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话题预测之八:振兴乡村留住美丽记住乡愁
作文话题预测之八:振兴乡村留住美丽记住乡愁
作文话题预测之七:振兴乡村
留住美丽
记住乡愁 【话题解说】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吸引了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昔日生机勃勃的乡村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于是老人的养老、就医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心理问题,扶贫问题,淳朴乡规民约的消逝、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问题等层出不穷;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重污染工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起,尤其是农药化肥的滥用,严重破坏了乡村曾经清新优美的环境,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土地,也留下了许多因环境污染而患病的农民,还产出了许多残留着农药化肥的蔬菜、水果,于是环境保护问题、农民医疗保险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接踵而至。如何让乡村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留住年轻人迈向城市的脚步,留住全社会的安全与幸福,是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攻克的的重要课题。【立意角度】
乡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2、城市诚精彩,亲人不可抛。
3、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
4、别让留守和空巢成为世袭的。
5、扶贫重在扶“志”,帮困重在传“技”。
6、让青山绿水永存,唤他乡游子回归。
7、淳朴的乡规民约魅力不减。
8、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慢慢消逝,国家、社会应重视,尤其是乡村的年轻一代应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经典论据】
1、工业给乡村留下的伤痛
六岁的王惠琴闻到的是焦油的气味,不过更危险的是她闻不到的无味气体,那是一种叫苯并比的强致癌物,超标九倍。离她的教室五十米的山坡上,是一个年产六十万吨的焦化厂,对面一百米的地方是两个化工厂,她从教室走回家的路上还要经过一个洗煤厂。不过,即使这么近,也看不清这些巨大的厂房,因为这里的能见度不到十米。
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她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
被焦油污染的地没办法复垦了,每炼一吨土焦,几百公斤污染物,连着矸石、岩石、泥土,露天在河边堆着,白天冒烟,晚上蓝火蹿动,都是硫化氢。我们二〇〇六年见过五层楼高的堆积,有人走路累了在边上休息,睡过去,死了。——柴静《看见》之《山西,山西》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答复学生关于环境问题的提问
3、乡村振兴的意义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4、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5、乡规民约的消逝
《白鹿原》透视出,曾经维护公序良俗、道德伦理的乡规民约,其威信力和影响力也在逐渐的衰败和消逝……那些曾经被乡民们熟悉的乡规民约成为了落寂的影子,不再被提及,不曾被打量。“乡规民约的消逝”仅仅是《白鹿原》这部宏大史实中的一隅,然而它给我们带来的警醒却不容小觑。面对农村熟人社会,法官不能总成为与社会远离以保持神秘感和威严性的“孤独的贵族”;法官在处理农村社会乡里乡亲之间关系时,光靠“坐堂问案”、机械的适用法律和分析证据规则是不行的,无法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或许,法官在坚持依法办事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乡规民约、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易于群众接受的道理说服感化双方,更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节选自网络文章《乡规民约之殇》
5、乡村食品安全堪忧
