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和一年一度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活动”于6月12-13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陈先云理事长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现摘录他提出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供大家研究时参考。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核心素养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轻重不分。下面试着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1、语言理解能力
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2、语言运用能力
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3、思维能力
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4、初步审美能力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他同时谈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认为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
这就需要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阅读系列、表达系列的课,是实施的途径;听、说、读、写,是实施的途径;生活是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语言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言范畴(这么说虽有歧义的,可以深入研究)。读并不只是读课文,应该树立大阅读的理念。要多读、多思考。语文教学要注意保护好儿童的天性如好奇心、可塑性、善模仿、喜探究等。
第二篇:核心素养理论 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语文课堂
2016年9月13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
还记得去年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学校的吴主任就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启发我们思考: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让自己每天直面的课堂教学,真正走向“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非常惭愧的是,直至准备这次发言,我还是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接到万校的任务后,虽然也恶补了一番,可依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更不要说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因此,今天只能当一回“拿来主义”者,搬几块他山之石,与各位分享了。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我第一个想弄清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核心素养”?
关于这点,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最标准的: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乐学善学、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那么,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讨论稿中,将语文核心素养分成了四大板块: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语文学科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语文课堂改革的走向
那么,在“核心素养”语境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将走向何方呢?周一贯老师提出了课堂改革的“五个发展”。
(一)课堂需要“创新”发展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创新”是它的第一动力。课改的不断深化,带来了教育的诸多新常态:教育发展提速,课堂结构升级,必然带来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改变。“以生为本”“以学为重”正在不断颠覆传统课堂片面强调教师掌控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的时代转型能获得成功,必然要呼唤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这不只是理念要创新,课堂教学的资源开拓、教材选配必须同步创新。更不容忽视的是在实践层面上至关重要的课堂结构、教学策略、导学方式等,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方能使创新发展真正落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实处。
(二)课堂需要“协调”发展
“协调”在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课堂教学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时空、同发展的综合体。课堂教学有许多矛盾存在,如师与生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讲与练的矛盾、思与行的矛盾、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课内与课外的矛盾等。这是因为课堂教学关乎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也涉及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们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存此去彼,甚至也不能过分的厚此薄彼,而是要在“对立”中看到其中的“统一”,在“共生”中求得融通的“互惠”。语文课堂的协调发展,关键得牢牢抓住语文课程之本,即语言和思维,对课文的语言做深入的合乎逻辑的思考,这不仅是抓住了语文之本,也是获得了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课堂需要“绿色”发展
课堂的绿色发展乃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所以不能以为强调课堂的绿色发展理念,就只是要加强生态教育,美化课堂环境。绿色发展的实质应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应突出育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真正让教学回归本质,让儿童站在正中央。教学的以生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在自主、真实表达见解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认知度和思考力。这样适合学生生命发展需要的课堂才真正是“绿色”的。
(四)课堂需要“开放”发展
开放是大国崛起和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发展、课堂教学品位提升的必要前提。现代课堂教学的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中华传统教育的诸多精华,不应妄自菲薄,要让华夏文化的血脉,在现世继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则要拓宽国际视野,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类教育资源于课堂教学,把全球优质的、前沿的课堂教学理念、策略、模式、方法引进来,为我所用。在课堂教育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探索双层面,引入先进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去有选择地吸收,有创新地运用,寻求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让课堂教学获得健康发展。
(五)课堂需要“共享”发展
“共享”既是新发展课堂的基本目的,也是课堂教学发展过程的必然展现。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课堂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之任务担当。课堂应当“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每一只鸟儿都歌唱”,让每一位学生在这里都可以自由、自主地拥有更多2 的获得感。
课堂教学的共享发展,实质上体现了课堂教学必须有高位的学生参与度和话语权,实现真正的“民主”“对话”与“合作”“共享”。这也只有在学生拥有了充分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方能实现。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当代最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是构成21世纪面向未来的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靶向的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
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一般策略
明确了课堂改革的走向,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孙双金老师提出的“四个重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重视阅读
第一,要重视课内阅读。课内阅读首先是指教科书阅读。教科书是编者精心选编,其中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我们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化人为己。
关于教材阅读,孙老师有一个建议:切忌泛泛而读,要抓住一点,深入开去。譬如读《李时珍夜宿古寺》,就让学生领悟环境描写的妙处;读《烟台的海》,让学生学习用打比方的方法,描写一处风景;读《第一朵杏花》,就让学生练习人物提示语的运用。如此长期坚持,学生必然收益颇丰。
第二,要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第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是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一旦学生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学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要重视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与倾向。我们要在鼓励中,在欣赏中,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
2.重视积累
阅读是吸收,也是积累。小学阶段应有哪些积累呢?
