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2 23:3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教学大纲)》。

第一篇: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教学大纲)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二、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教学内容]

一、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二、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一)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二)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三)病理反射:

1.锥体束征:

(1)柘反射(Babinski征)及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Oppenheim)征、戈本登(Gordon)征。

(2)霍夫曼(Hoffmann)征。

(3)阵挛:踝挛及膑阵挛。

2.脑膜刺激征:

(1)颈项强直。

(2)克尼格(Kernig)征。

(3)布鲁辛斯基(Brudzinski)征。[教学时数]3学时(中课讲授+实习)[教学方法]

一、课堂简要介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讨论。

二、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练习检查方法。

四、示教病理反射、指导学生检查,结合临床分析阳性体征的意义。

第二篇:【经验交流】神经内科随笔(11)----浅谈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和策略 [精华]

以我愚见,如果要把临床神经科分为“古典流派”和“现代流派”的话,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绝对是“古典流派”的核心技能,“古典流派”的医生们依靠自己的语言、眼、手和简单工具(叩诊锤、音叉、棉签、大头针等)对各种匪夷所思的神经科疑难杂症进行体检,获取信息后再根据自己头脑的分析得出定位诊断的信息并对定性诊断做出些许推测。

在上一篇《神经科病史询问中的乾坤》中已提到,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室一个遵循定向--定位--定性三部曲的连续假设过程,由病史提出定位和定性的初步假设,再由体格检查进一步验证定位诊断的假设,并指导进行可能明确病变位置的辅助检查措施(如影像或电生理)。这对于历史上所有优秀的临床神经科医生来说,严格完整的神经系统查体是形成定位诊断的必须步骤和技能。

时至今日,临床神经科已浸淫在现代科技技术的大背景下,我们在享受各种现代诊断技术的优越性时却越来越忽略神经科查体的作用和怀疑它的意义。虽然耗时耗财,但MRI、CT或肌电图等技术所呈现出来的病变位置既直观又客观,诊断效率和同质性似乎高于“古典流派”的“纯手工纯脑力”分析定位。

乍一看这种现象的确是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各种诊断技术不是凭空进行的,其前提仍然是根据临床病史和查体所提供的定位假设来指导进行的,总不能给任何一个病人做一个“空泛全面”的套餐检查吧。另外,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诊断技术的检查结果并非100%契合,可以有症状体征而诊断检查都是阴性,也可以是检查有问题但病人没有相应的症状体征。由此可见,每一个神经科医生必须具有解释临床现象和检查结果关联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基础是医生必须熟悉神经解剖和具备准确识别症状和体征的技能,其中以体格检查最为重要,也最需要培养和训练。

体格检查并不完全是一项客观获得临床信息的手段,其中充满诸多主观因素:①受医生检查手法所限,手法不对获得的体征就不可靠;②受医生对体征的认识所限,经验少没见过势必影响医生对体征的判断;③查体可发现诸多矛盾体征,如何科学统一这些矛盾的体征具有相当挑战性;④医生不具备丰富的神经解剖学知识,以致不能对查体所得进行科学分析,等于查了也白查。正是由于神经科查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一般医生短期难以掌握,除非长期训练和应用方能自如。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医生越来越依赖于辅助检查而忽略自身的现象。

在神经科体格检查中,在下有几点经验与各位战友共同探讨:

①必须训练正确的检查手法,比如查三角肌肌力,将检查着力点放在三角肌上或手腕上,由于力臂力矩的关系,所获得的肌力非常不可靠;

②知道正常的表现,熟悉异常的体征,比如Beevor征,要识别这个异常体征的前提是知道正常情况下如何,然后再学习阳性的表现,可通过录像或上级医生确定过的病人进行学习,再比如若连正常人的肌张力都没有体会如何能辨别出病人的肌张力是高是低;

③注意在同一个体进行左右对比和上下比较,体征有时是靠不对称显现出来的,比如腱反射,不要先评价病人的腱反射高还是低,因为对于他以前的腱反射情况不清楚,不能直接下判断,必须上下左右对比,一旦发现不对称,就可肯定其异常,否则腱反射活跃需借助病理征佐证为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或腱反射迟钝需借助末梢型感觉异常佐证为周围神经病;

④灵活理解体征的定义,有时即使没有达到书本上的定义,但客观是的确有异象仍可考虑为病变体征,比如一个病人左侧Babinski征阴性(大脚趾足石屈),右侧中性(不动),出现明显不对称,仍可视为相应椎体束有损害;

⑤不要把所有“赌注”压在一个检查手法上,比如查深感觉,患者音叉振动觉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否真的就正常呢?不一定,可能通过Romberg征又发现了其深感觉的异常,也就是说一个功能障碍最好通过几个检查同时验证;

⑥善用佐证法,比如查体时发现病人右鼻唇沟有点浅,但不肯定,怎么办?同时查其右侧肢体的肌力、快复轮替、腱反射和病理征,若发现其中任一异常,即可佐证患者右侧鼻唇沟是浅的。

