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组微型课题阶段性总结
地理组微型课题
《利用研究性学习带动地理课堂的发展思路》
学 期 总 结
执笔者:林桂青
一、课题的确立
段考前,先由备课组的所有成员共同商议提出若干课题,然后经过充分论证,最后定下《利用研究性学习带动地理课堂的发展思路》为本学年的研究课题。
1、确定了研究的总体目标:
改变教学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教学之中,通过实践切身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掌握课本知识,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激活和带动地理课堂的发展。
2、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原来开展的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基础上,挖掘教材每一章节中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可行性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课本的每一章内容往往都是讲述一个问题,可能是宇宙环境问题,也可能是大气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开展调查和研究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地理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地理课堂。
3、确定研究措施和方法
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用课本的理论知识来了解、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的相关问题。
(1)小组成员分工搜集各章的研究性学习资料,然后经过全组讨论论证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后再确定各阶段的学习内容。
(2)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开展调查和研究活动。
4、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成员:马海兆
林桂青
杨冰 负责人:林桂青 分工情况:
林桂青:负责课题的统筹计划和安排,挖掘第一至第三章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及其研究的初步方案。
马海兆:负责网上资料的搜集和汇总工作,挖掘第四至第八章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及其研究的初步方案。杨冰:负责理论、书面资料的收集和汇总工作,挖掘第九至第十一章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及其实施的初步方案。
二、研究的开展
1、按计划分工进行搜集资料
2、上好研究课。
3、思考与总结。
课题组成员在每上完一课,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出现的问题,能集中讨论。总结得失,积累经验教训,并能积极参与评课和写好听课心得体会。
三、不足与困惑
1、课题的选定与研究工作的开展均显疲沓,几个环节的工作没有跟得上科研处的要求。
2、整个教研组的研究活动未能进入正规化、系统化。调查、测定等前期工作没有进行,研究的时间安排、各备课组在研究方向或者内容的细化、研究的人员相对分工等等,都未明确。
3、困惑重重:①课题研究如何与常规教学相容起来;②课题研究中如何渗透骨干学生的培养;③在会考、高考复习中如何体现课题研究等等。
第二篇:地理微型课题论文
培养初一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与策略研究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学习地理,地图不但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所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学会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
一、培养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1、学情分析:地理对初一学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内容又是从比较复杂的“地图和地球仪”开始。新出现的地图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学生没有读图的基础,对地理课程中出现的地图感到陌生,无从下手,读图能力较差,学习时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空间位置识别能力较差,死记硬背的学习,没有读图、析图、理解的意识,从认识、了解,到会看、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摆脱学生的学习困境,首先应交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特别是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2、课标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同时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用的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教会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基本的读图技能。
3、历年试卷:从地理学科的各种测试来看,也非常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读图题占到很大的比重,通过对读图题的解题指导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有效途径在近年会考试题中涉及到初一部分的地图有(1)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地形剖面图等;(2)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图等(4)地理原理图:地球自传图、地球公转图、温室效应图等(5)地理统计图:柱状、曲线、折线、扇形统计图等;(7)景观图: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等;(8)漫画图:一般以人口、资源、环境等为主题。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
地图在地理课本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图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无论是在课本中所占篇幅,还是考试试题的切入口看,地图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地图的类型和地图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涵盖的内容也很多。通过对地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地图教学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化繁为简。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又以人们容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大脑,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离开了地图的地理学习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理学习。从事多年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看到了学生学习地理的难点所在,不明白地图的作用,在自主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是脱离地图的看书,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没有读图、析图、理解的意识,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成绩不够理想,令许多同学感到学习地理困难,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摆脱学生的学习困境,首先应交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特别是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为此,我把“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作为我的教研课题。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过几年的地理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信心。所以,学生对地图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智力因素也占一方面,但在智力相同的条件下,读图能力较强的学生,他的地理成绩就比读图能力差的学生好,而且读图能力强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准确、扎实、永久。
我们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了解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更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
