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借助信息技术以及加强教师实验素养等分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研究物质形态之间相互转化规律及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其教学特点要求基于实验观察的前提下获得规律,而实验正是物理学重要研究方法之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实验知识应用
物理演示实验,需要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不仅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且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严禁出现教师自导自演的状况.对于易于操作的实验,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演示;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完成操作.例如,在做“短路”实验时,虽然该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在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下,笔者尝试让学生完成这个实验.在通常情况下,邀请物理基础一般但胆子大的男生来完成.在实际操作中,电路短路后发出“砰”的一声,实验区硝烟弥漫、火花四溅,一些胆小的女生吓得蹲在地上,但是实验完成后,很多学生都兴致很高,希望自己也能参与一次.学生产生兴趣,便会细致观察与思考,从而不断产生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听讲,并且对安全用电知识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参与操作的演示实验与传统的教师自导自演的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培养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借助信息技术,拓展实验教学内容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辅助工具不断增加,为师生改进与加强物理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将多媒体设备应用到物理实验中,展示生动、形象、有趣的物理情景与物理现象,不仅能提高实验内容的有趣性与直观性,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愉快与轻松.例如,在讲“电学”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构建仿真实验室,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正确连接实物图及怎样做物理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快速判断电路图故障的能力.如,故意“忘记”断开电源,刻意将可变电阻调节到最小值,故意让灯泡烧坏,以种种“意外”情况,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笔者鼓励学生在家做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就像有趣的游戏,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这种趣味性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激情.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参与仿真实验,学生对电学的畏惧心理明显少于前几届学生,对电路故障分析这样的难点知识,也能快速完成分析任务.在实验教学中,笔者曾将学生的实验过程全程拍摄下来,并在班级中播放,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中的不足与成功,当学生看到自己或同学的实验都特别兴奋,都能对实验进行中肯的评价.又如,在讲“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科学、精准地完成模拟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与重点.在引导学生完成与凸透镜成像规律相关的实验之后,笔者让学生左右拉动课件内的蜡烛,详细观察像距、物距、像与物的大小变化情况,还引导学生上下拉动蜡烛并观察所成的像位置的变化情况.
三、加强教师实验素养优化实验教学评价
一般初中物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解多来自培训活动.可以说,良好的培训,能使教师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学校应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尤其要在培训中转变教师的传统思想观念,让其紧跟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脚步,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从而促进初中物理实验研究发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完成教材中比较耗时的物理电学演示实验,或利用自习课观察部分现象不明显的电学实验录像和模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从电学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及相关实验注意事项等进行预习,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教师要优化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从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等,反思实验教学.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全面了解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创新与变革实验教学方法与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验活动的机会与平台,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柏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的探讨[J].湖南中学物理,2010(1). 2.李传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作者:陈燕桃 单位:江苏启东市南苑中学 阅读次数:318人次
第二篇:初中物理典型错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典型错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摘要:研究发现初中物理学习中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因为:生活经验、错误干扰,先入为主、理解片面,脱离实际、纸上谈兵,思维定势,推理无据,照抄照搬公式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的相应策略是:采用“比较法”来加强对物理单位的感性认识,培养良好计算习惯,培养良好物理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尝试错误法,教师故意出错法。
关键字:初中物理 易犯错误 教学策略
一、背景
一方面他们的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半是青年,一半是儿童”的特点.加之不同的学生成长的步伐不同.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其思维依然缺乏严谨和全面.甚至表现出混乱。不入门.致使在学习当中出现这样那样不该出现的错误。下面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举例说明,以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或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够有所帮助。
究其原因除了与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外,最常见的还跟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因种种内在因素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学习障碍(思维错误)有密切关系.下面就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中的几种常见思维错误进行解析.二、初中物理学习中易犯错误 1 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干扰造成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多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有时各种知识间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相互干扰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观念,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但是概念不同于直觉,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如果日常经验对物理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作用,就会阻碍和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物理概念,这些因素是学生学习物理产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例如,鸡蛋撞石头的现象,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认为鸡蛋给石头的力比较小,而石头给鸡蛋的力很大。这与牛顿第三定律中相互作用力大小相同这一观点是相互矛盾的。再比如马拉车前进时,只看到车前进并不见马后退,当马停止用力时车也停下来,于是有的学生认为只有马对车有拉力的作用,而车对马没有拉力,并且认为受力作用的物体才运动或受力作用物体就必运动‘无疑,这些日常经验不加以正确认识,会对正确形成力的概念和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产生障碍.而已有知识的干扰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现为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或取代新概念和规律。如,受数学中求平均值的影响,物理中求平均速度也用(V1 + V2)/2的方法来计算等等。先入为主、理解片面造成错误
