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温州大学面向基础教育教学课题《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09年温州大学面向基础教育教学课题 《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虹桥文星中学 臧培青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人类得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环境问题因此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并纷纷寻找解决之策,而加强环境教育便是重要举措之一。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环境教育已在我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环境知识的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于2003年10月9日颁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将为环境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保证,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的未来。同时,它对于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开展环境教育,对与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实践性是环境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为了体现环境教育的实践性,增强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加强对乡土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给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使得学校从课程的使用者转而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开发者,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和地方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打破了传统课程自我封闭的局限。
基于此,许多学校都加大了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积累了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校本课程开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许多学校不问条件具备与否,也盲目加入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列。其二,校本课程开发背离了需要性原则。不问学生需要与否,一厢情愿的开发校本课程,结果是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加重了
学生负担。其三,忽视了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许多学校没有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和地方资源,校本课程内容雷同,缺少特色。
3、乐清湾的资源优势分析
乐清湾是一个天然良湾,位于浙江南部瓯江入海口北侧,原为潮流通道形港湾。东侧是玉环县,西岸是乐清市,温岭市在其湾顶,湾口是洞头县各岛屿,有着丰富的资源。
(1)深水港资源 乐清湾系深入内地的半封闭海湾。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15公里,海域面积469平方公里,陆岸线长220多公里。湾内水深港阔,岛屿错列。沿岸有清江、白溪、水涨、灵溪、江下等30余条大小溪流入注湾内。位于玉环县的大麦屿是浙南最主要的深水港资源分布区,是温州港群的组成部分,港口可开发利用岸线长约11公里,港区水深大多在9——30米之间,最深区达41米,可建1——5万吨级以上泊位30多个,1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25个。乐清市境内的沙港头至东山港口区有深水岸线9.5公里,可建5万一10万吨级深水泊位4个,1万一3万吨级泊位14个;盐盆至翁洋的6公里岸线是温州港总体布局规划中的集装箱、大宗散货、杂货码头和临海工业码头等综合性公用码头岸线。
(2)生物多样性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乐清湾海洋生物资源较丰富,据调查,鱼类有190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20余种,大黄鱼曾为本湾主要鱼类资源;贝类58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20多种;甲壳类有60种,有经济价值的10多种。
浮游动物资源:乐清湾浮游动物100种以上,主要的饵料浮游动物55种,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浮游体19种。乐清湾丰富的海涂湿地资源是贝类养殖的天然牧场,由于该湾涂面平坦稳定且柔软,海水温度在4℃——30℃,盐度为8——27,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十分利于海水养殖,是浙江省蛏、蚶、牡蛎三大贝类的养殖基地和苗种基地。
大型底栖生物资源:据有关研究,乐清湾有大型底栖生物124种,以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种类居多,是构成乐清湾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分别为多毛类41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类22种、棘皮动物10种和其它类14种,其中多数是我国沿岸的低盐种和广温广布种。
湿地水鸟资源:乐清湾滩涂湿地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列为重要鸟区。乐清湾海水中营养盐含量适度,水温适宜,海涂面积大而平坦、稳定、底质细软,孕育了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资源,为湿地鸟类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环境。因此,乐清湾成为湿地鸟类,尤其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地,在乐清湾发现了54种水鸟,隶属4目7科24属。乐清湾是黑嘴鸥的重要越冬地,在乐清湾发现到黑嘴鸥3160只,占该物种越冬种群的60%以上。此外根据日本野鸟学会提供的卫星跟踪资料和野外直接观察,每年3月中句至6月上句均有世界极危物种黑脸琵鹭迁徙至乐清湾停歇。另外,在该区域还记录到黄嘴白鹭和白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
(3)湿地资源
乐清湾本身天然拥有不少湿地,湿地本来就是希缺的海洋资源,有“地球的肾脏”的美誉。在乐清湾的海涂面积中高潮带面积占26%,主要分布在乐清湾底和西侧清江岸段,共计面积33.1万亩,其中中、高滩涂(岸线至平均海平面)面积约为15.5万亩,是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
红树林湿地资源:红树林有“海上森林”之关誉,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一种特有的植被类型,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的木本植物样落,在维持海洋生态环境功能方而作用显著。乐清湾西门岛红树林是我国红树林的最北分布地,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红树林已成为乐清湾最著名的生态“名片”之一。
(4)潮汐能源
乐清湾是我国强潮海湾之一,潮汐能的理论蕴藏量约有55万kw,占全省潮汐能理论蕴藏量的17.2%,是全省潮汐能最丰富的海湾之一。乐清湾潮差较大,一次大潮的进潮总量达21.3ⅹ108立方米,湾内有适宜于建立潮汐电站的坝址,装机容量可达55万千瓦。目前已开发沙山、分水山、江厦潮汐电站,总装机容量为3390千瓦。江厦潮汐电站是亚洲最大的潮汐电站,位于乐清湾末端温岭市的江厦港,是一座工业性中间试验潮汐电站,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
(5)乐清湾风能资源丰富,年均有效风速时数为5000-7000小时,有效风能密度为200-400w/m2。其中西门岛上累年平均有效风能可达50-3000kw.h/m2,有效风速(3-20m/s)时数为1500-7000小时,适合建大型风电场。
(6)矿石资源
乐清湾是浙江省主要的海盐生产基地之一,就乐清市而言,1971年曾创下盐田面积537.07公顷,产盐28 720吨的好成绩。历史上盐税曾是乐清市的主要财政之一。
(7)气候资源