⑦碰到矛盾的体征时先用“系统性”或“多发性”定位原则来归纳,如果仍不能“九九归一”,则可考虑抓大放小,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比如一个明显周围神经病的病人划出了一侧病理征阳性,如果从年龄、解剖和病理生理上都找不到关联,宁肯放弃对病理征的分析,主归为周围神经病病变。

总之,神经科查体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专业技能,其中充满理性的知识(比如手法、神经解剖、体征定义等)和智慧的决断(比如体征互相佐证和系统分析等)。

dxy

第三篇:体格检查

骨科的体格检查

专科检查应注意下列各项:

1.视诊 患肢所呈姿式、步态,有无跛行,是否扶拐等。患部有无皮下静脉怒张、肿胀、瘀斑、瘢痕、色素沉着、窦道、分泌物及其性质等。头、颈、躯干、四肢是否对称,脊柱生理弯度有何改变,肢体有无旋转、成角,各关节有无屈曲、内收、外展、内翻、外翻等畸形。并注意有无肿块及肌肉有无萎缩(或肥大)、震颤及肢体末端血 运情况。

2.触诊 检查压痛部位、程度、范围,患部有无异常活动或异常感觉,如骨摩擦感、捻发感、肌腱弹跳等。(新鲜骨折不故意做此检查),肌肉张力如何。有无肿块,并注意其大小、硬度、移动度、波动感、界限、局部皮肤温度等,骨突点的标志是否正常。

3.叩诊 有无纵轴叩击痛(传导痛)。

4.听诊 关节活动时有无异常响声、骨传导音异常。

5.测量(1)肢体长度 测量时将双侧肢体放在对称位置以便对比。①上肢长度:自肩峰至桡骨茎突尖端(或中指尖端)。其中自肩峰至肱骨外上髁为上臂长度,外上髁至桡骨茎突为前臂长 度。②下肢长度:自髂前上棘至内踝顶点为下肢真性长度,自脐至胫骨内踝顶点为相对长度。如测大腿长度,则以膝关节内侧间隙为起止点。(2)肢体周径 选择肌肉萎缩或肿胀明显之平面,测量其周径,并量健侧对称部位的周径,分别记录,以资对比。(3)肢体轴线测量 ①肘外翻:上肢伸直、前臂外旋后,测量前侧上臂中线与前臂中线在肘部所形成向桡侧偏斜的角度。②肘内翻:上肢伸直,前臂外旋后,测量肘部向尺侧偏斜的角 度。③膝内翻:下肢直立时,两踝并拢,测量两膝间距离。④膝外翻:下肢直立时,两膝并拢,测量两侧胫骨内踝间距离。(4)关节活动度测量 观测(目测或测量角器测量),并记录被检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与被动运动的范围与程度。每个关节从中立位到各方向运动所达之角度,并与健侧对比,同时记录。如关节在非功能位时,则应测量在该位置的活动幅度。

6.神经系统检查 详见“周围神经损伤”。

7.各关节特殊检查

(1)髋关节检查:

Thomas征:患者仰卧,病侧下肢放平时腰前凸前增加;将健侧髋与膝尽量屈曲,使腰部平贴在检查台上,患肢上能伸直平放于床面者为阳性(检查髋关节屈曲畸形)。记录患肢髋关节屈曲于检查台所形成的角度。

“4”字试验(Feber征):仰卧位,检查侧髋膝关节呈屈曲关,并使髋关节外展外旋,小腿内收状,将足外踝置于对侧膝上部,双下肢呈“4”字或反“4” 字。此时如果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在屈曲之膝关节内侧向下加压,使其放平。如诱发骶髂关节疼痛,则为阳性。操作过程中,如膝部不能放平,则表示髋关 节有疾病。

(2)脊柱检查

颈椎及腰椎活动的检查:前后伸屈活动、左右侧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的范围,有无疼痛(部位)。

拾物试验:患者拾取地上物件时,仅屈膝、屈髋,而腰挺直不能弯曲者为阳性(检查脊柱有无弯曲运动障碍)。

床边试验(Gaenslen征):患者仰卧靠床边,健侧髋与膝完全屈曲,并用两前臂抱紧固定;检查侧下肢悬于床边外下方,当患侧髋关节后伸时,引起该侧骶髂关节部疼痛者为阳性(检查骶髂关节疾病)。

骨盆挤压分离试验:患者仰卧,检查时将两手按压患者骨盆髂前上棘处,向内挤压或向外分离,如引起骨盆部或骶髂关节部疼痛者为阳性(检查骨盆骨折与骶髂关节疾患,严重新鲜骨盆骨折伤员,忌用力试验)。

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扶压髌前,以保持膝关节于伸直位,另一手握住踝部将患肢逐渐抬高,在未达70°以前引起腰部及坐骨神经径路疼痛者为阳性(检查坐骨神经痛)。记录引起疼痛时的角度。

