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6考点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含解析)5篇

时间:2019-05-12 23:1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6考点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6考点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含解析)》。

第一篇:【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6考点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含解析)

考点二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交通与聚落形态变化的关系

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影响聚落发展速度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选址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注意点

1.交通运输并不是影响聚落形态的决定因素

交通条件对聚落的形态影响很大,但并非起决定作用。因为聚落形态的形成受地形、河流、政策、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并非一个因素决定的。

2.并非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对聚落形态产生很大影响 公路、铁路、河运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很大,但航空、管道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较小,因为飞机场远离聚落,管道线路一般在地下。

3.平原地区的商业网点密度不一定大于山区

一般来讲,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较大。但在热带、寒带的平原地区,由于气候恶劣,人口密度小,商业网点的密度也很小。

读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从城市略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早期()A.沿铁路延伸

C.受地形的影响

D.沿河流延伸 答案 D 解析 读图即可知早期的城市沿河流分布。

2.从1980年到2011年,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矿产开发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B.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C.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 D.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1980年以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形态的变化与城市 桥梁、公路以及铁路的建设与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判断该

B.沿垂直于公路走向的方向延伸 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原因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读我国某城镇区域简图,回答3~4题。

3.图中东西向门市布局的主要原则是()A.市场最优原则 B.交通最优原则 C.便民最优原则 D.环境最优原则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西向门市沿交通线布局在道路两侧,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4.图中箭头表示城区主要人流方向,若在南北向道路上设置一个经营蔬菜的商业网点,乙地比甲地更具优势的原因是()A.邮局和医院需求量大

B.更靠近国道

C.地处下班人流方向的右侧

D.地势较开阔 答案 C 解析 甲、乙两地位置相似,位于同一条道路的两侧,市场需求量、国道位置、地势状况相同,但乙地位于下班人流方向的右侧,更方便人们购物。

[考法综述]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的影响,一是考查聚落从古至今的分布变化和形态变化;二是考查商业网点的选址及密度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命题法1 交通运输与聚落形态

典例

1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地域联系密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百余年来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对聚落兴衰的影响。

[解析] 根据图示北京及张家口的交通线路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交通线路增多和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而交通条件发展和衰落会影响沿线聚落的兴衰。

[答案] 运输方式变化大;出现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交通线路增多,路网密度变大。古驿站衰落;部分聚落(张家口、崇礼等)等级提升。

【解题法】 交通运输对城市形态影响的分析方法

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时,应首先明确交通运输状况,尤其是交通线路的延伸方向,因为它往往影响聚落的扩展方向,从而影响聚落的形态变化;其次再结合聚落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中经济布局的变化等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下图所示某城市不同时期空间形态的变化,由图中聚落的空间形态分布可以看出,该城市a时期城区主要沿河流分布,呈条带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水运;b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沿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扩展,街区面积不断扩大,说明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改变了城市形态。

命题法2 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典例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地某传统美食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自从沿线高速公路建成后,以经营该传统美食为主的餐饮业在甲地逐渐衰落,而在乙地日趋兴盛。下图示意区域中心城市M至甲地的交通线。

分析高速公路建成后,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在甲地与乙地此衰彼盛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的影响。由图文资料可知,M市是主要食客源地,修建高速公路之前,甲地位于通向M市的公路旁边,生意兴隆;但修了高速公路之后乙地紧靠高速公路且有出入口连接,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吸引该传统美食餐馆和M市消费者集聚,进而由于集聚产生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餐饮业得以兴起。而甲地因远离市场且交通不便,传统美食生产逐渐衰落。仔细读图,联系交通运输的影响是答题关键。

[答案] M市为主要食客源地。高速公路快捷、方便,吸引M市的更多食客。高速公路在乙地有出入口(乙地来往M市远比甲地方便)。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馆在乙地开设更多,名气渐盛;而甲地因交通相对不便,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逐渐衰落。

【解题法】 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分布规律的影响

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下题。

1.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答案 D 解析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飞机制造技术提高,飞机续航能力增强,所以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就不需要经停甘德机场了。

下图是我国某城镇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随着新城区的建设,区域交通格局改变,待建码头的主要作用是()A.实现各类交通有效衔接

B.减轻城镇人口压力 C.拉动城镇向西迅速扩展

D.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的意义。图中显示待建码头靠近高速公路,且与普通公路相连,位于多条交通线交会处,起到了区域水运与陆运交通衔接的作用,故A正确。另外,也可从题干中“区域交通格局改变”这一信息来得出答案。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同学们经考察认识到,最利于该商城发展的区位条件是()A.靠近铁路、公路,货运成本低 B.位于大城市之间,顾客来源广 C.接近城市边缘,土地成本较低 D.远离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优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商业中心的区位条件,以国际品牌为主的大型商城选址首要考虑的是消费人群和市场。从图中看出,大型商城位于北京和天津之间,交通便利,顾客来源广,接近大量的消费人群,故B项正确。交通便利主要是为了方便顾客出行,而不是为降低货运成本,故A项错误。C项不是大型商城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D项与大型商城的发展关系不大,C、D项错误。

下图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单位h为小时)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

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 C.城市服务范围扩大

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变化,可知城市间的时间距离缩短,但不是实际距离缩短,高铁建设对城市内部时间距离没有影响,城市范围扩大,城市内部交通没有变得更加拥堵。

5.由图中信息预测,将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是()A.甲城

C.丙城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计划中的城际轨道的布局和城市等级,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铁布局逐步完善,城市等级高的乙城市将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

6.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乙城 D.丁城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答案(1)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其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2)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解析 第(1)问,应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里程、交通运输线密度、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交通运输网的构成等方面进行描述。第(2)问,应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人口迁移等)及城市化特征(包括城市数目、城市等级、城市规模、城市的空间分布、城市等级体系等)两方面进行说明。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

(3)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

答案(1)路网特点:线路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作用: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