由于乐清湾的水体容量大,东临东海、使乐清湾西部的乐清市沿山麓地带,因山走势与海岸平行,北部有山地阻隔,形成热量、水分、温度条件较好的陆域港湾小气候,所以,湾内冬季温暖,春季气温回升早,使乐清湾沿岸地区气候条件优越。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有利于增强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践性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环境教育强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和创造知识;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及批判与反思能力;在参与中增进交流与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积极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因此,为了体现《指南》提出的环境教育思想,增强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加强乡土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由于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中小学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而乐清湾乡土环境教育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有助于学校课程特色的建设与形成。
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自然、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利用乐清湾环境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开发和利用乐清湾环境教育资源,加强学校环境教育课程建设,对于完善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 3
联系,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地方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的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很多省市也已开展了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和地方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类似的环境教育宣传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还没有作深入的研究,取得理论性的成果,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环境资源研究和开发出符合当地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校本课程来。对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尚属空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步开发《富饶的乐清湾》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学生通过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多元智能、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环境保护能力的媒介与载体;通过《富饶的乐清湾》校本课程的初步开设,重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一定的环保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环境保护行动中去,养成节约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和谐校园、绿色文明学校的共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其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为:
1、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 ①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调查分析。②乐清湾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③乐清湾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土地与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气候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废弃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④乐清湾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预期成果:调查报告、论文等。
2、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预期成果:论文、教学案例。
3、《富饶的乐清湾》校本课程开发。预期成果:论文、校本教材等。
4、乐清湾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与利用研究。预期成果:研究报告等。
四、初期研究成果
(一)建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结合长达十六年的环境教育经验,学校集结了各教研组的教学力量,成立了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组,出台校本课程研究的规划与决策,并逐步加以实施。确立了树立“三种意识”、实行“四个结合”的工作思路。“三种意识”即:“全局意识、全员意识、全程意识”。全局意识,指从生态环境硬件建设到校园文化建设,从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到行为习惯的训练,都要顾全大局,立足长远。全员意识,即全体师生员工和家长广泛参与,把“绿色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全程意识,即将环境教育贯彻整个教育过程,自觉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启发学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四个结合”即: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环境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环境教育和德育相结合。
(二)加强科研,师资配齐到位。学校重视对教师环境素养的培训,积极挖掘现有师资的潜力,进行全校教师“绿色必修”校本培训,同时积极派教师参加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重视环境教育的教科研工作,通过环境教育教研组的集体备课、环境课程观摩课等教研活动,培训教师的渗透授课技能,引导各科教师研究授课的结合点和渗透点,交流各学科渗透教育的资料和教案,定期组织教师撰写环保论文。
(三)构建一个多元整合的环境教育课程网络。
1、环境教育通识课。学校实施在初一年级设置一周一课时的单列环境教育通识课程,配备专职环保教师和固定的教材,全面系统地传授环境科学基本知识。
2、学科教学渗透课。1996年开始,学校要求在各年级和各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科科渗透、人人总结。各学科渗透教育要有计划,要在教案中体现。
3、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环保长廊”、班级黑板报环保报刊等环境教育宣传阵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植树节”“世界水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中国节能月”等环境纪念日为契机,加强环境教育实践,开展绿色环保系列科普活动。
(四)建立了环境教育的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了内部定期检查、纠偏和不断改进的机制。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每年对各部门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形成年度实施报告,并提出下年度的工作要求。
学校对教师的环境教育工作有检查、有评估。环境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必须在开学时就开课,教学计划、教案、作业、课堂笔记等纳入常规管理,并进行期中和期末考查,记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专任教师的环境课。教师每学期的工作总结中,有专项的环境教育工作小结,并将其工作效绩纳入评先、评优、评职称、评定月浮动工资和学期浮动工资的指标中。
