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是给后人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他是“万世师表”,江泽民评价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人,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学者。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其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是他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给后人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他是“万世师表”,江泽民评价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一、陶行知生平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
1918年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同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他担任主任干事。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促成南京高师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二)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
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
[1]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他决心“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为了推行平民教育,他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放弃了每月400银元的高薪,风尘仆仆奔走全国十几个省市,他说“凡我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几年间平民教育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到了教育。
(三)投身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在平民教育处于高潮的时候,陶行知冷静地看到:“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乡下,平民教育是向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所以他响亮地提出了“到民间去”、“到乡下去”的口号。1926年1月他提出了“师范教育下乡运动”,1927年3 月15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成立。
晓庄师范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声誉[2]。由于晓庄师范有地下党团组织,师生们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陶行知都给予大力支持。国民党气急败坏,1930年4月8日,勒令停办晓庄师范,武力封闭学校,逮捕学生,陶行知以“勾结叛逆、图谋不轨”等罪名遭到通辑,被迫流亡日本。
(四)崇尚科教救国,创办山海工学团
他被迫流亡日本后,对于日本科学技术发达促成国家的强盛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印象。为了使中国效法日本走工业化道路,他决心开展科教救国运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他主张科学要从儿童教起,要使“人人都能享受”科学知识。
1932年10月陶行知根据晓庄师范学校的教育实践经验,在上海宝山大场地区创办了“山海工学团”,开展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1月正式提出了“小先生制”。由于“小先生制”适合普及教育需要,很快在20几个省市得到推广。
(五)推行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出访26国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出于爱国赤诚,组织国难教育社,推进国难教育,作为抗日救亡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陶行知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任国民外交使节,去国外宣传中国的抗日主张,历时二年零一月,出访26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世人的尊敬。
(六)提倡全面教育,创办育才学校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他认为全面战争需要进行全面教育,并提出了全面教育界的内涵。在开展全面教育运动时期,于1939年7月20日便在四川省合川县草街子风凰山的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七)实行民主教育,创办重庆社会大学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他为使教育服务于民主革命运动,提出了“民主教育运动”,这是他探索新教育生路的一个新阶段。并于1946年1月15日创办了重庆社会大学,学校的办学宗旨是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由于社会大学渐渐成为各界进步人士的一面旗帜,所以一直遭到国民党的蓄意破坏,1947年3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
(八)生命旅程的最后冲刺
1946年7月11日和15日,民主战士李公仆和闻一多在昆明遭到国民党暗杀,陶行知非常愤恨,他更加奋不顾身地投入民主运动。7月16日他给育才师生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深信我的生命的结束,不会是育才和生活教育之结束。我提议为民主死了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个人来顶补。”24日,他操劳了一天,整理诗稿数万字,工作至凌晨,由于过度劳累,于25日凌晨溘然长辞,享年仅55岁。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论
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20年代前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践和理论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3]。陶行知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成回国后,陶行知运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改造中国的教育,却在实践中碰到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于是他边办学边修正自己的思想直至创造性地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1927年起,陶行知在他所创办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中先后做了《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演讲,形成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生活教育理论在晓庄师范学校中得以实践。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体。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与生活打成一片[4]。
对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有一句很有概括性的话,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指出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救出来,并强调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即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化,在生活中去汲取知识并实施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寓教育于生活[5]。
2、社会即学校
将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推陈出新,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主张真正把学校纳人社会之中,打通学校和社会并把二者融为一体。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6]。
“社会即学校”是要求“以社会为学校”,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把整个社会或乡村当作学校。”它的涵义:一是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二是学校不得关起门来办学,必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三是运用社会力量,由群众办自己所需要的学校;四是从培养目标说是培养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的具有“生活力”和“创造力”能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普通劳动者;五是从教育内容说,要以社会为课堂,使学校的教育内容更丰富。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它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一个过程。先是针对当时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陶行知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即教学合一,后来才进一步提出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由此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7]。
