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反思
成都市川化中学 黄荣锋
引言 2008年4月,成都市川化中学举行了“教学建模月”活动,其中重点探究了“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评讲课”等三种模式课型的建模。我在其间承担了一节《组合习题课》的公开课的教学,结合这节课的教学,我谈谈对习题课的再认识。
波利亚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 “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习题课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形式.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教学占有较大的比例.在习题课教学中,师生通过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及其运用有进一步的理解,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在对例题解题策略的思考和解题方法的探求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挑选例题:
1.例题选择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二是技能目标,要通过本节学习,巩固哪些知识,扩展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理解和体验哪些思想方法,形成什么技能,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将成为简单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使学习内容缺少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难以很好地沟通和联系.例题的安排难以达到示范性,习题的安排也缺少典型性,揭示习题的规律性也有困难.所以缺少目标的习题课不仅有盲目性,还会降低教学效率,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2.例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即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不宜过易也不宜过难,要把握好“度”。要注意题型的划分,习题类型一般有基础知识型、基本方法型、综合提高型、创新应用型等,在难度上要有低、中、高三级题型,这三级之间还应插入级与级之间的“缓冲”习题,形成“小坡度、密台阶”习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发现区”内解题,利于学生“步步登高”,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必胜信心.我们坚决反对把难题放在前面,坚决反对把整套习题安排得太难,要避免打击学生做题的积极性。适当安排综合提高型和创新应用型习题,有利于程度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习题的安排,既要体现知识与方法,也要体现能力培养与积极性调动.3.例题选择要有研究性,典型性,要克服贪多、贪全,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选择例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质量,以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挖掘共性;多题归一,归纳规律”。首先要让某些例题体现主要知识点的运用,体现通法通解,以起到加强双基的示范性,再通过适当的变式引申、变式训练,以达到夯实双基、举一反三之效.例题的安排要体现教学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分析例题前可适当回顾知识要点及解题的基本方法,以便例题的学习更自然、更轻松.二、重视问题分析:
1.传授波利亚《怎样解题》的解题观: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总结。在每次习题课前要向学生强调解题的一般步骤。针对具体习题,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道题都有问题。老师就应让他们暂时停下来,帮他们分析解题思路,找出入手点,可以用那些具体的解题方法,中间可能用到那些具体的知识点。题目解完后,应该进行回顾总结:在解题过程中,我们用到了那些数学思想方法,采用了那些常用技巧,还可以解决那些类型的问题。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分解目标,进行知识点定位,寻找问题突破点,选择解题方法。在习题课中,对每个问题,老师要尽量让学生来说明他们的思路和解法。遇到学生回答有错误的地方,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给其指出。例如本节课的一个引申题:以正方体的八个顶点为顶点四棱锥有多少个?有个学生就首先站起来说应该是八个顶点中选五个顶点的组合数。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把那位学生的错误原因展现出来,并给出了正确的解法。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强化等价转化与化归思想,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节课的大部分问题,基本都有两种以上的解法,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我也注意让同学们把每种对应的解法都展现出来,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4.注重思维方法和品质的培养,如逆向思维,正难则反,类比思想等,要求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切忌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三、注意反思引申:
1.注意对同一知识点的题型的归纳。在习题课当中,针对组合应用题的特点,老师要把它归纳成为几何问题、抽样问题、分组问题三种类型,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更加条理化的理解。
2.注意对同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的归纳。比如这节课中反复强调的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最常用的直接法和间接法等。
3.注意对特殊问题一般化的追求。比如这节课中的问题二,我就对三个不同的题目归纳到一起,采取了类似的处理方法。
如果能够把以上三方面的处理措施落实到平常的习题课教学中,我们就能少走许多弯路,真正提高课堂效益,也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其解题能力大有裨益。
附件 《组合习题课》简案
组合习题课
(教材分析)
一、组合应用题一般也分两类,即无限制条件和有限制条件的组合问题。常见的题型有:(1)抽样问题;(2)分组问题;(3)几何问题。
二、解组合应用问题的注意点
1)认真审题,根据题意分析事件是什么?
