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论文
提高化学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
姓名:辛振 班级:化学类二班 学号:201214760212 摘要:
在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着重客体、轻主体的偏颇现象,即偏重信息资源库与信息设施、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信息客体基础结构的建设与投入,而轻视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者、提供者、管理者、利用者在内的信息主体的教育与引导。因此突出和强调信息素质教育,有其深层次的意义。把信息检索与化学类专业课程捆绑在一起进行,为学生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并能分析、利用,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科研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达到信息素质的目的。关键词:信息素质,化学类,信息检索,大学生
信息素质的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首次提出的。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的内涵也不断发展变化。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之后的另一个生产要素,是信息社会考察某国家人力素质、生产力、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 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投入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信息素质 的教育早已被社会各界作为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把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整合到高校的各项教学工作中。
1984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正式启动,且主要以高校为核心,教育过程又以文献检索课为核心。据不完全统计,至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1080所高等院校中,已有700多所开展了文检课教学,其中1985至1988年有近130万大学生接受了学时不等的文检课教学,此时的文检课达到了~个兴盛的时期。然而进90年代之后,其发展呈下滑趋势。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教高司44号])文件,提出该课程具体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常用的检索工具与参考工具,掌握获取与利用文献情报的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作为当代人才的培养目标。信息素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2002年为适应网络化发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改名为《信息检索》课,信息素质教育进入新时代。“文检课”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发展,新的教育目标要求“信息素质教育”要站在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高度,与时俱进,立足于现实的信息环境,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来构建“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l、文献法
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纸质文献等途径广泛搜集国内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文献,并把重点放在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趋势上,了解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总体情况,借鉴和吸收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2、比较研究法
充分利用此方法,分析对比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开展情况,通过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作者获取了大量的数据,为深入了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奠定了基础。教学效果
(1)调动了学牛学习积极性。专业实验课与检索课整合,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觉到不仅是在上课学习,而且把枯燥无味的检索变成一种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掌握一些真才实学,毕业后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会出现诸如实验方案不周、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协调、任务分配不合等问题,学生通过协商克服这些困难,从而提高协作意识与能力,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促使学生认真操作,努力提高实验技能。
(2)提高了实验效率。原来做1次实验只得到1个实验数据,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无法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思考与讨论”也无话可说,一份实验报告交上来,常常只是教科书的“复制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基本改变了这种状况。学生不仅从实验课上获得实验产品,观察实验现象,而且通过集体的力量可获得更多的实验信息,经过对这些信息数据的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最佳实验方案,并用所学的的理论知识来解释,使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培养了良好的素质。实行研究式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习上了一个档次,初步树立起科研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以往开展“小论文、小发明”活动,学生主要是依赖指导教师,而现在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自己选题,检索资料,分析利用,设计方案,开展实验,老师只做“参谋”。不仅如此,学生还能从生产实际中找来问题,进行“攻关”。几位毕业了的学生了解到一个产品“镁铝材质耐火装饰板”的配方和工艺存在技术问题,就把它带回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设计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最佳工艺条件。一家合资企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化工学院招聘3名开发化工产品的技术人员,经过考核试用后录用,企业对他们非常满意。一年来,他们已完成了10个洗涤剂方面的产品开发项目。可以说这与他们在校时的良好基本功训练和具备良好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胡修琦、孙杰乜41提出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在实践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形成自身信息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张贵荣嘶1提出在教学中倡导采用双向式、问题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增加讨论、自学、社会调查、论文写作和专业设计的能力训练环节;由任课教师、学生代表和学生本人共同评判:选用该课题时在调研中的合作精神、讨论中的表述能力、课题的新颖性,实习报告的水平、完成课题的组织能力等指标水平,经过综合评测后给出相应成绩。参考文献:
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欧阳江萍(2010)我国信息数值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殷爱武(2006)
研究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检索教学整合尝试 张康华 徐军英(2009)
第二篇:信息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高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结课后感想 高世杰 201020010226 在信息素质教育这门课中,我们学会了有方向性的,权威性的查找学习资料,科学文献,拜托了以前网络“野搜式”的搜索,利用学校图书馆购买的大量资源,我们可以找到绝大部分的科艺文献,数据库的引用更加方便了我们论文查找与利用阅读的过程。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方向。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①信息技术能力,指学生可以熟练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②信息认知能力,是学生对信息的属性问题、信息源、信息产生过程的认识,对信息系统及数据库构成的了解,对信息传递与运动的理解以及信息产生和利用过程中的信息组织与管理等的认识,是信息获取与利用的开端;③信息资源熟悉能力;④信息获取能力;⑤信息组织利用能力;⑥信息协作能力;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但是这也暴漏出了我的一些问题,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题,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我们总是出现一下这些问题:(1)信息意识淡薄。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要知道需要什么信息、在有意或无意发现了有用信息时,要能够意识到。信息意识淡薄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主要的问题。(2)信息道德缺失。信息道德,指人们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传递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使人们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尊重信息知识的原创性,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大学生信息道德缺失呼唤信息素质教育的改革。(3)学生信息能力较差。