第四篇:体格检查

胸部肺脏体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2、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病的症状及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3、肺部的检查:1)、视诊: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2)、触诊: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廓、语颤的特点。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实音。肺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4)、听诊:(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特点及分布。(2)、病理性呼吸音及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3)、罗音的产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湿性罗音:大、中、水泡音,捻发音。干性罗音:哨笛音、鼾音。(4)、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特点及临床意义。(5)、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4、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腔职液、气胸等。

心脏检查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熟悉心脏各种震颤的常见原因、产生机制、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2、掌握正常心界的范围、心界变化及临床意义。

3、掌握各个心音的组成、听诊特点、临床意义;熟悉第二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种类、常见原因、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4、熟悉心脏杂音的常见原因、产生机理、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5、熟悉心包摩擦音的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6、掌握周围血管征的常见原因、产生机制、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心脏:

(一)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的搏动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1、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三)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四)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

4、心音的变化:(1)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2)主动脉瓣区及肺动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1)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2)分析杂音的注意点: 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期及连续性)、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6、心包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

(一)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二)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与动脉壁的情况。

(三)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四)水冲脉及奇脉、毛细血管搏动征、心功能不全、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等。

腹 部 体 检

【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腹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2.掌握腹部分区划分范围,了解分区范围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3.掌握腹部病理体征的检查和判断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腹部检查:

(一)视诊:

1、视诊方法;

2、腹

部外形;

3、呼吸运动;

4、腹壁静脉曲张;

5、蠕动波;

6、皮肤及其他。

(二)触诊:

1、触诊方法;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尤其是Murphy征;肿块;肝、胆、脾、肾的触诊。

3、液波震颤、振水音

(三)叩诊:

1、叩诊方法、力量、顺序

2、肝脾叩诊及膀胱、肾区叩击痛;

3、移动性浊音。

(四)听诊:

1、听诊的顺序方法;

2、肠鸣音;

3、血管杂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症、腹膜炎、肠梗阻、阑 尾炎。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一、意识及其障碍

(一)检查法:与患者交谈,问病史或在其他接触中,可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楚。

检 查 意识障碍程度 嗜睡 昏睡 浅昏迷 中昏迷 深昏迷

语言接触 反应迟钝

反应很差 无反应 无反应 无反应

痛觉

光 角膜 吞咽 腱

+ + + + + + + + + + + + ± ±

±

± -

生命体征

灵无改变 敏 无改变 迟无改变 钝 可有改迟变 钝 有改变 消失 消失

(二)、临床意义:对意识的观察在神经科临床上十分重要,意识障碍一般见于脑部病变,如颅高压或脑外伤意识障碍程度突然加深,常提示病情恶化,急需处理。全身其他系统的疾病也可导致意识障碍应注意鉴别。

二、脑膜刺激征

(一)、检查法:

颈强直——患者仰卧,检查者用手抬起患者头部。正常人颈软,无抵抗,下颌能触及胸部。如不能则为颈强直。

克尼格(Kernig)征——患者仰卧,使其下肢在髋及膝关节处屈曲成直角,再将其小腿在膝关节处伸直,如有抵抗或疼痛,使伸直角度小于135°时即为阳性。

布鲁金斯基(Brudzinski)征——病人仰卧,两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病人枕部,一手置于病人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若膝关节与髋关节有反射性屈曲即为阳性。

(二)、临床意义:脑膜刺激征出现表示脑膜受到刺激,常见于各种脑膜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压增高等。

三、脑神经

(1)、第Ⅰ对(嗅神经)嗅神经司嗅觉。其感受器在鼻粘膜,嗅觉中枢位于大脑的颞叶。检查方法:让患者闭眼,用手指压闭一侧鼻孔,然后用易于挥发、对粘膜无强烈刺激物质,如香皂、牙膏、香水等,要求其嗅出。(2)、第Ⅱ对(视神经)①、检查法:视野——手试法粗测,患者背光与检查者对面而坐,相距约60厘米,测试左眼时,患者以右手遮其右眼,以左眼注视检查者的右眼,检查者以食指或其他试标在两人中间位置分别从上内、下内、上外和下外的周围向中央移动,直至患者看见为止,并与检查者本人的正常视野比较。

②、临床意义:视野的变化可分为视野缩小和盲点两类。局部性缩小可分为偏盲和象限盲。双眼对侧同向偏盲,见于视交叉后视通路病变,如肿瘤压迫或脑血管病等。双颞侧偏盲,见于视交叉中部受损,如垂体瘤、颅咽管瘤的压迫。

(3)、第Ⅲ、Ⅳ、Ⅵ对(动眼、滑车、外展神经)

①、检查法:瞳孔——注意其大小、形状、对称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正常瞳孔圆形,大小在3~4毫米(随年龄、光线强弱等条件而变),两侧相等。观察瞳孔光反射时,可令患者向远方注视,以光源从侧面照射瞳孔,正常瞳孔应缩小。

