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用教学资源解难题 演讲稿 王燕芬
我用教学资源解难题的心得体会
王燕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探讨如何使用教学资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的工作经验非常少,只有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和正式参加工作的这一个多月,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无法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重难点,有效地解决课文中的难题。学校班班通的建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我们解决难题提供了很多便利。
那么该如何利用教学资源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呢?接下来我谈谈我自己根据几个月的教学经历得到的一些理解。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利用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备好课,准确把握重难点。
在备课时,我先认真钻研教材,确定一篇课文的重难点,然后参考教学资源,做好教案和课件。比如我经常运用的教学资源有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堂堂网、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度文库、语文备课大师等等。我们以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散步》为例,在语文备课大师里,教案、导学案总共有30个,课件有35个,还有说课稿、教材全解、教学实录、教学录像、音频朗读、课后阅读练习等教学资源,在百度文库里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也是应有尽有。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备课。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重难点
1、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
我们一起来看案例1,《春》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重难点: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欣赏文章语言美,体味作者思想感情。在《春》这篇课文中,作者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对于课文所描绘的春景图,学生难以想象那样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我借助图片、录音、影视等合而为一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感受春天,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首先,借图画想像。我先出示春草的一些图片,让学生理解春草的生命力顽强和长势旺盛的特点。其次,借音乐想象。我让学生在图片欣赏之余配乐朗读,使学生边听边读,随着乐声到了好像看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借影视想象。这样,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感知教材,显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的感情行到了升华。
3、在写作课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启发学生灵感。案列2:《童年趣事》
重点:选好材料。要求所写的事情既有趣又新颖。难点: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为了解决第一个重点,我选取了一组反映童年趣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维。在突破写具体这个难点上,我运用了比较教学法。解决方法:比较阅读,归纳写具体的要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4、应用多媒体,解决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难点。案例3:使至塞上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难点:体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朗诵。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作为示范。另一方面,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很多诗歌的意境学生根本就想象不出来。应用多媒体可创设意境,帮助学生想象,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时,对于重难点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于是,我采用了一组图片,帮助学生再现情境。
总之,利用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跟各位老师一起探索,一起进步!
第二篇:我用信息技术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难题
我用信息技术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难题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有效调剂学生的学习“胃口”,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柳树醒了》这一课时,课文琅琅上口,很受孩子们喜欢。但由于诗歌每段的形式是一样的,学生背诵起来时很容易记混。严重影响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怎么办呢?于是,我启发学生想象,在寒冷的冬天里,柳树跟青蛙、刺猬等动物一样,一直在睡觉,春天来了,她还没有醒来,春雷要把她喊醒了,课件出示:天空春雷一声响,地下一棵棵柳树摇了摇身子就醒了。醒来的小柳树,直起身子,伸了个懒腰。现在她还是有点懒懒的,不想动,加上睡了一个冬天,身上脏兮兮的,大家说应该怎么办呀?对呀,该给柳树洗个澡了,这个任务交给谁呢?春雨。(课件出示:春雨沙沙,给柳树洗澡。)洗完了澡的小柳树会有什么感觉呢?(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洗澡的感觉。)(舒服,皮肤变细。)(课件出示:柳枝渐渐吐绿,向下垂。)柳树的枝条变软。柳树洗完了澡,头发还湿湿的,感冒了怎么办?吹风,这次任务轮到谁来完成了?春风,(做个梳头的动作)这么轻轻地梳梳啊,柳梢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春风吹动柳枝,柳枝飘荡,小柳梢,绿了。)哎哟,这回小柳树可精神了,引来了小燕子在她的秀发上飞来飞去捉迷藏了,这么藏着藏着,小柳絮就飞起来了,理解“柳絮”:(课件出示:一双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柳树上沾满上面结满有白色绒毛的种子,绒毛随风飞散。)最后,柳树高兴地跟小朋友们玩耍,我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长高了。这样一引导,学生顿时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很快他们就把课文给背下来了。
2、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气氛,体验美感:今年春季较寒冷,学生的户外活动相对以前来说减少了一些,因此,他们对春天的感受也较肤浅,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教《识字1》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体会春天的无限美好。于是我在预备钟响起,我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给学生营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融合的氛围,然后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歌曲?你们认为春天在哪里呢?多媒体出示学生在生活中拍摄到的景象,并通过课件彩色的画面、生动的动画、逼真的音响效果,让学生进入一个形象、彩色缤纷、景色各异的春天,这时学生学习情绪一下高涨,我问学生:这些景色美吗?(美)美在哪里?能不能用上几个词语来形容呢?(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看看课文中还有那些词语能准确概括画面景色的特点。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就会努力地寻找出答案。之后,电脑大屏幕出示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等。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又问,大自然如此美丽,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你们心情怎么样啊?(高兴)老师和你们一样,也么很高兴。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春天吧。(老师引读:春天来了——学生表演读、声情并茂地诵读:万物复苏,柳暗花红„„)整堂课,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学生始终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3、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点、难点。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他们的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信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例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我还没开始教这课时,就听其他老师说这课挺不好上的。也是啊,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邓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难以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于是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先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课文,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邓小平爷爷的介绍。上课时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邓爷爷的了解,没想到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说邓爷爷是国家领导人,工作那么忙还要亲自去植树。有的说,邓爷爷86岁了,植树起来还那么认真,从选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到填土到把树苗扶正,每一步都是那么用心。有的说邓邓那么认真是为了绿化环境,保护大自然。有的说我们也要向邓爷爷学习,学习他植树造林,爱护环境。在同学们的谈话中,课文的重点难点之一就基本上得以突破了。在总结课文时,我又说邓小平爷爷用改革开放的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81岁高龄的他,亲手栽下柏树,用实际行动告诉同学们要热爱祖国,绿化祖国。(放《春天的故事》视频),这时,学生对理解邓爷爷植树的心愿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们都纷纷表示要爱护大自然,要美化大自然,多种植花草树木。
