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培训终稿2012
当前,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印发实行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单就语文学科而言,对识字、写字、语言运用、语文素养、双基关系等新改动内容的准确理解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敬爱、可爱的郝主任叫我为大家做一个新课标培训,其实说培训很惭愧,只能说咱们相互探讨,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下面我从《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几处重要增改部分谈一下我对新课标的认识。
加强语本 突出人文 学用并重 科学减负
——对《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几处重要增改的认识(上)
一、前言部分
确立“语言文字运用”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实验版课标是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四点要求出发,提出语文教育对造就人得重要作用,继而提出语文教育在五个方面的改革,以及改革的原则。将“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语文课程努力的方向。虽然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课堂教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终因显得较为空泛,不便于教师把握和操作,而致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现象。
2011版课标是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地位出发,提出了语言运用和文化选择的新要求。在前言部分,三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一词,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2011版特别强调“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这样定位,就更加逼近了语文的本质,更加凸显了学科特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三个基础”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我们说,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涉及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可能只抓住一部分,而疏忽了其他方面,脱离了核心目标。例如,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中相关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而去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课程标准在这一次修订中,特别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语文课程的内容可以十分丰富,语文教学也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
课程性质锁定语言文字运用
实验版在课程性质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2011版则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
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但明确了语文学习的特点,而且点明了语文课程的内涵,将工具性和实践性展露无遗。
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往常,我们一般总是将“理解”和“运用”并列,似乎“理解”应对应于阅读教学,“运用”对应于口语交际与作文教学。“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于是,阅读教学就以“理解”为核心目标,“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课就是分析内容”。作文教学则视“运用”为价值取向,二者分工明确,各自为政,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所以,崔峦教师在大连的研讨会上曾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并以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上否定这类课的明确态度,表明加强语言习得,关注言语形式的观点,而课标把语文课程定位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不能止步于课文,不能止步于课堂,要面向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唤“课文内容理解与表达形式高度融合”的阅读课。然而,多少年来,我们老师的大部课,一直走的都是分析课文内容的老路。有人尖刻地说,语文教师是“独眼龙”,睁大的是言语内容的眼睛,所提的是言语内容的问题,走的是“内容——意义”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因为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要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如果没有了研究如何表达,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而是其它任何可以从文本中获得意义的课。
崔峦曾告诫我们: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所以,当下的阅读教学,固然要坚持言语内容的理解,但更需要花大力气、用大功夫关注言语形式,让学生不仅知道课文说了什么、写了什么,更要领悟到课文是怎样说、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从而逐步扭转长期以来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只顾内容不顾形式的片面做法,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言意互转、言意共融的本来面目上来。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品读课文时,只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向前再走一步,或者在设计教学时多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思考,就能获得言语表达的妙处。如教学《七颗钻石》,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水罐发生的一次次神奇变化后,再深入一步: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次次神奇的变化的?哪些词句引起了你的注意?学生就能在品读与比较中体会到用词的变化与准确,感悟到作者想象的神奇。
实际上,面对文本,语文教师和数理教师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觉得,语文教师的注意力应该更多、更自觉地分配到言语表达、言语形式上,因为从专业的角度看,语文教师如果只关注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意思,那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没有意思的。语文教师只有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
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这才是课程意义上的语文,这才是语文教师需要特别留神、特别着力的地方。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只是“写什么”的问题,而领悟表达方式解决的却是“怎样写”的问题。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运用,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阅读教学中,教者若能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则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行进在“言”“意”兼得的路上。
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而要有机融合,因为“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浅表化,甚至误入歧途。而理解又包含理解、分析、鉴赏语言材料、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三个方面。从语言材料看,文章的语言材料是为表达思想内容而待定选用的,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是有讲究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材料的感情色彩,透过语言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如,同样是聪明、有智谋,正面人物要用“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反面人物则用“诡计多端、狡猾”;从语言结构看,理解包括词与词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段与篇的关系等,理解了句、段、篇的结构特点,特别是那些别具匠心的语言结构,对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至关重要;从表达方法看,任何人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都有个方法或手段问题,由于表达思想观点、感情的需要,必然选择一定的表达方法,或叙述,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或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每种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阅读时领悟、欣赏作者的表达方法,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人教版五下),可围绕“学习抓住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语文知识点展开教学。先是阅读思考:认真阅读课文,严监生的哪些行为表现让你印象深刻?找出相应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学生读中画出课文中三番五次地描写严监生伸手指头和摇头的语句,并透过“伸着两个指头”、“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摇,越发指得紧了”、“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和“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等动作“看”到严监生此时此刻的内心想法,为认识人物性格和形象作好铺垫;再明确作用: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课文一而再、再而三地细致刻画严监生手和头的动作?如果只写一两次行吗?”、“为什么几个简单的动作描写,就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守财奴的形象?”让学生从问题讨论中体会到运用动作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和性格特点的表达作用;最后强化认识:提供一个动作细节描写或神态细节描写的阅读材料,在同质或异质的拓展阅读中,再次加深和强化对细节描写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如此以语言学习带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言语形式的学习和体会,达到言意兼得的理想境界。