2018年“3.15”曝光的企业名单中山东枣庄康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假冒伪劣饮料,用一罐添加剂料汁兑出8000瓶核桃花生露,根本不含一点核桃和花生,“稳定剂、安赛蜜、阿斯巴甜、山梨酸钾、甜蜜素”等各种香料+两吨水+核桃香精=市场上热销的这款“核桃花生”;山东溢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莲子八宝粥中居然没有莲子。这些假冒伪劣饮料多半销往广大农村市场,并且广大农村市场上像这样的假冒伪劣饮料还用仿造名牌饮料的手段,例如将“六个核桃”仿造成“六个纯核桃”、“六禾核桃”、“六仐核桃”等,以一字之差和几乎完全相同的外观、包装、形象代言等来鱼目混珠,迷惑广大农村百姓的眼睛,严重危害他们的健康。【佳作欣赏】
他们
2014年上海卷满分作文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农村不是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
南方网黄春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用大数据提升监管效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希望相关部门落实好对食品药品监管方式的新要求,强化农村贫困地区食品安全监管,让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无处藏身。”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周口市副市长张广东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历来是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加上监管力量薄弱,一些农村成了假货、劣货、过期货的集散地,不少山寨食品、过期食品堂而皇之地涌进农村小卖部,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当城市食品安全在公众关注下呈现出不断好转的迹象时,农村却正在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过期、变质食品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公然售卖假冒伪劣的食品,诸如此类现象,不一而足。
面对农村问题食品扎堆的现状,谁来保障农村“舌尖上的安全”?有人认为,是农村消费者质量意识淡薄才造成问题食品横行乡里。想想看,似乎有道理,农村人收入普遍偏低,买东西往往只看价格,问题食品正好“投其所好”,以低廉的价格赢得了农村消费者的信赖。这样的论点,似是而非。如果政府监管部门能把问题食品从源头上堵住、从流通上截住,农村消费者怎么会有机会买到问题食品?由此可见,问题食品扎堆农村的主要症结,并不在消费环节,而是在生产、流通环节,监管的空白和疲软才是问题的“罪魁祸首”。
在农村地区有众多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点,它们大多条件简陋、卫生环境堪忧,既缺乏保障食品安全的生产标准,又没有足够的检测设备。而相应的小食品店也是星罗棋布,流动的食品小摊贩更是不计其数。面对这样一种复杂的局面,的确存在着监管难度,监管之手难以触及每一个角落。
但这显然不应当成为监管不力的理由,农村不是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与责任追究机制是否已经建立并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对农村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销售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等各项许可证的发放与监管是否到位?对农村食品安全负有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是否认真履行了职责?部门之间是否建立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有没有形成监管合力?如果面对问题,一味地找客观理由,而不从职责职能上想办法,农村食品安全就永远无法好转。有关政府部门只有开动脑筋、“对症下药”,化被动检查为主动监管,想方设法创造有利于监管的条件,才能彰显政府的责任心。
别让农村成为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道理谁都明白。要想让问题食品在短期内彻底远离农村,也不实际。从乱到治,需要一个过程。做好农村地区的食品“全链条”监管,工作量大、难度高,有关部门必须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强化。要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处藏身,就必须着手强化监管环节、层层落实责任。筑牢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线,进而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
乡村渐次消失(王克楠)一
我所在的乡村——河坡老街即将被拆迁,因为她是个城中村。
真的拆迁了。她消失的时候,我也消失了。我在山区一个中学讲课,讲一个月。回来的时候,她已经消失了。我来到现场,街道消失了,磨盘消失了,老井被建筑垃圾填满了,到处是瓦砾和乌烟瘴气。这还是老街吗?是我梦回萦绕的河坡老街吗?红的茉莉花,绿的香椿树,高一声低一声的狗叫,老胡同里的神秘,青砖瓦房里的说古,一切的一切,真的消失了吗?