学习地理,地图不但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所以说,地图与地理学是分不开的,它不是简单的学习工具,而是构成地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理教材文字内容最好的说明和补充,是对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事象的扩展显示。地图给人的特殊感受,在很多方面优越于自然语言,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那可是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没有一节课能离开地图教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课的核心内容。我认为地理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地图教学的恰到好处。
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不能把所学地理事物和知识用地理图像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空间分布的概念。因此,在地理图像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地理图像是特别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按教材要求充分用好图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从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而这一些内容的呈现就必须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图,看一下我们的教材教辅以及各种试卷,各种图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因此,各种形式的考试,也都趋向于要求学生具备异性的从图像系统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可以说,能否学好地理,就看是否会读图,是否能从图中获取相关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图题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没有养成好的读图习惯,没有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
一、培养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1、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的综合运用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地理,是地图和理论的结合。我们研究地图的综合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技能,通过看图、读图、绘图等直观、形象、可操作的活动促进地理教学的迅速提高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愿我们都能够以次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真正的素质教育为己任,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会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养成从地图上获得信息的习惯。通过阅读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理解、想像、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会读图就成为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读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
2、学情分析:随着世界交往日益密切以及传媒的发展,初中学生对于中国和世界的了解愈来愈多,据统计我校有将近70%的初一学生去过国内或者国外的一些地方观光旅游,有90%的学生对中外的时事热点地区都很感兴趣,可他们中有90%的学生从来没有在地图上查找自己曾经去过或自己感兴趣的时事热点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地图不了解,不知道怎样使用地图。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语言”,是中学地理课堂中最常用的工具,在地理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在小学没有读图的基础,进入初中以后,对地理课程中出现的地图感到无从下手。
初中生对于图表有陌生感,很多学生拿到图表之后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图表繁杂的表现形式和数字经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初中生普看图的通病。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图。比如教导学生在拿到地图的时候先看图表名称,了解图表所要展示的内容。在这基础之上,利用地图三要素找到图表中重要的地理事物,明确他们的性质和概念,对他们进行分类。再结合所学知识把图表中的事物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文字化概括,最后依靠文字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这种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让学生面对地图的时候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让其明白了自己拿到地图后,该干什么,该想什么,该做什么。
3、课标
从地理课标来看: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地理图表的技能”是新《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索和总结出一系列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可操作的有效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读图,喜欢读图,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地理图象系统是地理课本的两大内容之一,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图象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由此可见,地图和地理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地理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用的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地图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具有信息载负的功能。通过地图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及总结能力等,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
4、历年试卷
从地理学科的各种测试来看,也非常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综合这些年的测试,发现虽然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但效果很不理想,导致读图填图题十分严重,也是很多年来地理成绩一直不高的主要原因。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就是地理教学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图,使学生即使在手头没地图的情况下也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己需要的地图,形成科学的地图形象。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因此,考生读图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
提高读图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兴趣
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会到会,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兴趣来引导。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引言,如在学习经纬网时,我这样设计引言:在茫茫的大海中,惊涛骇浪,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突然遇难,船身正缓缓地下沉,轮船如何用无线电向陆地上报告遇难的地点呢?陆地上派去的船只又如何找到遇难的轮船呢?我们学习好经纬网知识后,就能做好这件事情。激起了了学习经纬网的兴趣。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培养读图兴趣 诱导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和“乐”指的就是兴趣。学习活动是一项紧张、艰苦而枯燥的活动。因此,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刺激物新颖、强烈、多变,能引起学生长时间的兴趣和注意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我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中国的形状象什么,是否能够找出我们的家乡——威海。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学完“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后,我出示了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野炊的地点和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学生兴致高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而只有学生自愿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每当初中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我都不按教材的内容上课。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面对色彩斑斓的地图册,学生既兴奋也好奇,我趁势对学生说:“这就是地理课,本学期开始我们就是要学会看它,描它,画它,弄熟这本东西我们的地理课就非常棒了。”而后教会学生看地图的基本方法认识一些基本图例。在第一堂课上学生靠自己的努力明白了地球上水比陆地多、所有与水体有关的都用蓝色来表示等。从此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使之产生兴趣。
