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 角的初步认识 说课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
一、说教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简单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的基础。教材把这节课对角的认识定位在“初步”这一水平,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既要避开教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他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1,、教学目标
我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②使学生初步会画角,在创造性的使用工具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来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我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迁移深化: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学法主要是动手操作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主要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一)魔术表演,激趣引入
我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以课本为载体,以动画为形式引入本课的学习。
多媒体出示由手帕到角的转变过程,引入角的学习。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另外我也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3个教学阶段:我利用课件出示 主题图,通过让学生找
主题图中的角,学生对角的重要性有了一定感性的认识,接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生活中处处都有角,请同学们找找我们的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使学生们在感受到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出示课件,让学生找角,课件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特征,引导学生形成角的表象。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直观演示的方法,从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逐渐总结角的特征。
接下来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折角的过程让学生感受角有大有小。画角的过程让尝试学生自己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可以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我让做对的同学以微笑的形式向我形式,向我展示你做对了,这样一来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解题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摆一摆中先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个角,并思考摆一个角至少要几根小棒,然后再让学生试着用三根小棒摆三个角。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让有不同摆法的学生到黑板前摆给大家看一看。
以上练习的设计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一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价值取向。
(四)反馈总结,深化提炼
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不懂得地方么? 这样设计师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本节课的得失。
(五)课题深入,思维创新
让学生欣赏角的美丽世界,然后我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更多的小棒,摆出有角的美丽图案,并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并取个好听的名字,并用彩色笔把这些美丽的图案画下来。让学生欣赏用小棒摆出的有角的美丽图案,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拿起画笔描绘生活中的有角事物,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的美。
五、板书设计(在教学流程过程中书写板书)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通过这样一堂课的教学,我力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第二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 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 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孩子们,数学王国的朋友们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大家看 长方形、圆、三角形、椭圆、正方形这五个小精灵向我们走来了(把图形贴在黑板上)。孩子们,你们小组中的信封里也有他们,小组合作,赶快找到他们吧,再把他们分成两组。(这时候留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这个时候孩子会说,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分成一组,他们都有尖尖的角,圆和椭圆一组,他们没有尖尖的角,师:那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这时候孩子会摇头,表示同意刚才的分法
孩子们 像这组图形中尖尖的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一名重要成员,(这时,我用粉笔在相应的地方画出尖尖的角)你们愿意来认识他吗?那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 认识角
孩子们从你们学习袋里找到一个角 你们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会说 这儿是尖尖的 这两边是直直的,滑滑的
师:边演示边说 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 尖尖的,直直的,其实在我们生活周围到处存在着角,你还能从教室中找到角吗?
学生会说黑板的四周有四个角 桌子的四周有四个角 孩子们找到了很多角,现在把你们找到角说给同桌听 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中的三角板上面有角吗?有几个?谁能上来指出其中的一个角 学生指出尖尖 那我们把这尖尖的移到黑板上来看看,(画一下顶点)问:这是角吗?学生会说不是,是一个点
对了,这个只是角的一部分,叫做顶点,(写出顶点)请大家拿出你的三角板,把一个角的顶点往另一只手的手心按按,再拿开看一看手心留下什么 对了,这就是角的顶点留下来的痕迹,那么,除了顶点,角还有什么呢 学生会说两条直直的线,这就是角的两条边(画出边,并标出)现在就是一个角了 谁能说说 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孩子们真是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角,现在看你们桌子上的圆形纸片,它上面有角吗?
