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教版语文四上单元整体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乌塔》教学设计
龙口市下丁家小学 张名贤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能通过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走进课文情境,深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关注过我国的航天事业吗?来,请看一组图片,课件:航天员的图片。图中的女航天员她是谁?生:王亚平。知道她是哪里人吗?生答:烟台人。师:她可是我们烟台人的骄傲啊!那另外两名航天员又是谁?生:聂海胜、张晓光。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咱们四年级五班的孩子不仅会学习还关心国家大事,你们真是太棒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同学们,老师希望这节课你们能像刚才那样,积极地举手、响亮地回答问题,把你们最精彩、最精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好不好?好,上课!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6月11号,搭载着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已经成功发射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不仅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也让我们感受到如今的中华正在崛起!然而,一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国却饱受着屈辱,我们的人民不得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时候,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说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多么伟大的胸怀和抱负啊!同学们,这个孩子是谁?生:周恩来。师:那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朗读课文,一定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开始吧。
二、深层研读,感悟中华不振。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告诉老师使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生答。师: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生:中华不振。师:你找得很准确,如果能用上“因为——所以——”再完整地回答一遍就更好了。生: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师:回答问题就应该这样,一定要说完整话。(板书:中华不振)中华不振啊!周恩来听了伯父说的话以后,他的内心充满了?生:疑问、疑惑。板书:疑惑。师: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周恩来,一起闯进租界,看看那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课件:快速浏览7、8自然段,画出让周恩来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句子,做简单批注。
师: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了什么?哪里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生交流。
(课件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他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tònɡ)。(“通”的读音孩子们读不准,让孩子们给“通”注上拼音,老师领读两遍。)
师:读完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坐在地上抱着亲人的尸体痛哭流涕。你能说说“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吗?生:形容衣服破破烂烂。师:这个妇女可真可怜啊!师:你还看到了什么?生:我还看到一个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这位妇女的旁边。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而得意扬扬吗?生:不是。师:那他做了什么?生:他把那个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师:同学们,这可是中国的领土啊!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人,不但不赔礼道歉,不但不赔偿,反而还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师指着课件)来,看看他的表情,再看看他的动作,这个洋人可真可恶啊!师: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生:我还看到一个中国巡警正在训斥那个中国妇女。师:想象一下,他会怎么训斥?生交流。师:同学们,他可是中国人啊,他不但不帮助自己的同胞惩处那个肇事的洋人,反而还大声地训斥她,这个中国巡警真是太可恨了!同学们,你们再想象一下:这个中国妇女的亲人有可能是谁?课件: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他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预设:生:可能是她的孩子。师:他可是她的心头肉啊!生:可能是她的哥哥、姐姐。生:可能是她的丈夫。师:他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啊!生:可能是她的父母。师:那可是生她养她的父母啊!师:她活泼可爱的孩子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心如刀绞啊!她原指望——拉起一生,让他接读: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师:谁知——生接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她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泣不成声、悲痛欲绝,她原指望——生: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师:谁知——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同学们:公平在哪里?公正在哪里?天理何在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呢?拉起一生,来,读出你的愤怒。(点开
音乐,让生配乐读)师: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再请一生读。师:我听出了你内心的愤怒。有血性的男子汉们,你们一定更气愤,读——,男生配乐读。
师:同学们,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可恶的巡警,周恩来在租界里还看到了什么?哪里又触动了他的心?生答,课件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生:是愤怒、气愤等。师:来,把你的愤怒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生读。师: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紧握你们的拳头、紧紧地握住拳头一起读!生紧握拳头读。师:同学们,想一想:在那时这些紧握着的拳头最想干什么?生:揍洋人,揍巡警。师:大声地说出来:最想干什么?生大声地说:揍洋人,揍巡警。师提高声调问:怎样地揍?生:狠狠地揍、使劲地揍。师:是呀,这多大快人心啊!可是,他们能这样做吗?生:不能。师:你们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师:这是一个什么句?生:反问句。师:其实它的意思就是说:生: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师:能做的只能是——生: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这敢怒不敢言就是?生:中华不振。
