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
如何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我见
东阿三中 张云月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要求,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遵循下列四个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传统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弊病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近几年的思品课教学中,笔者惊喜地发现了思品课教师已走进了新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已经带来的新景象和开创的新路子:大多数教师将教学目标从纯粹的知识技能转向了“三维”目标;课堂上,更多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发展性、人文性。教师在研究着、实践着,学生们在合作着、探索着„„
本人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感悟思品课改,感悟学生成长。今后如何进一步改进思品课教学?我觉得,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主渠道和关键环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新课程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应避免就“教材”论教材、就“教师的教”论教学、就“课标”本身论课标、就“教师的困惑”论“困惑”„„而应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试着将这一切放在“学生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为此应该怎么做”等角度去反思。现在的中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要使学生接受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要在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气氛下,逐渐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习性。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对学生的解决策略进行“最优化”指导:教师应当通过对话、提问、分享、合作等交往环节,促进学生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深层理解,启发学生不断克服思维的局限性。面对学生的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教师不能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要坚守“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原则,设法引导学生寻找事情解决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很多疑惑才能迎刃而解。由此可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间不是只执一端,而强调的是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关系的建立和教学相长间的互动关系。由于学生前面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获得的,不够系统稳定,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整理,强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当然也可由学生来总结。在总结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由熟悉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要注意升华问题,深层次地把握关键点,引导升华,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在教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3目《新自我、新认识》时,可将课堂设置成一个聊天茶座。上课开始时,老师扮演“聊天茶座”主持人的角色,向大家介绍同龄人《小林的烦心事》,然后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引出“有人说,我们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点,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那么我们都来找找自己有哪些地方被上帝咬了一口?”有了这样的情境铺设,学生回答问题也就无拘无束,觉得道出自己的不足也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在这节课上,教师既是“聊天茶座”的主持人,同时也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可以微笑着分享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告白和情绪体验。此刻,在“聊天茶座”营造的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深刻了,教学目标也就在“聊天”中轻松实现了。
二、正确处理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只有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意识里”。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课改后的一段时间看,目前教师最大的担忧,就是担心这样下去知识和技能是否会弱化。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但要想在三维目标中的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以前
一、两句话就能够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让出更多的时间。同样,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事实上这正是“三维”目标的有机联系。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假如把思想品德课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上层建筑”就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思想品德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将难以落实。譬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在教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第3目《学会学习》时,先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向过去的学习优秀者了解学习经历,探讨他们成功的学习经验,课堂上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让学生觉得自己将可能会象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这一课题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研究课标、用好教材,挖掘教材的整合点,增加备课的厚度,找到思维的闪光点;而且要敢于并善于展开过程,延长预习过程,交代关键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大重点知识的思维过程,布置适度的开放式作业。以此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形式之间的辨证统一。
三、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由一定的情境刺激所引起的,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可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这样就能较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既是品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更是新课程下需发扬光大的教学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回归生活世界,要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缘。教学内容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在社区的生活环境,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一般来说,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理论知识同他们生活实际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也是他们渴望在思想品德课上得到说明和解决的。把握了这些矛盾,也就获得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动力。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走进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广泛、细致的课前调查,亲历体验,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组织学生调查分析身边同学辍学的原因,探究哪些原因属于当事人,哪些责任由家庭、学校或其他方面承担,哪一条保护途径没有尽到责任,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公民,既有你应该享有的权利,又必须尽你应尽的义务。
四、正确处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
意大利品德心理学基础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这里,她强调了学生参与探究与实践的重要性。
新课程也强调探究、实践,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正确地处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提出的。当前,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于是“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就成了冤家对头,势不两立。“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没有“探究”就不是教学了吗?在大力倡导“探究式”的同时,是否完全排斥“接受式”呢?答案不言而喻。因为世界上最好的学习方式也会有它的不足之处,也不可以包打天下;解决一切学习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式学习”也是一种最基本、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特别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很难想象,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笔者认为,不仅现在不可以将“接受式学习”一棍子打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接受式学习”也是难于完全被取代的。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第2目《生活处处有情趣》时,鉴于学生的年龄与阅历,对于一些情况,他们很难具体区分其是高雅还是庸俗,这时老师就必须作较为具体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在教学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第2目《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这一课题后,可设计“大家想办法”活动,向学生提供网友约见、去远方亲友未按时接站、路上被截等案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拓展自我保护途径的目的。“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是两种不同的相融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应该是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紧密结合,也就是实践中应该“执其两端而用之”。
