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组小课题结题报告
浅谈低年级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
音乐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识谱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 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目标。显而易见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导致学生识谱难得原因,由于一年级孩子的注意还不稳定,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具体直观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任何新异的刺激,也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他们的注意还经常随情绪的变化而转移。他们注意的范围较狭小,注意的分配能力也较差,在注意一件事时,要他们同时注意另一件事是比较困难的。一年级孩子的记忆特点是没有明确的记忆目标,许多事物是通过无意识记而记住的。他们以机械记忆为主,背诵的本领很高,而意义记识还不大会运用。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记得牢,对抽象的事物就记得差。
二、课题研究对象
低年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迎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音乐游戏是儿童游戏世界中的一个充满欢笑、荡漾歌声、舒展舞姿、表演自我的快乐王国。趣味性教学可以成为音乐游戏的课堂,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奇、模仿力强、理解力弱、爱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时游戏。让他们在情趣盎然的音乐游戏中轻松掌握知识技能。
(二)改善“沉闷型”知识技能课的需要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能在浓厚的兴趣、愉悦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心驱使下主动地学习、掌握识谱技能。并能真正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美。我们必须从趣味、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通过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愉快地与乐理知识交上朋友。
四、课题研究内容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充分营造一个趣味性强 在音乐学习中能充分体验到快乐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信心等内在气质方面的潜能及主动性,促进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1、在节奏教学中,运用情景表演联系、角色游戏感知
节奏是音乐美感最重要的来源,是音乐的生命,是识谱市场联系的基础,也是音乐教学最先进入、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由于节奏不仅要用耳朵听、用头脑理解,更要在运动神经中去感觉,促使学生体验音乐的情感、音乐的流动。我把节奏融入学生最常见的生活、语言活动中,把节奏教学融入孩子最熟悉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毫无负担地学习。如:我在讲一年级上册音乐情景表演课《小青蛙找家》时,把学生分成两组,按节奏一组边做动作边念跳
跳 | 呱 呱,另一组边做动作边念跳跳 跳 | 呱呱 呱 |师用故事的形式旁白,让学生在情景表演中学会节奏,并
2、把游戏与生活中的声音贯穿于音准练习中,激发学生识谱兴趣。音准是儿童最难入门的一个要素,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不少刚进小学的新生,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大小(音高、音质、音量)混淆不清。我让学生听辨大钟和小铃,火车汽笛声和汽车喇叭声的高低。也在琴上弹奏单音进行对比,如“3”比“5”高还是低。也在琴上弹奏单音听辨练习,慢慢的发展到听简单的乐句。先分辨差别较大的,在结合歌曲,分辨歌曲中的不同音高时值、速度力求准确。练习时可让学生借助手划拍、击拍,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学会视唱曲谱。
3、运用音乐游戏与歌表演进行识谱,激发学生的识谱动力。先唱词再唱谱,即先有音高感再有唱名。这样学生唱谱时音准就不再是问题了,等到他们通过大量的训练,逐渐熟悉各个唱名之间的音程关系之后,识谱唱谱就简单了。如:学习音乐游戏《蓝鸟》、歌表演《粉刷匠》等类似课时,学生先唱会歌曲,再唱谱,然后边唱谱边做游戏,或者边表演,学生很快学会了唱谱并白唱不厌。
4、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解决学生识谱难度
先解决歌曲的难点,而后再分句、分段逐一解决。通过这一方法的过渡比较让学生从“学会音乐”过渡到“会学音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能有效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学习歌曲《青草小河边》的附点八分音符时,学生唱不准,我便比喻拐子走路,让学生边学拐子走路边唱,学生很快唱准确,后面的就简单了,同时我教育学生不歧视残疾人。
5、利用柯达伊手势的字母记谱法提高学生的识谱兴趣(1)运用各种形象的音阶歌让学生记忆唱名。
把唱名1、2、3、5、6、比喻成拳头、滑梯、小桥、小门、小伞等唱出来,学生很快记住了柯达伊手势。
(2)每节课复习所学柯达伊手势,用柯达伊手势把所学歌曲的唱名给表现出来。
6、倾注爱心,学会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我对学生倾注爱心,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维护小学生强烈的自尊心,以平等、常识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一位孩子,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每节课我都想方设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对班容量大的班级很难,但我做到了,上音乐游戏课《小鹿小鹿》,我把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选出最好听的出来做,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纪录很好,一节课下来,游戏学会了,学生也都参与了。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
(1)学生学会了四二拍、四三拍节奏,学会了五个唱名的柯达伊手势,并能把本学期学会的歌曲用谱唱出来还能用柯达伊手势做出来;(2)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4)发现学生在音乐识谱学习中的闪关点;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有时还会出现问题的反复,它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坚持不懈的过程。教师要克服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错误心理和想法,对存在问题的学生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指导,多一些交流,立足学生知识现状和基础,着眼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第二篇: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石嘴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 规划课题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类别: 石嘴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 规划课题
课题批准号: sjky200646 课题负责人:郭爱梅 职称: 中教一级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 石嘴山市第四中学联系电话:*** 邮 编:753200email: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凸显了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形势的需要,更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以下目的:
1、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使课堂焕发生命力。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有以下几点:
1、《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由于长期以来,大多数初中学生对于音乐课的态度漠然,认识理解片面单一,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便是一种好的渠道。