拆除老房子的那天,我在山区坐卧不宁。我与老房子、老街道有心理感应。晚上和搞建筑的弟弟通电话,他和许多老街坊在拆迁现场,用眼睛凭吊老街道、老房子的升天。弟弟说,拆迁是用机械化完成的,具有铁手的特殊拆迁机械,伸着二十几米长的胳膊,尖刀一般把尖利的爪子扎到老房子和老楼房的肌体,生生肢解了老房子的手脚,剖出了老房子的心肝肺。整个工地上灰烟弥漫,就如战场上硝烟弥漫,到处是杂乱的破碎的水泥和瓦砾,老房子在这样的进行曲里灵魂消散。老街坊们看着,看着,默然无声,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周大爷终于坚持不住了,心脏病发作,迅速喊来120,送到医院抢救。我多少有点庆幸自己没有在拆迁现场逗留,如果在的话,性情的我一定会嚎啕大哭的。
……
我小心地在老街的躯体上行走,轻轻地,每一处都是她的伤口。终于找到了东河胡同8号,我家曾经的老宅子。眼前的老宅子已经由立体变为平面了,碎砖盖着碎砖,瓦片连接着瓦片,躺在地上只有空空的轮廓。轮廓里再也找不到八仙桌的具体位置,找不到院子里棋台的位置。要找,只能凭借想象。曾经实在的东西,现在只能借助想象才能完成有点悲凉。走着,陡然从碎瓦砾里露出一小块深蓝的东西,像是翡翠,也像是天空,定睛看竟然是家的门牌,是派出所当年叮叮当当钉到门头上的门牌。我如获至宝,把门牌捧在手心,小心地抹去上面的灰尘,她已经被碎砖砸得伤痕累累,我依然像是捧着自己的心脏,回到另外的出租房。
二
河坡老街,一条建村1000多年的老街道,一条有温度有弹性的街道。
这个街道里有住户100余户,本地的,西部或者东部县份到这里安家的都有。不管来自哪里,到了这里,就成了一家人。我们家的院子很大,院子里有槐树,槐树上有鸟窝。我家的北邻张大爷家的院子更大,他家的院子就是一个大菜园,白菜,萝卜,韭菜,西红柿,菠菜,茄子,冬季消停,夏季开花,应有尽有。他家的菜园就等于我家的后花园,只要想欣赏,打开后窗就可以。菜园子是蝴蝶的家,因此他家的院子是蝴蝶的王国,红色的,黑色的,黄色的,当然白色的居多。我家的堂屋的后窗很大,看着菜园的风景,有时傻傻的蝴蝶就会误飞进来。我小心地捏住它,再把它送出去。
张大爷家还有一口水井,井直径有两米多,井口滚圆,清水涟涟。井口上安置有水车,搅水车浇菜,哗啦啦,哗啦啦。水车的摇把是铁的,哐当当的响,是白昼河坡老街的田园音乐。当然,能与水车的声音比美的是沁河,沁河很乖巧,在别的地方走弯道,而到了河坡老街这一截是直道,因此,水利局的人的这里掏了一个涵洞,筑起了一座堤坝。有了河坝,河从上面漫过,激发水花,河水流到这个地段不唱歌简直无法通行。不知疲倦地昼夜唱歌,白日稍微模糊,晚上清晰动人。河流的歌打动了东风豫剧团的演员们,他们总是喜欢起五更,在河坝的这一带吊嗓子,啊……噫……非常有趣。
……
我觉得这条老街道是一棵大树,树杈上结满了各家各户。关门,是一户;开门,是一家。老街坊们平时做饭吃饭,不是在自己家,而是端着碗串门,或者蹲在自己家的门口吃,一边吃,一边大声地唠嗑。街道里有了大事,各家出代表坐到一起商议,抓阄表决,公平公正。如果遇到红白喜事或者是修房盖屋这样的大事,更是全街的大人小孩一起出动,有力出力,无力出钱,你帮一点,我帮一点,就把事情搞定了。
在人人自危的年代,老街坊们依然缓慢的按照原来的生活节奏生活,政治化风浪对这条街道影响很小。改革了,开放了,城市要发展,城中村要让路,改造城中村改造抵达这里时,遇到的“阻力”也最大。老街坊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赔偿的金额上,而是放在回迁上,如果不回迁,就如断掉了他们生命的根。政府很是理解,把回迁的问题解决了,街坊们就把精力放在旧物保存上,想保留张大爷院子里的那口荡漾了几百年的井,想保留街道里唯一的一户秀才人家的门楼,想保留我家院子里上百年的老槐树。最后的结果,这些东西皆是因为“非文物”,老门楼和老槐树也不是什么名人故居,都不予以保留。
说实在的,对于我来说,我所想保留的是老街道里的诗意,虽然老街道没有复杂的风景,只有有太阳和月亮。白天,阳光在街筒子里串来串去;晚上,月光从窗户棱子里照进各家各户,用光泽滋润炕沿里的梦。老街坊们梦很悠长,很缓慢,影响了街道的生活节奏,慢条斯理地走,不慌也不忙。街道外面的新鲜气息,常常不能直接影响老街道,总是拐几个弯,弱化了,滋润了,才能硬性到老街道的生活节奏。
至于什么是文物,什么是名人呢?我的理解是,文物就是凝聚了1000多年的人气寄托,名人,就是和谐了上千年的“场”。我表达的太抽象了,说服不过拆迁干部,只能按照他们说的办。
三
城市正在膨胀,乡村正在消失。我所在的城中村迟早是要消失的,只是我没有想到来的这样快。
我所在的城市正在迫切需要现代化,需要通过整合房地产来刺激经济的发展。一切的行为和发展经济有关。在这个城市里行走,好多时候不敢转身,一转身,河流就被钢筋水泥盖住了;一转身,浑厚的乡村变成白花花的高楼群了。更不要说在许多电视小品里,乡村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农民被打上落后愚昧的标记。
要进步,就必须有拆迁,我所在城市里的城中村一个个消失了,刘家场、郝庄、焦窑街、窦庄、建新街、沁河街……一个个村名从城市版图上消失了。……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据说整个河北省列入计划需要拆迁的城中村有634个,也就是说,634个村庄的村名将要从河北版图上消失。那么全国呢,到底有多少个村庄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呢?