五、正确处理探究时空与创设氛围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必须以学习者自主、独立思考为先决条件,教师在学生亲历体验活动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的时空,而不能用“正确”答案、“规范”形式去限制学生,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灵活解开学生的“盲点”,去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要及时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敢说,有观点肯讲,以至出现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形成共识、共享,自主发现新知,主动构建知识。在这里,教师光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注意从多种层面入手,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并适时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或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心态得以放松,思维得以自由地施展,个性化的观点得以生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得以发展。即“解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大脑,提供表演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交流的机会”。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师生信息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感受,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教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2目《学会与父母沟通》时,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你有逆反心理吗?逆反心理在你身上有哪些表现?你认为逆反心理有哪些危害?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一是问题提出的适时,二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三是给学生讨论的空间,四是创设学生讨论的氛围。这些问题既可以满足中下学生回答问题、表现自己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考察优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探究时空与探究氛围之间的关系。总之,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实施,更需要我们在实施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才能更具有特色和活力。
第二篇: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之我见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之我见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龙塘初级中学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注重开发受教育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下面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巧创导语,吸引学生注意力
好的导语就像一块磁铁,能很快地把学生分散的思想一下子聚拢过来。例如,品德在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先向同学们讲一讲歌曲——《真心英雄》,然后提问:“这首歌中最令人激动、振奋人心的那一句?”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微笑着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继而指出:的确,在人生道路上决非像人们祝愿那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总会经历一些或多或少的挫折和磨难,为什么挫折总是难免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几句简短的话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了。
二、以学生为主导,开展学生自讲活动
当代的中学生,生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吸收的信息比较多,个性突出,喜欢有独立的见解,有较为强烈的表现欲。而时代的发展又呼唤着千千万万具有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所以我们应当经常给学生显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机会,使他们获得长足的进步。
品德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力较差,加上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听起来没兴趣,但迫于考试压力,又不得不学,久而久之成了教师单调地讲条条 1
框框,学生背条条框框的呆板模式。学习品德课成了“背品德”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我尝试改变教师的“一言课”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实践,以加深他们对品德课内容的理解,并满足他们表现自己的愿望。使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
三、形象贴切的比喻
形象贴切的比喻能够把抽象、晦涩的品德概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日益高涨,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例如,在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时,我把生产力比喻为人的脚,把生产关系比喻鞋子。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正如有什么样的脚就需要有什么样的鞋子与之相应,脚大了,鞋子也需要相应的更换;同样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就取代了旧的生产关系。反过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正像合脚正常发育。经过这样一讲解,同学们在笑声中理解了该知识点。
总之,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学的今天,作为教师不断创造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激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篇:浅谈改进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几点措施
浅谈改进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几点措施
(贵州省关岭县普利中学 贵州?安顺 561300)
摘 要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如何切实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应不断探索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识码:A
1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不仅是对长期以来教师是传授知识的绝对权威与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角色冲击,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的课程理念呼吁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素材演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矿企业、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练习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3注重培养师生情感
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证明:情感是调节师生之间关系的纽带,也就是说,通过情感可以建立互相尊重、理解、信任以及团结协作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活泼、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这是保证搞好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诸要素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情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催化剂,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一根纽带,对促进教与学的转化,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政治教师要具有情感吸引力,从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入手,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对学生有真挚的爱,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潜在的内驱力,多一些疏通,加强对情与情结合的理解,注意深入学生的情感生活,体察其喜、怒、哀、乐,摸准学生的心理脉搏,以情入手,寓理于情,始终做到情理相通,通情达理,以高尚的情操感化学生。第斯多惠曾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心、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浓浓的师生之情会使课堂弥散一种轻松、愉快、耐人寻味的心灵场,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因学科的特殊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情感吸引还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在体察学生感悟的同时,以恰如其分的教学情景吸引、启发、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人曾提出:思想政治课贯彻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日常,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必要的教学情景,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政治教师以情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4关注社会热点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日益畅通、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深入,这一切都为学生从原来狭小的课堂、校园、家庭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提供了种种现实的可能性。当今的中学生不仅关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开始用审视和迷惑的眼光关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这同样为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做到多了解当今社会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经过仔细的准备、筛选,同有关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我们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畅谈对社会热点的看法与认识;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剖析与评价。再如2002年的抗非热点,我们可以从非典发生的原因,抗非中国家和政府的所作所为及在抗非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抗非精神,都可以联系有关的知识加以必要的讨论与展开。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不仅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实用性,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政治课教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改观政治课教学的面貌,使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第四篇:改进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几点措施
