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科临床学习阶段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儿科临床学习阶段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胡章雪 史源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儿科 重庆 400042
摘要:目前儿科教学面临学员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要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有效完成在校期间的教学任务,并能在毕业后的临床工作中发挥明显作用。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引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儿科部分大纲和内容,可有效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为其在校和毕业后学习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医院的儿科学临床教学近年来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下降。面对儿科工作琐碎、繁忙、收入不高、不易与患儿家属沟通、医疗纠纷风险较大的现状,许多医学生对儿科工作望而却步,毕业后愿从事儿科工作或准备攻读儿科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已越来越少,逃避儿科临床见习、实习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学员在儿科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精神,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直接表现在学员毕业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时儿科学部分掌握率偏低,进一步则会导致我国未来医师队伍对于儿科学知识的欠缺,缺乏处理儿科问题的能力。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整个儿科临床师资队伍将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因此,在临床学习阶段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是保证儿科临床教学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塑造适应新医改条件下国家医疗服务需要的医师队伍的重要条件。
1.现阶段医学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医学生毕业后,首先要面对的是一年后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1999年开始的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至今已经实行10余年,由于行业准入制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对于临床教学的导向作用正越来越强。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按照临床及基础各学科所占的比重进行了命题,儿科学因为其在整个临床医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而占有接近10%的分值,不可避免的对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产生影响。2005-2009年5年期间,对全国117所院校49980名考生的分析发现,对于执业医师考试中儿科内容的掌握率分别为56.82%,68.79%,55.67%,64.21%,58.11%。在全国范围内,2009年考生对于儿科学的掌握率(58.11%)低于外科学(58.37%)、内科学(60.55%)与妇产科学(59.34%)。而我校毕业考生对于儿科学的掌握率2005-2008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我校(58.3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11%),其掌握程度与我校建设全国知名医科大学的目标严重不符,反映出我们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至少反映出临床教学过程中对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学员毕业后自主学习儿科部分执业医师考试相关内容能力不强的特点。
2.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可检验学员自主学习能力。
西方国家对医师的行医资格非常重视,尤其在美国,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SMLE)由美 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NBME)、联邦医学委员会(FsMB)和外国医学生教育委员会(ECF MG)共同组织和管理,分为通科医师资格考试和专科医师资格考试两类。只有通过US MLE才能获得在美国行医的执照。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我国医师资格考试中最重要的类别,用于衡量报考者是否具备从事临床执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资格 准入考试,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于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乃至卫生事业发展都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对于现行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卫生部的规划教材为依据,以临床能力为重点,侧重于知识、理论的综合应用。与研究生西医综合考试大纲相比,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内容相对简单,都是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比较密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分为记忆、综合运用、解释、简单运用等四个方面。相比其他考试,其所考内容更倾向于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检测。在临床见习与实习过程中所积累的临床知识往往具有直观,不易遗忘的特点,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主要在临床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建立和发展。
3.临床学习阶段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1)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临床教学对接。在国内已有少数单位开始尝试,一些医学院校已经注意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医学教育的评价作用以及导向作用,开始参照执业医师的考试大纲和形式,改革医学教育和考试模式。从培养合格执业医师的角度,安排教学和考试活动,并贯穿于素质教育和智能教育之中,从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学校的声誉。医学院校开始注意收集本校毕业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反馈信息,以便寻找差距,改进教学。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导向,教学的内容安排要满足资格考试的考查内容要求,保证落实考查内容的教学,尤其是临床教学,充分注意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在进行学业成绩考查时实行标准化考试、选择题考试、教考分离等方式。使学生尽早适应和熟悉资格考试,熟悉选择题考试 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当学生明确今日的学习和考试与今后的毕业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后,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更好。有些医学院校在组织毕业考试时对考试内容的分配,考试题型的运用,试题难度的控制,实践技能的考核等,都以医师资格考试为参照,以使毕业考试更有实际价值,也是对毕业生将来应对执业医师考试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和预演。按照规定,本科毕业生要在毕业1年后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毕业考试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模拟,在精神上和知识上都为考生提供了一次实战演习的机会,使考生更明确学习和考试的目的,清楚地了解自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复习和准备迎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提高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通过率不但和考生本人获取行医资格有关,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教学质量的一个评价指标。对毕业学校的社会地位也有影响。
2)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实践技能考试,同样可以影响到临床教学,以及毕业生就业率和学校的声誉已经有些学校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临床教学中加强了对技能的训练,使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并重,以适应资格考试的条件和要求。例如,强化对资格考试中要求的实践技能项目的训练,对实践操作环节进行分解并将评分标准进行量化,通过临床病例的讨论和考查加强对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等。有的学校还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结束后组织实践技能培训,强化训练 并举行模拟考试,以弥补学生在实习阶段实践锻炼不足的缺陷,并将模拟考试成绩作为毕业条件,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系统整合,实践技能的提高也将使以后通过资格考试的把握更大,通过率更高。因为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条件和水平差别较大。有些医院的带教老师人力不足,经验不够,带教老师本身操作就不正规,带教时间不够,学生操作机会不多,或缺乏必要的设备条件和适当的病例,学生忙于寻找就业机会或读书考研等,都会影响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降低实习质量。因而进行补充性强化训练,对于保证实习质量,提高实践技能,不仅是临床教学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将来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
3)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时,儿科的情况与其它学科有所区别,在设有儿科医学系的医科大学,儿科系的学生在通常在附属儿童医院实习,其对儿科的掌握程度高于其他临床医学系的学生。临床医学系毕业学员,又分为毕业后到儿科工作的和到其他科室工作2种。绝大部分学员在儿科以外的科室工作,其接触儿科的机会较少,知识主要来源于学生阶段的学习,尤其是临床见习和实习。为此,我们可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引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向导,研究其对于医学生掌握儿科知识和临床操作技术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对于医学生毕业后在在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时对于儿科知识的掌握是否有帮助。