他坚定地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8]因此,“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都要以做为基础”,“以‘事’为我们活动的中心”,并强调“不做无学;不做无教”。教学做合一,是基于他对中国教育的弊端的分析:“中国教育有两个普遍误解,一便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就是学,用手干便是做;二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此之外便不是教育。前者使得做、学、教分离开来,导致知和行的脱节、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分离,导致“读书人”、“伪知识”阶级的出现;后者则导致教育不与实际生活发生联系。”[9] 陶行知由此提出所谓“做”就是要在劳力上劳心。此时的劳力是“做”,劳心亦是“做”,自己有所进步收获便是“学”,在做中若对他人有影响即为“教”。真正的“教学做合一”要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用实际遇到的问题引发“做”[10]。因为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是实际的学问。它的试验室是大自然和大社会。
(二)教学论思想
陶行知以“教育为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立足中国社会与教育实际,开展了诸如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科学教育、普及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各种教育活动,在这些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渐构建了系统、完善的教学论思想体系。
1、培养“真人”的教学目标论
在陶行知看来,传统的教学培养出来的是“死了的书呆子”,无法为时代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基于此,陶行知提出培养“真人”的教学目标论,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将培养“真人”作为教学目标与人生目标,其提出的“真人”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自身素养和目标志向两个方面。“真人”是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其所学的是真知识,即从经验中、从思想与行动的结合中而产生的知识,所追求的是“高尚的生活,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永久继续的生活。
陶行知培养“真人”的教学目标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主线,以致力于社会改造、国家进步为目标的思想主张,统合了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通过“真人”的培养而向美好生活迈进。
2、立足生活的教学内容论
陶行知主张“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只有以生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教育才能满足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发挥其社会价值。立足生活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动态的教育素材,属于“活的教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陶行知主张“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他认为,活的教育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活泼的精神,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所以教育工作者就要随时随地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因此,陶行知主张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教导学生要用活书去学习、去生活、去建设、去实验、去革命,用活书来改造社会。
3、师生共进的教学过程论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具体实施,陶行知针对传统的教、学过程,更加突出“做”的教育过程。他认为,教师与学生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人都是在教做,也都是学做。‘会做的教人,不会做的跟人学’是我们的座右铭。”当然,陶行知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凸显师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陶行知师生共进的教学过程论淡化了师生的界限,构建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他主张师生在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相互传递、人格的相互磨炼及技能的共同增进,更多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及师生交往的功用,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实际,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所学、有所进。
4、三维一体的教学方法论
陶行知注重教学方法论的构建,从三个维度对教学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是从教学对象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来看。陶行知为更好地统合教学对象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而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以“做”来决定学与教的方式,统合了师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能够和谐统一,使教学方法能够与教学各环节、因素深度融合,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二是从其教学方法论构建来源的维度来看。一方面,从继承上来说,他继承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根据杜威的五步教学法而将其演变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此外,他还提出了“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的治学次序。另一方面,从现实上来说,他在中国开展了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11]等,根据教育类型的不同还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三是从教师专业素养的维度来看[12]。他认为教师要具有“共和精神”,即“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自己先把事情弄得清楚透彻,同时也要在与学生的共同参与、生活中了解学生实际,以便于有意识地调整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明白。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说。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和影响。
“生活即教育”指导着家庭教育是要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去教育。家庭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使其社会化,培养孩子使其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应具备的素质如情感、意志、品格、生活技能及家庭伦理等,都必须在家庭中得到训练。这些素质绝不是智育或特长训练能涵盖的,只有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与家人的互动才能逐渐养成。只有经常参加家务劳动, 才有可能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关心他人、有孝心等良好品质,也都是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养成的品格。所以,家庭教育不能离开生活这个中心[13]。
(二)对有效教学的启示