3、通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研究”,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陶冶其情操。
本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凸显了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不仅是社会和教育形势的需要,更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资料,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料、信息保障。通过对大量相关资料的总结归纳,提炼理论,为课题组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内容。
2、问卷调查法:在课题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相应的信息,准确把握课题的走向,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我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现状。
3、行动研究法(此方法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从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借助理论反复研究、不断探索和改进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课题的组织管理与成员分工: 课题领导人:杜天才(石嘴山市第四中学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陈学升(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翟德顺(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李晓东(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管理工作,为完成课题提供所需的人、财、物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郭爱梅
指导教师:朱春香(石嘴山市教研室音乐教研员)
课题组成员:马青云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原定为2006年7月——2010年12月,历时三年,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制定课题方案,成立课题小组,研究文献资料,构想课题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实验研究阶段:(2006.9—2007.12)
(1)研究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模式,提交相关论文。
(2)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提交相关教学案例。
(3)对前段研究工作进行小结,对各方面的经验和不足认真总结,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素材和方法,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07.12-2010.12)(注:2008—2009学年出现阶段性停滞)
(1)进行课堂教学实录的研究成果展示。
(2)撰写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
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表明:我校采用行动研究法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上的收获:
1、学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学会关注中音乐的情感因素,知道选择欣赏真情实感的音乐和愉悦身心的音乐,从而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2、课堂焕发生命力。以前上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现在课堂非常“热闹”,学生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学会利用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促进情感的和谐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都能发表见解,并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关很多注。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和信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积极的情感交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
3、教学质量获得提高。在音乐课题开展之后,各班的教学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花在组织教学的时间少了,音乐活动开展的多了,喜欢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
多了。
(二)教师自身的收获:
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
六、感悟体会:
经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我们提高了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深地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1、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师本身科研意识有待增强,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教学理论,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不断摸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
2、音乐教师的职业角色要有变化,要从单纯的传授者变化成既是传授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出谋划策者、鉴赏者、同时也是收获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可能都是万事通,学生不见得都不如教师,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3、音乐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特别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这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会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获取音乐信息、处理音乐信息、发展音乐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焕发出更大活力。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音乐课中的运用的研究”还仅仅是一种尝试,还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尽管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过迷惘和叹息,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历程,就是在告示我们去研究怎么“教”。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英奎《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②叶海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③《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篇二:幼儿园乡土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1-2003.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3.4—2005.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
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05.5-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
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3、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六、研究成果
调查结果
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研究调查统计表(单位:人)
项 目
指 标
能跟随音乐节奏节拍协调地手舞足蹈对各种本土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幼儿看电视、录像等对其中的本土音乐很敏感?
能听辩出几种民族
音乐?
