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的高中美术教学内容研究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基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的高中美术教学
内容研究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摘 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导性建议,认真研读美术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内容,可以使我们对于高中美术教学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改理念,促进美术教学工作的展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将美术课程内容分为五大系列、九大模块,要求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这些为美术教学工作者如何开展美术课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高中美术教学内容;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启示
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的高中美术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设置
高中美术课程采用学分制管理,既保证学生的基本学习,也给予他们比较充分的自由选择机会。根据学习时间配置学分,按每周1课时计,修完1学期可获1学分。因此,对每一课程模块或者模块中的具体学习内容,修习1学期(17至18学时)可获1个学分,原则上以修习1个学分作为继续选修和转换学习内容的单位,但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三个学期的美术科目(所选模块或内容不加规定),即3个学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继续选学本科目其他模块,以获得另外的学分。高中美术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五大模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模块、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
从高中美术课程内容的设置我们可以获知美术课程设置结构更合理化,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美术课程设置的五大模块、九大系列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促进每个学生美术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要求
课程内容要求包含三个方面,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要求课程内容体现社会进步和当代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旺盛的求知欲、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课程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应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新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二、美术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概念解读
(一)时代性
时代性一词是被大家经常谈论到的一个词语,在词典中时代性的解释包含两点,第一个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时期,第二个是指一生中的某个时期。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去理解时代性,即第一点为历史时期,第二点为当下时代。
时代性一词在英文中的释义为“temporal spirit”,这里强调其永恒的一个属性。那么,我们的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注重艺术及艺术作品在过去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特征或特性,在过去的时期涌现出的一些代表性物件或标志,另一方面要注重艺术及艺术作品在当今时代下体现出的时代精神。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曾说,艺术最深刻的美质都是植根在祖国文化的故土里。这就指明了艺术和文化历史具有深远的关系,因此了解历史有助于对艺术的研究。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家是同自己的艺术一同成长的。他的艺术是和他所反映的人民一同成长的。艺术家是和他所创造的英雄一同成长的。这同样说明了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美术课程内容要求具有时代性带给我们的启示便是,在当今的高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对当今的文化发展趋势和艺术思潮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并可以将其融入课堂,将现当代的艺术和其他不同时代的艺术有一个比较融合,如此一来,可以帮助学生从时代、文化的区分来体会艺术的不同。
(二)基础性
“基础”一词在英文中指foundation。它是指建筑物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用泛指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因此地基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从基础一词最基本的解释中我们便可以获知它的重要性。无论学习何种知识或者技能,只有打好基础,后续的一切才能成为可能。可以说,扎实基础是一切的根本。中国著名教育家苏步青曾说“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我认为这是学好知识的秘诀”。著名教育家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而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也曾有这样的论断“我们需要用基本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美术课程内容要求具有基础性是有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的。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过去我们往往只注重基本技能的传授,太过于强调技能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讲解,殊不知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将美术理论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掌握住,后续的一切才会成为可能。在今后的高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真正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为后续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选择性
“选择”即挑选、选取。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籍中便有很多记载,如在《墨子?尚同中》:“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意思为,所以人们就选择天下贤良、聪明而口才好的人,推举他立为天子,这表明了选择的重要功能。总而言之,在古代选择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在当代同样如此,现代的教学越来越多地提倡多种选择性,因为学生是不断变化并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开发美术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三、对美术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启示
(一)顺应时代,与时俱进
1.课程内容体现社会进步和当代科技发展
人类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科技的发展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社会才得以进步向前。高中美术课程内容选择也应该尽可能地体现社会进步和当代科技发展。例如,在高中美术现代媒体艺术内容系列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将现代科技融入到美术课堂。拿人教版现代媒体艺术课《发现美的形象》一课举例,教师可以让每个同学带相机对生活中的美的事物进行观察,并拍下来作为课上准备资料。这样就使得美术课程和科技相结合,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
这里谈到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实质上指出了美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所包含的内容常常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例如在美术中的“黄金分割”概念便与数学知识相关,青铜器一课更是涉及到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学知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交给学生美术知识,更要学会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反映各个学科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做到与时俱进。
3.关注学生的经验
关注学生的经验在这里是指强调学习的生活化,注重学生自身经验积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观。他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不能完全自由的运用他在校所得经验;另一方面,他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运用于日常生活”。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应根植于生活而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窥视我们当下的美术课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传统的美术课程设置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忽视了学生心理、兴趣和需要。拿美术鉴赏课来说,美术鉴赏课往往内容庞杂、信息量繁多,很多教师为了省事,常常是直接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美术流派、代表作品的方式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等因素。往往造成的结果是,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美术理论和概念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这些知识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一个深刻的烙印,是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轻易忘记的。最重要的是,在美术课中并没有使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有一个提高,没有让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对艺术作品获得一个感知,无法获得深刻的感受,那这样的美术课堂是不成功的。同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点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他反对学生对固有知识的死记硬背,对条条框框概念的循规蹈矩,认为我们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人,而是真正让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中西方学者都强调了教育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总之,注重学生的经验对于美术学习十分重要。
(二)注重双基、扎实技能