(3)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解析 第(1)问,根据图中铁路分布可知其路网特点;作用主要从产品的输出和输入方面回答。第(2)问,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应从横贯沿海地区、连接东西向铁路方面回答。第(3)问,铁路建设需要用到建筑材料、钢材、零部件、运输工具等,因而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机械、电子通信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读“美国各类运输方式按里程增长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分别表示的运输方式是()A.①运河 ②铁路 ③公路 ④民航 B.①运河 ②公路 ③铁路 ④民航 C.①铁路 ②运河 ③公路 ④民航 D.①运河 ②公路 ③民航 ④铁路

(2)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下列有关美国运输方式增长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每一条成长曲线最高点是由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决定的 B.新兴的运输方式竞争可能使原有运输方式地位相对下降 C.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运、铁路的货物运输量将快速增长 D.第三产业和高技术的发展可能使货物运输更注重提高运输质量

[错答](1)B(2)D [错因分析] 本组织出现错误的原因:一是不了解选项中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而错选;二是对水运特点理解不透彻而错选。

[答案](1)A(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运输方式发展最早,且目前运输里程增长小,可判断其为运河;④运输方式发展最晚,且运输里程波动增长,为航空运输;③运输方式运输里程最大,说明③运输方式最灵活,为公路运输。故A项正确。第(2)题,水运运量大,速度慢,而铁路运输运量大,且速度相对较快,更具有竞争性。所以随着经济发展,铁路运输货物量将增加,而水运则会相对减少,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心得体会]

„„„„„„„„„„„„„„„„„„

„„„„„„„„„„„„„„„„„„

基础组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武邑中学模拟]2013年12月28日,沪汉蓉铁路渝(重庆)利(利川)段开通,至此沪汉蓉铁路客运专线全线贯通。该专线经过多种地形区,多次跨越江河,修建难度大。据了解,目前唯独宜昌至利川段未开行动车。读图,完成1~3题。

1.促使沪汉蓉铁路渝利段开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技术因素

C.经济因素

答案 C 解析 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因此当前影响我国铁路修建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

2.宜昌至利川段未开行动车的主要原因是()A.沿线资源丰富,运量大,难以提速 B.沿线地形条件复杂,桥梁、隧道居多 C.沿线人口稠密,地表崎岖,气候条件复杂 D.沿线经济落后,小城镇太多 答案 B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宜昌至利川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条件复杂,多桥梁、隧道,难以提速,故一直未开行动车。

3.关于沪汉蓉铁路修建的主要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交通更完善,前来务工、旅游等的客流将加速流动 B.增大了铁路联网效应,直接缓解了长江沿江货运压力 C.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圈、长江三角洲城市圈联系更密切

D.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十”字铁路结构,从武汉到全国各大城市更快捷

B.政策因素 D.自然因素 答案 B 解析 该铁路为客运专线,故不会直接缓解长江沿江货运压力。[2016·枣强中学一轮检测]“最短时间距离”是指某铁路站点与其他铁路站点之间列车运行的最短时间之和,单位为百小时(100 h),可用来表示铁路交通通达度。图一为“中国铁路站点最短时间距离等值线分布图”,图二为“几种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一中铁路交通通达度最好与最差的站点分别是()A.北京、福州

C.兰州、哈尔滨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内容可知,数值最小的通达度最好,数值最大的通达度最差,可作出判断。

5.关于图二中运输方式科学的理解是()A.甲适宜哈尔滨至成都长距离运输 B.快速文件由北京至拉萨选择乙方式最好

B.广州、乌鲁木齐 D.郑州、拉萨 C.丁是西安至兰州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D.上海至福州丙运输方式受水文影响最大 答案 B 解析 图二中,甲速度较低、运量较小,应为公路运输,适宜短途运输;乙速度最快,运量最小,应为航空运输,快速文件时效性强,故应选择航空运输;丙速度较快、运量较大,应为铁路运输,连续性好,不受水文影响;丁速度最慢、运量最大,应为水运,西安至兰州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应为铁路。

[2016·衡水中学周测]地铁和轻轨构成重庆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下图示意重庆市已建成通车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重庆的轨道交通叙述正确的是()①长江以北轨道线路密度比长江以南密度大,是因为长江以北多平原,长江以南多山地 ②重庆的轨道交通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 ③重庆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的正面影响是提高沿线的房地产价值 ④重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的最主要目的是改善交通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长江以北商圈分布多,说明重庆市人口和经济中心在长江以北,故轨道线路长江以北密度更大;图示明显看出重庆的轨道交通并不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交通通达度提高,房地产价值会提高。

7.新建轨道交通的沿线最可能出现()A.中心商务区

B.居民住宅区 C.大型工业区

D.城市绿化带 答案 B 解析 新建轨道交通沿线通达度提高,便于市民出入,最可能出现居民住宅区。

[2016·冀州中学月考]河池市地处云贵高原南缘,位于广西西北部。河池机场位于河池市西北方向的见塘山,距离市中心37千米,是削峰填沟建成的山顶民用国内支线机场(如图)。机场2014年8月投入运营后,广西的机场数量增加到7个。完成8~9题。

8.河池市选在山顶建设机场的主要原因是()A.降低建设费用

B.满足飞机起降净空需求 C.保护生态环境

D.开辟见塘山新的旅游景观 答案 B 解析 河池市地处云贵高原南缘,山岭绵延,在山顶削峰填沟既能满足机场跑道等地面建设的地形需求,又能满足飞机起降的净空需求,但建设费用高、技术难度大,生态环境改变较大。机场主要是交通设施,旅游景观作用微弱。

9.河池机场建设的重大意义有()A.缓解人地矛盾,分散河池市城市职能 B.河池建设成为广西航空枢纽城市 C.改善河池对外交通条件,加强区际联系 D.促进河池市沿边贸易进一步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机场属于交通建设,不属于分散城市职能范畴;河池机场为民用支线机场,不会成为广西航空枢纽;河池不在边境,没有沿边贸易。

[2016·武邑中学周测]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清末起,在杨庄镇、安池镇、后峪子村等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赶集日。其中杨庄镇集日为逢

3、逢7,安池镇集日为逢

4、逢8,后峪子村集日为逢

1、逢6。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庄镇集日慢慢变为逢

3、逢

5、逢7。完成10~11题。

10.与周围村落相比,后峪子村成为集市点的原因是()①基础设施完善 ②该村等级更高,服务种类更多

③地理位置较优越 ④交通通达度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与其周围村落相比,后峪子村位于区域村落的中心位置和乡道交会处,交通相对便捷,服务范围广。

