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新旧动能转换下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财务对策
基于新旧动能转换下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财务对策
【摘 要】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强调: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新旧动能转换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新旧动能 发展机遇 财务对策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改造升级传统动能,有赖于技术、产业、业态与发展模式的全方位创新。而今,中央改革的路线图清晰明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照创新发展理念着眼于经济长远发展,增加服务于企业新动能培育的有效制度供给,进一步激活市场创新机制,放宽政策限制,突破制度羁绊,着力人才、金融、技术等要素的机制改革,用制度创新推进企业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以打破新主体进入市场的制度瓶颈等。所有这些都为企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为企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政府服务角度看,中央以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为宗旨,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政府部门在工商、质检、标准规范、知识产权、资源开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大幅度缩减事前行政审批,更加注重事中监管与事后监督,将行政管理变为更具科学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服务。同时,由于新兴经济业态变化快、创新多,对局部政策调整需求明显,因此,政府不断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矛盾的化解机制,推进服务重心下移,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及时解决企业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成本,消除了企业“高精尖”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而且利用政府所设立的专利审查、审批快速通道等,为企业创新效率提高和新动能的释放与传统动能的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调整已初见成效。产业结构明显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特征主要体现在较之传统产业,新产业、新业务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尤其是第三产业已跃升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步形成。新旧动能转换下企业发展财务措施
2.1 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首先,要以共享为主,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实现财务的大方向的发展目标。想要更好的适应新旧动能的转换需求,其企业就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设定财务职能,对其职能角色进行考量,从根源上提升财务价值的创造性能,努力把交易数据信息变得更加的集中化,调整好其数据化的处理流程,让交易数据信息为企业的战略性服务,方便企业的领导用其数据信息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共享财务理念是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其和原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其打破了传统的固化财务管理的限制,让其财务思维得以高效的拓展,使得其财务思维逐渐延伸到企业的各个生产应景的细节层面中,其实际的业务流程也随之受到影响,可以将其转变成为全员性的活动。其次,企业在推行新旧动能的转换时,还应当以“大财务”理念为核心,针对该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探究,尽可能的发挥出财务的效用,彰显出财务管理的价值,并把其财务价值合理的渗入到企业价值链当中,在采用资本运营的形式合理的配置财务资源,让企业的发展可以不用受到约束,推动新动能的发展,使得原本的传统性能可以得到更新。
2.2 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首先,要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创一个财务数据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进行交流,节省了问题的处理时间,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评估机制,将这三个板块的内容完整的链接在一起,构成三位一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将重心放到新型的经济层面之中,挖掘新型经济领域中所潜藏的风险,尽可能地提升财务风险的敏感性,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懂得快速的处理风险问题;其次,要优化原本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流程,赋予其预算管理体系精细化的特征,让新旧动能可以更好的转换,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价值链等体系结构。潜移默化的提升预算的定额标准,精准且合理的分化资金的流向,并对资金配置进行引导,协调性的对其新旧动能进行科学的转换,帮助企业实现其所制定的发展目标;最后,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综合性的对企业各类经营活动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行监督和管理。利用其所搭创的互联网平台,来对相关的财务数值信息进行检验,定期的开展评估推算等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培养新动能,增加商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合理的使用云数据,去翻阅并查询其资金的各类资料做好经营信息的管控工作,同时还要对企业的顶层设计工作进行处理,集成化的管理其企业的财务平台,让其平台运行的状态变得更加的稳固。控制资金流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2.3 加大研发投入,助力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企业要通过持续科技的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升级传统动能,淘汰落后动能。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微观主体的企业,首先应将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宽松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精神支撑。其次,企业应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大研发投入。
结 ?Z
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们解决当前各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之举,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决胜之举。在今后,我们要更多发挥新动能的作用,提高新动能在整个动力结构体系中的比重,更多地依靠新动能来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以“创”促“转”:新常态下如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J].余东华.天津社会科学.2018(01).[2] 准确把握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任务和重要举措[J].刘冰.理论学习.2017(08).[3] 科技创新助力青岛新旧动能转换思路与措施[J].潘强,于平阳.科技和产业.2018(02).