注重双基、扎实技能是指高中美术课程在内容上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当然这里的扎实学生的基本功最好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在课程讲授方面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全班学生制定一个基本目标,这个目标是可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完成的基础目标,同时考虑到一部分基础能力比较好、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为了照顾他们的发展可以因材施教地进行更高学习目标的要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例如在上高中美术鉴赏课时,教师应将艺术作品的作者、风格、时代等基本知识予以讲解,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以及带给学生的不同感受。
(三)注重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多项选择
美术课程综合性极强,知识涵盖面广,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有很多,可以发掘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资源,丰富美术课程内容,为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
郭喜静,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第二篇: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选修)》编写说明 李松
一、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的
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二、编写指导思想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各门类的特点及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都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要在于理解和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3.启发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作著录、绘示意图、作统计、调查报告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中国美术鉴赏框架结构和教学要点
中国美术鉴赏共18课,包括美术门类中的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绘画与民间美术。由于课时所限,还有些重要门类未包括,如书法、篆刻、摄影等。课程内容尽量兼顾美术发展的纵向演变与横向参照。选择各个门类、古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者与作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地了解和认识该门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参照《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等教材的内容与图像,以丰富相关知识。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1课时)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教学中可从进行美术作品的著录做起。著录过程是认真观察、理解、研究作品与作者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熟悉该美术门类艺术特点的过程。本教科书每课都有一些对具体作品的介绍和品评,可作为学生学习鉴赏不同门类美术作品的参照。
第二、三、四课属于工艺美术,课程所涉及的玉器、彩陶、瓷器、青铜器在中国古代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第二课《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1课时)1.从石器制造的发展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发展,包括对物质材料形体、质感、色彩,以及对称、秩序感等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掌握;将玉材从石头中区分开来,是人类审美认识上一个重要的发展。
2.古代对玉的材料之美的欣赏与加工,不同时代体现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在原始社会后期和夏商周时代,玉器被赋予特殊的社会意义,成为贵族社会地位与财富的象征。而汉代以后,特别被人们所看重的是它的珍宝性。
3.对玉的审美在中国文化中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根据与玉有关的故事、词汇体会包含玉器在内的各类工艺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价值。相关链接:现代玉石、牙骨雕刻。
第三课《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1课时)
1.原始社会彩陶与素陶两方面的艺术成就。彩陶的主要代表是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彩陶作品。素陶的主要代表是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黑陶器与白陶器。原始社会陶器制作已充分掌握了工艺美术造型与装饰的规律。
2.中国古代瓷器制造对世界文化有重要影响。古代瓷器艺术的成就突出体现在青瓷、青花瓷和彩瓷的作品上。
3.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工艺)(选修)》第十课,陶瓷造型工艺制作,可以使学生从陶瓷原材料、工具、工艺技法,理解陶瓷艺术作品设计、制作的特点,从中体会工艺美术的一般规律。相关链接:中国现代陶瓷作品。
第四课《楚王问鼎──商周青铜器艺术》(1课时)
1.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商后期至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都达到很高的成就,而又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
2.青铜器艺术的成就具体体现于造型、纹饰和铭文等方面,青铜器中的礼器是奴隶主贵族政权、军权、神权和财富的象征。青铜器中的铭文(金文)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3.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青铜器种类和代表性作品,对其造型和装饰作出初步的分析。
第五、六课属于古代建筑。课程涉及宫殿建筑与园林建筑两方面内容。具体介绍的北京故宫、天坛、苏州园林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五课《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1课时)
1.北京明清故宫紫禁城为中国古代最高规格的宫殿建筑群,是明清皇室绝对王权的体现。以三大殿为主体的紫禁城也是北京城市的中心。2.北京天坛是坛庙建筑的代表,其主要建筑为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祈年殿运用多种象征手法体现祭天的功能,造型瑰丽而崇高。应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加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相关链接: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建筑类型;②故宫与北京城市布局的关系。③中国现代建筑。
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1课时)
1.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有北京的北海和颐和园。私家园林的主要代表是苏州园林。
2.中国古代有丰富的造园经验,其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为明代计成《园冶》。中国园林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园林设计多以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为旨趣,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表现效果,而在现代园林管理中往往由于对古代园林设计思想缺乏理解而损害了园林景观。需要结合当地园林环境建设,启发学生体会中国园林的特点。相关链接:①现当代建筑;②民居。
第七、八、九课属于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有宗教雕塑,陵墓雕塑、建筑雕塑、肖像雕塑,以及各种民俗性雕塑等。在近世,传统雕塑艺术的传承发生中断,现当代雕塑是在接受西方雕塑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
第七课《视死如视生──古代陵墓雕塑》(1课时)
1.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地上纪念性雕塑多为石雕,雕刻手法比较概括,突出其在广场上的观瞻效果。
2.俑类作品有陶、木、石、铜等各种材质,除秦始皇陵兵马俑外,一般形体较小,对现实生活有多方面的反映,形象比较生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比较这两类雕塑作品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加深对雕塑语言的理解。
第八课《妙相庄严──宗教雕塑》(1课时)
1.宗教雕塑包括佛教、道教等不同内容,而起主导作用的是佛教雕塑。
2.宗教雕塑的遗存主要有:石窟寺雕塑。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刻均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最为杰出的是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群。石窟寺将建筑、雕塑、壁画综合为一体,修建年代多延续很久,清楚地反映了艺术发展阶段性变化。20世纪前期,一些著名的石窟寺雕塑曾遭受帝国主义分子的劫掠、破坏。
3.寺观雕塑有泥塑、木雕、夹芝等多种材质,以泥塑居多,泥塑的装銮对作品的表现效果有重要作用。
4.中国宗教雕塑的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为参照,加以理想化,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在教学中需要启发学生将宗教美术中的迷信成分与成功的艺术创造区分开来。第九课《与时俱进──现代雕塑》(1课时)
1.包括大型纪念性雕塑在内的城市环境雕塑,由于设置于广场环境,要求雕塑语言概括,形式感强、能够适应从多角度去观赏。大型雕塑与环境的配合,和谐十分重要。2.架上雕塑: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欣赏,体会它们与大型雕塑在取材、表现和艺术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再就是体会不同材料的作品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第十至十五课属于中国画。课程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十、十一课为古代墓室壁画与宗教壁画,这两课与第七、八课陵墓雕塑与宗教雕塑有密切关联。相关链接为中国现代壁画。第十二至十五课为传统中国画的人物画(包括肖像画)、山水、花鸟三个主要画种。涉及古代作品和现代作品。教学中要尽量结合这几课内容,使学生对中国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十课《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1课时)
1.汉唐时代将绘画视为“成教化、助人伦”的宣教工具。汉唐两代朝廷曾组织过以表彰功臣垂范后世为主旨的宫殿壁画创作,在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可惜未能保存下来。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内容和绘画面貌的是东汉以来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及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是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一种美术样式,而主要是画。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石刻线画或砖画(如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
2.贵族墓中的壁画内容涉及当时一些重要的政治活动和生活内容,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而其表现技巧也比较充分地显示了当时的画风特点。是研究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实物。
第十一课《天上人间──宗教壁画》(1课时)
1.宗教壁画的重要代表是敦煌莫高窟所保存的十六国至元代的佛教壁画。与雕塑作品相配合,遍绘于洞窟四壁、过道和窟顶。佛教壁画的主要题材有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等等。以唐代的佛画作品最为灿烂辉煌。