11.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庄镇集日由逢

3、逢7慢慢变为逢

3、逢

5、逢7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安池镇消费能力下降 B.乡镇政策的影响

C.杨庄镇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D.杨庄镇服务范围缩小 答案 C 解析 杨庄镇集日由逢

3、逢7慢慢变为逢

3、逢

5、逢7,说明商业活动量增加,商业地位超过了同级别的安池镇。主要原因最可能是省级道路的开通,交通通达度提高,服务范围增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2.[2016·衡水中学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2014年11月20日,中国铁建与尼日利亚政府签署的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的商务合同,铁路西起尼日利亚经济“首都”、港口城市——拉各斯,东到卡拉巴尔,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下图示意沿海铁路线选线。

(1)指出沿海铁路建设对尼日利亚的意义。(6分)(2)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对中国有什么好处?(4分)(3)简析拉各斯成为尼日利亚最大商业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5分)答案(1)完善铁路网,促进石油等矿产资源输出;带

动沿线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建设期间和运营后都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尼日利亚就业率。

(2)带动中国装备出口,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中铁技术知名度,利于开拓中铁建设国际市场。

(3)位于沿海港口,有铁路通往内地,商品来源和服务范围广;拉各斯为大城市,本身具有较强的生产和消费能力。

解析 第(1)题,铁路建设的意义主要是经济(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和社会(就业、民族团结等)意义。第(2)题,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则增加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也提高了中国铁路技术知名度。第(3)题,商业中心的形成要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市场,便捷的交通,本身生产和消费能力等条件。

13.[2016·枣强中学猜题]阅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25分)

(1)从①②③④⑤五地中,找出最有可能发展成为较大规模聚落的两处并说明理由。(6分)(2)①地有一批矿石要运往⑥地,可选择的运输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利弊?(11分)(3)评价⑥处建港的区位条件。(8分)答案(1)③处,地处两条公路交会处,又是水陆交会点,交通便利;④处,地处两条河流交会处,又是水陆交会点,交通便利。

(2)方式一:先经公路从①运输至②处,再通过河流从水路运至⑥地。水运价格较低,运量较大,但运输途中增加装卸成本。

方式二:用公路运输至⑥地。直达目的地,但路途较远,增加运输成本。

方式三:先经公路从①运输至③处,再通过河流从水路运至⑥地。水运价格较低,运量较大,但运输路径增加,途中增加装卸成本,运输成本较高。

(3)陆域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港区陆地建设布局;河流、公路连接众多聚落,腹地宽广;水深岸陡,利于港区码头建设;位于河口海湾,利于避风、避浪,但河流带来的泥沙可能淤积严重。

解析 第(1)题,交通线交会点人流、物流量大,往往形成城镇。第(2)题,从①地出发顺公路走,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交会处即有不同运输方式的选择。第(3)题,建港的区位条件要从水域和陆域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能力组

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2016·衡水中学期中]下图是2012年海南省四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货物周转量(亿吨/千米)和旅客周转量(亿人/千米)统计图。据图回答下题。

14.四种交通运输方式对应正确的是()A.①—公路

B.②—航空 C.③—海运

D.④—铁路 答案 C 解析 图中显示③货物周转量很大,而旅客周转量很小,结合海南四面临海的位置特点,可判断③为海运。

[2016·武邑中学期中]我国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段地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施工技术。下图为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春季冻土消融

B.防止黏土地基沉降 C.减少大量占用稻田

D.降低洪水泛滥危害 答案 B 解析 长三角为“年轻”的冲积平原,地基比较松软。复合地基对地面混凝土垫层支撑作用强大,可有效防止软土地基的沉降。

16.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的建成通车带来的有利影响是()A.显著减轻航空运输的压力 B.提高沿线农产品的外运量 C.缩短中东部地区时空距离 D.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答案 D 解析 城际铁路以短途客运为主,可明显减轻两个城市之间公路交通运输的压力,对适合长途的航空运输和长距离的中东部联系几乎无影响,故A、B、C错误。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建成通车,内部交往更加便捷,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D对。

[2016·衡水中学期末]成都快速路网规划大致呈“三环十六射”状。读成都“三环十六射”快速路网(部分路段未显示)示意图,回答17~19题。

17.图中二环路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城区与外界的联系 B.形成快速进出城的道路条件 C.保证市内交通畅通 D.缓解城西方向的交通压力 答案 C 解析 城市环线的作用主要在于分散车流,缓解市区内部的交通压力。

18.成都“三环十六射”快速路网的建成()A.将促使城市中心商务区向外迁移,以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B.将加快市区人口向郊外迁移,从而完成逆城市化 C.将推动城市化进程,大幅度提升城市化水平

D.将完善成都城区路网体系,提升整个路网的承载能力 答案 D 解析 建设“三环十六射”快速路网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成都市区交通承载能力,使城市道路网进一步完善。

19.下图示意成都某出城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图中等高线数值a>b>c,则()

A.该高速公路大致为西北—东南走向 B.图中①处为背斜、②处为向斜 C.①处可能有高架桥,②处可能有隧道 D.该高速公路经过了鞍部地形区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指向标可以判断该公路为东西走向;①处为谷地,可能建有高架桥,②处为山脊,可能有穿山隧道;B、D两项所述无法判断。

二、非选择题(共24分)20.[2016·衡水二中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加利福尼亚州位于美国西海岸,面积41万平方千米,人口3 769万(全美第一),人口密度86人/平方千米。该州有发达的航空运输系统及高速、快速公路系统;其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其他重要的产业还有航空及硅谷的高科技产业。

2015年1月6日,造价680亿美元的美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在加州中部破土动工。加州高铁项目将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其客源主要来自旧金山和洛杉矶。通车后时速约为352千米,届时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将由原来的9小时缩短为2小时40分钟。下图是加州高铁规划路线示意图。

(1)指出加州高铁在选线时所考虑的主导因素。(4分)(2)该高铁项目曾引发当地民众不满,请分析其地理原因。(10分)(3)加州高铁经过30年的论证,最终立项。请说明加州发展高铁运输的理由。(10分)答案(1)地形、城市。

