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育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教育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教师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学目标应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教学应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师生应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课堂教学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效课堂教学应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是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指导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精讲点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育 有效课堂教学 策略探究
前言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人人参加、亲自动手实践,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和帮助下使学生在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从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看,要求教育从“为了获取科学知识”转向为“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障碍。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可理解为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等等,从而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要不断的创新研究。下面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1现状分析与思考。
课程改革已几年,然而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几大问题:一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使教师的主导地位错误地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位置,使学生处于被动,成为客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教师包办代替现象严重。喜欢统一的格式、统一的答案,按照书本上的内容模式去套。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缺少自我思考的余地。例如,许多公开课由于教师事先准备“充分”。结果一堂课非常流畅地就上完了,其间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三是教师因材施教不够。教师没有对学生存在的差别进行认真的分析,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过程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而是统一要求,统一练习,统一评价。致使每个学校都有大量的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都束手无策.四是课堂教学机械且形式, 教学手段和方法缺少创新。教师存在日益严重的“教学倦息”,缺少寻求新方法、新思路的欲望,单调的“老一套’护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逐步减退,没有积极思考、创造的热情。
2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有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就难以改变,课程改革将会流于形式。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思想,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2.1教学观念必须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1]。
要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发展,不是搞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规格教育是当前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社会实际,又对当今人才培养有害。对待学生的差异,不能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更不能要求学生十分完美没有失误。事实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年龄不一样,其心理发展表现出差异,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相互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如智力水平有高低之分,成绩有优良中差之别,反映能力有快慢差别,有人内向活泼开朗性格差别等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
2.2教学目标应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大力发展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探究知识”。因为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拥有数学知识更有价值。因此,实施新课程下的高效课堂要彻底改革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3教学应转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
我们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探索知识,最后达到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还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化,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做好这样几件事:①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的教学活动.②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要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可采用学案教学,多一些引导、点拨和指导,少一些讲解、分析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4师生关系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师生之间关系才会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知情和谐。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问题,今后还应不断实践和总结,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3有效课堂要求改变备课形式.更新备课观念:在备课过程中,现在我另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什么不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自己悟出来,什么能给学生带来最多的思考?我把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把传统的格式化教案改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拓展升华→教学心得”等教学设计。把焦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首先要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然后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充分发
展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设计要新颖、独特、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梯形》的教学,我设计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怎样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新理念。学生接受起来觉得很自然,通过动手实践,比单纯地做数学题有效的多。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华,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
改变备课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各人备课,改变为两种形式:首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其次是个人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更能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个人备课,分为三步:一学期备课: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研讨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做法,选择和设计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材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状况研究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二单元备课:分析研究本单元、章节的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三课时备课:练习课有、练习目标、练习重点、课前准备、课堂练习,练习题要有针对性,比较精炼,有层次,有坡度,数量适当。复习课要有复习目标、复习重点。复习时,要复习、分析学生以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情况,指出缺陷、关键性的问题,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重点的内容等。复习作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作业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复习讲解,要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根据复习作业的错误重点分析。比如我所在的学校这几年一直尝试这种形式的备课,常常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帮助自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对自己的教学很有裨益。
4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情境的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物、实例、实景入手,采用动画、活动故事、游戏、操作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思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明显的意义。为在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集中,求知欲强,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组织丰富而有趣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新异刺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需要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条件,要让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悬念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去发现问题,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勇于探索去解决问题,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1创设问题情景的几种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单纯的数学知识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动力。因此,需要从生活实际、身边社会热点问题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出发创设情境,坚持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情景,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从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尽力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这并不是要学生深入到工厂、田野等地方走出教室去上数学课,而是多设计一些问题情景,再例如有关收益的问题:银行的利息、国库券的收益率、所得税的计算等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作用,切实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跟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
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景。例如从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中选择一些应用题,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真实情境意识,并从中领会数学的魅力。
4.2创设问题情景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把握创设和运用“问题情境”的实质。问题情境的创设运用,实质上是把启发式教学原则具体化。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驾驭教材,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要以 6
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依据,所设计问题,使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又可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跨度,触及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简练、明确,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又是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抓住关键,叙述要简练,使人一听就知道这是问什么。如果把问题提得太笼统,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要围绕教学目标提问,提出的问题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而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当明确问题情境从问题开始,问题是问题情境的一个方面,但不能以问题代替问题情境。另外,教师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班上的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思考、探讨的热烈气氛。
5有效课堂教学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有机结合,其中“数学思想方法”是构成“数学课”的核心要素,且以隐性形式或弥散于教材的各章节之中,或隐藏于课后的习题之内,往往被教师忽略,这也正是许多数学课缺乏有效性的深层原因。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是铭记在人们头脑中起永恒作用的数学的精神与态度、数学的观点与文化。它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的灵魂。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使学生提高思维水平,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建立科学的数学观念,从而发展数学、运用数学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数学思想与传统数学思想的根本区别之一。
可以说,数学思想方法是一堂数学课的本质所在。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活动课,也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是启发式、讲练结合式或自学辅导式,也不管是否有小组合作,不管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数学思想方法始终是一堂数学课 的本质内容,一堂数学课的主要内涵所在。作为数学教师,一是要了解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如以鲁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课堂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有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图形变换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统计与概率思想、建模思想、类比法、归纳法、整体代换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对比法、逆用法等。二是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强化渗透力度,不仅要抓机会渗透,而且要抓渗透的机会,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驾驭数学知识,形成数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6有效课堂教学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即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活动应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做到教学既要重结论,又要重过程。