眼球运动——嘱患者头部不动,双眼随检查者手指向各个方向移动。

②、临床意义:动眼神经损害,临床上表现为患侧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向内、上、下方运动受限。动眼神经损害常见于颅高压所致的颞叶钩回疝形成时,此时患者神志丧失,眼球运动无法观察,故临床上瞳孔的观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瞳孔缩小可见于交感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时眼球外展受限或不能。

(4)、第Ⅴ对(三叉神经)①、检查法:

感觉——以针、棉签以及盛有冷、热水的试管分别测试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的痛觉、触觉和温度觉,注意内外侧对比,左右两侧对比。

运动——观察双侧颞肌及咬肌有无萎缩,然后以双手触按颞肌及咬肌,并作咀嚼动作;作露齿动作,以上下门齿的中缝线为标准,观察张口时下颌有无偏斜。

角膜反射——两眼分别测试,嘱患者向一侧外上方注视,以捻成细束的棉絮轻触对侧角膜外缘,正常反应为双侧的瞬目动作。

②、临床意义:三叉神经任何一支发生病变时,此支所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如眼支受损可出现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偏侧面部感觉减退并同侧偏身感觉障碍时,病变常在双侧内囊。脑干病变可引起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感觉障碍、对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部分损害时,感觉障碍呈同侧洋葱皮样分布,并有感觉分离(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三叉神经第3支运动神经受损时,可出现同侧咀嚼肌力弱或出现萎缩,张口时下颌偏向病侧。

(5)、第Ⅶ对(面神经)

①、检查法: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肌及其运动是否对称,注意两侧额纹、眼裂、鼻唇沟是否对称。

②、临床意义:由于面神经核上部(支配面上部肌肉)受双侧锥体束支配,核下部(支配面下部肌肉)只由对侧锥体束支配,故面部表情肌瘫痪的表现不同,在临床上有重要定位意义。(6)、第Ⅸ、Ⅹ、Ⅻ对(舌咽、迷走、舌下神经)①、检查法:

注意患者发音是否清楚,有无声嘶、失音,有无吞咽困难及进食反呛。②、临床意义:此三对脑神经发自延髓,在延髓损害时可以受累,出现声嘶、吞咽困难。

四、运动系统

(一)、肌营养①、检查法:注意肌肉有无萎缩和肥大,应两侧对比。

②、临床意义:肌萎缩见于周围性瘫痪,多分布于肢体末端。中枢性瘫痪者少见,但可发生废用性萎缩;肌肥大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二)、肌张力:肌张力(muscletone)是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其实质是一种牵张反射,即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产生的收缩反应,这种收缩是通过反射中枢控制的。①、检查法:嘱患者充分放松,检查者用手握其肌肉并体会其紧张程度,然后持患者的肢体作被动屈伸运动并感受其阻力。

②、临床意义:

肌张力增高:触摸肌肉,坚实感,伸屈肢体时阻力增加。肌张力降低:肌肉松软,伸屈其肢体时阻力低,关节运动范围扩大,见于周围神经炎、前角灰质炎和小脑病变等。

(三)、肌力:肌力(musclepower)是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

①、检查法:检查时令患者作肢体伸屈动作,检查者从相反方向给与阻力,测试被查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比较。

②、临床意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可分别称为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性瘫痪(轻瘫)。

四)、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abnormalmovements)是指患者意识清楚的情况下,随意肌不自主收缩所产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动作,多为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

1.震颤(tremor)为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不自主动作

2.舞蹈样运动(ehoreicmovement),为面部肌肉及肢体的快速、不规则、无目的、不对称的不自主运动。

3.手足徐动(athetosis)为手指或足趾的一种缓慢持续的伸展扭曲动作,见于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和脑基底节变性。

(五)共济失调

机体任一动作的完成均依赖于某组肌群协调一致的运动,称共济运动(coordination)。1.指鼻试验 2.跟-膝-胫试验

3.其他

五、感觉系统

检查时,患者必须意识清晰,检查前让患者了解检查的目的与方法,以取得充分合作。检查时要注意左右侧和远近端部位的差别。感觉功能检查时注意患者需闭目,以避免主观或暗示作用。

(一)浅感觉检查 1.痛觉

2.触觉。3.温度觉

(二)深感觉检查1.运动觉

2.位置觉,3.震动觉

(三)复合感觉检查

复合感觉是大脑综合分析的结果,也称皮质感觉。

1.皮肤定位觉

2.两点辨别觉

3.实体觉

。4.体表图形觉

六、反射

神经反射是由反射弧的形成而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等。

(一)浅反射

浅反射系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反应。

1.角膜反射

2.腹壁反射3.提睾反射

4.跖反射

5.肛门反射

(二)深反射

刺激骨膜、肌腱经深部感受器完成的反射称深反射,又称腱反射。检查时患者要合作,肢体应放松。检查者叩击力量要均等,两侧要对比。

七、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与副交感两个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血管与腺体等活动。大部分内脏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双重支配,在大脑皮质的调节下,协调整个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临床常用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眼心反射

(二)卧立位试验

(三)皮肤划痕试验

(四)竖毛反射

(五)发汗试验

(六)Valsalva动作。(七)其他

(钟宁)