(2)加州已有完善的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系统;客源主要来自旧金山和洛杉矶,沿线客运需求量较小;修建高铁成本高;占用大量农田;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

(3)加州人口多,潜在的客运量大;高铁能增加出行方式,缓解原有交通的压力;使用可再生能源,利于改善大气质量;大大缩短了城市间的出行时间;高铁受天气影响较小。

解析(1)注意关键词“指出”,不需要具体说明。高铁线路穿过了众多城市,沿山脉之间的谷地穿行,说明地形和城市是主要影响因素。(2)一般从市场需求、造价,以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角度分析。依据材料知该地已有完善的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系统,客源主要来自旧金山和洛杉矶而需求量少,造价680亿等信息;图示路线穿过农业区,占用农田;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必然对环境有不利影响。(3)挖掘信息,从有利的方面分析。如人口多而市场潜力大,高铁速度快而使出行时间缩短,使用可再生能源而利于环境保护,高铁相对于航空受天气影响小等。

第二篇:【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23考点2 亚洲 (含解析)

考点二 亚洲

亚洲概况

纬度位置: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1)位置海陆位置: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 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

 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2)范围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3)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

亚洲主要分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1)东亚地区

(2)东南亚地区

(3)南亚地区

(4)中亚地区

(5)西亚和北非地区

日本和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特点

注意点

1.亚洲并非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南极洲跨经度360°,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而亚洲西起巴巴角(26°10′E,39°27′N)东至杰日尼奥夫角(169°40′W,66°05′N)跨经度约164°10′。

2.“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实更是中国的“经济生命线”

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中国原油进口多来自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的4/5左右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六成是中国船只。可见马六甲海峡已经与中国的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在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区,一般不能发展灌溉农业,下图中的甲、乙、丙、丁所示地区都是灌溉农业区。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河流中,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是()A.ad

B.ab

C.cd

D.bc 答案 A 解析 a是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d是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

2.图中所示地区不属于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的是()A.乙

B.甲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甲为中亚地区,不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3.图中所示地区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 C.气候变暖

D.酸雨危害 答案 B 解析 甲、乙、丙、丁地区因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考法综述] 对区域地理特征的考查是高考的必考点。多以图表资料为背景,结合某一特定区域考查其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综合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区域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能力,主要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命题法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典例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在中亚区域图中给出了地形、河流分布、降水空间分布等自然因素,农业区分布、农业区域差异、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结合图中信息及所学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回答。首先描述中亚地形、河流分布特征。中亚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当地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依据等降水量线分布状况描述。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类型及空间分布不同。读图知中亚城市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区。

[答案] 地形、河流分布特征:

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域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

降水量分布及其原因:

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 mm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 mm以上。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区绝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解题法】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 1.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确定一个区域范围或具体地点)。(2)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2.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1)地形

①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也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及地形剖面图来判断。

②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上来描述。

③地势特征:主要从地面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来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有两种:一是某方向高,相反方向低;二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2)气候:从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方面:

①气候类型: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②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一般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其气候特征;第二种是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要根据其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3)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状况(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3.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2)农业:主要从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注意生产结构的调整及其影响。

(3)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4)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5)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6)环境问题:其主要分为两大类: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1~2题。

1.贝加尔湖()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答案 D 解析 贝加尔湖每年封冻期长,冰层较厚,其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且北部纬度高于南部,封冻期会更长;湖面边缘受陆地影响大,降温快,结冰较早。故选D。

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答案 C 解析 水体结冰时释放热量,融冰时吸收热量,排除A、B选项;湖面结冰减少了水分进入大气中,因此降低了空气湿度,排除D;水域比陆地热容量大,可以减小气温年较差。故选C。

下图示意中南半岛部分地区河流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地势()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北高南低

D.南高北低 答案 C 解析 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根据图示河流流向可判断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C正确。

4.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谷子 答案 A 解析 中南半岛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所以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A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图一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图二为喀什和瓜达尔气候资料图。

(1)瓜达尔港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候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喀什终年干燥少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印度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5)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邻近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邻近印度洋主航线和世界主要石油产地)(2)喀什冬冷夏热,瓜达尔终年炎热

喀什夏季降水偏多,瓜达尔冬季降水偏多

深居内陆

地形闭塞

(3)地势起伏大

地质条件复杂

部分路段气候高寒,冻土广布

部分路段沿线沙漠广布(任答三点)(4)雨水

冰川融水

(5)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任答三点)解析 本题以修建中巴铁路的时事热点材料和相关规划线路图与气候资料统计图为背景,考查港口区位、气候特征、铁路工程建设、河流补给、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知识。(1)港口区位优势要从地理位置、港口水陆条件、腹地资源等方面考虑。(2)比较气候特点的差异主要从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及时间分布差异两方面进行,喀什终年少雨除了深居内陆之外,还有地形因素。(3)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自然原因要从地形、地势、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4)河流的补给类型包括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结合材料可判断印度河的补给类型是雨水和冰川融水。(5)沙漠化的防治措施包括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解析 本题以西西伯利亚平原为背景,考查沼泽的成因、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及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原因。(1)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因为题意要求“分析”,故要写清因果关系。(2)影响泥沙含量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的地形、植被、土质状况等因素。图中显示了两河流经地形区的差异。叶尼塞河由高原流向平原,地势落差大,流速快,侵蚀强,河流含沙量大;而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区,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3)影响鱼类资源丰富与否的原因主要从水温高低、营养物质多少角度考虑。鄂毕河注入北冰洋,河口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河口结冰时间长,冰层厚,活动空间小,鱼类成活率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沼泽植物吸收,很难到达河口,不利于河口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纬度高,冰层厚,营养物质和饵料也较为贫乏,不利于鱼类成活。

地球的固体表面崎岖不平,相对高度差别很大。下图示意地球上不同海拔的区域占地表总面积的比例。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

A.地球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大体相当 B.随海拔的增加,陆地面积逐渐扩大 C.大部分海区的深度在3 000~6 000米 D.海拔1 000米的地表面积最大