……
面对一个个村庄的消失,我观察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态度不同,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单元楼里的方便,冬天不用受冷,夏天不用受热,四个季节变成一个季节,喜欢享受煤气和暖气的适宜生活。偏偏老年人不喜欢这个,我的一个本家姥爷是一个老秀才,他一个彻底的扎根派,他看着村里的鸟儿,看着井里的水还算清澈,过得特别滋润。坚决不离开村庄。他的枕头边放着《论语》《诗经》,不在这些缺乏现代化设施的老房子里,他就没有办法生活,整个搬迁的过程,我担心他老人家这关不好过,可是,他偏偏在搬迁前去世了,驾鹤西去,死得恰如其时。
……
在村庄消失时,几乎是附加性地将月光下审美也一起带走了。霓虹灯营造出城市的繁荣和迷乱,无法代替原生态的月光。还有与星辰相依的山岚,还有白雾在田野里的舞蹈。夜境里的乡村即使孤独也让人踏实,而城市繁荣的深处却让人觉得很不踏实。由乡村和城市作为对比和对照,城市可以有一面镜子。乡村的消失,使得城市成为盲目发展的怪物。我由于工作的原因,走过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城市,看到了相同的高楼,相同的建筑形式,相同的小区结构,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国,我很难无法分辨是在古老的城市还是在年轻的城市
乡村依次消失,我担心的不仅仅是乡村,担心的还有城市。
四
说到乡村,不能不说到庙会,庙会是属于乡村的风景和乡村的文化。并不是每个村庄都有庙会的,我所在河坡老街没有庙会,但是相邻的刘家场、郝庄都是有庙会的。
庙会的重要不仅在于是走亲串友的日子,更重要的还是烧香敬祖、祭祀先人。人类之所以文明,是因为继承了先人传下来的文化,对自己的先人由衷的崇敬。为了祭奠先人,每到庙会,村落里往往要集资唱大戏,往往敛戏份子,戏份子敛到谁家,一般不会拒绝的。……戏台上演的是历史故事百态人生,戏台下是现今活生生的百姓生活,还有捏面人的、吹糖人的,卖糖葫芦的,祭奠的纸箔,各行营生,应有尽有。
看戏的人多,一张张脸随着剧情而生活不已,台下是人,树杈上是人,离戏台不远的房顶上也是人。锣鼓家伙一响,三里之外也听得到。这时,我实在无法想象如果把这样的大戏搬到单元楼该怎样唱,文化是分种类的,离土地近的文化只能在土地上才能滋润。城市的房前屋后,再没有了可爱的水果和植物的环绕,离开了绿色的包围和滋润,代之为呆板的千篇一律枯燥的墙,高而发呆的墙壁。在城市,因为缺乏植物陪伴,生命就变得枯燥了,睁开眼睛,当然知道该去拼搏了,但拼搏的结果怎样,自己并不知道。走在城市的夜晚,即使是万籁俱寂,也听不到夜虫的叽叽,听不到灵魂的声音。是的,灵魂缺少了宁静的夜晚,就缺少了反衬的镜子。
拆迁的风声很紧,河坡老街几个老人可能预感到这个街道即将消失,2008年庙会前一天,搞了一次全村落的大聚餐。这次聚餐被人称作百鸡宴,其实不止100只烧鸡;各家各户都要带两个烧熟的拿手菜,其实各家拿来的不止是两个,有三个,有四个,有五个的。桌子有从学校借的,也有各户的桌椅,各种大小不一盘子碟子……仿佛大家预感到这是拆迁前的最后一次会餐,聚餐组织的很用心,隆重而热烈。为了转移老街坊们的伤感之情,领头的还从剧团请了唢呐手助兴,街坊们有擅长说唱的,即兴表演,唱的,说的,聊的,比过节还红火。
大家敞开心扉说话,说这些年,说上一辈,说老祖宗怎样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到这里,再没有矛盾,只有说不尽的无限感情。邻里之间过去有点小小磕碰的,都在这个晚上一笔勾销了。老街坊们的子女也有从外地赶回来的,说着外地的变化,说说平时没有说过的话,说着自己对这条1000多年老街道的感情。可是,谁也不提“拆迁”两个字,因为那两个字如地雷一般碰不得。,碰就要响,一碰就要伤悲,所以,偏偏不说那两个字。老街坊们一杯一杯的碰酒,彼此说着掏心窝的祝福;有的男人喝醉了,喝倒了,没有一个人哭的。我是一个诗人,常常多愁善感,但在这次街坊大聚会没有哭,留着清醒的头脑去思考过去和将来。
我想到我们的历史从农业文明里走出来的,想到乡村曾经是多少人的精神栖息地啊。小桥流水,小河潺潺,在河岸浣衣的妇女,冬日的白雪,夏天的蝉鸣,绿阴如盖,鸡叫狗吠,老死往来。四季分明的气候,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但是不无悲哀的是,看到美丽的景色正在变成人们的回忆,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蔓延着一个公认的经济现象:城市化建设正在加快步伐,城镇建设无限扩张,水泥钢筋的高层建筑疯狂的增长。城市覆盖农村,土地远离人生,祖祖辈辈留下的耕地越来越少。这一切仿佛是告诉人们,楼盖的越高,离现代化就越近,离人类文明越近。
大拆迁不仅仅是邯郸,不仅仅是河北,是一个全国性的经济现象。凡是古老的城市,太原、济南、郑州、南京、武汉、重庆……拆迁工作非常密集。拆迁是经济现象,拆迁更是文化现象,可惜做行政工作的同志往往在前者下功夫大,后者下功夫小或者是忽略不计了。城市的发展,必然要以消灭村庄为代价吗?据说,在两个最为稳定的现代国家,英国和美国,乡村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进程而隐退。我们在消灭城中村的时候,是不是也该为这些承载着百姓灵魂的地方留下一点印记呢?比如留下一棵树,留下一块碑,留下一个亭子……让老人们拄着拐杖看老街的时,有个去处;让灵魂升天的时,还能在遥远的天际看到曾经生活过的一方绿地。
放眼中国的城乡,不仅仅城中村在消失,更多纯粹的乡村也在消失。在整个的中国,乡村正以所未有的速度从古老的土地上退隐。人的退隐还可以出山,乡村消失了,还能回来吗。乡村的缺失,带来了相随的文化缺失。世界是多元的,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也是多元的,缺乏多元,就远离了成熟。城镇化需要发展,人们也需要人文关怀,真的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难题,但愿有更多的成熟的行政领导人能妥善处理这个课题。
诚以斯言,是以为记。
第二篇:建设美丽乡村用乡村留住乡愁文化
建设美丽乡村用乡村留住乡愁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关乎城乡统筹、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关乎城乡人民福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2月,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各地提供了范本和借鉴,同时各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强化保障,启动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6年“两会”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如伺让新农村建设更进一步,让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成了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乡愁非愁,而是人与自然相融合,文化与生命、生存、生活这三“生”相系。乡愁需要有可以寄托的载体,那就是农村。
县域经济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县城可建设余地越来越少,县城与县城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县域经济增长的未来潜力在农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新型城镇化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给城市带来较大负担。另一方面无法在城市立足的农民返乡,给县域发展带来新的要求,必须研究怎样把农村建好,把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好,让农民就地就业、就地致富。
美丽乡村,顾名思义“美丽”为重点,但又不是单一的“涂脂抹粉”。它在一定程度上秉承和发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思路。又具有一些新的特色,主要表现为:舒适的人居环境、适度的人口聚集、新型的居民群体、优美的村落风貌、良好的文化传承、鲜明的特色模式、持续的发展体系,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必须在在美丽乡村建设方向的指引下,设定目标体系,并通过发展规划、建设规划等明确美丽乡村在优势产业培养、农村环境整治、文化建设及传承、人文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建筑修缮等方面的主要任务,通过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充分展现美丽乡村的“美丽”所在。从而使居住环境脏乱差的农村更加整洁亮堂,自然环境优越的农村更加生态宜居,产业发展独具特色的农村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农村提升发展内涵。旅游资源富集的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引入,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最终实现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