4、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动态情境,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孩子,受个性和环境的影响,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性格外向,能说会道,落落大方;有的沉默少语,胆怯害羞。这样,整个班级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均衡,如果在语言活动中没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只有几张静态的图片等简单的教具,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孩子的语言。为此,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一个非常丰富的动态语言环境,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如教学《春雨的色彩》时,重点训练让孩子们学会各种小鸟们说的话(也就是它们各自对春雨的认识),从而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句子比较长,内容比较复杂,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把教学内容制作成了课件,课堂上,孩子们被这些会飞的,能说话的美丽的小鸟给吸引住了——身披黄色外衣,头顶红色翎毛的小黄莺、雪白羽毛的小鸽子、乌黑油亮的小燕子„„小鸟们一起飞到了屋檐下,叽叽喳喳地争论。孩子们根据这个场景,学说小鸟们的话。他们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就连平时寡言少语的孩子也都积极举手发言,争先恐后地回答,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活动之中。信息技术用于语言活动中,一方面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群体的语言向积极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篇:我用信息技术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最终版)
我用信息技术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难题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有效调剂学生的学习“胃口”,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气氛,体验美感:今年冬季较寒冷,学生的户外活动相对以前来说减少了一些,因此,他们对冬天的外景的感受也较肤浅,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体会冬天的情景。于是我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的图片,给学生营造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融合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感受。
3、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点、难点。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他们的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信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4、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动态情境,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学生由于基础原因,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性格外向,能说会道,落落大方;有的沉默少语,胆怯害羞。这样,整个班级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均衡,如果在语言活动中没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只有几张静态的图片等简单的教具,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孩子的语言。为此,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一个非常丰富的动态语言环境,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如教学《谈生命》时,重点训练让学生们各自对春水的认识,从而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句子比较长,内容比较复杂,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把教学内容制作成了课件,课堂上,学生们根据场景,回答问题。他们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就连平时寡言少语的孩子也都积极举手发言,争先恐后地回答。信息技术用于语言活动中,一方面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群体的语言向积极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比赛教学设计 江山实验中学:王彦才)
我用残损的手掌
江山实验中学:王彦才
一、导入语
非常羡慕我们的同学生长在风景如画的浙江,这里有美丽的西湖,俊秀的江郎山。我来自吉林,那里有灵秀的长白山„„祖国各地都有无限大好河山,正可谓风景如画。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大江南北,塞外关内„„(显示图片)看了刚才的图片,同学们有何感受?(生谈感受)对于这些,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戴望舒有着更深切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残损的手掌》。
二、初步感知
1、听范读,倾听诗人灵魂深处的声音。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你觉得刚才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可以借鉴一下;不好的地方请同学们改进。
三、文本探究
1、同学们看诗的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为一个句子,有什么问题?(明确:不完整)
请同学们结合诗的内容,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我用残损的手掌做什么? {明确:摸索广大的土地,轻抚辽远的一角}
2、“摸索”是什么意思?(明确:用触觉去探索)诗人为什么用“摸索”这个词呢?(屏幕显示文章背景)
诗人是真用手掌摸索吗?(明确:诗人身在牢笼,是在想象,是用心灵的手掌摸索祖国大地)
3、自由朗读前半部分,找找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又在上面寄托了什么感情?边朗读边在书上勾画批注。
(明确:摸索到“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因为这些地方都已被侵略、蹂躏,都沾了血和灰,所以作者是非常痛苦、悲愤的。)
4、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自己有没有读出这种感情?再自己读一读,提高一下朗读水平。(生用情读)我来听听同学们的朗读是不是有进步了,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生一读)你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请其他学生也来评价一下刚才同学的朗读。
5、戴望舒的这首诗写的优美、悲愤而深情,但是老师觉得作者写诗还不够凝练,不够简洁,我做了些修改,请同学们读一读,和原文比较一下,哪个更好?说说理由。(大屏幕显示修改后诗句)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一部分。同学们读得很有激情,但有时候换一种方式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这里哪些诗句不能用悲愤的语气来读,为什么?
诗人用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当摸索到那辽远的一角时,诗人的动作时“轻抚”,“轻抚”是怎样一个动作?哪位同学表演一下?“轻抚”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爱、亲切)
6、诗人“轻抚”哪里呢?(明确:那辽远的一角)那辽远的一角是哪里?请同学们结合前面介绍的背景思考一下。诗人轻抚辽远的一角时感觉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找出原文的诗句读一读。(明确: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明确:爱、亲切)它唤起了我们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受。
7、指名读,指导。
齐读,然我们温馨地、亲切地、轻轻地把它读出来。诗人为什么对那辽远的一角如此地依恋和亲切?
(明确: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能否说说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能否把你的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一生读、齐读)老师还要提醒大家,这首诗写于1942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解放区也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很多人对抗战失去了信心。但在侵略者黑暗潮湿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是怎样一种民族精神啊!请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带着爱、带着希望齐读17-26行。
四、课文小结
学习本诗,我们发现,本诗的情感显现出一种前后的对比:前半部分主要是冷色调的,低沉伤感;后半部分主要是暖色调的,高昂、憧憬。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
最后,让我们再次吟诵戴望舒的不朽之作《我用残损的手掌》,深切感受他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五、课后作业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对祖国或母亲的深情(如“思念”“爱”“感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