因此,理解了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而是“中点”,能运用、会运用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优劣、高下的重要指标。所以,不论是指向于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运用”的基本认识应该是:一方面,“运用”有层次之分:一个是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一个是出色地、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这是因为,语言和言语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规则(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对这种规则的具体、灵活地运用。学生凭借课文内容学习规范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吸收、同化、顺应、模仿语言规则的过程,这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初始、起步阶段,起巩固语言基础的作用;而只有当他们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灵动地运用语言规则表现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际,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如此看来,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重在要求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时遵守已有的、共同的语言和言语规则;而出色地、有创意地运用是在规范运用的基础上更高的一个层次,是对规范运用的超越,是对既有语言和言语规则的突破。比如一位学生说老鼠见了他,“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不省鼠事。”这句话中的“不省鼠事”一词就是小作者别出心裁的创造性运用。另一方面,“运用”有内容之别:既包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也包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前者指的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如何选择正确、恰当的语言材料和内容,后者是说这些语言材料和内容怎样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应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里很重要的一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警醒自己,我是不是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我要在哪些方面指导或者引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
提出“语文素养”概念。
过去语文课程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有整体素质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需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而这一切都不是特别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落实它呢?有的教师说必须加强训练。我们说,训练是必要的,但仅靠训练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内涵很丰富,既包含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分析和综合运用,又包含读书的兴趣、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包含学习的方法、习惯以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发现、创新,等等。这里面有的部分要靠训练来培养,例如,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范、习惯和常规技能。语文素养有的部分则要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和动力,创造良好的氛围,引导他们读书,丰富积累,投入到广泛的 4
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去,使他们在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中获得提高,在追求发现、创新的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语文素养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养成。
下边我们谈一下新课标人文内涵具体化的特点。在对人文内涵的表述方面,由原来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优良传统、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规范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课标在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上,将原来的“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一再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规定“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认为,在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教法学法满天飞的现实环境里,课标这样说,犹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能使广大一线教师循此不二法门,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也让全体学生真正打下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
我们民间历来称“上学”为“读书”,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下一代要和人类先进文明接轨,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读书是必由之路。“学富五车”“胸无点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课标对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的增加和课外阅读的定量,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典范语言的积累以及在诵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不认真、积极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势必使语文课程空心化、无效化,后果不堪设想。2011版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是挽狂澜于既倒。
新课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更加理性。在学习方式方面,实验版和2011版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是2011版在具体建议中还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也就是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
在听课中,我们常感到不少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因为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是走繁琐分析的老路。他们认为要落实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做到“少讲”,甚至“不讲”。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让学生讨论讨论、表演表演,却少有教师的课文解析,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浅尝辄止,完全是蜻蜓点水似的停留在表面。
试想,一堂没有教师精彩讲授的语文课或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或许精彩迭出,但它一定缺少深度,一定没有内涵,长此以往,语文课就会变得美得空洞,就会华而不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去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再说,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
由此看来,阅读教学应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品读、细思、揣摩、体悟,该细嚼的地方细嚼,该慢品的地方慢品,该朗读的地方朗读。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该讲则讲。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
