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课文 赤壁赋原文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第二篇:赤壁赋高中课文原文
赤壁赋高中课文原文
《赤壁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的是作者与朋友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他们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拓展阅读:《赤壁赋》赏析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三篇:赤壁赋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赤 壁 赋 苏 轼
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
喜 入世 儒 筛选信息
乐 文化 翻译:替代、补字、结构(对文)
道
知人论世
悲 出世 佛
第四篇:高中语文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力目标: 1.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情、景、理交融的特点以及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教学难点】
理解主客问答的表现手法,在“变”与“不变”中领悟人生哲理。【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1.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这里描述的是谁呢?他是又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前《赤壁赋》。
2.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更喜欢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但古人游览时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苏轼游览赤壁之后写下的佳作,那就是前《赤壁赋》。
二、作者介绍
提问:同学们,对于苏轼这个人,你们一定不陌生,下面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明确:1.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2.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3.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4.苏轼坎坷的一生。
(关于苏轼学案上有详细的介绍,可以让学生详细地看一下)
三、写作背景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学案上有关于乌台诗案的详细介绍,可让学生在预习时了解一下)
四、解题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的,被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称为律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称为“文赋”。
五、朗读课文
可以放录音,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先让学生齐读。
六、整体感知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七、分析第一、二段
1.疏通第一段文意,注意一些重点字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本段展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美景,找同学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
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3.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4.本段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高兴/欢快/喜
5.疏通第二段文意,注意一些重点字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6.第二段情感基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由歌又引出箫声,“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而箫声是悲凉的。7.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明确: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 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8.作者是如何写箫声的?
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9.本段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 忧伤/忧愁/悲 10.小结.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八、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段
1.疏通文意,注意一些重点字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这一段写了客人阐释悲的原因,那么客人为什么而悲呢?
明确(1)古今人物对比的悲哀
“月夜”引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自然联想到“横槊赋诗”、英雄盖世的曹操。“赤壁”古战场,让人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北方军队失败而告终。这样的人物,“而今安在哉”?万事万物,风流人物,终被历史风云涤荡成虚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3.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会抒发感慨,举出一个例子。
明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4.作者为什么要写曹操?
明确: 写曹操的重点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
二、分析第四段
1.客人的悲叹让人感觉无限沧桑,面对客的迷惘与哀叹,苏轼是如何宽慰他的?
明确:(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个人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
(2)物各有主,所以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有无尽的宝藏,吾与子可以共享这份天然的馈赠。2.作者是怎样阐述“变”与“不变”的?
明确: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和明月的永不消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暂,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3.这一段中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4.从第三段到第四段,文中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由悲转为喜。
三、分析第五段
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四、讨论探究:
1.课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明确:课文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2.你以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明确:据说东坡泛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主客实为一人。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贬谪黄州后思想的一个方面,当然,乐观一面是主导。3.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总结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
景—→乐(1)(以景动人)
情—→悲(2,3)
理—→喜(4,5)
教学后记
第五篇:《赤壁赋》原文和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
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译文或注释: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
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
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赤壁赋》
一、字词释义:
通假字
属,通‚嘱‛,劝酒
缪,通‚缭‛,盘绕 乘
‚籍‛,通‚藉‛,狼藉 古今异义
美人 古义:美好的理想 今义:美貌的人
凌 古义:越 ‚冯‛,通‚凭借‛,过 今义:欺辱
子 古义:对人的尊称 今义:儿子 一词多意
望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
西望夏口:眺望
虚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
盈虚者如彼:月缺
然
其声呜呜然:形容词 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歌
歌窈窕之章:唱
歌曰:歌词
依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乌鹊南飞
南,名词做状语,向南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动用,打渔,砍柴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以…为侣;以…为 字词解释:
扣舷而歌之:扣舷,敲着船舷边.
击空明兮溯流光:击,划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月光浮 动.
渺渺兮予怀:予怀,我的心;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伴奏.
如怨如慕:怨,哀怨;慕,思慕.
不绝如缕:不绝,不断;缕,细丝.
舞,泣:使动.使...舞;使...泣 愀燃:忧郁凄伧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坐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于,被.
方,当.
旌旗蔽空:蔽,遮蔽.
酾酒临江:酾酒,斟酒;临,面对.
横槊赋诗:横,横执;槊,长矛;赋,吟.
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猎砍柴.渚,江边.
侣,友: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寄蜉蝣于天地:寄,寄托;蜉蝣,生命极短暂的昆虫,比喻人生短暂.像蜉蝣那样,把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
须臾:片刻
挟:偕同
抱明月而长终:抱,同;长终,永世长存. 马上实现.
托遗响于悲风:托,寄托;遗响,余音,指萧声.把自己的无奈通过萧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逝者如斯:逝,往,流逝;斯,此,指水.流去的水好比这样不断的滚滚流去.
盈虚者如彼:盈,月圆;虚,月缺;彼,那样.
盖将自其变化者而观之:盖,表假设,假若;自,从。假若要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
曾不能以一瞬:曾,简直;一瞬,一眨眼.简直一瞬间也没有停止. 且夫:至于.
物各有主:主,主宰. 苟非: 假如不是 耳得之而为声:得之,听到.为,成为.
目遇之而成色:遇之,看到的;色,美景.
子之所共适:适,舒适,理解为享受. 狼籍 ji : 凌乱. 枕藉jie :枕着靠着.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焉‛在此处是语气助词,句末,骤得:多有所得,无实义。
2.何为其然也? 句式是倒装,宾语前臵。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固‛的意思是什么‚原来、本来‛。
4.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和‚友‛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5.耳得之而为声 ‚而‛的用法是连词,表承接。6.吾与子之所共适 ‚之‛的用法是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7.纵一苇之所如
‚之‛的用法是动词,‚到‛。全句意为,任凭小船飘到可以到达的地方。不能理解为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后面是‚所如‛,是名词结构。
作者背景(苏轼)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乌台诗案
(苏轼)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①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②谤,逮赴台狱③,欲臵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十月)以黄州团练副使安臵。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本传)①指《湖州谢上表》‚不能追陪新进‛等语。②指‚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舜无术‛‚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等指谪新法诗句。③即御史台监狱。因周遭遍植柏树,上栖乌雅数千,俗称乌台、柏台。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