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特别是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阅选择适合自己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并坚持扎实训练。
一、精心设计数学阅读提纲
阅读提纲一般提供了阅读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或需要把握的主要线索。教师一般可根据教材内容,联系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习实际,精心设计阅读提纲,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以帮助逐步把握文本(1)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2)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推想出来的?
上述提纲则提示学生分数与整数相乘需要把握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一般来说,设计数学阅读提纲时,问题要精练而具体,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富有启发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主阅读的效果。
二、逐步掌握数学阅读的基本方法 1.学会咬文嚼字。
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粗读并不能准确地把握内容的核心,需要在粗读的基础上细读,甚至反复推敲,以帮助学生彻底弄清结论成立的每一个要素,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例如,小数的性质是指“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在阅读这一数学性质的时候,对小数的“末尾”容易泛化地理解为小数点的“后面”。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什么是小数的末尾。如果是一位小数,那么小数的末尾指什么?如果是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就可能逐步学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读的能力呢?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能力是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的,但是,他们往往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内容之前,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提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会咬文嚼字地阅读,准确地体会文本表达的含义。
2.学会运用常用的阅读符号。
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本时会运用一些阅读符号,那么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也不例外。如可规定:条件用“——”标,问题用“~~”标,重要概念或关键句用“﹏﹏”加注,重点词用“▲▲▲”点,公式用“□”圈起来等。长期坚持训练,逐步要求学生养成边读教材边圈点勾画的习惯。实际上,这也是提高阅读注意力的一种手段。
3.尝试做数学笔记。
到了第二学段,如果有可能,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做数学阅读笔记。一是疑问性笔记。在阅读中遇到疑难时,最好及时记录下来,随时寻求解决。二是梳理性笔记。就是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三是随想式笔记。在数学阅读中的所感、所悟和发现,都可随手记录下来。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
在阅读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单元中的“你知道吗”时,其中有一段文字:“《九章算术》中记载的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也就是底面周长的平方乘高,再除以12。这种计算方法与现在的算法是一致的,只不过取圆周率的近似数为3。”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推算一下,圆柱的底面周长的平方乘高,再除以12,所得的结果跟底面积乘高相等吗?这样的推算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2πr)2·h÷12 =2πr·2πr ·h÷12 =4π·πr2 ·h÷12 =12(πr2 ·h)÷12 =πr2 ·h 由此,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或其他阅读的主要特点,那就是阅读的过程更多的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类推、联想等活动,也是经常性的。例如阅读“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时,要能自觉地联系前面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等进行分析、比较,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组织学生阅读后进行质疑与交流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数学思考的水平,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同时也真正发挥了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有些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看到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组织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当然,数学阅读的对象不仅限于教材。教师还要积极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广泛的数学阅读中,开阔数学视野,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具有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符号等内容的过程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提出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
第二篇: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数学推理,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纳、类比、判断、证明的过程。它是数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性的有效工具。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我认为应从这几方面考虑。
一、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提出数学猜想。
猜想是对研究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类比、归纳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的符合情理的推测性想象。提出数学猜想是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基础。要提高学生提出数学猜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地提出合乎规律的猜想,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修正和检验猜想,多猜想作进一步研究、探讨、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1.借助观察与实验提出猜想。观察与实验是教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剪一剪、量一量、做一做等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变化规律,提出合理猜想。
2.运用归纳提出猜想。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而抽象寓于具体之中。研究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归纳法对具体实例进行观察、分析,提出蕴含在其中的共同特征,进而合理地提出有关结论、方法等方面的猜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很多结论、公式、法则等都可以通过归纳提出猜想并验证。
3.运用类比提出猜想。运用类比提出猜想,就是运用 类比的方法,通过比较问题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作出猜想或推断。学生掌握了运用类比提出猜想的方法,可以在学习中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如根据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就可以由“除法商不变”的规律类比猜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推理方法进行验证。