是哪类的组合问题?有无限制条件?通过怎样的程序来完成?(2)弄清限制条件,注意特殊元素,优先考虑特殊元素(3)恰当分类,合理分步
三、解组合应用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常见方法:(1)基本思路是直接分析和间接考察两类
(2)常见方法有:特殊元素、特殊位置法,间接法,分类记数法等
(例题讲解)
第一部分 几何问题
问题一:平面内有10个点,其中有某4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此外没有3个点在一条直线上(1)可以确定多少条直线? 直接法:C26CC140
241614CC140间接法
(2)可以确定多少个三角形? 间接法: 3C直接法
3C104116210(3)可以确定多少个四边形? 直接法 42231C6C6C4C6C41854431CCC间接法1044C6185
问题二
以正方体的八个顶点为定点的三棱锥有多少个?
C1258
变式
(1)以正方体的八个顶点为顶点的四棱锥有多少个?(2)正方体的八个顶点两两连线中有多少对异面直线? 第二部分 抽样问题
问题三
某班有50名学生,其中其中有一名班长,一名副班长,现选派5人参加一个游览活动,至少有一名班长参加(正副均可),共有 n 种不同的选法,其中错误的是(C)A B
48nC1C4C2C3248248nCC55054814249问题四,有6名儿童,其中3名会唱歌,2名会跳舞,1名既会唱C nCC歌也会跳舞,现从中选出2名会唱歌的1名会跳舞的去参加文艺演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方法一 CCCCC2312131223 方法二 CCC122423第三部分 分组问题
问题五
8本不同的书,按以下方式,各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1)平均分给甲乙丙丁四人。(2)平均分成4堆。
问题六
4个不同的球放入四个不同的盒子,把球全部放入盒内,恰有2个盒子不放球,有几种放法?
(总结)
解答组合问题的总体思路是:(1)整体分类(2)局部分步(3)考查顺序
(4)辩证地看待“元素” 与“位置”(5)善于利用组合模型
第二篇:习题课教学反思
习题课教学反思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樊昀峰
习题课是常规课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习题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习题课在几种课型中占有重要比重,为此我谈一下习题课中我的做法。
一学生正确认识习题课
习题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心理学认为,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因此老师与学生都要重视习题课。正确面对习题(试卷),做完习题不代表结束,应对每一选项认真分析并列出知识点,对于错误的题目分析其原因。我要求做完题(试卷)必须分析每一道题每一个选项,讲题之前进行检查。
二是课前认真备课
首先老师认真分析试题,列举考试知识点,指出重难点。再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指出优点及不足,第三要求学生认真“备课”,学生做完题后先自查,找不足整理思路,总结解题方法,然后分组讨论,在组长带领下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空间,激励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是课中高效上课
通过分组讨论及自查,达到会儿不讲,学生普遍存在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节省时间。周考月考试卷讲评一般一到两节课讲完。总结方法及知识点,整理解题方法,并设置类型题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避免学生中出现常考常错的现象。
四是课后认真总结
课后总结非常重要,是对知识的提升,我要求学生改掉以往将错题挪到改错本上的方式,应将题考查知识点列举出,并写出出错原因,总结解题方法。
传统习题课教学的最大弊端便在于“一言堂”,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严重压抑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和探索欲望,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教”,更多的应是自己“体验”和“悟”的过程。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篇二: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反思
成都市川化中学 黄荣锋
引言 2008年4月,成都市川化中学举行了“教学建模月”活动,其中重点探究了“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评讲课”等三种模式课型的建模。我在其间承担了一节《组合习题课》的公开课的教学,结合这节课的教学,我谈谈对习题课的再认识。
波利亚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 “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习题课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形式.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教学占有较大的比例.在习题课教学中,师生通过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及其运用有进一步的理解,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在对例题解题策略的思考和解题方法的探求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挑选例题: 1.例题选择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二是技能目标,要通过本节学习,巩固哪些知识,扩展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理解和体验哪些思想方法,形成什么技能,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将成为简单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使学习内容缺少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难以很好地沟通和联系.例题的安排难以达到示范性,习题的安排