1、发扬民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陶行知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主张教学做合一,反对教学做的分离。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但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就是把学生当成了“容器”,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获取知识的主体。学生如果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好的“教”或“教学”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要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需要发扬教学民主的精神。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来对待学生,要多给学生以宽容和理解,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动、自觉的精神;第四,运用民主的教育方法。只有以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前提,以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充满激情与活力为条件,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因材施教,顺导学生的能力去教育
陶行知的因材施教指导思想是,“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着重个性”。他强调,对待不同的学生,应施以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法。他曾打过一个比喻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教学活动也是同理,即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各自最佳的发展。
陶行知把因材施教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原则。他指出,有特殊才能的,也应加以特殊的教育,以使其才能能充分发挥。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陶行知在其卓有成效的人才教育的实践中所坚持的原则就是“以期因材施教,务使各得其所”。
同时,因材施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因此,因材施教还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3、重视实践,从学生的经验里进行真知识的教育
陶行知特别强调学习书本知识必须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作为教材的书本知识往往是以概念、原理、公式等形式出现的,一般均偏于理性,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要使学生接受和理解书本知识,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陶行知在其《科学的生活》一文中提出了科学学习的“六步法”,即“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说,假说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这也是“教学做合一”所提出的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要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陶行知所说的“做”实际上是要求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也就是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
4、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陶行知在其《教学合一》一文中论述了孟子的“深造自得”的思想,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我提高,要以教为学,教学相长。他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精神”。教师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也就是说,教师的教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因为,“必定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14]。教学过程可以看成是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陶行知所推行的“小先生制”[15],也与教学相长有着渊源上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汪楚雄.陶行知与中国新教育运动[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3):48-51.[2]魏波.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 36(4):97-104.[3]黄书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再创造[J].教师教育研究, 2000(5):2-12.[4]邹晓东, 吕旭峰.论陶行知对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超越——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 2009(6):60-66.[5]刘梦.“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22):4-7.[6]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技, 2009, 25(6):156-157.[7]张永英.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学认识论思想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 2007(4):53-55.[8]侯怀银, 李艳莉.“教学做合一”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 2013(8):16-23.[9]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05(5):84-88.[10]徐莉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 2007(3):80-83.[11]金林祥, 李庚靖.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1):77-81.[12]申国昌, 程功群.论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16-121.[13]沙银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J].教育探索, 2009(10):9-10.[14]张炳生, 张东萍.陶行知教学思想探析[J].教育探索, 2009(11):6-8.[15]李吓琴.陶行知“小先生制”再解读[J].福建陶研, 2010(1):30-32.
第二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教与学的真谛明确地概括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言不繁,一语中的。
人民教师担当着“经师”和“人师”两种角色,肩负着教书与育人双重责任,即既是学生寻求真理的导师,又是学生学做真人的表率。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上特别需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在铸
魂育人上特别需要具有真诚坦荡的情怀,在为人处事上特别需要具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德。
当前,有极个别学校和极少数教师,在评比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中放任学生作弊,甚至纵容学生作弊,这不仅败坏了考试风气,更严重的是使学生沾染上了弄虚作假的坏习气。前几年报纸上曾登过一篇《震撼人心的一跪》的短文。写的是某高校一位外籍教师,在监考自己所教学科的考场上,因无法制止学生作弊行为,便按照中国大礼跪在学生面前,哀求学生不要作弊。这位外籍教师震撼人心的一跪,首先受到震撼的无疑是考试作弊的学生,而应受到更大更长久震撼的,则是那些在考试上甚至在教学上弄虚作假的少数教师们。
叶圣陶、夏丏尊先生早在《“立达学园”旨趣》中强调指出:“我们的人格教育第一个要素就是诚实。社会上许多罪恶都生于虚伪,待人不诚,于是有欺诈凌虐;待己不诚,于是有失节败行。这种风气,学校教育要负大部分责任。”据学生反映,当前有些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在教室里和在办公室里是两种声音,在学生面前和在学生背后是两种行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实际上是对社会信赖的开始。如果学生认为教育自己的老师都是不可信赖的,那么他还能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还能自觉地崇尚真理和学做真人吗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言传身教,以诚育人。他“宁让学生说错误的真话,也不让学生说漂亮的假话”,自始至终以真为本,真正体现了一名优秀教师求真务实的高尚品格。
第三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专题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会探索、会学习、会运用英语。