血尿便三大常规报告分析

血常规

一.诊断前先看三大类:

1、白细胞(WBC)系统

2、红细胞(RBC)系统

3、血小板(PLT)情况分析:1.如果三项同时减少:考虑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某种白血病等.2.白细胞指标(1)白细胞总数升高

A、粒细胞NEUT%>80%:见于细菌感染,术后,妊娠后期,车祸,骨折,大量失血前期,烧伤…

B、中型细胞MID%>参考值

见于:寄生虫感染,重金属中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等.C、淋巴细胞LYM%>45%

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杆菌感染,淋巴系统白血病

(2)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等。

3.红细胞指标

(1)血红蛋白(Hb)增加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浓缩等,减少见于各类贫血(包括继发性贫血)(2)红细胞压积(Hct)该指标为临床补液补血容量的重要计算指标

4.血小板指标(1)血小板计数(2)血小板分布宽度(3)血小板平均体积(4)血小板比积

尿液检查主要用于:

(1)协助诊断泌尿系统的各种疾病

(2)用于泌尿系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3)某些药物的监测,粪便常规检验红细胞●白细胞●脓球●寄生虫卵及幼虫●寄生虫成虫●脂肪滴

隐血试验及其新进展阳性见于消化道出血,如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肠结核、伤寒、钩虫病等,假阳性见于肉食、服用铁剂者。消化道恶性肿瘤时,粪便隐血可持续阳性,溃疡病时呈间断性阳性。

血生化检验结果判读

肝功能结果的判读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肝细胞坏死时ALT和AST就会升高。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和轻型, AST/ALT的比值<1 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表现出AST/ALT≥1 肝硬化和肝癌患者,AST/ALT>1,甚至>2 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的活性。

肾功能结果判读

肾功能报告

项目

测定值

参考值

尿素

17.63 ↑↑

1.7-8.3mol/L 肌苷

276.1 ↑

40-120

μmol/L 尿酸

420.5

140-420 μmol/L 碳酸氢盐测定 19.1

23-31

mmol/L β-微球蛋白

10.4

0.1-3.0

mg/L 血清胱抑素C

2.98

<1.02

mg/L 判断:肾功能受损,肾小管病变,肾小球病变

血脂检验

• 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同型半胱氨酸(Hcy)

总胆固醇(CHOL)测定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胆总管阻塞、高血压(部分),以及摄入维生素A、维生素D、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减少: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贫血、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病、严重感染、营养不良、肺结核和晚期癌症,以及摄入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肝素、维生素C等药物。

甘油三酯(TG)测定的临床意义

TG升高可见于以下疾病:

(1)家庭性高TG血病,家庭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2)继发性疾病常见于:糖尿病、糖原累积症、甲状腺功能不足、肾病综合征、妊娠等。(3)急性胰岛炎高危状态时,TG>11.3mmol/l(>1000mg/dl)。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与高脂蛋白血症常有家庭性集聚现象。单纯的高tg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只有伴以高TC、高LDL-c、低HDL-c时才有病理意义。

电解质检验

钾离子

增加:少尿、无尿时,摄入过多含钾食物、饮料或药物而伴有少尿、无尿时,组织缺氧,阿狄森氏病,溶血,组织创伤、坏死,大面积烧伤,大量内出血等。

减少:严重呕吐、腹泻,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衰多尿期,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钾性软病(棉酚中毒),慢性消耗性疾病,家族性周期性麻痹(低血钾型),应用利尿剂、脱水剂或胰岛素等。

钠离子

增加:柯兴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ACTH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心衰,肾衰,肝硬变,严重失水,钠摄入过多而肾功能不全等。

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尿崩症伴口渴中枢受损,糖尿病,稀释性低钠血症,失钠性失水等。

氯离子

增加:氯化物摄入过多,肾衰少尿期,换气过度,碱中毒,尿路阻塞等。

减少:稀释性低钠血症,长期应用利尿剂、脱水剂,重症糖尿病,剧烈呕吐或腹泻,肾衰多尿期等。

总钙(Ca)

增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生、腺瘤、腺癌、第三性),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溶骨性病变,骨肿瘤,尿毒症,阿狄森病,柯兴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维生素D中毒,非溶骨性恶性肿瘤,特发性高钙血症等

血钙降低: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成骨作用增加;钙吸收作用减少;肾脏疾病;其它:坏死性胰腺炎、妊娠、大量输血。

各种体液和积液的生化检查分析

脑脊液生化检查 • 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葡萄糖、蛋白、氯化物定量三项内容。

[临床意义]当脑膜或脑实质炎症、脑肿瘤、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有梗阻时,蛋白可见升高;细菌性脑膜炎或结核性脑膜炎时,氯化物含量减少,脑脊液蛋白升高;当细菌性脑膜炎时,由于细菌分解葡萄糖可使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

心 电 图

一、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一)心电产生的基本原理:心电图就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1.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支、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及普肯耶纤维构成。