也缺少典型性,揭示习题的规律性也有困难.所以缺少目标的习题课不仅有盲目性,还会降低教学效率,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2.例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即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不宜过易也不宜过难,要把握好“度”。要注意题型的划分,习题类型一般有基础知识型、基本方法型、综合提高型、创新应用型等,在难度上要有低、中、高三级题型,这三级之间还应插入级与级之间的“缓冲”习题,形成“小坡度、密台阶”习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发现区”内解题,利于学生“步步登高”,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必胜信心.我们坚决反对把难题放在前面,坚决反对把整套习题安排得太难,要避免打击学生做题的积极性。适当安排综合提高型和创新应用型习题,有利于程度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习题的安排,既要体现知识与方法,也要体现能力培养与积极性调动.3.例题选择要有研究性,典型性,要克服贪多、贪全,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选择例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质量,以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挖掘共性;多题归一,归纳规律”。首先要让某些例题体现主要知识点的运用,体现通法通解,以起到加强双基的示范性,再通过适当的变式引申、变式训练,以达到夯实双基、举一反三之效.例题的安排要体现教学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分析例题前可适当回顾知识要点及解题的基本方法,以便例题的学习更自然、更轻松.二、重视问题分析: 1.传授波利亚《怎样解题》的解题观: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总结。在每次习题课前要向学生强调解题的一般步骤。针对具体习题,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道题都有问题。老师就应让他们暂时停下来,帮他们分析解题思路,找出入手点,可以用那些具体的解题方法,中间可能用到那些具体的知识点。题目解完后,应该进行回顾总结:在解题过程中,我们用到了那些数学思想方法,采用了那些常用技巧,还可以解决那些类型的问题。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分解目标,进行知识点定位,寻找问题突破点,选择解题方法。在习题课中,对每个问题,老师要尽量让学生来说明他们的思路和解法。遇到学生回答有错误的地方,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给其指出。例如本节课的一个引申题:以正方体的八个顶点为顶点四棱锥有多少个?有个学生就首先站起来说应该是八个顶点中选五个顶点的组合数。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把那位学生的错误原因展现出来,并给出了正确的解法。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强化等价转化与化归思想,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节课的大部分问题,基本都有
两种以上的解法,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我也注意让同学们把每种对应的解法都展现出来,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4.注重思维方法和品质的培养,如逆向思维,正难则反,类比思想等,要求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切忌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三、注意反思引申: 1.注意对同一知识点的题型的归纳。在习题课当中,针对组合应用题的特点,老师要把它归纳成为几何问题、抽样问题、分组问题三种类型,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更加条理化的理解。2.注意对同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的归纳。比如这节课中反复强调的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最常用的直接法和间接法等。3.注意对特殊问题一般化的追求。比如这节课中的问题二,我就对三个不同的题目归纳到一起,采取了类似的处理方法。如果能够把以上三方面的处理措施落实到平常的习题课教学中,我们就能少走许多弯路,真正提高课堂效益,也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其解题能力大有裨益。
附件 《组合习题课》简案
组合习题课
(教材分析)
一、组合应用题一般也分两类,即无限制条件和有限制条件的组
合问题。常见的题型有:(1)抽样问题;(2)分组问题;(3)几何问题。
二、解组合应用问题的注意点 1)认真审题,根据题意分析事件是什么?
是哪类的组合问题?有无限制条件?通过怎样的程序来完成?
(2)弄清限制条件,注意特殊元素,优先考虑特殊元素
(3)恰当分类,合理分步
三、解组合应用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常见方法:
(1)基本思路是直接分析和间接考察两类
(2)常见方法有:特殊元素、特殊位置法,间接法,分类记数法等(例题讲解)
第一部分 几何问题 问题一:平面内有10个点,其中有某4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此外没有3个点在一条直线上
(1)可以确定多少条直线?
直接法:c2 6?cc?1?40 2 41614c?c?1?40间接法
(2)可以确定多少个三角形?