识字、写字量适当减少。虽然义务教育阶段识字、写字总量变化很小,但是小学阶段不同学段的写字量却调整较大。现规定: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原为1600-1800个),其中800个左右(原为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原为2000个)左右会写。
一、二学段累计减下来的400个生字,增加到第三学段。这样,一、二学段要求学生会写的字平均每学期减少50个左右,等于每课平均少写2-3个生字。因为一、二学段,特别是第一学段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手的骨骼、肌肉比较稚嫩,握笔容易疲劳、酸软,写字的平衡力、保持力、和谐度、整体性等都很低,过多写字、过高质量要求都不适合小学书写实际,只会适得其反。
课标这样调整,无疑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减负和健康,有利于提高写字质量和效率,更有利于改进教学。而第三学段写字量的增加、写字地位和要求的提高,又促使广大教师要去探究如何适应新变化、新要求。
2011版还新增了两个附件: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
一、字表二)”。基本字表中有300个基本字。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些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共收常用汉字3500个,根据它们在当代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和汉字教学的需要,又分成两个字表。提供这样的字表,便于在教材编写中安排汉字教学的设计,也便于开展对汉字教学的评估。课标指出:“字表一(2500个)可作为第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依据。”如此分级安排,实现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无疑更合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汉字的特点,合乎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提高教学实效。
三、实施建议部分
重视写字和写字教学。重视学生写字,改进和加强写字教学,是2011版的亮点之一。在充分调查研究,总结十余年语文课改经验,特别是识字、写字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课标对各学段写字和写字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建议等进行了多次增改。使其充分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能力为重”要求,更加符合母语特点、不同阶段儿童身心特点,符合汉语言教学规律,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和写字水平,为语文教学和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定位,实验版这样阐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2011版这样说“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对比中不难看出有两点变化:
一是范围拓展。将识字、写字的地位,由第一学段“法定”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段,并被赋予重要地位。在第一学段它们是教学重点,是最重要的,是教学中必须集中力量突破和拿下的“主阵地”;到了二、三、四学段,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必须拿下的“主要山头”。写字教学连在有中考任务的初中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何况小学?这样定位有利于广大教师提高对写字和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纠正小学只在第一学段重视写字,而到二、三学段逐渐弱化,不重视写字教学,有 写字无教、放任自流的现象。
二是“识、写”分列。“识字”“写字”是密不可分的,但有的教师却重视“识字”,看轻“写字”,以致到了小学二、三学段和初中,经常出现“以识主写”、“以识欺写”,甚至“以识代写”的不良倾向。2011版把“识字”与“写字”用顿号隔开,并让二者独立“成家”,就是提示我们:“写字”与“识(识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作文)”、“说(口语交际)”、“习(习惯)”一样,并称语文七大能力,应该给(ji)予应有地位,给予高度重视。可以说,在小学阶段怎么重视写字、写字教学都不过分。也可以说,没有写字教学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2011版在多处旗帜鲜明的提出书写与质量要求——“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对于学生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还有“义务教育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从上述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2011版对写字、对写字教学的重视,它至少给我们传递了四层意思: 一是“效果”。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习惯”“质量”是我们的目标追求。
二是“指导”。“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
技能。”在随堂练习中,教师示范引领,科学指导,全程指导。“指导”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三是“坚持”。每天的语文课,坚持练字10分钟,要做到天天练,年年练,三个学段都要一以贯之,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每个学生都要注意在实践中练字,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在写字教学方面必须投入更多的力量,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以便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实践,有机会关注学生练字的过程和写字质量,及时帮助学生保持正确姿势,提高书写技能。“坚持”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四是“养成”。“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是我们的目的。而课标如此要求,既源于目前学生写字质量的滑坡,亦源于写字质量、写字习惯养成的重要。对写字教学来说,学生的“书写质量”应从三方面要求:1.正确。2.规范(“规范”指的是字的间架结构、字的笔顺、每一笔的占位等等)。3.习惯。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书写质量呢?我们的做法是“三当堂、一保证”——当堂指导、当堂书写、当堂反馈;保证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指导时间、书写时间。
课标这样重视写字与写字教学,也警醒我们教师: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学生写字,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书写素养和写字教学指导能力。
2011版增加了“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我们要尊重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意图。实验版这样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版这样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对话”中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意在强调领会编者的意图和“标准”意识,提升教学对话的质量。所以当我们教师拿到教材准备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更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与编者对话,去揣摩他们的编排意图,从而合理的取舍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大家知道,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第一要做的工作就是解读文本。这涉及到如何尊重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选择、组织与重构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做到正确、准确地解读文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文本把握出现偏差,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较普遍的一个问题。若在解读文本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时出现不到位或不正确现象,就会影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准确定位,影响对学生的培养与塑造。
就语文课来说,编者的意图、语文传达出来的情感、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思想等等都是在塑造着儿童的价值观。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把作为自然人的儿童逐渐转变成未来的社会人,所以要用主流社会与人类倡导的价值观去影响儿童,塑造儿童。语文课的这种育人功能,恰恰体现在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中。因此,文本解读首先要尊重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不要随意的超越文本,要发挥文本潜在的育人价值。
当然,尊重作者和编者的价值取向,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价值取向的唯一性与多元性的关系。对于思想性较强的课文,如革命传统和革命领袖等题材,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非常鲜明,这类课文就是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一般不提倡作多元解读。但并不排斥教师或引导学生对其他文本作多元解读。教材中的一些课文给教师、学生都留有解读的余地与空间,对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二是教学中处理好尊重文本与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关系。理解尊重文本是前提和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可以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学生的理解,也不是说学生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和生活经验不足;二是教师认识的偏差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发生偏差。