2.寺观壁画的突出代表是山西永乐宫元代道教壁画。作者继承了唐宋以来壁画创作的经验,成功地创作了三清殿内气象宏伟的朝元图和连环图画形式的道教神仙吕洞宾与王重阳的画传。
第十二课《传神写照──人物画》(1课时)
1.人物画中的肖像画在中国古代称为“传神”,强调要表现出对象的内在性情,是古代画论中精彩的部分。本课所选的图像,有的是直接写生的,如明清人物肖像;有的是具有肖像特点的历史画,如《步辇图》;有的虽然也是直接写生,但将对象加以理想化,如禹三鼎作的王士祯像。至于《韩熙载夜宴图》则是画家默记默画的作品。
2.现代人物画吸收了西画造型因素,加强了表现力,在表现现实生活,反映当代人物的精神面貌方面达到很高成就。第十三课《咫尺千里──古代山水画》(1课时)
1.山水画兴起很早,山水画创作理论也就成熟得很早,《林泉高致》为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发展高度成熟时期。元代以后浅绛山水、水墨山水兴起,文人画家成为画坛主流。
2.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古代绘画的巨构。画中以汴河为主线,表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首都汴梁(今开封)的城乡生活,歌颂了工商业的繁荣。是一幅纪实性、民俗性题材的作品。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江山”就是祖国,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寄寓着对祖国河山的深深眷恋之情。当北宋被金人所灭亡之后,记录了首都繁华景象的《清明上河图》成为宋代遗民寄托故国之思的珍贵纪念物,并被一再复制。
第十四课《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1课时)
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新的山水画创作有较大的突破。画家继承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到生活中去,开辟新的绘画意境。突破已往的创作模式,形成新的山水画画风。
2.中国画由传统形式向现代形态转变,除了内容、表现手法之外,在形式上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设置环境作出相应的变革,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一画在这方面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1课时)
1.花鸟画家为百花写照,为百虫传神,不是画动植物的写生标本,而是缘物寄情,借花鸟寄托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心灵感受,表达情操。
2.花鸟画创作有工笔、写意、白描、没骨等技法,教学中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花鸟画的精神内涵和传统中国画绘画技巧的丰富性。
第十六课《时代丰采──中国油画》(1课时)
1.油画作为外来画种,很快在中国得到认同并发展为与中国画齐肩的重要画种,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二十世纪中我国出现许多具有代表性画家与作品。2.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这不单是一个外来画种的引入问题,而是两种文化背景,两种艺术观念、两种造型观和表现语言的相互碰撞、交融,相互吸收借鉴。欧洲传统油画的造型基础训练、西方近代艺术思潮对中国当代美术和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要启发学生对世界文化有兼容并包、取长舍短的胸怀。
第十七课《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1课时)
1.本课以介绍版画、漫画的特点为主要内容,阐述了木刻是版画的重要门类,且版画还包括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漫画也不仅只是幽默画,而且画法是多种多样的。2.木刻与漫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曾发挥过有力的宣传、鼓动作用,是现代美术史中光辉的一页。当时条件艰苦,许多不同画种的画家也都参与了木刻、漫画、宣传画的创作活动。在教学中可通过这些内容启发学生体会文艺家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应有的使命感。相关链接:抗战戏剧。
第十八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1课时)
1.民间美术品类丰富,渊远流长,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如民间剪纸,已继昆曲、古琴之后,列入2005年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无形遗产)代表作品名录。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有不少民间美术已濒于消亡,收集、研究、保存民间美术作品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2.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活动情况,民间美术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环境,民俗生活的内在关系。理解作品中包含的朴素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精神,懂得珍惜、保护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相关链接:民间戏剧、民间文学。
四、外国美术鉴赏框架结构和教学要点 第一课《大河之源一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本课内容分为史前美术、古埃及美术和相关链接三部分。史前美术部分,着重介绍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洞穴岩画和人物小雕像,同时涉及有关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理论,.以引发学生对艺术起源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古埃及美术部分,着重介绍古埃及在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加深对古代埃及文明以至整个世界文明的理解。相关链接部分,是外国美术鉴赏部分特别设计的一个内容。它是作为每一课课程内容的补充与适当延伸,以扩大学生对世界古代文明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作为学生自学或课外独立自主学习的内容。
第二课《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本课内容分成古希腊美术、古罗马美术和相关链接三部分。古希腊美术部分,着重鉴赏古希腊美术中最突出、且最具影响力的人像雕刻和建筑艺术中的经典作品,包括作为西方古典建筑重要基础的、古希腊人创造的三种模式。古罗马美术部分,着重鉴赏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古罗马的多种建筑类型,同时鉴赏古罗马雕塑艺术最富有特色的肖像雕塑的代表作品。相关链接部分,选择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其以后的受古希腊、古罗马美术影响最明显的人体雕塑和古典建筑的经典作品,以加深学生对古希腊、古罗马美术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认识,初步了解西方古典美术的艺术传统。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本课内容,按照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的先后,分成三部分,分别鉴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达到初步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尤其是了解建筑艺术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本课内容也有“相关链接”,以扩大学生的视野。第四课《“巨人”辈出──欧洲文艺复兴美术》
本课采用突出重点人物、重点分析经典作品的方法,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个美术家、特别是被称为“巨人”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每人单列一节,重点分析他们的经典作品,从中体会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西方古典美术中的经典作品的方法。本课的“相关链接”部分,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他一些重要美术家和经典作品,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欧洲文艺复兴这一伟大历史时期的认识和理解,体会美术的文化价值。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
本课内容较多,分成巴洛克艺术、17世纪荷兰绘画、法国古典主义美术、新古典主义美术和浪漫主义美术等五个部分,涉及绘画、雕塑、建筑和园林艺术等领域。它们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即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欧洲美术中具有世界影响的主要艺术流派和主要艺术成就。对于了解这一时期欧洲美术的演变和发展、特别是了解和初步掌握这些外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进一步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本课着重欣赏对我国美术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一些经典作品。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三部分,另有“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初步掌握欣赏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本课的内容,表面上看比较单纯,只介绍两个流派,但是,这两个流派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上极为重要。不仅是它们对后世的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正如本课标题所展示的,它们是使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具有关键性的流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同时也针对国内有些美术史论书籍中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不确切解释,特地将本课分为“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印象派绘画追求什么”、“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三部分。另外,本课也设有“相关链接”,使学生有可能了解其他一些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画家及其代表作品。通过本课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而且初步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第八课《新的探索──现代绘画、雕塑和工业设计》
本课的内容分成:现代绘画、现代雕塑和工业设计三部分,是外国现代美术最有代表性的三个领域。与外国传统美术相比,它们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些现象,并能对这些现象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分析,既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对西方现代前卫艺术及其艺术思潮,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本课所选作品中,也包括一些并不是完全值得肯定、甚至需要加以批判的作品。第九课《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本课内容是外国现代建筑艺术欣赏。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内容分成:“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三部分。每个部分都选择一些典型实例加以分析与评价,以便使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并能初步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建筑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本课的“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对外国现代建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第三篇:第二课 中国山水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高中美术 绘画
