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时间:2019-05-12 23:2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第一篇: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摘要: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越发高昂,随之而起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也登上教育舞台,而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实施据课程标准要求,其首要目标也是要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到底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又应该如何培育?本文在根据诸多知名学者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基础上,从自身对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要素以及其培育的大致方向做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理念 情景 社会实践活动

一、概念界定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很多人学者早已进行诸多有益探索,有的关注点放在了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有的从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入手,有的也结合时代背景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来阐述自己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以及自身实践和认识活

【】动获得相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1,这样的定义虽然体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几点大致内容,但是没有跳出原有教学目标所设维度,也未能很好地突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之处。周健认为:“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不仅要注重

【】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2,这里虽然表明了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过程性以及它后续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着眼点局限于发展本学科素养,没有看到素养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表现。

关于素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品质,一个人若想具备这种品质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以及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也就是接受教育理论之后,在用理论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身获得某些体验的积累并逐步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思维模式、实践方法等等,只要人不脱离社会,在社会的任何生活情境下都需要具备各个生活情境所需的素养,例如学生在学校要有学生应备的素养,而在家要有作为子女应备的素养;教师在从教时要有职业素养,工作之余在家中,要有为妻为夫或是为父为母为子为女等应有的素养,谈到素养,有各种各样的素养,情景不同对人素养的要求不同,不同人的素养高低也不同。基于此,讨论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核心素养即是一个人无论其角色、职业、生活情境等等不同条件下所具备种种素养的高度凝练并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实际可操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统一。例如学生的学习是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吸收并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内化成自觉行为,让自己终生受益,而通过一次次体验、实践、获得,最终形成的综合的品质就是核心素养。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即是参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体,即是学生和教师基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的探索,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所遇到且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解决并从中内化形成的指导自身在后续解决问题和探索新领域的综合性品质,由此,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着眼于学科,是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意义和价值;二是注重的是一个过程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理念要求

(一)三维目标要真正做到有机统一

过去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设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时,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三者无异于充当的是教案或者教学设计的套路,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当然也不可能在课后收获显著成果。例如在一份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教案中,其这样表现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和对生活必需品与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影响;能力目标,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评述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从所设的三维目标来看,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明显脱节,仅仅通过识记和理解知识点达不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市场所需精神等等目标,思想政治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核心素养,但是需要在与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探究活动的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活动中的评价,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觉将能力的提升与教学过程结合在一起,实现自身知识体系、能力提升以及价值取向等整体塑造,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分析、解决,使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其

【】向以“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共同参与”3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转变。

(二)突破学科限制,加强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育部启在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科标的修订工作过程中,对如何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落细、落小,在提出学科素养理念中,首先就提出了跨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高中各科课程标准修订又阐释了各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把“立德树人”这样一个总的要求变得可操作,变得更加具体。而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标准来看,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其归宿就是发挥其德育功能,但是在教学过程又不单是通过对这一学科知识的识记和讲解来达到此功能,当然其他科目如果只是注重对本学科教学过程的探索,那么“立德树人”也是空谈。比如说很多高中都实行文理分科,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并通过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只要是花功夫学习的学生都能够比较熟练地解决学科的一般问题,但除做题以外,在做人、做事方面却没有很好地展示出科学精神,这就足以体现中学教学的落脚点“德育”目的没有达到。由此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若仅仅是基于本学科知识点,因其内容指向性强的特点,例如经济生活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知识的讲解;政治生活注重对国内政治生活初探以及国际社会政治生活尝鲜;文化生活注重体悟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风采,哲学与生活主要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从内容来看理论性较强,抽象色彩也较严重,仅基于本学科教学很难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也无需再谈形成本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至多能上升到能力目标的层次,难以触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培育。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和教师能够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教与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中课程修订就曾明确提出来思想政治课要拿出1/3的时间,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社会,体验才能形成真正地理念,形成他真正地素养。比如说在思想政治课中讲解《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中提到的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物理运动等等知识,教师大可不必认为这不是教学重难点就一句带过,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以前储备的理科知识展开一个实践探究活动,展示自己所能证明的各种运动,既达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缓解学生心底所认为哲学的枯燥心情,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在这样一个跨学科的探究活动中启发学生挖掘这些运动背后的深层意义,通过让学生知道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事实达到对其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律办事情,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等价值观的培养,进而才有探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能。

