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浅谈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来源:互联网 作者:南丰尖岭小学 陈美虹 发布者:admin 浏览量:
21:02:59
更新时间:2012-04-12 【摘 要】尽管素质教育大力提倡,新课标已经实施,但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仍采用以往旧有模式。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材的改革,旧有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型的教学需求。教学模式新旧的更替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只有我们教师不断尝试,推层出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与现代教学。【关键词】 调动 学习主体 情境 参与
长期以来,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得较多,而对教学策略思考得很少。这是因为以往我们比较注重于教师是“怎样教”的。新课程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时候,就必然要探讨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 教学策略。新课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面对这样的课程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确定了教学策略的总体构思,才能更好地选择教学方法、组织学习材料、安排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序。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设计起着统领作用。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提高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水平。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及时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传统教育观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纯粹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这课本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有效教学应唤起对象的主体意识,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首先体现在学生的主动精神上,教育唯有唤起了学生“沉睡的自我”,才是真正有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学的效益应体现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是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在课堂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在“平等”中丰富知识、增长知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富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
二、发挥激励作用,有效调动学习主体。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本的把握。” 学生与学生通过相互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及表达方法的真谛,最后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如果老师吝啬表扬,那么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不会有多高,反之只要给予了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那么课堂40分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非常的高,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匆匆》一课时,一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举了手,并能声音响亮的读了一段话,我及时给予了评价:“你很勇敢,能大胆的站起来读书,我们希望能经常听到你响亮的读书声。”我又叫了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读了这一段话。我给他的评价是:“你的声音真好听,可以当播音员了,希望你继续努力。”课堂上教师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但回答问题的学生直接得到鼓励,而且其他学生也会跃跃欲试,这样的评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自己学习的状况,知道了自己努力的目标,也感受到了老师关怀后的温暖。又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再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响亮。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该同学会心地耷拉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这样的幽默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调节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三、根据课文需要创设有效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远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1. 设音乐动画,渲染课堂气氛.音乐动画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上课伊始,运用下雪动画再现情境,播放北风来了,动植物的各种变化的动漫,有音乐动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好奇的求知欲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2.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3.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四季》一课,课文写了春天是草芽尖尖,夏天是荷叶圆圆,秋天是谷穗弯弯,冬天是雪人肚子圆圆,突出了四季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除了课文中描写的四季的特点外,你还知道四季有哪些特点呢?用你们的笔画出来。”这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想象创造的世界里,有的同学画了:春天,柳树舒展开嫩黄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农民伯伯吆喝着牛在地里播种,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夏天,小朋友在草地上捕蝴蝶,一群红领巾去郊外野游,人们在草地上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秋天,一片片树叶变黄了,翩翩落下,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挂满枝头,菜地里,茄子穿上了紫袍;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小朋友们在雪地里戏耍„„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教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地提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应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向着“更好”迈进
1、[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1999年版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二篇: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
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
摘 要:教学方法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下转变最大的一部分,所以,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将新课改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语文教学方法当中,进而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学习法;多媒体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学阶段不可缺少的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应对考试,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进行概述,以期能够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让现阶段抽象意识较差的学生轻松地走进课堂,理解语文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该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而且,对活跃课堂气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中的思想感情,也为了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谦虚学习的精神,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分别扮演画家和牧童、商人、教书先生等进行对话表演,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形成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探究法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的同时,也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草原》时,我选择了问题探究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想象:你心目中的草原应该是怎样的?(2)文本中所描绘的草原是怎样的?(3)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4)作者进入草原的最初感受是怎样的?(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草原情境。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当然,这样的自主思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感悟和体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也确保语文学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三、小组学习法的应用
小组学习法是新课改以来各个学科都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在应用该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即:分组问题、分工问题、时间安排问题等等,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该方式的高效应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地将该方法应用到语文课堂,以确保学生在小组交流、小组讨论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基本的语文素养,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我选择了小组鉴赏的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中的相关句子进行鉴赏,比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等句子,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方面进行鉴赏,并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之后,我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一下“阅读文本之后的感受”。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习作技巧,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将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是其独有的特点。当然,将多媒体应用到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走进语文课堂,同时,也有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在授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关于“将相和”的动画片,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和为贵”的道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确保课堂教学目标能够高效的实现。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要借助多样化的、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使学生在自主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为语文学科价值的最大化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芳雪.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祖国:教育版,2013(02).[2]刘燕.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编辑 张珍珍
第三篇:课改下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转变工作
课改下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转变工作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些转变,一来是为了有效地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二来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学生综合而全面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课改下的语文教师,要做好转变工作,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而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改;转变工作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更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好课堂各方面的转变工作,以确保学生在教师构建的精彩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工作进行论述,以确保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