大家知道,《长城》是人教版四上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教材编者试图通过“世界遗产”这一扇窗口,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具体到《长城》一课,其价值取向是通过“长城”这一世界物质遗产,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有的执教者不是遵从大家共认的价值取向,而是另辟蹊径,从长城修筑中读出了“阻隔关内与关外,阻隔文明进步”等等,而这种“阻隔”,完全是教师的,而不是学生的,教师用自己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把“阻隔”硬塞给学生。这恰恰违背了课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理念,更是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李海林先生说:“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确立的根本视域立场,是学生,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所以文本解读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可达成度”,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度”。视觉独特,旁征博引,纵横捭(bai)阖的文本解读,如果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远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偏离了阅读的航向,其效果难免大打折扣。因此,解读教材时,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是“尊重”和“聆听”,只有“尊重”才能“聆听”;只有“聆听”,才能听懂作者的声音、听懂编者的声音。
在此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挖掘教材的原生教学价值,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最后达成作者、编者、学生、教师以及文本本身的“视野融合”。这应该就是课标在实验版的基础上,加上“教科书编者”的意图。
表明了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态度。2011版课标专门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做了说明。要求对“语法、修辞、文本、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我们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课标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说的很清楚,指导性很强,它要求我们对“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应是随机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切合语境的,而不是专题式的、系统的、强加的。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性质特点,它是实践性课程,它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以新课标为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多方面的知识,掌握
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标粗浅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最后祝各位同仁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
第二篇:新课标培训
新课标培训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和实验稿比较,(新课标已经发下去啦,)你会发现其变化、修订量比较小的,基本上是实验稿课标精神的一种贯彻。今天我们就新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整体思路,尤其是新课标修订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大家共同解读、共同学习。
1、新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整体思路(读)“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我们讲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承载着一定的意义,一定的内容)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解读: 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啦,变化很快的世界,对我们的语言文字,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一种影响,会有一种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课程标准进行了今天的修订。
语文课程依然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解读:语文素养到底是什么?探索了10年之后,没有清晰的,明确地解读。一定包括语文知识的运用,更是一种语文能力的运用,更是通过语言文字流畅清晰表达自己思路的一种运用,所以说讲素养一定是多方位的,全方面的。
课程的性质:说到10年前的课程标准,大家熟悉的一句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实验稿课标对语文性质的定位最核心的内容。我们看修订后的课标,这句话依然保留着,但前面加了长长一段描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来看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前面加了几个修饰语,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孩子要学会听说读写,要靠语文课来完成。所以它是要学习运用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它又是带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过去走过一段弯路,课标提出来了,“语文一定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好,在每一节课上就去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结合点,被听课时,被质疑,说上了一节识字课,识字课上的不错,但是你只注重了工具性的一面,你教给了孩子许多识字的方法,培养了识字的能力。但看不到人文性的所在。如孩子的情感怎么样?孩子有没有对文章内容深刻的理解认识呀?再如 一节高年级的课,这节课老师声情并茂,学生听得也很激动,对这篇文章所渲染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感受的很深。校长又会提出问题,说孩子是很动情啦,孩子很动情
很投入了。这节课很好注重了他人文性的一面,没有看到工具性的一面。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质疑时,一线老师就我所是从啦。到底怎样做才是真正实现这种统一,可不可以做到这种完美的统一?应该可以。但看课人的眼光、标准应变一变。但是没有必要掰开了、揉碎啦,说他哪是人文性,哪是工具性 ?也许,上了一节识字课,利用集中识字的方法,大量识记了汉字.效率很高,这节课的指向,就是识字,就是工具性的一面。所以没有必要,在短短的一节课上非得要分开。即使不分开,任何一节语文课,都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在内,一定有孩子听说读写在内的多种活动的一种交织。只不过,侧重点不同。
实践性,谁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谁来学习?孩子来学习,我们来教孩子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的指向,课堂上一定要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请了一位名师,上了一节高年级的课,学位老师,对文本的解读 很深入、很细致,角度狠心 还对文章的写法人物进行了质疑?学生听得很木讷,一点儿都不配合。这种细致深入,是他自己的东西,个人的见解。课堂的展现过程,是他把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细致的解读,向学生展示的过程,这堂课上,孩子只不过是听众而已。真正需要的语文课是什么 ?
需要教给孩子,能够像这位优秀老师一样,有这样的思维能力。拿到一篇文章,他自己的解读可能浅表层次的,但是要有他的理解在内,你的课堂深入过程,一定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之上,在你的引领之下,在他的理解范畴之内逐渐深入的一个过程。我们要清楚,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这种实践,一定是学生的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的。你的个人阅读实践可能越深入,学生可能跟着你解读得更深入。
语文课程的性质,延续了10年前的课标,这就决定语文课标不会有大的变化。
基本理念 0
课程设计思路0
二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这次课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想象力。我们的课程是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要培养善于回答问题的人?还是善于提出问题的人 ?是培养善于总结概括的人,还是善于演绎推理的人?接受知识的人? 还是善于运用知识的人?目标不同,方式、方法、方略不同。很多课上,老师会加一个质疑的环节,如,拿到课题,通过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或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问题? 当孩子提出之后,聪明的老师一定要发现,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有很多孩子,是无疑而问,有疑而不问。比如说,越是他读懂的地方,越要问一个问题,读不懂的往往就忽略掉了,他不会问,他也不想问,为什么不会提问 ?举个例子:
落花生
很多时候,我们说发现问题比解决更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有真正的问题。他发现了,只不过想问问其他的孩子,只不过想表露一下,如果在课堂上,总是肯定、总是表扬那些有真问题的孩子,久而久之,他就会提问啦,就知道从哪些角度去提问 ?