在租界里,周恩来还看到了什么、哪里又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生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学贵有疑,读完这段话,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生交流。师:同学们问得非常好,请大家看一组图片,课件:配乐旁白: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强行把中国的领土划为他们的租界地,他们在那里住着最豪华最奢侈的洋房,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而租界外却是中国人无尽的痛苦生活,他们无家可归、流落街头,徘徊在生死的边缘。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师:同学们,其实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源自于文中的一个词语,它就是——生:中华不振。师:中华不振啊!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这句话的含义。
三、立志,振兴中华。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租界里的一幕幕让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沉思。(板书: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生交流。师引导:他可能会想,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生:“振兴中华”。(板书:振兴中华)生如果能自己说出来老师便不必引导。师:说得太好了,是啊,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必须振兴中华。
师:那他究竟是不是这样想的呢?直到一次修身课上,同学们才解开这个谜?下面,就让我们重现一下当年修身课上的情景。我就是魏校长,你们就是周恩来以及他的同学。大家请听好:请问
诸生为什么而读书?生若不明白,师继续说:“请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找生交流。生可以谈书上的也可以谈自己思考的。最后,师走到一生的身边拉起他,说:“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拉起一生,师:他面向同学,斩钉截铁地回答道: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他挺直腰板,铿锵有力地回答道:生一起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生:振兴中华。师: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小小年纪就能胸怀国家,立下大志,(板书:立志)这就是少年周恩来,一个胸怀大志的孩子。师指着板书小结:他听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看到了国人倍受欺辱,想到了要振兴中华,由此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师指课题,生一起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是少年周恩来他内心成长的历程。小小年纪不仅仅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还为这个志向而努力地奋斗着。课件出示周恩来资料:1913年,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中学。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chóu)到一笔赴(fù)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1920年至1924年,周恩来又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
师配乐读。读完小结: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示一组周恩来埋头工作的图片)是继续配乐说:之后他又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正是因为周恩来从小立志并为之努力奋斗,才实现了他振兴中华的梦想。希望同学们日后能够向周恩来学习,有了梦想,一定要去努力奋斗,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一定会梦想成真!
四、日积月累。
师:课文学完了,咱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周恩来听了伯父说的话,心中(),他决定要亲自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一个()的星期天,周恩来和同学闯进了()、()的租界,亲眼目睹了那里()的巡警和()的洋人相互勾结,欺压一个()的中国妇女。这时,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的含义。因此,当魏校长问他们为什么而读书时,他()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用本节课所学的四字词语填空,同桌两人先试着说一说。找一生填空,再一起填一遍。师:希望同学们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能像作者这样,准确地运用四字词语,这样,你的作文也一定会既生动又传神。
五、合作探究学《乌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教育学生要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的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师:周恩来少年时的成长故事让我们深受启发,相信同龄人的成长故事定会使我们倍感亲切,接下来让我们再一起来了解一个外国小女孩儿的成长故事,她的名字叫?生:乌塔。(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读完后,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乌塔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2、你从乌塔的经历中受到了什么启示?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组内讨论。
师:乌塔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生交流。师小结:刚才,有几个同学说乌塔这样做不好,很危险,确实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细心的同学刚刚默读课文的时候一定注意到了,乌塔临行之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她都做了哪些准备呢?快速从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师:有些同学老师刚说完他就找到了,可见,刚才你们刚才认真地读课文了。找生交流,课件出示。师:从乌塔的经历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或者说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生交流。师:最后,乌塔又告诉大家:课件出示: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师:一起读。师:请你拿起笔,把它画下来。师:是啊,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们还要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长长见识。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多游历。板书:游历。
师小结:其实,《乌塔》这篇课文主要是告诉我们要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行,而是让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告诉我们成长需要立志、需要读书;而《乌塔》这篇课文则告诉我们游历也会让我们成长。可见,“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件出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只有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同学们,成长的故事很多很多,有欢乐,有悲伤。成长的岁月很长很长,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去感悟。课下,请同学们再认真地朗读一下(课件)自读课本《爱读书的冰心》和《华罗庚》两篇文章,相信这两位名人的成长故事对于你们的成长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7、乌塔 ..
