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学习之

时间:2019-05-12 23:1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学习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学习之》。

第一篇:新课改学习之

新课改学习之 教案与导学案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我们首先看二者的内涵。

在传统教学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从学生角度讲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从两者的内涵上,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主要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传统教学的教案,是在我国传统教学行为模式的基础上,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一种教会学生学习的线性预设材料。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案,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教”之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教也就无从谈到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当属前苏联凯洛夫的“六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以及后来在我国演化成的“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基本上是围绕这样的教学程序预设的。

而导学案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生命智慧为目标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学生学会、会学、创学的导航仪、路线图,方向盘,好的导学案必须是建立在把握学情基础上。大致的程序是在“五步三查”的基础上按照“自学——展示——反馈”进行构建的,但是不同的教学模式就会有不同形式的导学案。

2、表述的关系不同。教案是在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编写的,教案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必须围绕教师转,“学”必须服务于“教”,教师以及教师的教永远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以及学生的学要处于从属地位,一言以蔽之“三维中心”是传统意义教案的显著特征。在教案的编写上,打一个比方,如果说教师是地球,那么学生只能成为月亮,如果教师是太阳,那么学生就要成为地球。如果说“教”是地球,那么“学”就是月亮,如果说“教”是太阳,那么“学”就会成为地球。在这种师为中心,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案也必然深深打上这种教学思想的烙印。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堂主张要实现两个彻底的转变,即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为中心,为新课堂中的学生为中心;变传统课堂中的教为中心,为新课堂下的学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课堂为中心,为新课堂中的紧密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课内外的学习交流。因此,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师的教案,他主张“服务于学”,他最终极的追求是“会学”和“会学”,因而,他一定是变传统的探究教材、研究教法而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唯教”“唯师”为“唯生”,是教师新课改理念下的二次开发。叶圣陶先生:“教师为了不教”。不教而使学生学会的课堂才是高级的课堂,或者换句话说,那些不需要教而使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3、产生的过程不同。教案在老师一厢情愿的情况下,根据手中的教材预设好教学材料,它只关注老师的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等问题,而忽视学生的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因此,也可以说,教案中唯心的成分更多一些。因为对学生、对学情的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手中的教案依然是春风依旧,今年重复着去年的故事,一年甚至几年不变;市场上的各种版本的教案集,网络中下载的电子版的教案,都给我们老师们编写教案提供了所谓的捷径。

导学案是在课前查学情,课中查学情、课后查学情等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经过老师们集智备课,个人完善,实施中调整等环节形成的。它把学生为什么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作为思考的核心内容,所以在一份完整的导学案中学习方法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预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学生班与班情况不同,生与生的情况不同,所以每一份导学案都应该是独特的,在编制导学案上,我认为只有质量的高低,没有重复使用的可能。

4、具体使用的方式不同。教案是老师教学生的方案,老师按照事前的预设,按部就班就可以把所要讲授的知识讲授完毕,中间不会出现学生的质疑、对抗和补充。在学生看来,老师的教案就是圣旨,就是经典,只需言听计从跟随老师亦步亦趋就是好学生。而导学案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临时的生成,是立体的,在它的引导下,课堂是开放的,充满激情的,随时会出现质疑、对抗、补充等学习活动。学习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学生,老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圣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5、产生的效果不同。教案是老师用来教学的方案,但是即使老师教的再好,也不等于学生学得好。教案是平面化的、线性的,封闭的,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思维方式单调,思想狭隘的,缺少创新和生成,缺少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情感意识淡薄的生命。而导学案重在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悟,是开放的,生成的,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思维变得开阔,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会质疑和对抗,学会价值的判断和情感的体验。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

第二篇:新课改学习之

新课改学习之

教案与导学案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我们首先看二者的内涵。

在传统教学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从学生角度讲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从两者的内涵上,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主要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传统教学的教案,是在我国传统教学行为模式的基础上,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一种教会学生学习的线性预设材料。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案,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教”之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教也就无从谈到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当属前苏联凯洛夫的“六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以及后来在我国演化成的“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基本上是围绕这样的教学程序预设的。

而导学案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生命智慧为目标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学生学会、会学、创学的导航仪、路线图,方向盘,好的导学案必须是建立在把握学情基础上。大致的程序是在“五步三查”的基础上按照“自学——展示——反馈”进行构建的,但是不同的教学模式就会有不同形式的导学案。

2、表述的关系不同。教案是在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编写的,教案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