所谓“先人为主”,就是把先前已有的印象或观念当成是正确的,并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理倾向,不易改变原来的印象或不易耐心听取其他意见,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可见“先人为主”实际上是一种成见,这种成见在物理学习中导致的学习错误主要有:(1).表现为 机械记忆,片面理解物理概念.如书中说:“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有的学生由于“先人为主”的心理倾向,在理解时只注意了“运动”、“举高”、“使”等关键字,于是认为动能、重力势能只跟物体运动速度大小、被举高的高度有关,只要有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而忽视了物体质量、电路要闭合的因素,所以难怪有的学生说直升飞机在高空水平匀速飞行不断投掷救灾物资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不变.那种认为:“铁总比棉花重”,“合力一定大于分力”等也同属如此。
(2).表 现 为在学习某些概念和解决问题时张冠李戴.例如,学生常常将“做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做工”混淆不清;将“机械效率“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效率“混为一谈.在思考有关浮力问题时,总会不自觉地想到这类问题中的液体就是水,所以有学生会认为实心铅球投人液体中一定会下沉,无疑是把液体当作水看待了,如果是水银其结果会不一样.这实际上是因字音、字义相近和生活习惯影响所引起的一种“先人为主“性错误。
(3).错误地用公式中的数学关系来替代物理意义由于物理概念中绝大部分是相关的物理量,可以用公式定量表达,因而物理学中经常凭借数学的抽象来表述概念.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只从表述物理量的数学公式表面去看待问题,而忽视了物理本质,以致得出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学生根据P=m/V认为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与物质的体积成。3 脱离实际造成错误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注意分析实际情况,没搞清楚物理规律,只停留在公式和数字上.例如,2 kg木炭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有25%被50k g,25 ℃的水吸收,问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可升高多少摄氏度?很多学生根据Q,a=25% Q放,得△t=80℃,即水温可升高80℃。从解题过程表面分析并无过错,但结合实际再考虑会发现水的末温t=25℃+80℃=105℃是不可能的,因为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温升到100℃就沸腾了,故水温实际只能升高75℃,而不是80℃.显然,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只从纯数学角度注意了过程计算的正确性,而忽视了问题的隐含条件,脱离了实际情况以致造成结果错误.4 由思维定势致错
由于头脑中已形成的“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有些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注意审清题目,拿起题来一看就先想到和哪道例题或做过的题相似,然后就机械模仿乱套公式去做.殊不知每道题都有其具体条件,这样硬套常常会碰壁或有所失误.例如:有一个物体重4.5 N,体积为0.5 dm如果把这个物体投人水中,静止后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不少同学审题后会这样做:F浮 =P水gV排=1 000 k/ m'x9.8N/kgx0.5x10dm =4.9 N.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然是硬套例题,没有做到仔细审题,忽视重要细节所造成的.-
333问题中的“静止后”就是题中的关键性词语,只有首先确定该物体的状态(上浮、悬浮还是下沉),然后才可以综合考虑进行计算.5 推理无据想当然造成错误
学生往往根据直观知觉基础上的体验,根据以前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想当然地进行推断从而造成错误.例如,分析人乘坐汽车时的惯性现象,学生认为车忽然起动时,人向后倾斜,刹车时人向前倾斜,这些都是由于人的惯性,而车静止或匀速直线前进时人不会倾倒,人就没有惯性了。在学习内能概念时,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内能就越大,但当物体温度为0℃时,认为0意味着没有,故推断此时物体的内能为零,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6.不理解物理意义盲目照搬公式造成错误
记忆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死记硬背盲目照搬不可取,也行不通。
例如,(1)质量为0.6 kg的铝壶里装有2.5 kg100℃的水,若它们的温度降低了40℃,则水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很多学生错解为:Q =C水m水(t-to)=4.2x10'J/(kg℃)x2.5kgx(100℃-40℃)=6.3x10J;(2)一足球运动员用100N 的力踢足球,足球前进了10m远,则队员对足球做的功为多少?有的学生错解为W=FS=100Nx10m=1000 J。学生盲目地将100℃和10 m硬套公式计算,这就反映了某些学生学习时只注意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和概念,而不理解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是什么,似是而非,盲目照搬而造成错误.三、相应的教学策略:
1。采用“比较法”来加强对物理单位的感性认识。
有一类题目考察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感到茫然失措.无从下手。例如。
选择:(1)下列几种动物,其重可能是30N的是()A、一只鸽子B、一只老母鸡 C、一只成年羊D、一头老年(2)常见的热水瓶,其容积大约为()A、200ml B、20CL C、2L D、20ml 对于(1),学生对“牛顿”大小的感性认识不强,但是对“斤”都比较熟悉.而“斤”与“牛”之间又存在着关系.1斤:0.5千克。l千克对应于约10牛.所以1斤对应于5牛,那么30N就对应于6斤,显然应该选择B;对于(2),我们知道,实验室有一种烧杯,其容积是500ml,而一个暖瓶的容积大约为其4倍.即2L,故应选择C。在这里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注重实践.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方法,即采取把不熟悉的东西设法变成自己熟悉的东西.然后再以熟悉的东西为参照物,进行对比的方法。此法我认为非常行之有效。
2、掌握计算题的解题“学问”
对于计算题.最好采取步步为营.分步求解的方法。而不要图省事.把所有的物理过程5“杂烩”到一个式子中去。否则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出错.将会造成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失去整个题的得分的“悲剧”。例如,有一题目为:一辆集装箱长为30m,以7m/s的速度通过一座桥.所花时间为20s.求桥的长度。此题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两步:(1)车在20sl为通过的路程为S1=vt=70m/s x 20s=140m(2)桥的长度S2==140m一30m=llOm,有的学生将(1)、(2)两步合而为一,并且由于失误,将(2)中的“一”号写成了“+”号.这样在要求严格的教师手下.将会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一分不得。而如果分步求解.则将分步给分。
3、要培养良好物理思维方法。
用物理头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方法的应用不如数学方法显得轻车熟路.遇到某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不会用物理方式去解决,而是表现出惯性思维.采取纯数学方法。例如:在一只空心铁球内充满铅.总质量为2690克。体积为300厘米。这只金属球含有铁、铅的体积之比多大? P铁=7.8x10千克/米、P铅=11.3x10千克/米。)学生解:设铁、铅的体积分别为x、Y。则据已知条件有:
x+y=300 7.8x+11.3y=2690 解方程组得:x=200.v=100 答:铁、铅之比为2:l。