所谓重结果就是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结论教学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考探索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识记数学知识结论。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探究过程上,放在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规律方法上,让学生探究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概念、原理、法则、定理、规律的掌握不是通过自己思维过程获得的,那只能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地机械学习,不利于形成创新能力。重视过程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要展示概念形成的过程;法则教学要展示算理;公式教学要展示推导过程;应用题要展示解题思路等。应该明确知识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掌握的,数学素养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提高的,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在展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但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展示和谁来展示?老师演示学生跟着模仿的展示和老师“铺路”学生自己探索的展示作用不相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型”学习向“探索型”学习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数学知识的基础才能牢固,数学素质的发展才能全面,课堂教学的效益才会真正提高。
7在有效课堂中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有效课堂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顾问高参。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精讲点拨。我们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新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3]教师精讲向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知识背景,明确了活动的目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课堂讲授是以合作互动为基础,讲授过程也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以构建知识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手段,重视过程,把握过程,突出过程。注意课堂上师生思维的合作,以发现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找出路,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
结束语: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旧观念,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学目标应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教学应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师生应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我们数学教师有效课堂教学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应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活动重视教学过程,做到教学既要重结论,叉要重过程;教师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是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指导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精讲点拨。
参考文献: [1] 马士君,梁东莉.课程标准的特点及教师面临的挑战.教育时报,2002.11.28,第004版 [2] [3]马德志.“345”优质高效课堂设计与评估.初中卷.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12,5-8
第二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有进步或是否有发展是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其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能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学到了什么。具体看是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目前,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学活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仅当作教育的客体,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求,轻学重教,以教代学;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训练,忽视知识发生过程,使数学教学成为单纯结论的教学,缺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忽视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往;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过程质量、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重要意义,而把“达知识之标”视为唯一的追求,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数学感到厌倦,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以促进具体的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育理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数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把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引向深入。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教师应由一个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课堂的参与者。无论是学习问题的提出,学习问题的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学习小组的组成,学习结果的预想都要贴近学习的实际,充分参与到学生中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不能在每一次的学习过程中,都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去面对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要将学习当作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并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再次,教师应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还应该是一个顾问、参谋和引导者,真正做到“知识共享”与“教学相长”。
二、优化教学方法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
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一般可以抽象为五个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与保持有意义学习的第一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呈螺旋、递进结构,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到未知,较难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三、改进教学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会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为基本结构,教师的“讲”束缚了学生的学。在尝试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应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
1、学习准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
2、学习实践。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摄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担任个人的见解和疑难。
3、学习反馈。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
4、学习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四、改革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数学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实际上是从现实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数学模型,它是现实材料的形式化,它与自然、生活密不可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在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应成为评价的重点,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
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其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套策略和技术。在新课改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做到这几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就是要以师爱去激励每个学生进步。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无效学习学生较多,作为数学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或许老师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对初中数学无效学习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关心他们,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让他们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无效学习学生加以特别的照顾,如回答问题、上黑板前板演,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与优生一样的地位。课堂上,为了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必须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地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的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学生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当然教师预设与学生学习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学生学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开展,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学生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属于他们新的主题。因此,教师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始终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
同时应从学生出发,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界限,更多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本班教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我经常和其他任课教师交换意见,对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教学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训练目标,在内容的安排上进行有效地衔接和统一,这样,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沿着预设目标迈进,搭建各科任教师协同育人的氛围
二.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设置学生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中位数与众数”的新课导入:
在讲授“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小明是我校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南下到广东某市打工。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由于业务扩展,我公司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我公司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看完这则广告后,小明非常动心。于是他找到该公司经理,经过简短面谈后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小明仅领到500元的工资。小明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2000元的。他非常愤怒,找到公司经理说:“你骗了我,我要到法院告你们。”公司经理说我们公司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
请问:小明能打赢这场官司吗?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小明肯定赢。”有的说:“不一定。”……
笔者问:“为什么呢?”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明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2000元。最后,笔者让他们认真分析一下小明被“蒙骗”的原因。
有人说:“小明考虑问题不周到,被高工资冲昏了头脑。”
有人说:“小明缺少社会经验,贸然行事。”……
经过一翻讨论后,笔者向他们揭示了小明“受骗”的本质原因: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算术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本节课课堂效果很好,很成功。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我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同学们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1名学生投掷硬币,1名学生作记录,其他学生观察试验是否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
每组掷硬币50次,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做好记录。
(3)各组汇报试验的结果。
各组将测得的数据一一作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累计,填好书上的表格。
(4)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适度评价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总之,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的教学应是: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论文题目: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姓名:
广东实验中学
蓝师江
摘要: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要是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注重课堂中变式的训练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字: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广东实验中学
蓝师江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现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一问题作以下初探: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上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等为主的探索教学模式上来;从只局限于课堂内的传授知识转变到课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上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做到心中有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和高效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信心。
布鲁纳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才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力。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共鸣,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反之,老师课堂要求过于严格,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回答错了就挨批评,受嘲笑,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设计好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伊始,教师能否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有意义的思考,对整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自学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例如:在引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准备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10cm的5根小木棒,从中任取3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提出问题:
1、任意3根小木棒,都能拼成三角形吗?