想象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的孩子为什么缺乏想象力? 因为在课堂上被老师领着解读文章,领惯了,他用不着去想象,用不着去发挥。所以很多时候,不要过多去领,拿到一篇文章以后,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他会有更多的想象。
好,具体解读每一部分,特别是评价部分做了哪些修改;识字写字,大家一看这8个字,基本理念多认少写,识写分开 ,很熟悉, 因为实验版课标也是这样说的。
延续了实验版课标多认少写,识写分开 , 这一理念,老师们经过十年的实践,会发现我们今天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上比10年前同龄孩子,有了飞跃,再加上对阅读的重视,特别是 课外阅读的重视,孩子一二年级结束时,基本能阅读浅显的文学读物。
读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的高度。。。。。
回顾一下,可以做一个观察,回到班级,有多少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
,有多少孩子坐姿不端正。有多少孩子本子放歪了才能写字。南京大赛上,给全场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南京小学生。老师一说,拿出本写两个生字,30个学生很难看到姿势不正确的。老师的引领,班级里马上有个小孩儿,带领大家说口诀,边说边做 头要正 身要直 纸放平,脚步自然要放松。类似的口诀有很多。可能从一年级开始的,用意是什么?
自我解释。对小孩子来说很重要。在自我解释的同时尤其在低年级段,老师要纠正那些不正确的姿势。习惯养成了是很难改变的。好习惯、坏习惯都是这样。
重点讲一下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这两个字表的意义何在? 第一个字表起什么作用? 如果说的直白一点,一二年级在学其它字之前,或在学其他汉字同时,这300个汉字必须要先掌握的。为什么取这300个字呢? 因为构型简单,重现率高,其中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份。所以如果说,“先认后写,识写分开”,是课程标准原来提到的八个字,这次又加上一个词,有一部分是(先认先写)就这300个汉字。考试评价,一二年级,这些字表,应该是标尺。这些字应最先记住。先认先写基本理念符合汉字学习的规律。也反映出对传统识字写字教学经验的一种借鉴。其实历来古人识写分开的。古人一上学,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这是识字教材。靠三百千识字。而真正写字的教材另有一套的,上大人孔乙己乙,没什么意义,但笔画简单放前边先去写他。
第二个字表 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字表,表一 表二列出了3500个常用字。小学阶段要掌握的是表一2500个。
强调写字教学,其实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强调写字教学,因为这些专家,感觉到,写字教学已经到了非拯救不可的地步啦!字要天天练 读
有这样一句话 课标专家争论了很长时间,写进课标。这样一段话,小学各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堂上要安排10分钟的时间。有这个必要吗? 在老师的引领下 增强
电脑对我们的冲击,打出来便捷,偶尔收到朋友来一封手写的书信你会 感觉觉得很亲切,好像从朋友的笔端能感受到他的真情。
汉字是一种文化,如果把汉字丢掉,丢掉的是一种文化。也许从这样一个意义上说,因此课程专家非常强调写字教学。
看表,错别字量提高了
汉语拼音就是工具,拼读是重点,要不要默写音节,会默。拼音放在识字 工具 识字的一部分 不要因写拼音。考察最好的方式 给带拼音的读物 同桌
识字写字评价
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随文识字、语境识字。当前 字理识字很流行,但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这个字有严格的字理,科学的字理,讲给学生听,是有意义的,有必要的。也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教育。如火“ 灾
”的灾,上面的,相当于房子,房子里着火了,一定有灾难了。穴字头,一般指房子里有窗户,突下面有犬,狗从屋子里飞快地跑出来,说明有突变。有很突然的事情出现
。这些字理讲给孩子听,很有意思的。但也有为讲字理而将自理,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讹传讹。举例;
我就犯过类似的错误
熊
黑
经常看到这样的识字课,同学们看看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学生就说,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有的编谜语,老师说很好。那么编谜语真的恰当?真的就有助于记住这个汉字吗?这谜语编的是不是科学,没有进行过探究。如果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应该交给孩子科学的知识。字理教学应追根溯源找他原本的意义,交给科学严谨的方法。如,一个老师区别“ 爪字的爪和瓜藤的瓜” 你看爪 手指、动物爪的这个形状。老实画了瓜藤,藤的中间有个瓜的形状,所以记住,瓜中间竖钩是有点儿的。那些跟瓜有关系,哪些爪有关系。又引出了一系列汉字。一定要科学。
写字的评价 读,(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
基本笔画、基本字,指的哪些字?就是那300个。第三学段关注毛笔书写,毛笔书写 更是到了等同于没有的地步啦。应拾起来,不是作为课外兴趣小组,而是作为对全体学生的一种影响。一种教育。
重要的一块儿,阅读,这些文字表述,大家以往都很熟悉。