(2)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约为(28°N,87°E),B点的地理坐标为(11°N,142°E)。由此推断()A.过A,B的大圆的劣弧穿过欧洲 B.B点以西的群岛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C.A点以北有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 D.B点的形成以地壳的水平运动为主 [错答](1)D(2)C [错因分析] 本组题错误的原因,第(1)题主要原因是在比较地表面积时,只比较了陆地面积,忽略了海洋面积;第(2)题主要是因不能准确定位A、B两点的位置而错选。

[正答](1)C(2)D [解析] 从图中可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A项不正确;随着海拔的增加,陆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小,B项错误;在深度3 000~6 000米之间,海洋面积所占比重大,C项正确;深度4 500米的海洋所占地表总面积最大,D项错误。第(2)题,根据两地地理坐标及海拔可知,A点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珠穆朗玛峰,B地位于北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过A,B的大圆劣弧穿过亚洲,不穿过欧洲,A项不正确;B点以西的群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B项错误;A点以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而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C项错误;B点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故D项正确。

[心得体会]

„„„„„„„„„„„„„„„„„„

„„„„„„„„„„„„„„„„„„

基础组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冀州中学猜题]下图是我国编制的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所在大洋是()A.太平洋

C.印度洋

答案 B 解析 注意图中两个极点的位置,通过大陆轮廓可判断甲位于欧洲与北美洲之间,为大西洋。

2.乙大陆的环境特征与纬度位置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A.暴雪

B.烈风

C.酷寒

D.冰原

B.大西洋 D.北冰洋 答案 C 解析 乙大陆为南极洲大陆,因纬度高而气温低,故酷寒是其典型的由纬度位置带来的特征。

3.一艘海轮航行到丙地时,晚霞照映船舷。此时北京可能()A.红日东照

B.烈日当头 C.太阳西挂

D.满天星斗 答案 A 解析 依据图中信息,可判断丙地经度为105°W、且在赤道上,此时为18时左右,则北京时间为9时左右,正是红日东照。

[2016·武邑中学仿真]天津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下图中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①与⑦植被相似——大气环流相同 B.④与⑤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①与②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不同 D.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 答案 C 解析 图中①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而导致热量差异所致。①位于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⑦位于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④⑤都位于沿海地区,但海拔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候;⑤与⑥自然带不同主要是纬度不同导致的气候差异。

5.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地终年高温多雨

B.⑦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C.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低 D.⑥地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 答案 D 解析 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

[2016·衡水中学模拟]读某区域等降水量年较差(即某地降水量最多月和最少月之差)分布图,完成6~7题。

6.该地最可能位于()

A.亚欧大陆东岸

答案 A 解析 由定义上来看,降水量年较差越大说明降水的季节变率最大,只有草原、季风等气候的降水年较差最大,从图中可看出该地位于北半球,降水变率由东向西递减,说明东部降水变率大,北半球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降水变率比较小,所以由此可以判断位于大陆东岸,再由北美大陆东岸是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年较差小,所以只能是亚欧大陆东岸。

7.影响该地降水量年较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B.亚欧大陆西岸

C.北美洲东岸

D.北美洲西岸 A.地形

B.洋流 C.纬度

D.海陆分布 答案 D 解析 由上题可知该地应为温带季风区,降水差异最大的原因是季风风向变化,海陆分布是主要影响因素。

[2016·冀州中学期中]下图是“沿20°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甲、乙两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B.地形均以高原为主,地势北部高、南部低 C.均为重要的铁矿、锰矿产地

D.气候形成均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答案 D 解析 根据经纬度和海拔、地势起伏可以判断图中甲乙分别为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以高原地形为主,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属亚欧板块,两地都属热带季风气候。

9.关于乙地形区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域 B.现代冰川侵蚀作用强烈

C.河流均源出中国,注入阿拉伯海 D.扼亚澳之间的过渡地带 答案 D 解析 中南半岛位于太平洋、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位置。[2016·衡水中学仿真]下图所示国家为世界重要红茶生产国。据考察发现,M地第一季度生产的茶叶质量最好。读图完成10~11题。

10.导致M地该季度茶叶质量最好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市场

C.土壤

D.气候 答案 D 解析 四个备选项中唯有气候条件在不同季度有明显变化,故选D项。

11.推测下列四地中,七月份降水量最大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解析 该地位于南亚,7月盛行西南风,甲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而降水最多。

二、非选择题(共25分)12.[2016·枣强中学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图一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二为图一中M地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 图三为图一中甲湖泊2000年8月某时卫星遥感图片,图四为图一中甲湖泊2010年8月某时卫星遥感图片。

(1)该地区风力作用十分显著,试分析原因。(10分)(2)根据资料分析图一中棉花带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3)分析材料二中湖泊东侧萎缩明显的原因。(7分)

答案(1)位于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植被稀疏;以内流河为主,地表水欠发育;土壤发育差,平地多沙质沉积物。

(2)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棉花生长;水源充足;地形以平原为主,便于耕作。

(3)湖泊东侧湖床海拔较高;湖泊东侧无河流注入;湖泊东侧沙漠广布,风沙侵吞明显。

解析(1)风力作用是一种外力作用,它受干旱、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少、地表水缺乏、流水作用微弱、地表物质疏松等的影响。(2)中亚地区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水源、地形等方面分析。(3)湖泊东侧萎缩明显,和东侧湖床地势高、水源补给少及东部沙漠的扩张有关。

能力组

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2016·冀州中学一轮检测]随着T海峡海底隧道开通,国家间和大洲间的流通进一步加大。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14题。

13.图示铁路联通了()A.非洲和亚洲

B.北美和南美 C.欧洲和亚洲

D.亚洲和北美 答案 C 解析 依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断该海峡为土耳其海峡,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14.开凿T海峡海底隧道面临的最大的自然威胁最可能为()A.寒潮