如何打造县域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和推进。
第一,建设舒适人居环境的美丽乡村
随着经济社会飞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长期的农村建设滞后,致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同时国家惠农哺农政策不断实施,使得农村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差距仍然巨大,农村的人居条件和环境难以吸引和留住人们的生息。造成了当下诸多空心村。乡村的基本属性是人的居住聚集,因此发挥好基本职能,提高基本职能的吸引力,并使其与城镇、城市在整体方面具有比较力,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差异竞争力,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
保持优美的生态环境。当前全国性基本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工业生产等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也带来一定威胁,保护并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持天蓝、水绿、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基本所在,也是美丽乡村的吸引力所在。
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总体而言,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亟需治理,尤以农村改厕、路面硬化、排污、垃圾处理等任务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应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实现公其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文明的重要体现,是城乡差距缩小的重要标志。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服务。能够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打造适度人口聚集的美丽乡村
城市之所以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是因为城市为他们提供了相较于农村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近10年来,我国大多地区都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但事实上农村的吸引力仍然欠缺。空心化依然在继续。新农村不应该是农村建设的终结,而应该进一步创新、提升,在完成基础建设的同时。推进农业提升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生活、生产需求,提炼独特的乡村文化,吸引有学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回到农村。
把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放在首位。农业部颁发的《意见》把“以人为本,强化主体”列为首要原则,农村规划、农村建设、农村发展都应该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农村的基本属性就是满足人口居住聚集,美丽乡村规划当然也不例外,能够吸引人口聚居、提升农村发展活力才是根本。
美丽乡村杜绝大拆大建。乡村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或行政形成的人的聚集区,保持农村的自然形态、原始风貌才能体现农村特色,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更是如此。因此要避免大拆大建,必要时可以对村庄进行合并、改建,以体现村庄自然风貌为要求,为村民提供一个乡味浓、乡情浓、乡俗浓的生活环境。
有吸引力的村庄才留得住人。进城务工是当前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首选,那么村子建好了谁来住?地谁来种?现代农业谁来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升农村吸引力是关键,发展农业是核心。随着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开展,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吸引有技术、有文化、有胆识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奉献农村,从而带动人口规模提升,增加农村人气。
第三。塑造优美村落风貌的美丽乡村
村落风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山、水、田园、农家组成的一幅优美图画,也可以说它是村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无论是远观还是置身其中,村落风貌改善绝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应将积极实施“四化”工程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挖掘内在文化升华乡村形象两手同时抓。尤其一些先天禀赋较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更要注重村庄风貌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打造和环保氛围的营造。
改造村庄化零为整。通过合村并点对村庄进行改造,是节约农村土地、提高公其设施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以按照“人口向镇域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的原则,对规模偏小、位置偏僻的村庄进行适当合并,向中心村庄、大型村庄靠拢。通过科学合理的村庄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打造特色村落风貌。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地区将城市建设的模式引用到新农村建设中,这不但改变了农村的原貌,更是带来了更多的人的问题,甚至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事实上,村庄建设应该以保持乡村风貌为前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特色,完成形象设计、文化塑造等,打造村庄独特的风貌。
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圈、改厕、改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改善“脏、乱、差”现象,另一方面带动高效养殖业、种植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垃圾收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打造特色精品村落;提升村庄绿化率,保护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
第四,发掘良好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