1、是师生间 生生间 师生和编者对话的过程,师生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四心相通。真正实现对话不是特别容易。有这样一个笑话,老师分析的头头是道,深入透彻,问作者,搞得莫名其妙。也许没有那么深的意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当你把文字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些就不再属于你啦,可以进行多种的解读,作者可能没有想到的意思,未必不含有这样的意思。说到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 一定是在教师学生深入地研读了解教材,了解文本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基础之上的对话,多了另外一种对话,很多老师不跟作者对话,不跟文本对话,只听教参编者的话。三年级一篇课文,《 金子 》,意思 上个世纪美国西部有股淘金热,有这么个人 也加入了这样的队伍,他找了块地方,挖了很多天,一遍遍一遍遍都筛过啦,也没找到。很快,钱财不够用了,第二天要走时,下了场大雨。三天三夜没出门,一出门,眼前出现了为之一亮,被翻过的草地,长出了毛茸茸、绿茸茸小草。因为来了很多人,装饰房屋。于是,他就 买草坪、养花,发家啦。他 对别人说。我是这里唯一找着金子的人。这位老师把主旨,认定了挖金子的人是一个什么这样的人? 一遍遍带孩子读课文,挖了一遍又一遍。找出这是一个勤劳的人,坚持不懈的人。问题,问学生如果这天不下雨,会发生什么?
什么不会发生。这个故事,定位在人身上还是事情上? 如果这个事情呈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机遇也很重要。当然它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人要善于在环境中改变自己,另谋出路,不能一个树上吊死。等等 带给我们的启发很多。后来发现教参就是这样写的。教教参的编者本身对文本的一种误解,可能把我们带到沟里,并不是说,教参对我们没帮助。真正好的教参摆在我们面前,那是别人对文本的解读。
4、重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 和方法可能比结果更重要。讲找中心句 四年级学生有的达在开头 结尾
有的自己里出来不急于管他 梳理的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在过程中翻了汗多错误,把过程丢掉了 结果没多大意义。
生物入侵者 说明顺序是什么?什么顺序
学生说逻辑顺序。为什么?一他不是时间,第二不是空间顺序, 所以逻辑顺序,排除法。实际上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逻辑顺序。什么是逻辑?逻辑一定有讲道理,一定有推理,用严密的推理来讲道理。就叫符合逻辑。用这样的顺序来写的说明文,就叫
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怎么入侵的?入侵之后有什么结果?人类应怎么办?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办 ?只有真正从思路上条理 不要省略过程和方法,真正化为自己的东西是需要一个体验、一个过程的。比如有这样一个比喻
馒头和饼。死的知识是没用的。学了之后实际去写这就是价值所在。
34朗读和默读应小学阶段训练的重点
为什么?小学低年级学到一篇课文,可能表达不出来,但可以用读显示他自己的理解。朗读强调自然,语文课的朗读,跟表演性的朗诵是有区别的。朗读的重点,朗读的起点一定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感情朗读。正确流利是基础,你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词句理解的基础上,一定有你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抛开这种理解的朗读是没有价值的。不要带着朗读腔。知名大家的朗读更自然,对文本的理解很到位的。有些老师感情的基调把握不准,理解的基础首先是找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激昂的? 朴实自然的 ?欢快的、兴奋地、真切的?学课文时,老师经常说,同学们对那段感兴趣,找出来,多读几遍,能不能读出高兴的语气来,激动的语气来,是不是,应高兴激动。她在全篇中起一个什么作用?举个例子,孩子读一段话,“ 我的爸爸是经济学硕士,他精通四国语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有的老师指导,你看他的爸爸,多了不起,你能不能把自豪感读出来 ?孩子就很激的一种语调。其实这段文字,是在哪段后边 ? 爸爸参加维和部队去了,我和妈妈到机场送行,我和爸爸约好,爸爸回来时
戴一顶蓝盔回来。说,今天蓝盔回来了,是定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下面紧接着讲我的爸爸是经济学硕士。全篇是一种悲愤的基调,非得读出自豪来。显然和全篇感情基调是格格不入的。有的老师爱就某一个词语指导朗读,《鸟的天堂 》 美一个叶片上都有一个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老师说这树美不美呀? 能不能把这美丽读出来呀!其实当巴金看到这棵树的时候,不由自主发出感概!()一种深深地陶醉、发出的一种感慨。进入情境里边去指导某一句子更准确。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会影响到人一生的能力。有的人一辈子不会默读。我们要从默读的速度、理解力、注意力三方面去训练,课标规定,每分钟默读300字。训练默读最好的方式,是课外阅读。
文章的阅读目标
是指阅读各类文章时一些共通的基本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二是关于文章篇章结构方面的,三是关于文章语言表达方面的。思想内容,你得知道讲的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章篇章结构方面的,怎样布局谋篇的。文章语言方面的,用怎样的方式表情达意的?好,还是不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
阅读的前提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即“整体感知”
这是以往教学中,一再强调的,很多老师教学中,忽略这一点,缺乏对孩子一种整体引导。比如市里在一次调研中,写学校或公园,很多学生仅就花坛,蝴蝶飞。而其他的都被忽略了,你比如写学校,教学楼、操场都被忽略了。缺乏一种布局谋篇的整体感。专家们分析,原因在老师讲课中时常拎出一部分,而全篇的布局谋篇,缺乏一种输入。
关于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读(不是指文章学的知识点,也不是程式化的抽象表述,而是通过感受、思考、揣摩,对文章表达上的特殊性获得自己的认识。)解读: 自己的认识很重要。比如讲修辞(反复)爷爷一定有办法