第二课 中国山水画 作者:刘松岩 教材阅读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中国山水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风景画。虽然都是画山、画水,但山水画是抒情的。古人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说忠厚的人喜欢山的敦厚庄重,思想活跃的人喜欢水的流动。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明世上万物都不是静止的,永远在变动。我们通过对山水画的理解,要认识到作者的思想境界,有的表达愉悦的心情,有的表达国破家亡之恨。所以看画不要只看表面,而要看到画中表达的情感。要善于通过作品去理解画家的心境,逐步做到学会从自然风景或画中去体会山川的美好及无尽的变化,丰富自身的感受能力。
2.从技巧方面,要学习笔墨功夫。笔墨可以表达作者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反映在画面上就是格调高雅或低俗。内容好坏容易看明白,而格调如何,就不是容易一下看穿的。正如品酒、品茶、听音乐、听戏一样,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这是需要文化素养的。因此本课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提高鉴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以期达到整体素养的提高。二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通过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将山水画的创作原则介绍给学生,也为学生指出理解山水画家创作思路、正确欣赏山水画的门径。
2.通过将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中国山水画造型、造境的审美特点。
3.介绍学画山水画的方法。这部分不仅详尽介绍了初学山水画从临摹入手的方法、步骤,而且介绍了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为配合学生学习创作山水画,教材中特选择现代名家作品予以分析,使学生从中体会现代画家将时代精神融于笔墨之中、表达今日情怀的创作方法,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和学习山水画技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均为本课重要实践内容。学生应通过亲自分析、鉴赏中国山水画,体验教材阐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其他途径接触优秀作品及作品分析,积累经验,提高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同等重要的是通过技法实践,掌握基本笔墨方法,体验笔墨情趣,在实践中加深对山水画法的理解,并通过身边的山山水水去感悟画意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画作充满真情实感。
2.本课难点在于中国画的创作方法与西画不同,是以生活中真山真水为原型,经画家内心,借笔墨技巧,艺术地创造出来的,不能只经认真的写生完成学习全过程,必须掌握独特的造型方法,融合自身感受方能完成。二者之间有一个度很难把握,要靠多读画、多临画、多观景,认真揣磨才能逐渐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其间,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对于各种表现方法及其适宜表现的对象,引导学生多分析研究,最终达到比较准确地应用笔墨技巧的程度。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雪景寒林图 范宽宋 范宽约
950—1027又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常住终南、太华山中,深入体验山水风神气骨,他认为“师于人”不如“师诸物”;“师于物”不如“师诸心”。即摹仿古人,不如反映现实;反映现实不如表现个人情思。此图传为范宽之作,绢本水墨。古人称范宽“得山之骨”,“天下皆称宽善与山传神”。是说范宽能将山水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也就是把他自己的感受反映到画中,再去感动别人,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六君子图 倪瓒元
简介见前课,《六君子》表现的意境书中已详,此处不再重复。山水十二景图卷 夏圭宋
夏圭生卒年不详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宁宗朝画院待诏,取法李唐、范宽,善用秃笔作大斧劈皴,及拖泥带水皴,构图一变北宋人全景山水画法,多为近景或局部,后人称其为“夏半边”。此图为山水十二景图卷之一。卷指长卷,长度没有限制,有的连成一体,有的画面不衔接,但裱在一卷中。是传统中国画装裱型式之一。秋江渔笛 仇英明 仇英约
1502—1551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原为漆工,后从周臣学画,作品工而不板、艳而不俗。临摹古画可以乱真,山水、人物功力极深。此图与前图相比,虽都是横幅,前者景物集中左下角,笔墨简括,后者景物布满画面,笔墨工细,表现了宋明两代不同画风。松溪放牧图 宋
作者佚名。此图为绢本团扇,画面重点在左下角。上面或右侧一望空旷,这正是南宋人之画风。春山瑞松图 米芾宋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湖北襄阳人,长住润州今江苏镇江。著名书法家和鉴赏家。他的画“信笔由之”,“不取工细,意思便已”,创造了“米点山水”或称“米氏墨戏”,用横点错落排列,连点成线,以点代皴,表现云雨苍茫的景色。此图纸本设色,传为米芾所作。画中用周边景物挤出大面积云雾,对景物不作细致描绘,而着重在表现春天湿润空气中的景色。草地一角 丢勒1471—1528德国纽伦堡
选择此幅作品主要是了解一下西画中采用焦点透视、忠实于自然光线、准确描绘物象空间关系的写实画法。从画中可以看到杂草丛生的土地,植物前后关系及真切的质感。相对比之下可看出中国山水画物从心出,重视表情写意,不一味追求真实,但求传神的创作模式。德国索林根油画《约塞米蒂山谷》与荷兰雷斯达尔油画《埃克河边的磨坊》
两图虽然不是一个场面,但是可以看出西方油画在定点透视下的写真方法和客观地反映现实。构图是平视的,光线自然,色彩逼真,透视严谨。大面积的天空中云层密布,由近及远,空间的描写深远,层次丰富,充满浓浓的荷兰乡间风情。四景山水图 刘松年宋
刘松年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杭州人。画院待诏。画风细致而不刻板,传世《四景山水图》分四幅按春夏秋冬描画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景物,山石用斧劈皴,构图运用对比手法,如黑白、疏密、虚实、动静等。作品无款,经鉴定为刘松年真品。现选用冬春两幅。早春图 郭熙宋 郭熙1023—1085,另说约
1020—1109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画院艺学,是北宋中期山水大家。他和儿子郭思著有《林泉高致》一书,提出“三远”高远、深远、平远法,主张向真山水学习。此图绢本,“峰峦秀起,云烟变灭霭之间,千态万状”。尤其在远近层次的表现上极为精妙。他发展了李成画法,善用乱云皴画石,树似鹰爪,名鹰爪树。课本 8 页“知识窗”内为郭熙描写四时山景之佳句。江山秋色图 赵伯驹宋
赵伯驹字千里。明人题记此图为赵伯驹所作。长卷绢本设色,藏于北京故官博物院。青绿山水技法。作品气势博大,写群山起伏,险峭幽深。山石树木、屋宇楼阁、车马人物、流水飞瀑尽都刻画得工细入微。全图色彩明丽,统一在青绿色调中,又有丰富变化,由于使用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局部还用了真金,所以至今颜色不变。明代文征明赞此画“其慎重整密,自然有大家体段,无一毫尘俗气,艺林中有千里如山中之有昆仑” 足见其画艺对后世画家具有重大影响。《山水册》之一 王铎清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十樵,河南孟津人。明末进士,入清官至礼部尚书,工诗文、行草书、山水、梅兰竹石。此幅为册页之一。册页均为小幅,有的全是画,有的书画兼有,装裱成一册,便于保存。山居图 钱选元 钱选约 1239—1299 或 1302字舜举,号玉潭、巽峰,湖州人。赵孟同乡好友,宋亡隐居不仕,“流连诗画,以终其身”,为元初“吴兴八俊”之一。《山居图》原题为《幽居图》,绢本,山石无皴,填以青、绿、赭等重色,古拙工整。钱年长于赵孟,画史有赵向钱求教的记载。他在元代画名很高。山路松声图 唐寅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等,苏州人。孝宗弘治戊午中应天府第一名解读jiè元。工诗文书画。他的画学周臣,擅山水、人物、花鸟。此图绢本,高远构图,松枝繁茂,小桥流水,有高士携书童在山路上观瀑,静听松风。上有唐寅题诗,后二句“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见景生情,能有所悟。疏林秀石图 赵孟頫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宋宗室。受元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死后谥shì,古代统治阶级人物死后,朝廷颁给的称号文敏。精通音乐、鉴定、书画、诗文、篆刻。倡“书画同源”,并提出“南北宗”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疏林秀石图》,图中几棵小树、两丛嫩竹和几块山石。此图不在画而在笔墨,突出的是书法线条。正如他的诗:“石如飞白木如籀zhòu,大篆,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飞白”指书法线条用笔,写行草书行笔快时,在墨线中露出白。“木”即画树的线条如写篆书的用笔。画竹不叫画而强调“写”。“八法”即楷书的“永字八法”,强调画竹是用楷书笔法写出来的。最后点明书画是相通的,是“同源”的。读这幅作品不是看画,而要从画面上看出中国绘画的笔墨特点来。读碑窠kē石图
李成宋,绢本,水墨摹本,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李成919—967五代宋初,字咸熙,陕西人,唐朝宗室。因避战乱移家营丘山东临淄,后人尊称“李营丘”。他博通经史,擅画山水,时逢乱世遂寄情诗酒。其画享有极高声誉,被称为“古今第一”,乃北方山水画派主将。此图表现北方冬季荒野中,一骑骡人观看古碑,景物气氛肃穆。此画因将观碑人的心境与悲凉的气氛描写得相融相济,令人观之更觉十分感动。碑侧写有“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宋以前多不题字,有人将名字写到山石树干上。元以后,文人画兴起,几乎无画不题。明皇幸蜀国 宋人摹本 李昭道唐
生卒年不详,字希俊,官至太子中舍,学其父李思训青绿山水。父子被称为大、小李将军。明董其昌称其父子为“北宗”之祖。此图描绘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逃亡蜀中的情景。画中红衣黑马立于桥前者为唐明皇。人物虽小,然情态生动,山势险峻,色彩丰富,白云绕山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据传画家亲历蜀中流亡,因此画来更有真情实感。雪溪行旅图 佚名宋
此图雪景,描绘车队和行旅行走在崎岖山道中的艰难情况。与明皇幸蜀形成强烈对比。另有一图题为朱锐《雪涧盘车图》,情景相近。寇梅像 樊圻、吴宏清
樊圻1616—字会公、洽公,南京人。擅山水、人物、花卉,与吴宏等合称为“金陵八家”。
吴宏,生卒年不详,字远度,号竹史,江西人,寓南京。擅诗书画。此图为合作画,一人画人物,一人补景,空白处大片题字,是典型的传统中国画样式。雪堂客话图 夏圭宋
简介见前《山水十二景图卷》。此图表现江南雪景,主人与来客在水阁内赏雪交谈,宅边竹、梅、柳树,依山傍水,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夏山过雨图 高克恭元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北京人。官刑部尚书。山水初师米家父子,后及董巨、李成各家之长。此图绢本团扇,描绘雨后山青水秀,有一小舟悠然荡于天地间的情景。山居图 徐渭明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青藤等,绍兴人。诗文、戏曲、书画造诣皆深,尤以水墨意笔花卉为著。此图意笔山水,用米家法,水墨淋漓,颇具文人画意味。浒溪草堂图卷局部 文徵明明
文徵明1470—1559号衡山居士,苏州人。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作品突出文人画特色,强调写意抒情。风格清新淡雅,讲究笔墨情趣。课本中所选《浒溪草堂图卷》局部,设色秀丽、润泽,描写山水之间草舍二三处。人物均悠然闲逸,或对坐谈心,或溪边信步,平和幽静,一派怡人景象。山水图 佚名宋 折扇因有折印,作画较难,构图要随扇的形状。有的以水平线为准,有的随扇的圆形转。此图就是随形转构图,是中国传统绘画样式之一。松下高士 马远宋
生卒年不详,字遥父,号钦山,杭州人。从曾祖开始,至马远均为画院待诏。始承家学,后学李唐而有创造,构图险侧,人称“马一角”。此图绢本团扇,与另一幅立轴《对月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以高士为主角,坐于山水间,享受大自然之美。仙山楼阁图 仇英明
简介见前。此图全凭想象,楼台殿阁在奇峰云雾中,乃人造仙境。松岩楼阁图 髡kūn残清 髡残1612—约