间接法: 3c 直接法 3?c104?116210篇三:物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雷雨
一、问题提出:
物理老师们都感到新课容易上,而复习课难上。自从任教高一物理以来,复习课难上便时时困扰着我,每每上完复习课,总会呆呆地坐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堂自我感觉很满意的复习课,却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灵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就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 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进行归纳的总结。
因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习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四、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等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
3、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拉成线,织成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等等。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邢燕燕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1、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教师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教师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教师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教师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 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教师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
浅谈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一、问题提出:
老师们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又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例如在复习电路分析题时,可以根据解答电路分析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
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为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习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
三、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四、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初中 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所以,首先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习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而不是象某些老师的“从第一题到第十题全做”或是“从13面到14面全部完成”;最后,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立马把大量的初三的复习题,针对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3、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有些教师,借口说自己没时间实际是在偷懒,或者是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上面四个“必”字,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作业要认真批改,但我发现实际中,绝大多数老师对作业是只“批”不“改”,这里我当然主要指的是问答题和计算题。对作业的批改是“为结果论”,只要结果是对的,立马一个红红的长长的“√”就上去了,至于学生用的什么方法,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结果是错的,旋即一个大大的“×”就划上去了,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狭隘。而老师的讲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壶“陈年老酒”,自己的知识也得不到更新。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订正,做到作业要能全面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校正及时。
4、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习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5、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等等篇五: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建立物理模型提高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的能力
天津一中 李永惠
摘要: 物理模型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分析研究问题的主要手段。繁杂多变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最终都要归结成学生熟悉的物理原理和物理模型,用熟知的原理、规律分析解决。物理模型是同类问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是同类问题的升华。无论试题情景多么新颖多变,物理过程多么复杂曲折,它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多么密切融合,其最终的落脚点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大都是物理模型的直接展现。可以看出,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突出地位,这样的教学设计在高三物理力学复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准确把握力学综合问题的实质和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的基本方法。对解决新问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物理模型 建立物理模型 提高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1. 物理模型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纷纷把目光投向教育,我国也不例外,从高考改革到基础教育改革,改革的方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使基础教育更适应信息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改革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学生素质,使各种能力协调发展,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课改的一对矛盾是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减少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新教材加强了点面结合,点上主干知识明确,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一个都不少,面上增加了许多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和高新科技内容,一改旧教材高度抽象理想化的情景与问题,使物理知识更贴近实际,学生学习物理倍感
亲切。如何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掌握更丰富的物理知识,物理模型的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抓物理模型教学,将最基础最典型的物理知识、物理问题介绍给学生,并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将研究方法也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以至升华。培养能力是落实课改的措施,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否找到一条知识与能力双赢的道路?这就是抓物理模型的教学。
2.物理模型教学也是高考改革的需要