小学生的推理方式以合情推理为主,但合情推理的结果具有不稳定性,还要经过检验或证明。同时,小学生也要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演绎推理方法。因此,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就要使小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能合理运用推理方法进行验证,并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小学生运用的推理方法主要是实例验证和演绎论证两种方式,以实验验证为主。
1.实例验证。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等限制,一般较多采用实例验证。实例验证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2.演绎论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应结合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学习一些有效的演绎推理方法。
三、引导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小学生的推理能力的发 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密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变得清晰而有条理。发展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就要通过学生的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的能力。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往往不是教师“教会”的,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发生,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材料,努力给学生提供探究与交流的空间,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以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探究、猜想、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供发展。
第三篇:数学三五四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稿)
●基本流程
●流程解读
一、自主探究
1、情境设计
目的: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
操作要求: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体现现实性、层次性、趣味性,既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合作、交流的空间。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已有的数学知识,必须包含本节课中要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形式上可以是一系列的问题、活动、实验等。
2、自主学习
目的:针对情境设计提供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历、体验并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个别引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情境设计中的问题。学生要反思总结问题中所蕴含的知识与方法。
3、组内交流
目的:针对自主学习中所发现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问进行交流合作,达到知识和能力生成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勤思、敢问、能讲、善辩的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操作要求: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组织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相互释疑,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明确完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若有共性问题,适当点评,规范要求。
二、尝试应用 1.自我尝试
目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初步运用己生成的知识和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反思习惯。
操作要求:题目精选,题量适中,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完全放给学生自主解决,并让学生自我反思。
2、组内交流
目的:让学生根据自我尝试,交流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技巧、创新思路和未能解决的问题,为成果展示奠定基础。操作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成果展示 1. 展示交流
目的:通过成果的展示,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操作要求:以一组为主,其他组补充完善,内容是运用的知识、方法、规律,同时也可以展示典型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最好是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总结、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
2、总结反思 目的: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及收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操作要求:让学生反思问题解决时所用到的知识点、方法规律、问题解决策略及易错点;反思从别人那里学到了什么;反思本人本节课的表现情况。
四、补偿提高
目的:对前几个环节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
操作要求:可在备课过程中预设部分问题,同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灵活设置问题。
复习课
●基本流程
●流程解读
一、知识回顾
1、回顾练习
目的:通过教师所出示的问题,让学生回顾所要复习的知识点、方法及规律,从而唤醒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加深理解。
操作要求:知识点的出示要题目化,问题解决要自主化,题量适当、难度较小、重点突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问题解决完全放给学生。
2、反思归纳
目的:通过回顾练习,让学生总结所运用到的知识点、方法及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从而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操作要求:根据学生的反思,进行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对问题解决的认识和方法,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二、综合运用
1、自主研究
目的: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的习惯。操作要求:题目设计时,一是要注意知识点和方法规律的运用,二是其中个别问题要有较高的综合性。每个问题处理之后,要对问题解决留给学生进行反思。
2、组内交流
目的:让学生根据问题解决的思路和自我反思所呈现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而归纳出方法规律、技巧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成果展示奠定基础,从而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优秀的思维品质。
操作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成果展示
目的:通过对问题处理的展示,揭示问题处理的共性和发散性,从而对所复习问题的处理进行提升和拓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群体作用。
操作要求:以一个学习组为主,其他组补充完善。展示内容是以运用的知识、方法、规律、一题多解、开放性问题等为主,同时也可以展示出现的典型或共性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教师的调整为辅,同时教师要注意总结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
三、矫正补偿
目的:针对前面几个环节学生所出现的易错点和共性问题,通过针对性问题的出示进行矫正补偿,以达复习巩固的目的。
操作要求:通过备课中教师预设的问题,或根据课内所出现的问题灵活提供相应的题目,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完成。
四、完善整合
目的:通过学生对以上各个环节的完成,让学生进一步完善整合所复习的知识、方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操作要求:要求学生当堂自主或合作完成,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讲评课
●基本流程:
●流程解读
一、剖析自查
1、自我纠错
目的:通过对本份试卷的完成情况,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检查自己的错误之处并进行改正。