心,学生必须围绕教师转,“学”必须服务于“教”,教师以及教师的教永远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以及学生的学要处于从属地位,一言以蔽之“三维中心”是传统意义教案的显著特征。在教案的编写上,打一个比方,如果说教师是地球,那么学生只能成为月亮,如果教师是太阳,那么学生就要成为地球。如果说“教”是地球,那么“学”就是月亮,如果说“教”是太阳,那么“学”就会成为地球。在这种师为中心,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案也必然深深打上这种教学思想的烙印。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堂主张要实现两个彻底的转变,即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为中心,为新课堂中的学生为中心;变传统课堂中的教为中心,为新课堂下的学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课堂为中心,为新课堂中的紧密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课内外的学习交流。因此,导学案相比传统的教师的教案,他主张“服务于学”,他最终极的追求是“会学”和“会学”,因而,他一定是变传统的探究教材、研究教法而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变传统的教师课堂为学生课堂,变传统的“唯教”“唯师”为“唯生”,是教师新课改理念下的二次开发。叶圣陶先生:“教师为了不教”。不教而使学生学会的课堂才是高级的课堂,或者换句话说,那些不需要教而使学生学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3、产生的过程不同。教案在老师一厢情愿的情况下,根据手中的教材预设好教学材料,它只关注老师的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等问题,而忽视学生的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因此,也可以说,教案中唯心的成分更多一些。因为对学生、对学情的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手中的教案依然是春风依旧,今年重复着去年的故事,一年甚至几年不变;市场上的各种版本的教案集,网络中下载的电子版的教案,都给我们老师们编写教案提供了所谓的捷径。

导学案是在课前查学情,课中查学情、课后查学情等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经过老师们集智备课,个人完善,实施中调整等环节形成的。它把学生为什么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作为思考的核心内容,所以在一份完整的导学案中学习方法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预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学生班与班情况不同,生与生的情况不同,所以每一份导学案都应该是独特的,在编制导学案上,我认为只有质量的高低,没有重复使用的可能。

4、具体使用的方式不同。教案是老师教学生的方案,老师按照事前的预设,按部就班就可以把所要讲授的知识讲授完毕,中间不会出现学生的质疑、对抗和补充。在学生看来,老师的教案就是圣旨,就是经典,只需言听计从跟随老师亦步亦趋就是好学生。而导学案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临时的生成,是立体的,在它的引导下,课堂是开放的,充满激情的,随时会出现质疑、对抗、补充等学习活动。学习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学生,老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圣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5、产生的效果不同。教案是老师用来教学的方案,但是即使老师教的再好,也不等于学生学得好。教案是平面化的、线性的,封闭的,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思维方式单调,思想狭隘的,缺少创新和生成,缺少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情感意识淡薄的生命。而导学案重在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悟,是开放的,生成的,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思维变得开阔,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会质疑和对抗,学会价值的判断和情感的体验。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

第三篇:新课改反思之初中生物

新课改反思之初中生物

策源乡学校 谭颖盈

从培训到现在,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改革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对新课改的精髓领悟不够透彻或因为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新课改的路上也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新课改的精髓应是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性。课改的每一步都应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入手,否则将只是流注于形式,华而不实起不到什么作用。我们要从根本做起,狠抓学生的习惯与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一种学习习惯,形成一种学习风气。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因此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反思师生角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二、反思备课

反思备课,也可以体现在教案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学设计,是针对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根据以往的经验预设的解决方案。课前反思为教学实践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有备之战。也培养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想象预测能力,从而达到一个最佳的教学方案。有效备课主要从这么几方面入手: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深挖教材、资源准备、框架内容、过程安排、练习准备等。同时,也就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地位等发面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三、反思教学设计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反思教学过程

新课标提倡 “探究式学习”。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五、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一节课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回忆性反思,能够积累经验,优化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并激发教师的潜能(灵感)。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培养了教师的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使教师由实践型向经验型、钻研型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反思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还有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生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途径和创设有效教学的必要的条件。

第四篇:浅谈体育新课改之感想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体育新课改之感想

从事体育教师这个行业十几年来,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到今天的素质教育,原来的灌注式教育到现在的学生主动性学习。本人对新课标改革有过迷茫、认识、消化的过程。体育新课程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理解,即希望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体落实到新课程教学中,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学习评价的实施,都要渗透“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都要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服务。无论是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无论是进行什么项目的模块教学,都要立足学生健康发展这一基点。

体育新课程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竞技运动技能仍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新课程的目的与手段。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实际上,《课程标准》中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课程标准》反对的是体育课程的竞技化,而不是竞技运动本身,竞赛仍然被用作重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这些竞技项目被用于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健康的目的出发,学生需要获得适宜的体能练习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因此,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与健康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有利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简化其规则,使竞技运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第五篇: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大新镇府台小学