这样用x、v来表示某些物理量。把物理问题纯粹数学化,就容易忽略物理量的意义。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物理头脑。教会学生在理解各个量的物理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书写物理过程.用物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4.尝试错误法。
当学生产生了某些失误或偏差,教师一般的做法是给予改错、讲评、指正,但是往往难以奏效。这时,不妨让学生自己在偏差的思路上“碰一碰南墙”,在错误的泥潭里拔一拔双脚,切身感受陷入错误的滋味,然后老师再拉一把,给予点拨和引导,“吃一堑,长一智”,从山穷水尽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的坦途,享受成功的快乐,这种“先试错,再纠错”的做法很有效。比如,在解决与摩擦力有关的问题时:
例如:小明向右用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张桌子,但未推动,这是因为()A.桌子质量太大
B.推力小于桌子与地面的摩擦力 C.推力等于桌子与地面的摩擦力 D.桌子的重力大于推力
(1)试错:先让学生自己解答,暴露错误:学生首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多数同学存在的错误前概念是:桌子没推动是因为摩擦力太大,大于小明对桌子的推力。让学生谈自己的解题的想法时,发现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如出一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
3(2)教师提出问题:因为此时桌子在水平方向只受摩擦力和推力,根据同学们的思路,桌子没推动是因为摩擦力大于推力,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一下,桌子应处于什么状态?(3)纠错:当我们遇到一个情境比较熟悉的物理问题时,首先应想到用相关的物理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生活经验,尤其是当由生活经验所推出的结果与由物理规律所得结果矛盾时,应以后者为准。
5.师生互动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对话引发观念冲突。
每个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深刻,有的完全错误。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不同观念的对立、交锋,从而引发观念的冲突。此外,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当看到他人的观念比自己的更合理时,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观念产生不满,迫切要求改变原有观念,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观念。大量的实践已证明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对转变错误观念的有效性。例如:体育课上,小明匀速爬杆,小刚匀速爬绳。若两人的体重相同,有关他们受到的摩擦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爬杆时手握杆的压力大,所以小明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B.因为绳子粗糙,所以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C小明和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相等
D.若小明的体重大,则他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
6.课堂中教师有意“出错”,引发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
物理教学中会用到很多实验器材。如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等。一般情况下教师则考虑安全、保护仪器等原因,都会仔细地讲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案例3:在弹簧秤如何使用的教学时,教师通常情况下也要先讲弹簧秤的结构。再让学生检查指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以及介绍如何使用等,然后才放心让学生去实验。教师教学时,每小组发2只弹簧秤(事先对其中一只进行不调零处理),一个50克钩码。然后同组同学共同合作。分别用两弹簧秤称出50克钩码所受的重力。结果学生测同一钩码的重力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值。这就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合作交流设法找到问题的原因。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由于教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错误”资源.教学就在生成过程中很好地引起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
第三篇: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探讨
摘 要:力学作为物理基础性分支学科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物理教学对于有效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教学的效率,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断研究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方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46-01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深层次物理知识的基础。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从课程的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不断的通过问题引导,通过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析。
一、从新课的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源泉,什么事只有对它感兴趣了才有可能把它做成功。对于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来说,既是学生新接触的知识,也使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因此,在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应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此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好力学知识提供动力保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力学知识的方式方法有许多许多,但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在告诉我们要开好头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上课一开始时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的。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极其的注重课程导入,积极的运用如故事引入法、质疑引入发、实验引入法、讨论引入法等等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一开始时就饱含热情的投入教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采用 故事引入法。对于力学的故事,其中经典的莫过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教师可以从“为什么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往下落而不是往上落”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引出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力”的好奇,同时,也要通过故事鼓励培养学生要像牛顿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这样,通过故事的引导,使得学生全身心的都入到了学习中,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的调动,教学效率得到极大限度的提高。