一、情境导趣,以趣激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在儿童期。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儿童接触“A、B、C”的起始阶段,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是否对英语产生兴趣,英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新鲜、轻松,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喜欢学习英语。在教nose, ear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满怀激情,以丰富的体态语言与面部表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单词或句型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即使是夸张的动作或朗读语调,孩子们也会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教师还可以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结合游戏和儿歌教学,努力创设英语活动情境,动静穿插,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穿插,吸引年幼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进行free talk,如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如:——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And you? I am fine, too.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并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情境内化,以争促学
优质的英语课堂不能单以教师传授给学生有效信息的多少来衡量,还要注重学生信息内化及运用能力的大小。单纯直接的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产生心理疲劳,阻碍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内化。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呈现新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实现语言的感知、理解、内化、运用,并能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
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掘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验到竞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比分制,开展学生个人争优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练习I ’dlike……句型中,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dlike some eggs.I ’dlike some milk……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饱满,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情境迁移,学以致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具有实际性和交际性。实际生活水平是语言学习的试金石。英语的教学时空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习迁移拓展到我们的生活中。教师要设法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英语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敢于大声和老师用英语打招呼,交谈;鼓励他们尽量用所学的常用表达方式和同学相互问候,对话。也可以开展各类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赛、英语故事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大胆放手去思考、去探究、去体味。学生一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实践,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力火花,必定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了语言信息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
学做真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仔细品味其“真”字,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寓意深长。那么何为真?真为诚,指为人忠厚老实,实事求是,不虚夸,不欺骗,不说假话,不作伪;言行表里如一,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不口是心非,不欺心;办事守信用,不负约,说话算数。
如何做真人?做真人就是做实实在在、实事求是的人。对待工作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原则,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放弃做人的原则。
做真人,就要做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的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只求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他人。不阳奉阴违,不当前一套,背后一套,要说到做到。
做真人,就要做明辨是非、敢作敢为的人。对正义的东西大胆支持,对不正确的东西能坚决果断地反对。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伸张正义,不怕得罪他人。
做真人,就要做谦虚谨慎、不断进步的人。既能认真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又能及时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进步。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今天,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不学习、不进步就意味着落后。
做真人,就要做知错就改、乐于接受批评的人。当自己犯里错误时,不怕丢面子,而应虚心接受他人善意的批评和帮助。这样才会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要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教师要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
一、以真教人,感化学生学做真人。
我们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明礼诚信,以真教人,不敷衍塞职,不弄虚作假。以诚信取人,以真诚育人。诚信来自于自身的人格修养,作为教师要真心真意地对待学生,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一次,和学生一起学习,由于自己的疏忽,没充分的预想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学生竟提出了一些令我措手不及的问题。我一时答不上来,令我出尽洋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时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掩饰,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认真听取意见和批评,虚心接受。这样做不但没有降低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使学生更敬重我,从我的身上他们学到了诚实,学会了求真。
二、以真待人,感召学生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抓机会’。”平日里,我对待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好,对待个性比较张扬、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也好,都始终不渝地做到一视同仁,不宠爱有加,不另眼相看。班上有位爱拿他人物品的女孩在原班时已是名声在外。一次,她又犯了老毛病。为顾及她的面子,不想让同学们瞧不起她,我私下找她谈话,给她讲这样做的危害。后来我了解她家条件不好,在生活上帮助她。正是老师的真诚打动了她,不但使她该掉了她的坏毛病,而且使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真诚而又公正地面对每一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你要学生真诚地对待老师,你就得先真诚地对待学生。要既关心金凤凰,又关爱丑小鸭。这就需我们教师利用机会,抓住机会,以真待人,才是真教人,才使学生学会做真人。
我们要牢记陶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教学生学做真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师只有时时处处教真、做真,做现代德育教育的“传真机”,学生方能真才实学,学真成真,真正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成为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五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的“爱满天下”的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用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曾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温家宝总理也对教师提出“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的要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师是学生道德进步的引领者,其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特别是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部分教师敬业意识淡薄,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把教师工作仅仅当作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缺乏工作热情,精力投入不够;有的不甘清贫,视教学为副业,把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无心教学。