B.地震 C.潮汐

D.飓风 答案 B 解析 海底隧道一般不会受海洋表面的风、水的威胁,但易受地质因素影响,该处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附近,故地震是最大的自然威胁。[2016·武邑中学一轮检测]下图为世界两区域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示两区域()A.地势平坦,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B.地处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C.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稳定 D.外力作用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对比,意在考查考生的区域定位能力和知识调用能力。甲区域位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乙区域位于恒河三角洲,故两区域外力作用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16.下列人文景观能够在甲图所示区域看到的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景观的位置判断,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调用能力。A图景观为印度泰姬陵,B图景观为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C图景观为意大利的罗马斗兽场,D图景观为我国西藏的布达拉宫。

二、非选择题(共35分)17.[2016·武邑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各题。(35分)材料一 阿拉伯半岛示意图。

材料二 沙特阿拉伯气候干旱,降水通常不会渗入地下蓄水层。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沙特阿拉伯一直在沙漠中开采地下水,用于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水文学家相信这些水只能够开采50年。目前沙特阿拉伯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材料三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实行自由和稳定的经济政策,迪拜快速由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目前有“中东的香港”之称。材料一右下图为迪拜2010年GDP比重图。

(1)分析阿拉伯半岛西南部降水量偏多的原因。(6分)(2)从自然资源性质角度分析沙特阿拉伯地下水的类型。(10分)(3)近几十年来,沙特阿拉伯的________工业迅猛发展,请说出该工业发展对本国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1分)(4)简述迪拜迅速崛起的区位优势。(8分)答案(1)夏季受西南风的影响,西南风掠过红海带来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2)不(非)可再生资源。地下水储量少,地下水的补给极少,开采利用量大,开采利用速度远超过其再生速度,易枯竭且很难再生。

(3)石油

促使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促使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使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4)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解析(1)可从大气环流、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多的原因;西南风可借鉴南亚夏季风成因来判断,地形注意红海沿岸等高线。(2)自然资源性质是指可再生还是非可再生,只能开采50年是提示。“气候干旱,降水通常不会渗入地下蓄水层”,说明储量少、补给少;“一直在沙漠中开采地下水”“只能够开采50年”,说明开采量大,开采速度超过再生速度而难以再生。(3)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可从产业、人口、观念等角度分析,注意材料中提及“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4)图示迪拜处于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从迪拜2010年GDP比重图可看出迪拜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政策体现了政府的支持。

第三篇:【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1考点2 全球气候变化 (含解析)

考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 变化特点及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为: 全球变暖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

(2)对农业的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

注意点

1.温室气体不只包括二氧化碳气体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那些能够吸收地球表面放射的长波红外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的气体。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水汽,它在大气中的含量不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氯氟烃和臭氧等。

2.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不一定是海平面上升导致的

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与海平面上升有很大的关系,但不一定完全是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有些地方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而被海水淹没,如我国的上海、天津等城市,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沿海的低地被海水淹没。

3.全球变暖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全球变暖是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质时期来看,地球恰处在间冰期,气温是在上升,只不过近百年来气温上升的幅度增加是由于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所致。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变暖的程度。

下图为“1993年~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 km高度)空气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 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CO2少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 答案 A 解析 “观测数据曲线”显示CO2含量冬半年较多,夏半年较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冬半年人们燃煤取暖,CO2排放量大,而植被光合作用弱,固定CO2少。

2.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是()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 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答案 D 解析 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CO2含量增多,气候变暖,高纬度西伯利亚地区森林带北扩、高山林带上限位置向上移、海岸线向南退缩,但气温仍不能满足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的需求。

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界线的变化最可能发生的是()①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下降 ②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海拔高度上移 ③水稻、小麦生长分界线向低纬度推移

④橡胶、甘蔗栽培北界向高纬度推移 A.①②

C.②③

答案 D 解析 全球变暖,高山雪线的海拔高度将上升;高山的森林、草原界线会由于热量条件改善,海拔高度上移;农作物种植范围分界线将向高纬度推移。

4.若全球变暖加剧,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A.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增强

B.①③ D.②④ B.低纬海区台风强度减小 C.中纬内陆地区干旱面积减小 D.沿海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 答案 D 解析 全球变暖,高纬大陆上冬季高压势力减弱;低纬海区由于升温,使台风强度增强;中纬内陆地区由于蒸发更加旺盛,干旱面积增加;沿海地区由于蒸发量增大,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

5.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直接明显减弱()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答案 C 解析 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会相应减少。

[考法综述] 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高考对气候变化的考查重在全球变暖的影响。掌握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变化是关键。

命题法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典例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问题。马尔代夫是位于印度洋中的岛国,陆地的主要构成是珊瑚岛,海拔极低。全球气候变暖后,海水温度也会相应的提高,因此会影响到珊瑚的正常生长,所以会带来珊瑚退化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大量融化以及海水因受热而膨胀,使海平面上升。因此,D选项正确。

[答案] D 【解题法】 全球变暖影响的分析方法

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影响不同。具体的分析思路:①科学分析全球变暖对大气圈本身的影响,如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加大、极端降水事件等气象灾害增加;②分析大气圈诸要素变化对水圈、生物圈、人类社会(智能圈)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蒙古高原

C.巴西高原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

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成分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答案 B 解析 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3~4题。

B.海陆分布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B.亚马孙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

C.流水搬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据图中两个年份的冰川面积对比可以得出,2011年冰川面积缩小明显,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造成的,故A项正确。

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蚀作用增强

C.干旱程度加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流域冰川面积变小趋势不变,冰川侵蚀作用减弱,A项错误。冰川面积减小,水资源减少,流域内绿洲面积也会减小,B项错误。冰川面积减小,水资源减少,干旱程度会加剧,C项正确。河流的流域面积与冰川面积变化关系不大,D项错误。

5.有研究认为,近几年欧洲西北部(参见下图)冬季温度偏低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其合理的解释是()

B.绿洲面积增大 D.流域面积扩大 B.地壳抬升 D.风力侵蚀

A.海平面上升导致沿岸上升流减弱 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C.极地东风带北移导致偏北风加强 D.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欧洲西部不受上升流影响,A项错误;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导致冬季温度偏低,B项正确;全球变暖不会导致极地东风带北移,C项错误;中纬度降水增加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小,D项错误。

下图示意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某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况。读图,完成6~7题。