二、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打好基础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基本的理论、公式、概念,是学生进行物理力学知识系统学习的重要前提,他将陪伴学生一生,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后继学习。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下一个结实的基础,是教学的目标所在,现如今的很多初中生,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相关物理知识,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都是夹杂着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或者事件对物理知识总结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而得来,或者仅凭直觉,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而得来。一学到新知识,学生就会混淆,无法做到高效的把握。为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让学生与现实沟通,注重传授学生相关的概念和定义,使之能有效的和现实世界沟通,促使学生正确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义等,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我们就要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形成的,在实际生活中浮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解决哪些问题时要运用到浮力等等。这样,只有理解了原理,基础牢固了,才能有效的进一步加深学习,促使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注重课堂设计,引发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前提因素,是积极诱导学生吸收知识,探究新知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通过新颖的课堂提问设计,积极地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结合课堂教学情况,积极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观察学生的各方面特点,积极的去设计课堂,为学生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课程中,老师可以设计这一个实验,把一块橡皮泥丢入水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怎样才能让橡皮不下沉。这时,同学们都会积极的思考和动手,有些同学会把橡皮泥放在木板上,有的学生会把橡皮泥捏成片状或者豌豆状让它不下沉。这样,学生在动手的时候其实就是把浮力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运用,教师在加以点拨,学生就能有效、全面的掌握。
四、充分结合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力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它即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学好力学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初中物理新课标中指出,初中物理教学应当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贴近,应当符合初中生当前的认知特点以及个性特征,在传授学生物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有限的初中物理知识应用到无限发展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是学以致用的体现,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将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与用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书本上的“死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更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可应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达到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目的,不断的去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策略有很多种,但是作为老师,不应死板的教,而应从实际教学为出发点,不断探究创新,设计出和自己学生特点相适宜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丽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 张利军.初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第四篇:初中物理导入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导入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程教学标准驱使下逐渐向综合素质教学方向发展,培养学生们持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就综合素质型初中物理课堂而言,要想让学生们获得充分的能力培养和思维扩散,教师们必须做好教学导入环节,让学生们对初中物理课堂提升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其走入物理课堂情境,高效学习物理知识。笔者将结合自身初中物理导入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有效做好课堂导入教学,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导入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教学策略并不是简单地口述带入,而是一门极其复杂灵活的教学体系。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模式五花八门,教学内容千变万化,因而不同的导入教学策略将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初中物理教师对于如何优化导入教学环节并没有十足把握。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初中物理课堂导入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准确把握物理教材内容,高效优化导入环节,提高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质量。
一、互动实验演练导入策略
初中物理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实验性教学内容以及部分抽象的理论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初中物理教师往往以口述讲学的形式传授知识,使得学生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停留在字面层次上,而对如何有效运用和演变等方面缺乏实践和变通能力。况且初中生的物理学习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而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代表,对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极高。互动实验演练导入策略是将课本中的抽象理论内容以实验操作形式展现出来,既能够让学生们产生感性认知,又能够给予他们理性分析过程,实现理论的有效渗透与演变。笔者从自身物理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初中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质疑频率较高,通过互动实验演练导入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扫除疑问。比如,在《机械运动》之《测量平均速度》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平均速度这一物理概念没有形成准确的认识,在具体客观认知方面存在思维缺陷。因此,我在课堂开始就采用了互动实验演练导入的方法,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与他们积极讨论实验内容,从实验内容下手,逐步渗透出平均速度这一理论的本质内涵。首先,我给学生们展示了打点计时器,让学生们分别测量“点”所走过的路程和走完全程花费的具体时间,单位分别用m和s表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平均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我从速度概念进行推导,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物理关系,以此让全体学生扫除疑惑,对抽象理论概念的理解也逐步融入了直观实验元素。
二、问题陷阱式导入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自然科学的理论角度以及物理思维的渗透将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现象解释清楚,培养学生们的物理分析能力。但是,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思维局限性较为明显,主要是生活观念性惯性思维的影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从思维突破方面下手,践行问题陷阱式导入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突破惯性思维局限性,切实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思维变换程度,让学生们在物理问题的陷阱之下获得逻辑思维的扩散以及物理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在问题陷阱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逐步激发物理求知的好奇心以及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动力。比如,《质量和密度》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提问:“一千克重的铁球和一千克重的棉花哪个更重?”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铁球更重,这是典型的思维定势所带来的错误。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从物理学中质量这一基本概念出发,让学生们明白对于一千克重的铁球和棉花,它们的质量是相同的,虽然铁球的密度远大于棉花。学生们在对质量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后,才恍然大悟,物理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强。学生们在接下来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以科学、逻辑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具体问题,物理学习方法体系逐渐变得完整化与逻辑化。