那你能想办法来创造一个角吗?赶快开始吧 做好之后把你创造的角展示出来 学生纷纷展示
孩子们真了不起,都能创造角了,下面,老师也来创造角了,仔细看,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创造角的 对了 老师画了一个角 孩子们,黑板上有这么多的角 怎么区分开啊,这样吧 向老师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向书本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孩子们拿出课本,找到认一认,看我们怎么区别多个角,(这个时候学生就自学 老师指导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发现小弧线)自学后,提问学生 学生会标画出小弧线 然后写上1 这时我说小朋友看,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 读作角1,那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符号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哪个符号比较像呢,小于号 那完全一样吗?不一样在哪?(角的符号下面是平平的,小于号不是)回答的真好,大家记住了吗
现在我们对角的了解越来越多了,下面请大家当一次孙悟空,练练你的火眼金睛,到造角工场去打假,看你能不能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时候我出示课件让孩子辨别角。
孩子们刚才的表现可真出色呀,我们已经认识角,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每人从学具袋里拿出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用它们来做一个角,用图钉时要小心,不要扎破手,开始。(学生开始动手做角)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展示下 下面我们要来动脑筋了,你能调整手中的角,让它变大变小吗?能 想一想你是怎样使你的角变大变小的 学生会说把两根纸条往外拉,角就大,往里推角就小,对,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板书 张口大 角就大 张口小 角就小
我拿出一个大的活动角和个小活动角,问哪个大?为什么小角的边很长却不是最大的角呢,学生会说,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孩子们请注意了,这两个角它们谁大谁小,咱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来,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移到一起用重叠法来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就大,在里面的角就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和角做了朋友,我还知道有关它的一首儿歌呢: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 只看开口不看边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 把一个角放在15倍的放大镜下去观察,角的大小变了吗?下去以后,孩子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 把想法告诉家长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说课
认识角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认识角
首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里明白,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识角。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
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
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欣赏发现藏在屋顶和魔法棒中的角,让学生大胆地猜,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一找。
1、让学生在实物——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图片上找角。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接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教师画角并揭示角的组成。
3、运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利用练习题辨别角,在生活中找角,强化了学生对角特征的理解
(三)做一做
1、做角,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2、比角
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大小有关。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总结全课
(六)思维拓展
1、数角
2、折角活动
我的说课完了,感谢各位老师的评价指导!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永兴镇路口小学易文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学具:学生尺一把,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今天,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初次见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用书本、笔盒、手等对课桌长进行测量。
2、提问: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量不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数量呢?
3指出: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三、互动新授。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老师也有一把尺,(出示尺的课件)大家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尺子。
我们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就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吧。
2.认识厘米。
(1)(出示课件)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
瞧,(指着课件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同桌之间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挨住刻度0到刻度1,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4、课间活动: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
(1)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铅笔和线段各有几厘米,并说说在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方格纸,生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板书:量:对准 放平。)
(2)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大人和小孩,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
6、第二关,画一画。
(1)尝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交流: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提醒学生标出端点)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谁想画给大家看?
(2)再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夸夸他。
7、第三关,做一做。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2页,我们一起来完成“想想做做”的2、3、5题。(1)第2题。
你能判断出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问题。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他们的差。)
(2)第3题(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估一估大约是几厘米,并说说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第5题。
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交流订正。
三、总结全课。
我们不光会用直尺量物体长度,还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四、拓展延伸。
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今天,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初次见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用书本、笔盒、手等对课桌长进行测量。
2、提问: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量不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数量呢?
3指出: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一般情况下,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三、互动新授。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老师也有一把尺,(出示尺的课件)大家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尺子。
(生:有数字)有哪些数字?读一读。还有呢?(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线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单位。我们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就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吧。
板书(认识)2.认识厘米。
(1)(出示课件)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
瞧,(指着课件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同桌之间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课件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挨住刻度0到刻度1,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5厘米、10厘米吗?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5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5个1厘米是5厘米。(学生说10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10个1厘米是10厘米。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2到刻度7是5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5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
4、课间活动: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
(1)(出示例3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铅笔和线段各有几厘米,并说说在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方格纸,生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
(师举起纸)我们用尺量一量这条最短的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板书:量:对准 放平。)(2)判断对错。
(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课件上的量法是否正确。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大人和小孩,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
小朋友们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大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尝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交流: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提醒学生标出端点)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谁想画给大家看?
(2)再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夸夸他。
7、第三关,做一做。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2页,我们一起来完成“想想做做”的2、3、5题。(1)第2题。
你能判断出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问题。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他们的差。)
(2)第3题(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估一估大约是几厘米,并说说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第5题。
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交流订正。
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三、总结全课。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我们不光会用直尺量物体长度,还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同学们真棒。(出示课件)我学会了,大家一起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认识厘米》说课
一、说教材.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估、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先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做作业的课桌有多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课件和实物学具10--18厘米长的直尺、图钉、田字格,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首先教师激趣引入: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指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一般情况下,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引导学生观察尺的过程中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互动新授。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5厘米、10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1)量铅笔和线段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观察课件,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再总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完成练习2、3、5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cm)测量工具----尺子 量:对准、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