(a)贴近生活
(b)多媒体(电子白板)在条件比较好、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在理解公转和自转的同时,要知道产生的过程及结果是什么,这既是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更是本知识点的基础。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变化过程,配以动态演示,使地球的运动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地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中,我运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给学生呈现地图,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分析地图,调动了同学们的
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我力求把教学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把“东西半球图”制作成flash动画,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
1、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步骤
怎样阅读地图呢?七年级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都会学生阅读地图。
首先,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地图。
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并适时板书,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读图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每一幅地图,尤其是最先接触的地图,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阅读,读图顺序通常是:(1)阅读标题,弄清楚这是一幅关于哪方面的地图;(2)阅读图例和注记,明确各种符号的意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地区、路线、事物等,可能会在地图上被特别的标记并在图例中有显示。例如要在图中找铁路,你可以根据图例找到铁路的符号,然后很快就可以在图中找到铁路的位置了;(3)了解地图上的信息并思考你所学到的知识,分析你从这幅地图上了解了哪些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可能就是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不同的地图读图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无论怎么读图,总要有序。
○
1、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
2、明确要素,引导读图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3、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让学生掌握阅读地图的步骤
众所周知,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他们付出长期不懈的正确训练。选择一种恰当的读图、用图步骤,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循序渐进地培养,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常用步骤:①、读地图名称,明确地图表示内容。②读图例、注记,获取准确信息。③精读地图,培养实际应用能力。④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素质。
二、掌握读图方法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循序渐进的教给阅读地图的基本方法。首先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这是读图的根本。在讲“地图”一节中,对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潮行了深入的学习,并结合具体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让学生总结读图的基本要领;其次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图。比如在学习某一地理区域的位置时,可分别引领学生按照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进行读图;再次要适当变换读图的角度。在学习“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时,引领学生分别找出赤道、回归线、南北极圈穿过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这样换角度看图,能进一步加印象。最后读图时还要深刻理解图中的基本原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时,要让学生理解在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就能迎对任何等高线地形图,告诉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一
常用地理读图方法有 1程序读图法
先看一个故事:曾有一位年轻的非地理专业老师,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张老师,在东南亚的地图上怎么找不到新加坡这个国家?我说新加坡是东南亚的国家,没错,你正在找的地图是东南亚的什么地图?是东南亚政区图吗?她说“我找的是东南亚的地形图”。------经常运用程序读图法可以告知学生什么地图才能找到需要的地理事物或地理信息。
怎样运用程序法阅读地图?一般分三步走:一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此图表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与老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更突出了从图表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图片分散到各章节中,且图片大量增加,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表标题,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二看图表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三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1、教师的示范读图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技能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中的读图,教师应边读边指图上相应位置,这是提高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读图技能的第一步。并在指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指出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指城市工矿点时,除了要指出它们所在区域的方位以及附近城市工矿点的位置关系,还可把它们放在交通线上来认识;指铁路时可指出沿途交汇的主要干线;指河流时,结合指出它所流经的区域;指某一区域时,可结合指出本区域范围的主要河流与铁路干线等等。指出有关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关系中认识所指对象,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较为深刻地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
(2)有意识地将一些近似概念进行比较,通过指图加以区别。例如南极、南极圈、南极洲与南寒带等一组近似的概念,仅靠叙述讲解,将事倍功半,如能通过在地图上指点(南极),在指线(南极圈),指一个不规则的大陆(南极洲),指一个圆面(南寒带)等形象化的动作,而加以区别,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读图方法:
描述法读图:在阅读各类地图时,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和说明。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如通过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理范围以及各种相对位置的描述,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有清晰的印象。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对地图上的直观印象进行各种位置的抽象概括,最终能够自己用简要的特征来描述具体的位置。如“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通过读图完成“活动”,大部分学生能真正掌握亚洲的基础知识,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等,并能运用地图描述其它大洲的地理位置。
2、对应法读图: 对应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地理形象、图例注记的知觉感应能力,也有助于发展想象力。多图对应可以通过多张地图的叠置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特别是在因果联系方面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如七年级(上)P38的活动,“东非大裂谷”和“红海的形成示意”图叠加对应阅读,及“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2.23、“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叠加对应阅读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板块的运动及成因了。
3、分析法读图: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来说,更为重要,也更难掌握。如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时,我们要求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等分析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结合这个分析结果以及地图上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众多要素去理解分布规律的成因。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学生轻松理解了抽象的理论,也使他们在“世界的气候”一节中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去理解和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及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张以上的同类地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更是一种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特征的好方法。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包括能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会进行比例尺的换算、会使用图例等。读图能力还包括更深层次的意义,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主要是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多用。不少教材都给出了读图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图指导来合理的安排学生的活动,多让学生自己从地图上查找地理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会化解图像的难点,进行精炼和分层次展现,对现有图像进行深化。可对图进行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而易见,直接分析即可,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
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通过读图的训练应该提高获取图象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我看到这个图,我就知道我要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来帮助我答题,也就是说首先你了解图形的特点,比如说降水量的图,等温线图,或者分布图、统计图,他们都是反映不同的地理要素和地理信息的,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所以你要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从这个图当中我能获得哪些信息,怎么获得。再有,你要会识别他是常见的图例和注记。有些同学经常考完了之后,老师讲题的时候他就说,老师我都没有看到这个图上的信息,那就说他在读图的时候,没有一些读图的最基本的步骤,应该按照读图的步骤和路子去解读信息,要能够看懂图象反映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这是第一个要能够会获取图象的信息。
(2)我们在读这个图之后,有些我们需要学生有再现地理事物的能力,实际上现在我们说高考题,通过这个图来考你,有时候是图上给你很少的信息,其他的信息是需要你把你头脑当中记忆的那些图象的信息,在这幅图当中再现出来,增加你答题的条件,这样才能解答这个问题,所以这就需要你要记忆。关于区域图,你要能够在经纬网再现这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布的特点,这时候才能够帮助你解题。对于一些光照图,还要有还原图形的能力。
(3)要有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能力。我们既然能够从这个图当中读到了这个信息,然后还要能够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相互的关系,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来解答题目的问题,所以,要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
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1、培养学生在读图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中的形象,直观的材料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可能,但现实问题是许多学生惯于“师问生答”的做法,提问意识薄弱,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的活动营造合适的空间,引导他们通过读图养成思考问题习惯。例如,在“法国的农业”一节的教学中,我从法国葡萄酒、席卷全球的疯牛病引入,说明法国农业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接着又因势利导提出,“假如你是法国农民,你会在法国的什么地区去养牛、种葡萄、种小麦呢?”并让学生在空白图中画出主要的分布地区。这时有的学生翻开法国的地形图,有的学生在阅读气候图,有的学生向我提出种葡萄需要什么条件呢?种小麦、养牛呢?当学生的作业结束后,又都急不可待地仔细观察《法国农作物和养牛业的分布图》,“我画的怎么和它不一样?”“为什么这样?”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一位学生提出养牛业分布在法国西北部.是因为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全年降水均匀,牧草旺盛,但从图中来看,为什么在中央高原可以养牛?另一位学生提出法国北部——巴黎盆地可以种小麦,足以表现出该地区由受海洋性气候控制逐步过渡到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为什么法国南部也可以种小麦?还有—些学生对教材上的地图提出质疑,波尔多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可是并没有葡萄种植的标记,为什么?是不是画错了,由于教师创设了对照地图比较学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读图的兴趣,不仅了解到法国农业产品的分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在用图中注意了地图中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能够合情合理的推测、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图信息的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来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各种地理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地作用于地理事物。尤其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就更加明显,地形归地形讲述、河流是河流、农业是农业,井水不犯河水,界限分明。地图的功能也被局限在为获得某种特定的陈述性的知识服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用了对教材进行梳理,打破知识的条块分割,建立了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转变,学生掌握的是有用知识,而地图是掌握有用知识的中介,是架构问题解决的桥梁,它更加注重的是在“用地图”中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例如,在“俄罗斯农业”一节教学中,对于世界第一大国,学生并不陌生,比较熟知的包括军事强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等。所以当我出示了有关俄罗斯每年进口的一些粮食产品的数据后,学生的直接反应是觉得这似乎不可能,面积这么大怎么还需要进口粮食,是因为人太多也不见得,1.5亿人口相对于我国是小巫见大巫,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一片兴趣盎然中,同学查阅各种地图资