第二篇:2018年咨询师继续教育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机遇试卷(60分)
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机遇试卷(60分)1.单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一般的新旧动能转换反映了新产业代替旧产业,但大的新旧动能转换反映了动力机制的变化。新时期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是指:
A.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B.由高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C.非化石能源代替化石能源
2.传统产业更新动能主要体现在:
A.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发展与升级、农业素质的提高等B.房地产业做大做强 C.新型业态的发展
2.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新时期我国的经济新动能包括:
A.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B.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新换代; C.高的自然资源投入; D.企业税负下降E.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2.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为什么税改比降税更重要? A.税制不合理导致高税负 B.降税没有空间
C.我国制度性交易成本太高 D.我国没必要与美国竞争“减税”政策 3.判断题【本题型共2道题】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无关。
Y.对N.错
2.习近平经济发展思想的两大战略取向分别是培育新动能、补齐短板。
Y.对 N.错
第三篇: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机遇与对策研究
课题名称: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机遇与对策研究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及削减人力成本,辞退员工。2009年末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中小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本文从金融危机后,经济与劳动力发展的角度,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有1000多万家,提供了上亿个工作岗位,极大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也让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在此一年后,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发展稳定,中小企业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新的发展环境研究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和人才资源配置都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1.1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定义:
“人力资源”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64年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的。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比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资源是人, 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能动性、智力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消耗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中小企业实力有限、管理水平不高,不重视构建人力资源部门,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在某种程度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
1.2 人力资本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学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这一学说解释了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可以迅速复苏;美国在独立战争后能发展成为超级大国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人力资本丰富”。中小企业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开发将成为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2.1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员工数量较少、各类资产拥有量小,这些特征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都不够。具体表现在: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缺乏。由于企业规模小,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很多企业由行政办公室代替了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工作,把招聘、培训、考核都集中在某个行政人员身上,这就限制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在中小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一般不是该专业出身,人事经验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事务性工作比如档案管理、入职离职手续等开展尚可,其他培训、考核等管理层面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第三,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思维狭窄。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老板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赢利上,集中在企业的生存上,企业的管理者更多关注业务层面的问题,投入如何改善内部管理工作的精力很小。第四,缺乏科学适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岗位工作分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导致岗位管理体系与界定岗位之间出现矛盾。第五,企业内无有效的激励措施。由于企业的低支付能力,导致企业无有效的激励措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尤其当企业面对经济大环境低靡与动荡的状态时,无力给予员工相应的激励保障。导致无法留住人才。
2.2 人力资源管理复杂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行业分布极广,地域性特征显著。这促使其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多样和复杂性。表现在: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企业人力资源中,大部分是普通工人,文化程度是初中以下水平,管理人员大专以上者仅占9.6%。企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而一般人员过剩。
二、企业人才流失严重。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加剧了企业人员的流动性,一旦企业经营状况出现问题,企业人才的流失更严重。其中一部分人员将流向国内其他的外资企业,外企以其优厚的待遇和科研环境的优势以及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方式,大量吸纳国内人才;而另外一部分人才流向倾向于经营好相对稳定的大型国企。企业人员流动性过大及人才的流失,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局限下,不同员工的资历、接受培训的时限和机会有显著的差异,人员的高流动性等现象共同构成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复杂性。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3.1 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机遇
2009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生存的压力。然而就在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内,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展望2010年的经济走向: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在2010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二是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中央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6亿元。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上种种有利的大环境发展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都说明中小企业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春天和发展机遇,国内各类中小企业要想抓住机遇,成长,发展就必须重视金融危机后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管理上的调整与变革。