疑惑
中华不振 沉思 振兴中华 游历
立志
第二篇:四上语文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 租界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耀武扬威 模范 巡警 吵嚷 得意洋洋 抱负 胸怀 喝彩 惩处 伯父 闯进 热闹非凡 振兴中华 妇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学会用“不但……反而……”说一句话。学生课前须知:
了解租界和八国联军入侵的一段历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开火车读题。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
2、题目读懂了吗?重点理解“崛起”。
3、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
4、简介周恩来。课件出示周恩来图片,关于周恩来你知道些什么? 简介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浙江绍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日夜为中华之振兴而奔波,从未忘记过自己年轻时许下的诺言:每天工作到凌晨,上到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下到关心普通清洁工的生活,他总是事事关心。1976年,他不幸离开了我们,全国人民为之痛心,北京人民自发涌上街头,为周总理的遗体送行,每个人都泪流满面。
2、是的,周恩来总理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周恩来总理写的随笔中,他曾说十二岁那年的沈阳之行,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正是那些年的沈阳之行使他立下了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在沈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是什么对年少的周恩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读词,理解词义。
崛起 帝国主义列强 租借地 疑惑不解 驱使 耀武扬威 衣裳褴褛 巡警 惩处 肇事 诸生 铿锵有力 欺凌
说说你通过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个词的意思?(生自由说)师引导结合句子理解:帝国主义列强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这里的“强”不仅指他们比我们强大,更指他们的行径如同强盗,强行攻打中国,霸占中国的土地,无理索要赔款)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是。
三、学习1-6小节。1、12岁的周恩来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来到了东北。当他刚刚踏进沈阳这片土地的时候,伯父和他之间的一席对话,给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疑团。(指名读1-5小节的对话)
2、听了伯父的话,你有什么不理解的?(焦点集中在“什么是外国租界地”上。)
3、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租界地”的了解。
4、师补充介绍:租界地,名义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向我们中国政府租用的地方,但实际是强占。尽管仍属于中国的国土,可在租界地的洋人可以任意胡为,中国政府却管不着也管不了。尤其是在租界地的中国人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请看一份资料(课件出示):
在上海租界,电车的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象犯人一样的“号衣”。租界内帝国主义允许赌博、贩卖毒品、贩卖人口,并且为他们提供保护。在赌场,被诱骗的中国人,把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输光赌净,甚至倾家荡产,卖妻卖儿,还有许多人被逼得投江自杀。
5、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板书:中华不振)这里的“不振”,可以换成哪些具体的词?(中华落后、中华软弱、中华贫穷、中华腐败……)
6、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
7、伯父的话犹如一个迷团,始终困扰着周恩来,他经常想——(引读)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后来在租界里周恩来看到了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写字指导 重点:范 上下结构 嚷 右边部分
第二课时
一、抓“为中华之崛起”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这是年仅12岁的周恩来立下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伟大的胸怀和抱负啊!我们常说“事出必有因”,是什么使得年仅12岁的周恩来立下如此誓言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誓言背后的故事,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7、8自然段,感受“不振”
1、请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走进这个故事中,用心去感受!
2、目睹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你的心情怎样?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感慨,肯定故事中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请再默读这两段话,把它一一划出来。
3、交流: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生:……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课件出示)生:中国巡警。因为课文中说……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师:请你读一读!
师:一个“不但……反而……”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还有谁想读!
师:这个她字你读得很特别!为什么?
师:又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事实。你能用上“不但……反而……”来表达吗? 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谁还想读!师:中国巡警的行为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更刺痛了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一起读!还有谁的行为刺痛了你的心?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课件出示)生:洋人。
师: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谁还想读!
听得出来,同学们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一起读!
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 生:衣衫褴(lán)褛(lǚ)(——贫穷)哭诉 师:她会哭诉些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
中国妇女的一声声哭诉刺痛着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谁来读一读!
中国妇女的这一声声哭诉更刺痛着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一起读!谁来读一读。
师: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
可他们这么做了吗?引读:在外国租界里……
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大家都握紧了拳头,情境采访:你握紧了拳头,真想——;你握紧了拳头,真想——;你握紧了拳头,真想——……可你的拳头为什么没有挥出去呢?是啊,“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给这句话换种说法: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师:还有哪里也刺痛了你的心?谁还想读?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师: 这街道是谁的呀?可现在两旁行走的却—— 当周恩来刚到东北,听伯父说起租界的事时,一连串的问题使他疑惑不解,可是现在目睹了这一幕一幕,又早已有一个个“为什么”在他胸中激荡。谁能替他问一问?(联系7、8段)
师:为什么?为什么?一起读!出示伯父的话。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板书)你体会到了吗?
三、让我们一起合作读7、8自然段,再来体会体会。正因为中华不振,这一条条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
正因为中华不振,那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而大个子洋人则——
正因为中华不振,原本应该为妇女讨回公道的中国巡警不但——反而——
正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但是——只能——
四、走进内心,回归“崛起”
1、师: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这样的事情岂只一件两件呀!(投影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事例介绍。教师配乐朗读。)
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读——从租界回来后……
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写一写。
2、反馈。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
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纸,读一读吧!