1692俗姓刘,字石溪等,湖南人,居南京。投龙山三家庵为僧,惯用秃笔干墨皴擦,笔墨苍莽,气韵浑厚。此图纸本,一变本来面目,用湿笔挥写,追求气韵。楼阁用简笔,与松石风格一体。天空题满字句,不留空白,而山间云气缭绕,有灵动之势。层林尽染 杨延文 杨延文 1939 年生于河北深县,1963 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1978 年入北京画院工作,后为画院一级画师。其作品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善于将西洋画法融入中国画创作中,线面结合,色墨并举,常使作品呈现新鲜的面貌。作品分析见书 12 页。雨中漓江 林曦明 林曦明 1926 年生于浙江永嘉。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作品以泼墨手法画漓江风景,厚重润泽。尤以山峦层次感运用墨色浓淡表现,形式与内容十分吻合。天与水自然留白,江中渔艇与倒影水色淋漓,颇有韵致。又因山体庄重雄伟,渔舟纤巧轻盈形成审美对照,更添几分情趣。如与《桃花渔艇图》对照欣赏,体会各自的技法及构图、设色则更会有一些独到的感受。桃花渔艇图 王翚 huī清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等,江苏人。专仿各家,功力深厚,集南北画派于一炉,弟子众多,称“虞山派”。在清初画坛占主流地位,其流风一直影响到近代。是近百年来最有争议的人物。此图为横幅青绿山水,画面偏重一角,有一渔舟从桃花溪中顺流而下。另一角用生动的勾云使大片空白虚幻缥缈,更加耐人寻味。使人想到《桃源行》诗中意境。故宅 吴冠中 吴冠中 1919 年生于江苏宜兴,1942 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留学法国,学油画,后画彩墨画。此图用黑白对比手法表现对故宅的回忆,既有笔墨造型,又有现代构成之意。神农架秋色 张步 张步 1934 年生于河北丰润,李可染弟子,195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北京画院副院长。此图运用浓墨重彩造成红与黑的对比,大胆、豪放地表现神农架的秋天景色。林间农舍依山而建,水上悬桥行人悠悠,感觉构图奇巧很有变化,而水上飘浮的小舟却平静安稳,形成感觉上的差异,丰富了画面的构成因素。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宋 王希孟1096—约
1114,因其英年早逝画史没有记载,只留下这一件传世杰作。此图绢本,大青绿设色,画卷长三丈,景物丰富,布局严谨,天和水亦有色。卷后有蔡京跋文,曰:“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 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文中的“上”指宋徽宗赵佶,亲自教其画法,仅半年,就画成如此高水平的长卷,且色彩明丽厚重,虽工细而毫无矫饰之气,大气磅礴,浑然一体,观之令人屏息静气,叹为观止,这在中国画史上堪称罕见之作。三名词解释
1.意在笔先:西?交婊嘈词担泄婊嘈匆狻L拼跷渡剿邸匪担骸胺不剿庠诒氏取!痹溃瑷埃酢痘罚骸盎叩币砸庑粗辉谛嗡啤!被业乃枷敫星椋笔墨表现出来。意是主观的,形似是客观的。要“以形写神”,正如中国画论最早提出的“传神论”,即通过形象,把精神实质写出来。
2.骨法用笔: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之一。西方绘画注重体面关系,中国绘画注重以线造型。线条吸收书法用笔,有力度、有韵味。所谓骨力,使造型生动有力。
3.逸品:中国画品评标准不在像与不像,而在品格高雅与否。“逸”是得之自然,超出俗套的高雅精神境界。
4.笔墨当随时代:清道济《大涤子题画诗跋跋画》中的一句话。中国画是强调笔墨的,但笔墨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创造出有时代感的作品。
5.气韵生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六法”之一。指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其中包涵构思、用笔、用墨、用色及造型,各项俱佳,统一和谐而生动者,才能产生气韵。
6.人品与画品: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人品,才能有极高的画品。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清松年《颐园论画》云:“书画清高,首重人品。”他指出历史上蔡京、秦桧、严嵩等奸臣“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吾辈学书画,第一先讲人品……。” 7.笔墨:中国画技法的根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清恽寿平《南田论画》:“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品评中国画的重要标准,不同于其他画种。这种独特的造型技巧成就了中国画的面貌,使其以鲜明的艺术特点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
8.泼墨泼彩:明李日华《竹懒画媵ying》:“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据说唐代王洽醉后的墨泼纸上“脚蹴手抹”。前者用墨不见笔迹,是大笔一挥,像泼出的;后者是真泼,然后手脚并用。总之,手法不一。近人张大千用“泼彩法”发展了泼墨技法,使之有墨有彩,更加完美。
9.黑白虚实: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画和字一样,有墨处是画,无墨处也是画。中国画留天、留地、留水、留云,有的地方不着一笔,都是画的组成部分,油画大多画满,不留空白。国画则计白当黑,以虚代实。虚实相生。清王
和恽寿平曰:“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墨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10.二李画派:“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创。李思训651-718字建,唐朝宗室,官右武卫大将军。擅画细笔金碧山水、楼阁。明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
11.北方山水画派:宋李成、关仝、范宽的画风,风靡齐、鲁、关、陕,形成北方山水画派。关仝学五代荆浩。荆浩为中国山水画成熟时的重要人物。
12.南方山水画派:五代南唐董源、巨然的江南山水画派,画风“平淡天真”。13.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皆供职南宋画院,各有所长,山石用斧劈皴,对后世影响很大,故称南宋四大家。
14.元代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一变南宋豪纵简略硬线条画风,取法董源、巨然,发展披麻皴,以柔和浅谈的线条入画,并辅以诗文,对后世文人画影响巨大。
15.浙派:明朝初年,统治者不喜元代画风,提倡南宋院体严整画法,以浙江人戴进为首继承南宋四家画风的画家群体称为“浙派”。
16.明代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都在苏州一带活动,又称“吴门四家”。17.南北宗:明末董其昌借用佛教禅宗“南顿”顿悟、“北渐”苦修南北二宗套用到山水画家中,认为业余文人画家有书卷气、有天趣,等同于禅宗的“南顿”,所以将王维列为“南宗”之祖;认为专业画家接近工匠,等同于禅宗的“北渐”,而将李思训列为“北宗”之祖。并将历代画家分类排队,分列入南北二宗,以达到“崇南贬北”,为自己张扬的目的。虽然按照禅家划分画派并不合理,但已流传后世,影响很大。18.四王与清初六大家: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王原初,主张复古摹古,受到朝廷和士大夫的重视,被视为“正统派”,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清初六大家”。势力最大,影响后世达二百多年,对清代和近代影响深远。
19.四僧: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残、朱耷dā、道济四位著名的画僧。弘仁俗姓江名韬,号浙江,安徽人,以画黄山著称,是“新安画派”领袖。髡残,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湖南人。朱耷为明宗室,江西人,字个山,号雪个、八大山人。道济,明宗室,姓朱名若极,广西人,为僧后名原济,别号石涛等。他们主张师传统更师造化,强调笔墨当随时代,抒发个性,给后世主张革新的画家以极大启发。
三、教学建议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自隋唐以来,名家辈出,画风多变,无论宏篇巨制还是精雅小品,名作遍于画史。更兼画家多精于研究画理画论,传承流派,体系庞大。高中阶段在绘画课中研习山水画首先应基于提高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重在了解、感受、认识中国山水画,积累一些相关知识和经验,不求全面把握。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精神,特建议如下:
一努力使教学成为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获取欣赏思路的有效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握对中国山水画审美内涵的理解,对于各历史时期、各类型中国山水画不同的风格和面貌进行初步的探究,引发学习兴趣。从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对待本课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对传统艺术了解的热情和愿望,这是顺利进行本课学习的根本保证。
二为了便于理解中国画独特的造型方法及艺术传统,教师可采用与西画对照的手法。尤其在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时空间处理、写实与写意、构图方法等主要方面,教师可以中、西优秀作品做一比较,使学生了然于心。要注意的是不要掺杂个人好恶妄自甄别高下,而应本着尊重艺术的态度负责任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能拓宽视野、丰富认知,提高艺术判断能力。
三通过对山水画技法的练习,了解基本造型方法。中国山水画有丰富的表现技巧,笔墨变化丰富,色彩运用各有特色。学习皴、擦、点、染、水墨、浅绛、青绿等基础技巧,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优秀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力,进而提高赏析水平。这样做可以使技法学习与作品欣赏相互渗透,共同提高,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现水平一.
第四篇:第一课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高中美术
第一课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 作者:本社 教材阅读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以达到开阔眼界,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雕塑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二内容结构 本课共分 5 个自然段。第一部分介绍了两个外国的雕塑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雕塑创作的特点和艰辛。第二部分
一、雕塑的概念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雕塑,以及雕塑创作的主要手法和特征。第三部分
二、雕塑的样式简单介绍了雕塑的两大类型:圆雕和浮雕。第四部分
三、雕塑的材料讲的是雕塑一般都使用些什么材料。第五部分
四、雕塑的风格类型讲的是雕塑的一般表现手法和风格类型。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是对雕塑的一般特点的介绍,重点在于对雕塑的概念、样式、材料和风格类型的讲解。难点是要讲清这几个方面并不容易,只要作一般的介绍,让学生对雕塑的这几个方面有所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了。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课文资料分析 1.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指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传统的材料有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黏土等。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是基本形式。在同一环境下用一种圆雕或浮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内容的叫组雕。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因之有所谓“凝固的舞蹈”之说,或被比作凝练的诗句。它不长于叙述,只能表现动作的一个片刻。以静态造型表现运动,是作品效果生动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以及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说建立的世界观,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现代艺术家有条件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朝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打击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进而运用审美意识和智慧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国发现的 15000 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牡马、野猪等动物浮雕,以及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东沟发现距今 5000—6000 年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原始雕塑是在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描绘人类本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世界的一种反映。雕塑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代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冲刷已荡然无存,历代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3000年前的妇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中国殷商时代的信仰、制度、文化与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 2000 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帝王大军的威仪。西汉霍去病墓石刻大气磅礴,反映了汉武帝开拓疆域的决心和汉朝国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雕塑艺术愈来愈证明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历史记载,是一代一代人向往追求的体现。2.雕塑的样式 1圆雕