3.2 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1)适当地增加人力资源费用。金融危机下, 许多中小企业为了生存自保选择削减人力资源开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多数中小企业选择直接削减培训成本、年会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社会性活动费用、裁员或者降薪,以期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面对经济好转,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人力资源费用。例如,给骨干员工或管理干部加强培训以应对新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不要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并愿意学习后返回企业服务的员工,可通过签订公证合同等方式,资助其深造。
2)做好人力资源的工作度量化。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一些员工因为害怕下岗被裁,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一个人发挥出两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力量。而也有的员工面对企业的业务萎缩,在工作时表现出懒懒散散,消极怠工,得过且过。现在,面对大环境的好转,新机遇的吸引,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做好工作量化: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做好岗位任务说明书,把工作的要求与能力,任务与职责做到清晰明确化。
3)坚持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做好人力资本的激励。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既是挑战也是
机遇,中小企业老板应当重视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将企业的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相匹配,建立员工的对话制度。改善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实施目标参与管理。注重管理人本性,始终把人才的需要、人才的自我实现、人才的管理环境以及对人才的激励体系放在首位。适当灵活引进新的激励机制,既要在经济方面给予适当的刺激,同时还要在精神上或者员工的成长需求上下功夫,保证员工的自我目标实现。
4)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好“双转移”与“双提升”的战略调整。“双转移”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随时关注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在任何时刻都随时做好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地准备。转移企业的经营方向,转移人才的配置。例如此次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我国出口企业。为此,出口企业要调整市场,转向国内市场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也可以转产其他产品。这一系列转变需要一系列的市场调研、科研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据此重新编制人才计划。面对动荡莫测的市场,需要因势利导,适时调整人力资源政策,重新编制人力资源预算,把握职场风向与行情,摸清员工心理动态,在进一步优化职能与简化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薪酬福利规划和企业文化建设,稳定军心,保证组织职能的完善与高效。“双提升”即提升员工的核心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要学会民主管理,鼓励创新,为人才创造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平台,而不是局限于家族管理,迷信等级权威,不懂放权。结语
金融危机在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发展和转型的机遇。作为企业的关键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必须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国家出台的各种有利政策措施都将是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的契机,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发扩大国内市场,适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只要能够善于运用智慧的头脑抓住各种有利的契机,各中小企业一定能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威胁,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的飞越。
第四篇:环卫行业“事转企"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环卫行业“事转企"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杭州市环卫体制改革为例-摘要:介绍了环卫行业体制改革的特点,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环境卫生;事业;企业;改制
环卫行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卫服务作为准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公益性决定政府应该对其进行扶持,包括增加投资、税收优惠或价格补贴。因为自然垄断性原因,目前的环卫服务部门缺乏降低成本、改善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激励机制。在政府组成中有环卫管理部门,它又是资产所有者和政府的派出单位,并且还是行业管理者。由于环卫行业的自然垄断性,行业管理也就演化成直接的企业管理。准公共服务产业的市场化,几乎成为整个准公共服务产业体制改革的一种趋势,整体性的变革方向是政府和企业分离引入竞争机制。
在环卫行业市场化进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事业单位转企业,这就需要我们对改革的困难有清楚的认识,对改革的工作有充足的准备,做到有步骤、有政策、有方案,循序渐进地推进。
1环卫行业改制的特点
1.1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原则
建设部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中谈到,在改革实践中必须确定几项原则: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途径多样化;二是收费一定要到位。这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保本微利”的原则如果收费措施不到位,改革就难以启动;三是要全面降低成本;四是为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地方政府应在用电、用水、用地和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五是对市场化搞得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
1.2环卫行业在改制中要引入市场机制
虽然环卫服务作为准公共服务有着较强的自然垄断性,不宜在一个地域由过多厂家同时运作,但市场机制的作用依然存在。环卫服务可以形成一个投资——收费——收回成本——再投资的资金循环机制,其收费标准可以按成本全额收回,也可以占成本的一定比例,差额由公共财政补贴。依据用价格机制收回成本多少,公共财政补贴多少,便有很多的服务方案可以选择。政府以社会公共主体身份,负担一部分准公共服务的成本,以补偿准公共服务企业对社会提供外部正效应的贡献。
1.3在改制后的环卫部门中实施管制体制
实施管制目的就是通过政府的介入,对准公共服务的供给或需求做出规范性制约,防止拥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准公共服务企业,将企业内部居高不下的成本利用垄断地位转嫁给社会,所以政府通过管制,限制自然垄断的准公共服务企业的价格行为,从而从体制上规范准公共服务部门的经济行为。
2改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环卫的有偿服务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目前,全国各地实行的环卫有偿服务收费,收费标准是按照居民的承受能力制定的,而不是根据运作成本制定的。各地试行的新的收费制度,尚有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以杭州市为例,社区居民的生活垃圾清运费按市物价部门测算,每户每年需80~100元,而目前实际收费标准是每户每年20元,且各个城区的垃圾处理费收取率在30%~40%。以西湖区环境卫生管理局在嘉绿苑小区为例:小区共有住户1485户,有偿服务每年全额收取2.97万元,而实际需支付人员经费6.1万元,从中转站到垃圾场的垃圾转运费每年需3万元,在不包括垃圾场收取处置费、车辆折旧费、维修费的情况下,每年净亏6.13万元。同时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局还要承担城市道路的清扫保洁、公厕的维护保洁以及政府指令的大环境卫生整治等。