爷爷给约瑟做了一条小毯子,破了,妈妈说扔掉吧,约瑟说 爷爷一定有办法,于是找来剪刀,剪子咔嚓咔嚓得剪,反过来,翻过去,缝进缝出,变成了小坎肩,破了又变成小领带一系列反反复复的动作这种修辞叫反复。没错,想一想我们的父辈,也包括我们自己,每一天每一天也在反复当中劳作着,为了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儿女,这就是反复的真正意义。也包括排比、夸张。修辞和生活和生命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课标对文章的分类
课标把文章分为两类,文学作品为一类,其他非文学作品,都可归为实用性文章,是另一类,如说明性文章、议论文、新闻报道、科技文、日常应用文等。首次提出“非连续文本”的概念。这次课标中明确提出了一个概念非连续文本。
非连续文本不是由段落构成,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解读:不是连续文字,为什么提出?2009年世界金和组织,在一次测验中,上海代表中国进行测试,发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不占优势。因为课堂上更多教的是连续性文本。国外强调语文和生活的一种联系,如,写说明书,图文并广告等,经常去做。有人进行了预测,可能不出三年,非典型性的连续性文本将列入中考题。
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自己读)
如果语文教学紧靠课内阅读,是肯定学不好的。要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来实现。语文教什么?教孩子具有终身阅读的习惯,终身积累的习惯、终身写作的习惯。放开了一定让学生读书。没要有读书的计划,读书的方略,为什么不爱读书? 没有好书吸引她,把它真正愿意读的摆在跟前来,可能自己读了感受不到乐趣,给他营造读书氛围,在同学面前让他觉得读书是很骄傲的事,经常展览读书心得,让他有收获。所以从我们开始,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重点看习作口语交际的评价的要求。
粗略解读了一下课标。
时间有限沟通无限。QQ群。
第三篇:2017新课标培训方案
底盘课程标准培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结合我院的发展现状和教师的现状,开展学习底盘新课标、掌握新教材、走进新课堂系列培训活动。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次培训以提高参训人员对底盘课程标准的认知水平,熟练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切实把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为宗旨;以集中培训、分组研修与个人研修为基本培训模式,确保底盘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提高专业课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能力;以学习新课标,课例研究、专题研修、教育教学征文为基本验收形式,全面摸底参研参训教师掌握新课标,使用新教材,驾驭新课堂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落实好教学反思的撰写,教育成果的收集。加强青年教师使用班班通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新课堂的作用。
二、培训机构及培训人员 新课标新教材培训领导工作小组 组 长:范宏伟(学院副院长)
副组长:宋军杰(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
张 鹏(学院车辆工程系副主任)
成 员:企业高级工人员
三、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准确理解和掌握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
2.针对底盘专业课课堂教学实际,通过有层次的课程内容培训、案例分析以及合作研修,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标准、分析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调控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及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3.以本次培训为契机,培养一批县级教学骨干、教学新秀与能手,努力向市级教学能手迈进。大部分教师熟悉并掌握远程培训平台的操作以及网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熟悉掌握课程标准使用。
四、培训周期
本次培训周期一月,2017年8月1日——2017年8月30日。
六、培训地点
1、集中培训:17号楼3楼会议室
2、分组培训:小组自定
3、个人研修:个人办公室、4、教学观摩:授课教室
七、培训内容
采取专题培训与自主研修、专家引领与自主践行并重的原则,培训内容包括预设的培训课程与分组课标教材研修、自主实践研修、课例研修四部分。
1.集中培训
⑴预设培训课程:底盘课标通识学习。内容包括课程标准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修订后的学科课程标准结构与内容解读等视频专题培训课程。
⑵阳光师训、学科研修:新课标中规定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实施策略。围绕新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各学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新课标教材、案例分析,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等培训课程。
2.分组培训:
(1)新课标研读活动:参训教师在导老师引领下研读新修订的各学科课标,围绕①课标在哪些方面做了修订?比较修订后与修订前的主要区别?为什么?②如何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修订的精神?③如何把课标精神贯彻在课堂教学中?
