学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让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我校开花结果

张士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熊飞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概括总结的。他集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为一体,是启发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如今,这一教学理论已应用到中小学各个学科,先后两次通过国家级鉴定,并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被誉为操作性强、易学、实用、有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丰富的发展内涵和很强的生命力,为在课堂学科教学领域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去冬今春以来,我们焦作市几所市直初中也引进了这一教学理论并大力推广。经过理论学习、实地参观、专家报告、统一组织知识测试,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已深深地扎根于广大教师的脑海中,激发出了他们极大的热情。现在,我校参与这一实践的学科教师,也在组织“一课二上三讨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这一理论,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大家有了不少的心得体会。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还表现出对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懵懂。我们在进行实践研究,但它的思想内涵、具体的教学思想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明白,在实践中表现得手足无措。这期教研诱思探究专刊,我们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好文章,以供大家切搓交流,借鉴提高。我们相信:全校各科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征途上,一定会身体力行、勇于学习、勇于实践、勇于改革、勇于总结。大家一定能让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我校开出朵朵鲜花,结下累累硕果。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 2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

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

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

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

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

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

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

“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

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

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就是教学辩证法真谛。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诚如张熊飞所言,诱思探究教学不是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检验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充分发挥诱思探究思想,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

在教学管理中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建议

所谓诱思探究教学法,是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具体化,其内涵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最终的结论是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作用的本质是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1.采取理论探究法。这是由教材本身特点决定的。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理论知识,遵循“由所谓的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认识途径,通过理论探索和演绎研究,或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来诱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采取形象探究法。这种方法侧重于以形象材料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处理形象信息,来完成教学的探索层次。这种形象探究,既让学生感到有味,印象深刻,又能有效地开发右脑功能,成倍地提高教学效率。

3.采取实验探究法。这种方法一般是由诱导准备、实验探索、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归纳形容,迁移深化的四个步骤来完成。贯穿这四个步骤的一根红线应该是使学生始终是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采取体验探究法。这种方法更多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教学,是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施探索层次的。这就得让学生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通过自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研究归纳,掌握其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完成教学任务。5.采取经验探究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生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对周围一切事物接触之后所积累的经验,通过设疑激情,诱发再现,发掘事物的深层底蕴启发学生推进认识升华,探究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使学生获得理性知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事物的能力。

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再好的教学方法执行起来也会走样。尤其作为教学校长,更应有超前意识,才能在教学管理中,引导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吸取教改新信息,迅速走出教学的误区,而跨进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的教学芳草地。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化 学 刘 芳 2008年4月

课程分析

《奇妙的二氧化碳》是沪教版新课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内容浅显,语言平实。从结构体系上讲,本节安排在氧气之后,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物质打下基础;从内容安排上讲,本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习研究的学习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再到现实生活的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学,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总结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并将重点实验进行了再开发,试图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地学会如何学习化学。

学习此课时,学生在动手操作,归纳总结时,要用到前面实验操作基本要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等基础知识,从而使旧知识得到巩固。

学情分析

刚刚开始学习化学一个月,还未进入到难点,且此前内容一直围绕身边的事物进行,实验既多又有趣,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很高。

此课又是以学生们爱喝的碳酸饮料为实验用品,激发他们的热情应该不难,前一单元刚刚学习了用途,性质,实验等的关系,也到实验室进行过几次操作训练,动手能力是较强的,且上一节学习了氧气,对于认识物质的基本过程,还是了解的,估计自学整理,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是可以实现的。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运用“诱思探究”思想的教学规律: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设计时,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包办的作法,重视实验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实验探究为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总结知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并动手实践,验证推理,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能力。

课前分好探究小组,并将课中会用到的实验仪器及药品准备好。课中以电影情景引入,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用学生熟悉的饮料为切入点、串联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五官并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实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适时发出导向性信息,使教学过程自然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整节课在师生互动,教与学的和谐探究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中加强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此外,适时插入与本课有关的影片、动画、图片以激发兴趣,增大课堂容量。

学习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通过实验验证科学的求真态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意

【引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那么,你能想像出海平面迅速上升的景象吗?让我们看看美国科幻电影《明日之后》是怎样表现的吧!【播放】视频《明日之后》

【讲述】在这部电影中,二氧化碳是致命的敌人,但同时它也是我们密不可分的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奇妙的二氧化碳。请大家把书翻到39页。

(设计意图:令人震撼的灾难场面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此时指出二氧化碳的双面性,引出课题——奇妙的二氧化碳。)

(简要实录: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目不转睛的望向背投,渴望认识奇妙的二氧化碳。)

二、汇报归纳 理论应用 1.二氧化碳的循环 【提问】首先,谁能说说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并保持一定的含量的?