3、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
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
4、他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相信,在座的同学们也都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句誓言吧!
5、师:同学们,作为中国人,能任由中国人继续遭受列强的欺凌吗?对!周恩来就是这么一位有血性、有志气、有强烈爱国心的中国人,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吧!
五、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胸怀
1、师生分角色读9-17自然段。
2、出示句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什么是“崛起”?(兴起)也就是让中华由 变成。(生发散说,如由贫穷变成富强;由落后变成先进;由软弱变成强大等)
(2)好一个远大的抱负!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周恩来是简简单单、随随便便说出的吗?引导学生寻找到周恩来的几次沉思,这个小小的少年,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请你试着写下来。
3、交流,并引读最后一段: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4、阅读链接:
(1)从此,周恩来更加发愤读书。并时刻不忘读书救国。(板书上添加箭头)请同学们默读124页的阅读链接。把你认为特别重要的句子划一划。(2)交流。读得懂吗?
(3)讲解: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东渡日本求学,将深入研究各种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我要刻苦钻研,学成之后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理想无法实现,即使以身殉国也是英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恩来救国救民的壮志雄心,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四、熏陶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信念
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它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神六的成功发射,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今年“嫦娥”的成功飞月……这些都向世人昭示: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经腾飞了!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条激励了周恩来,激励了几代中国人的誓言吧!齐读。
五、提出综合性学习要求
同学们,读了周恩来总理小时侯的故事,我们深有感触。在这个单元里——
让我们来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课后练习:
1、课堂作业;
2、用“不但……反而……”补充句子: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反而……。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妇女不但……,反而……。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肇事的洋人不但……,反而……。
课后反思:
在准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我从三个方面思考:一要解读“中华不振”,使孩子们心有所想,充分激发民族自尊心;二要研读周恩来的立志,激起情感共鸣,使孩子们心有所向;三要结合自己,让孩子们与现实对话,萌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可能他们内心的感悟并没有多么深刻,他们所谓的志向还很肤浅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确定,但我认为从他们内心深处唤起的爱国情感却是真实的、长久的,并将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回顾这一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也比较紧凑,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的效果较好。同时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发挥语言魅力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整节课都处在一种高昂的情绪中。从文章内容上看,课文涉及面较多。我紧扣“中华不振”引导学生粗读感知,首先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段。学生虽角度不一,感悟不同,答案多元,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进而深入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展现在学生眼前,烙在学生心中促使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行情感的交流,以促进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最后,我通过周恩来的“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以及周恩来的生平图片,让学生畅谈“我为什么而读书” 而引导学生心系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更加强大为己任,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纵观这节课,我虽然努力改正了自己以往的一些不足,如语言过多、碎,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少等,但语言仍不够精炼,思维也还不够开阔,同时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也少了些。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对于“中华不振”用时略多,而感悟周恩来立志的时间相对来说少。
通过这节课,我想今后还要多研读教材,挖掘文本,研究学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更多。
第三篇:四上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A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的导火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就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水到渠成的解决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学情分析: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者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
训练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第一课时——“一读”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儿时求学、国家总理、外交家)
二、自主读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三、合作学习读
任务一:字词句分类过关!要求:我会认,读准字音,生字: 崛起 模范 巡警 吵嚷 惩处 撑腰 肇事 诸生 欺凌 轧死 PPT出示(四字词语)
疑惑不解 左顾右盼 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指名认读 全班认读 同桌相互抽查 识记难写的生字:
PPT出示——“巡”“嚷”“惩”
说说这几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地方? 学生在积累本上练习各写一个,同桌互查。任务二:学习小组合作读课文
1、要求:小组成员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相互正音,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1)、指名展示读,生评价(2)、全班齐读
四、再读课文,感受
1、小组合作,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1)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的感受最深刻?请你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内容。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那几件事情,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说一说。(伯父不准他去租界)(闯入租地,体会“体会不振”)(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带自己的感受读课文。
①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②学生分角色读,读出角色的情感和感受,生评价 ③学生比赛读
④邀请同样喜欢这个部分的学生一起来读。⑤师生评价
五、课时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语 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二讲”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2、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主提问
1、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周恩来刚到沈阳时,伯父就告诉他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可好奇周恩来想知道为什么,于是伯父告诉他——打开书,自己读读伯父的话,伯父告诉他这是为什么啊?(板书:中华不振)
二、合作研读“中华不振”
1、结合“租界”介绍历史背景。
2、为了解开这个疑惑,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小组合作学习:请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3、小组汇报展示,交流反馈,教师指导。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体会得意洋洋。这位洋人在什么情况下得意扬扬?