信息能力,主要是指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等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学生信息能力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纷繁无序的信息中筛选、鉴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熟练应用有关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是信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素质,信息素质教育,是针对学生素质设立并开展的,其运行及发展的整个过程,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高等学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丰富学习内容,发展个人专长,扩大视野,开拓思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全面优化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信息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旨在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其能够自主学习。信息时代,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仅凭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不足以应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素质教育使教育可持续,使大学生获取、判读、发掘和创新信息的能力得到施展,能够为大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文献检索是一门融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为一体的技能,它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文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大学生处于学习型社会中,要求建立健全的学习体制,提供有效的机制和手段,保障人人享有均等学习机会、拥有自由学习权利并能支持个人终身学习。文献检索课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关键,它要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方便,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这也是目前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文献检索网络符合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培养大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掌握信息资源利用技巧,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
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每个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文献检索将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利用好文献检索课,重视信息实践,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建民.师范生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4,(7):37-38.[2]康云萍.网络信息检索课与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1):136-138,142.[3]黄晓斌.基于WEBCT的“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开发[J].图书馆论坛,2007,(1):1-4.[4]刘跃军.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8,(7):33-35.[5]周均兵.信息素养的概念构建[J].图书与情报,2007,(2):67-71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课及信息素质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素质的含义,指出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进行阐述;最后从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探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怎样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这一问题。
论文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质教育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素质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培养适应现今社会的全方位人才已经是当前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初中信息技术课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提高初中生信息技术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信息素质的概念
美国人波尔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词的概念,具体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信息能力素质,它包括信息组织、加工、分析、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和信息搜寻、获取的能力的能力。
2.信息道德素质,就是在整个信息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
3.信息意识素质,就是说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心理反应。它体现在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和对信息的科学的认识。
二、初中生要了解信息素质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是重要任务。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能够提高获得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文化等问题,从而正确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社会;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时充分运用,为以后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时代中能够生存下去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整个初中时期的重要任务。
三、初中生一定要树立强烈的信息意识
1.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要培养信息意识,就要培养学生把握即时信息的意识,以及追求新信息的观念。信息意识是信息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也支配着信息的获得过程,学生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牵引下,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追求信息。信息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未来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只有具有了信息意识,才有迈向成功的可能。
2.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信息意识。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信息意识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初中生喜欢模仿别人,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计算机技术展示给学生。由于学生经常受到老师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问题的影响,当遇到问题时,也会尝试这样的方法,这样便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学生。
四、发挥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信息能力教育
1.改进教学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课属于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方面,是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不是直接灌输很多理论知识。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但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得信息,怎样处理信息。改进教学内容一方面要让学生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能力,以此来解决问题。2.改变教学方法。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示讲解、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思考等方式;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讲得精,练得多的原则。
五、利用内、外部环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
信息道德素质包括中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信息观,等等,在信息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的社会里,信息量快速增长,虽然这些信息为社会带来了很多的价值,但同时也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计算机病毒、网络游戏、计算机犯罪等。很多青少年在网上使用不干净的词汇、阅读一些不良信息,这些行为都非常令人担忧,所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结合起来,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对于不良信息进行抵制;创造良好的计算机文化氛围,正确地进行启发诱导;加强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最终将信息道德素质教育加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利用课外活动、专题课、纪律管理等多种方式解决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信息素质教育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同时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初中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这样初中生才能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正确地判断信息、快速地获得信息、技术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从而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明俊,张树才,陈广旭编著.装备信息技术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4-1.[2]周克江,张子石主编.信息技术教育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1.