(设计意图:诱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归纳总结有关知识,并体会到“循环——一定含量”)

(简要实录:学生进行汇报,基本完整答出了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和消耗途径。教师用多媒体将其展示出来。)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引入】接着,看看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谁来向大家说说?

(设计意图:书上有相关介绍,根据物理学知识,是能够叙述完整二氧化碳的三态转变并总结出“干冰易升华”这一性质的。)

(简要实录:积极抢答,综合叙述出了二氧化碳的三态转化及升华,甚至有同学说到了干冰的用途。整理不够理想的同学趁势将提纲补充完整,在交流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中完善了知识。)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

【引入】除了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外,你在哪里还能找到它的踪影?。【再问】怎样证明你所带来的饮料中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呢? 【三问】怎样把气体引入石灰水中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呀!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将课堂引入到二氧化碳检验。)学生活动

探究一:证明饮料中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投影】温馨提示:摇一摇可使气泡冒出的更多,但不要过于剧烈,以免饮料溢出。

(设计意图: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小学自然课上已经介绍过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但大多数学生都无实际经验,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动手的兴趣,又顺便复习了实验基本操作。但求成心切的他们会因动作剧烈引起实验失败,因此需在实验前进行必要的提醒并在巡视辅导中不断强调。)

(简要实录:爱喝的饮料可在课堂上光明正大的“玩一玩”,使得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实验,都观察到了浑浊现象,活跃一些的还与其他组比起了浑浊程度。)

【讲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一种叫碳酸钙的不溶于水的物质,所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同时生成水。【板书】CO2 + Ca(OH)2 = H2O + CaCO3↓

(设计意图:从感性到理性,深化课堂内容,学会以化学语言记录实验。)4.二氧化碳与水 【引入】我们从饮料中可以获得二氧化碳,还说明了二氧化碳有什么奇妙之处? 【提问】既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为什么打开饮料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设计意图:从打开饮料瓶时的现象,顺势进入第4个知识点,顺理成章又不露痕迹。自相矛盾的问题,使学生既迷惑又不甘心,迫使他们在书上给出的信息中寻找解答的方法,且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能”溶于水的含义。)

(简要实录:经过学生们兴奋投入地交流后,略有明白其理的学生站起来提到压强,但未说明确。其他同学在“压强”的启发下,迅速组织好语言,解决了这个问题:通常状态下,1升水中约能溶解1升二氧化碳气体,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制饮料是在增大压强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气体压入饮料中,打开瓶子,压强减小,溶解在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逸出,所以会看到许多气泡从饮料中冒出。)

三、积极探索 活跃思维

【再问】什么样的饮料打开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三问】碳酸从哪来?请大家查一下标签上的配料表。【投影】碳酸饮料的配料表 【四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层层设问,引人入彀,学生们虽然知道只有碳酸饮料打开时冒出大量气泡,但从未想过碳酸从哪里来,更别说关注饮料标签上的配料表了。一句从何而来,虽隐约感到与二氧化碳有关,答案呼之欲出,却又不知如何表达,适时地打出投影,使得学生豁然开朗。)

(简要实录:迷惘——有些明白——恍然大悟,纷纷抢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引入】二氧化碳溶在水中,会不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学生活动

探究二:1.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设计意图:从上一章的知识知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因此,用加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进行对比,以确定二氧化碳确实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简要实录:兴冲冲去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却没有看到任何现象,而另一支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溶液变红了,懊恼又迷茫。)

【提问】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了呢?

【分析】紫色石蕊都遇到了哪些物质:①二氧化碳②水③二氧化碳与水

(设计意图:在上一个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得学生产生悱愤情绪,适时的引导,寻找出路。使石蕊变红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碳酸,而非二氧化碳。但因通入的是二氧化碳,使得学生在这里经常迷惑又易出错,这是本节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因此设计了猜想,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到发展,获得知识。)

(简要实录:各持己见,各有各的道理,都想说服对方,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对的。【猜想】⑴ 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⑵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提问】如何证明呢?