2.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及代表的意义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心电图常规12导联的连接方法 1.肢体导联:(1)标准导联(为双极导联)(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为单极导联)2.胸导联(为单极导联)

第五篇:神经系统教案

神经系统

◆ 教学目标

1.明确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基本结构

2.掌握神经系统有关常用术语:灰质、皮质、核团、神经节、白质、神经纤维和网状结构 3.认识脑和脊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基本结构

4.了解外周神经的组成、性质和分布规侓以及脑神经的名称、性质、与脑相连的部分和分布,特别是内脏神经(植物性神经)的概念、组成、特点和分布。◆ 教学内容

§1.概述:

一.组成:中枢神经:由运动神经元胞体和中间神经元组成。包括脑和脊髓。

外周神经: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或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二.功能:(1)调节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

(2)调节机体各个器官的活动,并保持之间的平衡。

三.基本概念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1)组成:胞体和突起(树突、轴突)。(2)分类:假单极神经元(感觉、传入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原。多极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和形成髓鞘的作用,并对突触的形成有重要作用。3.反射弧:是机体对内、外刺激所做的应答,是一种生理现象。包括五个环节: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4.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树突集中的地方。位于脊髓内部的灰质称脊髓灰质。(2)皮质:位于脑表面的灰质,称皮质。(有大脑皮质、小脑皮质)。

(3)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分别位于脊髓和脑干的周围,大脑和小脑的内部。(4)神经核(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是脑),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灰质团块。

(5)神经节:位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由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如脑神经节、脊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6)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突起(主要是轴突)构成,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7)神经:由周围神经系统内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8)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由灰质和白质相混合交错形成,是分散的神经元胞体位于神经纤维的网眼内,主要在脑干和脊髓。在发生上相当古老,与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有关。(9)神经束:位于脑和脊髓内,由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组成。

§2.中枢神经 一.脊髓:

1.位置:位于椎管内,前在枕骨大孔处与脑相连,后以脊髓圆锥终止于荐部椎管的中部,向后延续为终丝。2.形态特点:

(1)呈上下稍扁的圆柱状,有颈膨大和腰膨大。

(2)分颈、胸、腰、荐、尾五段,比椎管短,只达荐部椎管的中部。

(3)形成脊髓圆锥、终丝和马尾:脊髓经腰膨大后逐渐缩细形成圆锥状结构称脊髓圆锥;最后形成一根来自软膜的细丝,外包硬膜,附着于尾椎背侧,称为终丝,有固定脊髓的作用;脊髓圆锥和终丝周围被荐尾神经包围,此结构总称为马尾。

(4)背正中沟与腹正中裂:(5)背外侧沟与腹外侧沟: 3.内部构造:

(1)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管周围,呈蝶形。

① 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形成灰质连合。

② 背角(柱)主要由中间神经元胞体构成,其基部外侧有网状结构。③ 腹角(柱)主要由运动神经元胞体构成。

④ 外侧角(柱)位于胸腰段脊髓腹侧柱基部的外侧,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构成。(2)白质:位于灰质周围。

①背侧索:传导本体感觉。②腹侧索:传导运动。

③外侧索:浅部传导感觉,深部传导运动。

4.脊膜:脊硬膜、蛛网膜、脊软膜。脊硬膜与椎管之间构成硬膜外腔,较宽,内有静脉、脂肪和脊神经通过。脊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构成硬膜下腔,较狭窄,内含淋巴液。脊软膜与蛛网膜之间构成蛛网膜下腔,较大,内含脑脊髓液。

二.脑: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又包括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一)脑干 1.延髓:

(1)背面: ① 闭合部

② 开放部:形成菱形窝,为第四脑室的底后部。(2)腹面:

① 斜方体

② 锥体:由大脑皮质发出的运动纤维束(锥体束)构成。③ 锥体交叉

(3)内有6-12对脑神经核;还有前庭核、薄束核、楔束核、兰斑核、网状结构。(4)机能:生命中枢所在地(呼吸、心跳、唾液分泌、吞咽、呕吐等)。2.脑桥:

(1)背侧:前端有小脑前脚,连系小脑和中脑。(2)腹侧:

① 被盖:内有第5对脑神经核、中继核、网状结构等。

② 基底部:横行纤维形成小脑中脚,纵行纤维为大脑皮质至延髓和脊髓的锥体束。3.中脑:

(1)四叠体(顶盖):包括前丘和后丘各一对,分别与视觉和听觉有关。(2)中脑导水管;

(3)大脑脚:包括被盖和大脑脚底,内有红核、黑质、3、4对脑神经核。

4.间脑:

(1)丘脑:内侧膝状体(与听觉有关),外侧膝状体(与视觉有关)。

(2)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灰结节中央称漏斗,下部连着垂体。

(3)第三脑室:围绕丘脑间粘合的环状裂隙,腹侧有漏斗形凹陷,后接中脑导水管。前以一对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背侧壁有第三脑室脉络丛(向前与侧脑室脉络丛相连)。