料,进行讨论分析.查阅了”俄罗斯的地形分布图”,主要的平原有东欧平原,西西伯里亚平原,得出它的平原面积广大,不是影响俄罗斯的农业较低水平的原因.接着查阅政区图,可以看到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处北纬60度以北,气候比较寒冷,地理位置是一个关键因素,进一步又查阅了气候分布图,在了解了俄罗斯的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后,认为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光热资源不足,是影响俄罗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原因。但地处欧洲南部的地区除外,因为该区域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控制,纬度较低,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又由东欧平原组成,有利于耕地的培育。但为什么在这一地区中,没有形成一个精细的农业带反而需要进口粮食呢?同学们依然感觉很困惑。进一步分析,认为自然条件只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一个方面,其它如农民的人口素质、机械化程度、科技水平等问题的存在,也可能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突破了常规的图文对照中理解教材内容的做法,而且在学生主动、发现式学习中,不断地获取俄罗斯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等各种睦图的信息,在判断、分析、理解中构建了活生生的地图,体会了运用地图的快乐
3、学会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糸,这种联糸可以用一幅地图或多幅地图来反映其逻辑关糸。因此,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比较分析,是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得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再用一幅“中国地形图”对比阅读,就可以看出地形对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影响。同理,还可以看出地形与河流、地形与城市的关糸。
养学生运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用图的核心所在:①提高学生用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如:学到地理上五带分布时,将比较繁杂的文字叙述简化浓缩在图上,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②教会学生用图解释地理原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如:运用《地球公转图》分析地球的四季变化。③运用图像所提供的知识解“题”。如:叙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就运用《我国冬季气温分布图》得出我国越往北气温越低的变化规律。④运用图像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根据《气象图》了解天气状况,根据《交通图》、《旅游图》了解道路出行、景点状况
4、绘图
绘图是对读图的提高和再创造,是提高学生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绘图时,学生会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不断产生各种疑问。在课后开设地图制作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情况,布置小组成员绘制本节课的地理知识图,如:中国及世界区域地图轮廓的描绘、中国及世界的气候、地形等简易地图绘制。制作的地图要从易到、敢于取舍,要选择合适的绘图内容,突出重点,如:经纬网图、世界海陆轮廓图等。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如绘图的步骤、方法技巧、图的中心内容等,并要及时评判,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建立激励机制,如根据绘图质量评审等级,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及举办优秀绘图作业展览等,以此来激发学习绘图的积极性。-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各种图形画图的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使学生养成自己画图的习惯,最终让地图表象、各种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灵地图进行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边讲边画,化静为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做到师生双边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动觉记忆,使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地理知识。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老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如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我要求学生画日照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对气候的形成、分布、特征的分析一定要落实到区域图上,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读图,还要能分析图,以至能绘制气候分布简图。
绘制一幅图,其价值抵得上读十幅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各种信息来绘制不同类型的图表,如坐标图、等值线图、饼状图等,会制作的话基本也会看了。学生在学会了基本制图方法之后,也要经常自觉从地理素材中提取信息进行制图,并加以分析。
当图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可通过填充图册练习填图,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以巩固所学,接着教师在黑板或多媒体课件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纸上模仿并独立填图,最后通过投影展示效果,通过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学生填图是大脑对已有的地理事物、地理信息进行再现的过程,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技能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填充图册,让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有印象的情况下进一步熟练掌握图上信息。通过对地理填充图册的运用,学生将大脑中已有的地理图像进行分析、记忆,并动手填图,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记图能力。
利用填充图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对地名及位置的记忆,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助于理解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填绘地图的能力。它是将地理知识通过教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有效手段。
填充图练习要求学生在熟悉地图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默填,故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看图例、明确地理事物的地图表示;再结合《地图册》和课本插图复习有关课文,熟悉填绘对象的名称、位置、范围和分布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填图作业,防止盲目乱填,或不假思索地机械抄图,力求所填内容正确、位置准确,把填图练习真正作为学生巩固所学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
规范化的填图练习是培养学生绘图技能的好办法,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方法:注记的写法要求字体端正、大小匀称、排列整齐,用大小不同的字体反映地理事物的级别、主次,使全图注记层次分明、易读易记。地理要素符号的描绘要规范统一,以课本图例为依据。此外,安排填图时内容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简单的填空、填图到复杂的绘图、析图都是如此,且还要求能够利用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掌握绘图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填图习惯,提高填绘地图的能力。
填图是地图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思考、眼看、手绘,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不仅记住了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也培养了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这里我们就可以利用《地理填充图册》,边讲、边看、边填、边画,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消化理解。