高考改革的总趋势是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试题内容源于生产生活实际,许多试题的主干知识,就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如:宇宙演化等,这些知识在题干中都以大量文字叙述,形成“信息给予题”这种新体型。这样的试题,本着高起点低落点,重能力淡知识,要求学生能从大量文字中,摄取有效信息,然后转成物理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建模能力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展示。如果缺乏这种能力,面对这样洋洋洒洒几百字的题目,学生抓不住有效信息,建立不起恰当的模型,从何谈起解题。例如:2003年高考理综第34题为:一
传送带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传送带经
过ab区域时是水平的,经过bc区域时变为圆 弧形,(圆弧由光滑模板形成,未画出),经过cd区域时是倾斜的,ab和cd都与bc相切,现将大量的质量均为m的小货箱一个一个在a处放到传送带上,放置时初速为0,经传送带运送到d处,d和a的高度差为h..稳定工作时传送带速度不变, cd段上各箱等距排列,相邻两箱的距离为l,每个箱子在a处投放后,在到达b之前已经相对于传送带静止,且以后也不再滑动(忽略
经bc段时的微小滑动),已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t内,共运送小货箱的数目为n.这装置由电动机带动,传送带与轮子间无相对滑动,不计轮轴处的摩擦.求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这是一道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题。皮带传送物体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学生一般都接触过,但两者组合创新后,学生必须具有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才能过关。对于这一类问题,学生往往心存恐惧,常有有力使不上之感,经常可以听到反映,做一般性习题有能力胜任,而做新情景习题感到困难,问题抓不住要害,不知从何着手,不懂得往什么方向想问题,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和重视规范、抽象的知识的习得,学生无法把概念、规律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情景中, 学生的把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有很大的缺陷。
3.物理模型教学也是知识迁移创新学习的需要
物理模型来源于实践,形成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具有前瞻性。物理模型作为物理知识单元,是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组成综合问题的基础。创新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重组的过程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原有物理模型的缺陷,于是在同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同时,打破这个平衡,使之顺应新模式,建立新的物理模型。历史上从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再到玻尔的量子模型就是最好的例证。可见建立物理模型既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又是深入学习的条件,因此掌握好物理模型,培养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就是学活了知识。
二.物理模型: 1.何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典型的物理问题,是同一类基础知识、物理过程、思维过程的高度概括。是同一类问题,经过人们去粗取精后找出来的最本质的知识、能力、思维的结合体。学生认识了它、掌握了它,就可以利用它去分析、理解和解决同一类问题。2. 物理模型的特点:
(1)典型性是物理模型的首要特点。物理模型是从一类物理问题中,抓住主要的本质问题,删除干扰和次要因素,集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于一体,具有代表性的结晶。物理模型是同一类问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是同一类问题的升华。
(2)方法性是物理模型的第二个特点。物理模型不只是知识的结晶,同时也是思维的结晶。掌握好物理模型,除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之外,还可以从物理模型的建立,理解物理知识深刻的内涵及外延,体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升华为物理模型,用熟悉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判断,迅速找到突破口,尽快解答。
三.进行物理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已风靡世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具有较好的创造精神
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21世纪的要求。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规律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要求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队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它们解释新现象,想出好办法,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程序。总之,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而是要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建构有效的知识。
四.物理模型教学的具体实施:
下面以“建立物理模型提高解决力学综合问题能力”这节课为例,介绍物理模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课堂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子弹打木块”和“传送带问题”这两个力学中非常重要的物理模型及其一些相关的情景变换。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抽象、概括、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物理模型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符合课改重过程、重视学生参与的价值观,使学生可以从物理模型的建立,对同一模型的不同层次的体会和感悟,会为它丰富的内涵所折服,体会它的内在美。
第三篇:习题课教学反思
习题课教学反思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樊昀峰
习题课是常规课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习题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习题课在几种课型中占有重要比重,为此我谈一下习题课中我的做法。
一学生正确认识习题课
习题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心理学认为,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因此老师与学生都要重视习题课。
正确面对习题(试卷),做完习题不代表结束,应对每一选项认真分析并列出知识点,对于错误的题目分析其原因。我要求做完题(试卷)必须分析每一道题每一个选项,讲题之前进行检查。
二是课前认真备课
首先老师认真分析试题,列举考试知识点,指出重难点。再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指出优点及不足,第三要求学生认真“备课”,学生做完题后先自查,找不足整理思路,总结解题方法,然后分组讨论,在组长带领下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空间,激励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是课中高效上课
通过分组讨论及自查,达到会儿不讲,学生普遍存在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节省时间。周考月考试卷讲评一般一到两节课讲完。总结方法及知识点,整理解题方法,并设置类型题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避免学生中出现常考常错的现象。四是课后认真总结
课后总结非常重要,是对知识的提升,我要求学生改掉以往将错题挪到改错本上的方式,应将题考查知识点列举出,并写出出错原因,总结解题方法。
传统习题课教学的最大弊端便在于“一言堂”,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严重压抑了学生的自由个性和探索欲望,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教”,更多的应是自己“体验”和“悟”的过程。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上好高中数学习题课的感悟
上好高中数学习题课的感悟
大庆十七中学 李红
高效的习题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给学生上习题课,而且效果不错。为此,就数学习题课教学谈几点看法与体会及做法。