2、有几组3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
3、有几组3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
4、通过上述操作,你认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5、用简单的语言归纳你的猜想。
6、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思考,探索的欲望也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自学讨论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他们初步的认知过程。学生自学时我要求他们做到“三动”,即动口、动脑、动手,让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让学生动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
2、思考讨论: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
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 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并作必要的讲授,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切实抓好五个环节:1明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变试训练,注重一题多解,以提高训练效率;
4、及时评价,实现多途径、多方位、多形式的反馈矫正;5总结归纳,深化目标,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方法,并联系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在组织教学时,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充分利用教书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和B组题的作用,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学习才能。教学中可采取“低起点,多已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五、注重课堂中变式的训练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维过程,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问题的条件部分,问题的解答过程,问题的结论部分。如果把这三个部分作为作为变化的因素,可以构成条件变式题,结论变式题、过程变式题。在进行变式题设计时,应主要依据教材的例题与习题,如“圆内接四边形”一节的例题是:⊙01与⊙02都经过A、B两点,经过A点的直线CD交⊙01于点C,与⊙0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P与⊙01交于点E,⊙02交于点F,求证CE∥DF(参看教材上的图)在此题基础上,可得条件变式题:①已知CD∥EF,求证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②已知CD∥EF,求证CD=EF。经过如此分析,对培养学生识图、证明的能力是有益的,并且起到了巩固“双基”的作用。在变式教学中应该强调变式题的设计与训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如深的原则,设计阶梯度清晰的各类变式题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注重精 讲多练(变式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训练的主线作用。在实施变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复习课教学,就可以采用“定向—自学—点拨—自测—评讲—自结”程序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会起到理想的教学效益。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能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每年的变化都要心中有数。都必须钻研清楚,才能制定适当的标高,囊括所有的知识点,才能把握好分寸,不至太浅或太深,才能纵横联系,前呼后应。参考文献:
1、吕传汉主编:《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吕谓源:《教学改革的走向》,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
3、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安(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第五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有 效 课 堂 教 学 策 略 探 究
温水镇中心小学 赵续正
给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责任。在人生学习的有限道路上,老师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涯中的领路人,而我们就要把孩子们引领到一个最肥沃的草场上,让他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觅食营养丰富的食物,让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不曾有什么教学经验的我在心中很是疑惑的是,每天马不停蹄地赶课,眼睛盯着同年级组的进度,不断地调整着我的语文课堂。
在教师培训中老师有句话是‚在教学中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不仅要将课文内容讲好,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注重孩子们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是啊,我的观念中一直也是这样想得,一两节语文课不听、不学,并不会影响孩子们的语文水平,但是没有了课外阅读,仅仅把眼光聚焦在课文,让学生对课文翻来覆去地理解,品琢词句,却始终只有井底之蛙的见识。记得我的老师经常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在我的心中也像这样做,尽力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但是孩子们课堂上混乱的纪律以及刻无停息的小动作让我的语文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老师话语漫天飞的‚天下‛,每天扯着嗓子在呼唤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端坐静听,盯着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心中却倍感这种教法的极大局限性。
理想中充满想象与活力、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幻化成泡影。现在心中真的很佩服魏书生的教育智慧,既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拓展课外阅读,更羡慕他能够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我们一个学期围着转的课文内容讲完。他预留了这么多时间,让孩子们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养分,让孩子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想他所给学生的这种‚空白‛时间,留给孩子们无限的思索与遐想,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荡气回肠。
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根据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重视其独特感受和体验。
相信追求课堂的有效性并不是神话,只要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多多地加以反思和改进,那么我的目标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认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下尝试:
1、创设情境,营造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课堂创设多元化的情感空间,才会使能力的形成融汇于统一的整体布局中,才会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美感、和想象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从而发现学习的乐趣。
2、围绕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做学问。在问题设计上尽量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联系,力求有实用价值;具有开放性,以便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过程的体验。
3、围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交流。
让学生们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过程的课堂,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使课堂变得生动,充满生机。
4、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为他们充分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还要尽量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猜测、操作、试验、调查、信息搜集与、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5、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练习中巩固知识,学生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巩固练习的不同。现在提倡的精心设计板演作业、基础训练作业、拓展提高作业等这样几种作业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作业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分类。批改作业中要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是共性问题,就要集中讲评;如是个别问题,就要个别当面辅导。
6、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反馈。
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反馈时间要及时。教师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反馈,表扬好的做法,提出问题和缺点,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强化重要内容,加深学生对当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灵活理解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要耐心地多讲解几遍并加上适当地练习。(2)反馈方式要多样、灵活。(3)反馈应该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只有师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师生的情感不断交流,才会激发人性的快乐。只有通过我们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