6.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A.逐步变暖

C.逐步变冷

A.海水侵蚀能力的变化 B.极地冰川融冻速度的变化 C.河流泥沙沉积速度的变化 D.海岸地貌形态的变化 答案 6.B 7.B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从早全新世→中全新世→现代,海岸线出现先大幅度后退再前进的过程,即海平面先大幅度上升再下降。气候变暖,海水热膨胀及极地冰川融化会使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冷,海平面将会下降。

B.先暖后冷 D.先冷后暖

7.气候变化会对海岸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第四篇:【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6考点1 全球性大气环流 (含解析)解析

专题六 大气环流与气候

考纲展示 命题探究

考点一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

不同纬度地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雨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纬度地区因大气运动状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其分布及与雨带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下图所示: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海陆气压中心形成的原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形成的气压中心

三、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最为典型。东亚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间的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其形成的季风环流也最典型。东亚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见下表。

注意点

1.地球上所有的气压带其形成原因并不相同

地球上的所有气压带,按其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包括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二是动力原因形成的,包括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并非季风形成的唯一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是由于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3.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出现并不代表相关气压带的消失

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而残留在海洋上;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而残留在海洋上。

下图为“以极地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代表高气压带的数码是()A.①③

C.②④

答案 C 解析 空气运动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读图,根据图中的风向箭头判断,②④是高气压带,①③是低气压带。

2.大陆西岸容易形成降水的气压带、风带是()A.①⑤

C.④⑦

答案 D 解析 结合图示风带风向与地转偏向力的关系知其位于北半球,⑤是信风带,一般是干燥的,在大陆西岸形成沙漠气候。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以干燥气候为主。④是极地高气压带,受其影响地区降水少。③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极锋,降水多。⑥是盛行西风带,在大陆西岸降水多。

读图,回答3~4题。

B.②⑥ D.③⑥ B.②③ D.③④

3.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 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 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 D.Q地位于信风带 答案 A 解析 低纬环流圈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从b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可知其为赤道低气压带,结合图中指向标,则可以判断图示环流位于南半球。

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 B.Q地盛行东北风 C.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各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相对方向可以判断该图为北半球的中纬环流,所以可以判断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湿润,Q地盛行西南风。

[考法综述] 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且常常与气候相结合,难度相对较大。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以及季风环流。本考法考查形式多样,近几年考题以与区域图的结合形式考查较多,即更注重大气环流在世界范围的具体分布与表现。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关键。

命题法 大气环流和风向的判读

典例

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A.①

C.③

A.气温分布

C.地势起伏

B.② D.④ B.降水分布 D.洋流分布(2)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解析] 第(1)题,考查图像的判读能力。注意图中纬度不是关于赤道对称的南北纬,均为北纬。0°纬线左侧是北半球7月份的风向和风速,0°纬线右侧是北半球1月份的风向和风速。判读四个点的风速和风向季节变化时,需要结合纬度和高度进行分析,即找到四个点关于0°纬线的对称点,然后对比分析即可。例如②点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 m/s,在右侧(1月份)相应的纬度和高度找出对应的点,其风向为西风,风速为15 m/s,风速变化为10 m/s。①点7月份的风速为10 m/s,1月份的风速为5 m/s,风速变化为5 m/s,风向均为西风。③点1月份的风速为0,风向为西风,7月份的风速为5 m/s,风向为东风,风速变化为5 m/s。④点1月份的风速为20 m/s,风向为西风,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15 m/s,风速变化为5 m/s。综合上述判断,②点的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故选B项。第(2)题,考查地理图像的判读能力。图中风向和风速的纬度分布规律一般是以下垫面附近为基准的,洋流、地势起伏、降水和气温的分布规律同样如此。据此分析,图中在下垫面附近,赤道附近的风向为东风,中纬度为西风。在盛行风的影响下,形成了北赤道暖流和西风影响下的洋流。因此D正确。赤道地区终年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图中的风速在赤道地区值最小,因此A、B两项错误;地势起伏不具有纬度分布规律,因此C项错误。故选D项。

[答案](1)B(2)D 【解题法】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技巧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作为地理示意图的一种,主要体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高频考点,解读分析思路如下:

1.借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

(1)结合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 名称,如图乙。

(2)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丁;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2.两方面入手分析气压带成因

(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3.据季节分析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与二分日相比,北半球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以此来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如图乙显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4.“由因索果”判断气候类型

(1)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2)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下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

C.阿留申低压

答案 A 解析 10月8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亚欧大陆上的蒙古高压(亚洲高压)势力大增,在其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早晚温差较大,出现“露气寒冷,将凝结”的现象。印度低压出现在北半球夏季;阿留申低压位于北太平洋,对我国影响不大;夏威夷高压盛行于夏季的太平洋。

下图所示半岛夏季沿海地区气温可达46 ℃,内陆则高达49 ℃,读图,完成下题。

B.印度低压 D.夏威夷高压

2.该半岛夏季干热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的增温作用

C.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及大气环流知识。通过图中的信息可判断该半岛为阿拉伯半岛。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影响该半岛。因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故该半岛夏季干热。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3~4题。

B.受干热的西北风影响 D.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

3.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影响雾形成的因素。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一方面是由于该区域多雾天气;另一方面是雾气形成后不易扩散。降水较少,空气湿度较小,不利于雾的形成,故A项错误;较高的气温、较强的光照条件都有利于雾的扩散,故B、D项错误;风力弱不利于空气流动,即不利于雾的扩散,故C项正确。

4.夏季,S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

C.低压控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形成原因。S市位于北半球30°N~40°N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故D项正确。

研究发现,珊瑚礁形态受盛行风影响。下图示意某海域珊瑚礁群岛的分布。读图,完成5~6题。

B.西风带影响 D.高压控制 D.光照较强

5.下列有关影响珊瑚礁形成因素的判断,最合理的是()A.珊瑚礁的走向大致与盛行风向接近B.珊瑚礁沿低频风向方向向两端延伸 C.风浪可能扼制了珊瑚虫的生长繁殖 D.珊瑚礁走向主要受地壳水平运动影响 答案 A 解析 结合风向玫瑰图和珊瑚礁群岛分布特征,可知图示珊瑚礁东北—西南延伸方向和盛行风风向一致。