高光明

转眼间,课改已经搞了八年。这八年来,感慨颇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对课改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之一,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平等对话,浓化探究氛围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在教学中,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为成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以“敢探未探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陶行知语)的胆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用语应是:“想读吗?”“想怎样读?”“想说什么?”“想表演吗?”“想知道吗?自己试试看。”“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谁来帮帮我?谢谢!”等等,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首先,以合作学习小组(3--4人)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其次,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教师的想象,同时,也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再像一般教师活动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的精神,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三、质疑问难,搭建探究平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另一方面,“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问。”(肯尼思.H.胡弗语)•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要求,认真诵读或默读,在阅读感知、思考领悟中圈点勾划,旁批侧注,翻字典,查资料,扫除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再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点,比较肤浅,不着边际,甚至在课堂上招致学生的唏嘘声,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要善于把握学生们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具有善于疑的能力,能提出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表达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在探究成果展示会上,喜欢古诗词的同学朗诵、赏析了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来盛赞美春天。擅长丹青的学生则用手中的彩笔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长于写作的学生则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顾忌,表演不分优劣,认识不分高低,理解不分深浅,只要积极交流,积极展示,就给予热情鼓励。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实处。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222222222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一、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世纪宝鼎。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世纪宝鼎。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比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奥运冠军的一封信》让学生大胆想象,把我们对奥运的向往,对奥运冠军的崇敬表达出来。由此体会体育冠军的来之不易,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如:在学习《詹天佑》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细致。此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品读相关段落。然后通过动手画一画,自己讲解理解其含义。再如学习“人”字形线路的行车方法。我没有通过课件直接演示,而是自己堆了个“人”字形线路,让学生根据理解行车。学生通过演示,直观的理解了行车方法并发出了对詹天佑的赞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333333333333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体会

大新镇府台小学

高光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基础上,创设 “ 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 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 “ 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促使 “ 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 ”,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 “ 讲数学 ”、“ 听数学 ”、“ 练数学 ” 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 “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 ”,“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某教师在教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10 的认识 ” 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 P64 主题图,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 10 个人、10 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 10 的过程,感受 10 的组成,培养 10 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 10 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 “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如教学 “9 加几 ” 时,“ 有几瓶牛奶 ”(9 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 9 瓶,一筐 4 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 9+4。在计算 9+4 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 9+4=13 ;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 9+4=13 ;或者将 4 分成 1 和 3,先算 9 加 1 得 10,再算 10 加 3 得 13,即 9+4=13 ;或者把 9 分成 6 和 3,先算 6 加 4 得 10,再算 10 加 3 得 13,即 9+4=13,或者直接用 10 加 4 得 14,再用 14 减去 1 得 13,即: 9+4=13…… 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 “9 加几 ” 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练习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 兔博士 ”、“ 蓝灵鼠 ”、“ 大头娃 ”,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 用好 ” 教材,而不能只是 “ 教好 ” 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学 “ 分类 ” 时,教师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扩大取材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 “ 有大堆零乱物品 ” 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引出课题,渗透分类思想。然后以评选 “ 最佳小管家 ” 作为奖励机制,让学生共同把教室里的杂物,按品种进行分类。每组选取一样后,让每组学生把小组内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再一次进行分类,让物品摆放得有序、整齐和美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分类,明白学习分类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分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再通过大家齐动手整理教室,自己动手整理书包,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 “ 分类 ” 的方法,也养成了整洁爱美的良好习惯。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谈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一年级学生从无知好动的幼儿转变为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新教材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第一册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想象、猜测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真实、有趣地展现出来,特别易于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同学吹泡泡,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啦,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一年级教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认识时间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大家来锻炼”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校园让他们发现身边的数学,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再解决问题。教学得数是“8”和“9”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在摆和涂中去发现加法和减法算式。悟出方法,既发展思维,又开发智力。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正如孔子说:“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验教材特别重视游戏活动,如:“猜数游戏”,“出手指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游戏”,“下棋游戏”等,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发现方法,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

3、重视模拟活动。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活动。如:教学“认识前后”设置模拟赛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模拟父母整理房间,模拟宇航员“游星空”,“数星星”,提出数学问题,在情理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使课堂唤发出生机与活力。

4、重视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5、重视评价活动。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新课程实验中,老师要带着新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下载新课改学习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学习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共2篇) xx年年8月23日 和静高级中学 刘志刚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我班组的一点体会: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 听完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再加上和几位专家的网上交流,收获很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新课程提出了......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培训班让我感悟到了我的渺小,也让我重新扬起了为教育事业并用知识武装自己的信心和决心。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培训中,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本和拓展材料,参与老师们的讨论、互相学习、经验交流和相互借鉴,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并且有了新的思考和见......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萨镇莫家庄小学-----糟丽萍 经过三天的学习时间,我对新课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新课改更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同时要求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充......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新 课 程 标 准 心 得 体 会 开学后,学校组织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又一次学习,感觉受益匪浅,现略谈几点体会: 一、新的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