学校将学生绿色素养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考核之中。对学生参与环保知识的学习成绩,参与绿色执勤的效绩,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综合环保行为和修养等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中,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对环保行为和修养不合格的学生取消其校内评先评优的资格,对优秀学生授予绿色小卫士等称号。
学校编著了《中学生环保手册》,制定了《文星人环保行为规范》、《学生绿色值勤与评先评优》等制度,使环境教育融入学校每日的常规管理之中。
强调绿协会员的准入制度,并对业余党校和业余团校设置了一道绿色的门槛,要进入业余党校和业余团校学习的学生必须是已取得绿协会员的资格或绿色素养优等考核的学生。
(五)进行环境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整合的研究。
1、环境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加强学科环境教育课堂渗透。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传授环境科学知识。
2、环境教育和德育相结合,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潜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使环境教育做到“三化”:经常化、多元化、系列化。
3、环境教育和科技教育相结合,学习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开展环保小发明、环保调查活动。2006年学校被评为乐清市首批科普特色学校,2008年被评为乐清市创建全国科技示范市先进单位。2006年6月,中央电视台派出多个摄制组对我校的环境科技教育进行专题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做一小时的专题播出,得到社会的良好反映。同时,我校的科技作品获中央电视台科技创新奖。
4、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在学生中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将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一年一度的学校科技艺术节和文明礼貌月都开展大量的环境教育活动。
(六)进行环境教育教材和环境科普读物的编辑研究。
2006年3月,本课题组的顾问王思宁校长编著的《绿色素养》一书,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此前,王思宁校长编著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一书,两次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还编写了《绿色的理念》和《中学生环保手册》两书。
(七)进行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专题研究。
在学校开展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大多以乐清湾为背景。学校长期进行的环境教育课堂教学和学科渗透教学中,已经有效地对乐清湾环境资源的进行整合。学校承担的乐清市科协的课题《浙江省雁荡山野生蕨类植物资源调查》获2006年乐清市自然科学论文学术一等奖和第十四届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并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中国野生植物资源》上发表。近期,学校启动了乐清湾贝类动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学校建有“浙乐王氏生物标本室”,拥有自制或收集的标本两千多件,为研究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提供了标本和资料。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09年2月─2009年4月)
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初步收集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进行解读、研究。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开展对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调查研究,进行乐清湾环境教育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不断地进行调查分析,教学实践,小结、修正。
第三阶段:深入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2月)
形成阶段性的研究报告或资料汇编等成果。初步进行《富饶的乐清湾》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第四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
汇总、整理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构思下阶段的研究(《富饶的乐清湾》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与修订;乐清湾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与利用的初步研究),应用和推广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一)品牌优势
学校自1993年创办之时就旗帜鲜明地将环境教育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十五年来,持之以恒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素质有了全面的提高,获得一定的成功。学校成为“乐清中小学环境教育基地学校”[1996]、“温州市环境教育基地学校”[1999]、“全国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2001]、“浙江省首批绿色学校” [2002]、浙江省省级“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2005]、“国家级绿色学校”[2005]、“乐清市科普特色学校” [2006]、“中国可再生能源教育项目学校”[2006]、“浙江省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2007]、“全国绿色学校校园环境管理项目成员学校”[2007]、“乐清市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工作先进单位”[2008]、“全国绿色学校校园环境管理项目金奖学校”[2008]。
(二)人力资源优势
本课题组成员参加过“全国申报国家级表彰绿色学校培训班”,“全国绿色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中国——德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班”,中国“可再生能源教育”培训班,全国绿色学校校园环境管理培训班等学习;每年都参加“温州市绿色学校”培训班学习。得到曾红鹰、孙顺友、梁从诫、祝怀新、潘林平、徐大鹏等专家的指导,有较高的绿色素养和环境教育工作能力,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学校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因地制宜,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培训教师。全校教师都接受过环境教育的专门培训。本课题组成员五次荣获“首届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全国绿色学校工作优秀教师”等国家级环保荣誉称号,多人次获浙江省“绿色公益使者”等省级环保荣誉。
(三)思想保障
学校把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作为系统工程,抓紧抓好。学校自创办以来,就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将它列为办学的一大特色,成立环境教育组织机构,开设环境教育课,定期组织活动。学校要求每个“文星人”做一名“绿色使者”,做文星人必须学环保、懂环保、会环保、有绿色理念,有绿色行为,有绿色行动,会绿色生活。
(四)物质保障
作为国家级绿色学校和浙江省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学校每年都能拨出足额的经费用于生态环境教育的设施和资料的添置。学校图书馆拥有三千多册生态环境教育书籍和电子资料。学校配有专用的生态环境教育教室,绿色志愿者协会办公室,浙江省省级“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办公室和实验室,“浙乐王氏生物标本小型展览馆”,学校环境科技制作室,生态环境教育工作档案室和成果展示厅,为师生和广大公众获取生态保护、环保知识和技能等提供专门的服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五)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一个具有文星中学特色的健全的创绿行动指挥体系。这个创绿行动指挥体系能为师生更好地将环境知识、环境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提供更多切实的机会。做到行动所需的场地、指导师、对象、时间、经费、安全落实,行动的目的和效果落实。