改进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几点措施
头桥中学
冯旭芳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地额基础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地主导渠道。如何切实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不断探索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一、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不仅是对长期以来教师是传授知识的绝对权威与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角色冲击,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的课程理念呼吁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素材演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集体生活需要合作“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易拉罐“搭塔”的游戏,第一次搭塔后,请成功者和失败者分别谈体会,总结经验教训,再每组自己交流改进的措施。然后进行第二次比赛,结果每组都进步了,再请同学们谈谈取得进步的原因,从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合作的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地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矿企业、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练习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三、注重培养师生情感。
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证明:情感是调节师生之间关系的纽带,也就是说,通过情感可以建立互相尊重、理解、信任以及团结协作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活泼、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这是保证搞好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诸要素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情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催化剂,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一根纽带,对促进教与学的转化,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政治教师要具有情感吸引力,从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入手,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对学生有真挚的爱,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潜在的内驱力,多一些疏通,加强对情与情结合的理解,注意深入学生的情感生活,体察其喜、怒、哀、乐,摸准学生的心理脉搏,以情入手,寓理于情,始终做到情理相通,通情达理,以高尚的情操感化学生。第斯多惠曾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心、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浓浓的师生之情会使课堂弥散一种轻松、愉快、耐人寻味的心灵场,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因学科的特殊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情感吸引还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在体察学生感悟的同时,以恰如其分的教学情景吸引、启发、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人曾提出:思想政治课贯彻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日常,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必要的教学情景,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政治教师以情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四、关注社会热点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日益畅通、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深入,这一切都为学生从原来狭小的课堂、校园、家庭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提供了种种现实的可能性。当今的中学生不仅关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开始用审视和迷惑的眼光关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这同样为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做到多了解当今社会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经过仔细的准备、筛选,同有关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我们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畅谈对社会热点的看法与认识,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剖析与评价。再如02年的抗非热点,我们可以从非典发生的原因,抗非中国家和政府的所作所为及在抗非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抗非精神,都可以联系有关的知识加以必要的讨论与展开。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不仅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实用性,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政治课教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改观政治课教学的面貌,使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树立“依标扣本,不唯教材”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建构,以“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出发点,以“国情教育”为重点,以“实现理想选择人生”为落脚点。为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适应有效教学的要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应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教学,在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科特点:
一、树立“依标扣本,不唯教材”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是“用教材学”而非“学教材”。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提供一种凭据,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教学中决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不是“唯一”。新课程强调的是要使教材同学生活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要搭建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为此,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就显得很重要。比如:在学《走科教兴国之路》时,结合“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这一热点时事,结合教材进行补充,这既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又体现了时事,符合中考的要求,突出了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所以,在以政治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的平台。不管教学方法怎么变化,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因此必须夯实基础,提高技巧。每上一节课,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过程中做好“两备”——备教材,备学生;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这种理念做支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新教材的人文性,营造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认真贯彻“三为主”教学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才能提升课堂效率,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时政,点击教材。新课程强调:思想品德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联系实际,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永不枯竭的能力。俗话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九年级政治教学的一个重点。比如:第一课《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可以结合的时事就是“抗洪救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结合的时事就是“台湾问题”、“两岸三通直航”等;灿烂的中华文化所结合的时事就是“2010年世博会”等等。
通过联系时政,点击教材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是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