随着大规模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部分地方片面追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速度,一味追求现代、美观、整齐,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改造”,传统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戏曲舞蹈等一些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面临瓦解、失传、消亡的危险。村落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基地。因此,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提升美丽乡村内涵的迫切需求。
美丽乡村承载美丽乡愁。农村和家一样,对于很大一个群体来说,都是无法割舍的精神寄托。很多人回到农村,就是为了寻根、祭祖,找到那种似曾相识、久违重逢的感觉,从而一解乡愁。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把乡村打造成为舒乡情、解乡愁的家园,发挥乡村对特定亲缘、地缘、宗族等的连接脐带作用。
建设一片心灵净化的园地。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们的生活受到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影响,在享受工业文明的同时又受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拥挤嘈杂等“城市病”的困扰,使人们特别向往一片净土,向往真实、质朴、生态的乡村环境,向往乡景、乡风、乡情的美丽意境。美丽乡村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营造好意境,为人们提供一片心灵净化的园地。
第五,开发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独特的建筑类型、居住形式,有深厚的农村文化、地域文化、庭院文化,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美丽乡村是农村鲜明特色的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建设美丽乡村是深入挖掘农村特色、亮点,充分发挥农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优势、产业特色等优势,并通过环境整治、农业拓展、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产业提升等途径。形成特色鲜明的农村发展模式。
特色化发展模式。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产业发展、资源特色、地域特色等,美丽乡村创建模式有产业发展型、环境整治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美丽乡村是对水乡、山乡、花乡、景区及历史人文特征的充分体现,使生态特色、环境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人的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布局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并能充分利用这些特色亮点。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特色建设模式。美丽乡村是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建筑特色得到彰显、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农业功能得到拓展、特色农业得到壮大、乡风文明得到弘扬、平原地区田园风光更秀美、丘陵山区更具山地风貌、靠水沿湖区凸显水乡风韵、高原地区体现高原特征的特色鲜明、模式独特的升级版新农村,按照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各展所长、借力发力、特色优先的原则,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第六,扶持产妲支撑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三农”问题,无论是新型农民群体、农村建设及农业发展。还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民生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为农村建立一套持续发展的体系,既能让农村环境持续美丽,又能指引农业提升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
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准确的定位,是农村长足发展的关键;产业化发展是美丽乡村的有力支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结合大区域环境、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找准定位,要么为大的区域提供配套服务,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要么打造自身特色优势,突出绿色食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产业主题,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周边资源集聚,解决农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
从根本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乡村建设从产业发展、文脉延续、文明乡风等方面提升农村内涵、体现农村内在美,从建设舒适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展现农村外在美,进一步建设布局美、环境优、产业兴、农民富、宜属宜业宜游的农村,从根本上优化农村环境、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及农民生活方式,形成农村持续发展体系,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陕西东西部规划设计院规划师)
第三篇:2018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振兴乡村 守住“乡愁”
2018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振兴乡村 守住“乡愁”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一、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和谐,必须加大乡村振兴
我国在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进展迅猛,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乡村衰落问题也逐渐显现。我国村落数量不断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乡村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明显,造成农村老龄化、兼业化、空心化严重。为此,必须通过发展和振兴乡村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并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让农业更发展、农村更美丽和农民更幸福
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巩固并不断提升农业基础地位。同时,农村作为绿水青山的主体,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必须更加重视,需要构建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人们建设“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的生态环境美好景观,真正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推进城乡融合,加大农业现代化、乡村绿色化和“三农”队伍智慧化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