6.根据风向判断,该珊瑚礁群岛分布的海域最可能是()A.红海

C.黄海

答案 D 解析 图示海域盛行“东北—西南”风,应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D项符合。

7.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加勒比海 D.孟加拉湾

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答案 冬半年M渔场和N渔场都盛行西风,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夏半年N渔场仍盛行西风,而M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

解析 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M、N区域冬季都受西风带控制,多阴雨天气。N区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M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晴朗天气

第五篇:高考地理4.2交通运输布局复习教案鲁教版必修2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学会分析重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

3、了解各种交通运输站点的特征和功能,以便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4、了解城市交通网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结合分析本市的交通网,模拟设计更为合理的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方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一般步骤的了解,学习进行简单的区域交通运输线路模拟设计。

2、通过阅读青藏铁路资料和上网查询与本地区相关的新建交通线资料,学会分析影响具体交通线的区位因素。

3、以上海港为例,了解综合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4、通过对香港国际机场的区位分析,归纳航空港选址的主要区位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重大交通工程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家乡交通网络进行分析评价,培养学生关注身边问题、学以致用、参与家乡建设和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点的区位因素。

2、理解城市交通网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交通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

1、影响青藏铁路区位选择的因素。

2、港口形成的条件及区位因素分析。

3、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道路网规划。教学方法:

1、采用综合分析法,对各交通运输线和站点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2、充分利用有关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和归纳。

3、探究法进行区域交通布局设计。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提问: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是最基本的、历史最悠久的、地域性最强的联系方式?——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离不开线路、站点和运具三大要素。线路和站点共同构成交通运输网,它们的布局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下面我们分别进行分析。质疑讨论 反馈矫正

一、交通运输线

[如果让你为某地区进行交通线路设计,你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让学生说说看]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我们要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主要遵从造价低,经过地区客货流量 大,运输效率高,施工比较容易等原则。

[活动,阅读知识窗——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共同性区位因素

[创设问题情景]读“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网分布图”,从全国看,我国什么地区交通最落后?(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系列的重大工程相继建设起来。我国十五规划的重点工程——青藏铁路将于2007年建成通车。

[请大家阅读青藏铁路的相关资料,结合我们平时积累的各种相关信息,分析青藏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

2、分析青藏铁路的区位因素

图4-2-1所示的是进藏铁路路径和走向的四种方案:①青藏方案,②甘藏方案,③川藏方案,④滇藏方案。在阅读完课文中P94的内容后分析、回答如下

问题:

(1)目前西藏的现代运输方式主要有 _运输和________运输两种。其中线路①经过__ __盆地。

(2)四种方案中_____方案最佳。因为需新修的线路里程_____,地形__________,桥隧长度_____;从技术上看,_________施工问题基本解决,投资_________,工期_______,建成后维修养护费用_____。

2(3)川藏线方案和滇藏线方案铁路沿线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镇要比青藏铁路沿线多得多,为什么这两个方案目前还不具备实施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地理条件因素——高原缺氧、冻土和生态环境脆弱【有一定制约作用】 经济社会因素——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生活贫困【主要决定因素】 政治因素——维持青藏地区的稳定,增强民族交流和团结,确保国家统一。科技因素——冻土问题得以解决 又会对整个环境产生影响。

3、归纳交通线建设的意义

[引导学生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不要求死记硬背] 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

[转承]在进行线路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交通运输站点的布局和交通枢纽的建设。

二、交通运输站点

1、交通站点的类型

学生总结:火车站、汽车站、港口、航空港

2、站点的区位选择的原则

教师启发并提问:汽车占一般位于城区的什么位置,为什么?总结站点的区位。学生总结:汽车站和火车站:位于城区外围,并在对外交通便利处 学生分析:处在城区内部的危害。

航空港对技术和安全的要求高,占地面积广,设备齐全[P98活动,见附航空港的建设] 过渡:作为海上交通的主要站点:港口,我们相对较陌生,4、港口的区位条件

[请阅读P97第一段,了解港口与其他交通运输点有什么不同?它由哪几部分组成?](1)港口的概念(2)上海港的区位

自然条件 陆域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上海港的规划和建设。

水域条件——港区沿长江和黄埔江分布,长江和黄埔江为港口提供船舶入港航道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有利条件)但三角洲坡度平缓,水流分叉多,致使流量分散,泥沙容易淤塞航道。(不利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城市的依托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基地,人力、财力和物资优势对上海港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腹地——腹地的经济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性质(综合性还是专业性)和规模。上海港的经济腹地广阔,且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读图4-2-10“上海港的经济腹地示意”)这是世界其他大港无法比拟的。

【保证因素】

[转承]一方面,交通线的建设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交通线的建设 3

[转承]城市是区域的交通中心,往往是多种交通方式交汇的地点。下面我们来了解城市交通网的布局。

三、城市交通网

城市交通网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1、城市交通运输特点(读图4-2-14)(1)点、线、面紧密结合;(2)各种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

2、城市道路网模式(读图4-2-15)

不同的城市,其道路网的特点是不同的。如我国大部分大中城市都采用象合肥市一样的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城市采用环行-放射式道路网。

3、城市交通网规划原则

城市交通网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保障城市活动的有效运转,而且影响着居民生活。若其规划不合理将引发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请学生说一说城市交通问题有哪些?(答:交通拥挤;交通环境污染等)]。

因此,城市交通网的规划建设,应以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效运转作为总目标,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请阅读教材P99-P100的六个蓝点内容,注意理解)

(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交通用地要有利于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和合理的交通运输网(2)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适应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3)要区分不同性质的道路性质,结合具体城市用地情况,构筑不同的道路系统。(4)充分利用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等,合理规划主干道,减少工程量。(5)应考虑城市环境和保护城市风貌的要求。

(6)要满足铺设各种管线,以及与地铁工程等结合的需要。

[转承]尽管我们已经关注要进行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但随着人口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交通问题在所难免。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它呢?

[学生读教材最后一段,读图4-2-16] 4 城市交通问题及解决措施

(1)问题:交通拥挤和交通污染(2)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四、巩固迁移

《创新课时训练》两课时内容

下载【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6考点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含解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霸优课】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6考点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含解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