圆雕是指占有空间的实体构成的雕塑个体或群体。它是在各个可视点都能感到其存在的可视实体。圆雕一般不带背景,它主要通过自身的形象和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构成统一的艺术效果,通过集中、简练、概括地表达主题思想打动观众。圆雕一般放置在可供四面观赏的环境中,也有出于宗教等原因和环境本身的限制,只允许或要求有一个或几个观赏面的,如石窟艺术和庙宇中的佛像以及壁龛等建筑雕刻中的圆雕。2浮雕 浮雕是指只有一个面向观赏面的雕塑形式,通常是指有一块底板为依托的,占有一定空间的被压缩的实体所构成的雕塑个体或群体。浮雕中表现的形体和底板平行的二维尺度长宽的比例不变,只压缩形体的厚度。压缩的原则是将形体用透视的规律,按比例近高厚远低薄,在限定的空间厚度、深度内,用能表现出更大的形体浮雕的底板作背景处理,可加大作品的空间深度。浮雕按压缩的程度,可分为高、低、薄三种。高浮雕形体较厚压缩比例不大,如希腊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浮雕、中国唐代的昭陵六骏和现代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都属于此类。低浮雕形体薄,压缩比例大,如埃及神庙和陵墓墙面上的浮雕以及中国洛阳龙门宾阳洞的《帝后礼佛图》等。薄浮雕利用极薄的空间塑造形体,几乎和底板成一平面,常见的有钱币、奖牌和纪念章上的浮雕,以及在一般浮雕中用于背影处理。去掉底板的浮雕叫做镂空雕透雕。3.雕塑的材料和分类
按照材质分类,雕塑分为泥塑、木雕、石雕、铜雕、瓷塑,陶雕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按照作品题材内容的性质,雕塑分为纪念碑或纪念性雕塑等。按照环境、用途、放置位置,雕塑又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头雕塑、架上雕塑以及奖杯、奖牌等。人像雕塑按部位分割有头像、胸像、半身像和全身像之分。象牙雕、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刻、漆雕、树根雕、竹根雕、微雕、贝雕、面人和泥人等也是雕塑,但通常习惯把这类用传统工艺技艺制作的小型作品归在民间美术、工艺美术或特种工艺门类。1水泥雕塑
用钢筋混凝土浇注,一般用于室外,不宜近看,主要以粗犷质朴的庞大体积和生动的形象打动观众,如苏联为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马马也夫高地矗立的104 米高水泥塑像《祖**亲》。用白水泥制作的仿石雕塑具有一定的石雕材质效果,是廉价的室外雕塑材料。2玻璃钢雕塑
用合成树脂和玻璃纤维加工成型,质轻而强度高,成型快速方便,可制作动势大而支撑面小的雕塑构图。无色透明的树脂可制出透明度很高的玻璃体雕塑。供树脂用的各种色浆,可使玻璃钢雕塑表面获得饱和度很高的各种鲜艳色彩,也可镀铜仿金,材料本身具有现代感和装饰趣味。用树脂加石渣钻朵斧或磨光制作的仿石雕塑习惯亦称为玻璃钢雕塑。3青铜雕塑
用青铜铸造的雕塑,或称青铜像、铜像。具有优异的耐蚀性和铸造性能,可以做出精确清晰的细节和完美地表现塑造痕迹——手法。在表面经过不同的化学处理,可以得到色泽各不相同、丰富而优美的特有质感。青铜雕塑具有纪念碑性的特征,既适合于耸立在广场、街头,也适于作肖像雕塑。青铜是一种古老的雕塑造型材料。中国商周时代的失蜡铸造法采用黏土、沙子和牛羊粪、稻草等配制铸型料,欧洲的传统方法则用石膏、耐火熟料和沙子配制。现代熔模铸造法形成于 20 世纪的 40 年代初,主要采用的有石英砂水玻璃型和硅溶胶、硅酸乙酯型,是薄壳铸造,适用于小型作品。大型雕像也可采用工业铸造的翻砂工艺,直接从石膏像翻砂造型。金属雕塑造型工艺的鼓皮法即扳金工,冷作活,民间称“收抛活”,是用手工艺技术锤打易延金属薄板,使之成形拼焊而成。用鼓皮法制作大型铜像、不锈钢或铝合金像,可以节约大量金属,矗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铜像就是用这种工艺成型的。具体作法是把金属薄板加热后放在木材、水泥或玻璃钢做成的分块模具上用锤敲打成型,也可由技工看着模型运用抛、借、收、点、錾等手法,把金属板垫在砧上锤打成型。4石雕
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大型石雕有号称“山雕刻”的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和中国的乐山大佛以及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都是利用山形山势就地雕刻,和山体结合为一体而不可移动,具有一种神圣的不可动摇的纪事、纪年性和法典性。石雕材料品种最多最丰富,色泽纹理各不相同。用绚丽多彩的石雕装饰城市、广场、园林、建筑和布置室内环境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花岗石质地坚硬、刚脆密实,不宜作过细的描写,适于粗犷或洗练的表现手法,能够达到很强的建筑感和质量效果,有白、灰、黄、黑等色。南非产的黑花岗石颗粒匀称、结构致密,可以磨光加工成镜面那样光灿照人,最为名贵。大理石颗粒细密,晶莹美观,硬度适中,易于雕琢加工。纯白色大理石是雕刻的主要石材,以意大利卡拉拉地区所产为最佳,玉白色,有极细晶粒,呈半透明状,色调温暖,雕制人体极富有表现力。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摩西》和《哀悼基督》等名作都是用的这种石料。中国的白大理石雕刻材料主要有房山汉白玉、河北曲阳石、四川宝兴大理石和山东、山西所产的白大理石。其中房山汉白玉,石质细洁致密,质感结实,性脆略硬,是建筑和雕刻用的优质石材,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所选用。5木雕
木料雕塑因材料本身容易干缩、湿涨、翘裂、变形、霉烂、虫蛀,不宜做永久性大型室外雕塑,话愣辔⌒图苌鲜夷诘袼堋D镜窆雇家话阋栽材镜闹鼙呶蓿檬髂就淝淖匀恍翁嘈味仁疲虿氖┮眨偌痈洌梢圆皇烊蝗の丁L囟ǔ叽绲哪镜褚部山缚槟究槠凑呈褂谩D静闹嗜肀阌诘窨蹋┮圆煌牡斗梢匀〉靡帐跎系亩捞胤绺袢の丁5窨逃媚静挠ρ∮酶稍锍戮闪稀⒑褐噬佟⑽评砻览觥⑽评淼摹敖睢焙汀叭狻比碛蚕嗖畈淮蟆⒛局氏该苄源唷⑸蟪磷挪换稹⑽蕹嫜劢诎痰摹3S玫氖髦钟虚尽⑻茨尽⒗婺尽⒀钅尽⒄聊尽⒘勰镜取i局嗜恚投扌裕慌涣巡蛔咝危蟀岛稚畛痢⒐牌拥溲牛屎系窨汤诽獠摹⒐糯宋铮悄镜裼玫纳系炔牧稀L茨居殖葡闾矗局式峁瓜该埽评砬逦拦郏械扔捕龋源嗖槐湫危徽车叮磺核浚怯帕嫉牡窨滩牧稀Q丈只坪炝街郑郧郴坪稚淖钗逍略媚俊?二作品分析 说唱俑高 55 厘米,灰陶制,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代雕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相对较小,但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更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说唱俑》。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这件作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三女神大理石雕塑,公元前 447—公元前 438 年,现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希腊 古希腊时期,人们修建了大量的神庙为神歌功颂德,所有这些神庙中以帕特农神庙最为出色。帕特农神庙的装饰雕刻是菲狄亚斯在其艺术的鼎盛时期主持创作的。神庙的装饰浮雕规模很大,虽然不是都出自菲狄亚斯一人之手,但他是这些雕刻的总设计师,因此从这些雕塑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菲狄亚斯的艺术风格。神庙的装饰性雕刻共分三部分:东西山墙雕刻、92 块间板雕刻和长达 160 多米的带型装饰雕刻。菲狄亚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建筑设计师,雅典人,主要活动时期在约公元前 490—公元前 430 年,政治家伯利克利的挚友和艺术顾问,是当时最负圣名的艺术家。希波战争中,雅典受到严重毁坏,菲狄亚斯为雅典的重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擅长神像雕塑,主要作品有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普罗迈乔司的雅典娜》、《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奥林匹亚的《宙斯》和《帕特农的雅典娜》等,但都已失传,所见到的只是复制品。另外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性雕塑,也是在他的领导、设计和监督之下完成的,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三女神》。帕特农神庙这座建筑艺术杰作在 17 世纪中期还保持得相当完整,不幸于
1687年,意大利人进攻被土耳其所占领的雅典时,一颗炮弹落在当时土耳其军队用作火药库的神庙内,建筑物的中部完全被炸毁,东西两面人字墙上的雕刻当然也遭到厄运。后来又遭到英国人的掠夺,使得其中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流落到了英国,《三女神》就是其中保存较好的著名作品之一。
《三女神》是描写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克西斯的雕塑,原来位于帕特农神庙的东山墙,虽然头部都已受到了损坏,但仍然生动地展示了希腊古典时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崇敬。漆屏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漆器,木制
战国漆木雕塑以楚墓所出最有代表性,除俑以外,还有镇墓兽、鸳鸯形盒、悬鼓的虎座凤鸟、座屏和鹿、虎鹿座飞鸟等器类。这些作品除了造型夸张,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之外,还髹以绚丽的漆色,一般是以红、黑两色为主,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在黑底色上绘以红、黄、蓝、绿、褐、金、银等色的图案。这些器物上常以真鹿角为饰,不但装置于鹿头,也装饰于镇墓兽的头上和飞鸟凤的背上,赋予作品以神秘、幻想的色彩。彩绘动物漆座屏以湖北江陵望山 1 号楚墓所出的一件最为精工。座屏长 51 8 厘米,高 15 厘米。屏身以镂空透雕的手法,表现出鹿、凤、雀、蛇、蛙等动物,共 51 只。所雕动物,相互穿插重叠,追逐嬉戏,形象十分生动。座屏色彩以黑漆为地,用朱、绿、黄等色彩加以彩饰,光泽夺目、富丽华美。此件彩绘动物漆座屏,形象写实,运用彩绘和雕刻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青铜时代高 1 74 米,青铜,1876—1877,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罗丹法国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平民出身。14岁学画,18 岁师从动物雕塑家巴里,1840—1870 年间在著名雕塑家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室工作。1875 年游意大利,研究多那太罗、吉贝尔蒂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作品,脱出学院派的桎梏,从而树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雕塑作了根本性的变革。以雕塑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作为创作的基点,用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塑造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赋予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社会意义。