第四篇:高校排球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如何在高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先简要介绍了当前高校排球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然后指出了实现高校排球教学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最后就实现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素质教育
一、引言
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中排球教育逐渐受到了高校师生的重视,如何利用排球教学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1]。目前我国高校排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就高校排球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二、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排球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学形式和评价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率较差。此外,高校排球教学中,教材内容的单一也是导致教学有效性较差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关注,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高校排球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1.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自由性和学习兴趣。传统排球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导致课堂氛围也较为凝重,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虚席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因此,要实现素质排球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2]。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声调的高昂,以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充分兴趣和热情。其次,营造良好的可养氛围要求教师能够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2.加强师生的沟通。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较少,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处于被领导的被动参与位置。这种教学现象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大,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正确的师生观,摒弃传统的师尊生卑的观念,重新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3]。此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关爱,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促进学习。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排球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一般为教导学生基本的排球技巧,让学生进行锻炼等。这种教学方式较为简单,而且教学形式十分枯燥。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排球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排球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多糖[4]。如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于不同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性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排球教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排球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垫球动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泼水时的动作,采用联想启发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4.转变教学组织形式。传统高校排球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率也受到相应的影响。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参加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排球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5]。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科学分析,然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不同的排球竞赛,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而竞赛的性质则能够刺激学生的竞争欲望,使学生更加专心的投入到排球比赛中,帮助学生体会排球的学习乐趣。也就是说,转变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排球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实现素质教育的注意事项
当然,要在排球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还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首先,就应变能力而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变化是十分迅速的,学生毕业后必须要能够具有加强的社会适应性,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自我发展;其次,组织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其对于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五、结语综上所述,要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的沟通、创新教学方法并转变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慧芳.自主——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在西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西藏科技,2013,11:32-35.[2]宋发绪,董先锋.影响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裁判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55-60.[3]周政权.湖南省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02:83-85.[4]夏亮,甄子会.分析高校排球教学中学生损伤的原因及其防护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07:133-134+132.[5]徐洁.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3,01:132-136.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各个学校所设置的体育课程基本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理论及体育技能为主,缺少必要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分。如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日益成为必要。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既有时代发展需要的原因,也是人文素质教育本身的需要。本文即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尝试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方式
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变革与挑战。当前,由于全方位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体育教育也从传统的单一学科本身,朝着多元化、多结构的学科方向发展。长期以来,各个学校所设置的体育课程基本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理论及体育技能为主,缺少必要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户外活动占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有限的室内授课时间也基本上以讲授体育基本理论为主,脱离实际的同时,也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发展,尤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体育教学课程当中显得有些不足。这里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的方式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具体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为受教育者提供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内容的全方位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及健身理念要求之下,高校体育课程也势必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剔除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进行体育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大学生所学课程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培养健康向上并具备全方位素质的人才队伍做出贡献。同时,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来看,当前对于这方面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当的人文知识补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首先需要增进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内容。体育课当中所涉及的部分知识,可以起到对学生人文知识需求方面的补充作用。高校课程设置中,每一门学科的知识点都不完全相同,人文知识分布在各个门类的课程当中,作为一门相对比较特殊的课程,体育课程当中所涵盖的人文知识并不在少数。从体育技能角度来看,各个门类的体育项目知识、发展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事例、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知识、各种体育比赛过程中所出现的精彩瞬间或者典型事件等等,都是人文知识的一部分,适当在体育课程当中增加这些知识的教学,不仅是体育课自身知识体系丰富性的需要,也是学生拓展人文知识领域的需要。从高校体育学科建设角度来说,与体育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知识的扩充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从多方面给予学生以人生观指导的需要。除了必要的人文知识补充需要之外,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在读书期间获得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一直以来,高校体育课主要侧重大学生体育理论与体育技能的培养,同时更加注重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培养,将对学生的为人处世方法及正确人生观等方面的培养当成其他课程或者科目所应完成的事情。但实际上,即使是实践教学为主的体育课程,也应承担起这一职责。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方面,就需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方法、处事心态及人生观等方面的指导。大学生入学,需要的是从每一门课程当中汲取对身心健康有益的内容,对于体育课同样有极高的期待值。而体育课自身的特点及体育竞技等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这方面的契机,体育课只是一门传授体育技能的课程的理念,势必要做出调整和转变。
