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多效”教学法在秘书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中的运用[模版]

时间:2019-05-12 23:2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双联多效”教学法在秘书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中的运用[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双联多效”教学法在秘书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中的运用[模版]》。

第一篇:“双联多效”教学法在秘书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中的运用[模版]

“双联多效”教学法在秘书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改革中的运用

摘 要:“双联多效”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历史联系现实,课内联系课外”的方式,使该门课程获得学理性、应用性、延展性等多重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数年来,广西财经学院秘书学专业教学团队一直将该方法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将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两方面分析该方法在应用性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关键词:双联多效;秘书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161-02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秘书学的专业基础课,在秘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该门学科知识点密集、学理性较强的特征,使得一直以来教师倾向于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这使得该门课程无法真正打通课程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也就没法发挥其在秘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广西财经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经过几年来的摸索,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双联多效”教学法,并在该门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双联多效”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分为如下两个层面。

一、历史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纵深思考

秘书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其前身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因此,“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这门课很注重文学史的勾勒,强调所谓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对文学性质的判定,思潮、论争讲得很多。那时思想观念的灌输远比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受到重视。”[1]由于秘书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文学研究、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仅占秘书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较小的比例,文学作品等文字材料的鉴赏分析能力才是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不能把“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体系只作为现有中文专业的浓缩版本”[2]。因此,淡化史学观念,重在作品分析的思路一直在秘书学专业文学课堂中运用。但即便如此,完全脱离历史环境评讲分析文学作品仍然是不现实的。经典文学作品必然是依存于某个特定的时代,同时又折射出穿越时代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了解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品评文本的历史意义,仍然是该门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处于目前日渐稀薄的文学氛围之中,面对历史知识并不扎实的学生,这一教学重点俨然也成为了教学障碍。

“双联多效”教学法的思路之一就是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消除学生对于作品的时代隔膜,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双重纵深式思考,这主要通过启发式讲授和针对性讨论两种教学方法来完成。

二、课内联系课外,搭建立体教学平台

在应用型秘书人才培养体系中,重点突出写作、沟通、策划三大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文学基础课,是秘书写作能力培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使学生获得文学创作的源泉,掌握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大量不断地实践,转化成实际的写作能力。然而,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鲜有能在课堂中直接批量生产出的写作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大部分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现实问题的讨论总结,阅读与写作的实践必然需要迁移到课堂之外。

“双联多效”教学法的思路之二是,建立课内与课外的关联,通过建立读书社、文学社的方式,充分延伸《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空间,使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形成“阅读―分析―讨论―写作”的完整链条,从而真正提升学生鉴赏、分析、沟通、写作等多项应用能力。

该学院自秘书学专业设立之初,便创办随心读书社,主要鼓励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参加。该社以组织学生诵读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要形式,督促学生逐渐积累阅读量,学生在读书社中既能获得审美熏陶,也为其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文学基础课程的讲授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本学院还定期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正面鼓励了读书社的诵读活动。

通过随心读书社的培养与熏陶,一批对文学鉴赏具有敏感性、对写作抱有较大热情的优秀成员被吸收到云起文学社中来。该文学社以自办文学刊物为主要形式,为广大师生提供文学创作、思想交流的园地。该社团刊物《云起》不仅长期征集写作爱好者的佳作,更重点刊登课后作文、课程论文、征文比赛中的优秀作品。这便使得与写作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空间获得了延展,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文学社的各项写作活动交流展示课堂所得,从而实质性地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双联多效”教学法可以获得如下3个方面的效果。

(一)提升人文素养,夯实学科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使学生从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中获得熏陶与滋养,从而提升人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在当下信息碎片化、文学快餐化、文艺视觉化的时代中,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分析文学经典并非易事。然而,不管身处什么时代,人文素养的提升仍然有赖于从文化精华中吸取充分的养分。“双联多效”教学法本身的整体性与现代性,对于吸引学生潜心钻研作品是有实质功效的。

一方面,“双联多效”教学法的整体性营造了良好的文学氛围。读书社、文学社、诵读比赛、征文比赛等课外活动延展了文学课堂的空间,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对于文学的爱好会相互感染,阅读作品才能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人文素养才有提升的基础与源泉。