罗丹一生作品林立,对世界雕塑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思想者》、《吻》和《夏娃》等。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 18 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做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 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后,范拉斯布尔鼓励他,建议罗丹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生机汉白玉玛利亚姆哈克比安亚美尼亚我们虽然并不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但从作品看,作者显然吸取了亚美尼亚的民间艺术的造型和处理方法,使之形成几何的形体关系,显得简洁而单纯,并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其洁白的材料运用,意在传达少女的纯洁。协议着色钢亚历山大利伯曼美国
利伯曼的这件作品见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园里,它也是美国校园雕塑作品中最大的一个。从一个角度看,管子被焊接成很像神殿前的牌坊,它被安排在大学中心环形路口上,学生们穿过利伯曼的这件作品,好像随上帝一起走进教室。利伯曼早年受立体派、几何抽象艺术的影响,在上世纪 60 年代也开始采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极少主义手法创作。这件着色焊接雕塑就是由几个简单的几何体构成,其高大的圆形结构形体与后面的建筑形成既对比又协调的关系。三部分附图介绍 孟卡尔法老和皇后双人像高约 142 厘米,闪绿色粘板岩雕刻,约创作于公元前 2600 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画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孟卡尔和他的皇后。国王夫妇并肩而立,两人身高几乎相等,左脚都向前迈出一步,但这种步伐只是模式化的,丝毫没有前进的意思。人物的重心落在两腿中间,给人以安定稳固的感觉。法老本人两臂垂直,双手握拳,表示他是埃及力量的中心;皇后则左手弯曲放在法老的左臂上,右臂围绕在法老的腰间,姿态僵直呆板。法老夫妇的头都微微向上仰起,神态拘谨而威严,冷若冰霜的表情中似乎还带有一丝微笑。这些人物表情和姿态都是古埃及帝王夫妇像的典型模式,体现了“王权神授”的威严。更值得注意的是,雕像对男女的身体作了不同的处理,反映出作者准确运用人体解剖结构的能力和对造型进行高度艺术概括的创作倾向。同时,皇后那薄而紧身的长衣,表现出女性柔软起伏的曲线和优美的体形,也体现了当时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刻技巧。九龙壁琉璃,清 琉璃在中国建筑中是用以装饰屋顶、墙面等的一种彩色釉陶。琉璃在古籍中有时写作流离、陆离,早在西周时期已能制造,但仅是琉璃珠、琉璃项链等工艺品,后来有的用以镶嵌在器物上,或制成整件器物。汉代琉璃的制作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明器中有许多带釉陶楼。据 北魏时才开始把它用作建筑材料。
《北史西域传》记载,当时曾由大月氏国输入制造琉璃的技术,并用琉璃装饰殿堂。
我国有三座著名的九龙壁,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市内,为辽代所建;建筑最精、构图最美的一座是北海的九龙壁;第三座,在故宫的宁寿门前。后两座均是清代乾隆年间所建。北海九龙壁建于公元 1756 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全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长 25 86 米,高 6 65 米,厚 1
42米。壁的两面各饰有九条蟠龙,戏珠于波涛云雾之中,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工艺高超,为我国琉璃建筑中的珍贵作品。建造这样一座影壁,据说是为了震慑火灾和辟除邪祟。
北京故宫九龙壁和北海公园九龙壁以雕刻精细、色彩华丽而著称。故宫九龙壁是清乾隆三十六年1711 年改建宁寿宫这一区宫殿时建造的,用来象征帝王的权威。其全长 29 4 米,高度自大脊到地平约为 3 5 米,整个壁面为 71 6平方米,由 270 个琉璃塑块镶砌而成,分为九龙、山石、云气和海水四种塑体。故宫九龙壁壁面以蓝天为背景,上部飘浮着朵朵云彩;横亘于壁面下部的是波涛翻滚的绿色海浪,九条戏珠的巨龙浮现于其上,上舞云彩,下踩海水,翻卷盘绕,如同天降。以正中的一条黄色蟠龙为主,左右各有四条游龙向两旁散开,呈对称布局,但姿态各不相同。龙与龙之间用六组峭拔的山石作灵活的区隔,使得构图既分割又完整,统一中富有变化。五羊.
第五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_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教学设计方案 培养审美的眼睛 北京96中学
常燕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的范围: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鉴赏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的开篇,对以后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本单元围绕着什么是鉴赏、如何进行鉴赏及鉴赏的意义三个问题展开教学,有助于明确模块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意图,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和以便今后教学的开展。
3、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体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美术门类,学会运用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分析鉴赏美术作品。情感目标:明确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产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4、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析。重点: 学习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难点: 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
5、其它相关问题:
教师要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多搜集相关素材提供给学生使用。
二、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概述
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设计系列文体串引导启发学生对每一件作品进行感受、质疑、研究、分析、讨论、评价、总结。有目的的选择典型或学生喜欢熟悉的作品,借助参考资料加深理解和感受,通过小组讨论,作出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本单元所需教学资源概述 1.教学课件
2.教师查找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3.学生鉴赏学习表。
四、本单元学时建议
建议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美术门类,学会运用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分析鉴赏美术作品。
3、情感目标:明确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产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自制课件、学生学习参考资料、学生美术作品鉴赏报告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
课件展示若干美术作品,请学生试辨别其所属门类
导入语: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美术作品时(参观美术馆、博物馆)你是否能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呢? 辨别、区分、回答
美术作品分类:
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
利用学生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引出本课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 课件展示三幅作品《五牛图》 《归牧图》 《牛》 提问:
1、这些作品存在哪些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2、试着猜想作品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思考、小组讨论 画家、时代背景、主题、艺术语言等 对比欣赏,引发学生思考
环节三: 课件展示两组作品 绘画组 《干草车》《星月夜》《哈里昆的狂欢》 雕塑组
《阿夫罗蒂德》《侧倚的人体》《奥运系列》
1、选出你喜欢的作品,说一说为什么?
2、你对那件作品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3、试着总结,要研究分析一件美术作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分组讨论,提出疑惑,发表小组见解
可从(艺术语言、风格、材料、价值、意义)等方面 抒发感受,探究原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也是鉴赏的第一步。环节四:课堂实践
在课本中选取一件你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试鉴赏,并填写鉴赏报告单 观察学生情况,给遇有针对性的指导。
分组开展鉴赏活动,填写鉴赏报告单 选取作品,深入探究,巩固知识,锻炼探究能力。
环节五:知识小结
利用课件提炼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
“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才是目的。尝试体验鉴赏的过程并加以总结归纳 鉴——鉴别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材料、手段(方法)、艺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
赏——通过鉴别获得的感受,体验联想于个人经验线结合,进行综合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交流总结,明确方法 环节六:课堂总结
引用格言,说明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 认识、教育、审美 倾听,领会 总结归纳本课知识,深化美术鉴赏的意义。环节七:
布置预习任务
1、仔细看书第2-5课,找出其中故事
2、查出什么是艺术语言?
3、艺术语言的种类及特征?
承上启下,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作业 填写鉴赏报告单 第八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内省状态下认识到——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尊重不同类型的文化形态、尊重创造。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如何把握美术作品艺术价值判断的依据。教学方式:举例、类比、思辨、交流。
一、教学引入:艺术价值与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
1、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表达思想与交流情感的需要)
2、现今的中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对艺术品的价值也难免有用金钱考量的冲动。试问:人的思想与情感可以用金钱考量吗?
3、很多艺术品目前不作为商品交易,因此无法衡量其市场价值。例如:《蒙娜丽莎》、《格尔尼卡》、《美人鱼雕塑》的传奇经历。
4、我们既然生活在商业时代,自然不能免俗,让我们了解一下曾经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过的美术作品的市场价值。(世界十大昂贵名画)
二、课堂发展:教学重点的理解把握——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A、马远、夏圭、朱棣——评价角度不同,结论就会不同。
这并不是说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就可以随意判断。
问题思考:怎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B、把握美术作品本身的时代性、地域性、创造性。
时代性:特定时代的作品应放在特定环境中理解。举例说明:原始岩画(阿尔塔米拉洞窟、康家石门子)《父亲》(罗中立 1980年)
地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谚)——中外美术作品价值认同上的差异性。
举例说明:欧美人接受中国画有文化障碍,中国人接受西方绘画同样存在障碍。
创造性:凡在艺术史上留下足迹的画家,都是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梵高、波洛克等)
问题讨论:这些画家往往生前命运悲惨,去世后声名远扬,这是为什么?
三、课堂发展:教学难点的突破——我们应该怎样把握上述三个价值判断的依据?