首先应该是诗歌的积淀。先以五言绝句开始,逐步走向七言绝句,律诗和宋词。平均一学期25首,一周一首多一点,小学6年下来,300首左右,完全不加重学生负担。诗歌背诵,要做到熟读成诵,理解大意,最终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
其次是国学经典的积淀。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这样以短句为主,并且押韵的传统美文,应该让学生背诵。要让学生有兴趣地背诵,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可通过讲故事、讲传说吸引学生,学生背下了,安排展示环节和场所,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中高年级还可背《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孟子》节选,从小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3.重视思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有效思维,深度思考,给学生智力以挑战呢?
其一,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跳一跳”,就是让学生要经过思考,经过努力,经过探索,经过碰撞,甚至经过挫折之后才能达到。要避免学生在书上能找到现成答案,更要避免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
其二,不给学生唯一的答案。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学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语文答案不是用“对”“错”来评价的,而是用“好”与“不好”来衡量的。
3.重视表达
课前三分钟演讲,小小故事会,让学生在小组和班级内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评选班级发3 言明星等,都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书面表达能力更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为有效、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读写结合。譬如,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练写环境描写。学习《春联》,可以让学生在对对子的语文实践中品词炼句。学习《莫泊桑拜师》,可让学生观察马路上经过的三位人物的衣着、神情和步态,练习细节描写。一课一练,选准读写结合点,定能一步一个台阶,走进书面表达的厅堂,习得表达的真谛。
五、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议
孙老师在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还给出了“五点建议”。
1.起点高一点。
起点,是指教与学的起点。怎么做到“起点高一点”呢?比较成功的经验是学习前置,让学生课前研学。老师事先设计好“研学单”,让学生课前充分地研学,课堂教学的起点自然提高,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感悟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才能和老师真正平等地对话交流。
2.容量大一点。小学语文课文选文95%以上均是白话文,白话文的特点就是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无须“细嚼慢咽”。而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一篇课文要教两至三课时,少慢差费。如何容量大一点呢?方法有三:其一是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教一篇带几篇,突出主题理解;其二是文体阅读。围绕某一文体,教一篇带几篇,突出文体特色;其三是写作阅读。围绕写作技法,教一篇带几篇,突出写作方法。
3.难度深一点。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好的课堂一定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是符合脑科学的规律的。大脑的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喜欢挑战。新知对人脑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当新知有挑战、有刺激时,大脑就处在兴奋状态,脑细胞就被激活,思维就得到发展了。当然,难度是相对而言的,大部分同学经过思考,经过碰撞,经过交流,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能够解决的,就是合适的难度,这就是“儿童的难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选择合适的文本,设计有思考性的问题至关重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
4.视野宽一点。视野宽一点,是指教师的课程内容视野要开阔一些。吕叔湘先生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老师,既要关注教材文本,也要关注课外文本;既要关注唐诗宋词,也要关注国学经典;既要关注中国童话,也要关注世界儿童文学……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教师的课程视野,影响着学生思想的视野,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向四面八方打开。
5.教学有趣一点。教学是否有趣味,直接关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据有关调查,学生欢迎度最高的教学风格就是风趣、幽默、好玩、生动。好玩,就是把教学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上升到乐学的境界。让知识变得好玩,让课堂变得好玩,让教学变得好玩,让语文变得好玩,这应是我们语文教师终身追求的境界。
感谢各位耐心收听。
第三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改革实践研究
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和整合的概念,是指个体为了健全发展,必须因应生活情境的需求而具备的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或技术能力、态度。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素养”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其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包括认知、技能、情意等行动)的先决条件,以获得知识、能力与态度。
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包括:沟通、表 达和分享;欣赏、表现、审美及创新;运用科技及资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规划、组织与执行;终身学习,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
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有效的教学方式包括观念性的方式及其与物质结合的技术性的方式,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相比更是上位的东西,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它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只有这两种方式统一才会引起教学方式的真正变革。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本研究中的教学方式改革是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协同性的特点摈弃知识灌输的教学,潜入儿童内在的思路与见解,重视探究客观的现象世界,着力于如何刺激儿童的求知欲,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过程得以最优化。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主义学习为组织同他者的互动合作,发现并基于能力与学力的差异,组织全员参与学习,指导集体思维。教师不再追求如何有效实施预设好的教案,而是寻求如何让儿童打开未知世界,把学习同儿童自身生活方式的变革联系起来。让学生进入对话性学习的维度:第一维度,与客观世界的对话,这是认知性、文化性实践。第二维度,与教师、伙伴的对话,这是人际性、社会性的实践。第三维度,与自身的对话。学习者不仅与题材、教师和课堂上的伙伴进行对话,而且也与自身对话,在形成自我身份的同时,实现学习。这是内在的、存在性的实践。教师以儿童的困惑、差异、认知冲突为契机引出他者的应答,构筑对话性关系的实践构想。改造儿童的学习方式,从竞争性的个人主义学习转型为合作性的集体主义学习。让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获得共同理解、集体体验的过程,使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
基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实践研究就是基于课程标准,以小学语文学科为单位,在深刻了解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多元理解的基础上,征求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核心素养的内容,在对语文学科本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确立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突出学为中心、体现学科特征,从单纯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关注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来。基于一系列科学、真实、较大规模的信息采集检测和数据分析验证的基础上,形成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教法、学法改革的框架,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四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演讲稿
核心素养演讲稿
王红美
尊敬各位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参加教师论坛活动,我说话的话题是 核心素养时代与课堂变革暨核心素养常态教学中如何落实。
提起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肯定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谓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说实话,让我说对核心素养有多少理解和感受。我没有深入研究解读,让我说如何在教学常规中落实,就更谈不出自己的想法。只能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在出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之后,再对照自己之前的课堂或者所观摩的语文课堂中的一点小想法。