操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失分点,认真反思并通过查阅课本自行解决末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特别关注中下等生的完成情况。
2、自我反思
目的:针对本份试卷的完成情况,让学生总结本章(节)问题解决时所用到的知识点、方法规律、问题解决策略及易错点,并检查自己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操作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并写出自己所反思的内容及问题中所蕴含的知识与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二、组内互助
1、帮助纠错
目的: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组内同学的讲解和研讨,尽量解决所有问题。
操作要求: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督促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
2、方法交流
目的:让学生根据前面几个环节,交流总结问题解决的方法、技巧、创新思路。从而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找出共性问题,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操作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共性问题解决
目的: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处理,提出典型或共性的问题,以运用的知识、方法、规律、一题多解、开放性问题等为主,揭示问题处理的共性和发散性,教师要注意总结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
操作要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教师的精讲为辅。
四、补偿深化
目的:对本章(节)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偿深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
操作要求:教师可在试卷分析中预设部分问题,同时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灵活设置问题。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形式各异。本人水平有限,现就我个人在平时工作中用到的教学策略简单说说。
我本学期任教的学科是五年级数学,其中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圆的知识,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除了运用一些常规策略外,有时候还得用到一些非常规策略。
例如:
已知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8,求圆形面积
在教学这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让其自己发现运用常规方法:根据半径求面积解答不出来。因为求不出半径的长度。在学生无计可施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不要急于着手,沉着冷静,先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后来有学生发现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即为圆形的半径,从而我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理解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也就是半径乘以半径,由正方形的面积等于8退出半径乘以半径等于8,即R2=8.到这里,我忽然停住了。学生都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就问他们,为什么看着我啊?学生就答道还是没求出半径的长度啊。我笑了笑说谁来告诉我圆形面积怎么求啊?有人答用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我就问现在圆周率已知了吗?半径的平方已知了吗?很多学生才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我有进行了拓展练习,进行深化和内化。拓展如下:
已知图中正方形的面积为10,求圆形的面积
后来我把这些过程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一些心得:在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产生学习新型学习策略的欲望,这样才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第五篇: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长春市九十中学西校 郭天景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进一步学习的成败,因为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正确归纳、推理和判断的充要条件、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才能在推理、判断中得出正确结论。所以,加强数学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在数学概念的教学采用以下策略:
一、设置情境,引入概念
数学教学中,概念很多,如数的概念、形的概念、运算的概念等等。这些概念的形成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从完整的表象概括为抽象的规定;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触感完整的表象,还要从中抽象出概念的内涵,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所以引入概念的教法大致有两种途径:
1.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例,设置情景,形象的引入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三角形、圆等概念。
2.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如在等式的基础上引入方程,在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矩形、菱形、正方形等。
二、分析概念,了解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它的确切含义,它属于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对于这类概念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必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对定义的基本点“再加工”,重新提炼,排除其非本质属性,使学生对概念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正确运用概念。例如互补角概念教学,应启发学生归纳其本质属性:
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180€埃桓鼋俏?80€盎蛉鼋侵臀?80€岸疾皇腔ゲ?角,互补角只就两个角而言。
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这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
三、巩固概念,应用提高
正确的概念形成之后,往往记忆不牢,理解不透。这就要求采取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复习巩固,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
1.利用新概念复习旧概念。如在初中几何第二册四边形这一章中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共有特性,矩形具有平行边形共有特性,菱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共有特性,正方形具有矩形、菱形的共有特性。这样链锁式概念教学,既掌握了新概念又加深了对旧概念的理解。
2.加强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考虑概念题的安排,精讲精练,合理安排,选题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多样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做到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概念对比练,重要概念反复练。
3.对学生在练习中,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紧抓不放,及时纠正。既使其它方面的错误也要找出有关概念方面的错误,予以分析纠正。
4.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进行概念总结。总结后,要特注意把同类概念区别分析清楚,把不同类概念的联系分析透彻。
四、概念的发展
运用概念进行归纳、推理、判断,必须加深概念的理解,要抓住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举例,促进抽象的定义和具体的实例有机结合,消除歧义,加深理解,启发学生进行系统归纳、推理、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总之,我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采取以上策略并收到良好成效,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