(二)小脑:位于延髓和脑桥的背侧、大脑的后部,略呈球形。

1.结构:

(1)外部: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2)内部:皮质和髓树。

2.小脑三对脚:前脚(结合臂),中脚(桥臂)、后脚(绳状体)。

(三)大脑:

1.大脑半球:

(1)皮质(皮层):额叶(运动)、顶叶(感觉)、枕叶(视觉)、颞叶(听觉)。(2)白质

(3)基底核:又称纹状体,位于大脑基底部,间脑的前方,灰白相间,包括尾状核、内囊、豆状核。2.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纤维。

3.侧脑室:底壁为胼胝体,内侧壁为透明隔,底壁为基底核和海马。4.脑膜:硬膜(形成大脑镰和小脑幕)、蛛网膜、软膜(随沟回起伏)。5.嗅脑:包括嗅球,嗅束,嗅内、外侧束,嗅三角、梨状叶、海马。

边缘系统:包括海马、梨状叶、基底核、杏仁核、中脑被盖、丘脑前核等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联系,合成一功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与情绪变化、记忆和内脏活动有关。

§

3、周围神经(简称神经)

周围神经借神经根与中枢神经相联系。神经根有两类:感觉根和运动根。

1.根据功能性质分为:感觉神经(传入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混合神经。2.根据分布不同分为:躯体神经;内脏神经(植物性神经)。3.根据发出部位不同分为:脑神经;脊神经。4.躯体神经包含脑神经和脊神经;内脏神经也包含脑神经和脊神经。5.内脏神经按功能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一、躯体神经:

(一)脊神经:

1.来源:脊神经背侧根与腹侧根在椎间孔附近汇合成脊神经(为混合神经),走出椎间孔即分为背侧支和腹侧支。

2.脊神经节:在椎间孔附近,位于脊神经的背根上,由感觉神经元胞体集中而成结节状。3.分段:脊神经按部位分为颈、胸、腰、荐、尾五段。(1)颈神经:

①膈神经:由5、6、7颈神经的腹侧支组成,穿过胸前口入胸腔,沿纵隔向后伸延至膈,为膈的运动神经。

②臂神经丛:由6、7、8颈神经腹侧支和1、2胸神经腹侧支混合组成,位于肩关节内侧,支配前肢。其主要分支有: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腋神经、胸肌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2)胸神经:

①肋间神经:由胸神经腹侧支组成,位于肋间隙,沿肋骨后缘向下伸延,与同名血管并行。分布于肋间肌、腹肌、胸壁肌肉和皮肤。

②最后肋间神经:分布于腹壁肌肉和皮肤。(3)腰神经:

①第1腰神经腹侧支形成髂下腹神经,第2腰神经腹侧支形成髂腹股沟神经,第2、3、4腰神经腹侧支形成生殖股神经,第3、4腰神经腹侧支形成股外侧皮神经。

②腰荐神经丛:由4、5、6腰神经和1、2荐神经腹侧支组成,位于腰荐部腹侧,支配后肢。主要分支有:股神经(其分支有隐N)、闭孔神经、坐骨神经(其分支有腓总N:又分出小腿外侧皮N、腓浅N、腓深N;胫N:又分出足底内侧N、足底外侧N)、臀前神经、臀后神经。(4)荐神经:

①阴部神经:由2、3、4荐神经腹侧支形成。

②直肠后神经:由3、4荐神经(牛为4、5荐神经)腹侧支形成。

(二)脑神经:12对

一嗅 二视 三动眼, 四滑 五叉 六外展, 七面 八听 九舌咽, 十迷 又副 舌下完。

其中一、二、八为感觉神经;五、七、九、十为混合神经;其余为运动神经。(发出部位及分布见书上的列表。)

二、植物性神经:

(一)定义:分布到内脏器官、皮肤、血管的平滑肌以及心肌、腺体等处的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又称内脏神经、自主神经。

(二)特征:与躯体神经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区别。

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

───────────────────────────────────────

1、分布

神经元数目平滑肌、心肌、腺体

骨骼肌

为较粗的有髓神经纤维。受意识支配,无自主性。非双重支配

2、从中枢到效应器的 2(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

3、神经纤维的特点 较细,节前纤维有髓,节后纤维无髓。

4、有无自主性

5、对效应器的支配 有相对自主性

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 注:①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赶和脊髓,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前纤维。

②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植物性神经节(包括椎旁神经节、椎下神经节、终末神经节),发出的纤维称为节后神经纤维。

(三)交感神经

1.来源及去向:

(1)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胸腰段脊髓灰质外侧角内。

(2)节前神经纤维的去向(有三个):止于本节段椎旁神经节;沿交感干伸延、止于前或后节段椎旁神经节;止于椎下神经节。

(3)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椎旁神经节、椎下神经节。(4)节后神经纤维的去向:

①椎旁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直接到效应器

或随脊神经的分布而分布(灰交通支:交感干→脊神经;白交通支:脊神经→交感干)。②椎下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直接到效应器。