(六)科研基础
本课题是在乐清市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度“双百工程”青年重点研究课题《中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研究》(荣获乐清市教科规划2008年度优秀课题成果三等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同时,本课题作为学校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十一五”课题《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的子课题,有很好的研究基础。
另外,本课题组的组长(负责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加强中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初探》荣获浙江省2006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环境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策略》荣获乐清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德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古代诗文教学与环境意识的培养》荣获浙江省2008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主持市级课题《中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已结题并荣获乐清市教科规划2008年度优秀课题成果三等奖)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十一五”课题《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的研究工作。
本课题组的顾问王思宁校长已有的研究成果:《浙江北雁荡山野生蕨类植物资源》荣获乐清市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和第十四届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并发表于国家级学术刊物《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年第4期;《论绿色NGO的运作》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可持续发展教育需教育生态》发表于国家核心刊物《环境教育》2007年第8期;《绿色报告》发表于国家级教育刊物《现代教育报》;《培养未来绿色NGO优秀成员的实践》发表于《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第8期;《创办绿色文明教育基地学校的实践与思考》发表于《浙江民办教育》2008年第3期;环境科普专著《绿色素养》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时机非常成熟,具备优质的条件。
2009年3月1日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小结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小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我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我校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也拉开了帷幕,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美术学习的适应性大大加强.作为一名实验老师,我以极大的兴趣投身于该课题研究,并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了一定的收获.一, 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我总结了几个步骤:分析教材——搜集资料——筛选资料—— 制作课件(制作交互平台)1,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很重要,也是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先要思考什么样的材料对学生的学习有利.《会走的小人》中,学生要学习的是做一个纸小人,用手指头代替小人的脚来走路.这课完全是一种制作类课程.几乎没有现成的图片可以利用,这就需要教师制作很多范品,以及其他一些制作步骤等.《摇滚小精灵》一课,学生在学习中,要接触到生活中能摇动和滚动的物品,这样,我就可以到网上或者生活中来拍一些照片来利用.总之,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辅助,教师就应该倾向于哪方面.每一课都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2,搜集资料.资料搜集来源有很多,比如:通过自己手绘或者制作范品,通过数码相机和扫描仪采集入电脑.比如:通过互联网,在网上找到各种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比如,找到其他书或者照片进行扫描,或者直接利用别人已经有的课件或者材料等.还可以找到vcd,dvd碟片中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3,筛选资料,有时候,一课的资料很多,应该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接触到对于学习最有用的资料.因此,我们应该对资料进行筛选.最有用的资料,制作在课件中,有些资料,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通过互联网来浏览.4,制作课件(制作交互平台).有了一定的资料,就需要有效的将这些资料呈现出来,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时机.课件制作的软件很多.我用得最多的是:powerpoint和flash,前者适合一些简单的动画和图片展示,例如:<>一课中,可以用powerpoint展示很多图片.而《会走的小人》,光展示图片不够,最好还需要一些有趣的动画.交互平台的制作比课件的制作要复杂一些,不但要编辑教师端课件,还有专供学生使用的学生端课件,以及讨论的平台和资源链接的平台等.学生在线学习的同时可以查询,提问,讨论.利用网上教学和教学管理平台,还可以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非实时交互,用来答疑,辅导,讨论,选课,提交作业等.虽然制作复杂,但是学生学起来自主性更强,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指导,督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直至顺利学习.二, 课程资源利用的体会和成绩
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授人以鱼”,那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就是“授人以渔”.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提高了知识的摄入,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果.影音媒体的运用以及动画的使用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和交互平台的使用,也能更好的解决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学生也表现出对于交互式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对于去网络教室上课,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于老师的课件,也很感兴趣.我本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中,也收获颇多,对于一堂课有了更深的思考,制作课件的水平也逐步提高.在美术出版社的课件比赛中《摇滚小精灵》.《会走的小人》《恐龙世界》获得了一,二等奖.论文《人机交互式美术课堂教学研究》也获得了中南六省二等奖.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最重要的是,制作的时间仿佛不够,好多想法来不及实现.但是,我们作为先行者,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希望以后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其中来,让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成为所有老师共同的义务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