所以,在儿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引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导向,将增强儿科临床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把真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作为学习目标,有效增强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管是对于儿科临床教学本身,还是对于提高学员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能力有着相得益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杰,杨作成,陈淳媛等。新形势下儿科临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4):108-110。
2.罗蓉,彭东红,黄英等。浅谈出入科教育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2):398-400。
3.习正。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085-1086。
4.陈玉兰 李青。执业医师考试与临床教学改革。《中外医疗》。2009,15:118-118。
5.刘美娜,黄柳一,岳智慧等。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儿科临床教学改革初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92-95。
作者简介:
胡章雪,男,主治医师,讲师,医学硕士学位。现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教研室副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重庆儿科专委会委员等学术任职,《重庆医学》杂志编委。从事儿科理论与临床教学工作多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为新生儿疾病的诊治。
第二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一)从情感意志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营造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小学阶段是孩子张扬个性的时期,我们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为学生创设属于自己的空间。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在班集体中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说与别人不一样的话,不人云亦云,允许学生不举手直接参与讨论发言。还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说话的空间。探讨问题时,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师生间、学生间、大组间、小组间的交流、讨论、争论,让学生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问、自由地去说,让各种观点汇合、碰撞。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必须使学生在平等的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中,去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去无所顾忌地思考探索,去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和见解。
因此,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师生关系的核心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劣之分,要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那么,我们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放下老师架子做学生的朋友,用亲切的动作、神态、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去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
学生主动去思维。这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倡导互助互爱互学的生生关系。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因素不同,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但是,学生又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扣住这一要素,利用好他们之间的差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同伴身上出现错误是很自然的现象,教育他们不仅不能互相轻视、嘲讽、还要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谈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处处感到心理安全与自由,时时体会到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团结合作,主动帮助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能主动与他人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引发内驱力,激发自主学习的信心
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唤起和保护学生的自尊、让他们体会到被信任的感觉,从而产生自豪感、上进心,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强,成为推动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实验中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一颗博爱心,面向全体,承认差异;二是要有宽容心,要理性对待那些惹是生非、调皮捣蛋、撒谎成性、好做小动作的学生,要用符合儿童心理的科学方法去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完善自我;三是必须有耐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辅导,力争使他们逐步前进,稳步提高。而且,要从学生自身因素做起,对学
生进行学习目标教育,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指导学生在不同时期制定好自我教育目标和学习目标。
3、锻炼意志力,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
要想学生坚持自主学习,就必须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不但能坚持自学和课前预习,迅速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而且会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反之,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力弱,学习情绪也低落,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感受不深,进步缓慢,学习效率低下。为此,在研究中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习惯。即预习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独立作业习惯、探索研讨习惯、积累资料习惯。如针对预习和复习,引导学生做到四会:一是会有计划、有目的的主动学习或预习有关知识;二是会做学习记录、知识理解与否都要有明显的记号;三是会熟练运用工具书,进行相关联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和课外阅读;四是会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开展持久性学习活动。这几方面配合是否做到位,对学习效果影响非常大。为此,调动身边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家长共同做好督导工作,定期联系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教育与引导,逐步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形成持久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从方法措施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进行“自主学法”指导
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总结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具体做法是备课中有“学法”设计,上课时有“学法”指导,课后有“学法”总结。实验中,更要关注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仅靠自己还不会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实验时,力争做到在建构新知识时,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方法;在复习时教给学生归类、整理、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在出现错误时教给学生纠正、反思的方法。学习指导方法很多,还可以结合班级实际,灵活运用教法传授学法。学期末评选“自主学习小主人”。条件是:爱学、会学、主动学、有创造性、有毅力、学习效果好、团结协作好等。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努力创设适宜而新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参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一是创设专题性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即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性学习活动,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成语趣话”、“错字门诊”、“古诗积累”、“佳作赏析”、“即兴演讲”、“制作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科内容,又充实了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进而产生“不由自主”的自主学习活动,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参与接受信息,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教会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运用评价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教师、学生或同学之间对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有调整和指导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可以采取各种正规或非正规的评价方法。实验中,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程度、参与能力的增强与提高。如高年级具体的评价指标:
1、学习目标明确,有强烈的求知欲,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2、有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竞争向前的自信和意志力。
3、有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创新的精神。
4、形成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优良思维品质。
5、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当的调控。
6、能有计划、有目标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
7、能积极地参与实践,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显然,通过评价策略的科学应
用,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能力做出评价,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且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另外,还要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天性活泼开朗,顽皮好动,喜爱集体生活,已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若把这些来自于学生的问题,放回于学生之中,鼓励他们去自主解决,就一定会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我成立学习互助组、采用“轮流值周,人人当班委、当学习组长、当小老师”这一自我教育形式。
第三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作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表现发挥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
二、教师应做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1、多导读,少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三、提供实践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我个人认为,这个“实践”应该包括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生活实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语文教材就体现了要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的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空间。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探索,放开手脚,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第四篇: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阶段总结
2015年我校确立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积极地、独立地进行学习,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验,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经验: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尤为重要。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洽、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我在教学当中,一直坚持“七允许”:错了允许重答,其他同学不能嘲笑,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意的意见允许争论,不明白的允许发问,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遇到问题允许大胆猜想。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怕上数学课了,每到数学课总有一种余兴未尽感觉,学生总要拉着我的手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给我们上课?”。
二、引而不发,诱思导学,使学生乐学
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例如:我在教学“周长的计算”时,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是什么形状?如果要在黑板四周用铝合金做边框,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求材料要多少实际就是求黑板的什么?使学生的思维马上集中到求周长上。接着我再问:“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所须条件,最终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价值。
三、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在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出示例题:
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并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在巡视时我发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28×3=84元。于是我把这个同学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分析:“这位同学的想法符合题目要求吗?为什么?”很多同学纷纷举手,争着说我是这样列式的: 28×3=84元 84+28=112元,因为刚才的同学只是求出上衣的价钱,而一套衣服的价钱要用上衣的价钱加上裤子的价钱。这个同学刚说完,另一个同学抢着说,“老师,我有不同的解法,比这个同学的方法还要简便,我是这样想的:把裤子的价钱看做是1份,上衣的是裤子的3倍就是有这样的3份,3+1=4,一共有4份,一份是28元,4份就是28×4=112元。” 这位同学刚说完,全班同学的掌声就响了起来。我接着问:谁的方法更好一些?
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四、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例如,我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设计的练习如下:
①、在○里填>、<、或= 2046○989
4490○4590
6785○7685 439○6589 6584○5674 ②、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705 3927 998 6040 6400 ③把下面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千克 999克 31千克 13克
要求: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学优生做第3题。这样同一性质的内容,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我们有义务与责任去尊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小能主动获取自己所需的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会多做反思、多做改进,确保研究的顺利进展和最终的成功。
第五篇:如何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自主能力
以“生本为主”是新课改的一项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重要。下面就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自主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
信心对一个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起点,是自我教育的希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就能提升学生的信心。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这样能激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心。同时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足,要及时的指出并引导学生改正缺点,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从事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能力和继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方面,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有相应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又为学生提供了应用和锻炼能力的机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中应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面,既能使学生得到自我评价的机会,又能加深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认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评人到评己,从片面到全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学生见识的局限性以及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正确引导。可以通过事例锻炼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要让学生讲清楚事情经过,谈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到了什么东西,表达自己的意见。一般情况下学生能排除他律的影响,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自己,并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老师处于控制地位,学生处于被控制地位,同时学生也是具有自我组织的自控系统,他能提出自己的目标,能接受或拒绝老师的控制,能按照自己的主张主动行事。因此,只有控制和自我控制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自定目标,启发自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约束的意识。
2、借助集体,提高自我。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各种矛盾和摩擦会不断出现,学生要能够通过自我调解解决问题,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意识
激励感情是自我激励的重要内容,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人的感情的支持。一个人在完成了自己的计划、做出了一些成绩后都会以某种方式对自己予以奖励,使自己更加深刻的地体会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进竞争机制,这样可以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