(设计意图:学会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

(简要实录:讨论后一致认定,不能再用紫色石蕊试液,需要把试液中的水蒸干,当老师拿出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花后,立即反应,设计好了实验过程。

【过程】1.将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花放入干燥的CO2气体中——不变色 2.向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花喷水后,再放入CO2气体中——变红 在老师随后的演示实验中,猜想对的学生脸上露着略带得意的笑——体验到了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成功的喜悦。)

【投影】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讲解】CO2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H2CO3),所以加有二氧化碳的饮料统称为碳酸饮料。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板书】CO2 + H2O = H2CO3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并非二氧化碳,巩固新知。)【引入】再来看刚才的红色小花,咦!小花怎么变成紫色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大家快来探究一下。

(设计意图:刻意在上一次实验后将变红的小花放于集气瓶外,让其变紫,然后惊奇的发现它的变化,用诧异的语调吸引学生注意力。一方面在课堂的中间时段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将学生引入到下一个知识点中。)

(简要实录:学生一下子振奋起来,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开始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学生活动

探究二:2.变红的石蕊试液为什么又变为紫色? 【投影】温馨提示:注意观察刚开始加热时的现象及加热到沸腾时的现象。(设计意图:此处虽非二氧化碳的性质,但可顺着上一实验进行,同时提醒实验的观察点,为下一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简要实录:迅速动手,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红色石蕊试液是否也会变紫。)【讲解】碳酸(H2CO3)不稳定,加热时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板书】H2CO3 = CO2↑+ H2O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碳酸易分解,明确使石蕊变红的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产物——碳酸。)5.二氧化碳与灭火

【引入】人们常用二氧化碳来灭火,你知道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灭火吗? 【再问】为什么还与密度有关?

【三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推论吗?

(设计意图: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可灭火,很多学生都不曾深究过,教师在这里一语中的地问出,而设计实验又再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倒灭蜡烛的实验很容易想到,但如何证明密度,设计对比实验就需要动一番脑筋了。)

(简要实录:七嘴八舌地回答了前两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中停了下来,小组间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同学开始审视自己的设计是否能够起到证明作用,经过几次反复后,想法成熟的学生设计出了倒灭高低不同蜡烛的实验,并高兴地上台向同学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学生演示的实验非常成功。)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视频】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设计意图:学生演示时可能因动作较快,实验装置又比较小,有些学生难以看清实验现象,且二氧化碳具有不可见性,因此放上一段夹带雾气的二氧化碳倒灭一串高低不同的蜡烛的视频,既大大提高了实验现象的可视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实录:兴高采烈地看自己设计的实验在视频中完整清晰地展现出来,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的这一结论也水到渠成。)6.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引入】下面给大家讲个故事,看看谁能解开这个谜!【播放】flash死狗洞

【提问】你能解开这个谜吗?

(设计意图]成功完成灭火实验的设计后,学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此时提出问题,用生动有趣的动画表现出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解题时用到了第5个知识点,巩固了对密度的认识。)

(简要实录:小狗的遭遇使学生格外关心,注意力再一次高度集中,因为刚刚讲了密度,生物课上也早已知道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学生轻易解决了这个问题,争先恐后地发言: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山洞底部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高,没有足够的氧气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又不供给呼吸。)【投影】表2-5《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讲述】CO2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比如我们的教室,要注意通风换气。【提问】在一些地方,比如菜窖中,CO2的含量可能比较高,进入之前必须检验其中的CO2含量以保证人体健康。如何检验呢?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

(简要实录:稍一思考,就开始举手发言,轻松过关:将点燃的蜡烛用绳子坠到底部。如果蜡烛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CO2含量较高,人不能进去。)

四、及时反馈 促进同化

【提问】现在,谁可以总结一下你对CO2的认识? 【再问】我们学习、研究物质是为了更好利用它,谁能说说CO2都有哪些用途? 【投影】有关二氧化碳用途的图片

(设计意图:整理归纳好二氧化碳的性质,从容由性质过渡到用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给出图片可以较快的早到思路,并与性质联系起来)

(简要实录:短暂思考后,有学生起立回答,在随后用途的提问中,各个积极要求发言,争取表现的机会,课堂气氛格外活跃。

杜欣儡:可以灭火。牛亚林:二氧化碳可以充入食品包装中做食品保护气,因为它不供给呼吸。高彬栋:干冰升华时要吸热,因此可以做致冷剂。还可以使空气中的水蒸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气冷凝,形成云雾,甚至人工降雨。

王更炎: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入塑料大棚可做气体肥料。王炫:做碳酸饮料喝。„„)

五、学以致用 迁移深化

【提问】看来大家对CO2有了一定的认识了,那你能解释这个问题吗?