一、在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学生自我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习题的学习和解决停留在被动等待上,认为要做的事情是认真听讲和做笔记,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没有时间去多问几个问题,更没有时间和心思去质疑习题的对错及教师讲解方法的优劣。很少学生喜欢在例题解决后对习题进行小结和反思。(二)教师理解片面
1.教得“多”不等于教得好
教师总是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认为习题讲得越多越好,没注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
2.教得“好”不等于学得懂
教师讲课头头是道,上课只顾自己滔滔不绝,不顾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
3.教得“懂”不等于学得深 在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掌握是另一回事.很多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没有暴露自己分析问题的“元认知”,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4.教积极不等于学主动
做题,需要学生自己下工夫反复地练习与反思.教师的“积极”不能代替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准备充分,教学也很投入,有时甚至讲得满头大汗,但学生无动于衷,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二、上好习题课的关键
1.详细了解学生。
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备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困惑点,针对学情精心选择习题,设计习题的提问方式等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2.认真选题目。
(1)反复研读课标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做到心中有数。(2)充分用好课本习题,将各个版本中的好题为我所用。(3)以我为主,对教辅材料进行大胆删改。(4)积极进行原创题的研究和编制。3.激发学生求知欲。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促使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1)“分析—启发”模式。习题训练,目的是巩固知识,启迪思维,在习题训练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观察与联想,不仅会按原来的习惯性的顺序思考,而且会倒着推理,逆向思维,就会加强思维训练的深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方法按以下程序展开:教师呈现习题—学生观察讨论—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解题规律—学生解决题目并反思—教师总结解题规律。
(2)“探究—解决”模式。“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学模式的核心或共同点。“探究式”习题教学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解决,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这种方法按以下程序展开:教师提出问题—形成解题思路—分析解题困境—探求优化方法—教师启发引导—找到解决方案。
5.学法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温顾知识,发现盲点。教师在讲评习题时,一般都会涉及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应不失时机地主动回顾,然后根据回顾情况,对知识盲点及时做好记录,以便课后查漏补缺,对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回顾起到强化的作用。
(2)理清思路,触类旁通。教师在讲解例题时,首先是进行思路探索,然后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进行选择,用比较合理而简捷的思路完成解题过程。课后,学生对这些思路进行推敲或再思考,了解某些思路困难之所在,还要看一看某些思路是否可以改进。教师常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整体把握,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能得心应手。
(3)查漏补缺,锦上添花。老师讲到相关方面的习题时,学生应注意老师是怎样分析的,找到自己产生困惑的症结所在,一旦找到原因,如知识缺陷、理解错误、书写不当、计算失误等,就能有的放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反思总结,融会贯通。教师在讲评习题时,有时循循善诱,有时热情洋溢;学生在听讲时特别要注意老师的解题小结或点评,还要学会反思前后知识如何贯通;思规律:思考所运用的方法,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思多解:思考多种解法并优选,优化思维方式;思归类:回顾与典型例题同类的习题,进行对比,找到解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思错误:反思易错易混的地方,找出错因和解决的方法,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
三、提高习题课教学质量的非智力因素
1.调整教与学的方式。习题课是应以促进学生形成技能、提高能力为根本目的。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抽象,而且体验到了数学的趣、美,开放式的教与学使学生建构自己需要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新课程理念。习题课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能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要,促进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师生角色互动不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地位,而且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五篇:关于《电流习题课》的教学反思
今天是进入行知学校来的第一次公开课,让我没想到的是,已经久违的紧张又会到我的身上,不知是喜还是忧。通过各位老师的评价和我自己认真的反思,我发现如下问题:
一、关于上课状态的反思。
很久了,上公开课也罢,还是平常上课也罢,还是参加教坛新星评选也罢,好像紧张已经与我无缘,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今天的这节课我竟然又紧张了,由此我即喜又忧:喜的是曾经已经麻木的教学进取心和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又重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对上课的要求有了明显的变化,我从心底里渴望把这节课上好,渴望着能上出精彩的一节课,这说明我从“职业倦怠感”这个泥潭中终于爬了出来,此乃可喜可贺也;忧的是,这是一节习题课,想上出彩本身就很困难,何况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课的上法了,此乃职业倦怠感所致,结果尽管是绞尽脑汁也没有让自己太满意,这是让我深感不安之处。
二、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三个基本环节,一是基本知识点回顾,二是热身抢答题,目的是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这也是我上课的强项,结果这个目的达到了,第三是选择题,我采取学生闭眼举手指的方法表达选项,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动起来,而且能避免别人的干扰作出自己的选择,这样做的检测效果应该很客观而且检测面大,同时检测的手段也很新颖,个人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结果这个地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我最欣慰的地方;四是习题的设计,是一环紧扣一环,步步紧逼,把学生的最大潜能激发出来,而且尽可能的介绍典型的习题,这个习题是我自己设计的,从各位老师的评价看,我的这个设计非常成功。以上是这节课中我较为满意之处。
三、本节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中对学生语言的过多重复,这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二是在讲例题时没有将电流表的表盘画出来,给学生的理解题意带来困难;三是在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时,我在黑板上画出实物,让学生在黑板和草稿纸上同时练习,结果黑板上的学生很快的完成任务,而座位上的学生却连实物还没画好,更别说练习了,这是我预先设计的一个失误;四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当我让学生做练习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慌忙从抽屉中找草稿纸,可见学生的习惯还需加强培养。以上看似小问题,其实也都是我们上课时应格外关注的。
四、反思收获
通过反思,我最大的收获是:课堂有许多没有被别人关注到的细节,如果你关注到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