另一方面,“双联多效”教学法突出的现实感可以很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在学习文学类课程之前,一部分学生对文学仍存在着“过时无用”的偏见。由于“双联多效”教学法采用启发式讲授、针对性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很快建立文学经典与现实社会的关联。例如,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作品对于当前社会政治环境的指涉,又如请学生谈谈《呼兰河传》中所描述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这些历史联系现实的思考方式无疑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原作的内涵,并获得了一种纵深思考的习惯。这同样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表现。

(二)促进现实思考,获得应用能力

“双联多效”教学法对于秘书学专业本科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鉴赏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四个部分,其中以写作能力为核心,其他能力培养贯穿在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它以阅读为基础,以培养写作兴趣为前期目标。由于“双联多效”教学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特点,因此,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学作品接触。阅读,尤其是诵读的过程很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优美文字氛围的熏陶。同时,优秀作品当中的故事情节与内涵有助于延伸学生的人生感受,提升他对人生价值、社会环境、人情世事方面的关注度与感受力,这些都会为后期的写作提供创作动力和思想源泉。

“双联多效”教学法的课堂讨论方式也是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历史联系现实”的针对性讨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为后期的写作提供了思考角度和现实素材。例如,当学生探讨萧红作品《呼兰河传》中提到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时,对该文本的解读就不再局限于民国初期的东北农村原始蒙昧的精神状态,而是切入当代社会对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在讨论中,学生积极踊跃地谈及自己亲身感受的习俗变迁,这为写作提供了重要的一手素材。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写作任务以课程论文为主,主要选取学生讨论最热烈的3―5个话题进行论文布置,由于有前期阅读、思考、讨论的环节,论文的写作速度与质量都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三)延展教学空间,贯通培养链条

应用型秘书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立体式的培育系统,它以写作、沟通、策划三种核心应用能力为培养重点,兼及审美、组织、管理等多项应用能力的综合构建。在该体系中,无论课程设置、实践安排、课外活动组织等各环节的配合运作,都具有清晰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双联多效”教学法本身延展性的特征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更为紧密,足以形成清晰的专业培养链条。《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公文作品选读》并列为文学基础课,这一系列基础课与《公文写作与处理》、《经济秘书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多个写作实践课程形成前后逻辑关系。

借助“双联多效”教学法的延展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众多课外实践活动连接起来,应用型秘书人才培养体系也因此更为丰满和立体。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必须以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入手,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一系列与此相应并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3]本专业自2006年以来开始思索秘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路径,其中也包括各门重要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改革,在实践过程中,本专业教师团队摸索出“双联多效”教学法,并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多门专业基础课程中。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该教学法确实行之有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学生写作、鉴赏、分析等多方面的应用能力,希望能给其他高校秘书学专业的应用性课程改革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2] 艾尤.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5).[3] 李建军.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新形势下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出路与思路[J].宜春学院学报,2009,(5).[责任编辑 李 可]

第二篇:黄顺等: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黄顺等: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作者:黄顺 李臻 孙雪 徐明 黄蕊出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

2日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当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改革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 园林规划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法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改革

Application of Task-driving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Reform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ng shun, Li zhen, Sun xue, Xu ming, Huang rui, Suzhou Poly-technic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215008)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which belongs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major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ina, the thoughts and measures of the Task-driving teaching approach’s reform in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curre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essay, working in the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activities, putting the ability-based of students at the first position and regarding typical tasks as carriers.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ask-driving Teaching Approach, Typical tasks, Reform

园林规划设计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研究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城市各类园林绿地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要求与步骤,能够读懂园林设计方案与施工图纸,学会常见中小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文本制作的手法。学好园林规划设计既是对园林技术专业基础类课程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又是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核心技能,同时也是景观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证的主要内容,还应具备合作共事、业务洽谈的社会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调查,发现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基本仿效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岗位的人数不足30%,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因此,研究和创新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以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方针与政策为理论依据,结合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拟就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初步探讨。1.存在问题

1.1课程目标定位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各学校制定的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尚欠成熟,多数学校制定的大纲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在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课时分配上前者占的百分比较大。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认为高职学生学制比本科少,因此将总课时由原来的120压缩到了80左右,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只好缩减了课程的实习时间。1.2课堂教学组织问题