地理绘图、绘画等是表达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技能。即使面对当今现代教育手段多样化、信息化的形势,传统的识图、绘图在教与学过程中仍是很重要的,也就成为活动课程的重要题材。因此,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些画图活动,并且在实施这些活动过程中则要求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地理现象演示和实验。动脑是让学生回忆和想象,通常采用空间漫游法,让学生回想和再现观察的地理现象,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图像。动手也就是手绘草图,通过绘草图的方式来巩固观察和识记的结果,以达到精确化程度。实践表明,学生对观察内容掌握了多少、准确与否,绘一幅草图就一目了然,十分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动口就是评图,学生通过互评和师评来评价自己所画的图。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时,教师利用媒体或者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运动,然后,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回忆刚才演示情景,并思考如何将立体图像变成平面图像。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绘草图。最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点拔和总结。
一、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
要学会读图、用图,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图表语言,明确有关概念。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所以只有讲清各种符号的地理意义,才能使学生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准确而迅速地找出它们的分布概况,相互联系等。同时,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在观察每一幅地图时,应注意先看清图名,知道地图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再阅读图例注记和比例尺,知道地图的表现方法;最后,要深入到地图内部,关注具体的内容和信息,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读图效率。
二、诱导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多看地图,培养学生经常读图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地图是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地图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作指导,通过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读图来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板图板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课下让学生做拼图游戏等,同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强读图训练,强化读图能力
阅读地图不仅要看清地图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 , 更重要的是探究和发现隐藏在地图语言背后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不仅要静态地看清地理事物的位置、特点,而且要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两种维度中的变化趋势。这样就充分挖掘了地图语言概括的丰富的内涵。因此应不断强化读图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使用地图的能力,使地理知识和读图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板图、图片的讲解和练习,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并且能避免死记硬背,达到了练中学,学中练的目的目的。地图语言和文字语言比较,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既可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又能表示地理事物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在传达地理信息方面的作用是文字所无法取代,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看懂地图,进一步分析地图,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教师也可用多图并用的指导和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样能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找出各种地理对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在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图,提高对各种地图的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技能,反复练习,最终解决问题。教学本身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技能,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培养绘图能力,提高用图水平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引导学生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目前地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绘图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学生在看、画、听的过程中,思想集中,提高了绘图能力,记忆效果好,知识巩固率高。
二、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理图像的种类很多:(1)地图:包括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资源图、水文图等,可以说是地理的灵魂;(2)剖面图:包括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等;(3)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图等(4)地理原理图:地球自传图、地球公转图、温室效应图等(5)地理模式图:太阳系模式图、洋流模式图、大气运动模式图等;(6)地理统计图:柱状、曲线、折线、扇形统计图等;(7)景观图: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等;(8)漫画图:一般以人口、资源、环境等为主题,提醒人们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等。
四、图文转换,提高综合析图能力
文字和图像都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图文结合,据文识图,据图识文,相互释义,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技巧,也是近年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文转图:教材中,为阐述某一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原因、结果、影响等,论述详尽,却有失精当,对学生的记忆带来困难。如果能提纲携领,取其精要,把复杂繁琐的内容转换为图表形式,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地球公转运动中关于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文字内容很多,可把这些文字内容转化到下面的图像中:
第三篇:英语组微型课题方案
七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
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笔头交际能力是整个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新课标”中对七年级学生“写”的要求是:能正
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使用简单的图标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参照范例写出和回复简单的问候的邀请,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
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适应现代生活的实
际需要,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写作能力。初中英语写作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也是令我们老师和学
生最头痛的一项教学内容。近几年来,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
知识非常薄弱,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特别是写起作文来更
是无从下手。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期末阅卷工作中发现,绝大多