【投影】人们常用石灰浆(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钙)抹刷墙壁。石灰浆在墙壁上一段时间后变成又白又硬的物质,该物质是什么?为使其快干通常打开窗户,并且生炭火盆,你知道原因吗?为什么刚生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设计意图:CO2 + Ca(OH)2 = H2O + CaCO3↓ 的应用,学生一般想不到,通过此题点出应用。)

(简要实录:在老师对化学方程式的指点下,迅速找到了解题的路子。)【讲述】CO2还能加速墙壁的干燥,它的用途还真不少!除此以外,CO2在其它一些领域中也大显身手。

环境保护上,将二氧化碳聚合成可降解的塑料,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在石油工业上,二氧化碳已被用于提高石油的采油率,而利用海藻和二氧化碳生产石油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低温条件下成功合成了250微米的大尺寸金刚石,就是以CO2为碳源的;在医疗卫生方面,二氧化碳虽不能供给呼吸,但却是一种良好的呼吸刺激剂。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CO2的用途会越来越多,希望大家能在其中贡献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体现化学与STS的联系)(简要实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作业】

1.按所示表格形式对CO2的性质用途进行归纳整理

2.以“二氧化碳的功与过”为题目写一篇小论文,并想一下如何解决课前提出的温室效应问题。

(设计意图:1.教学生一种整理新知识的方法; 2.学会多角度认识物质; 3.与引入情景呼应)

课后反思

为让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依据新课程标准及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精心策划了教学过程,撰写好教学设计,考虑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做了针对性的处理。

1.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中,对二氧化碳已有了一些了解,只是未曾从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化学的角度来研究,因此本节课试图让学生从化学角度来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形成清晰的知识见解,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二氧化碳是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认识的第3种气体,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故安排了3个学生探究实验,2个实验设计,1个学生演示实验。事实证明,学生的能力不容低估,学生大都能很好地完成这几个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

3.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隐藏的“探究点”,在这里,我没有直接传达知识要点,而是通过导向性信息及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在争论中、在实验的设计验证中获得知识,巩固认知。

不足之处:

1.受条件限制,干燥小花的实验不能由学生分组完成。

2.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有些短,理解较慢的学生未能充分进入角色,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3.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整堂课都在教师的导向性信息下进行,实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维护其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了诱思探究教学论的巨大魅力。运用张熊飞教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来设计教学过程,始终饱含情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议、动耳听、动眼看,充分实现了五官并用,全面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掌握知识。做到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更知其如何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 且教师的适时点拨使各知识点自然的串在了一起,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

今后,我将继续认真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并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相信我会尝到“诱思探究”的甜果的。

第三篇:诱思探究教学案例

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改革

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背 景】

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多年来高考连续取得较好成绩。但在不断总结分析中我们发现,学校教学质量的保持和提高,靠得是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苦教,学生的勤奋刻苦——苦学,也就是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模式。学生成绩虽有较大提高,但与各地市名校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加之初中生源减少,高中生质量下降,导致教师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乐于一味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闻地听;课下,搞题海战术。造成了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难的难堪局面。

没有自怨自艾,我们坦然接受自己所不能改变的,积极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

为实现学校教学质量新突破,打破常规,深化教学改革,我校一直在寻找、学习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从洋思、杜郎口到鹿泉一中等,我们不断尝试、探索、借鉴、整合,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从2011年10月开始,以新课改为契机,在广泛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全面实行了诱思探究教学改革。

【主 题】

诱思探究释义:“诱”,是指教师循循善诱,很好发挥其主导作用;“思”,是指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探究”是教学过程、模式和方法:“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诱思探究教学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真正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旨在把“满堂教”变成“满堂学”。

【细 节】

以我校杨雪老师的诱思探究课《苏幕遮》为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将传统教学方式与诱思探究教学做个对比,传统教学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

四、课文赏析

(一)词的上片写景

(二)词的下片抒情

五、语言品味

六、诵读提示

七、赏析总结

八、课堂拓展

九、课后任务

以上教学过程共九个环节,基本上包含了传统诗词教学的各个方面。因为内容多、要素全,一节课下来,主要是老师在前面领着跑,学生在后面跟,紧紧张张,甚至可以说是“疲于奔命”。虽然也安排了学生活动,但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收获只停留在知识方面。老师“全包式”教学的弊端一览无余。