(三)必、选修教材教学比重分配要合理,传统授课方式需突破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进步,中学教育普及化已经形成,但是普及化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在以往入学率较低的时候,学生水平都比较高,现在教育普及带来的是更多样化的学生,他们的主体差异性在这个信息时代的映衬下尤为明显,如果坚持用过去统一的教材模式和教学方式来面对各有特色的学生,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强烈呼声下,特色办学将成为必然趋势。根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编排来看,包括了四本必修教材,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对于必修教材各地都在研读,此处不再赘述。此外还有6本选修教材,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是必修课程《政治生活》的延伸和扩展,为有兴趣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学生选用;选修2《经济学常识》是必修课程《经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概略地介绍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供有兴趣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的学生选用;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是必修课程《政治生活》的延伸和扩展,为有兴趣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学生选用,也供关注国际政治的学生所选用;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是必修课程《生活与哲学》认识论的延伸和扩展,为有兴趣学习和研究哲学、逻辑的学生选用;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于学生就业、工作和生活具有终身受益的作用。它供有志于攻读法律专业的学生选修,又供喜爱法律愿意掌握维权工具的学生选修;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必修课程《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典型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特点的一门课程,供有兴趣学习和研究伦理学的学生选用,也供关注社会道德问题、着意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学生来选修。在目前重视高考分数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对于选修教材往往是根据自身学校实际选取一到两本进行教学,而对于必修教材则是下很多功夫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达到仅是对知识层面的把握,加之配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方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那对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是达不到的。面对这个难题,很多地方响应了课程标准培育学科素养的要求,例如浙江改革方案七选三的考试中,就有35种组合之多,而对于思想政治必、选修则是增加选修一和选修二的比重。另外在一些地方,例如广东等地,很多学校的下午课程安排中,多数是学生的选修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开设了很多关于思想政治的选修课,如知识产权法、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等课程,学生结合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来选择选修课程,找到该课程的授课地点去上课,给学校、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也满足了学生个性需求。既然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基于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的探索,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所遇到且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解决并从中内化形成的指导自身在后续解决问题和探索新领域的综合性品质,可见调整必、选修教学比重、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不但没有忽视对课程知识的探索,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个性选择要接受的教育,是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也为自己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综合性品质打好基础,这是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理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式

(一)注重情景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对于情景,很多学者从生活情境、社会情景、现实情景三个方面入手,这是有科学性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生活化的案例来进行辅佐教学即是很好的生活情境引领。例如在《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这一目中,我曾选取过“端午节,小明一家三口去逛超市”的情景以及通过情景对话中的内容设置几个探究活动来推进课堂教学,逛超市这样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曾体验过,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可以说提升学生的亲切感,从而能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根据情景解决探究活动中问题的动机。此外,利用社会现实情景推进课堂教学也是对学生思维的引领。例如在对《政治生活》以及《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国家外交、社会政治经济政策以及社会重大事件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也可以将这些作为教学素材贯穿教材知识点设置成探究活动供学生提升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认知。最后是教师可以从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相结合,设置探究活动。例如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最近出现的备受争议的“为女儿偷鸡腿的妈妈”事件中,层层解析,最后落实到学生认为社会保障急需完善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现实情景的探究就很容易提升自身的政治学科素养。

(二)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构建,完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评价机制

高中课程修订中提出思想政治课要拿出1/3的时间,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对实践活动课的重视。在操作层面,要不断实现完整的课程结构设计,积极拓展各类教学活动,凸显知行合一、学思并重、问题教学、社会实践等特色。在教

【】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各类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4。例如在《政治生活》中教师对于联合国这一知识的讲授就可以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模拟联合国会议,在会上教师可以是此次模拟会议的主持人,学生可以根据近几年有关联合国的热点问题选取一个议题进行开会,比如说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代表主要的几个与会国家围绕“是否同意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的议题展开会议并结合教材知识说明自己的理由。在这样的活动实践课中加大了社会现实与教学的结合,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分析、理性思考,明确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充分把握了社会现实,学会了用理性的思维评判各种社会现象,这正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所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课的构建理念固然是好,但是不论是活动进程还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都是动态发展的,如何在活动课中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探究活动中完善核心素养评价机制很有必要。既然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反映的是学生的综合品质,就难用分数来衡量,故只能通过整体上来评价。首先可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考查,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给出了既定的问题和材料,同学之间在小组考核表上可以相互为组内同学按照成员参与小组探究活动的贡献情况进行打分,随后教师根据课堂探究活动的观察以及小组对探究活动问题的解决情况做出最终评价。例如在学生在组内可以自制一张课堂评价表,教师可以为每组制作学生课堂表现表,定期对每位同学和每个小组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汇报。其次是教师可以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来评价,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活动,而是在活动中去解决问题,而问题设置的主体也不仅仅是教师,同样也可以是学生。学生可以根据组内成员的兴趣爱好,结合教材内容自由设置问题进行探究,教师根据学生问题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的逻辑、方式等探讨给出评价。

总之,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塑造相应地也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其培育必然是学生、教师、教材这三者在课堂与课外探究活动实施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后达到的综合性升华的结果,以此来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意义和价值以及学生通过这样作用的一个过程自觉形成解决问题和探索新领域的综合性品质。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年5月

[2] 周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第253期 2016年1月

[3] 张志红.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途径——高中政治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5年第12期

[4] 崔潇.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学科研修2016年第2期

第二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

在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数学运算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拓展资料: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理解