数学生在完成书面表达这一题的时候,要么不写,要么乱写几句,或者
只是把一些单词或短语写出,却不能组成通顺的句子。甚至有的学生
干脆将考试卷上的阅读材料摘抄一通等。我认为出现这一现状是由于
学生平时没有进行很好的写作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且
很多学生不重视写作思路的酝酿,提笔就写,所以尽管他们也在写作,但是仍然存在词汇贫乏,时态滥用,搭配不当,语法不通,信息不全,条理紊乱等诸多问题,绝大部分同学写出来的作文根本就无法阅读。
因此我们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激
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据此,我们想研究一下初中阶段七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与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大量的研究,针对七年级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存在的心理状态、写作技能训练方法、以及老师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探讨。最终了解七年级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理清七年级学生英语写作的内容,掌握指导七年级学生英语写作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有效地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并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课题核心概念:写作方法、写作步骤、策略、技能、语言运用能力。
问题分析:
1.学生写英文作文时存在畏惧心理。大部分的学生一想到英文写作就害怕;一见到英语作文就不知从哪里写,存在畏惧心理,对写英语作文缺乏足够的信心。
2.学生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写作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少,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连贯性,条理性,语法和词汇错误漏洞百出。
3.有的教师片面地强调抓知识点的训练,没有重视英语写作的训练,用于英语写作训练的时间较少,对英语写作训练缺乏有效的指导措施和方法。还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英语作文时只注重语句的错误,评讲写作也是草草完成,而忽视对学生写作技能的指导。这样导
致学生的写作水平老是提不高,每次的考试写作只能达到3-5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对英语写作的热情,老师也由于学生进步缓慢而失望,从而使英语的写作教学陷入困境。
4.中西方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差异也给学生写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都是按照中文的思路进行英文组句、写作。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七年级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七年级学生写作时的心理状态。
通过问卷调查,整理出培养七年级学生英语写作兴趣的方
法,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2.初中英语的写作方法。
研究七年级学生有效的写作方法。研究七年级学生英语的写作技能。
3.七年级学生英语的写作技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有利于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
4.实施和提高七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老师在培养七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方面的有效措施和方
法,真正能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培养他们的写作习惯,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5.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老师指导,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英语语言习惯,以利于英文写作。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通过在书籍和网络中收集、整理和学习有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以认真总结,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形成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法。采用与学生谈话、问卷、检测等形式,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及发展情况,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3.案例研究法。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从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课堂组织形式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去探讨适合学生的写作方法。
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现的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上升的过程,为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本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要遵照“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要求,提高研究的实效。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从2013年3月----2013年10月八个月时间完成,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3月:主要任务是组织课题组成员广泛收集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信息及成果。研讨我校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内容,了解学生写作现状,组织学情调查并
且了解学生对学习英语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建议,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9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各实验老师按计划进行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先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一些常用的英语写作方法,探索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对教学中活动进行讨论和反思,吸取活动中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其次,还要求互相听课,集体评课,集体反思,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改进措施,并做好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 10月主要任务是经验总结。进一步归纳和提升这几月来的研究成果,将总结提炼出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验证和完善,整理好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重点阅读有关初中生写作方面的书籍,做好批注,整理好读书笔记。
具体读书时间安排:
书目阅读时间
《英语新课程标准》2013.3
《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2013.4--8
七、预期研究成果
1.了解七年级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
2.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有效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3.有效地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最后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过程。
最终研究成果将以研究报告,论文集,反思集等形式出现。
八、课题组成员
冯碧霞汪明洋胡黄杰张玉莲
英语课题组2013.3
第四篇:历史组微型课题研究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组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启发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从而促进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与概括,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但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常常会走向一些误区。比如:
1、课堂提问内容上的误区:
(1)提问内容缺乏科学性,学生理解出现歧义;
(2)提问内容缺乏启发性,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3)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4)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梯度,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
(5)提问内容针对性不强,过于笼统,使学生把握不准思考、回答的方向;
(6)提出的问题枯燥乏味,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7)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相距较远,偏离了主题。
2、课堂提问方式上的误区:
(1)提问时缺乏循序性,不能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入远、由简到繁的原则。
(2)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3)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
3、课堂提问对象选择上的误区:
(1)选择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
(2)选择提问对象带有惩罚性。
4、课堂提问结果评价上的误区:
(1)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
(2)对学生的回答鼓励不足。
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历史组决定将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为研究课题,切实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将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校现阶段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2.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精心设计。
3、有没有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4、提问技巧、时机掌握如何,难度是否适宜。
5、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积累总结好的经验。
二、具体的研究计划及研究方法:
总的策略
1、案例分析:收集多个课堂提问案例并进行整理和具体分析,总结出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及不足
2、文献法: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方法及策略。
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10月)
1、确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设计案例收集量化表。
第二阶段:收集案例、研究分析阶段(2011年10月——12月)
1、听课收集案例,做好量化记录
2、进行案例分析
3、文献收集分析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2月——1月)
1、对前期研究进行总结
2、撰写结题报告。
三、成果展望
1、主件:《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附件:(1)、撰写相关论文;
(2)、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3)、我校历史课堂中提问案例的量化统计数据。
2、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在科组内进行试验推广,并加以改进与完善。在全校进行交流推广,以期对我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第五篇:微型课题阶段性总结
微课题第一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指导学生有效自学》课题在于通过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构建出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程序、方法和技巧,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引导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意愿,进而转变学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自学,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本课题自确立以来,第一学期的工作已顺利完成。现总结如下:
一、阶段研究目标
1、学习有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目标
2、调查分析当前学生自学的现状和成因
3、初步形成学指学有效自学的策略
二、具体工作
围绕这些目标我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调查分析、现状成因
为了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我首先从问题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在数学中自学的各种情况,找到了学生自学低放的成因。
成因一:学生对课前自学有畏难情绪。学生往往觉得自学要比直接听老师讲费力、费时间,再加上以往养成了老师讲的习惯,由此产生畏难情绪。
成因二:家长对学生自学不能提供有效指导,甚至有排斥态度,家长受自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就应该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多练习,忽略了孩子有效自学对思维的发展,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没有家长支持,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影响。
成因三:自学活动缺少评价机制,多数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自学,而自学效果如何,缺乏一定的检查监督和适当评价。导致有效自学成为一句空话。
2、初步形成指导学生有效自学的策略
策略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学生切身体验“数学”就在身边,进而形成主动探索的欲望。用置疑的方法引入,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渗透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能够灵活的选择适当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现实化的情境亦或童话故事,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如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进而,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尽管数学内容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
策略二:互动学习,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能充分利用学生个体间不断碰撞的智慧火花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思考、讨论代替不必要的分析、讲解,集思广益,通过各种意见的交锋,促进思维灵感的产生。
老师提出问题,为学生预留自主探索的空间,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在生生互动,互相启发的基础上,解决了问题,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往往由于解法的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就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向,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往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或者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许多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安排观察与思考的环节,充分挖掘知识间的联系与矛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体味数学之间的链接关系,以激起学生自主探索规律的热情。
策略三: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小组成员在组内合作操作,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地。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需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时机和方式。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能让学生操作的、总结的、发现的,决不由教师越疱代俎。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于是他就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讨论的效率,形成自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