关于一个我们小时候语文书本上的小常识:兔子爱吃萝卜和青菜相必大家都非常认同吧!今年,养了几只小兔子,拿了几根萝卜给它们吃,纳闷的是兔子情愿吃野草,也不吃萝卜。原来养过兔子的人都知道,兔子爱吃萝卜只是儿歌、童话。或许有人会说我这个例子和语文教学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们来看,老师们你认为我们的孩子核心素养最薄弱的一项是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最容易忽视培养的是什么?我认为“批判质疑”这一素养肯定算上其中之一。曾经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对比研究测试中,中国学生在数学方面还是领先,差距主要在阅读与写作,其中显露出的问题也正是中国教育的软肋:体现学术能力的批判性思维不足。我们的孩子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怎么可能错误呢,书本上表达怎么可能不恰当呢?甚至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没有训练没有实践,怎么习得呢?应该承认,教学强调的是书本知识的学习,这一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这也是符合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的,因为它能够快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又因为书本知识的相对权威导致了教师的权威,所以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一般不会质疑,而且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当教育用考试来强化这种做法时,这种批判性的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长此以往,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认为批判在知识传授和学习中是可有可无的,从而制约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我们可不要做“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了批判意识,怎样获得批判能力呢?首先,做到不依赖已有的文本、不做资料的俘虏,不受现有教学方法以及答案、结论的束缚,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其次,在充分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率先用批判的眼光解读文本,利用资料,对文本提出质疑,拓展新的研究视角与领域。而后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见解。需要提醒的是,敢于摆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习惯、小学语文结论权威等定势,敢于打破小学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等的束缚和影响,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这也是进行小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解读文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批判性教学才会有可能,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第五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我见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
我见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将之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为一个整体,不必也不应将之分割开来,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持续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针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师建设
要想实现对小学生开展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念有个清楚准确的认知。新的课程内容和新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只能妨碍学生综合素质
的发展和提升,也就不会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正确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就可有的放矢地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大胆尝试,认真反思,从而不断对教学进行优化调整,真正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要想对学生有效培养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具有这样的素养。平时,教师应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自我提升,多读书、多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培养。
二、针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语文课堂立足教材培养学生知识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与新课程理念高度吻合的,教材中将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通过课文进行了有效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教育优势。
如,小学二年级的《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教师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查字典认生字及阅读课文的预习活动对课文进行初步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学生素质的培育上。教师可紧扣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小熊和松鼠的故事感受到朋友间的交往和友谊,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与人交往。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还可与学生一起来折纸船和做风筝,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2.加强阅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有效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增加知识积累,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些都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利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还较小,阅读能力和感悟文本的能力还不足,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
加以引导,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
如,《夏夜多美》这一课,就特别适合引导小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夏夜的公园里,睡莲、小蚂蚁、蜻蜓、星星间发生的纯真朴实的交往过程”,品味“多美的夏夜”这一句话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教师还可在课堂下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的课外读物。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的拼音版,都是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来阅读的。
3.开展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对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当前,小学生的写作训练一般是从三年级开始的,这是与他们掌握语文知识的水平相对应的。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通常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字词或和口语方面的训练。
但我认为,学生年龄越小,就越有超乎想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低年级阶段开展内容完整的习作训练,将可能丧失最佳时机。有些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满足最基本的写作需求,我认为不必担心,写作训练是可以通过“绘本”来实现的。
小学生的课本和读物,特别是低年级的读物基本都是以“绘本”或“类绘本”的形式出现的。低年级的课本上,几乎每一课都有插图,如,《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中就插入了两幅卡通画。绘本可以是学生的学习形态,那为什么不能是他们的写作形态呢?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绘本作文,通过图形和文字的混合应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字词积累的欠缺,还能调动学生的学習兴趣,起到培养其写作能力的作用。 总之,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和文化因子,而且还是一个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学科,这个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小学语文教师正确把握教学理念,努力提升自身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开展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必须的,这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核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