三、直观形象导入教学策略
直观形象教学导入策略是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最直接、最有效的导入教学策略,它能够让学生们直接、快速地产生感性认知元素,逐渐形成物理形象思维体系。那么直观形象教学导入策略具体包含哪些方法呢?笔者就自身初中物理导入教学经验总结认为,其主要包括事物展示、模型演变、物理图表分析等方法,学生们在这些具体、直观的物体面前能够充分认识到物理理论的趣味性、生动性。物理科学的研究结果往往是比较抽象的,模型、图表这些形象的教学工具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理解潜力,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理论认识。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够帮助教师们充分贯彻直观形象导入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图表、模型等直观展示出来。比如,在《滑轮》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给学生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实验用滑轮,让学生们直观地去观看、分析,接着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上我给学生们展示了滑轮的运动过程,以及每一根绳索的受力情况,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对滑轮理论形成形象的思维认知体系。
结语: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千变万化,每种教材内容的教学节奏各有差异,因此学生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课堂学习节奏,导致物理思维反应力跟不上教学节奏。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优化课堂导入环节,采取灵活而又高效的导入教学措施,切实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提升思维反应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温宁花,万海青,曾晓锋.浅析诗词中的物理美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2]居树山.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及应对策略[J].青春岁月,2007(19).作者:包东平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第五篇: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旨在引起学习物理的师生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物理素质的提高,就要及时关注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行为状态。因此,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是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26-01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谈谈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对矛盾,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而言都是外因。这些外部的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吸收”,即内化,才能转化为主体内部稳定的特征。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内化的过程,如果不调动学生主体内部的积极性,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这个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行的“我要学”。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与兴趣密切相关的,只有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
1、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方法,各种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使学生积极有效参加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模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多媒体把他们带到了一个更新奇有趣的世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注重实验教学,培育学生浓厚的物理探究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上物理课不做实验,课堂就缺少生动性,就没有吸引力,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更体现不了素质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实验为主,认真组织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了解并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对于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与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方法。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如吸收他们参加课外的科技劳动,在实验课上进行物理实验的表演等。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
四、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结合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要及时进行系统复习,梳理成知识网络,进行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等巩固知识。形式上,可以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惑答疑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复习质量和效率。
习题教学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既要吸取以往习题教学的经验,还应积极改进习题教学。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习题,以发挥习题的巩固记忆,深化理解,整理归纳 和综合运用知识等的功能。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还应设一些开放题与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能形成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如“如何区分食盐水和蒸馏水?”“如何鉴定中学生体育金牌”等。这类习题具有较大的开放度,能使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答案。习题的数量应适当,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还要有一定的梯度。应避免出现“难”“偏”“怪”现象,用最少的习题量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在讲解上要注重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思考,不要一言堂,让学生多说 多写,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的来讲,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多急待研究的问题,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下大决心,出大力气挖掘,总结更多的经验,才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行动起来,一起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做贡献,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