不能
基本可以
能
不篇三: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标题二号宋体加粗居中,名称统一为《xxxx》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三号楷体居中
(一级标题三号宋体加粗,用“一、二、三”标示;二级标题四号黑体,用“
(一)(二)
(三)”标示;三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用“1.2.3.”标示;四级标题四号宋体,用“①②③”标示。)
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要从背景、现状、基础等三个方面去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这一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当然还必须考虑到教育形势的发展和观念、方法、理念、手段的更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可能性等方面去思考。
(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对课题名称中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作简单阐述。所应用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只能选最精辟、最适用的摘录,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切忌全文照搬。依据理论的支撑,说明自己的主要研究思想。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这些学说、观点、使本课题研究得到理论的支撑。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于空泛,要扣紧课题。还要注意其结构的内在联系,所确定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成果中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陈述课题研究的范畴、立足点。表述须紧扣研究目标,简洁,准确、中肯。也可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的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
也可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等等,还可用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实验法等不同的表述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这部分的陈述比较简单。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这部分,可以花较多的笔墨来陈述。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
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可分写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准备阶段: 1.2.3.(二)实施阶段: 1.2.3.(三)总结阶段: 1.2.3.(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这个部分是结题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和借鉴,就看这部分。篇幅也可适当长些。
要从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两方面去陈述。不能笼统地谈。理论成果可以是我们研究所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包括课题研究结的题报告、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论文集等等。实践成果包括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实验课、示范课、观摩课(课件)的获奖情况、学生作品集、情况汇总等等。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同时也应注意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十、研究中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这个部分内容陈述要求比较简单。但要求所找的主要问题要准确、中肯。今后的设想,主要陈述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
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模仿国外的漫长阶段后,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横向考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宏观意识、不能从全面发展的整体思路来实施音乐教育。
人们从音乐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的角度考虑较多,而思考音乐与道德、身体、审美及劳动之间关系的人较少;有不少虽考虑到音乐专门教育的早期培养价值,但又往往陷入形成上学的思考怪圈。
在教育观念上,常常看重音乐教材,而忽视幼儿发现、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以唱歌教学代替整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忽视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过多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幼儿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主动感受、大胆实践、充分表现等。
鉴于此,我们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小规模试点和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准备,并经过可行性论证,于2001年向市教科所早报了《实施大音乐教育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并由市教科所推荐,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为载体,一日活动中渗透”的大音乐教育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大音乐教育——是指突破单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教学——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及师幼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
有效学习——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结果来确定的样本。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
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3、把音乐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
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
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第三篇: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模仿国外的漫长阶段后,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横向考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宏观意识、不能从全面发展的整体思路来实施音乐教育。
人们从音乐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的角度考虑较多,而思考音乐与道德、身体、审美及劳动之间关系的人较少;有不少虽考虑到音乐专门教育的早期培养价值,但又往往陷入形成上学的思考怪圈。
在教育观念上,常常看重音乐教材,而忽视幼儿发现、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以唱歌教学代替整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忽视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过多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幼儿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主动感受、大胆实践、充分表现等。
鉴于此,我们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小规模试点和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准备,并经过可行性论证,于2001年向市教科所早报了《实施大音乐教育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并由市教科所推荐,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为载体,一日活动中渗透”的大音乐教育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大音乐教育——是指突破单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教学——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及师幼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
有效学习——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结果来确定的样本。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
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3、把音乐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
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
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对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和制锦市小学附属幼儿园,分别选取了三个年龄班216名幼儿进行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本研究总体上以实验法研究为主,首先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216名幼儿进行前测,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还采用了一些辅助研究方法,如问卷法、个案研究、观察记录等。
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共编制测试问卷11份,涉及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幼儿责任感程度、幼儿交往态度、幼儿同情心、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音乐记忆力、音乐创造力、节奏感、音色、音准等方面的内容,分为音乐素质和非音乐素质两大方面。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分析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幼儿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一)结论
1、非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的发展、交往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幼儿责任心的影响不明显。
2、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提高幼儿的音准、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等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音色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音色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缘故;对音乐记忆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间短等因素所致。
3、大音乐教育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幼儿素质折全面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样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变化的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象的被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大音乐教育细致化,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更深层面建构大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如何提高对大音乐教育的认识,并构建更加完善的幼儿园、家庭、社区齐抓共育的教育格局,如何使大音乐教育更加适合幼儿自主、充分、快乐的发展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好在这是一个拓展性的课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立志幼教的人士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之更加完善。