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是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绿色化农村环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乡村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推进“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必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智慧化“三农”工作队伍,以提高他们领导农民、发展农业和管理农村的工作效率。
备注: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怎么办 来源:湖北日报
第四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1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两篇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这既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农村发展的总纲领,更是新一轮乡村发展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我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以“我的村庄我的梦”为载体,努力让农村更美丽、更文明,让群众更富足、更幸福。
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产业发展缺乏持续能力、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村民文明程度不高、农村基层治理有待加强、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
为此,建议:坚持党建为魂坚持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以党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发挥堡垒领航作用。
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推动支部作用核心化,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以开展“书记晒项目”等活动为抓手,狠抓项目落地。
二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激活红色细胞,建立以返乡干部、党员、乡贤等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委员会,把乡村振兴作为检验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的主考场,完善党员积分制管理,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
三是发挥志愿服务作用。
积极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围绕乡村发展,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建立党员包干联系、党员帮扶指导、党员带头落实等工作机制,打造基层党建铁军。
坚持美丽为先以“美丽”为突破口,全民发动、全域提升,推动美丽乡村由“盆景”变“风景”,把农村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来谋划。
一是全域整治,让“干净”成为第一感官。
坚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清理整治最急需”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全力推进垃圾、公厕两大革命,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卫生厕所建设、改造、普及,努力实现“污水不横流、垃圾不落地、危房不住人、杂物不乱堆”。
二是全民参与,让“美丽”成为自觉行动。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做到村村整治、家家行动、人人动手,打一场全民战役。
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即“包干净、包整治、包美化”,引导农户做到门前屋后见绿、见花、见小品,形成有品味、有特色的景观。
开展“美丽家庭”等创建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产业为本把“富民”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着力提升产业链的融合度,打通农村经济发展梗阻。
一是加大政策帮扶力度。
建议中央和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进行以奖代补,重点用于土地流转后实行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经营主体奖补,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实现产业链式发展。
树立“一个村就是一家企业”的理念,积极推行“村+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农业多样性,如发展深加工、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引导农业产业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
三是加快农村“触网”进程。
坚持把农村电商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引擎,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出台农村电子商务专项扶持政策,充分激发草根创新智慧,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特色村,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持治理为重大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一是创新基层治理。
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村级“领头雁”工程,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基层网格员队伍建设,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二是规范基层权力。
积极探索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全面梳理村级权力事项和村干部权力事项,深化农村“三务”公开,全面推行村务联席会议制度,切实管牢“微权力”。
三是深化基层改革。
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体系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
坚持文明为要积极开展农村乡风革命,以党风引领村风民风,培育文明乡风,筑牢精神家园。
一是破陋习。
发动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到移风易俗中来,从源头上破除乱堆乱放、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
二是立规矩。
坚持推进文明乡风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卫生管理保洁机制,坚决避免“突击一阵风、过后老样子”的现象。
三是树新风。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村级文化礼堂的主阵地作用,以“最美榜样”引领文明,以“家风家训”传承文明,以“乡贤文化”涵养文明,让文明正气在农村蔚然成风。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2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