诱思探究教学则不然:《苏幕遮》教学流程设计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一)请自由朗读整个诗篇,初步体味情感。

(二)请听老师范读,然后依照老师的范读,自己带着情感反复大声诵读,注意抑扬顿挫,体会老师范读所反映的情感,你能从老师的范读中得到什么启示,从而体会自己应该怎么朗读。

(三)同桌相互诵读,尝试背诵。二分钟后自主展示

二、鉴赏全诗,掌握主旨

(一)请进一步研读全诗,分析该词在表达方式上,上阕写什么,下阕写什么?

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用词中的语言回答上面问题。

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相互交流,并选出代表准备发言,展示自己本组的学习成果。后发言的小组不要重复前面的内容,可以补充,也可以谈不同的意见。

(二)上下阕的写景和抒情是通过什么意象联系起来的,这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什么? 请独立思考,可以相互交换意见,然后自由举手发言。

(三)请品味语言。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评价?

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三、迁移拓展

(一)练习写作,提高能力

请观看下列一组图片,完成写作任务

秋天来了……,借助刻画某种或某些意象,写一段想家的文字(文体自选)。

时间八分钟 写好后,向大家诵读自己的作品。

这节诱思探究课设臵了三个板块,共七个活动,其中包括三个问题和一个写作训练。教材注明的知识、常识,课堂上就不再重复,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来掌握。

导向性信息架构课堂,它是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时的一个航标。学生们以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向性信息”为“桥梁”,完成了一系列的独立思考。

学生们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自己反复朗读、熟读、背诵全词,体味意象,感悟意境,体验词的主旨,并自由展示、相互评点。

期间,杨老师只是在诱导、鼓励、表扬。最后,安排了一个学习活动:读图,写一段思乡的文字。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写作,展示阶段,踊跃发言。学生作品文采之斐然、思想之深刻、情感之真挚,赢得其他同学及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课后杨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一堂课下来,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愧疚:兴奋的是学生的潜力无穷,诱思探究教学实践起来,课堂教学竟然是这般轻松愉快;愧疚的是自己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

【评 析】

自从开展诱思探究教学后,学生们普遍反映“上课不打盹儿”“学习成为了一件有趣的事”“觉得一节课时间过得特别快”…… 诱思探究教学中的导向性信息,既包括“学什么?”,就是指学习传承性课程的什么内容;又有“怎么动?”就是通过什么活动完成体验性课程的内容。

诱思探究教学就是把教师主宰的“满堂灌”,“满堂教”,转化为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满堂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老师们的感受是课下忙起来(备课),“课上闲下来”——“保护嗓子闭上嘴,锻炼身体迈开腿。三言两语,走来转去。”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不讽刺不挖苦不批评。拿捏时间,掌握火候。自己守拙示弱,让学生展示逞强。

诱思探究教学的课堂话语权,不再属于老师,而是交给了学生。导向性信息的设臵,让老师不再担任教学的“组织者”,不必高声宣读连接教学环节的“串台词”,需要老师说的,只是精短的、恰到好处的鼓励和表扬。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亲和融洽的,老师们甚至不必再担心患上咽炎这种职业病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如音频、视频,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

总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兴味盎然的探索者、研究者: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

所谓“课堂一分钟,课前十年功。”教师在课前要下大功夫备好课,上课时才能诱导若定,行为上却表现出“潇洒自如”。

教师的“备课”再也不是仅仅考虑“怎样教学生”,而是重点研究“怎样教学生学”。备课时的课程分析再也不是仅仅分析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等传统意义上的某些内容,而是要落实到课程开发、课程整合上来,在挖掘、研究体验性课程,寻找、利用课程资源上狠下功夫,并最终完成 预设的教学设计。

在实施诱思探究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搞好“研究课”为主要形式,认真撰写“典型教学设计研究”。研究采用:“一课两上三讨论,教学设计四完善”。即:一节课上两次讨论三次,完善教学设计四次。杨老师《苏幕遮》的教学设计就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四易其稿:

首先,杨老师认真研究《苏幕遮》一课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课程资源,分析课程、学情,提出设计理念,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根据以往积累,安排好教学流程等,并写出预设的教学设计,再由语文组全体老师进行第一次讨论,主要研究如何实现“满堂学”,进而第一次完善教学设计,并将教学流程中开展的各项学习活动的导向性信息制成课件。该课件内容经研讨充实、修改后,就成了撰写“教学流程”的骨架。

然后,杨老师第一次上课(谓之探索课),备课组集体听课。听课老师坐在旁边靠后的位臵,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只是把镜头瞄准执教者,仅仅看教师的表演,给教师“打分”,而是依据“思是诱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归宿”,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各种表现,“以学论教”来给杨老师的引导作用打分,并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课后,针对上课情况,及时进行第二次讨论。针对性的评价“满堂学”实现的如何,对课程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以及教学流程进行修改和充实,对于每项学习活动的“设计意图”进行矫正,初步记录各学习活动的“简要实录”,以及自己的初步感悟,开始为撰写“课后反思”做准备。这是对教学设计的第二次完善。在此基础上修改、充实原来设计的课件,补充必要的课程资源。

接着,杨老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在另一个班进行第二次上课(谓之对照课),着重在实现“满堂学”上下功夫。课后,进行第三次讨论,对照两次上课情况进行对照分析,并对预设教学设计再次进行回顾、修改、充实,及时把那些瞬间易忘的“灵感”进行实录,象留影一样,让瞬间转化为永久。这是对教学设计的第三次完善。其他同头课的教师也将以上经验、教训,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最后,根据整个研究所吸收营养的过程,真情实感地写出“课后反思”,并反复对整体教学设计进行加工,特别把每项学习活动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及“课程标准”对本知识点的教学要求等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使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对教学设计的第四次完善,也就是完成了《苏幕遮》 的“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做 法】

为推进诱思探究教学,2011年秋天、2012年春季,我们两次聘请张熊飞教授,来我校指导教学工作。

(一)发动阶段:

1、每位老师发《诱思探究教学论》一书,印发《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学习提纲》老师自学。

2、从2011年10月16日开始由张熊飞教授亲自来校作理论指导和授课指导,全体老师停课听报告;20日给全体学生和教师做报告。

3、在听报告学习半月后搞一次理论考试。

4、派出优秀教师到诱思探究教学成效显著的包头北重三中、石市精英中学和十五中参观学习,改进课堂教学。

(二)实施阶段:

1、在张教授亲自培训指导下,学校教学领导多次研究讨论实施办法,10月25日下午全体教师会,组织老师代表、领导讨论《诱思探究教学》学习体会,每人都要交学习心得体会。

2、全员发动,全部铺开,全力推进。

3、学校成立了校长负责的“诱思探究教学”领导小组;每年级每学科选三名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与教导处主管校长、主任组成年级诱思探究研究小组。

4、每科每周一确定课题,按照一课两上三讨论模式,个人初步确定教学设计思路,导向性信息,教学流程。在组内教研时间先第一次讨论修改,然后上第一节课,到周三周四教研时集体讨论第一课,接着上第二节课,再研讨,每次课后教研,每位教师必提出两条改进意见。

5、明确了年级主任、各科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引路课;各年级、各教研组集体备课,教研组内同课异构,教师之间相互切磋,推选出本教研组最符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课堂全校展示,全体教师观摩,当场点评、讨论;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指定教师开展诱思探究课堂展示。

【成 效】

学校涌现出杨雪、刘瀑、齐超坡、魏建威、冯翠兰、王星星、刘朝锋、王凯静、付敬娟、陈湘、齐聚超、孙翠淼、周相林、李从绵等一大批新课改和诱思探究教学的典型代表。2012年6月数学齐朝波在全国诱思探究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语文教师刘瀑荣获全国诱思探究课比赛特等奖;同年9月21日,刘瀑老师在内蒙古奋斗中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应邀做诱思探究公开课。

几年来,我校教学质量连年提高,高考成绩持续强势攀升: 2011年一举实现了上线总数、应届生成绩、在同类学校中排名三大历史性突破,荣获石家庄市教育局颁发的“高中教学进步奖”;2012年高考本科二批上线再超600人;在生源质量下降、报考人数减少的情况下,2013年高考本二上线587人,语文组高考成绩优异,继2007、2010年后,今年第三次被石家庄市教育局授予“先进备课组”的光荣称号。

我校抓教学、上质量的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连年提高,学校连年被评为“石家庄市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石家庄市教学工作示范校”、“石家庄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使晋州一中教育品牌日益彰显。