2.2环卫行业的特殊性给改制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环卫部门历来是社会弱势群体较集中的行业,环卫职工的工作又是最辛苦的、最默默无闻的,收入也是最低的。由于传统观念和市俗的偏见,一般进环卫工作的大多数是能力差、文化程度低、家庭困难、再就业能力弱的人。目前,杭州市5个老城区有环卫工人2240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67.5%,他们除了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外,没有其它的劳动技能与工作经验,所以一旦失去了目前的岗位,很难二次就业,会给社会及个人带来很大的压力。
2.3按事业退休和按企业退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目前,由于我国的退休待遇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同一个人按事业退休和按企业退休,待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环卫职工普遍认为工作时工资较低,惟一的好处是退休后按事业退休,待遇较好,因而工作积极性较高。一旦转企,事业与企业身份转换后,就按企业的标准领取退休工资,以杭州市为例,一个职工退休后每人每年收入要降低6000余元。按现有的政策进行环卫行业人事制度改革,最大的伤害是一线的环卫工人,一旦他们的利益受损,则心理上难免产生波动,思想上较难接受,会造成一些不稳定因素。
2.4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存在较大的压力
由于环卫行业一直是事业编制,享受政府财政补助,没有形成其他产业,没有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以杭州市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为例,现有土地征用工109人,是当时为第一垃圾填埋场建设而录用的,大多数签订了长期合同,即做到退休为止,且进单位工作时就上了一定的年纪。现在企业要改制了,他们思想上想不通,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上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天子岭填埋场的职工收入尚算好,就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欠佳的情况,要寻找条件类似的分流安置岗位很困难,可以说基本不可能。
3对策
3.1建立有效的收费制度和收费体系
实行环卫收费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环卫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事、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环卫行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以垃圾处理为例,按照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要求,环卫企业收取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其收费标准应按照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核定。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新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新的收费制度要简便、有效、易操作;同时要加强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管理,提高垃圾处理费的收缴率,针对不同收费对象,采取措施,鼓励其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垃圾处理费。对居民收费难问题,可考虑捆绑式收费、行政事业收费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总之,制定完善收费体制并有效实行是环卫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
3.2按市场化要求,变革政府的资金投入方式
政府保证公用事业公共性的政策不一定是垄断投资权和生产经营权,而是应该变革政府的资金投入方式,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以达到改善经营、提高效率的目的。按市场化要求,对环卫服务进一步细分,区分公益性服务和有偿服务的范围、种类,对公益性服务项目由财政足额支付,对有偿服务项目要核定作业成本,对收费标准已到位的,不予补助,一时不能到位的,补足差额部分。改变过去“以钱养人”的做法,做到按事付费,使财政的补助补在明处,实现“以钱养事”。政府可通过推行管理合同、特许经营、公私合营等方式来实现政府资金使用效益。
3.3建立环卫作业市场化准入机制和考核机制
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与效率,很多时候是将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环卫行业的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环卫行业的市场规则,创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对进入环卫行业的企业资格和市场行为、产品和服务质量、企业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卫作业的质量进行考核;对市场不规范、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达标和违反经营合同规定的进行处罚。环卫事业的改革思路是形成多家提供服务,共同经营的产业组织结构。3.4应用经济杠杆推动城市环卫的产业化,使改制企业有现实的落脚点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应用多种经济手段,从税收、信贷、征地和用电等方面对从事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生产、流通企业、事业单位给予支持。引入竞争机制,将环卫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并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择有资质的企业承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使其提高处理质量、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积极鼓励资源回收,使得垃圾处理企业有自己的收益和积累,使城市垃圾处理产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产出机制。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前提下,采取优惠政策,运用经济杠杆,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和民营资本等多种资本投入环卫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最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环卫运行机制。
3.5建立政府专项经费
政府应建立应急处理专项资金,用于重大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环卫作业所需经费的支付。政府为转制后的企业定格为微利,且转制后的企业为新企业,没有资金积累,没有能力购买大型环卫设施和实施基础建设。因此,政府要为大型环卫设施提供保障,并负责因提高公益性作业标准、改变作业方式所致设备改造的投资。
3.6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把提高职工对改制工作的认识、增强信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准点。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把提高职工素质、转变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用科学的理论教育职工,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创造条件,鼓励职工多学文化、学科技、学管理,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工作本领。把帮助职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根据国家对提前退休人员的有关政策及上海市相应的做法,劳动和人事部门应在环卫系统所有工种中,审定有毒有害工种,出台相关政策,为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要对环卫行业的特殊性予以考虑,切实保障职工利益。
3.7稳定环卫科研队伍,保留科研所的事业性质
多年来,环卫科研所在环卫行业规划、生活垃圾监测、环卫作业质量监督管理以及环卫基础资料调研、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技术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政府行政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在环卫行业迅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留科研所事业单位性质,依托政府平台开展环卫科研工作,有利于科研的深入开展;有利于科研人员的稳定;有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有利于科研队伍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服务环卫事业,降低环卫作业成本及运行费用。
综上所述,环卫行业的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本着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环卫行业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