(3)教学反思活动:学习“新标准新课程”同时,参训教师要大力践行新课标新教材下的新课堂教学,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不断加强课前课中课后反思,树立起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成长意识,八、培训形式与流程 1.培训形式
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组研修相结合、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新课标新教材学习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以教师自我研修为导向,以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为环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师的经验反思和问题探究为基本途径,着力打造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2.学习要求
(1)培训教师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增强学习意识,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学习,自觉遵守培训纪律。
(2)培训教师积极参与本学科课标教材研修,积极承担相关的培训任务,按时提交培训心得、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教学论文等研修成果。
(3)培训教师要积极践行培训成果,树立培训与教学实践一体化意识,牢固树立在培训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的成长模式。
九、培训评价与考核原则
(1)集中培训与自主研修相结合:既注重参训教师集中培训和分组培训,也要求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备课组交流活动与自主研修。
(2)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考查参训教师平时学习过程与教学实践的情况,也要考查参训教师研修成果完成情况。
(3)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既要依据制定的考查合格标准进行评价,也要依据制定的评优标准表彰奖励优秀参训教师
第四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石梯初中 周高钧
在新课程推进的关键时刻,为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把握,我参加了区教育局举办了新课标培训,区教体局刘局长和有关领导、专家的讲话和谈话,让我再次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不仅要有高素质,而且要有较强地课程驾驭能力,要尽量做到“吃透”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地用教材教;还要有较强的资源意识,下面是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提升教学理念
首先、我们了解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多采用练习法用于识谱、歌唱与器乐演奏等教学领域,游戏教学法及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乐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无形性、时间性、情感性、表演性。因此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日常教学中,要十分强调对中华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识力度。要合理引导学生以“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来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在音乐基础知识方面增加节拍、调式、演唱、识谱、创编等基础知识。在乐谱方面不管是简谱还是五线谱都是我国现行的乐谱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新课标中还增加了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确切地说,这是一场关于如何重新认识教育中的“人”的思想变革。无论是三维目标,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都在释放一个强烈的思想信号——人,完整的人的发展,才是教育所有元素中最最重要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颠覆过去教育中以他者(知识、权威、成绩等)来压迫人的精神需求的观念,就是要还原教育养育人的精神生命的责任。新课标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应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片有待开发的资源和财富,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目的理念,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诸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意志品质,陶冶丰富的情感,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
二、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三、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2012/7/23
第五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物理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宋万春物理学科
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在县教育的组织下,聘请各地、校、教研室的老师对我校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如何观课和议课等。
我们培训的教师是来自太原市教研室的丁更柱老师,首先丁老师从新课程标准开始讲解,从更深的角度去分析新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是什么,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发现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重视什么,忽视什么,有的取舍且敢于大胆取舍。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从概念到概念是不可取的,那只能去照课本宣讲,而不是去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方法等,应该把概念具体化,在具体问题中先不告诉学生思想,让学生再情景中自己能获得体验,注重方法和过程;而且应该在课堂是区分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的确定比上课更重要。教学目标就是指我们要上这节课的总体思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不能一概而论。比如:阳光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在讲授同一课内容时不能按统一教学目标走,如果这样我们的可就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我们要完全放弃课外资料。同时教学设计的依据也是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一节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好好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的,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设计师不能一样的。
再次,在观课上应该注重:听、看、想、记四字格言,议课中应注重:议课标、议学生、议教法。丁老师在讲观课和议课的讲座上,重点强调了
四字格言。
一、听。听不只是听老师讲课的内容,还要去听学生的声音;如果一位老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感情非常丰富,而学生没有发言的权利,这一节课是不能算上一节成功的课的,或者换句话说只能是老师又把知识自己复习了一遍。
二、看。看的重点是指在课堂上看学生对老师讲课的反映程度,学生学习状态是否是积极兴奋、主动的。
三、想。想是在课堂上,授课老师在讲授新课时,讲授方法是否得当,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时方法是否得当等。
四、记。记是指重点在授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学习状态是否积极兴奋、主动等。总体上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避免出现教师的一言堂。议课中应该重点是放在议课标内容是否突出,议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议教法是否突出;而不是放在授课者的知识点是否正确等内容上。
总之,这次培训使自己又在有效教学的路上前进了一步,是自己有对新课程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知道在新课标中应该研究什么,教学设计以谁为主,敢于对知识有所取舍,我想其他老师也和我一样获得很多,同时也希望能给我们提供跟多的机会去学习。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