1、走进作品产生的时代。(通过学习了解时代风貌——找到回去的路)
2、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人类灵魂深处的情感是共通的,用理解的目光看世界。)
3、认识并尊重创造的价值。
四、课堂拓展:正确判断美术作品价值的意义。举例:
1、我的敦煌之行见闻:本人10.1去敦煌旅游,出租司机说到早年当地百姓把唐朝的铜鉴(镜子)
作为搅拌猪食的工具,把某朝的玉枕作为磨刀石使用。
2、中国当代油画市场今昔比较:80——90年代时,中国当代油画在国内市场广受冷遇,部分国外
买家用很低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精品,这些作品在目前的市场上很多已是天价。
3、北大曹文轩教授关于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呼吁:当前市场环境下,国民身上呈现出很多劣根性表现,北大教授曹文轩将其归结为学校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缺失。结论:当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丧失基本判断能力的时候,所造成的后果将难以估量。我们判断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的过程,实质上是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五、课后拓展:五种不同角度来看待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美术批评
1、品评式批评——从作品总体的气韵、神韵来判断作品的优劣。神品、妙品、能品、逸品。
2、形式主义批评:强调美术的内容的表达方式。
3、历史批评——强调美术与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
4、社会学批评——强调美术的意义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5、心理学批评——侧重从美术家个人的气质个性、情感心理的角度对作品做出评价。
六、课堂总结:
“他人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感受,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作出自己的判断。”——在美术鉴赏中鼓励这种个人的、主动的和创造性的审美判断,就是为了培养每个人独特的审美能力。
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 ——艺术美和形式美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教学重点: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3、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而形式美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3、教学方法:
1、我利用很多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导入。小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二、新知探究:
环节
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
1、美术形象: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环节
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
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
B、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活动: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第七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高一必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点击数:503 更新时间:2008-11-23
八道江区 白山二中 孙 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可能使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都是表现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二这种意图又都是有现实的依据。
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小先生讲解、释疑为主。
四、教时:一课时
(一)、导语:出示夜晚的图片,每个人对夜晚的认识和感受都不一样,幽静、浪漫、绚丽、神秘,即使是夜空的颜色也各不相同,从而我们每个人所描绘出的夜晚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的画家他们在绘画创作的过程当中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创作意图的呢?
显示作品:罗丹的《巴尔扎克》
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幅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请把书翻到34页用1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罗丹的故事,思考回答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的双手铲掉?
总结: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罗丹的这幅《巴尔扎克》塑造的不是身穿燕尾服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个不拘常规,身穿睡袍的狂傲之士。罗丹要这样塑造人物的意图是什么呢?罗丹想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巴尔扎克,一个不拘常规,洞穿世界的非常的巴尔扎克。这就是他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而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过程
1、首先我们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那里?
(1)、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第一小组的小先生吴鹏飞来为大家讲解他们收集到的作品:
第一小组的小先生吴鹏讲解作品: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壁画
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
《梅杜萨之筏》油画,席里柯,法国
教师小结: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米开朗基罗根据整个屋顶的平面划分,分别绘制了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献祭》、《洪水》、《诺亚醉酒》等九幅大型宗教故事画。教皇看后大表赞扬,但过了没一会就改变了注意,让米开朗基罗对此画进行修改,他认为颜色要更蓝一些,衣服要有金边,没有金子看起来很穷。而在米开朗基罗画中的这些善男信女都是些穷人,挣扎在痛苦贫困中,因而米开朗基罗间接不修改。在他的这幅画中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意图非常明确:通过对人的创造力的神化,来赞扬人的内体美和精神美。他是对人的赞美和人文精神的歌颂。
《梅杜萨之筏》——席里柯的创作意图也非常的明确,这是一场特大的惨剧。但法国政府为了逃避官方的责任,对此事只做了简短的报道。这一事件遭到舆论的一片哗然,席里柯也格外愤慨,他要以此为题,创作一张饱含激情和想象力的画,让它再现出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是对法国政府的逃避责任的一种强烈抗议和控诉。这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元素,注重感情的宣泄与表达。
(2)、教师显示作品《愚公移山》
中国画
徐悲鸿
播放影音简述我国1940年的社会背景,体会这张作品的历史意义。
徐悲鸿的马是在战火中走向世界的,他早期画的马,体态圆润,温顺可爱,国难当头,他忧愤难安,使他笔下的马也变的骨瘦嶙峋,豪迈悲怆。
小结:这幅作品以古老寓言《愚公移山》为题创作的,表明只要团结,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我们欣赏了以上作品讨论一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①、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
②、针对艺术家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2、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其来源也必然有其影响因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第二个大问题,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那些?
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来自:
①、现实方面
②、艺术方面
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的艺术家,他的任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他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就会大相径庭。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可能会通过宗教题材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而中国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图则可能是通过梅、兰、竹、菊或山水来表达他的个人情操和笔墨情趣。
(1)、下面请第二小组的小先生俞蕾为大家出示作品。
第二小组的小先生俞蕾为大家出示讲解作品:
《春》波提切利(意大利)
油画
《最后的晚餐》(意大利)
达 •
芬奇
壁画
教师小结: 《春》波提切利,这是一幅描绘大地回春,欢乐愉快的主题。然而,画中人物的情态,画面并无欢乐之气氛,像春天里吹来一阵西北风,笼罩着一层春寒和哀愁;若有所思的维纳斯,旁若无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三美神的舞姿似乎是受命起舞,颇有逢场作戏的感觉,令观赏者不解。他的创作意图也是对人文精神的歌颂,但在这幅作品当中同时也寓含着对现实的惶恐不安。画家当时体弱多病,抱病从命作画,这种心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自然也就忧郁哀伤了。
《最后的晚餐》达 •
芬奇,《最后的晚餐》是宗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达 •
芬奇把神进行了人性化,注重描绘的是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其创作意图是对人文精神的歌颂,但其中包含了对善与恶,美与丑的描绘。
(2)、请第三组小先生龙雪为我们展示他们小组的作品。
第三组小先生龙雪讲解作品:
《墨梅图》 元 王冕
《丛竹图 》清 郑燮
教师小结:
王冕,郑板桥的创作意图都是借墨梅、竹子来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而郑板桥以竹声比拟民间疾苦声。他的诗词多表达对国计民生、人伦道德的关心。
(3)、另一方面,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等也造成了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
出示作品:《怒吼吧,中国》 版画
李桦
《离婚诉》 版画
古元
小结:由于李桦成长于国民党统治区,受到的是鲁迅传播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就意在以表现主义的风格揭露和批判现实。这幅作品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小小的木刻有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古元是成长于延安解放区的民主环境中,在毛泽东精神的知道下,他的作品则意在以朴实、平和的写实风格呈现和歌颂延安人民的生活景象。
所以,对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了解都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将来同学们有机会去参观画展的时候,可以提前翻阅一些画家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性,知识水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使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较容易的把握住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对作品做出正确、合理的理解,而不是走马观花,毫无收获的离开展览馆。
(4)、最后我们请第四小组的小先生王子略为大家讲解一下他们小组准备的作品,让我们再次陶醉于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中。
《星月夜》梵高
荷兰
《呐喊》
蒙克
挪威
教师小结:梵高和蒙克的作品的创作意图都是为解决撕裂他心灵的内心冲突,对生活中遭受的挫折的宣泄。
(三)、总结:
梵高的画作极具个性,以至于一生只卖出了一幅作品。梵高的一生中,倍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他会讲四国语言,博览群书,却像个农民一样生活和工作着;他在癫狂状态下割去自己的右耳,献给他的朋友;他的绘画中充满令人迷醉的色彩和线条,一种难以模仿的美;最后,他朝自己开了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蒙克初看来他的命运似乎远好于凡高,比如寿命,比如经济状况。但就其命运的本质而言却非常相像。同样与世俗社会有一种极其紧张的关系,同样走向了绝望和贫困。在世俗社会里他们一样没有希望,没有肯定,没有基本基本赞许,甚至没有一点理解。
他们之所以成为画家是为了解决撕裂他心灵的内心冲突,对生活中遭受的挫折的一种宣泄。他们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决不低头,用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品质使自己升华为一个伟大的人,为后世亿万人所敬仰。
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弱,我们必须设法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了解,性格决定了人生,但人的潜能却是无限的,在逆境中和巨大的压力中,有的人会被巨大的压力所打倒,而有的人却可以在巨大的压力下升华,我们要培养自己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品质,使自己成长为伟大的人,而不是那个被压力和挫折所打倒的人。假如生命是船,我希望我们同学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天风海雨中奋斗拼搏,活出最为精彩的人生。
(四)、课后作业
鉴赏《开国大典》
油画
董希文
从该作品的形象、形式分析以及时代背景等情况方面,去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
五、板书: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意图来源:
1、社会现实→态度、情感
2、艺术→主张、观念
二、影响因素:
1、现实方面
2、艺术方面
六、教学反思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因此,普通中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渗透一些美学知识对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时会获得审美体验,可以说通过本课可以对学生艺术修养起到一个启蒙的作用。而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理解又可以引申到人生中,什么是人生中的最美,有的人追求外表,有的人追求内在,有的人追求享乐,有的人追求奋斗,有的人奉献,有的人索取。总之形形色色的人生之路,刹那间的选择会决定一生。教师与家长以及社会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向,鼓励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品质,这种美的指向和坚强的意志在学生潜意识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社会的车轮前进,这种追求就不会停止,只要符合真善美,这样的人生就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