2.交感干:位于脊柱的腹外侧,左右成对,自寰椎向后伸至尾部,呈串珠样,分颈、胸、腰、荐、尾五段,有灰白交通支与脑脊神经相连。即交感干=交感神经节(椎旁神经节)+节间支。

(1)颈部:称迷交干。

有三个神经节: ① 颈前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分布于唾液腺、泪腺、汗腺及头部血管。② 颈中神经节:分布于主动脉、心脏、食管及气管。

③ 颈后神经节:与1、2胸神经节合并成星状神经节,位于胸前口,发出椎神经、至臂神经丛、心支(参与构成心神经丛,分布于心、肺)。

(2)胸部:每一节有一个椎神经节,均有灰白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

① 星状神经节最明显。

② 发出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穿过膈脚入腹腔,连于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③ 内脏支:至主动脉、食管、气管,并参与心肺神经丛。(3)腰部:有2-5个腰神经节。

④ 腰内脏支:连于肠系膜后神经节。

⑤ 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由两个腹腔神经节和一个肠系膜前神经节组成,连于内脏大小神经的纤维。

⑥ 肠系膜后神经节:连接腰内脏神经和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的节间支构成肠系膜后神经丛。⑦ 腹下神经:一对,由肠系膜后神经节发出,参与盆神经丛的构成。

(4)荐尾部:节后神经纤维组成灰交通支,连于荐神经和尾神经,有三个神经节,前部较大,后部较 小,参与构成盆神经节。

(四)副交感神经

1.中枢部位: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赶和荐部脊髓灰质侧柱内,分颅部和荐部。

2.分布: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终末神经节内,即在所支配的器官内或附近,故节后纤维短。

(1)颅部的副交感神经:伴随3、7、9、10脑神经走出。

通常说的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包括躯体神经(第10对脑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走向为:迷走神经经破裂孔出颅腔,分颈、胸、腹三段,颈段与交感神经合并成迷走交感干,沿颈总动脉的背侧缘向后伸延,入胸腔纵隔,绕过主动脉弓返回的一支称喉返神经,主干继续前行,在支气管背侧分为食管背侧支和腹侧支,左右迷走神经的食管背侧支、腹侧支分别合成迷走背侧干、腹侧干,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支 配内脏。其分支如下:

① 咽支:到咽、食管前段。② 喉前神经:到咽、喉、食管前段。

③ 喉反神经;到喉的喉半部、声带、食管、气管。④ 心支、肺支:参与构成心、肺神经丛。

⑤ 食管背侧干、腹侧干:到胃、肠,背侧干还参与构成腹腔肠系膜前神经丛。注:前三个分支属躯体神经。(2)荐部的副交感神经:

① ② ③

【思考题】

1.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脊髓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如何? 3.脑各部的结构如何? 4.植物性神经的特点有哪些? 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荐部脊髓第1-4节的外侧柱内。节前纤维随2-4荐神经腹侧支出椎管,形成1-2条盆神经。盆神经丛:包括交感神经(腹下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盆神经)。

下载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格检查操作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指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水平进行检测和计量。其内容包括:(1)运动史和疾病史;(2)形态指标测量;(3)生理机能测试;(4)身体成分测定;(5)特殊检查(化验、x光、心电、脑电、......

    体格检查操作规程

    体格检查操作规程一、体格检查项目问诊:患病史、家族史、个人史、不适症状查体:血压、一般检查、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二、问诊:1、患病史:有无已经正......

    体格检查(五篇材料)

    体格检查:T37.8℃P82次/分R21次/分BP220/110mmHg。急性病容,步行入院,步态正常,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查体合作。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双......

    体格检查流程(范文)

    全身体格检查基本项目1.一般检查及生命体征(1)准备和清点器械(2)自我介绍(说明职务、姓名,并进行简短交谈以融洽医患关系)(3)观察发育、营养、面容表情和意识等一般状态(4)当受检者在场......

    一般体格检查(5篇)

    一般体格检查,这个有可能是免费的,但是收回一点诊金也是非常正常的状况。医院都免费看病与检查的话,以后就没有医院了。按照以前的说法就是望闻问切。望,就是“视诊”。用“看”......

    1-一般体格检查

    右江民族医学 临床医学本科实习前强化训练临床技能考核评分标准 体格检查(一般状态检查) 准备工作: 衣着整洁、戴口罩帽子、洗手 物品准备: (一)、生长发育情况检查: 观察并说出被......

    诊断体格检查

    第二节 正常肺部检查 [目的要求] 一、认识胸部的体表标志,划线及分区,正常胸廓外形和呼吸运动。 二、掌握语颤检查方法及正常语颤的特征。 三、掌握肺部叩诊方法及顺序,并能区分......

    体格检查汇报

    一、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1、 内容务求全面系统 2、 顺序应是从头到脚分段进行 3、 内容、顺序要熟练、规范、顺畅 个别顺序可做适当调整,如甲状腺触诊,可在检查背部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