在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演者,一般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板书什么,学生记录什么,忽视了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氛围、思考问题的深度完全由教师决定,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就是传统上的“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无味。

1.3教师专业能力问题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创造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现阶段,担任本课程的教师多数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园林本科生或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方向硕士生,缺乏在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往往以教材为中心,难以按照职业活动的过程和要求有效组织教学。

2.改革思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应该尝试采用以校企合作的生产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紧密结合景观设计师职业资格考核要求,将教学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园林设计项目,以项目为单元、以“典型设计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是近几年从德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即“任务驱动教学法”,又称“行动导向教学法”。它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材及课堂为中心的模式,通常按“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三大步骤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不但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目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还可以锻炼他们合作共事与协调的能力。

3.改革措施

3.1 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标准要打破传统的课程大纲框架模式,应以生产实践中的工作内容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进行编写。为了提高课程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意义,建议采用表现性目标表达方法,即用学生所能表现出的实际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比如“掌握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这是传统的表述方式,按照表现性目标的要求,它应表述为“能准确说出校园绿地规划的特点、原则、方法,并且能独立完成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图纸的绘制,能熟练编制设计说明书”。基本格式为“能(会)+程度用语+动词+学习对象”,本课程所涉及的程度用语主要有“准确”、“独立”、“熟练”、“正确”等。

3.2 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提出的“典型工作任务”应与相关企业制定的生产目标、生产流程相对接,并经过筛选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组织到教学中。如讲述“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时,可将其划分为“中、小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大专院校绿地规划设计”、“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医院绿地规划设计”、“机关单位庭院设计”等几个规模适度的工作任务。课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这些典型的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大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课的比重,并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园林设计师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基本一致。

3.3 彻底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实施课程改革的策划者和实践者。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而实质上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创造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从做中学,真正明白“先行后知”的道理。根据笔者多年一线的教学经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此课程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将完全从“授”转变为“导”,教师是问题的策划者,是任务的提出者,是方法的引导者,是活动的组织者,是形式上的主持人。课堂学习内容来源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园林企业的生产实际,熟悉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过程,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促使教师从学校走向生产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跟踪园林行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3.4 制定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试方式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论述题等,这种考试模式,使学生学习变成了一种应付考试的学习,很难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制定考核体系应以对应的职业标准为依据,目标评价与课程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考核模式,其中实践考核成绩不少于50%。同时关注考核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平时作业、设计实训、技能操作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5 做好“任务驱动型”特色教材的开发

特色教材开发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而编写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配套的高职教材乃当务之急。对于这门课程而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掌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的手法,因此我们应结合实例有目的地制定一个一个的设计任务,通过完成这些设计任务,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新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打破传统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模式,具体可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的思路和框架形式组织编写。

(1)提出任务:对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而言,“任务”的提出不能简单的来自于实践中的某个设计项目,而是应对同类多个项目进行综合与提炼,然后设计出一个真正能将教学目标贯穿其中的“任务”。也就是说这个“任务”应源于生产实践,且高于生产实践,既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又高度概况必需的知识点。

(2)分析任务:任务的分析一定要有导向性,通过分析任务把相关的知识点引出来,不要求知识的体系性,而应该是以“实用、够用、解决问题”为基本原则,尽量避免长篇大论,可将一些联系不紧密但学生又必需掌握的知识,包括行业新增的规范、标准附在章节后以“知识链接”的形式进行补充。

(3)实施任务:在任务实施部分我们应根据生产实践中的真实操作过程作为教材编写的主线。如在编写“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时,可按“校园绿地的调查研究”——“编制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校园绿地总体规划设计”——“校园绿地局部详细设计”——“图纸表现与文本制作”几个阶段进行划分,体现教学与生产的统一,满足“工学结合”的需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在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还刚刚起步,要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关键要落实到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上,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答案。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王伟,李津石.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01)

[2] 李青松,马春真.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3]郭列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8(4)[4] 郭舜.浅谈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 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

[6] 任有华,张俊丽,马新才,杨兴芳,陈思宇.浅析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07(9)

下载“双联多效”教学法在秘书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中的运用[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双联多效”教学法在秘书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中的运用[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