优化队伍建设,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素质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从队伍建设着手。要注重培养选拔具有工作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干部,提高班子专业素养;要鼓励培养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高层次人才、后备干部等到基层一线磨炼、锤炼,充实乡村一线干部队伍;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深入推进村干事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一村至少有一名下派干部;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严把发展党员关,落实政治审查制度,稳妥推进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力军。
丰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载体,强化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和战斗能力。要强化以创新型党组织创建为统领,以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大力创新骨干队伍建设工程、创新阵地省级工程、活动创新工程、制度创新工程等“4大工程”。要加大基层一线干部关怀激励,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村干部报酬可持续增长机制。同时,细化强化对村干部的管理以及奖惩,稳定提高村干部待遇和报酬,切实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投入,充分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和激情;持续开展“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排查、转化、升级。组织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村霸”问题专项治理,共建健康美好乡村环境;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灵活运用人才资源和地理资源等,结合“三变”改革,努力创办一批村级产业,激发自身“造血”动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引进及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力军。以重点带动整体建设,继续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优化人才区域布局,补短板、强弱项。以政治引领吸纳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开展专题培训、轮训,全面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围绕“三大攻坚战”、全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花溪十大行动,针对进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部门、重要岗位人员等,开展城乡“三变”“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岗位胜任力”等专项培训;二是用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乡村宣讲队”资源,注重将乡村振兴战略知识和相关政策向农民群体进行宣传。
第五篇:基层干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心得体会发言
基层干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心得体会发言
乡村振兴集产业发展、社会繁荣、环境宜居、文化复兴、人气集聚、组织建设完善等内容于一体,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实践领域,有着自己的振兴路径。
以农业为基础,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本,要找准产业,重点要基于更高效、更生态、更智慧的农业;其次应注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同时,针对有工矿、商贸、旅游基础的乡村,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新工业、互联网、旅游、养老等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农业公园等新业态,但应注意不要村村搞旅游,村村搞工业。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激活乡村力量,培养新乡贤。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和村集体、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给予式的帮助,要把乡村人的利益考虑好,多培养乡村能人,多给予政策支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要把“老乡”的思维方式摸透弄清楚,遵循他们的思路去引导,自下而上,上下联动,从而激活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注重乡村乡土性,保留原始风貌,复兴乡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不同于建设美丽城市,要坚持村要像村。在乡村建造中,需要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保存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留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并运用现代手段,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场所。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因此,作为基层干部,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思想,提高意识,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
在我们农村,有着这样的说法: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是否真正当好一个基层的干部,在群众的心里自然都有一杆秤,是否真正的俯下身子为群众服务,为农村发展千方百计找出路,改变乡村面貌。这在群众心中也是不言而喻的。乡村干部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要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手持农业发展大计,手握乡村振兴大权,责任重大,绝对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要把自己与乡村的命运连紧紧的连在一起。
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全面的提升,把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放在首位,结合乡村实际,选定规划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目标。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基层干部,必须要强化自我,加强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我们的目标。打铁先需自身硬,要把自己置身与学与做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素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好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