第四篇: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分析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模仿国外的漫长阶段后,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横向考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宏观意识、不能从全面发展的整体思路来实施音乐教育。
人们从音乐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的角度考虑较多,而思考音乐与道德、身体、审美及劳动之间关系的人较少;有不少虽考虑到音乐专门教育的早期培养价值,但又往往陷入形成上学的思考怪圈。
在教育观念上,常常看重音乐教材,而忽视幼儿发现、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以唱歌教学代替整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忽视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过多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幼儿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主动感受、大胆实践、充分表现等。
鉴于此,我们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小规模试点和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准备,并经过可行性论证,于2001年向市教科所早报了《实施大音乐教育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并由市教科所推荐,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为载体,一日活动中渗透”的大音乐教育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大音乐教育——是指突破单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教学——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及师幼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
有效学习——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结果来确定的样本。
(二)研究内容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
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3、把音乐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
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
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对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和制锦市小学附属幼儿园,分别选取了三个年龄班216名幼儿进行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本研究总体上以实验法研究为主,首先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216名幼儿进行前测,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还采用了一些辅助研究方法,如问卷法、个案研究、观察记录等。
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共编制测试问卷11份,涉及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幼儿责任感程度、幼儿交往态度、幼儿同情心、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音乐记忆力、音乐创造力、节奏感、音色、音准等方面的内容,分为音乐素质和非音乐素质两大方面。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分析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探索出一条适合幼儿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三、结论与分析
(一)结论
1、非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幼儿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的发展、交往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幼儿责任心的影响不明显。
2、音乐素质方面:实施大音乐教育、对提高幼儿的音准、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等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音色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音色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缘故;对音乐记忆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间短等因素所致。
3、大音乐教育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幼儿素质折全面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分析
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样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变化的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象的被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大音乐教育细致化,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更深层面建构大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如何提高对大音乐教育的认识,并构建更加完善的幼儿园、家庭、社区齐抓共育的教育格局,如何使大音乐教育更加适合幼儿自主、充分、快乐的发展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好在这是一个拓展性的课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立志幼教的人士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之更加完善。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附:课题组人员名单
刘传英、张英志、张升峰、李英荣、徐晓、李伟、李咸艳、李惠云、郑荣伟、冯济华、杨会芝、王红梅、李玉英、李健、王欣、潘珂、刘晓曼、赵娜、许伟
主要参考文献:
1、《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等编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2、《和谐教育与素质》,王敏勤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3、《幼儿园“生活、学习、做人”》,吴颃琛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9月
4、《国外幼儿园课程》,唐淑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第五篇: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广大,地理知识浩繁。新教材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阐明了人地关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懂得运用地图并能进行简易图表的绘制,养成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新教材在开篇中就提出了“怎样学好地理”的问题。首先要多动脑筋,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对于所学的对象、地名、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以及地理事物同人类的关系等问题,都要认真“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再“做一做”。这样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要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学会阅读地图、绘制地理图表,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学习地理必须“左图右书”,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地图不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因此有人认为:“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拐杖”。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读图、用图甚感困惑,缺少读图意识,没有用图习惯。这需要地理教师从初一年级的第一堂课开始就要刻意对学生进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怎样才能让学生初步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如何让学生准确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我认为,除了运用某些教学方法之外,应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我是这样认为的:
学生要会用图,关键必须去读图、读懂图。要达到这一点除了教师的示范外,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对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要学的欲望。其次,学生有了读图愿望后就要培养他们读图的基本知识。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手脑并用,把“听、看、动手、记忆”结合在一起,做到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有机统一。在地理教学中,我初步地总结了一套不成熟的经验,并实施于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在看图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喜欢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来作为一种欣赏,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事实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新教材许多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的,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
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地势哪边高、哪边低、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在上课时,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这样才能达到人们常说的“身教大于言传,行动大于说教”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挂图、板图或多媒体地图,进行细致地讲图
在教学中,注重地图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结合图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地图信息,通过地图信息让学生发现问题,养成读图思考的习惯,通过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理顺学生读图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去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习惯,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更能使学生直观地记住各种地形名称及具体位置,避免张冠李戴。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我力求把教学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把“东西半球图”制作成flash动画,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在教师讲图基础上进行填图、绘图
当图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可通过填充图册练习填图,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以巩固所学,接着教师在黑板或多媒体课件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纸上模仿并独立填图,最后通过投影展示效果,通过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读图,可在图中感悟地理事物,在图中感知地理信息,并通过读图,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地理事物的思想感情,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日之事,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