其二,一些教师以教谋私,见利忘义,热衷家教,向学生强行推销教辅资料,甚至向家长、学生索要或变相索取礼物。
其三,少数教师不注意形象,热衷麻将、热衷赌博。个别教师生活作风差,有的甚至敲诈勒索,严重损害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声誉。
其四,有的教师追逐功利,一心跑官要官,工作弄虚作假,对待教学工作马虎了事。其五,因社会公众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学校对教师的多重考核,再加上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及对老师的不良态度,社会公众的不认同及缺乏参与学校管理的自主权,常使教师有挫折感与厌倦感,导致某些教师心理有所偏差扭曲,对学生缺乏“爱心”,甚至歧视“差生”,讽刺、挖苦、体罚学生。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2007年教师节前,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去年,温家宝总理又对教师提出“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的要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师是学生道德进步的引领者,其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特别是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的内涵
做人要讲人品,为师要讲师德。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有正确坚定的政治观念。这是师德的根本。所谓政治观念,就是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正确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及办学方向,具有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坚定不移地围绕“办人民满意学校”这个目标,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自觉把教育教学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系起来。
2、有执著严谨的敬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师德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其次必须有“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的敬业精神,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高度责任感影响和感染学生,真正做到行为示范,为人师表。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牺牲精神,对学生能倾注全部的心血,甚至对个人利益作出重大牺牲。
3、有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教育改革的艰巨性,更要求教师富有创新、开拓精神。一个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不仅能沉下来,钻进去,用心教学,有心做学问,而且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树自己的品牌。
4、有廉洁自律的思想品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特别强调教师要具有廉洁自律的思想品质,这无疑是时代的要求。“廉洁自律”也应成为教师自觉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和人生境界。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清正廉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能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起表率作用,做到严格自律,决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5、有自我解剖的果敢勇气。师德修养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它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正确认识自己。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则更难。二是能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现问题后,敢于正视,并努力改正。
三、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人无德不立”。进入新世纪,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自身的新要求,要履行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培养高尚的人品师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在教育活动中自然进行师德修养。
抽象的师德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也不能为人所掌握,应该重视在教育活动中自然养成。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如演讲比赛、读书比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让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比如说,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引导教师认认真真地读一些书,让教师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给教师以强烈的心灵撞击,使教师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相关的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为教师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让广大教师共同接受教育。
2、要全面培养教师健康的生活情趣。
重视培养教师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师德修养。一个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人绝大部分时间必定被健康的生活情趣占领,他就没有时间打麻将、赌博。古代科举制是应试教育,虽然摧残人才,但古代的秀才、文人个个诗书琴画样样都行,道德修养也较深。古人尚能要求才子佳人在熟读四书五经、精通琴棋书画中不断修养,我们为何不能?所以我们与其给教师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还不如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教师的生活之中。
3、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教师心理的健康与否不仅影响教师的道德修养,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把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首先,要力争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校园环境,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各种事务,给教师留有充分的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
其次,要主动关心教师生活,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再次,学校还应改进考核教学成绩的方法,避免教师为抓教学质量走进“耗时间、拼体力”的怪圈。还可以为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不定期地邀请心理专家给教师进行授课,多渠道让教师心理“减压”。
4、要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完善教师的师德考评制度。师德考评和教学考评一样,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分析和总结。考评结果要同教师的晋职、晋级、评先、受聘、续聘等方面直接挂勾,要体现师德在这些工作中的份量和价值。其次,要根据从严管理、从重处理的原则,加大对违犯教师职业道德的人和事的处理力度。在师德建设上既要坚持说服教育,又要严格组织处理,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次,要完善师德师风民主评议制度。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构建完善的评议网络,进一步拓宽评议领域。要组织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评议。要制定师德师风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