第四篇: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模版]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由陕西师范大学的张熊飞教授首先提出,并在多所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充实、完善,最终由陕西省推广到全国的一项大面积提高教育素质的科研成果。张熊飞教授解释“诱思探究”时说:“诱,是指教师的循循善诱;思,是指学生独立思考;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诱思探究教学的思想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它强调教师“教”的教过程,应该是“诱导”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思考、探索”的过程。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大胆突破“以讲为主”或“精讲多练”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时间、空间、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

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诱思探究的精神,大力挖掘探究问题,提供探究素材,给出探究的时间,整理探究的结论,让诱思探究精神在地理教学中闪光!下面谈谈我在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挖掘探究问题

有了问题就有了方向。课前准备好了问题就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所以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挖掘适合探究的问题。这是以前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地方。以前备课往往想的是这一节怎么讲,讲什么,讲多深,在什么地方穿插练习等。就是安排自学问题也多是把内容疏理一下,给学生一个阅读提示。现在要让探究精神活跃起来,就一定要精心准备探究问题了。一个好的探究问题,往往能够贯通思维,划难为易,对整节、整章的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日本时,我选择了“日本经济发达原因”这个重要问题,对其进行了四个层面的探究:

一探日本自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二探日本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三探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

四探日本为什么大量在其它国家建立生产与销售基地。

通过这四个问题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理解“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二、提供探究材料

学生占有的材料有限,为了提高效率,顺利完成探究,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包括实物教具、文字材料、图片和影视材料等。如在“日本经济发达原因”的探究中,提供每人一个地球仪,大量日本图片和影视材料。从市场里购买一个日本产的照相机等。

三、给出探究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探究活动主要还是利用课堂时间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敢于放手,善于组织,不惜花费课堂时间来进行探究活动。当然,有些探究活动也需要放到课外进行,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或需要野外观察试验的探究最好放到课外或兴趣小组中去做,以免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如对“日本为什么大量在其它国家建立生产与销售基地”的探究,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看看我们梧州市区,有没有日本投资或合资建立的工厂或企业,并通过调查,写出一篇关于“日本在梧州投资或合资建厂对本市的影响”的小论文。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日本经济发达”十分有利。

四、整理探究结论

探究的成果当然要总结出来,这是探究活动最后的环节,也是对学生思考成果的尊重。可以是课堂上的口头总结,学生的课外写的小论文,科代表记录同学们发言的总结陈词。最后教师做综合性的总结。比如对于“日本经济发达原因”的探究,我分别让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然后由地理科代表把各小组代表发言做一次归纳,最后由我作出综合性的总结。

通过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探究性学习积累成果。并且,整理成果的收获感会促进学生对地理学和探究活动的兴趣。

五、“探究”的实践与思考

(一)给“探究”做个探究 1.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比较:

我觉得探究活动作为一种经常性的课堂行为,如果和研究性学习进行比较的话,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化”和“微型化”。

所谓课堂化,我是指探究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对旧有知识获取过程的再现,是对原有知识的一种习得方式,强调学生的发现过程,不一定总象研究性学习那样有一个独立而新颖的课题。

所谓微型化,是指探究活动对于未知领域的探讨可以不求完整,可以点到即止,可以较为灵活而轻巧的进行,穿插于课上课下,达到锻炼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鼓舞学习情绪的效果,不像研究性学习那样有一整套的程序,立课题,做实验,调查研究,总结论文等。

2.探究带来了什么

1)推动教学,使教学中重难点得到突破。2)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3)培养学习兴趣。4)改善师生关系。

5)培养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意识和习惯,促进教师论文的写作和教研水平的提高,培养研究型和学习型教师。

3.如何评价探究的价值?