(三)利用体育精神涵养人文精神的需要。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形成人文精神,将大学生群体塑造成一个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群体。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事实上,人文精神的含义非常广泛,这一抽象概念很难用一两个词语来表示,真正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助人为乐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主精神、自我牺牲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些具体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群体所应具备的全部道德要求,也很符合高校教育的基本方向与基本要求,是高校每一学科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校体育课也是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涵养人文精神的有利平台,因为体育精神本身就涵盖了上述人文精神的诸多方面。无论从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是从学生本身的需求来看,在高校体育课程当中适当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体育精神的传递,都十分必要。
(四)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需要。此外,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方式,将体育课与人文素质教育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也是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需要。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设置以技能培训为主,除了必须要完成学生体能达标的项目之外,所增设的内容也十分单一,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有限,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技能学习课的设置、反复的技能训练、大量的户外运动将体育课变得单调,缺少趣味性。除了可为学生的体能培养加分之外,体育课几乎没有别的用处。甚至一些同学由于找工作、考研等需要,将体育课视为鸡肋,必要的时候可能会选择放弃。很多大学生因为在大
一、大二阶段体育成绩优秀可在大
三、大四免修体育课而沾沾自喜。体育教学长期与其他学科分裂,存在距离,难以与其他学科建立起一致的培养目标。从这些弊端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进行改进,增加授课内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等方式,也就成了必要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具备自我提升理念,关注人文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之前,教师本身首先应当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这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首先需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及所应涵盖的内容,并能够据此对自身知识结构、道德自律意识等进行调整,要明确如何在体育课中传递给学生人文知识,以及可在体育课当中增加的人文知识内容。高校体育教学既然承担着给学生灌输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本身就要承担起必须承担的责任,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在思想道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且不断提高自己,起到示范作用。另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如深化体育知识的学习,扩大体育知识的外延,增进自己在体育这一范围内的人文知识含量,只有如此,才能够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时时刻刻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这方面,高校也应为体育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增加体育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机会,从而保证自身知识水平及人文素质能够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二)改变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对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传统教学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教学环节简单枯燥,难以承担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也难以激发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调整,可为在教学过程中增进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寓教于乐,从而增进体育教学的效果。如在传统的以强化训练、单一技能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中增进室内授课、体育比赛等环节,就可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全新的舞台。室内授课环节可传授体育发展史、体育项目知识和该项目的发展史、体育竞技类型与相关规则、体育竞技当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与体育精神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的兴趣,并让他们看到一个完整的、新奇的体育世界。通过户外活动及必要的比赛环节设置,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如比赛所必须的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等。除校内的授课环节之外,高校体育课也不妨将视角扩大到整个社会,如带领学生去观看比赛、关注身边的体育新闻、进行体育相关知识与健康养生知识的宣传等,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动态的体育世界中感受体育竞技及体育精神的魅力。这样就会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举两得,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也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效果。
(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除了体育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的转变与调整之外,体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探索与改进。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状况、学习需求、兴趣所在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此进行综合分析及考量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一场游戏、一次健身或者一场比赛,而是知识、技能与思想的有机结合,教师只有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在当今时代,体育教学同样需要在实际操作基础上辅以多媒体、教学器具等手段多样化教学,如在进行篮球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篮球的产生、发展历程给学生做详细讲解,同时将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图片分解,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深入人文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参赛队员”“裁判员”“啦啦队”等具体分工方式,让学生在热火朝天的教学实践中学会体育规则,也明晓体育精神,从而达到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的双重效果。
(四)认真与学生沟通互动,从而达到对学生人生观进行指导的目的。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掌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情况,从而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还可起到对学生人生观进行指导的目的和效果。因为耐心细致的交流不仅可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也可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及时帮助解决。具体沟通环节的设定可以是随机的,也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不仅可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倾向等有所了解,还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纠正和指导。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当中,给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充分契机,如对某些体育事件的点评与认识,就可反映出学生的处事原则与处事心态,对此作出及时调整,就可保证体育教学当中所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与学生的互动还可体现在体育课趣味性的提升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积极参与的机会,可让学生更加充满自信甚至热爱生活,从而提升其人文修养,达到潜移默化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综上,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尝试对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与手段进行探索,从而解决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如何能够让体育教育当中所渗透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本身有机融合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本身也需深刻认识到学科改革的必要性,并积极从自身进行改变,增进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从而在体育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达到在体育课教学中也能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智峰.试析优化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创新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57,159.
[2]谢志鹏.优化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对策探讨[J].学校体育学,2016,(12):57-58.
[3]申明玉.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2016,(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