一、导入方式的转变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进入课堂的第一步。所以,课改下,我们要转变小学语文课程的导入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工作。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为了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了直观导入法。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有关春节的图片,比如对联、腊八粥、腊八蒜、庙会等,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也能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所谓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手段和方法的总称,也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可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课堂主体的发挥。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我选择了问题探究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反复阅读,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2)为什么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样的感慨?(3)文本中所指的“纱衣”是指什么?(4)人类是怎样对待再生资源的?……组织学生反复阅读,并思考、解答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而且对语文课程魅力的展示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水
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选择了视频教学法。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文本,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伯牙绝弦”的动画,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展示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体会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转变,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有效地展现语文课程的价值。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可见,课改下的评价方式已较完善,已经从教师的说教式评价转变为了师生、生生、学生自主评价,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活动。还以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为例,在评价时,我们要针对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能力、课堂参与度以及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而且对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学生信心的培养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好课改下的转变工作,以确保每个环节都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韩爱莲.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J].学周刊,2011(21).编辑 韩 晓
第四篇:略谈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略谈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共同发现真理和寻找真理的过程。如何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发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思想,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育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重视班级“智力背景”的建设和利用
班级的“智力背景”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学校与社会进行全方位沟通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也只有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智力背景”下才可能焕发出新的生命,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建“大语文”教学氛围。最重要的工作有以下两个方面:
1、建立自由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打破传统的“师授一生受”这一程式化的做法,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教师的角色要转换,要由原来的全知全觉的传授者转换成寻知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参与课堂活动。要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融入课堂,充分发挥自主精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待争议性的问题,要宽容地接纳各种不同意见,允许甚至有意识地发动争论,让学生既能寻求知识,又能享受到合作的快乐。
2、多进行“小组学习模式”的尝试。采用“小组学习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智力背景的作用。因为“小组学习模式”范围较小,容易操作,还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其合作性也更为明显。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一做法非常有效,既能体现合作性,又能顾及个性的发展,体现自主精神。
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来讲比较差一些,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习惯。
1、恰当拟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人而异。在起始阶段应从小处人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小的专题一学期可以完成一到几个,大的则用一学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以至达不到目标。课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定,教师起指导、参谋作用,不能越俎代庖。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有比较阅读和专题阅读两种方法。比较阅读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阅读、分析、研究,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相似点和相异点,以及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于作品新的认识。比如“鲁迅的《药》与叶圣陶的《夜》之比较”这一专题,学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比较这两篇文章结构的异同,并进一步思索结构对主题的揭示作用。再如“林冲、鲁智深的人物形象之异同”等等。专题阅读是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为了解决课题需要的各种材料而有计划进行的阅读。例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讲“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市场搞一个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给予恰当的评估。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评估的依据不是研究成果的多寡、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看他们是否学会了收集材料、处理材料,是否恰当地反馈出研究的成果;也就是说,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更注重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
三、组织“实践性学习”
要体现教学的社会化,就必须将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以致用是我们要重视的基本教育原则,“实践性学习”强调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错别字和语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棘手问题,中职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尤为突出,作文经常错字连连,病句成堆。于是,我组织专项练习:先在学生内部进行习作阅读,从提供的材料中找出错别字和病句,并组织讨论,集体进行修改;然后坚持每天看报,搜集报纸文章中的错误之处,对于有争论的部分认真引导。这样培养了学生自学阅读的良好习惯,学生习作中的错误也越来越少。
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为了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开展了多种活动。比如,学习“拜访与接待”一节,设计情景,组织学生演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像这样的实践与学习的结合,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他们所喜欢的。
语文作为工具性的学科,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切实抓好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为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小学语文略读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略读课的教学策略
杜甫川小学
张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教材中略读课文安排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能独立运用知识阅读课外读物,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在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目标要合理
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我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了解课文大意。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朗读感悟,小组讨论交流,找出两份账单并说出两份账单的不同。
第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因此,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三个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要灵活
1、自读为主,指导为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对于提供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更要体现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实践。
2、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教学中,所选方法应因文而异,找准着力点,抓住要求,忽其枝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练,结果什么也没得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文如何读,从而为其完全独立的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段而异,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永远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把他们的阅读水平放在第一位,视各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略读指导的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还较弱,就应指导细些,不能让学生无从着手,而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明白略读一篇文章一般步骤是:扫读全文———细读要点———概括全文。1)、扫读全文。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2)、细读要点。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
3)、概括全文。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
三、设计要恰当
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几读:(1)读读拼拼,读通课文。
(2)读读说说,感知大意。让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交流阅读收获。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与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
(3)读读画画,理清脉络。也可以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
(4)读读议议,品析感悟。全班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适机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受到的启发。还可感悟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单元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5)读读写写,拓展延伸。既可以补充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又可以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还可以仿写。总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努力做到简约而深刻。当然,这个“略”应介于精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之间,而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由教师满堂灌,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文制宜,准确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有效引导。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语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