近些年来我国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常常会提到数学核心素养等词汇,比如有的教授会说,数学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对于周围环境的情况处理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教授认为数学素养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很多实际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做出判断;另外有教授的观点表明了数学素养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能力,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期自身的努力学习所形成的某种状态。

综合来讲,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掌握了充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加以熟练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够以数学的角度来思考转化问题,然后通过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这种积极处理问题的习惯和品质。

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理解,可以说是指在学习数学之后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种素养,具体来说指的并非某些知识或者技巧。更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数学能力,而是一种反应了数学思想的、基于数学知识却高于知识的综合、持久和阶段的能力。我们可以将数学核心素养理解为和数学教学课程具有相关性,对于理解数学本质、更深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进行数学评价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三方面,下面具体说明一下这三方面。

1.综合性

指的是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基础学习能力和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会了基本的运算方法、推理计算等基本能力之外还需要学习思考使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这一能力实现的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也能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

2.阶段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方面也会出现不同水平、阶段的差异,就好比同一个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会的方法不同,解决起来也会有难有易,有快有慢,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会出现不同层次的人形成不同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的现象,这种情况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持久性

持久性不仅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值得关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会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到的思考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会的,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才能获得知识,而且还会长久的拥有并运用学习到的能力,成为学生的财富。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理解和记忆,因为数学知识能够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通过逻辑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思维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更好的学习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还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一定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比如说学生在掌握建模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并利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掉,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考分析联想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核心素养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造性的思维往往建立在批判性的思维之上,所以说对待事物需要理性思考,在对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运用分析思维推理提出方案,最后解决问题。

第三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对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本次国培学习,我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符号表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

基于初中化学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1、化学变化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变化守恒”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2、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所以“宏微结合”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3、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的特有语言,所以会认识化学符号,会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也是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实验与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又一核心素养之一。

另外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四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2.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逻辑关系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素养”来统领。

3.物理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

内涵:“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描述:

①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②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内涵:“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 合、推理论证等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 提出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描述:

①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②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③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科学探究

内涵:“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实验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重新概括)“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描述:

①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②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③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④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4)科学态度与责任

内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

描述:

①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②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③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守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④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从四大类,14条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

第五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

当前,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此次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

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对象的态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

* 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 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本特征: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一)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表现: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4.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内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表现: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内涵: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表现: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2.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3.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三、学业质量标准

什么是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

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意义:改变过去的考查只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将学业考查指向核心素养,从而使教育的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业质量等,都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1.标准暂定为四级,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2.水平2以上的等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表现。3.暂时以3级水平为合格水平。素养1:时空观念

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素养2:史料实证

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试题示例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问题:(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本题所考查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的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甄别,并能够利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

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对问题(1)的解答,如果能够知道材料一是个人回忆,材料二是历史档案,可达到水平1;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这两类史料的价值进行说明或分析,可达到水平2。

对问题(2)的解答,在论证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中,能够涉及到材料的内容,可达到水平1;能够对这两则材料进行比对,并据此作为论述的证据,说明两则材料中相同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真实,而记述存在差异的内容需要辨析,可达到水平2。素养3:历史理解

水平1:能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涉史事的含义,并概括其要点。

水平2:在对历史文本的解读中,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

水平3: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并探求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水平4:能够在自己的历史叙述中表现出对历史意义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用于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4:历史解释

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自己的解释。

素养5:历史价值观 水平1:能够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水平2: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水平3: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价值取向;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进步历程,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水平4: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能够将历史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总之,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体现在: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四、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制 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

从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和发展的总趋势,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选修Ⅰ的主要内容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

选择政治体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货币发行与财政收入等专题,使学生了解国家治理的发展,了解制度文明的进程,确立制度自信。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选择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专题,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及科技改变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程

选择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碰撞、宗教传播与文化景观、文化的传承于保护、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等专题,使学生认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性。选修Ⅱ的主要内容 史学入门

内容涉及历史观、史学优秀传统、读史常识、史料的作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解释与评判、历史工具书及信息检索、历史论文的写作等,使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史料研读

内容涉及史料搜集与运用的方法、各种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的研读,以及综合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阅读与探究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史料的作用并尝试运用史料,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将有较大的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必将产生很大影响。在研制的过程中,非常希望一线的老师们能够提出建议,以使新课标更适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谢谢各位!

下载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韦志榕:对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课改回顾 三个重要文件:《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第三章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 第四章思想政治课教科书 第五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象 第六章思......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初探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给中学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和冲击力。作为新时期中学找找看教师如何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课改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浅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北戴河新区沟儿湾小学 刘青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学科教学中的焦点议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素养”......

    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用“学习任务群”引导教学方式变革 青岛三中 语文组 2018 02 14近30年来,信息社会发展迅猛,激发了整个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而重视母语教育,成为世界各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案设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会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2.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