我觉得对于探究价值的评价应从结果和过程两方面来看:

1)结果评价:看探究活动对于解决教学问题的贡献,看探究成果的总结,看考试成绩。2)过程评价:看师生关系,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精神面貌,看学生思维素质和学习兴趣。

也许在一两次考试中,探究活动开展较多的老师体现不出多少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探究活动对于思维的训练,对于兴趣的提高,都会对考试成绩,尤其是优秀率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而探究所带来的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价值更是“精讲多练”等传统模式所难以比拟的。

(二)探究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觉得要想开展好探究活动,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以平等、积极的心态对待新的课堂模式。

1)做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做教材的处理者,问题的开发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整合者,给探究活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2)做活动的评价者,激励者:在探究活动中,要积极倾听学生的表述,中肯评价学生的意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富有创意的见解要大力表扬,即使是明显错误的说法也要给予鼓励。尤其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的发言要给予积极响应。充满爱心开展探究活动,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大有裨益。例如在进行“日本经济发达原因”探究时,班里一位令人“头痛”的男生说:“日本侵略我国时,从我国抢走了大量的黄金财富,所在才发达”。这个见解是富有一定创意的,我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后来自主学习的时间里,我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膀,再次告诉他这个见解很有创意,他非常高兴。

3)做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放下权威的架子,换上平等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合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高高再上。例如,在进行“日本经济发达原因”探究时,我也参与进来,提出“日本经济发达与日本教育有没有关系呢?,有一位学生提出“我从报纸上看过,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日本教育程序很高啊”,我马上对这名学生的表述进行肯定。这样师生共同探究,学生热情更加高了。

4)做探究结果的总结者、提升者:及时整理探究结果,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结论,一个收获的感觉,也可以让自己多写一些论文,多出一些教学成果。

第五篇: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一、“诱思探究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是辩证法的真谛。即谓之“诱思教学思想”。诱思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攻、思维为主线的教学特点,重在让学生参与,积极的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接受知识。

“诱思探究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素质、开拓新领域,形成新观念。

(2)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有利于学校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它的应用效能。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向着逻辑思辨和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者”主体地位。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7)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改变为共同讨论、探究,保证了学生愉快、活泼地学习,有效地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二、对“诱思探究教学”的认识及实验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后来是讲、读、练、大容量、密台阶的教学模式以及依标导学、达成演练的目标教学,启导式教学等。它们只注重了课本知识的传授、记忆和练习题类型的强化训练,忽视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本就没有自由想象的空间,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往往是些“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诱思探究教学”可以说从根本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探究,在迁移中学会运用。不是死记硬背的教给学生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记得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什么是真理,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诱思探究教学”还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有才无德,同样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因此“诱思探究教学”提出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注重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进行“诱思探究教学”应坚持如下的原则:

(1)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诱思探究教学”突出要把握的就是知识、能力和品德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2)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原则。在“诱思探究教学”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创造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但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正确的加以诱导,学生就很难正确的去探究问题,甚至盲目的去做些劳而无功的探究,事倍而功半或半途而废。

(3)教学相长的原则。“诱思探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探究、讨论,查阅资料,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将问题解决。这样,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教师也不要因为自己知识一时的匮乏而愧疚,但需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

(4)质疑—探究性原则。敢于质疑,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只有你找出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好的去探究。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从而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5)情景教学原则。以“诱”促“思”、以“情”激“趣”,是进行“诱思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创设生动、形象、活泼的教学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来。

(6)因材施教原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我虽然相信“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但学生的智力水平毕竟有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人人参与,以求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德都发展到最佳高度。

(7)发展创新能力原则。“诱思探究教学”要突出学生能力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下载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诱思探究教学原理的实践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诱思探究教学原理的实践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诱思探究实践课教学设计5篇

    诱思探究实践课教学设计 第13课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益智乡中心学校 李发平一、 课程分析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的大事,不仅给剧变各国,也给国际社会......

    数学—诱思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数学—诱思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一、诱思探究教学法理论基础 张熊飞教授陕西礼泉人,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

    诱思探究法教学初探5篇

    诱思探究法教学初探 新课程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 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DOC)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考核题目5】 研究探究学习方式,应关注学习策略和施教策略的研究。为此,应突出具体落实:实践探究和理论探究各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每种形式的适用范围和实......

    诱思探究教学论精要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精要 张熊飞教授主持的诱思探究课题研究,在国内名气和影响很大,其基本理论和经验,在近30万字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有详细的论述。 一、学生......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1、为了改变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低质量、低效率的现状,需要加强有效教学的基础研究,探讨各学科如何通过实施探究学习方式,实现有效教学。那么,应撰写有效教学的......

    推广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推广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诱思探究教学”是张熊飞教授经过十八年潜心研究,并组织实验,在与实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充实、完善,由省教科所倡导,并向省教委推荐,省教委......

    关于诱思探究教学的学习体会

    诱思探究教学是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为逻辑起点,以教学心理发展为基本教学范畴,以教学的职能观、机制观、价值观为基石,形成了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过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