句式练习:这位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不但不 反而。用表情来演示一下这位洋人当时的神态。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洋人? 为什么敢得意洋洋?
●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周恩来看到后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朗读体会(板书:哭诉 得意洋洋)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巡警局本该怎样做?你为什么认为要这样做? 2 换词体会:“训斥”能改成“批评”吗?
想像:巡警局是怎样训斥的?注意语气和神态。那这些巡警又是怎样对待这位洋人的呢? 听了这几位巡警的训斥,你现在最想说什么?能把这种心情融入到朗读之中吗?朗读体会
小结:本该为民服务的中国巡警却成了洋人的走狗,真是中华不振啊!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应该怎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朗读:读出无奈。
3、导读:
这位被洋人轧死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这位洋人竟然还——生读(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这些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还要她对她进行——生读(训斥)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只能——生读(敢怒不敢言)
4、补充资料。
①、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学生看资料。
③、交流感受。
三、研读立志,品析人物
1、周恩来看了内心也很不平静,从租界回来后一直在沉思。你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吗?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
2、提笔写话。周恩来在沉思些什么?
3、交流。
4、引读周恩来的话。
引:(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的旧中国,立志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
引:(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引:(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校长再次询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3、看图感受。
①、(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出示一组图片:教师讲述。图一:这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图二: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图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他在视察煤矿,一心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四:这是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他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小结。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课外延伸。正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的一代领导人的努力,如今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帝国主义再也不敢欺凌我们,那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板书: 妇女 哭诉
中华不振 洋人 得意洋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巡警 训斥 中国人 敢怒不敢言
第三课时——“三练”
教学目标:
1、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读写结合,运用语言,发展写作能力。
3、指导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过程: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三、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四、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五、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六、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秦昭王妄图称帝,用错误的 政策统治天下,那我将投东海而死,也不愿作秦国的百姓。
二、自主写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到的材料写下来。
2、小组内相互交流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株洲市石峰区九方小学邓晶 供稿)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提名学生回答。
2.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教师板书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课题。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自己自读课文时的发音,巩固正确读音。
中的
三、学习生字、生词
1.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注意:
(1)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
(2)“范、巡”是前鼻韵。
(3)“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2.教师板书以下词语,提名学生读过课文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同时加以指导。
提示: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2.针对上述问题,提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提示: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3.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学生回答。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重点交流:
⒈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
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
(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⒉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 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3)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中华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 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正义得不到伸张(“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
注意:以上学生谈到一处就结合朗读训练。
(4)导读: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3、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
(2)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
提示:紧握拳头
4、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4、补充材料,书写感想
出示一组图片:
十九世纪末,中国被外国殖民者欺负瓜分的时局图
中国劳工在监视下劳动
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园内,外国人在乘马车游玩。
(1)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
(2)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3)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三、立志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读周恩来的话。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2.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3.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4.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出示一组图片:
★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加入共产党。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四、总结
1.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2.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3.你们能做到吗?
学生齐回答:能。
4.你们能一生为之努力吗?
学生齐回答:能。
5.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老师期待着。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大坪小学肖意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解读标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中国
崛起:兴起
之:的意思是为了中国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在12岁时立下的远大志向。
2、介绍周恩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huai)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年到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二、边听录音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借地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三、讲解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1—6)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感到疑惑不解。
板书: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第六自然段)谁来读这段话?(指生读)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学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这段话。)两段话让课文内容前后相连,自然过渡。
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学习第二部分:(7—8)租界查看——深刻体会 中华不振 问题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租借地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那儿。衣衫褴褛的妇女与得意洋洋的洋人;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2、补充资料: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读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生说)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
小组朗读第二部分。学习第三部分:(9—16)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自己的宏志——为中华 崛起而读书。
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问题讨论
2、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 周恩来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而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周恩来读书:振兴中华——心系祖国
同学读书:升官 发财——满足自己
问题讨论3、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周恩来亲眼看到中国人在租界地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凌,受到中国巡警局的压迫,敢怒而不敢言,使他感受到“中华不振”)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第四部分:(17)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个别学生朗读。
问题讨论4: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你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课外延伸)
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希望你们也能将自己的志向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作业: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